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微生物感染檢查什麼意思

微生物感染檢查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6-15 23:26:00

A. TCT檢查上面的微生物項目指的是什麼

TCT檢查上面的微生物項目指的是有沒有被黴菌、滴蟲、病毒、衣原體等微生物感染。
TCT檢查是液基薄層細胞檢測的簡稱,採用液基薄層細胞檢測系統檢測宮頸細胞並進行細胞學分類診斷,它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一種宮頸癌細胞學檢查技術,明顯提高了標本的滿意度及宮頸異常細胞檢出率。
TCT宮頸防癌細胞學檢查對宮頸癌細胞的檢出率為100%,同時還能發現部分癌前病變,微生物感染等。所以TCT技術是應用於婦女宮頸癌的篩查的最先進的技術。
TCT檢查只是宮頸病變檢查的第一步,一般說來,宮頸病變的診斷分為三步:TCT、陰道鏡和病理學診斷。如果TCT顯示有問題,那麼女性就應該進一步做陰道鏡或病理診斷才能准確判斷病情;但如果TCT的檢查結果顯示為良性,這些檢查則可以不用再做了,女性也可以為身體健康松一口氣,不過仍要注意定期復查。所以說,TCT檢查能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B. 微生物學檢查主要包括哪三樣

微生物學檢查的方法

臨床微生物學實驗室接到標本後應立即進行微生物學檢驗。主要包括直接鏡檢、檢測特異性抗原或病原體成分、進行分離培養和鑒定、體外葯敏試驗等。

(一)直接鏡檢

標本經塗片染色或制備濕片鏡檢,有些標本如尿液、腦脊液等經過離心濃縮後鏡檢出其初步結果對有些病人標本有診斷參考價值。直接鏡檢對於確定進一步檢出步驟及鑒定方法也很有幫助。另外,直接鏡檢還可評價標本是否符合檢驗要求。

(二)快速診斷

快速檢測病原體成分主要是指特異性抗原和核酸檢測。特異性抗原檢測包括免疫熒光技術、膠乳凝集試驗、酶免疫技術、對流免疫電泳、化學發光免疫測定等。核酸檢測包括核酸探針雜交、PCR技術。其他快速檢測法還有氣-液相色譜法、化學發光、生物發光測定法和基因或蛋白微型陣列晶元技術等。

(三)直接葯敏試驗

直接葯敏試驗即在分離培養病原體的同時,直接將臨床標本接種於平板,用抗生素紙片作葯物敏感性試驗,在18~24h內可獲得結果。但因其在試驗時接種量難以標准化,且對混有雜菌和混合感染的標本不易明確其結果,故分離出純培養物後應再作體外葯物敏感試驗。

(四)常規檢驗

1.分離培養:通常由正常無菌部位採取的標本接種血平板,置於空氣或含5%~10%CO2的氣缸中培養,大部分細菌可於24~48h生長良好。若原始培養為陰性,但據鏡檢結果和臨床信息提示可能有病原菌存在,則應再採集大量標本,離心濃縮或溶解離心法處理,取沉澱接種營養豐富的需氧或厭氧培養基來培養。

對於存在正常菌群部位採集的標本,分離時應採用選擇培養基以利於病原菌生長,也可加某些抗生素抑制污染菌的生長。對於某些感染標本中發現的細菌,如尿路感染的尿液中檢出大腸埃希菌,可能是病原菌,也可能是污染菌或正常菌群,其臨床意義的確定有賴於定量培養法。即取一定量的標本如液體標本用液體培養基作一系列稀釋;組織標本稱量後製成懸液,並稀釋成l0-1,10-2,10-3等,分別取0.1ml塗布於血瓊脂平板或傾注培養,35℃24h後計算每克標本所含細菌數。

2.鑒定:分離出的細菌一般應經過細菌形態、菌落特點、生化反應、血清學試驗、動物接種等鑒定。目前尚有某些微量鑒定系統,其鑒定快速、簡便,值得推廣。如用於鑒定腸桿菌科的20E,鑒定非發酵菌的20NE及鑒定厭氧菌的20A等。

