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醫學模式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醫學模式(medical model)指一定時期內人們對疾病和健康總體的認識,並成為當時醫學發展的指導思想。也是一種哲學觀在醫學上的反映。在醫學的發展進程中大體經歷了四種醫學模式。
1、神靈主義醫學模式(spirtualism medical model) :
原始社會的初民希望自己的生命世界可以永存不朽,形成了天命的觀念,並形成了人類最早期的疾病觀與健康觀,即神靈主義醫學模式的體現。
公元5~15世紀,中世紀時期,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占統治地位,與宗教神學自然觀相適應,確立了神靈主義醫學模式。神靈主義的醫學模式認為人的生命與健康是上帝神靈所賜,疾病和災禍是天譴神罰。
因此人們主要依賴:求神問卜、祈禱。如:「巫醫」等。
2、自然哲學的醫學模式(nature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 :
宗教是對自然力的屈服,並將其神秘化的結果;醫學是對自然力的征服,並將其明朗化的結果。
在公元前數百年間,在西方的古希臘、東方的中國等地相繼產生了樸素的辨證的整體醫學觀,對疾病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形成了自然哲學醫學模式。
祖國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5種元素可以相生、相剋,並且與人體相應部位對應,五行若生克適度則生命健康。
在古希臘,人們依據當時自然哲學中流行的土、水、火、風4元素形成萬物的學說來解釋生命現象。
3、機械論的醫學模式(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 :
從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起,隨著牛頓的古典力學的理論體系建立,形成了用「力」和「機械運動」去解釋一切自然現象的形而上學的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
出現了「機械論醫學模式」,認為「生命活動是機械運動」。把健康的機體比作協調運轉加足了油的機械。
這一機械論的思想,統治了醫學近兩個世紀,直到18世紀,機械論的醫學思想對醫學的發展出現雙重性,一方面認為機體是純機械的,從而排除了生物、心理、社會等因素對健康的影響,而常常用物理、
化學的概念來解釋生物現象。另一方面機械論又使解剖學、生物學獲得了進展,大大推動了醫學科學的發展。
4、生物醫學模式(biomedical model) :
英國醫生哈維在1628年發表《心血運動論》建立血液循環學說作為近代醫學的起點,生物科學在這一時期相繼取得了很多巨大成就和發現。此時期的醫學建立在生物科學基礎之上,開始形成了生物醫學模式。
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即能量守恆定律、細胞學說和進化論,進一步推動了生物學和醫學的發展,科學方法被廣泛的應用於醫學實踐,這時對健康的認識已有很大的提高,並建立了健康的生物醫學觀念。生物醫學模式可以簡單地解釋為:細胞病變→組織結構病變→功能障礙。
生物醫學模式是醫學發展的重大進步,研究生物體本身結構和功能及其對各種內外環境因素的生物反應和疾病過程,至今仍是醫學研究的基本課題。但這種形而上學的認識方式「只看到了它們的存在,看不到它們的產生、發展和滅亡,只看到了它們的靜止狀態,而忘記了它們的運動」。
5、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美國醫學家恩格爾(G.L.Engle)首先指出生物醫學模式的缺陷是「疾病完全可以用偏離正常的可測量生物(軀體)變數來說明;在它的框架內沒有給疾患的社會、心理和行為方面留下餘地」,事實上僅用生物醫學解決不了諸如結核病和性病尤其是艾滋病等疾病的發生、流行和預防問題。
正如艾滋病等性病在生物醫學技術發達的國家仍無法控制,因為這些疾病更多的決定於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以及經濟條件、文化水平等社會因素。同期布魯姆提出的環境健康醫學模式著重強調了環境因素,特別是社會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拉隆達和德威爾提出的綜合健康醫學模式,進一步修正和補充了影響人群疾病與健康的主要因素為環境因素、生活方式與行為因素、生物遺傳因素、醫療服務因素。恩格爾在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模式的取代是一種含肯定於其中的辨證的否定。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整合的水平上將心理作用、社會作用同生物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揭示了3種因素相互作用導致生物學變化的內在機制,形成了一個適應現代人類保健技術的新醫學模式。
參考資料
醫學教育網-醫學模式的四個發展階段
❷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也稱現代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定義:
認為人類健康與疾病取決於生物、心理及社會等各種因素,保護與促進人類健康,要從人們的生活環境、行為、精神及衛生服務等多方面努力。是從生物、心理和社會等方面來觀察、分析和思考,並且處理疾病和健康問題的科學觀和方法論。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醫學科學有了更大的進步,一些由生物因子(細菌、病毒、寄生蟲)所致的疾病已被控制,而另一類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精神病等,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危害。同時,人們還驚訝地發現,曾經為人類健康作出過重大貢獻的生物醫學模式,在這些疾病面前顯得束手無策。
