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千米深的水下的生物有燈籠魚🐟
有的,在深海中有許多會發光的動物。
按照海洋學上的劃分,深度不超過200米的區域為濱海帶,又稱光合作用帶。在這個深度下,太陽光可以有效穿過海水,其中的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深度超過200米的區域,都被認為是深海。即使是最清澈的海水,太陽光最多隻能穿透到大約1000米深的地方,從濱海帶底部到這里的區域被稱為中層帶。
從1000米以下是深層帶,由於太陽光到達不了這里,所以該區域非常暗。對於深層帶中的生物,由於它們長期生活在黑暗的環境中,它們的眼睛基本上都已經退化。還有一些生物進化出了發光裝置,例如,深海琵琶魚,它們長發光的生物器官,用於誘捕小魚。
深海琵琶魚是人類已知的最迷人而且最奇特的海洋生物之一,生活在1,000米深的水下。琵琶魚的名字源自從它們的鼻子處長出來的形狀如釣魚竿的器官。這個充滿生物發光細菌的器官能夠發光,用來引誘小魚成為其獵物。它的釣竿是由背鰭的第一鰭棘演變而來的,釣竿豎立在巨口的上方,誘捕那些趨光的魚蝦類。
深海琵琶魚中的一種
② 帶刺的「氣球」是什麼海底的「燈籠是」什麼泥灘上的「坦克」是什麼海里的「漁翁」是什麼
刺豚,安康(燈籠魚),海龜),安康
世界上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深處,基本上沒有生物活下去的條件與可能。可就是在這樣的深海里,卻有一種叫「安康」的魚快樂地活著,生兒育女,一代一代地繁殖著。
安康魚之所以能夠在深海里生活,原因是他們身上有一盞照明的燈。在他們前行或者尋食的時候,那一盞燈給他們以方便。可是安康魚不是一生下來就有燈的,從小魚要長到愛情在他們身上發生,才會長出燈來。一個美國科學家用自己的實驗解釋說,那是因為戀愛中的安康魚有一種盲點,隨著愛情的深化,盲點越來越大,大到雙目看不見前面的路。看不見路怎麼生活呢?只好安排了一盞燈在它們的背上,給它們照明。
他們的燈就相當於吊鉤
③ 海洋生物是怎樣分布的
在表層十幾厘米的水層里,有食肉的藍色甲殼綱動物、軟體動物和管水母.往下是弱光層,顏色發紅和發黑的動物取代了透明的無脊椎動物.再往下,動物的眼睛變大,以捕捉到最後的光線,以食肉動物為主.再往下是漆黑的深海區,它的光線來自底棲魚類如魷魚、燈籠魚的發光器官.生活在海底上的生物也是隨深度變化而變化,從陸架到大陸坡直到深海底.在泥質海底上以掘穴動物為主,而在深海軟泥海底則以魚、甲殼綱動物和海參為主.以從海水中吸吮懸浮物質為生的魚類,其數量與深度成反比.而那些從海底沉積物中覓食為生的魚,則能生活在很深的海底.
