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防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機理有哪幾種
主要是利用或協調有益微生物與病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使之有利於微生物而不利於病原物的生長發育,以防治病害。如土壤和植物根際的大量微生物群與病原物之間的拮抗作用就常被利用於防治土傳病害。由於不同作物根際的微生物群種類和數量有差異,因此輪作對調整土壤和作物根際的有益微生物以及病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有很大的影響,很多病害可以通過輪作減輕發病程度。此外,將一些化學物質施入土壤或植物根際也可刺激某些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從而抑制某些病害。
㈡ 農業上利用哪幾類微生物作為殺蟲劑,各自致病機理和致死特點有哪些
主要可分為真菌、細菌和病毒三類。在其他微生物中,放線菌一般利用其代謝產物抗生素,而不直接利用其活體作殺蟲劑。原生動物、線蟲和立克次氏體等微生物的利用研究得很少,尚未實用化。
真菌殺蟲劑 已發現的昆蟲病原真菌約750種,寄生范圍很廣,但開發成殺蟲劑的不多,已試驗成功並有一定規模應用的有:利用白僵菌防治馬鈴薯甲蟲、大豆食心蟲、松毛蟲和玉米螟;利用綠僵菌防治金龜子、孑孓;利用湯普森多毛菌防治柑橘銹蟎;利用輪枝孢防治溫室蚜蟲;利用座殼孢防治粉虱和介殼蟲等。
細菌殺蟲劑 微生物殺蟲劑中研究開發最成功的是利用芽孢桿菌作殺蟲劑,主要品種為蘇雲金桿菌,已廣泛應用於農作物、森林、糧倉和蚊蠅等的防治。蘇雲金桿菌發現於20世紀初,30年代開始實用化,50年代即有工業生產,70年代以來發展較快,80年代全世界年銷售額超過2000萬美元。中國在70年代已大量生產,有青蟲菌、殺螟桿菌等許多商品名稱。蘇雲金桿菌有很多變種,其芽孢內含毒蛋白晶體,通稱δ-內毒素,是殺蟲的主要成分。當孢子進入害蟲消化道後,毒素被活化,使害蟲麻痹癱瘓而死。由於各變種所含蛋白晶體的結構不同,其毒力和適用的害蟲對象也不同。例如應用較廣的寇氏變種,用於防治鱗翅目幼蟲;以色列變種用於防治孑孓。其他已開發利用的細菌殺蟲劑還有日本甲蟲芽孢桿菌,用於防治金龜子幼蟲頗有效。
病毒殺蟲劑 寄生於農業害蟲的病毒已發現約 200種,有些已被開發作為病毒殺蟲劑。其中大多數屬於桿狀病毒的核多角體病毒,少數是顆粒體病毒。昆蟲病毒有高度的專一寄生性,通常一種病毒只侵染一種昆蟲,而對他種昆蟲和人無害,因此不幹擾生態環境。但由於病毒只能用害蟲活體培養增殖,使大規模工業生產受到限制。已經小規模商品化的病毒殺蟲劑多數用於防治鱗翅目害蟲,例如棉鈴蟲、舞毒蛾、斜紋夜蛾、天幕毛蟲、菜粉蝶等
㈢ 微生物對農業生產有什麼危害
微生物對農業生產有利有弊,其中危害如下:
1、大亮老微生物會分解農作物的營養成分作為維持自己生命活動的營養物質;
2、有些微生物會分泌出毒素污染農作物,給人們的正常實用帶來危害;鍵純
3、一些細菌產生的孢子,遇到合適的條件會萌發,從而污染農作物;
4、一些微生物會導致作物大面積枯萎、害病,甚至死亡,帶來嚴滾升重的經濟損失。
㈣ 微生物對農業生產有什麼危害
微生物對農業方面的有的是有益的,稱為有益微生物,例如固氮菌、解磷細菌、解鉀細菌等;有的是有害的,稱為有害微生物,例如各種病菌。未腐熟的農家肥、有機肥施用到田裡之後比較容易產生這些有害微生物,前一年生病的農作物第二年也比較容易生病,也是因為土壤和植物殘體中殘留有的這部分有害微生物導致。農作物各種黃萎病等就是由於這個原因產生。
㈤ 微生物在農業中的作用
