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疊紀的大滅絕
二疊紀末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5%的海洋生物和75%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葉蟲、海蠍以及重要珊瑚類群全部消失。陸棲的單弓類群動物和許多爬行類群也滅絕了。這次大滅絕使得佔領海洋近3億年的主要生物從此衰敗並消失,讓位於新生物種類,生態系統也獲得了一次最徹底的更新,為恐龍類等爬行類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科學界普遍認為,這一大滅絕是地球歷史從古生代向中生代轉折的里程碑。其他各次大滅絕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種類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也沒有使生物演化進程產生如此重大的轉折。
科學家認為,在二疊紀曾經發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陸漂移,這造成了最嚴重的物種大滅絕。那時,所有的大陸聚集成了一個聯合的古陸,富饒的海岸線急劇減少,大陸架也縮小了,生態系統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很多物種的滅絕是因為失去了生存空間。更嚴重的是,當淺層的大陸架暴露出來後,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機質被氧化,這個過程消耗了氧氣,釋放了二氧化碳。大氣中氧的含量有可能減少了這對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非常不利。隨著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又使許多陸地生物遭到滅頂之災,海洋里也成了缺氧地帶。地層中大量沉積的富含有機質的頁岩是這場災難的證明。
這次大滅絕是由氣候突變、沙漠范圍擴大、火山爆發等一系列原因造成。 隕石撞擊游學科學家認為,隕石或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了二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如果這種撞擊達到一定程度,便會在全球產生一股毀滅性的沖擊波,引起氣候的改變和生物的死亡。搜集到的一些證據引起了人們對這種觀點的重視。但大多數生物科學家認為這場滅絕是由地球上的自然變化引起的。 有些生物學家認為,生活方式比較活躍積極的動物,如似哺乳類的單弓類動物需要比別的動物更多的氧氣,他們可能是因為大氣成分的改變而滅絕的。因為二疊紀末期氣溫的降低會導致海平面的下降。海床的遼闊煤層區就會暴露在外嫌嫌面,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到大氣中,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就會相對減少;同時火山爆發引燃了海底的可燃冰,釋放甲烷導致發生溫室效應;因氧氣減少所以紫細菌活動更加頻繁,其釋放的毒氣殺死了大半的生物。
火山活動火山爆發回噴出大量氣體和火山塵埃進入大氣層。火山灰山團不僅會使動物窒息而死,也有可能遮蔽太陽,使全球氣溫降低。所以,火山活動也可能是二疊紀末期滅絕事件的原因之一。西伯利亞就曾經發現當時火山猛烈爆發所噴出的物質。 2.51億年前,是古生代的最後時期——二疊紀晚期。此時的地球與現在的有很大不同:所有陸地連在一起,形成一塊超級大陸:盤古大陸(泛大陸)。盤古大陸的生境比今天要簡單得多:60%的土地都由茂密針葉林覆蓋,其餘的部分由貧瘠的沙漠構成。這些針葉林如同現今的熱帶雨林一樣,物種構成非常豐富。
那時,爬行動物尚未成為地球霸主,恐龍也伍基未出現,真正的霸主是哺乳動物的祖先:似哺乳爬行動物(合弓綱)。與大多數哺乳動物一樣,這些動物是胎生的,一些物種長有毛發和胡須。而且它們是首批恆溫動物(溫血動物),也就是說,它們的體溫是恆定的,不會隨著周圍溫度變化。
陸地上的頂級捕食者要屬麗齒獸。麗齒獸身長約3.5米,體重約300千克。麗齒獸是目前發現的第一種長出犬齒的動物,它的犬齒長達9厘米,鋒利異常,且帶有鋸齒,奔跑時速達到100千米。而且它們的腦容量很大,成群活動。
陸地上也生活著許多大型植食性動物,如麝足獸、始巨鱷、二齒獸、水龍獸、前缺齒獸,這些動物都屬於類哺乳爬行動物。龜類的祖先­——斯龍(西伯利亞杯龍)在當時也很常見。它們體態都很笨重,經常被麗齒獸捕食。
森林中的動物們悠閑自在地生活著,誰都沒有意識到,地球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自然災難快要發生了。
這次災難的罪魁禍首是融化的玄武岩:在此之前的數十萬年,地幔中的岩漿活動異常劇烈,這導致地幔的剩餘空間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地幔就像一個巨大的壓力鍋,處於爆炸的邊緣。
2.511億年前,現今的西伯利亞,叢林中的二齒獸和水龍獸正在覓食。它們聞到了一股奇怪的氣味,這其實是硫磺氣體的味道。如果人類在這里,一定知道災難即腔者謹將發生。好奇心驅使它們暫停覓食,留在了原地。突然,整座森林劇烈的搖晃起來,緊接著,隨一聲巨響,地幔中不可計數的硫磺氣體在巨大的壓力下,將地殼炸開了一個直徑達50千米,直通地幔的大口。20000立方千米的碎岩石被爆炸產生的氣浪卷到了數萬米的高空,隨後又散落到方圓數千千米的地區,這如同小行星撞擊地球一樣,威力極大。可這,僅僅是災難的開始。在地殼被炸開後約一個時辰,一萬億立方千米的融化玄武岩,從這個大口中噴涌而出。數十條長度超過1000千米,寬數百米的裂縫,出現在了西伯利亞的地面上,也開始噴發岩漿。在這范圍內的任何生物,自然任何沒有生存的可能。
岩漿持續噴發了數萬年,覆蓋了相當於歐亞大陸面積的所有地區。岩漿燒毀了大片森林,破壞了食物鏈的基礎。在全球范圍內,從植食性動物到頂級掠食者都在飢餓中艱苦地掙扎,大批動物因此滅絕。
