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細菌性疾病微生物學檢查的主要程序及方法
能夠在得病生物體內提取出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夠引發其他目美麗病。目美麗病後症狀與感染源生物症狀相同。在目標體內仍能夠提取出相同病原微生物。
標本的採集非常重要。細菌感染通常是通過培養的方法檢測的,而病毒通常是通過抗原或者核酸來檢測的。細菌培養和鑒定,以及葯敏試驗,是合理使用抗菌葯物的前提,好的標本決定一切,這是檢驗領域的一句俗話。
不恰當的標本、不恰當的採集時間、不規范的採集方法,可能造成假陰性,假陽性,雜菌污染等,延誤診斷,危及生命。對於嚴重感染,需要確定病原菌的,標本應該選擇細菌可能定植的部位,如深部痰液,胸水,血液等,標本提取的時間應該在抗菌葯物使用前,最好在發生寒戰的時候。
(1)病原微生物怎麼檢查擴展閱讀:
菌落總數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如需氧情況、營養條件、p H、培養溫度和時間等)每克(每毫升)樣品生長出來的細菌菌落數量。國內外普遍採用此需氧平板計數法(APC)。國外用於食品、化妝品中微生物計數的螺旋平板計數法(SPC)也需(48±3)h。
這2種方法均為傳統的培養方法,操作繁瑣,費時費力。近年來,國內外技術人員研究開發了快速測試片技術、生物電化學技術、微菌落技術、發射測量法、微熱量技術、ATP 生物發光技術、色譜法等快速檢測方法,縮短了檢測時間,簡化了檢測程序。
㈡ 病原微生物中細菌常見檢測方法有哪些
傳統檢測有三種方法1、直接顯微鏡觀察,正常情況,在一定的培養條件下(相同的培養基、溫度以及培養時間),同種微生物表現出穩定的菌落特徵。可以通過顯微鏡觀察菌落特徵對微生物種類進行判斷。
2、選擇培養基培養微生物或人為提供有利於目的菌株生長的條件,選擇培養基,其作用是允許特定種類的微生物生長,同時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長。選擇培養一般是通過觀察微生物的同化作用類型或某一特徵進行間接判斷,得到的微生物往往並不只有一種,但是能夠大致確定這些微生物存在的共有特徵從而對其分類。
3、鑒別培養基,根據微生物的代謝特點,在培養基中加入某種指示劑或化學葯品。與選擇培養相比,鑒別培養基的鑒別所得結果的范圍比較小,一般可直接測定某微生物的種類。
現代定義
微生物:個體難以用肉眼觀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統稱。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少數藻類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等。)病毒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根據存在的不同環境分為空間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按照細胞機構分類分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主要特徵
1、體小面大2、吸多轉快3、生長繁殖快
微生物的這一特性使其在工業上有廣泛的應用,如發酵、單細胞蛋白等。微生物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㈢ 微生物學檢查主要包括哪三樣
微生物學檢查的方法
臨床微生物學實驗室接到標本後應立即進行微生物學檢驗。主要包括直接鏡檢、檢測特異性抗原或病原體成分、進行分離培養和鑒定、體外葯敏試驗等。
(一)直接鏡檢
標本經塗片染色或制備濕片鏡檢,有些標本如尿液、腦脊液等經過離心濃縮後鏡檢出其初步結果對有些病人標本有診斷參考價值。直接鏡檢對於確定進一步檢出步驟及鑒定方法也很有幫助。另外,直接鏡檢還可評價標本是否符合檢驗要求。
(二)快速診斷
快速檢測病原體成分主要是指特異性抗原和核酸檢測。特異性抗原檢測包括免疫熒光技術、膠乳凝集試驗、酶免疫技術、對流免疫電泳、化學發光免疫測定等。核酸檢測包括核酸探針雜交、PCR技術。其他快速檢測法還有氣-液相色譜法、化學發光、生物發光測定法和基因或蛋白微型陣列晶元技術等。
(三)直接葯敏試驗
直接葯敏試驗即在分離培養病原體的同時,直接將臨床標本接種於平板,用抗生素紙片作葯物敏感性試驗,在18~24h內可獲得結果。但因其在試驗時接種量難以標准化,且對混有雜菌和混合感染的標本不易明確其結果,故分離出純培養物後應再作體外葯物敏感試驗。
(四)常規檢驗
1.分離培養:通常由正常無菌部位採取的標本接種血平板,置於空氣或含5%~10%CO2的氣缸中培養,大部分細菌可於24~48h生長良好。若原始培養為陰性,但據鏡檢結果和臨床信息提示可能有病原菌存在,則應再採集大量標本,離心濃縮或溶解離心法處理,取沉澱接種營養豐富的需氧或厭氧培養基來培養。