一些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作為天然的微生物殺蟲劑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還有一些在分類學、生理學和經濟價值上非常重要的農業微生物。
1.通過對枯草芽孢桿菌的基因組研究,發現了一系列與抗生素及重要工業用酶的產生相關的基因。
2.乳酸桿菌作為一種重要的微生態調節劑參與食品發酵過程,對其進行的基因組學研究將有利於找到關鍵的功能基因,然後對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適於工業化的生產過程。
3.胡蘿卜歐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單胞菌以及中國正在開展的黃單胞菌的研究等正在進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剛剛測定完成。借鑒已經較為成熟的從人類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組學信息篩選治療性葯物的方案,可以嘗試性地應用到植物病原體上。
4.特別像柑橘的致病菌這種需要昆蟲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種類,除了殺蟲劑能阻斷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過遺傳學研究找到毒力相關因子,尋找抗性靶位以發展更有效的控制對策。固氮菌全部遺傳信息的解析對於開發利用其固氮關鍵基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5)微生物是怎麼使作物致病的擴展閱讀
農業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認清致病機制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據資料統計,全球每年因病害導致的農作物減產可高達20%,其中植物的細菌性病害最為嚴重。
除了培植在遺傳上對病害有抗性的品種以及加強園藝管理外,似乎沒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積極開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組研究,認清其致病機制並由此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顯得十分緊迫。
微生物能夠分解纖維素等物質,並促進資源的再生利用。對這些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謝過程的遺傳背景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加以利用。
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關鍵基因,將其在某一菌株中組合,構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時降解不同的環境污染物質,極大發揮其改善環境、排除污染的潛力。
㈥ 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微生物的分類(具體些)