火山噴發,同時還噴出了大量的有毒氣體。大量的二氧化碳與二氧化硫擴散到了大氣中,遮天蔽日。火山噴發出的熱氣無法擴散,導致全球氣溫劇烈升高。全球平均溫度,從災難發生前的16攝氏度,在數百年間迅速升高至40攝氏度。這摧毀了剩餘的大部分植物,使得飢荒更加嚴重。由於有毒氣體與植物消失等因素,大氣中的含氧量也迅速下降,動物們感到呼吸困難,這也摧毀了很多動物。
災難過後數十年,大氣中的含氧量己經下降到10%以下,二氧化硫卻上升至6%,二氧化碳高達10%。高溫將大片海洋蒸發,因為海水蒸發,全球的濕度都高達80%以上。水蒸氣與二氧化硫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酸雨。連續數萬年的酸雨的泛濫使植物的數量進一步減少,土壤發生酸化。
西伯利亞暗色岩地區儲藏著大量的煤炭,這些煤炭在高溫下產生了一種有毒氣體——甲烷。這加快了全球變暖的速度,使全球平均溫度上升至70攝氏度。
災難來臨五萬年後,二氧化硫與二氧化碳的濃度日益增高,完全遮住了太陽,地球陷入了長達40萬年的漫漫長夜之中。如果從太空中看地球,很可能是褐色的,看起來比火星還要糟糕。正午12點與午夜12點看起來毫無差別,因為一切光源都被遮住。
此時的地球失去了四季變化,因為全球的氣溫都高達70攝氏度,那麼洋流也會隨之停止。眾所周知,洋流運動會產生氧氣,而如今,海洋中的含氧量幾乎為零,這毀滅了大多數海洋生物。同時,70攝氏度的高溫使得大量海水蒸發,世界平均海水深度可能只有現今的三分之一。
二十萬年過去了,岩漿終於停止了噴發。凝固的岩漿(玄武岩)積累在地表,厚達600多米。它們幾乎完全覆蓋了地表,西伯利亞地區的那個直徑50千米的大洞也被凝固的岩漿塞住了。二氧化硫濃度停止了增加,新增的滅絕因素也逐漸減少,但此時,地球上的生命跡象已幾乎消失,地球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恢復生機。
災難發生五十萬年後,剩餘的植物不斷繁衍,它們製造氧氣,使得大氣含氧量逐漸增加,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也逐漸消散。全球氣溫再次降低,使大氣中的水蒸氣形成了大規模降雨,消失的海洋也再次出現。滅絕事件終於告一段落。
二疊紀末期的西伯利亞暗色岩大滅絕事件,是地球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災難,它滅絕了98%的生物。在這場浩劫中,類哺乳爬行動物(合弓綱)受到重創,二齒獸、麝足獸、始巨鱷、前缺齒獸等植食性動物以及肉食性的蜥代龍、巨蜥龍都永遠的消失了,但是它們的近親水龍獸卻奇跡般的存活了下來。頂級捕食者麗齒獸在災難中演化成體型較小的獸頭獸。所有哺乳動物的直系祖先,三尖叉齒獸——一種小型食蟲性動物也活了下來。這場災難也滅絕了有5億年歷史的古老節肢動物——大名鼎鼎的三葉蟲。
讓我們來總結一下這場滅絕事件中的災難因素:20000立方千米的碎岩、數萬億立方千米,覆蓋整個陸地岩漿、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甲烷等有毒氣體、全球氣溫高達70攝氏度、連下數萬年的酸雨,40萬年的長夜、極低的含氧量,缺氧的海洋、蒸發的海水……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構成了地球發生過的最嚴重災難——西伯利亞暗色岩滅絕事件。
『貳』 現在的生物中,有成功躲過了五次滅絕事件的生物嗎
地球上確實存簡啟慶在經歷了五次大滅絕事件還存在的生物,最常見也是在地球上生存時間相對較長的就是藍藻了。作為最古老的原核生物之一,藍藻早在距今約30億年前就已經出現在了地球上,而且到現在只要你想,你可以在大多數的淡水中找到它們。所以,藍藻是最典型也是最原始的躲過了五次大滅絕的生物。
那麼,除了藍藻,還有哪些成功躲過了地球五次大滅絕事件的生物呢?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
(下圖為湖中泛濫的藍藻)
在古核細胞之後,出現最早且生存至今的生物除了藍藻外,還有草履蟲。草履蟲是一種原始的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在當下,科學界對真核生物最早出現的年代還沒有一個准確的定論,只是說距今約20億年前就出現了真核生物,但是比較集中且多樣化的真核生物化石出現在距今約10億年前。而在這些原始的單細胞真核生物中,就有草履蟲。
從外觀上,最早的草履蟲和現存的草履蟲沒有什麼區別,都是像一隻帶毛邊的鞋墊一樣,它們的體長平均僅有200微米左右,以水中的細菌和有機物碎屑為食。而正是如此小的體型,讓草履蟲成功的生存到了現在。在當下,只要你想,你可以從稻田、水溝中找到它們,當然別忘了帶上顯微鏡。
『叄』 二疊紀與三疊紀的大滅絕與遠古動物的生存描述(詳)
大滅絕是由氣候突變、沙漠范圍擴大、火山爆發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科學家認為,在二疊紀曾經發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陸漂移,這造成了最嚴重的物種大滅絕。那時,所有的大陸聚集成了一個聯合的古陸,富饒的海岸線急劇減少,大陸架也縮小了,生態系統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很多物種的滅絕是因為失去了生存空間。更嚴重的是,當淺層的大陸架暴露出來後,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機質被氧化,這個過程消耗了氧氣,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大氣中氧的含量有可能隨之減少了,這對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非常不利。隨著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又使許多陸地生物遭到滅頂之災,海洋里也成了缺氧地帶。地層中大量沉積的富含有機質的頁岩是這場災難的證明。
二疊紀物種大滅絕,是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卻也是最具意義的一次。由於絕大多數物種都已滅絕,地球上的物種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更新換代,地球史也從古生代進入到中生代。經歷了這次洗牌,在進入三疊紀之後,爬行動物成為地球上的絕對統治者,而恐龍、哺乳動物也開始出現。地球生命在經歷這次重大的打擊之後,又重新上路,向著更為高級、更具智慧、適應能力更強的形態不斷進化,為最終人類的出現奠定著基礎。隕石撞擊