3.體外純菌葯物敏感性試驗:常用方法包括抑菌試驗、殺菌試驗、聯合葯敏試驗和檢測細菌產生的抗生素滅活酶等。

(五)報告

直接鏡檢要求2h報告,說明標本是否合格,發現微生物情況和特點;初步鑒定和直接葯敏結果於24h或次晨報告,報告可能的病原菌和直接葯敏結果;最後鑒定和細菌葯敏結果一般不超過3天,還規定除血培養外,所有送檢標本必須在24h內預報。

C. 微生物感染

且不論您被醫生告知的生物細菌感染是指的哪一類,但——閱讀以下內容,也許您就對自己的問題有了答案了。

微生物無處不在,如土壤中、淡水中、海水中,乃至海底下、空氣中均有。每天我們都在吃入、飲入和吸入微生物。但是,盡管微生物似乎是到處都有,人體卻罕有被其侵犯並繁殖後引起感染的。甚至當他們引起了感染,有時因感染十分輕微而不引起任何症狀。
相對較少的微生物能直接引起疾病。而大多微生物存在於人體皮膚、口腔、呼吸道、腸道和生殖道(特別是陰道)。一種微生物是否為宿主的無害伴侶或侵犯機體引起疾病取決於微生物本身的特點和人體的防禦能力。
★ 常住菌群
一個健康人同在其身體的特別部位上固定的正常微生物群協調地共同生活。這種占據在人體特定部位的正常菌群,被稱為常住菌群。不僅不引起疾病,常住菌通常還保護人體免受病原菌的侵犯。若這種協調被打亂,常住菌能努力重建其自身的位置定殖。微生物定殖在宿主數小時或數周而不能永久性定居者,稱為暫住菌。
環境因素——如膳食、環境狀況、空氣污染和衛生習慣可影響一些菌種成為人體常住菌。例如,乳酸桿菌是攝入大量乳製品的人腸道中普遍生活的常住菌,而流感嗜血桿菌則通常定植在有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病人的氣道。
在某種情況下,作為機體常住菌的一些微生物亦可引起疾病,如化膿性鏈球菌可以寄居在咽喉部而不引起危害,但當機體防禦能力減弱或鏈球菌為特別的毒株,它就可引起鏈球菌咽峽炎(喉部感染)。類似地另外的一些常住菌亦可因宿主的防禦屏障被破壞而得以侵犯機體引起疾病。例如,患有結腸癌的病人,就易於受到正常生活在腸道的細菌的侵犯,這些微生物能經血播散和感染心臟瓣膜。接觸大劑量的射線亦能引起這些微生物侵入機體並引起全身性感染。
★ 感染是如何發生的
多數感染性疾病是由侵入機體並進行繁殖的微生物所引起。而多數微生物的入侵又是當它們粘附於人體細胞開始的。粘附是一個非常特別的過程,包括了人體細胞和微生物間的密切連接。是否微生物留在侵入原位附近或擴散至遠處取決於它們是否產生毒素、酶或其他物質等因素。
某些侵入機體的微生物產生對其附近或遠距離的機體細胞有毒的毒素,多數毒素成分特異性連接到特定細胞(靶細胞)上的某些分子上,並由此引起疾病。由這種毒素起主導作用所致的疾病包括破傷風、中毒性休克綜合征和霍亂。少數感染性疾病是由微生物在體外產生的毒素所引起,由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微生物和機體間存在的幾種相互關系類型:
共生:微生物和機體在相互受益的情況下共生;
共棲:微生物和機體在彼此無害下共同生存;
寄生:微生物在此種方式下獲益,而機體受害。絕大多數微生物中的細菌和真菌具有共生和共棲關系。
微生物入侵以後必須要繁殖才引起感染。然後可能出現下述三種情況之一。首先,微生物能繼續繁殖並能克服機體的防禦系統,這個過程能引起足夠的損害甚至導致死亡;其次,能達到一種平衡狀態,引起一種慢性感染,在這種爭斗中,無論微生物或者病人均未獲勝。最後,機體不管有或無葯物治療,能消除入侵的微生物。這時機體可重建健康並常能提供對相同微生物引起的另一次感染的持久免疫狀態。
