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微生物對我們人類的生活和健康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大量事實證明,微生物既能造福於人類,也能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人體的消化道里就「住著」大腸桿菌,它是來幫助我們消化的。而我們平時吃的美味爽口的菇類,就屬於真菌類。其實有很多微生物的代謝產物也可以提供給人類作為治療葯物,如青黴素、紅黴素等都是它們的產物。
可見,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微生物與人體保持著一種生態平衡。有些微生物已經與人體形成一種相互依賴、互惠互利的生態平衡狀態。這稱作正常菌群,它對宿主有益無害。人一生下來就與周圍富含微生物的自然環境密切接觸,因而人體的體表皮膚與口腔、上呼吸道、腸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以及腔道寄居著不同種類和數量的微生物。它們有營養作用、免疫作用、生物拮抗作用、抗衰老作用以及其他的作用。
微生物對人體,給我們生活帶來這么多好處,因此,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微生物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在生物制葯、能源、環保、食品、工業等方面,微生物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貳』 微生物造福人類的金點子
有這么一位特殊的「裁縫」,以微生物基因為「布料」,以儀器和試劑為「剪尺」,通過切、拼、補、湊,做成新的抗生素「成衣」,或「縫補」老葯使其「翻新」——他就是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鄧子新。
鄧子新學做基因「裁縫」始於21歲。這一年,國家恢復高考,高中畢業後回家務農好幾年的他,考入華中農業大學微生物專業,他第一次坐上火車,離開家鄉湖北房縣。
進入華中農大,鄧子新發現自己的起點太低,連26個英語字母都很陌生。但農民的兒子最能吃苦,從小為補貼家用,他什麼苦活兒都干過:砍柴、挑磚、搬木工……這勁頭被鄧子新用在了學習上,很快他的外語成績就名列前茅,還當上了系裡的學宣部長。
鄧子新從學會到「精通」基因「裁縫」始於一次留學機會。1982年,鄧子新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留校任教不久,就被推薦到歐洲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心——英國約翰·因內斯研究所,師從世界微生物分子生物學泰斗戴維·霍普伍德教授,這使他跨入了世界微生物學研究的最前沿。他用三年半時間攻下了博士學位,在鏈黴菌分子遺傳學上取得了多項進展。但給鄧子新影響最大的,卻是恩師戴維·霍普伍德教授的為人處世之道:誠實相待,與人為善。
上世紀八十年代,鄧子新利用英國研究所的便利條件,將最新的信息和論文及時寄給國內的相關學者並常常通過書信與他們討論,促進了國內相關研究的發展。當1988年鄧子新即將回國工作時,這些朋友和同事為他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從1988年至今,鄧子新帶領他的實驗室與合作者一起,不僅「裁剪」了南昌黴素、井岡黴素等「成衣」,還初步建成了具有國際影響的「抗生素葯物基因資源庫」和「抗生素葯物化合物庫」,並利用該資源庫開展了提高抗生素葯物產量和創新葯物的研究,獲得了十餘個新抗衍生物,在國內外申請了十餘項發明專利。
做基因「裁縫」需要加倍的認真和審慎。2005年底,他領銜的「DNA大分子上一種新的硫修飾」被選為2005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這一成果打開了一個新的學科領域。實際上,這項研究早在幾年前就已取得突破,但鄧子新遲遲未讓論文發表,因為他要讓成果「接受國內外不同角度的質疑」,不能有任何冒失。最近,他領銜「裁剪」井岡黴素的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刊物《化學生物學》上發表僅一個多月,就被國際權威學者TeresaMoogan在《自然生物技術》雜志的《研究特寫》專欄中做了專文評述和高度評價。
做基因「裁縫」還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創造性的理念,研究出超越常規的手段和方法。鄧子新說,目前對微生物產生的抗生素之類的葯物的研究還大多局限在土壤微生物中,而海洋深處和一些極端環境,如火山口、鹽鹼地中,也蘊藏著大量尚待開發的微生物活體或基因資源。他真希望未來能從中找出或「裁剪」出新葯,為人類造福。