隕石撞擊
有些科學家認為,隕石或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了二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如果這種撞擊達到一定程度,便會在全球產生一股毀滅性的沖擊波,引起氣候的改變和生物的死亡。最近搜集到的一些證據引起了人們對這種觀點的重視。但大多數生物科學家認為這場滅絕是由地球上的自然變化引起的。氣候改變有些科學家認為,氣候的變化是造成這場大災難的主要原因。因為二疊紀末期形成的岩石顯示,當時某些地區氣候變冷,在地球兩極形成了冰蓋。這些巨大的白色冰蓋將陽光反射回太空,會進一步降低全球氣溫,使陸上和海中的生物很難適應。如果再加上海平面下降和火山爆發,這樣就會成為滅頂之災。大氣成分改變有些生物學家認為,生活方式比較活躍、積極的動物,如類似哺乳類的單弓類動物需要比別的動物更多的氧氣,它們可能是因為大氣成分的改變而滅絕的。因為二疊紀末期氣溫的降低會導致海平面的下降。海旦嫌床的遼闊煤層區就會暴露在外面,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到大氣中,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就會相對減少。火山活動火山爆發會噴出大量氣體和火山塵埃進入大氣層。火山灰、塵埃不僅會使動物窒息而死,也有可能遮蔽太陽光,使全球氣溫降低。所以,火山活動也可能是二疊紀末期滅絕事件的原因之一。西伯利亞就曾經發現當時火山猛烈爆發所噴出的物質。沙漠肆虐二疊紀的陸塊碰撞接壤而形成了龐大的盤古大陸。來自海上的雨水和霧氣再也無法深入內陸地區。於是二疊紀的某些區域就越來越乾燥、火熱,致使沙漠范圍越來越廣,無法適應乾旱環境的動植物就滅絕了。猜想一 天外來罩旦客「砸死」地球生物天外來客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就物遲擾開始著手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的研究,帶頭領導這個項目的負責人是已故古生物專家金玉玕,接著好幾位研究人員也相繼加入。
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曹長群研究員說,通過對浙江長興煤山等全球很多處二疊紀化石和地層的研究,金玉玕等最終推斷出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是由兩幕組成,一次發生在大約2.6億年前,被稱為前樂平世滅絕事件,這次生物滅絕事件與國家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岩噴發在時間上基本相同;另一次發生在二疊紀最末期(大約2.52億年前),這次事件滅絕速度快,影響的范圍涉及全球幾乎所有的化石門類,持續的時間短,估計在30萬年內,這在地質年代上可以說是非常短暫的時期了。而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的原因,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爭論的熱點。2000年,金玉玕等人在《科學》上發表了論文,認為是瞬間事件導致了生物的滅絕,因為二疊紀末期發生的生物滅絕速度太快了。所以有美、日等科學家推斷2.52億年前有一顆小行星或者彗星猛烈地撞擊了地球,其威力巨大,造成的強烈震波迅速席捲全球,瞬間殺死了上千平方公里內的所有生物。更厲害的是,這次撞擊激起了巨量的塵埃,這些塵埃懸浮在空中遮天蔽日,一方面造成全球氣溫下降,另一方面又阻礙了生物的光合作用,使整個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如同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一樣。當時,這種觀點一度風靡一時,受到媒體和民眾的普遍關注。當時的總總,讓科學家們都認為罪魁禍首就是「天外來客」。但隨後,隨著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另一個可能的「兇手」逐漸浮出水面。猜想二 規模火山噴發導致大滅絕火山噴發 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在西伯利亞的凍土層下面發現了綿延數千公里的火山岩,這一套岩石的分布區被稱為「西伯利亞大火成岩省」。實際上,二疊紀末的大規模火山活動從2.6億年前中國的峨眉山玄武岩噴發一直到2.5億年前西伯利亞的玄武岩大火山噴發。「當時西伯利亞的火山噴發面積特別巨大,相當於現在俄羅斯一半國土都是熔岩分布區。」
曹長群說,想像一下當時火山噴發的場面有多壯觀:連綿數千公里的地殼被火山熔岩撕裂,岩漿如洪水般湧出,在數千萬平方公里土地上肆虐蔓延……而且,我國華南地區位置這里也有火山爆發。那究竟是不是火山惹的禍,導致了當時地球生物的大滅絕?但曹長群說,西伯利亞大規模火山噴發只是導致2.52億年前生物大滅絕的一個幕後兇手,它不是打死生物的那顆「子彈」。因為,2.52億年前生物的滅絕只用了30萬年,而二疊紀末大火山一直持續不斷爆發了8百萬年。如果是火山爆發導致生物大滅絕,為什麼直到最後的30萬年生物才突然滅絕?這就讓火山爆發導致生物大滅絕,顯得難以自圓其說。既不是隕石砸絕了地球生物,也難以用西伯利亞大火山來解釋地球生物的最大滅絕事件,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二疊紀末(2.52億年前)生物的大滅絕?研究小組展示的全球古地理分布圖。那時候,全球形成了統一的一個大陸,稱為泛大陸。但中國大部還幾乎是一片汪洋,整個華南處於古特提斯洋東側。但隨後,地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陸板塊構造出現了大運動,地震和火山噴發不斷發生,讓海洋和陸地漸漸分離。接著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 節肢動物的三葉蟲只剩下少數代表,腹足類和雙殼類有了新的發展。