對於存在正常菌群部位採集的標本,分離時應採用選擇培養基以利於病原菌生長,也可加某些抗生素抑制污染菌的生長。對於某些感染標本中發現的細菌,如尿路感染的尿液中檢出大腸埃希菌,可能是病原菌,也可能是污染菌或正常菌群,其臨床意義的確定有賴於定量培養法。即取一定量的標本如液體標本用液體培養基作一系列稀釋;組織標本稱量後製成懸液,並稀釋成l0-1,10-2,10-3等,分別取0.1ml塗布於血瓊脂平板或傾注培養,35℃24h後計算每克標本所含細菌數。
2.鑒定:分離出的細菌一般應經過細菌形態、菌落特點、生化反應、血清學試驗、動物接種等鑒定。目前尚有某些微量鑒定系統,其鑒定快速、簡便,值得推廣。如用於鑒定腸桿菌科的20E,鑒定非發酵菌的20NE及鑒定厭氧菌的20A等。
3.體外純菌葯物敏感性試驗:常用方法包括抑菌試驗、殺菌試驗、聯合葯敏試驗和檢測細菌產生的抗生素滅活酶等。
(五)報告
直接鏡檢要求2h報告,說明標本是否合格,發現微生物情況和特點;初步鑒定和直接葯敏結果於24h或次晨報告,報告可能的病原菌和直接葯敏結果;最後鑒定和細菌葯敏結果一般不超過3天,還規定除血培養外,所有送檢標本必須在24h內預報。
㈣ 病原微生物中細菌常見檢測方法有哪些
1、快速測試片技術法
快速測試片是指以紙片、紙膜、膠片等作為培養基載體,將特定的培養基和顯色物質附著在上面,通過微生物在上面的生長、顯色來測定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
細菌總數檢測紙片的研製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其主要優點是簡便、實用、經濟、操作性強。近年來以濾紙和美國某公司的 Petrifilm 為載體的測試片已開始被廣泛應用。
2、生物電化學方法
生物電化學方法是指通過電極測定微生物產生或消耗的電荷,從而提供分析信號的方法。微生物在滋生代謝過程中,培養基的電化學性質如電流、電位、電阻和電導等會發生變化,所以可以通過檢測分析這些電化學參量的變化來實現對微生物的快速測定。
常見的有:阻抗分析法、電位分析法、電流分析法等。生物電化學方法具有測量快速、直觀、操作簡單、測量設備成本低和信號的可控性等特點。
3、微菌落技術
微菌落是指細菌生長繁殖早期在固相載體上所形成的只能藉助於顯微鏡觀察的微小菌落。微菌落技術具有快速、經濟、實用的特點,其研究始於 20 世紀50年代,定量測定技術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國外已有報道將該法應用於水、食品中細菌總數的快速檢測。
4、氣相色譜法
氣相色譜應用到微生物的檢測中,主要是依據不同微生物的化學組成或其產生的代謝產物各異,利用上述色譜檢測可直接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細胞中的脂肪酸、蛋白質、氨基酸、多肽、多糖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
5、高效液相色譜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檢測可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病原微生物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
㈤ 微生物室常用的病原真菌檢查方法有哪些
您好!
1、真菌鏡檢
是最簡單也是很有價值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其優點在於簡便、快速,無菌部位的陽性結果可直接確定真菌感染。但是由於陽性率較低,陰性結果亦不能排除診斷。直 接鏡檢對於淺表和皮下真菌感染最有幫助。在皮膚刮屑、毛發或甲標本中發現皮膚癬菌、念珠菌和馬拉色菌的成分可提供對相應真菌病的可靠診斷。如在無菌體液的 直接鏡檢中發現真菌成分常可確立深部真菌病的診斷,例如在腦脊液中檢測到帶莢膜的新生隱球菌酵母細胞,或外周血塗片中檢測到莢膜組織胞漿菌細胞。但一般在 有菌部位則只有發現大量真菌菌絲方才有意義,通過直接鏡檢一般可以區分念珠菌、隱球菌、暗色真菌、毛霉(接合菌)等菌的感染,進一步明確鑒定菌種需要通過 培養鑒定來完成。
2、真菌培養
真菌培養是實驗室檢查中的重要環節,培養出致病真菌是進一步鑒定菌種的前提條件。真菌培養第一步是從臨床標本中培養真菌的初代培養,初代培養後進一步進行 分離純化培養和鑒定培養。不同致病真菌每一步所採用的培養基,培養時間和培養溫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常規的真菌培養需要在28-30°C溫度下培養3-4 周,一般初代培養選用沙氏培養基(SDA)或者馬鈴薯瓊脂培養基(PDA),採用試管培養,一般同時培養兩管,其中一管可添加抗生素(氯黴素或慶大黴素均 可)。在培養1周內,應該每天觀察有無真菌生長。一般培養4周後,如果無真菌生長可報陰性。發現培養出真菌,直接挑取少量菌體或者小培養後,用乳酸酚棉蘭 製成塗片顯微鏡下觀察,結合菌落大體形態,典型菌種可直接報告種屬。不典型菌種根據基本表現,採用適當的標准鑒定培養基,標准培養條件培養,必要時要結合 生理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鑒定。