1845年左右,愛爾蘭島上的馬鈴薯受到了晚疫病(由馬鈴薯晚疫病菌引起)最嚴重的摧殘,馬鈴薯是當地居民的最主要糧食來源,結果造成約100萬人在飢荒中死亡。1879年由於葡萄霜霉病(病原菌為葡萄生單軸黴菌,為防治此病而發明波爾多液)的大流行,毀滅了全法國的葡萄,從而使法國的釀酒業一度停產。植物的病原微生物種類很多,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能引起植物生病的有病毒、細菌、真菌等。如引起煙草花葉病的是煙草花葉病毒,能引起水稻惡苗病的是赤黴菌,而禾柄銹菌能引起小麥桿銹病等。一般情況下,植物體內的寄生菌為真菌,但由於植物病毒一般十分微小,由它們引起的植物病毒病尚無良策對付,因而給農業造成嚴重損失。比如從1936年起,非洲迦納的可可樹因被可可樹腫枝病病毒感染而生病,而且來勢兇猛,蔓延很快,到1944年遍布迦納全國。
此後又蔓延到奈及利亞、多哥、象牙海岸等國家。這顯示了植物病毒病的傳染性。植物病毒病的另一特點是暴發性,如柑桔衰退病是一種病毒病,據報道,單在巴西聖保羅州,此病暴發時就使600萬株甜橙死亡。就糧食作物而言,小麥、大麥、水稻、高粱等均能受到多種病毒的侵染。病毒是一種沒有細胞結構,只含有DNA或RNA一種核酸,只能在特定的寄主細胞內生活繁殖的生命體。根據植物病毒核酸的不同,可以將植物病毒分成四種,即雙鏈DNA病毒(ds—DNA)、單鏈DNA病毒(ss—DNA),雙鏈RNA病毒(ds—RNA)和單鏈RNA病毒(ss—RNA)。植物的雙鏈DNA病毒為數不多。1960年首次報道了椰菜花葉病毒後,近幾十年來又報道了約4~5種植物的雙鏈DNA病毒。單鏈DNA病毒含有兩種大小相似的單鏈DNA組份,稱這種植物病毒為雙聯病毒。雙聯病毒是病毒家族中最年輕的成員,它直到1978年才為人們所承認。1981 年龔祖塤等發現我國第一例雙聯病毒——煙草曲葉病毒,從而填補了我國在植物病毒研究中的空白。雙鏈RNA植物病毒為數不多,其結構類似動物的呼腸孤病毒。大多數植物病毒為單鏈RNA病毒,其典型代表是煙草花葉病毒。自發現植物病毒是植物病害的病源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找消滅和限制這一病毒的方法,以減少作物的損失。關於植物病毒病的治療,目前較有成效的是熱療法,一般水熱在 55℃時很多植物會被殺死,故常用的方法是氣熱35~40℃,如將葡萄蔓放在38℃的人工氣候箱內30 分鍾可除去扇葉病毒。另外還可以利用莖尖培養來獲得無毒種苗,在防治馬鈴薯、甘蔗、蘋果、柑桔、葡萄及一些觀賞植物的病毒病上採用莖尖培養獲得較大成績。最近將熱處理和莖尖培養技術結合起來,從而更加容易獲得無毒種苗,以避免植物病毒的危害。
㈦ 微生物對農業生產有什麼危害
灌溉水源污染:在淡水資源十分緊張的情況下,許多地方利用污水灌溉農田。未經處理的污水,既含有農作物生長所必需的養分,又含有有毒成分。盲目使用污水,不僅會污染土壤,而且還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產品質量,損害人體健康。
為了科學利用污水,妨患於未然,現將國家頒布的"農田灌溉水質標准"(GB 5084-92)中提到的水環境中的主要污染物的超標對農業環境的危害分述如下:
1、五日生化需氧量
五日生化需氧量是指在好氧的條件下巧悔吵,溫度為20 培養水樣5天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機質的生物化學過程中所需要的溶解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常作為水體有機物污染程度的指標。
灌溉水中的需氧有機污染物進入農田後,最終要被分解。在處於氧化條件的旱田土壤中,有機物質將被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等;在水田處於還原條件的土壤中,將生產氨氣、沼氣、有機酸、乙醇類等中間代謝產物。在分解過程中,由於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及土壤中的氧化物的氧,從而使土壤的氧化還原電位下降,產生二價鐵、硫化氫、二價錳等。