二疊紀末,四射珊瑚、橫板珊瑚、筳類、三葉蟲全都絕滅;腕足類大大減少,僅存少數類別。繁盛於古生代早期的三葉蟲、四射珊瑚、橫板珊瑚、蜓類有孔蟲以及海百合等全部絕滅,腕足動物、菊石、棘皮動物、苔蘚蟲等也遭受嚴重的打擊。這次滅絕事件對魚類的影響相對較小,軟骨魚中的肋刺鯊類此時繼續發展,旋齒鯊和異齒鯊都是其中的著名代表。二疊紀時兩棲動物大量繁榮,常見的有迷齒類的蠑螈;爬行動物繼續發展,代表分子有中龍等;哺乳動物的先驅—溫血爬行動物獸孔類開始發展。植物的面貌在在二疊世晚期也發生重要變革,出現了繁榮於中生代的裸子植物如松柏類和銀杏類。我國二疊紀植物群以大羽羊齒植物群為特徵,稱為「華夏植物群」。二疊紀的植物景觀特點說明古生代的植物已趨衰退,逐漸過渡為另具一格的中生代植物。 2008年初,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年輕的科研人員曹長群等通過對我國新疆大龍口南翼和桃樹園剖面的有機碳同位素研究發現二疊紀最末期存在兩次負異常,從而將陸相生態系統的崩潰劃分成兩幕,並提出陸相生態系統對生物大滅絕的反映可能要早於海相生態系統的新觀點,為探討二疊紀末期生物滅絕事件的機制提供了新的解釋。國際著名刊物EPSL網路版上已刊登該成果。這項研究結合海陸相地層中生物標記化合物、鏈狀真菌/藻類殘體和磁化率等證據的對比,建立了新疆陸相地層與我國煤山地區海相地層的二疊系-三疊系的碳同位素演變過程的精確對比關系,認為二疊紀末生物滅絕事件之前海陸相同時發生的有機碳同位素降低事件,是由於海平面降低而造成的富含硫化氫的靜滯、缺氧的海洋環境的存在及其對大氣和陸相生態系統的深層次影響。由於海、陸相生態系統對環境異常敏感度的差異,使得二疊紀末期陸相生態系統的反映要早於海相生態系統,從而支持2005年通過浙江煤山剖面鑽芯樣品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即海洋光合作用水體環境富含硫化氫為二疊紀末期生物滅絕的主導因素。該結論為南非Karoo盆地三疊紀代表性脊椎動物水龍獸的過早出現、二疊紀-三疊紀異常孢粉形態的出現和孢粉化石的混生過渡以及介形蟲化石面貌的過早陡然變化提供了合理的解釋。該研究也充分證明了我國以大龍口南翼剖面為代表的陸相地層發育更加完整的二疊紀-三疊紀過渡期沉積,更加優於澳大利亞和南極洲的陸相地層剖面。
『肆』 二疊紀末期是一個毀滅的時代,地球上許多生物因此滅絕
恐龍、猛獁象,甚至更龐大的物種,在天地之間顯得是多麼渺小,總有消亡的一天。
二疊紀生物的毀滅。二疊紀末期是一個毀滅的時代,地球上許多生物因此滅絕。直到大約2億年以前,地球上還沒有一塊被大洋分割的獨立大陸,而只是一個連成一體的巨大陸塊,地質學家們稱之為「聯合古陸」。在這片遼闊的大地上,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當時恐龍還未出現,主要的陸上動物是爬行類。最常見的植物是松兆鎮柏類和蕨類。
地質學家們稱這個時期為二疊紀。二疊紀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開始於距今約2.95億年,延至2.5億年,共經歷了4500萬年。到二疊紀末,一場巨大的災難突然降臨地球。沒有人確切地知道那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但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了,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了。
這次大滅絕使得佔領海洋近3億年的主要生物從此衰敗並消失,讓位於新生物種類,生態系統也獲得了一次最徹底的更新,為恐龍等爬行類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
科學界普遍認為,這一大滅絕是地球歷史從古生代向中生代轉折的里程碑,有的專家認為可能是火山爆發造成了這一災難。地質研究證據顯示,二疊紀末發生過大規模火山爆發,這更是證明了當時地球表面是有多個火山進行大規模的爆發。短期來說,火山爆發所釋放的大量有毒氣體會造成生物滅絕,而長期來說,二氧化碳類的氣體則會使氣候發生大變化,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性的致命後果。
但經過計算,如此大規模的火山爆發會使地球溫度上升5 左右,的確會毀滅很多生物,但沒有足夠能力毀滅70%的陸生物種和95%的海洋物種。
如果這種撞擊達到一定程度,便會在全球產生一股毀滅性的沖擊波畝猜運,引起氣候的改變和生物的死亡。
但是由於科學家至今沒有找到二疊紀末期遭到隕石撞擊的任何遺跡,因此這個猜想很難成立。但大多數生物科學家認為,這次大滅絕是由氣候突變、沙漠范圍擴大、火山爆發等一系列原因造成。
在二疊紀曾經發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陸漂移,這造成了最嚴重的物種大滅絕。
那時,所有的大陸聚集成了一個聯合的古陸,富饒的海岸線急劇減少,大陸架也縮小了,生態系統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很多物種的滅絕是因為失去了生存空間。更嚴重的是,當淺層的大陸架暴露出來後,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機質被氧化,這這個過程迅梁消耗了氧氣,釋放了二氧化碳。大氣中氧的含量有可能減少了,這對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非常不利。
隨著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又使許多陸地生物遭到滅頂之災,海洋里也成了缺氧地帶。地層中大量沉積的富含有機質的頁岩是這場災難的證明。經歷過這場大災難,節肢動物的三葉蟲只剩下少數代表,腹足類和雙殼類有了新的發展。
二疊紀末,四射珊瑚、橫板珊瑚、三葉蟲全都絕滅;腕足類大大減少,僅存少數類別。繁盛於古生代早期的三葉蟲、四射珊瑚、橫板珊瑚以及海百合等全部絕滅,腕足動物、菊石、棘皮動物、苔蘚蟲等也遭受嚴重的打擊。在二疊紀,生物如此大規模地滅絕,可能為恐龍的進化鋪平了道路。第一批恐龍出現在2億~1.35億年前,它們利用地球上適宜的條件,昌盛了1億多年。
『伍』 二疊紀晚期最嚴重的生物大滅絕,都有哪些生物滅絕了
二疊紀晚期最嚴重的生物大滅絕,都有哪些生物滅絕了?