④ 海洋生物是怎樣生存的
由於海洋環境要比陸地上復雜得多,因此,一般的海洋生物要比陸地生物的繁殖力強,它們的求偶、繁殖和生殖方式,都非常巧妙。即使是這樣,在眾多的海洋生物群落中,也只有少數強壯的才在適應了其生存環境之後存活下來。
普通鳥蛤
這是因為,在海洋里,由於光線、壓力、鹽度、海流、潮汐、波浪、營養鹽以及地質等條件的不同,形成了千差萬別的生存環境。在各種環境中,不管是什麼樣的生物,只要它活下來,即對周圍環境產生了驚人的適應能力。當然,這種適應能力不是無限的。當環境由於外來因素發生突然變化時,超過其生理允許限度,這些生物不逃亡,便會死亡。從另一個方面看,在眾多的海洋生物群體之間,也有一個相互間適應的生存需要。這種互為依存的生存需要,是在食物鏈關系下產生的。這種關系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和進化過程,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結構,保持著生態平衡狀態。在不同的海洋環境中,有著完全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例如,在潮間帶有由各種生物組成的潮間帶生態系統。這一個個生態系在它們適應了自身的生活環境之後組織起來,這就是整個海洋的生態系。
深海魚類
海水的性質決定了海洋生物的豐盛與否和特點,而它在海洋中的每個角落是不一樣的,其水平變化要比垂直變化速度快得多。這一特點決定了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的生活環境。海水在陽光的直射下,很快吸收了太陽輻射的光和熱。由於海水中含有各種懸浮物質和浮游植物,陽光在開闊的海洋中輻射入海水的深度大於數百米,而在混濁的沿岸水域中,輻射深度只有數十米,在光層下面一直到數千米的海底則是漆黑的一片。海水溫度也是隨著深度的增加而變低的。
生物的形態、習性和顏色隨深度而變化是很明顯的,所以,每一水層中的生物有共同的特性。在表層的水層里,有食肉的藍色甲殼綱動物、軟體動物和管水母;往下是弱光層,顏色發紅和發黑的動物取代了透明的無脊椎動物;再往下,是漆黑的深海區,它的光線來自底棲魚類如魷魚、燈籠魚的發光器官。從大陸架到大陸坡直到深海底,生物也是隨深度變化而變化。在泥質海底上以掘穴動物為主,而在深海軟泥海底則以魚、甲殼綱動物和海參為主。對於那些從海水中吸吮懸浮物質為生的魚類來說,其數量與深度成反比;而對於那些從海底沉積物中覓食為生的魚來說,則能生活在很深的海底。
海底魚類
光照生物光照生物是指那些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海洋生物,其中主要包括浮游藻類和底棲藻類。滸苔是一種底棲藻類,藻體草綠色,是一種世界性的溫帶性海藻。滸苔生長在中潮代的灘塗或岩石上,生長盛期是1月至次年4月。
深海魚類深海生物深海里有沒有生物?大約在100年前,英國科學家愛德華·福爾白斯作了一個肯定的結論:在海洋500米以下的水域中,沒有生物。然而,19世紀50年代,他的結論被否定了。人們在鋪設海底電纜時,發現在大約2,000米深的海底,生活著各種不同的生物。深海里有沒有植物呢?我們知道,海水的壓力是十分大的,一個成人在4,000米深的海底所受的壓力,大約相當於20個火車頭壓在身上。有人研究過,深海區的溫度終年不變,一般都在0℃左右,而且水中氧氣很少,在一片黑暗的海底,太陽光的強度早已不能維持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在深海里,植物無法生存。