灌溉水中需氧有機物的含量不太高時,對作物生長一般無不良影響,在一定條件下甚至還有改良土壤,促進增產的作用。但是,需氧有機物的含量過高時,上述產生的過剩的二價鐵、硫化氫等就要隨同有機酸等一起被水稻吸收,阻礙植株體內的代謝活動,抑制根系生長,甚至引起爛根,以至影響地上部植株的發育。尤其是作物對氮、磷、鉀等養分的吸收受到阻礙後,必然造成作物減產。
需氧有機物污染對水稻的危害一般在水田入水口附近較明顯,這是由於水中不溶性的有機物多半沉積在這里,土壤發生還原性危害所致。國標要求灌溉水中五日生化需氧量的含量:水作應小於80 mg/l,旱作應小於150 mg/l,蔬菜應小於80 mg/l。
2、化學需氧量
化學需氧量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用強氧化劑氧化水樣時,所消耗該氧化劑量相當的氧的質量濃度,以氧的mg/l表示。它是指示水體被還原性物質污染的主要指標。其中包括大多數有機物和部分無機還原物質。
作為灌溉水的污染指標,化學需氧量與五日生化需氧量具有一定的類似性質,只是化學需氧量除了包括需氧有機生物氧化所耗之氧外,還包括無機還原性物質化學氧化所耗的氧。國標要求灌溉水中化學需氧量的含量:水作應小於200 mg/l,旱作應小於300mg/l,蔬菜應小於150mg/l。
3、懸浮物
懸浮物系指水樣經過慮後,截留在慮片上並於103~105 烘至恆重的固體物質。
含有大量的懸浮物的污水灌入農田後,由於流速減緩或膠體被破壞而使懸浮物大量沉澱,如果這些沉澱是由金屬粉末、泥沙組成,則會覆蓋在農田表層而影響農田的肥力;懸浮物還是水中各種重金屬污染物的吸附劑,這些重金屬污染物隨著懸浮物一起沉澱在農田,造成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和作物中的積累。國標要求灌溉水中懸浮物的含量:水作應小於150 mg/l,旱作應小於200 mg/l,蔬菜應小於100 mg/l。
4、凱氏氮
凱氏氮是指以凱氏法測得的含氮量。它包含了氨氮和在此條件下能被轉化為銨鹽而被測定的有機氮化合物。
氮本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但當其含量過高時會使土壤板結,影響作物的生長。國標要求灌溉水中前鄭凱氏氮的含量:水作應小於12 mg/l,旱作應小於30 mg/l,蔬菜應小於30mg/l。
5、總磷(以P計)
動物或植物內所含磷質,經過分解與氧化作用,最後生成硫酸鹽。人每天從食物中得到的磷質,經過新陳代謝而排出硫酸鹽。洗滌劑、磷肥及骨粉等工廠廢水中也含有磷酸鹽。天然水中磷酸鹽含量一般較低,如果水中發現過量的磷酸鹽存在可表明水被污染。若同時發現過量的硝酸鹽和氯化物時,更可以進一步證實動物孝侍性物質曾經污染過水源。
天然水和廢水中的磷以正磷酸鹽、縮合磷酸鹽以及與有機體相結合的磷酸鹽3種形態存在。總磷量即水樣中各種形態的磷經消解後轉變成正磷酸鹽的總磷濃度。
磷也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但當其含量過高時會使土壤板結,影響作物的生長。國標要求灌溉水中總磷的含量:水作應小於5.0 mg/l,旱作應小於10 mg/l,蔬菜應小於10 mg/l。
6、水溫
水溫過低會減緩植物生長,水溫過高會造成植物根系腐爛、死亡,農灌水水溫要求小於35 。
7、pH值
pH值除直接影響植物生長外,還會使一些營養物質被淋失或被土壤固定,造成植物缺乏養分而致害;或吸收了有毒的元素,造成生理危害,這些都是導致植物死亡的原因。pH值小於4,大於9時,對農作物均會產生不良影響。用pH低於3,高於11的水灌溉作物,作物很快死亡。大部分栽培植物喜歡在弱酸性和弱鹼性條件下生長。它們對pH的適應范圍為4~9,最宜范圍為5-8.5。不同作物對pH值的要求不同。小麥在弱酸性條件下比中性條件下生長的好。國標要求灌溉水的pH值允許范圍是5.5~8.5。