滅絕帶來了地球生命的崩潰,只有少數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先驅倖存。所以地球的歷史是從古生代進入中生代的。
西伯利亞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持續火山噴發,噴發的熔岩覆蓋了近1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大量有毒氣體、灰塵和酸性顆粒籠罩了整個天空,氣溫驟降。食物鏈崩潰是因為陸地和海洋透光帶的生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
二疊紀大滅絕事件經歷了兩次,一次是晚二疊紀大滅絕事件,另一次是相對較小的中二疊紀大滅絕事件。巧合的是,這兩次滅絕在時間上與西伯利亞和峨眉山省的火山活動相耦合。
『陸』 我們的地球——二疊紀2(最大規模生物大滅絕)
提到二疊紀,不得不提生物大滅絕。地球生命的演化歷程不斷地被各種滅絕事件所打斷,最為人所熟知的莫過於發生在66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標志著恐龍時代終結的大滅絕事件。然而二疊紀末期,地球上的生命遭遇了一次最大程度的倒退,陸地和海洋中的生物均被大規模摧毀。盡管以前海洋生物的喊族察組織和演化都曾發生極大的改變,但陸地生物卻是首次遇到如此慘絕的毀滅。
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於距今2.51億年前,是地球 歷史 上最大,最嚴重的生物滅絕事件,造成了生物界空前的大危機。據估計,二疊紀末期,地球上海洋生物滅絕率90%-95%,陸生脊椎動物的滅絕率為70%,在脊椎動物中,四足動物的十個科和獸孔目的17個科滅絕了。後者中包括魔龍類,最後的恐首龍類和大多數的二齒獸。在消失的類型中,涵蓋了多種多樣的生態類型,體型有大有小,有食草的也有食肉的。滅絕的海洋動物中有皺壁珊瑚、床板珊瑚和三葉蟲等。在陸地上,孢子植物讓位於針葉植物、蘇鐵類和其他裸植物。植被的變化導致了陸地上動物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二疊紀生物大滅絕要從石炭紀和二疊紀之間的大冰期說起,又稱為晚古生代大冰期,是顯生宙中最大的一次冰期。該次冰期是新元古代「雪球」事件和奧陶紀末期冰期之後又鄭茄一次大冰期。
石炭紀至二疊紀大冰期開始於石炭紀中晚期,前後持續了8000萬年之久,是顯生宙中延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大冰期,最寒冷時期為距今2.8億年到2.7億年前。這次大冰期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岡瓦納古陸。冰蓋中心最初位於南非,然後經南極洲向澳大利亞呈放射狀方向流動,直至二疊紀晚期最後消失。在冰期中,全球氣溫普遍下降,南半球各個路塊上普遍存在屬於這個時期的冰磧層,並且它們與含舌羊齒植物群的煤層交錯出現,表明當時這一代經歷了一次大冰期,並呈現冰期與冰期交替出現的狀態。
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石炭紀至二疊紀大冰期,學術界至今並沒有一致的意見。有研究者認為,大冰期與太陽系的運動周期有關,太陽系在銀河中運行時,當經過星際物質稠密的空間時,太陽光熱輻射的傳導受阻,地球接受太陽能量減少,因而出現周期性變冷。另有研究者發現,第四紀大冰期和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時期太陽軌道位於銀河系中心點附近,因此認為太陽軌道近銀心點與大冰期可能相對應。而且,這個周期與元古代末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和第四紀的三次大冰期的時間相隔基本吻合,故此,假說基本成立。古生代末期以前的其他若干個周期里,沒有發現冰磧岩的證據,因此大冰期是否真的與太陽系的運動周期有關,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除此之外,還有人認為,石炭紀至二疊紀大冰期是地球自身調節的結果,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與地球上植被的生長狀況有關。從石炭紀初期開始,全球植被十分繁盛,植物的生長將大量的二氧化碳埋藏在地下,導致大氣中含氧量大大高於現在的水平,出現了冰室效應,從而形成了大冰期。
不論導致石炭紀至二疊紀大冰期的原因如何,這次冰期的影響卻十分深遠,甚至有觀點認為這是地球 歷史 上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持這種觀點者認為,石炭紀至二疊紀大冰期是引發二疊紀末期物種大滅絕的罪魁禍首。石炭紀至二疊紀大冰期還對地球自然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石炭紀晚期至二疊紀早期將近500萬年的時間里,全球范圍內的海洋生物主要以冰冷型為主。原來以暖水生物為主的海域也隨著時間的推移,像冷水型轉變。氧同位素的研究顯示,在全球范圍內,古溫度下降了四至七攝氏度,冰期退卻之後,岡瓦納古陸出現了大面積的舌羊齒植物群。
石炭紀至二疊紀的冰川作用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岡瓦納古陸上,因此為大陸漂移假說提供了重要的證據。這次冰期的冰川中心正好位於當時南極周圍,向四周圍呈放穗者射狀擴散,而冰川產生的冰磧物,正好分布於現在的非洲南部、印度半島和南美的東緣。如果將這些大陸拼合,便恢復了當時岡瓦納古陸的位置和輪廓。
對於當時冰天雪地的南半球,北半球相對溫暖,大部分地區還屬於氣候濕熱,植物繁茂的成煤時期。在我國,除了源於印度板塊的西藏部分地區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冰川活動的證據。這可能是由於北半球的勞倫古陸所處的古緯度較低,而古北極地區為開闊海域的緣故。
導致大滅絕發生的原因有多種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岡瓦納冰川是罪魁禍首,有人認為與冰川事件的同時快速的變暖和氣候急劇波動難辭其咎,還有人認為西伯利亞和華南地區玄武岩熔岩的噴發是最主要的原因,同樣小行星和隕星撞擊也是候選者,但是一直缺少撞擊的證據。近年來,研究者通過研究採集自匈牙利、中國和日本的地質標本,以富勒烯(是一種完全由碳組成的中空分子)為主的碳大分子中捕獲的氦和氬的量,提出了二疊紀與三疊紀界限附近所發生的富勒烯必定來自於隕星的撞擊,算是為外星撞擊說提供了部分證據,但這一觀點飽受爭議。