那麼深居海底的海洋動物有多少?回答是不計其數。為了適應既無亮光、又缺少食物的海底環境,深海魚類
有的眼睛大而突出,有的眼睛已退化,一般嘴都很大,而且都長得奇形怪狀。
寒帶企鵝
珊瑚魚
寒帶生物企鵝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寒帶生物,也是地球上比較特別的鳥類。它們不能振翼高飛,卻能在汪洋大海中遨遊、浴水和覓食。在人們的心目中,企鵝似乎只是生活在那一望無際、滿目炫白的南極冰原上,是南極特有的產物。事實上隨著寒流向北分布,企鵝的蹤跡在大洋洲(澳洲)可到達南緯38°,在非洲到達南緯17°,個別種類甚至一直延伸到南美洲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
熱帶生物在熱帶水域生活著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世界著名的大堡礁生物群落。大堡礁是由珊瑚構成的生物群體,也是世界四大高生產力生態區域之一。在珊瑚礁生態區還生活著顏色漂亮的珊瑚魚類,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水下世界。
潮間帶海洋生物屬於海洋生物中的一類,是根據它們生存空間的特殊位置——潮間帶而命名的。此類動、植物組合品種甚多,這里主要介紹貽貝、紅海葵、沙蠍、普通鳥蛤和劍蛭等。它們雖然各不相同,但都有其相似的特點和生活習性。
紅海葵
貽貝大的群體密集生活在岩石表面,成層狀或席狀,足部附近的腺體分泌絲狀黏液,黏液絲附著在岩石上並迅速硬化,便於固定在棲息地。
紅海葵生活在濱岸的許多海葵中的一種,有些在岩石上生活,其他適應在沙穴中生活,退潮時,觸手縮回體內。
鳥蛤
沙蠋最常見的一類蠕蟲,生活於彎曲的管狀潛穴內,以攝取沙中有機質微粒為食。
普通鳥蛤適應在泥沙中生活,以肌肉狀的足潛入沙中,將兩個攝食吸管留在表面上,水由下面的吸管吸入,濾食後,由上面的吸管排出。
⑤ 海底的燈籠是哪一種海洋生物
燈籠魚
lantern fish
燈籠魚科(Myctophidae)多種數量豐富的小型深海魚的統稱。日間生活於深處,夜晚可游近水面,有時為燈光所誘集。體稍長,口大,眼大,頭部、腹側及尾基部有許多發光器,發光器的排列方式是分類的主要依據。成體長約2.5∼15公分(1∼6吋)。
在漆黑的海洋深處,時常出現游動的點點「燈火」,給寧靜的海底世界帶來了生命的氣息。在發出燈火的許多魚類中,燈籠魚就是其中的一種。
燈籠魚頭大尾細,身體長而側扁,體表披有銀灰色的薄鱗。在頭的前邊,眼的附近,身體側線下方和尾柄上,有排列成行或成群的圓形發光器。不同種類的燈籠魚,它的發光器的數量及排列位置也不同.發光器發出紅.藍.紫等各種顏色,遠遠望去,猶如節日輝煌的彩燈。有的燈籠魚的尾部有一個發光的追逐器,很像汽車的尾燈,有的頭部還有一個特大的發光球,很像我國古代的燈籠。
燈籠魚的發光器,是由一群皮膚腺細胞特化而成為發光細胞的。這種細胞能分泌出一種含有磷的腺液,它在腺細胞內可以被血液中的氧氣所氧化,而氧化反映中放出的一種熒光,就是燈籠魚所發出的光。
全世界約有燈籠魚上百種,它們一般都生活在深海。它的發光是對黑暗深海環境的一種生存適應。在黑暗的深海里,它們發出的光可用來誘捕食餌,誘惑敵人,引誘異性,以利於集群生活。