3、真菌鑒定
對常見致病真菌要掌握的鑒定原則是首先區分酵母菌和黴菌。
如果初代培養基上培養出酵母樣菌落,在鑒定前應進行分離純化。在去除細菌和其他真菌污染,區分混合感染後,對純菌落進行鑒定。酵母菌鑒定主要根據形態學特 征和生理生化特點,按照一定的流程進行。首先根據菌落顏色進行分類。臨床最為常見的是白色或奶白色菌落,這類菌進一步做芽管試驗,若芽管試驗是陽性則為白 念珠菌,若陰性則通過Vitek YBC或API20C及玉米吐溫瓊脂上培養的形態特徵來鑒定。另外,還可以應用念珠菌顯色瓊脂、尿素酶試驗等試驗來輔助鑒定。
檢驗地帶網
黴菌的鑒定非常復雜,有許多標准包括形態學特徵、溫度耐受性,放線菌酮抗性、雙相性、營養需求、蛋白分解活動以及水解尿素能力等。現代分類學鑒定方法主要 依據分生孢子的個體發生過程結合其他特徵來進行鑒定。初代培養後根據形態學特徵一般可鑒定到屬的水平,再依據不同真菌的鑒定要求,採用標准培養基和培養條 件進一步完成菌種鑒定。例如:麴黴屬鑒定時需要採用標准培養基,即察氏培養基和麥芽瓊脂,25℃培養7天後與麴黴形態鑒定檢索表對應得到正確的結果。
㈥ 細菌的微生物學檢驗包括哪些程序
細菌的微生物學檢驗包括哪些程序:
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以及病毒,它個體微小、種類繁多、與人類關系密切。涵蓋了有益跟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微生物指標是衡量食品安全最常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食品中如果含有超出一定數量的微生物,不僅會使食物變質、腐敗、失去營養價值,而且還會危害人類的健康和安全。
微生物菌種檢測
檢測產品:
大腸桿菌、大腸埃希氏菌、菌落總數、酵母和黴菌數量、綠膿桿菌、李斯特氏菌、沙門氏菌、霍亂弧菌、阪崎腸桿菌、志賀氏菌、溶血性鏈球菌、商業無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產氣莢膜梭菌、無菌測試、微生物限量、腸道球菌數、下菌落總數等;
微生物菌種檢測
檢測項目:
【常規項目】
菌落總數、大腸菌群、大腸桿菌、黴菌、酵母菌等;
【致病菌】
沙門氏菌、單核增生李斯特氏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亂弧菌、創傷弧菌、彎曲桿菌屬、阪崎腸桿菌、綠膿桿菌、溶血性鏈球菌、肉毒梭菌、產氣莢膜梭菌、蠟樣芽孢桿菌、大腸埃希氏O157:H7/NM、致瀉大腸埃希 氏菌、溶藻弧菌等;
微生物菌種檢測
【其他】
軍團菌、乳酸菌、罐頭食品的商業無菌、腸桿菌科、嗜滲酵母、糞鏈球菌、糞大腸菌群、腸桿菌屬、厭氧菌落總數、厭氧亞硫酸鹽還原菌、需氧嗜溫菌芽孢、厭氧嗜溫菌芽孢、嗜熱嗜酸菌、嗜熱菌落總數、白色念珠菌等;
【實時PCR快速檢測】
沙門氏菌、單核增生李斯特菌、大腸桿菌O157:H7/NM;
【抗菌性測試】
塑料製品,陶瓷,其他抗菌材質;
【葯典常規測試】
USP 62,Ch。
微生物菌種檢測
檢測標准: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菌落總數測定 GB 4789.2-2016.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大腸菌群計數 GB 4789.3-2016.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沙門氏菌檢驗 GB 4789.4-2016 (不測血清分型)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志賀氏菌檢驗 GB 4789.5-2012.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副溶血性弧菌檢驗 GB 4789.7-2013 (不測血清分型、神奈川試驗)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金黃色葡萄球菌檢驗 GB 4789.10-2016.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β型溶血性鏈球菌檢驗 GB 4789.11-2014.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蠟樣芽孢桿菌檢驗 GB 4789.14-2014.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黴菌和酵母計數 GB 4789.15-2016.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調味品檢驗 GB/T 4789.22-2003.