二疊紀末泛大陸開始裂解。各組成部分的雛形開始顯現,然而那時板塊活動必定十分活躍,由此引發了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在現今的西伯利亞地區,當時存在大規模的玄武岩噴發,現在這里被稱為西伯利亞地盾。在約100萬年的時間里,共噴發出來大約500萬平方千米的岩漿,大量的煙塵,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被釋放到大氣中,照射到地面的陽光減少,使得氣溫下降,隨著煙塵的消失,氣溫回升到高於原處環境溫度5攝氏度左右。由於在大陸邊緣聚集了大量的甲烷水合物,釋放了大量的甲烷氣體,從而觸發了氣溫進一步上升4到5攝氏度,這足以導致生物滅絕。
這次大滅絕與白堊紀末的大滅絕可能存在著許多相同之處。滅絕發生之前存在大規模火山活動,而地外天體的撞擊可能對特定類群的滅絕起到了致命一擊的作用。然而事情果真如此嗎?現在科學家都認為每一種原因都不是最後的定論,這一次大滅絕絕對不是單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總之,二疊紀末大滅絕是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幾乎遭受了毀滅性打擊。統治海洋2億多年的古生代演化動物群優勢地位喪失殆盡,全球生態領域十分蕭條。成煤沼澤,層狀硅質岩和後生動物礁長期消失,海陸生物群重組,生態系統結構重建,演化進程發生重大轉折,直到中三疊世生物界才整體開始復甦。
『柒』 在二疊紀末期絕滅的生物有哪些
節肢動物的三葉蟲只剩下少數代表,腹足沒並信類和枯輪雙殼類有了新的發展。二疊紀末,四射珊瑚、橫板珊瑚、筳類、三葉蟲全都絕滅;腕足類大大減少,僅存少數類別。
繁盛於古生代早期的三葉蟲、四射珊瑚、橫板珊瑚、蜓類有孔蟲以及海百合等全部絕滅,腕足動物、菊石、棘皮動物、苔蘚蔽凳蟲等也遭受嚴重的打擊。
『捌』 地球上曾經存在的五次大滅絕都是哪五次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地球上共出現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不同的滅絕,代表了地球上不同的時期,在每個時期都有一些專屬的動物。五次大滅絕分別是奧陶紀大滅絕、泥盆紀大滅絕、二疊紀大滅絕、三疊紀大滅絕和白堊紀末期恐龍大滅絕。其中人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就是恐龍大滅絕,現在有很多關於恐龍的動漫和電影。
3、第五次第五次就是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滅絕,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它們算是真正的陸地霸主。滅絕的原因有很多,像是自然災害、隕石撞擊一類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當然地球上還出現過很多霸主,像是直立猿,當時它們的大腦快速發育,讓它們稱為了陸地上最恐怖的掠食者。
『玖』 恐龍是否在「大滅絕」中倖存下來
先前的科學家通過分析恐龍的骨骼,來確定他們認為是恐龍存在時間段的「合理估計」。然而,現在科學家通過最新的恐龍系昌拿譜圖,使用兩種概率方法來計算恐龍首次出現的時間。其結果與研究相匹配,使得該結果具有可信度。
恐龍系譜圖顯示,恐龍最早出現在大約2.5億年前。
此外,它還顯示鳥類首次出現在大約1.65到1.72億年前。並且,所有已知鳥類在大約0.69到1.08億年前就已存在——這個時期是處於白堊紀晚期,有趣的是,這是在抹殺所有恐龍的生物大滅絕事件耐轎搭之前。
文章首發:怪羅網(www.guailuo.com)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怪羅」(id:guailuo123)
『拾』 歷史上5次生物大滅絕 哪5次滅了哪些生物
第一次
編輯
時間: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事件:導致大約85%的物種絕滅。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又稱奧陶紀大滅絕。
奧陶紀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
奧陶紀亦分早、中、晚三個世。奧陶紀是地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在板塊內部的地台區,海水廣布,表現為濱海淺海相碳酸鹽岩的普遍發育,在板塊邊緣的活動地槽區,為較深水環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淺海、深海碎屑沉積和火山噴發沉積。
奧陶紀末期曾發生過一次規模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圍包括非洲,特別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維亞以及歐洲的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等地。
「奧陶」來源
「奧陶」一詞由英國地質學家拉普沃思(C.Lapworth)於1879年提出,代表露出英國阿雷尼格(Arenig)山脈向東穿過北威爾士的岩層,位於寒武系與志留系岩層之間。因這個地區是古奧陶部族(Ordovices)的居住地,故名。
生物演化
當時氣候溫和,淺海廣布,世界許多地方(包括中國大部分地方)都被淺海海水掩蓋。海生生物空前發展。
在奧陶紀廣闊的海洋中,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繁榮,生活著大量的各門類無脊椎動物。除寒武紀開始繁盛的類群以外,其他一些類群還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中包括筆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蘚蟲和軟體動物等。
筆石是奧陶紀最奇特的海洋動物類群,自早奧陶世開始即已興盛繁育,分布廣泛。腕足動物演化迅速,大部份的類群均已出現,無鉸類、幾丁質(chitin)殼的腕足類逐漸衰退,鈣質殼的有鉸類則盛極一時;鸚鵡螺進入繁盛時期,它們身體巨大,是當時海洋中兇猛的肉食性動物;由於大量食肉類鸚鵡螺類的出現,三葉蟲在胸、尾進化出許多防禦性針刺,以避免食肉動物的襲擊或吞食。珊瑚自中奧陶世開始大量出現,復體的珊瑚雖說還較原始,但已能夠形成小型的礁體。
奧陶紀晚期,約4.8億年前,首次出現了可靠的陸生脊椎動物——淡水無顎魚;淡水植物據推測可能在奧陶紀已經出現。