⑥ 哪些海洋生物會發光
電鰻,深海水母,
⑦ 有哪些海洋生物會發光(一定要快喲,不低於3個)
有光瞼鯛,龍頭魚,燈眼魚,光頭魚,甲藻,發光水母,烏賊,有些鯊魚也能發光。角鯊發生的光是一種強烈的綠色磷光,是從散布在皮膚里的許多發光器官中發出的。有一種鯊魚,死去幾小時後還能發光。一些硬骨魚類,具有更高級的發光系統,它們的身體兩側有幾排發光球。印度洋里有一種燈眼魚,在眼的下邊,有一個很大的發光器官長在一個能活動的短柄上,就像一個能提來提去的燈籠。不用時,這盞「燈」可以縮進去,藏在眼睛下面的一個囊里。還有燈魚,它的發光器官數目不多,但發出的光卻很強烈,如同耀眼的寶石、閃光的珍珠,鑲嵌在腹側。生活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海岸的相嘗魚,全身有700多個發光點,發著白光。形形色色的發光魚,發光的集團不同,發光的器官不同,發出的光色也不同。這些魚會發光是因為體內有發光細胞,或是發光器內有發光細胞。
求採納
⑧ 有哪些豐富多彩的海洋動物
飛魚
神奇的大自然把魚兒的家安在了水中,沒有給它安上雙腳,它便不能在陸地上行走;沒有給它一雙翅膀,它也不能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但是,魚類憑借自己頑強的適應能力,在漫長進化過程中,卻可以在陸地上「行走」,也可以在天空中飛翔。
在浩瀚無垠的太平洋水面上,是飛魚經常飛翔的空間。它們當然也可以在水裡自由地生活,游泳快速而靈活。它可以從水中躍出,可以在離開水面4~5米的高度飛行幾十米。在它們高興的時候,會翱翔競飛,此起彼伏,景象非常壯觀。
飛魚之所以會飛,當然是因為它長有「翅膀」,不過它不同於鳥類的翅膀,它的翅膀是一對寬大的胸鰭。飛魚胸鰭特別發達,但是,胸鰭基部沒有像鳥類那樣的運動肌肉,更沒有胸大肌,所以飛魚的「翅膀」是不能振動飛翔的。它只能是展開胸鰭,靠風力產生的浮力作用滑翔。當它要回到海洋中時,先是用尾鰭的下葉著水,然後收攏胸鰭,使身體急速下降,最後沉沒於海中。
飛魚是生活在海洋上層的魚類,是各種兇狠魚類爭相捕食的對象。飛魚躍出水面飛翔,多數情況下是為了逃避海里敵人的進攻,或是由於海船靠近,因馬達的轟鳴受驚嚇而躍出水面。一般情況下,飛魚並不輕易躍出水面,只有在環境十分凶險時才飛出水面避敵。它的飛翔技能與海鳥相比相差甚遠,所以也很容易被空中飛行的海鳥所捕獲。
由於飛魚借著海面吹來的海風進行滑翔飛行,因此它的飛行方向和距離都受到限制。如果風力大就飛得遠,如果風力較小,那飛行的時間就很短了,而且飛翔時很容易失控,有時甚至會發生「事故」,落到海島上以後不能再回到大海,或撞在石礁上身亡。
另外,飛魚還具有趨光性。因為飛魚的眼睛白天比較敏銳,而在晚間卻是盲目地完全靠風力飛行。夜晚輪船在航行時,那些散發的光亮會使飛魚「自投羅網」,它們會自動地飛到輪船的甲板上,而這個特點也成了它致命的弱點。
鮟鱇魚
在海洋的深處,是感覺不到晝夜變化的,因為陽光不能透過深深的海水照到這兒,所以這里始終是「黑夜」籠罩。處在這深海之中,就像是置身在墨水中一樣。
然而,黑暗的深海世界並不是生命的禁區,仍然有不少的動物在這里生存,這里同樣存在著生存競爭。
在海底深處,一些微弱的光亮若隱若現。這黑漆漆的深海世界中,怎麼會有星星點點的微弱亮點呢?有的亮點基本固定不動,有的亮點在作小幅度的搖晃,有的亮點則四處游動。原來這是一些海洋魚類發出的光線。可它們為什麼要發光呢?