很多致病微生物具有增加疾病的嚴重性(毒力)和耐受機體防禦機制的特點。例如某些細菌產生破壞組織的酶,使感染擴散得更快。
某些微生物具有阻斷人體防禦機制的方法,如某些微生物能幹擾機體抗體的產生或能特異性地攻擊它們的一種白細胞——T細胞的發展。另一些微生物具有外殼(包囊)能耐受白細胞的消化。隱球菌在侵入肺部後可形成一種較厚的囊膜,其發生的理由為這種較厚的囊膜形成是在CO2環境下,而肺內較之真菌正常生長的土壤中有更多CO2,這樣,當肺部受隱球菌感染時,機體防禦機制就沒法起到作用。某些細菌能耐受血流循環中某些物質的分解(溶解),某些微生物甚至能產生對抗抗生素作用的化學物質。
★ 感染對機體的影響
某些感染引起血液、心臟、肺、腦、腎、肝和腸道的變化。醫生通過確定這些變化能夠判定人體有某種感染。
★ 血液的變化
白細胞作為機體防禦感染的一部分,計數是增加的。這種白細胞增高可出現在感染發生的數小時內,是白細胞從貯存的骨髓中釋放的結果。白細胞中之中性粒細胞首先增高。如感染持續存在,則單核細胞和其他種類的白細胞亦增加。在其他的白細胞中,如嗜酸性粒細胞主要在過敏反應和寄生蟲侵襲時增加,但細菌感染時通常不高。
某些感染,如傷寒,白細胞實際上是減少的,白細胞減少亦可能發生在骨髓受到明顯抑制不能快速產生足夠白細胞去替代為戰勝感染而損失的白細胞。
來自醫療操作技術引起的感染
通常人們認為感染總是發生在微生物侵入人體並粘附於特別的細胞上時。但微生物亦能粘附於放置入人體的醫療器具上,如導管、人工關節和人工心臟瓣膜,並隨醫療操作技術進入人體定植下來,隨著醫療器具被放入人體而引起感染擴散。
貧血可能出現於感染所致的出血,紅細胞破壞,或骨髓受抑制。嚴重感染時可以導致廣泛的血管內淤血,稱為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糾正這種情況的最好方法是治療基礎疾病,具體在此即是感染。只有血小板的減少而沒有其他改變時,可能也是來自感染(指示有基礎感染)。
★ 心臟、肺和腦的變化
感染時可能有的心臟變化包括心率加快和心輸出量增加或減少。雖然多數感染脈搏增高,但某些感染如傷寒可引起較之其發熱嚴重程度相對較緩的脈率。血壓可下降。在全身性感染,血管的廣泛擴張可致血壓嚴重下降(敗血性休克)。
感染和發熱通常引起機體呼吸加快(呼吸率增加)。意味著更多的CO2被從血中轉運和由肺呼出,使得血更帶酸性。肺的硬度可能增加,這將影響呼吸和導致一種稱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狀況。胸部的呼吸肌也呈現易於疲勞。
無論微生物是否直接侵入大腦,嚴重感染時可出現大腦功能異常,老年人特別容易出現意識障礙,高熱亦能導致驚厥。
★ 腎、肝和腸道的變化
腎臟的變化可能從尿中微量的蛋白丟失到急性腎衰竭。由於心功能減弱,包括血壓下降,或者由微生物對腎臟的直接損傷都可以引起腎臟病變。
很多感染可以改變肝功能。盡管微生物並不直接攻擊肝臟。最常見的症狀是因膽汁返流造成的黃疸(膽汁淤積性黃疸)。當黃疸是由感染引起時,它是一個令人擔憂的體征。
嚴重的感染可以引起上消化道應激性潰瘍而導致出血,通常出血量不大,但在少數人亦可出現大出血。
★ 人體對感染的防禦
人體對抗感染的防禦系統包括:自然屏障如皮膚,非特異性機制,如某些種類的白細胞和發熱,以及特異性的機制,如抗體。通常,如一種微生物得以通過機體的自然屏障,則由非特異和特異的防禦機制在其繁殖前將其消滅。
★ 自然屏障
一般地講,皮膚能保護機體免於很多微生物的侵襲,除非它的完整性受到損傷。例如由外傷、昆蟲叮咬或燒傷。還有例外的情況出現,如人乳頭瘤病毒可直接感染皮膚形成疣。