㈦ 試述確診傷寒的微生物學檢查方法有哪些
診斷微生物學檢查(1)病料採集:取病畜禽的組織,肝,肺,脾等體液、分泌物及局部病灶的滲出液。(2)鏡檢:對原始病料塗片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應為革蘭氏陰性。用印度墨汁等染料染色,可見清晰的莢膜。(3)培養:同時接種鮮血瓊脂和麥康凱瓊脂培養基,37℃培養24h,觀察細菌的生長情況,菌落特徵、溶血性,並染色鏡檢。(4)生化試驗:多殺性巴氏桿菌在48h內可分解葡萄糖、果糖、單奶糖、蔗糖和甘露糖,產酸不產氣。一般不發酵乳糖、鼠李糖、菊糖、水楊苷和肌醇。可產生硫化氫,能形成靛基質,MR和V-P試驗均為陰性。接觸酶和氧化酶試驗均為陽性。溶血性巴氏桿菌不產生靛基質,能發酵乳糖產酸。能發酵葡萄糖、糖元、肌醇、麥芽糖、澱粉;不發酵側金盞花醇、菊糖和赤蘚醇。動物試驗常用的試驗動物有小鼠和家兔。實驗動物死亡後立即剖檢,並取心血和實質臟器分離和塗片染色鏡檢,見大量兩極濃染的細菌即可確診。血清型或生物型鑒定可用被動血凝試驗、凝集試驗鑒定多殺性巴氏桿菌莢膜血清群和血清型。用間接血凝試驗測溶血性巴氏桿菌的血清型,根據生化反應鑒定該菌的生物型。(以上內容是我查到的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㈧ 臨床微生物檢驗之病原性真菌檢驗
臨床微生物檢驗之病原性真菌檢驗
真菌是一大類不含葉綠素,無根、莖、葉,由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的真核細胞型微生物。大部分真菌對人類有益,能引起人類疾病的病原性真菌主要包括淺部真菌和深部真菌。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臨床微生物檢驗之病原性真菌檢驗的知識,歡迎閱讀。
一、常見單細胞真菌的形態觀察
1、新型隱球菌墨汁負染色片:可見菌體呈球形,大小不一,有很厚的莢膜,包圍在菌體周圍,透明發亮,並可見發芽的菌體。
2、白色念珠菌菌體形態:用患者的棉拭子標本常法塗片,革蘭氏染色,鏡檢。顯微鏡下可見菌體呈卵圓形,較葡萄球菌大2-5倍,細胞出芽伸長而成假菌絲,在假菌絲生長點上有芽生孢子及沿假菌絲頂端生長的大而圓的厚膜孢子。
二、皮膚絲狀菌的檢查
材料:
病人的甲屑、皮屑或毛發、10%KOH溶液、載玻片、蓋玻片、小鑷子、普通光學顯微鏡等。
方法:
1、采標本:用鈍刀在手、足、體癬損害部位邊緣輕輕刮取皮屑,甲癬可用小刀刮取病損指(趾)甲深層碎屑。
2、製片:用小鑷子取少許皮(甲)屑標本置於載玻片中央,滴1-2滴10%KOH溶液,覆加一蓋玻片,在火焰上答轎緩慢加熱,以加速角質溶解,使標本透明,然後輕輕加壓使成薄片,驅走氣泡並吸去周圍溢液。
3、鏡檢:先用低倍鏡觀察有無真菌菌絲或孢子,再用高倍鏡觀察菌絲、孢子的`特徵。鏡檢時光線應稍弱,使視野稍暗。陽性標本常可查見分支菌絲或孢子。
三、真菌的培養
材料:
菌種、沙保氏培養基、平皿、載玻片、蓋玻片。
方法:
1、一般培養:分清首肆別將新型隱球菌、白色念珠菌、絮狀表皮癬菌接種於沙保氏培養基,於22℃-28℃下培養(深部真菌可培養芹迅於37℃環境),一周後觀察菌落特徵。真菌菌落在形態上可分為三大類:
酵母型菌落:與細菌菌落相似,圓形、白色、邊緣整齊、表面光滑濕潤。
類酵母型菌落:同酵母型菌落,圓形、較大、白色,但菌落根部有假菌絲長入培養基內。
絲狀菌落:是多細胞真菌的菌落形式。有許多疏鬆的菌絲體構成,菌落呈棉絮狀、絨毛狀或粉末狀,菌落中央有皺折,外圍有放射狀溝。其正面和背景又可顯示各種不同顏色。
2、小培養(玻片法):在無菌平皿中先傾注10-15ml沙保葡萄糖瓊脂,待凝固後,無菌操作將瓊脂切成約0.5cm的方塊,再將瓊脂塊移放在滅菌的載玻片上,然後在小塊培養基四邊接種已分純的真菌菌種,蓋上無菌蓋玻片,移入有一定濕度的無菌平皿內,置22℃-28℃孵育。動態觀察生長過程,根據菌絲和孢子的特點鑒定真菌類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