因為這類疾病的發生原因主要不是生物學因素,而是社會因素或(和)心理因素所致。於是,出現了綜合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對人類健康與疾病影響的醫學觀,這就是生物一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提出及產生背景: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內科教授恩 格爾(O. L. Engel)在1977年「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的文章,批評了現代醫學即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性,指出這個模式已經獲得教條的地位,不能解釋並解決所有的醫學問題。為此,他提出了一個新的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❸ 關於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正確答案:E
解析:現代醫學模式即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它是一種系統論和整體觀的醫學模式,是醫學道德進步的重要標志
。這種現代醫學模式已經演變為醫學臨床活動和醫學研究的指導思想,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醫學模式應該是醫學實踐的反映,也是醫學理論的概括
。現代醫學模式,對醫德修養及醫德教育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但尚不能視為最全面的認識
。
❹ 生物-心理-社會 的醫學模式
所謂「醫學模式」,是指通過專業教師、教科書、臨床實踐以及醫療機構和衛生行政組織的各種設施和制度的影響,醫務人員在對待疾病現象和病人方面所形成的一套思想和行為方式。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新醫學模式,是美國精神病學家和內科專家恩格爾(G.L.Engel)於1977年在《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提出的新醫學模式概念,是對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提出批評。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它不僅關注人的生物性,同樣關注人的社會性,充分認識到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對健康的綜合作用,是對舊的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的更正與補充,它不僅重視生物個體本身,更重視影響個體和群體健康的社會、心理和精神狀態。
因此,這里的「社會」是指人與環境的關系、是指社會因素對人疾病健康的影響、是指人的社會適應能力。
當然,醫院應該也存在「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❺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主要特徵是實現了對生物醫學模式的超越。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是以人類的疾病譜以及健康觀念的變化為依據的。
這一模式認為導致人類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還有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療方法除了傳統的生物學方法以外,還應當包括社會科學法和心理學方法。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研究對象不僅是自然的人, 還要研究人的狀態和人所處的環境。醫學必須建立在人與其生存環境的和諧適應基礎上,改善人的生存狀態,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治病、防病和促進健康。
(5)一下哪個不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描述擴展閱讀:
主要內容:
1、布魯姆
1974年,布魯姆(Blum)提出:影響人類健康有環境、生物、行為生活方式、衛生服務四大因素,其中環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會環境,特別是社會環境對健康有重要影響。
2、綜合健康模式
拉隆達(Lalonde)和德威爾(Dever)對環境健康醫學模式加以修正和補充後,提出了綜合健康醫學模式,為制定衛生政策、指導衛生保健工作提供了理論基礎。
該模式認為:影響人類健康的四大類因素,每一大類可分為三個因素,則共計十二個因素;
各類因素對不同的疾病影響是不同的,如心腦血管病以行為生活方式、生物因素為主,意外死亡以環境因素為主,傳染病以衛生服務為主。
3、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1977年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精神和內科教授恩格爾(Engel)提出,應該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
他指出:生物醫學模式關注導致疾病的生物化學因素,而忽視社會、心理的維度,是一個簡化的、近似的觀點。
恩格爾提出:「為理解疾病的決定因素,以及達到合理的治療和衛生保健模式,醫學模式必須考慮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環境以及由社會設計來對付疾病的破壞作用的補充系統,即醫生的作用和衛生保健制度」。
❻ 什麼是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是以人類的疾病譜以及健康觀念的變化為依據的。
這一模式認為導致人類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還有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
因而治療方法除了傳統的生物學方法以外,還應當包括社會科學法和心理學方法。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研究對象不僅是自然的人, 還要研究人的狀態和人所處的環境。
醫學必須建立在人與其生存環境的和諧適應基礎上,改善人的生存狀態,
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治病、防病和促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