❶ 地球上出現最早的生命,到底是什麼時期
早在遙遠的46億年前,地球就已經誕生,可是在那個時候,地球是一片荒蕪,沒有任何生命形態出現,據說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御晌是在大約40億~35億年前出現的,也就是科學家經過研究所命名的寒武紀時期,具體理由是在1977年哈佛大學的化石研究專家,在南非發現了34億年前的某塊石頭中含有細菌化石。
不得不說,如果你有興趣了解遙遠的遠古時期,你就會發現大自然的神器有多美妙,從一個單細胞生物到一個環節,生物再到一個脊椎生物,最後演變成各種各樣的動物,有的動物因為渴望海洋化出魚鰭,有的動物因為渴望天空長出了翅膀,隨著地球上生物形態的發展和變化,我們人類發展到了現在這樣的水平。
❷ 科學家是怎麼鑒別生物年齡的
科學家他們辨別生物的年齡,其實是通過生物他們自己的特質的,就比如說大樹,如果你想要看這個樹的年齡,你就可以去看它的年輪,因為大樹的年輪它是一年就只有一個,你想要知道這個數它有多少歲,那麼你就可以去看它的年輪數一下有多少個。
❸ 科學家有沒有研究,地球上第一次出現生物是什麼時期
早期厭氧型藻類以及厭氧細菌,地球的形成約在45億年前,大約10億年後地球的環境才適宜孕育生命。從外太空中墜落的隕石為我們帶來了磷,硫等生命組成必備元素,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物質的不斷碰撞與組合形成了DNA,生命的起源正式開始。
早期的地球氧含量極低,所以最開始出現的一些生物都是厭氧型的。生物進化至寒武紀時期,生物種類如雨後春筍一般訊然增多,海洋生命形式進化歷程出於黃金時期,海洋生物的生命結構變得極為復雜,這就是地球歷史上第一次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3)如何判斷生物存在的時間擴展閱讀:
到奧陶紀末,地球上的海洋已經冷卻到百分之八十五,生命再次減速。直到泥盆紀早期,地球開始西方體育,退去土地形成,蕨類植物,光合作用產生大量的氧氣,中間開始一些土地生物,珊瑚昆蟲和兩棲類動物,在石炭系遲到,75%的物種大滅絕物種滅絕,但無可否認,泥盆紀是地球的海洋變成陸地生活的里程碑。
在二疊紀末,由於太陽的影響,地球的氣候發生了變化,陸地面積增加,但大多數動物未能適應,導致90%的海洋動物和70%的陸地動物大規模滅絕。到三疊紀末期,地球上的生命開始休息,地球上的生命變得更加多樣化。
但到那個時期結束時,由於地球地貌的急劇變化和海平面的上升,海洋生物再次遭到大量毀滅,但大多數的大滅絕是海洋生物,陸地生物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恐龍的崛起逐漸統治了地球,生物圈正式進入了叢林時代。
❹ 2.如何判斷生物出現年代的遠近
如何從分子水平上判斷生物親緣關系的遠近,
生物分類是研究生物的一種基本方法.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劃分為種和屬等不同的等級,並對每一類群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特徵進行科學的描述,以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進碰雹純化關系.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徵.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
分類等級越高,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多;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少.了解生物的多笑咐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都需要對生物進行分類. 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種、屬、科、 分類階段舉例 目、綱、門、界.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門隸於界.
隨著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單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總綱(超綱)、亞綱、次綱、總目(超目)、亞目、次目、總科(超科)、亞科等等.此外,還可增設新的單元,如股、群、族、組等等,其中最常設的是族,介於亞科和屬之間. 人為分類法 主要是憑借對生物的某些形態結構、功能、習性、
生態或經濟用途的認識將生物進行分類,而不考慮生物親緣關系的遠近和演化發展的本質聯系,因此所建立的分類體系大都屬於人為分類體系.例如,將生物分為陸生生物、水生生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等.另外,18世紀瑞典植物學家林奈(1707—1778)以生物能否運動為標准,將生物劃分為動物界和植物界的兩界系統.他還根據雄蕊的有無、
數目,把植物界分為一雄蕊綱、二雄蕊綱等24個綱.16世紀我國李時珍(1518—1593)在他的《本草綱目》一書中將植物分為五部,即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和木部;將動物也分為五部,即蟲部、鱗部、介部、禽部和獸部;人另屬一部,即人部.又如,亞里士多德根據血液的有無,把動物區分為有血液的動物和無血液的動物兩大類,等等. 自然分類法
1859年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進化論的確立及生物科學的發展 生物分類 ,使人們逐漸認識到現存的生物種類和類群的多樣性乃是由古代的生物經過幾十億年的長期進化而形成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親緣關系.分類學應該反映這種親緣關系,反映生物進化的脈絡.
