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微生物能在多高的溫度下生存
一般來說,到60℃以上,微生物就漸漸沒了生氣,到100℃的沸點,大部分微生物就沒有生還的希望了。但是,這一常識最近卻受到了挑戰。80年代初,科學家在90℃的高溫熱水中找到了存活的細菌。那時,人們以為90℃可能就是生命的耐熱極限。但十幾年前,德國生物學家在義大利的海底火山口周圍發現了生存在110℃熱水中的」超級嗜熱性細菌」。1990年,兩名美國科學家在2600米深的海底發現了能噴射出攝氏幾網路高溫水的湧泉。令人驚奇的是,在如此高溫高壓的水樣里兩位科學家竟然發現了一些活的微生物——一種以前無人知曉的細菌!要知道,金屬錫在232℃時就會熔化,而這種細菌在232℃居然還能自由自在地生活。
⑵ 作用與微生物時溫度可以如何分類
溫度作用於微生物時,大致可分為「嗜熱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和「嗜溫微生物」。
嗜熱微生物簡稱嗜熱菌,主要為嗜熱細菌。廣泛分布於草堆、廄肥、煤堆、溫泉、火山 地、地熱區土壤以及海底火山口附近。
嗜熱微生物是指最適宜生長溫度在45℃以上的微生物。嗜熱微生物不僅能耐受高溫,而且能在高溫下生長繁殖,其生存環境需要較高的溫度。
嗜熱微生物均為原核生物,即細菌類,且多為古細菌。主要包括一般嗜熱菌(45~60℃)、中等嗜熱菌(60~80℃)和極度嗜熱菌(>80℃)三類。
嗜冷微生物是一類最低生長溫度0 ℃以下,最適生長溫度 ≦15 ℃,最高生長溫度20℃左右的細菌,一般生長在地球兩極,海洋深處。
嗜冷微生物可以分為專性和兼性兩類。
專性嗜冷菌適應在低於20℃以下的環境中生活,高於20℃即死亡。有一種專性嗜冷菌,在溫度超過22℃時,其蛋白質的合成就會停止。專性嗜冷菌的細胞膜內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而且會隨溫度的降低而雹備增加,從而保證了膜在低溫下的流動性,這樣,細胞就能在低溫下不斷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營養物質。
兼性嗜冷菌可以在低溫下生長,但也可以在20℃以上生長。兼性嗜冷菌能在0 ℃生長,但最適生長溫度 20℃~40 ℃。常見於冷水,土壤,冰箱變質腐敗的食物中,是影響冰源亂毀箱中食物變質的的主要微生物類群。
嗜溫微生物是最低生長溫度10℃左右,最適生長溫度 25 ~ 37℃,最高生長溫度45℃左右的微生物。常見的大多數微生陪則物,及人類病原菌等都屬於嗜溫微生物。
⑶ 微生物生長的最適溫度是不是代謝最旺盛時的溫度謝謝。
微生物生長的最適溫度常是一個范圍,大約是與人體相似20-25℃,在這個范圍內,溫度升高微生物的代謝增快,故可以說代謝最旺盛的溫度是 最適溫度 里的一個溫度點。
⑷ 微生物適宜在什麼溫度范圍內生長繁殖
在廢水生物處理中,微生物最適宜的溫度范圍一般為16-30·C,最高溫度在37-43·C,當溫度低於10·C時,微生物將不再生長。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溫度每提高10·C,微生物的代謝速率會相應提高,COD的去除率也會提高10%左右;相反,溫度每降低10·C,COD的去除會降低10%,因此在冬季時,COD的生化去除率會明顯低於其它季節。
⑸ 大多數微生物的最適溫度
大多數微生物的最適溫度是20度到30度。微生物的最適發酵溫度是20度到30度握頃與最適生長溫空逗度是一樣的,同種微生物菌體生長的最適溫度與積累代謝段虧陸產物的最適生長溫度是相同的。
⑹ 細菌在什麼溫度最容易滋生
細菌生長的溫度極限為-7℃~90℃。各類細菌對溫度的要求不同。人類已經發現的細菌按生長適宜溫度可以大致分為嗜熱菌、嗜溫菌、嗜冷菌三種。
1、嗜冷菌(Psychrophiles),可在0℃—20℃中生長的就是嗜冷菌。最適生長溫度為10℃~20℃;
2、嗜溫菌(Mesophiles),可在10℃—45℃環境中生長的是嗜溫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5℃~40℃;