『叄』 人們利用微生物的例子
例子很多了,舉幾個與你生活相關的吧
比如酸奶,就通過乳酸菌發酵而成;
各種酒,白酒,葡萄酒,啤酒是不同原來通過微生物發酵而成的。醬油,醋等也是通過微生物釀造的;
蒸饅頭的面也要用酵母菌發酵,麵包也一樣
一些生物制葯,如消炎葯、抗生素等等,也是微生物製造而成的。
『肆』 為人類造福的微生物擬一條標語
微生物,看不見的貢獻者
『伍』 微生物給人們帶來哪些益處,又造成哪些危害
人們利用微生物釀酒,生產檸檬酸,製造抗菌素和酶制劑等。然而微生物也有有害的一面,人、動物和植物的大部分疾病,以及工業、商業、外貿等部門的許多材料和製品的霉變、腐蝕、受損,都是微生物造成的。
『陸』 人們可以利用微生物處理什麼生產食物和製作用於疾病防控的什麼的
摘要
微生物的發酵可以用在食品製造上,如食醋在釀制過程中要經過微生物制曲,糖化等。
『柒』 人們利用微生物處理什麼
人們利用微生物的例子有很多,比如酸奶,是通過乳酸菌發酵而成的;白酒,葡萄酒,啤酒是通過微生物發酵而成的;醬油,醋等是通過微生物釀造的;蒸饅頭、做麵包的面要用酵母菌發酵。
一些生物葯品,如消炎葯、抗生素等等,是利用微生物製造而成的。
『捌』 列舉人們利用微生物的例子
自古以來,人類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已經覺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及其所發生的作用。中國利用微生物進行釀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刻有「酒」字。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列有穀物制曲,釀酒、制醬、造醋和腌菜等方法。
在古希臘留下來的石刻上,記有釀酒的操作過程。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質的作用,進行漚糞積肥。公元二世紀的《神農本草經》中,有白僵蠶治病的記載。公園六世紀的《左傳》中,有用麥曲治腹瀉病的記載。在10世紀的《醫宗金鑒》中,有關於種痘方法的記載。1796年,英國人琴納發明了牛痘苗,為免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7世紀,荷蘭人列文虎克用自製的簡單顯微鏡(可放大160~260倍)觀察牙垢、雨水、井水和植物浸液後,發現其中有許多運動著的「微小動物」,並用文字和圖畫科學地記載了人類最早看見的「微小動物」——細菌的不同形態(球狀、桿狀和螺旋狀等)。過了不久,義大利植物學家米凱利也用簡單的顯微鏡觀察了真菌的形態。
1838年,德國動物學家埃倫貝格在《纖毛蟲是真正的有機體》一書中,把纖毛蟲綱分為22科,其中包括3個細菌的科(他將細菌看作動物),並且創用細菌一詞。1854年,德國植物學家科恩發現桿狀細菌的芽孢,他將細菌歸屬於植物界,確定了此後百年間細菌的分類地位。
微生物學的研究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進入生理學階段。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對微生物生理學的研究為現代微生物學奠定了基礎。他論證酒和醋的釀造以及一些物質的腐敗都是由一定種類的微生物引起的發酵過程,並不是發酵或腐敗產生微生物;他認為發酵是微生物在沒有空氣的環境中的呼吸作用,而酒的變質則是有害微生物生長的結果;他進一步證明不同微生物種類各有獨特的代謝機能,各自需要不同的生活條件並引起不同的作用;他提出了防止酒變質的加熱滅菌法,後來被人稱為巴斯德滅菌法,使用這一方法可使新生產的葡萄酒和啤酒長期保存。
後來,他開始研究人、禽、畜的傳染病(狂犬病、炭疽病和雞霍亂等),創立了病原微生物是傳染病因的正確理論,和應用菌苗接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巴斯德在微生物學各方面的科學研究成果,促進了醫學、發酵工業和農業的發展。
與巴斯德同時代的德國微生物學家科赫對新興的醫學微生物學作出了巨大貢獻。科赫首先論證炭疽桿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苗,接著又發現結核病和霍亂的病原細菌,並提倡採用消毒和殺菌方法防止這些疾病的傳播;他的學生們也陸續發現白喉,肺炎、破傷風、鼠疫等的病原細菌,導致了當時和以後數十年間人們對細菌給予高度的重視;他首創細菌的染色方法,採用了以瓊脂作凝固培養基培養細菌和分離單苗落而獲得純培養的操作過程;他規定了鑒定病原細菌的方法和步驟,提出著名的科赫法則。