原來,有的魚發光是在向同伴打「信號燈」,以便於確定彼此的位置;有的魚發光,則是利用一些魚蝦的趨光性,實行誘捕。
這是一條有點怪模怪樣的魚。一張嘴大大的,那背上的鰭更是與眾不同:一般的魚背鰭是連在一起的,可它的背鰭前面的幾根鰭條卻是彼此分開的,特別是最前面的一根,又細又長,一直伸到大嘴邊,真像一根「魚竿」。更讓人感到新鮮的,是那「魚竿」的末端,放出淡黃色的熒光,一閃一閃的,極像一隻小小的「燈籠」。這就是鮟鱇魚,也叫「燈籠魚」。
這魚笨「手」笨「腳」的,根本抓不到那些游動迅速的魚蝦。不過,笨「魚」自有笨辦法,看看它的「高招」。
這條鮟鱇魚把自己埋進了海底的沙子中,只留帶「燈籠」的「魚竿」露在外面,還不斷地搖晃著。幾條小魚小蝦見到那晃動的小亮點,以為是什麼好吃的東西,紛紛游攏過來。一條魚為了搶先,不顧一切沖上去要吃掉那小亮點。
時機到了,鮟鱇魚忽然張開大嘴,一股水流直往它嘴中涌,那「魚竿」也被它猛然吸進了嘴中。小魚身不由己,就這樣被吃掉了。這次「垂釣」結束後,鮟鱇魚又將身子埋進沙子里,重新開始等新的獵物來上「鉤」。
鮟鱇魚還能自己「關燈」。當遇到不喜歡吃的食物,或遇上敵害,它就把「釣竿」一收,把探照燈含在大嘴裡,周圍頓時便是漆黑一片了。
鮟鱇魚是欺軟怕硬的,當它遇到一些兇猛的魚類時,就不敢和它們正面交鋒了。它會迅速地把自己發光的「釣竿」塞回嘴裡,趁著黑暗轉身就逃。
雄性鮟鱇魚是海洋動物里最懶惰的丈夫。它一旦找到合適的對象,就此「許配終身」——將牙齒深深地扎入「妻子」的身體,並依附在「妻子」身上,終身隨著雌魚一起漂泊、生息。它依靠直接吸取「妻子」的體液維持自己的生命,成為「好吃懶做」的丈夫。這種奇異的婚配,在生物中或許是絕無僅有的。
說起「大馬哈魚」,會很容易聯想到「馬大哈」。大馬哈魚可不是馬大哈,不會像小馬虎這樣,就連回家的路都忘記了。正好相反,它們就是遠隔千里萬里,也要想方設法回到家鄉。
大馬哈魚的家鄉在太平洋的北部,那兒一年中差不多有半年都很冷,大馬哈魚就在那兒出生。由於河水常常是冰涼冰涼的,可以吃的東西就少了,大馬哈魚為了填飽肚子,年紀小小的就開始了「流浪」生活。
它們順著河流,一直來到大海中。大海中可以吃的東西真是多極了,大馬哈魚一個勁地吃,身體也一天天長大,原來的「小寶寶」也要做爸爸、媽媽了。
把孩子生在哪兒呢?對,應該讓孩子在家鄉出生。於是要做媽媽的大馬哈魚成群結隊,一起又從海洋,行程幾千千米,往曾經的出生地方向游去。
大馬哈魚有特別堅強的意志和超強的記憶力,非常善於逆流搶渡。當它們逆江而上的時候,遇到急流險灘或瀑布,竟能躍起四五米高,從容跨過,然後繼續前進,直到找到自己的出生地為止。這是一般魚類不可企及的。
在海洋中,有一股股巨大的海流,它們憑著巨大的力量強迫大馬哈魚朝著離家更遠的地方游;路途中,還會有一個個飛快轉動的漩渦,就像一隻只魔鬼的手,要把所有從旁邊經過的東西都抓過來塞到海水中,不讓這些東西跑掉。大馬哈魚靠著勇敢和機智,闖出了海流,擺脫了漩渦,堅定地朝著家鄉前進。一天又一天過去了,老家越來越近。突然,前面出現了一條瀑布,攔住了大馬哈魚回老家的去路。這瀑布,就像是河流中的一級「樓梯」。遠遠望去,飛奔的河水從這「樓梯」的頂上直落下來。在大馬哈魚看來,就像是從天上突然潑下來的一桶水。河水一離開「樓梯」頂,就劈頭蓋臉地朝「樓梯」底下砸去,發出打雷一樣嚇人的聲音,激起的水花,飛得很高很高。不知道大馬哈魚能不能上得了這級「樓梯」?