8、全鹽量
全鹽,主要是鈣、鎂、鈉、鉀所形成的硫酸鹽、鹽酸鹽和碳酸鹽,它們對作物的影響主要是通過離子起作用。對作物危害最大的是鈉鹽,鈣鹽和鎂鹽對作物也有一定的影響,但並不佔主導地位。
灌溉水含鹽量在1000mg/l以上,對作物生長有抑製作用,有使土壤積鹽的可能性。含鹽2000mg/l以上,使土壤積鹽明顯,會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土壤鹽分增加,使土壤溶液濃度提高,物質形態變化,造成植物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困難,植物因缺乏養料導致減產或最後死亡。因鹽類對離子的拮抗作用和協同作用,在灌溉水中,必須注意多種鹽類的存在,以防治單因子鹽類對作物的傷害。國標要求灌溉水的全鹽量在非鹽鹼地區應小於1000 mg/l,在鹽鹼地區應小於2000 mg/l,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適當放寬。
9、氯化物(以CL計)
氯化鈉危害小麥發芽的臨界濃度為2000mg/l,危害水稻發芽的臨界濃度為1000mg/l。國標要求灌溉水的氯化物的含量應小於250 mg/l。
10、硫化物(以S計)
地下水(特別是溫泉水)及生活污水,通常含有硫化物,其中一部分是在厭氧條件下,由於細菌的作用,使硫酸鹽還原或由含硫有機物的分解而產生的。某些工礦企業,如焦化、造氣、選礦、造紙、印染和製革等工業廢水亦含有硫化物。
水中硫化物包括溶解性的 、 、 ,存在於懸浮物中的可溶性硫化物、酸可溶性金屬硫化物以及未電離的有機、無機類硫化物。硫化氫易從水中逸散於空氣、產生雞蛋臭味,且毒性很大。硫化物是水體污染的一項重要指標。
硫化物濃度即使很低也會使土壤有臭味,因此禁止採用含硫化物的廢水灌溉作物。國標要求灌溉水的硫化物的含量應小於1.0 mg/l。
11、汞及其化合物(按Hg計)
含汞0.005mg/l以上的水溶液灌溉水稻,糙米中含汞量均超過我國《食品中汞允許量》規定的0.02毫克/公斤的標准。汞在糙米及油菜中的殘留量隨灌溉液中汞的濃度的增加而增加。汞在水稻各器官中的分配為根>莖葉>殼>糙米。
灌溉水中含汞0.005mg/l,則汞在土壤表層即稍有積累,長期灌溉可造成汞在土壤表層的積累,污染土壤,造成對作物的危害。土壤中含汞量隨灌溉水中汞的濃度的增加而增加。隨灌溉水進入土壤中的汞主要集中在表層0-5厘米處。農作物能從被污染的土壤中吸收汞。作物中含汞量與土壤積累量成正相關。根據汞對農作物生長,產量的影響及農產品中的殘留,在土壤的積累,考慮到汞的毒性較大,長期灌溉能污染土壤,擬定汞的農田灌溉水質標准為0.001mg/l。
12、鎘及其化合物(按Cd計)
土壤對鎘有很強的吸附力,特別是粘土和有機質多的土壤,易於造成鎘含量的積蓄。當土壤的pH值偏酸時,鎘的溶解度增高,而且在土壤中易移動,可能污染地下水,同時也易被植物從根部吸收;當土壤pH值偏鹼時,鎘的移動性差,作物也難以吸收。在銅、鋅、砷、鎘這些元素中以鎘最容易造成土壤污染。
當灌溉水中或土壤中含有一定鎘時,均可被農作物吸收和在土壤中造成積蓄,其吸收量和積蓄量的多少隨灌溉水中鎘濃度、灌溉量和污灌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農作物吸收鎘後,鎘在植物體內的分布順序是根>莖葉>籽實。各種作物吸收鎘的能力有很大差異,小麥的吸收能力比水稻高,而玉米的吸收能力又低於水稻。由於鎘大量地積累在植物根、莖葉中,因此,在受鎘嚴重污染的農田裡,農作物的莖葉不宜作家畜飼料,根茬也不宜漚制肥料。為了防治土壤及在其上生長的農產品中有鎘的積累,建議灌溉水中鎘的最高允許濃度不應超過0.005mg/l。
13、砷及其化合物(按As計)
砷在土壤中的殘留主要集中在表層,自上而下的移動性小。