1860年,英國外科醫生利斯特應用葯物殺菌,並創立了無菌的外科手術操作方法。1901年,著名細菌學家和動物學家梅契尼科夫發現白細胞吞噬細菌的作用,對免疫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俄國出生的法國微生物學家維諾格拉茨基於1887年發現硫磺細菌,1890年發現硝化細菌,他論證了土壤中硫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學過程以及這些細菌的化能營養特性。他最先發現嫌氣性的自生固氮細菌,並運用無機培養基、選擇性培養基以及富集培養等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壤細菌各個生理類群的生命活動,揭示土壤微生物參與土壤物質轉化的各種作用,為土壤微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892年,俄國植物生理學家伊萬諾夫斯基發現煙草花葉病原體是比細菌還小的、能通過細菌過濾器的,光學顯微鏡不能窺測的生物,稱之為過濾性病毒。1915~1917年,特沃特和埃雷爾觀察細菌苗落上出現噬菌斑以及培養液中的溶菌現象,發現了細菌病毒——噬菌體。病毒的發現使人們對生物的概念從細胞形態擴大到了非細胞形態。
20世紀以來,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向微生物學滲透,再加上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和同位素示蹤原子的應用,推動了微生物學向生物化學階段的發展。1897年德國學者畢希納發現酵母菌的無細胞提取液能與酵母一樣具有發酵糖液產生乙醇的作用,從而認識了酵母菌酒精發酵的酶促過程,將微生物生命活動與酶化學結合起來。
諾伊貝格等人對酵母菌生理的研究和對酒精發酵中間產物的分析,克勒伊沃對微生物代謝的研究以及他所開拓的比較生物化學的研究方向,其他許多人以大腸桿菌為材料所進行的一系列基本生理和代謝途徑的研究,都闡明了生物體的代謝規律和控制其代謝的基本原理,並且在控制微生物代謝的基礎上擴大利用微生物,發展酶學,推動了生物化學的發展。從20世紀30年代起,人們利用微生物進行乙醇、丙酮、丁醇、甘油、各種有機酸、氨基酸、蛋白質、油脂等的工業化生產。
1929年,弗萊明發現青黴菌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揭示了微生物間的拮抗關系,並發現了青黴素。1949年,瓦克斯曼在他多年研究土壤微生物所積累資料的基礎上,發現了鏈黴素。此後陸續發現的新抗生素越來越多。這些抗生素除醫用外,也應用於防治動植物的病害和食品保藏。
1941年,比德爾和塔特姆用X射線和紫外線照射鏈孢霉,使其產生變異,獲得營養缺陷型。他們對營養缺陷型的研究不僅可以進一步了解基因的作用和本質,而且為分子遺傳學打下了基礎。1944年,埃弗里第一次證實了引起肺炎球菌形成莢膜遺傳性狀轉化的物質是脫氧核糖核酸(DNA)。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和核酸半保留復制學說。
富蘭克爾-康拉特等通過煙草花葉病毒重組試驗,證明核糖核酸(R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為奠定分子生物學基礎起了重要作用。其後,又相繼發現轉運核糖核酸(tRNA)的作用機制、基因三聯密碼的論說、病毒的細微結構和感染增殖過程、生物固氮機制等微生物學中的重要理論,展示了微生物學廣闊的應用前景。
1957年,科恩伯格等成功地進行了DNA的體外組合和操縱。近年來,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組的研究不斷獲得進展,胰島素已用基因轉移的大腸桿菌發酵生產,干擾素也已開始用細菌生產。現代微生物學的研究將繼續向分子水平深入,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發展。
在微生物學的發展過程中,按照研究內容和目的的不同,相繼建立了許多分支學科:研究微生物基本性狀的有關基礎理論的有微生物形態學、微生物分類學、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遺傳學和微生物生態學;研究微生物各個類群的有細菌學、真菌學、藻類學、原生動物學、病毒學等;研究在實踐中應用微生物的有醫學微生物學、工業微生物學、農業微生物學、食品微生物學、乳品微生物學、石油微生物學、土壤微生物學、水的微生物學飼料微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免疫學等。
『玖』 怎樣與微生物和平共處,趨利避害
合理利用微生物造福人類,不濫用抗生素,不濫用基因工程技術,保護生物多樣性。
『拾』 請你給默默無聞為人類造福的微生物擬一條標語
每天我都默默地注視著你
我可以為你付出一切
而你,卻不知道我的存在
我知道我不顯眼
但我還是想輕輕地告訴你
我是——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