其他的有效自然屏障是粘膜,如機體呼吸道和腸道表面層粘膜。典型的粘膜都覆蓋一層分泌物,這層分泌物能抵抗微生物。例如眼睛的粘膜是由淚液浸泡,淚液含有一種稱為溶菌酶的酶,這種酶能溶解細菌使眼免受感染。
呼吸道粘膜能有效濾掉吸入空氣中的顆粒。在鼻腔中的彎曲道壁上覆蓋的粘膜,有助於將吸入異物的多數去除。若一種微生物達到了下呼吸道,覆蓋於粘膜表面的細毛樣結構(纖毛)會將其從肺中排出來,而咳嗽進一步幫助清除這些微生物。
胃腸道亦有一系列有效的屏障,包括胃酸、以及胰酶、膽汁和腸道分泌物的抗菌活性。腸道的收縮(蠕動)和腸道上皮細胞的正常脫落幫助排除有害的微生物。
人體的泌尿生殖道是由一定長度的尿道所保護(約20cm長),因為有這種保護機制,細菌很少能進入尿道,除非無意中被外科器械帶入。女性則受陰道的酸性環境所保護,沖洗作用如膀胱的排空是另一種男女兩性均有的保護機制。
機體防禦機制受損者更易受感染。如,無胃酸的人特別易感染結核病和沙門菌。在腸道常住菌間的平衡對維持機體防禦也是重要的。有時,人體因某處的感染攝入某種抗生素能打亂這種常住菌間的平衡,而造成致病菌的數量增多。
★ 非特異的防禦機制
任何一種損傷包括細菌的入侵能引起炎症反應。炎症部分地是處理損傷和感染部位直接的防禦機制。通過炎症過程,血供增加,白細胞通過血管進入發炎部位更容易,白細胞在血流中的數量亦增加,骨髓從貯存中釋放大量的白細胞,使之成為新的成員。
在這種情況下首先出現的白細胞是嗜中性白細胞,它們開始吞噬入侵的微生物並試圖將感染局限在小的范圍。若感染持續存在,白細胞的另一種類型(具吞噬能力的單核細胞)將以增加的數量到達。然而,這些非特異性的防禦機制能被數量巨大的微生物或其他減低機體防禦能力的因素,如空氣污染(包括吸煙)所壓倒(超過)。
★ 發熱
發熱是指體溫升高達38℃以上(以口表測試)。發熱實際上是對感染和損傷的一種保護性反應。體溫的上升能增強機體的防禦機制而僅引起相對小的不適。
正常情況下,體溫每日均有上下波動,最低是在早上6點,最高約在下午4~6點。雖然常規正常體溫是37℃,而實際上在早上6點正常最高可達37.2℃,下午4點可達37.6℃。
大腦的下丘腦部分控制著體溫,發熱實際上來自下丘腦恆溫調節中心調整的結果。人體通過將血液從皮膚表面移到身體內部(分流),減少熱的散失,將其體溫升高達到一個新的較高的恆溫水平。由肌肉收縮引起的發抖可以增加熱的產生。機體努力保存和產熱直到血流使下丘腦達到新的較高的體溫。這樣體溫再按正常的方式維持,稍後,當體溫調節在建立它的正常水平時,機體通過出汗和讓血液流向皮膚來消除過量的熱,當體溫被降低時,可以發生寒戰。
發熱可以是一種每日有高峰又回到正常的形式,亦可相反出現稽留熱,此時雖有體溫波動,但不能降到正常。某些人,如嗜酒者、高齡老人或幼兒,對嚴重感染的反應亦可以出現體溫下降。
引起發熱的物質叫熱原,熱原可以來自體內或體外。作為體外熱原的一個代表就是微生物,及其產物稱為毒素。來自體內的熱原實際是由其刺激機體使其釋放自身的熱原。體內形成的熱原通常是由稱為單核細胞的白細胞類型所引起。然而,感染並非引起發熱的唯一原因,所有的炎症過程、癌症或過敏反應亦可引起發熱。
★ 發熱原因的確定
通常發熱均有確定的原因,如像流感或肺炎。但有時發熱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如心內膜的感染(細菌性心內膜炎)。當某人有至少38℃發熱時,經全面檢查未發現原因,醫生常稱之為不明原因發熱(見第263節)。這種發熱的潛在原因包括任何一種引起發熱的疾病。但至少在成人最常見的是感染、由人體自身組織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一種未發現的腫瘤(特別是白血病和淋巴瘤)。