利用含砷污水灌溉農田,隨灌溉水中砷含量的增高和灌溉次數的增加,砷在土壤和作物中累積增加,使作物受害,污染收獲物。0.05mg/l以上的砷使水稻減產15.9%。0.1mg/l以上的砷使油菜減產10.3%。水稻、油菜減產百分率均隨砷濃度的增高而增加。用含砷0.25mg/l的水灌溉水稻,開始在糙米中出現殘留。含砷0.5mg/l水灌溉油菜,在油菜中開始出現砷殘留。用含砷0.5mg/l以下的灌溉水對水稻、油菜生長影響不明顯;含0.5mg/l以上砷的水對水稻、油菜生長有抑製作用,抑製程度隨砷的濃度增高而加大,含砷0.5mg/l為危害濃度,100mg/l為致死濃度。因為砷及其含砷化合物毒性很強,對人、蓄的健康有較大影響。規定灌溉水中的砷含量:水作、蔬菜不得超過0.05mg/l,旱作不得超過0.1mg/l。
14、六價鉻化合物(按Cr 計)
含六價鉻的灌溉水對水稻、小麥種子的萌發及其生長發育都有一定影響。水稻、小麥均能吸收灌溉水及土壤中的鉻。鉻對數種蔬菜及穀物的生長有刺激作用。鉻濃度5mg/l對作物有害;濃度10mg/l時作物出現嚴重的萎黃病;鉻與鎳協同作用時,鉻濃度僅2mg/l即對作物產生損害。鉻還在作物內積累。吸收的鉻主要積累在根中,其次是莖葉,少量積累在籽實里。
含鉻污水灌溉後,土壤可以積累鉻。植物吸收和土壤積累的鉻都隨灌溉水中鉻的濃度的增加及灌溉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可通過增加土壤有機質施用量和適當提高土壤的pH值來減少鉻污染造成的危害。為防止鉻對農作物、土壤造成的污染危害,灌溉水中鉻的最高允許濃度控制在0.1mg/l以下。國標要求灌溉水的六價鉻的含量應小於0.1 mg/l。
15、鉛及其化合物(按Pb計)
含鉛污水灌溉農田,其最高允許量應在1.0mg/l以下,否則抑制植物生長。進入土壤的鉛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層。當污灌水中鉛的濃度為50ppm左右時,對水稻產生毒害作用。但污水中硫酸根離子含量較多時,易生成硫酸鉛,就沒有危害了。鉛對植物毒性比砷、銅小。作物可以通過根吸收土壤或灌溉水中的鉛,並主要積累在根部,只有極少部分轉移到地上部。國標要求灌溉水的鉛及其化合物的含量應小於0.1mg/l。
16、銅及其化合物(按Cu計)
含銅污水灌溉農田,其最高以允許量應在2.0mg/l左右。銅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植物缺銅時,幼葉尖端乾枯,葉片脫落,生長受到抑制。谷類作物一般不能結實。土壤含銅過高時,作物主要積累在根部,造成根系發育惡化,減弱了根對各種營養成分的吸收。作物受害的程度,一般是隨農業環境中銅的含量的增加而加重。銅被作物吸收後,以根部分布的最多,莖葉次之,籽粒中最少。國標要求灌溉水的銅及其化合物的含量應小於1.0 mg/l。
17、錳
錳濃度1~10mg/l對豆類有害;達5mg/l對橙和柑桔幼苗有致毒作用;錳濃度5~10mg/l對西紅柿有致毒作用;錳濃度10~25mg/l對大豆和亞麻有致毒作用。
18、鋅及其化合物(按Zn計)
鋅是植物生長必需的微量元素。鋅可以間接影響植物生長素的形成,在缺鋅的土壤里,作物生長常常受到抑制,並出現各種病症。含鋅廢水灌溉農作物,鋅可以在土壤內累積,並能富集。土壤里含鋅過高時,主要傷害作物的根系,使根的伸長受到阻礙,葉子呈黃綠色,並逐漸萎黃,而且分孽少,莖短。小麥受鋅危害,葉尖上即出現黃褐色的條斑點。被吸收的鋅主要積蓄在植物的根部,也有一部分向莖葉中轉移。鋅在植物體內的移動性居於中等水平,向籽實中的轉移不如鎘。我國規定灌溉水中鋅及其化合物的含量為不超過2.0mg/l。
19、氟化物(按F計)