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4億4千萬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由於當時地球氣候變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體的各種不同的無脊椎動物便盪然無存。
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發生地球史上第一次物種滅絕事件,約85%的物種滅亡。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在大約4.4億年前,撒哈拉所在的陸地曾經位於南極,當陸地匯集在極點附近時,容易造成厚的積冰——奧陶紀正是如此。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整個地球的溫度下降,冰川鎖住水,海平面降低,原先豐富的沿海生態系統被破壞,導致85%的物種滅絕。
滅絕
最終生物大滅絕。
第二次
編輯
時間:距今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滅頂之災。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又稱泥盆紀大滅絕。
泥盆紀簡介
泥盆紀(Devonian period),地質年代名稱,古生代第四紀,約開始於4.05億年前,結束於3.5億年前,持續約5000萬年。
泥盆紀分為早、中、晚3個世,地層相應的分為下、中、上3個統。泥盆紀古地理面貌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變。表現為陸地面積擴大,陸相地層的發育,生物界的面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陸生植物、魚形動物空前發展,兩棲動物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的成分也顯著改變。
魚類的時代
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展的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故泥盆紀被稱為「魚類的時代」。最重要的是從總鰭類演化而來的,兩棲類、爬行類的祖先四足類(四足脊椎動物)出現。
對古氣候的研究顯示泥盆紀時期是溫暖的。化石記錄說明當時遠至北極地區都處於溫帶氣候。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泥盆紀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
在距今約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歷經兩個高峰,中間間隔100萬年,發生地球史上第二次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
第三次
編輯
時間: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
事件:導致超過95%的地球生物滅絕。
第三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二疊紀大滅絕。
二疊紀簡介
二疊紀(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分為早二疊世, 中二疊世和晚二疊世。二疊紀開始於距今約2.95億年,延至2.5億年,共經歷了4500萬年。二疊紀的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世界范圍內的許多地槽封閉並陸續地形成褶皺山系,古板塊間逐漸拼接形成聯合古大陸(泛大陸)。陸地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海洋范圍縮小,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展史上一個新時期的到來。
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葉蟲、海蠍以及重要珊瑚類群全部消失。陸棲的單弓類群動物和許多爬行類群也滅絕了。這次大滅絕使得佔領海洋近3億年的主要生物從此衰敗並消失,讓位於新生物種類,生態系統也獲得了一次最徹底的更新,為恐龍類等爬行類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 科學界普遍認為,這一大滅絕是地球歷史從古生代向中生代轉折的里程碑。其他各次大滅絕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種類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沒有使生物演化進程產生如此重大的轉折。
科學家認為,在二疊紀曾經發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陸漂移,造成了最嚴重的物種大滅絕。所有的大陸聚集成了一個聯合的古陸,富饒的海岸線急劇減少,大陸架也縮小了,生態系統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很多物種的滅絕是因為失去了生存空間。更嚴重的是,當淺層的大陸架暴露出來後,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機質被氧化,這個過程消耗了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大氣中氧的含量減少,對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非常不利。隨著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又使許多陸地生物遭到滅頂之災, 海洋里也成了缺氧地帶。地層中大量沉積的富含有機質的頁岩是這場災難的證明。
這次大滅絕是由氣候突變、沙漠范圍擴大、火山爆發等一系列原因造成。
隕石撞擊
有些科學家認為,隕石或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了二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如果這種撞擊達到一定程度,便會在全球產生一股毀滅性的沖擊波,引起氣候的改變和生物的死亡。搜集到的一些證據引起了人們對這種觀點的重視。但大多數生物科學家認為這場滅絕是由地球上的自然變化引起的。