現代生物分類學研究生物的系統發育,特別強調分類和系統發育的關系.在研究分類的過程中,分類學家追求的是劃分的分類單元應是「自然」的類群,提出的分類系統力求反映客觀實際,
也就是說要符合系統發育的原則.因為系統發育的親緣關系是生物進化過程的實際反映.因此,研究各生物類群的分類學家,都把組建該類群的系統發育作為主要目標,以便在此基礎上按照生物肆頌系統發育的歷史,
編制生物的多層次分類系統,即自然分類系統.植物的自然分類法是以植物的形態結構作為分類依據,以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作為分類標準的分類方法.從生物進化的理論得知,種類繁多的植物,
實際上是大致同源的.物種之間相似程度的差別,能夠顯示出它們之間親緣關繫上的遠近.判斷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的方法,是根據植物之間相同點的多少。
❺ 古生物學家是如何判斷古生物的時間的
14C測年方法
在自然界中碳有兩種穩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14C是由宇宙射線和大氣上層中的氣體原子發生核反應而生成的,這些生成的14C不斷地擴散到整個大氣層、生物圈、沉積物和海洋等交換貯存庫中。由於14C也在不斷衰變,因此在各交換貯存庫中的14C含量將會達到平衡。處於這種交換狀態的含碳物質一旦脫離交換且一直處於封閉狀態,則其中的14C不再得到補充,只會按衰變規律逐漸減少。假定長期以來宇宙射線的強度沒有改變,即14C的產生率不變,則只要測出該含碳物質中14C減少的程度,就可以按照基本的衰變公式推算出考古事件或地質事件的年代。
常規14C測年已有五十餘年的歷史,其原理已為大家所熟知,即通過測量樣品的放射性活度來確定樣品年代,如常用液體閃爍計數器等核物理儀器探測並計數樣品中14C衰變發射出的β粒子。
用加速器質譜方法(AMS)進行14C測年是七十年代末發展起來的一項核分析技術。這項技術將14C離子加速到百萬電子伏特以上的能量,通過各種手段分離干擾粒子後,用重離子探測器直接對14C原子進行計數。和常規14C測年方法相比,AMS具有樣品用量少和測量時間短的優點,特別適合珍貴樣品的測量。常規14C衰變法測年所需樣品含碳量一般為1-5g ,而AMS僅需1-5mg左右,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甚至可測量含碳0.1mg以下的樣品。AMS測量現代炭樣品達到1%的精度只需10-20分鍾,常規衰變法需10個小時以上。當然,和常規14C測年方法相比,AMS也有設備耗資大,測量過程復雜的問題。
應該指出的是,以上無論常規法對放射性活度的測量和AMS對14C原子的計數都是相對測量,需要和兩個基準樣品進行比較。一是本底樣,即應該不含任何14C的樣品。由於各種因素如樣品的沾污等,本底樣的14C測量結果並不是絕對為零,在進行其他樣品的測量時要減去這一本底,以確保反映樣品中真實的14C水平。另一個是現代碳標准,其14C含量應相當於處於交換狀態下含碳物質的14C水平。現代碳標準的選取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這里不作討論。北京大學14C實驗室採用的是中國糖碳標准。
❻ 怎樣理解生物的周期現象,機制是什麼
生物節律
生物節律即生物的生命活動呈周期性變化的規律。周期是物質運動的一種規律,生命運動也有自己的周期。生命運動的周期和周期內的各個階段、環節,在時間上呈現為生命運動的節律。生物節律不僅是時間上的節段性,同時表現為生物學特徵隨時間節段的規律性變化。
生物節律存在於生物圈的不同層次上,包括生物圈、生態系統、群落、種群、個體及組成個體的系統、器官、組織、細胞、細胞器、生物大分子等,都有自己的節律。由於不同層次上生命運動的時空特性不同,生物節律的周期在時間上差別很大,短的只有幾秒、幾分鍾,長的有日、旬、月、季、年甚至年代周期。例如很多脊椎動物的取食行為和睡眠行為在一天之內很有規律地發生的;溫帶地區的動物大都是每年繁殖一次,這些周期現象都是由生物節律所決定的。
有按年、按月、按周變化的低頻節律,如育齡婦女的月經周期,又稱為月周期。有按日變化的中頻節律,如體溫、血壓、血細胞數、糖皮質激素、代謝水平等均呈晝夜節律變動,又稱日周期。還有節律周期短於 1天的高頻節律,如呼吸周期、心動周期等。生物節律的構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機體本身具有的內在節律;二是受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生物節律與環境同步。據研究,下丘腦存在有控制生物節律的中心。
❼ 生物感知時間的現象
這是生物鍾現象
許多生物都存在著有趣的生物鍾現象。例如,在南美洲的瓜地馬拉有一種第納鳥,它每過30分鍾就會「嘰嘰喳喳」地叫上一陣子,而且誤差只有15秒,因此那裡的居民就用它們的叫聲來推算時間,稱為「鳥鍾」;在非洲的密林里有一種報時蟲,它每過一小時就變換一種顏色,在那裡生活的家家戶戶就把這種小蟲捉回家,看它變色以推算時間,稱為「蟲鍾」。