氟在植物體的積累隨著植物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氟化物含量在34.0mg/l以下,水稻生長發育未受影響;113.25mg/l以上,水稻生長發育受到抑制;453mg/l可致水稻死亡,但此濃度以下對茄子無影響。含氟污水中有一定的磷酸鹽,污灌後硫化細菌增加,可促進磷酸鹽的轉化,提高了土壤中可溶性磷的含量,有利作物生長。含氟污水灌溉後細菌數量增大,生物學過程旺盛,產量增加。由於不同作物對氟敏感程度不同,為避免對地面水和漁業的污染危害,為保護整個農業環境和人民健康,規定氟的灌溉標准為高氟區應小於2.0mg/l,一般地區應小於3.0mg/l。
20、氰化物(按游離氰根計)
50mg/l以上氰對水稻、油菜的生長、發育和產量有影響,並開始在糙米、油菜中有殘留,殘留量隨灌溉濃度最高而加大。
根據不同生育期污灌氰殘留量不同,在生產上利用含氰污水灌溉水稻宜在前期,不宜在後期。不同濃度氰在水稻根、莖、葉中有殘留,殘留量與澆灌濃度成正相關。殘留量:根>莖葉>谷殼>糙米。根殘留量佔80%左右,莖葉佔15%左右。不同濃度氰在土壤中有殘留,殘留量隨著濃度增加而增大,但不與灌溉濃度成正比上升。土壤中氰的分解速度與氣溫和灌溉濃度有關,但無論在何種氣溫下,土壤中氰的分解速度都與灌溉氰的濃度成正相關。氰化物隨水進入土壤後消失的速度較快,在土壤中不會逐年積累。一般大田土壤中,氰的年凈化率都在90%以上。採取隔年清污輪灌,不會造成土壤和水稻的明顯污染。國標要求灌溉水的氰化物的含量應小於0.5mg/l。
21、揮發性酚
灌溉水中的酚,高濃度時(50-1000mg/l)可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和產量,甚至造成作物的死亡(1000mg/l)。低濃度時(30mg/l)可促使作物增產。不影響作物正常生長和產量的安全濃度在50mg/l左右。灌溉水中的酚可造成作物體內酚量的增加。作物體內的酚量隨灌溉水中酚濃度的提高而增加。作物體內酚積累量莖>根>籽粒。酚毒性較小,酚在作物中的積累問題,以及酚對作物生長、產量的影響問題,不會成為制定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的限制因素。
含酚污水進入土壤,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層,50厘米以下的土層中酚的含量極少。土壤對酚具有較強的凈化能力,酚在土壤中的年凈化率在90%以上。因此,低濃度含酚污水灌溉後,不會影響土壤肥力,也不會造成土壤污染。國標要求灌溉水的揮發酚的含量應小於1.0 mg/l。
㈧ 條件致病微生物在什麼條件下致病
我先給你介紹一下「正常菌群」,即生活在健康動物各部位、數量大、種類較穩定、一般能發揮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種群,稱為正常菌群。
而正常菌群的微生態平衡是相對的、可變的和有條件的。
當宿主的防禦功能減弱、正常菌群生長部位改變或長期服用抗生素等制菌葯物後,就會引起正常菌群失調。這時,原先某些不致病的正常菌群成員就乘機轉移或大量繁殖,成了致病菌。這類特殊的致病菌即是條件致病菌。由它們引起的感染,稱為內源感染。
致病條件:宿主的防禦功能減弱;正常菌群生長部位改變;長期服用抗生素等制菌葯物後,引起正常菌群失調
㈨ 能使植物患病的微生物有哪些
1,某些細菌,如例如引起果樹火疫病的解澱粉歐文氏菌、引起水稻白葉枯病的水稻黃單胞菌。
2,某些真菌,如由子囊菌中的白粉菌引起的大麥、蘋果和葡萄的白粉病,由擔子菌中的銹菌引起的許多禾穀類作物的銹病及黑粉菌引起的小麥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等。
3,植物病毒,如引起煙草花葉病的煙草花葉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