氣候的改變
有些科學家認為,氣候的變化是形成這場大災難的主要原因。因為二疊紀末期形成的岩石顯示,當時某些地區氣候變冷,在地球兩極形成了冰蓋。這些巨大的白色冰蓋將陽光發射回太空,會進一步降低全球氣溫,使陸上和海上的生物很難適應。如果再加上海平面下降和火山爆發,就會成為滅頂之災。
傳染病泛濫
還有些生物醫學家認為,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是,遠古時期一場傳染病使生物死亡。
火山活動
火山爆發噴出大量氣體和火山塵埃進入大氣層。火山灰團不僅會使動物窒息而死,還有可能遮蔽太陽,使全球氣溫降低。所以,火山活動也可能是二疊紀末期滅絕事件的原因之一。西伯利亞就曾經發現當時火山猛烈爆發所噴出的物質。
沙漠的肆虐
二疊紀的陸塊碰撞接壤而形成了龐大的盤古大陸。來自海上的雨水和霧氣再也無法深入內陸地區。二疊紀的某些區域越來越乾燥炎熱,致使沙漠范圍越來越廣,無法適應乾旱環境的動物就此滅絕。
第四次
編輯
時間: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
事件:發生了第四次生物大滅絕,爬行類動物遭遇重創。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又稱三疊紀大滅絕。
三疊紀簡介
三疊紀(Tri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紀,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崛起,位於二疊紀(Permian)和侏羅紀(Jurassic)之間。
始於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台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從三疊紀起,陸相沉積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國及亞洲其它地區都有大量分布。古氣候方面,三疊紀初期繼承了二疊紀末期乾旱的特點;到中、晚期之後,氣候向濕熱過渡,由此出現了紅色岩層含煤沉積、旱生性植物向濕熱性植物發展的現象。植物地理區也同時發生了分異。
海洋生物滅絕
距今1.9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估計有76%的物種,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滅絕,此次災難並無特別明顯的標志,只發現海平面下降之後又上升,出現大面積缺氧的海水。
第五次
編輯
時間:65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
事件:侏羅紀以來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滅絕。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又稱白堊紀大滅絕或恐龍大滅絕。
白堊紀簡介
白堊紀(Cretaceous Period,Cretaceous)是中生代最後的一紀,始於距今1.37億年,結束於距今6500萬年,其間經歷了7000萬年。無論是無機界還是有機界在白堊紀都經歷了重要變革。位於侏羅紀之下、新生界之上。白堊紀是中生代地球表面受淹沒程度最大的時期,在此期間北半球廣泛沉積了白堊層,1822年比利時學者J.奧馬利達魯瓦將其命名為白堊系。白堊層是一種極細而純的粉狀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積,主要由一種叫做顆石藻的鈣質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蟲化石構成。
恐龍時代終結
距今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發生地球史上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約75%—80%的物種滅絕。在五次大滅絕中,這次大滅絕事件最為著名,因長達14000萬年之久的恐龍時代在此終結, 海洋中的菊石類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貢獻在於消滅了地球上處於霸主地位的恐龍及其同類,並為哺乳動物及人類的最後登場提供了契機。這次災難來自於地外空間和火山噴發,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一次或多次隕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撞擊使大量的氣體和灰塵進入大氣層,以至於陽光不能穿透,全球溫度急劇下降,黑雲遮蔽地球長達數年(零點幾至幾個百萬年)之久,植物不能從陽光中獲得能量,海洋中的藻類和成片的森林逐漸死亡,食物鏈的基礎環節被破壞,大批的動物因飢餓而死,其中就包括陸地的霸主恐龍。
小行星撞擊說
支持小行星撞擊說的科學家們推斷,這次撞擊相當於人類歷史上發生過最強烈地震的100萬倍,爆炸的能量相當於地球上核武器總量爆炸的1萬倍,導致了2.1萬立方公里的物質進入大氣中。由於大氣中大量高密度的塵埃,太陽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導致地球表面溫度迅速降低。沒有陽光,植物逐漸枯萎死亡;沒有植物,植食性的恐龍飢餓而死;沒有植食性動物,肉食性的恐龍失去食物來源,在絕望和相互殘殺中緩慢消亡。幾乎所有的大型陸生動物都未能倖免於難。小型的陸生動物,像一些哺乳動物依靠殘余的食物勉強為生,終於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日,等到了古近紀陸生脊椎動物的再次大繁榮。
撞擊假說的支持者發現了許多有力的證據,來證明他們的觀點。最有力的證據來自在K/T(白堊紀和古近紀)地質界線上發現的銥異常和沖擊石英。科學家推測,這種高含量的銥元素就是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帶來的,沖擊石英在撞擊過程中形成,但同時撞擊所形成的撞擊坑卻未被找到,多數的隕石坑被認為其大小與推測不相符合。
美國人查特吉約提出了一種類似的假說。他認為在白堊紀末期撞擊地球的兇手不是一顆小行星或者隕石,而是彗星雨。大量的彗星雨撞擊到地球上,形成一個環繞地球一周的撞擊帶,其中有2塊巨大的彗星體成為了恐龍大滅絕的「主犯」:一塊形成了墨西哥灣附近的巨大的隕石坑,另外一塊撞擊到印度大陸上,形成的隕石坑比墨西哥灣附近的隕石坑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