再看大馬哈魚,在離瀑布還有長長一段距離時,就開始急劇擺動尾巴,加快了前進的速度。水流飛快地擦過它們的身體,瀑布在它們眼裡越來越大、越來越高。在就要撞上那「樓梯」時,它們突然猛地躍出水面,帶著水珠在空中劃出一條弧線。有的魚跳上了「樓梯」,有的沒有。沒有跳過去的,又往回遊,重新沖刺、跳躍。如果第二次又失敗了,會再跳第三次……直到成功為止。
舟
生活在大海中的舟也叫螄魚,它是個很聰明的傢伙,雖然身長只有20厘米,卻偏愛吃肉。在茫茫大海中,舟的力量實在是太微弱了,根本難以活命,但它卻憑著自身的乖巧和善於鑽營,愉快的生活著。
鯊魚是大海中的霸王,它身體強壯,牙齒鋒利,在其他魚面前作威作福。
舟看到鯊魚的這些超人本領,就投靠到鯊魚的門下,甘當一個名副其實的食客。
當鯊魚出遊的時候,舟就憑借自己身材的小巧,追隨左右,狐假虎威。因為舟的身體太小,還不夠塞鯊魚的牙縫,所以鯊魚不想吃它。它們跟在鯊魚的附近,如果發現有其他魚類,就馬上躲在鯊魚的後面,為鯊魚提供信息。鯊魚接到舟的情報以後,就立即向那些魚類進攻。當鯊魚撕咬住一條魚時,舟就在它的周圍游來游去,吞食撕咬吃剩下的殘渣,以此來喂飽自己的肚皮。
狡猾的舟對「借刀殺人」運用得得心應手。舟很清楚自己的實力,根本無力捕食,更不用說格鬥廝殺了。可是它生性口饞,只得為了得到肉類而去投靠鯊魚,並充當鯊魚的「馬前卒」,為鯊魚通風報信,以便得到鯊魚吃剩的碎肉。
海兔
有一種叫海粉的海產品,它不僅是消炎退熱的良葯,而且含有豐富的營養,是我國東南沿海居民所喜愛的大眾化食品。海粉是什麼東西呢?原來它是一種貝類所產的卵,這種貝類就是海兔。
從外表看,海兔長得確實像兔子,所以它就獲得了這個名稱。海兔的頭部有兩對觸角,+前邊的一對較短,是專司觸覺的器官;後邊的一對較長,是專司嗅覺的器官。在海兔爬行時,後邊的一對觸角向前及兩側伸展;在休息時,則直向上伸展,恰似兔子的兩只耳朵。
+它通常身體底色為黃褐色或青綠色,背側面有許多黑色細點,但可隨環境而變色。海兔既不會跑又不會跳,只會在海灘上慢慢爬行,所以在平時大都喜棲於潮間帶的海灘或藻體上。
海兔的足很發達,其後側部向背部延伸,形成包被內臟囊的側足。它利用發達的足部在海灘上或在水面下懸浮爬行,有時還可以利用側足的運動做很短時間的游泳。
海兔的貝殼很不發達,是一個薄而透明、僅具一層角質層而且沒有螺旋的貝殼。這個貝殼完全覆蓋在外套膜之下,從外表根本看不到。
在自然界里,弱肉強食,身體柔軟的海兔很容易受到侵害。為了保護自己,它身著變化的「迷彩服」,爬到什麼環境里都能隨機應變。在綠藻叢中變成綠色,在紅藻叢中變成紅色,在褐藻叢中又變成褐色,在五顏六色的珊瑚礁環境里,又與珊瑚混為一體,其保護色幾乎達到亂真的程度。但也免不了會露出破綻,當遇到敵害難以逃脫時,便動用「化學武器」。原來它體內有兩種腺體,能分別分泌出帶有毒素和紫色的液體。前者可使敵害神經麻醉而失去攻擊力,後者猶如「煙幕彈」。在一片帶有毒性的紫色煙幕的掩護下,海兔可以從容趁機逃遁。
它們吃大型海藻,也有吃小型無脊椎動物的。吃的方法也很有趣,是用舌頭(准確地說叫齒舌)刮著吃。
⑨ 海底的"燈籠"指的是哪一種海洋生物
安康(燈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