為了確定病因,醫生可從詢問病人現在和過去的症狀和疾病、近期的用葯情況、接觸感染情況、近期旅遊情況等開始。發熱的類型通常對診斷沒有幫助。然而,有某些例外情況,如隔日出現和每三日出現一次的發熱是瘧疾的典型表現。
近期旅遊,特別是到國外,或接觸某種物質或動物,可以提供病因線索。美國的西南部是球孢子菌病的流行區,而俄亥俄州和密西西比河谷有組織胞漿菌病流行。某人飲用了污染的水(或由污染的水製作的冰製品)有可能感染傷寒。而在肉食品加工廠工作的人可能感染布氏菌病。
詢問上述有關問題後,醫生進行仔細的身體檢查以發現感染的來源和疾病的證據。在醫務室或在醫院進行體檢,視病人發熱和病情的嚴重程度而定。
血液檢查能用於檢測對抗微生物的抗體,直接培養微生物和測定白細胞數量,某種特異抗體的水平增高能幫助確定入侵的微生物。白細胞增高通常提示感染。白細胞區別計數(各類白細胞比例)可給予進一步的思路,如中性白細胞增高提示有急性細菌性感染,酸性白細胞的增加提示寄生蟲感染,如絛蟲或蠕蟲。
超聲、計算機體層攝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對診斷有幫助。標記白細胞掃描能用於確定感染或炎症的部位。做此實驗時,注入人體一種用放射活性標記的白細胞,因為白細胞被吸引至感染區和注入的白細胞已放射活性標記,掃描時就能確定感染部位。如試驗結果為陰性,醫生需要從肝、骨髓或其它懷疑的部位取活檢。活檢標本再用顯微鏡進行檢查診斷。
★ 發熱的處理
因為發熱具有潛在的好處,因而對是否需要常規的處理發熱存在著爭論。然而,如一個過去有發熱引起驚厥(發熱驚厥)的兒童,發熱應予治療。有心肺疾病的成人發熱也應予類似的治療,因為發熱會增加氧耗,每增高0.5℃耗氧增加7%(指體溫上升到37℃以上時)。
用以降低體溫的葯稱為退熱葯,應用最廣泛和有效的解熱葯為醋氨酚和非類固醇抗炎葯,如阿司匹林。然而,阿司匹林不能用於兒童和少年的發熱,因可以增加發生雷耶(Reye)綜合征的危險,它是可致命的。
★ 特異的防禦機制
一旦感染發生,則免疫系統全力進入動員,免疫系統產生能針對攻擊入侵微生物的各種物質。例如,抗體吸附於入侵的病原體以幫助固定它們不再擴散,抗體亦可直接殺死病原體或使其更容易被白細胞攻擊和消滅。此外,免疫系統可提供殺傷T細胞(還有其他類型的白細胞)以特異性地攻擊入侵微生物。
抗感染的葯物如抗生素、抗真菌葯或抗病毒葯能協助人體自然防禦系統。因此,如機體的免疫系統嚴重受損,這些葯物亦常常失去作用。

D. 微生物感染包括什麼

微生物感染包括: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衣原體感染、支原體感染、立克次體感染、螺旋體以及朊病毒感染等。

E. 微生物感染是怎麼回事

你好!如沙眼衣原體,支原體,滴蟲、真菌、病毒等都屬於微生物,微生物感染就是指有可能是這些中的一種或幾種合並感染。

閱讀全文

與微生物感染檢查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9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8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7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2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3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