在植物中也有類似的例子。在南非有一種大葉樹,它的葉子每隔兩小時就翻動一次,因此當地居民稱其為「活樹鍾」;在南美洲的阿根廷,有一種野花能報時,每到初夏晚上8點左右便紛紛開放,被稱為「花鍾」。
不僅如此,微小的細菌也知道時間。據美國最新的《自然》雜志介紹,某些單細胞生物體內不僅存在生物鍾,而且這些生物鍾十分精確。
人體內的「隱性時鍾」
萬物之靈的人類,同樣受著生命節律的支配。什麼是人體生物鍾?有人把人體內的生物節律形象地比喻為「隱性時鍾」。科學家研究證實,每個人從他誕生之日直至生命終結,體內都存在著多種自然節律,如體力、智力、情緒、血壓、經期等,人們將這些自然節律稱作生物節律或生命節奏等。人體內存在一種決定人們睡眠和覺醒的生物種,生物鍾根據大腦的指令,調節全身各種器官以24小時為周期發揮作用。
早在19世紀末,科學家就注意到了生物體具有「生命節律」的現象。上世紀初,德國內科醫生威爾赫姆·弗里斯和一位奧地利心理學家赫爾曼·斯瓦波達,他們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揭開了其中的奧秘。原來,在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為的起伏中,存在著一個以23天為周期的體力盛衰和以28天為周期的情緒波動。大約過了20年,奧地利因斯布魯大學的阿爾弗雷特·泰爾其爾教授,在研究了數百名高中和大學學生的考試成績後,發現人的智力是以33天為波動周期的。於是,科學家們將體力、情緒與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節奏,繪制出了三條波浪形的人體生物節律曲線圖,被形象地喻為一曲優美的生命重奏。到了20世紀中葉,生物學家又根據生物體存在周期性循環節律活動的事實,創造了「生物鍾」一詞。
生物鍾:人的第三隻眼
生物鍾的位置到底在何處?傳統的觀點認為,生物鍾應該存在於大腦中,但對於具體位置的說法卻又各不相同。有人認為,生物鍾的確切位置在下丘腦前端,視交叉上核內,該核通過視網膜感受外界的光與暗,使之和體內的時鍾保持同一節奏。也有人認為,生物鍾現象與體內的褪黑素有密切的關系,由於褪黑素是由松果腺所分泌,因此生物鍾也應該位於松果體上。
後來產生了外界信息所導致的外源說、生物體內在因素決定的內源說和生物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綜合說等。
外源說認為,某些復雜的宇宙信息是控制生命節律現象的動因。美國學者弗蘭克布朗博士認為,人類對廣泛的外界信息,如電場變化、地磁變化、重力場變化、宇宙射線,其他行星運動周期、光的變化、月球引力等極為敏感,這些變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節律的周期性。
內源說認為,生命節律是由人體自身內在的因素決定的。對夜間活動的倉鼠的試驗表明,在外界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如在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的條件下,仍然有相似的節律。人在恆溫和與外界隔絕的地下,也表現出近似於24小時的節律,因此,人的生命節律是由人自身的因素造成的。
綜合說是人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理論。
❽ 如何判斷生物出現年代的遠近
DNA鑒定技術的出現年代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DNA鑒定技術是英國遺型培傳學家A·J·傑弗里斯(1950-)在1984年發明的。由於人體各部位卜州唯的細胞都有相同的DNA,因此可以通過檢查血跡、毛發、唾液等判明身份。
基因鑒定技術是一項生物學檢測技術,人體細胞有總數約為30億個鹼基對的DNA,每個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人與人之間不同的鹼基對數目達幾百萬之多,因此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顯示的DNA圖譜也因人而異,由此可以識別不同的人。所謂「DNA指紋」,就是把DNA作為像指紋那樣的獨特特徵來識別不同的人。由於DNA是遺傳物質,因此通過對DNA鑒定還可以判斷兩個人之間的親緣關系。
近一個世紀以來,指紋技術給偵破工作帶來很大方便。但罪犯越來越狡猾,許多作案現場沒有留下指紋。現在有了DNA指紋鑒定技術,只要罪犯在案發現場留下任何與身體有關的東西,例如血跡和毛發,警方就可以根據這些蛛絲馬跡將其擒獲,准確率非常高。DNA鑒定技術在破獲強奸和暴力犯跡野罪時特別有效,因為在此類案件中,罪犯很容易留下包含DNA信息的罪證。
根據DNA指紋破案雖然准確率高,但也有出錯的可能,因為兩個人的DNA指紋在測試的區域內有完全吻合的可能。因此在2000年英國將DNA指紋測試擴展到10個區域,使偶然吻合的危險幾率降到十億分之一。即使這樣,出錯的可能性仍未排除。
❾ 有哪些動植物有生物鍾可以根據它們來判斷時間
自然界中多動植物都有生物鍾,比如第納鳥、報亂橋鎮時蟲、含羞草、驢和蛇麻草,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