3、嗜熱菌(Thermophiles),可在40℃—70℃中生長的細菌為嗜熱菌。在高至56℃~60℃生長最好。
嗜溫菌,大多數細菌都屬於此類,它們在25~40℃溫度范圍內生長最好。人類病原菌就屬於此類,它們中大多數的最適溫度接近人體溫(37℃)。
(6)微生物在什麼溫度下擴展閱讀:
以光合細菌培養方法為例,日常管理和測試
1、調節溫度:光合細菌對溫度的適應范圍很廣,一般在23~39℃的范圍內均能正常生長繁殖,可不必調整溫度。在常溫下培養也可通過調整,將溫度控制在光合細菌生長繁殖最適宜的范圍內,使光合細菌更好地生長。
2、攪拌和充氣:光合細菌培養過程中必須充氣或攪拌,作用是幫助沉澱的光合細菌上浮獲得光照,保持菌細胞的良好生長。小型厭氣培養常用人工搖動培養容器的方法使菌細胞上浮,每天至少搖動三次,定時進行。
大型厭氣培養則用機械攪拌器或使用小水泵使水緩慢循環運轉,保持菌體懸浮。微氣培養是通過充氣幫助菌體上浮,因為培養液中溶解氧含量增加,光合細菌繁殖受到抑制,產量下降,所以必須嚴格控制充氣量。一般採用定時斷續充氣,充氣量控制在1~1.5升/(升·h)之間,溶解氧量保持在1×10-6以下。
3、調節光照度:培養光合細菌需要連續進行照明。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應根據需要經常調整光照度。白天可利用太陽光培養,晚上則需要人工光源照明,或完全利用人工光源培養。人工光源一般使用碘鎢燈或白熾燈泡。
不同的培養方式所要求的光照強度有所不同。一般培養光照強度應控制在2000~5000lx之間。如果光合細菌生長繁殖快,細胞密度高,則光照強度應提高到5000~10000lx。光照強度可通過調整培養容器與光源的距離或使用可控電源箱調節。
4、酸鹼度的測定和調整:在培養光合細菌的過程中,必須注意酸鹼度的變化。由於光合細菌的大量繁殖,菌液的pH值上升,這意味著光合細菌正處於指數生長期。但當pH值超過最適范圍甚至生長的適應范圍時,光合細菌的生長達到頂點,隨後生長下降。
如果能及時調整菌液的酸鹼度,使pH值保持在最適范圍,則光合細菌能繼續生長繁殖。為了延長光合細菌的指數生長期,提高培養基的利用率和單位水體的產量,測定和調整PH值是非常重要的。一船採用加酸的辦法來降低菌液的酸鹼度,醋酸、乳酸和鹽酸部可使用,最常用的是醋酸。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必須每天或隔天測定菌液的pH值,當pH值上升超出最適范圍,即加酸調整。如果在培養過程中不測定、調整酸鹼度,當光合細菌的生長達到一定密度後pH值也上升到9以上,細菌生長受阻,此時應採收或再擴大培養。在培養過程中不調整PH值,獲得的最終產量低。
⑺ 病毒和細菌在什麼溫度下可以存活
高至100攝氏度以上,低至-20攝氏度以下。
細菌也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
然而,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有也著廣泛的運用。
細菌最早是被荷蘭人列文虎克在一位從未刷過牙的老人牙垢上發現的,但那時的人們認為細菌是自然產生的。直到後來,巴斯德用鵝頸瓶實驗指出,細菌是由空氣中已有細菌產生的,而不是自行產生,並發明了「巴氏消毒法」,被後人譽為「微生物之父」。
(7)微生物在什麼溫度下擴展閱讀:
細菌和其它原核生物一樣,只有擬核,沒有核膜,DNA集中在細胞質中的低電子密度區,稱核區或核質體(nuclear body)。細菌一般具有1-4個核質體,多的可達20餘個。核質體是環狀的雙鏈DNA分子,所含的遺傳信息量可編碼2000~3000種蛋白質,空間構建十分精簡,沒有內含子。
由於沒有核膜,因此DNA的復制、RNA的轉錄與蛋白質的合成可同時進行,而不像真核細胞的這些生化反應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嚴格分隔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