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製作醬油的過程中包含哪些化學反應.急
蛋白質的水解
㈡ 釀酒過程中有哪些生物反應
酒麴中含有酵母菌。酵母菌先和氧氣反應加快繁殖
數目變多
,放入發酵的容器中保鮮膜覆蓋在糯米上,盡量不留空隙。是
為了
讓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㈢ 醬油生產中發生的物理化學變化
醬油用的原料是植物性蛋白質和澱粉質。植物性蛋白質遍取自大豆榨油後的豆餅,或溶劑浸出油脂後的豆粕,也有以花生餅、蠶豆代用,傳統生產中以大豆為主;澱粉質原料普遍採用小麥及麩皮,也有以碎米和玉米代用,傳統生產中以麵粉為主。原料經蒸熟冷卻,接入純粹培養的米麴黴菌種製成醬曲,醬曲移入發酵池,加鹽水發酵,待醬醅成熟後,以浸出法提取醬油。制曲的目的是使米麴黴在曲料上充分生長發育,並大量產生和積蓄所需要的酶,如蛋白酶、肽酶、澱粉酶、谷氨醯胺酶、果膠酶、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等。在發酵過程中味的形成是利用這些酶的作用。如蛋白酶及肽酶將蛋白質水解為氨基酸,產生鮮味;谷氨醯胺酶把萬分中無味的谷氨醯胺變成具有鮮味的俗谷氨酸;澱粉酶將淀份水解成糖,產生甜味;果膠酶、纖維素酶和半纖維素酶等能將細胞壁完全破裂,使蛋白酶和澱粉酶水解等更徹底。同時,在制曲及發酵過程中,從空氣中落入的酵母和細菌也進行繁殖並分泌多種酶。也可添加純粹培養的乳酸菌和酵母菌。由乳酸菌產生適量乳酸,由酵母菌發酵生產乙醇,以及由原料成分、麴黴的代謝產物等所生產的醇、酸、醛、酯、酚、縮醛和呋喃酮等多種成分,雖多屬微量,但卻能構成醬油復雜的香氣。此外,由原料蛋白質中的酪氨酸經氧化生成黑色素及淀份經典霉澱粉酶水解為葡萄糖與氨基酸反應生成類黑素,使醬油產生鮮艷有光澤的紅褐色。發酵期間的一系列極其復雜的生物化學變化所產生的鮮味、甜味、酸味、酒香、酯香與鹽水的鹹味相混和,最後形成色香味和風味獨特的醬油。 醬油的原料處理 分為3步。①餅粕加水及潤水:加水量以蒸熟後曲料水分達到47—50%為標准。②混和:餅粕潤水後,與軋碎小麥及麩皮充分混和均勻。③蒸煮:用旋轉式蒸鍋加壓(0.2MPa)蒸料,使蛋白質適度變性,澱粉蒸熟糊化,並殺滅附著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制曲分兩步。①冷卻接種:熟料快速冷卻至45℃,接入米麴黴菌種經純粹擴大培養後的種曲0.3—0.4%,充分拌勻。②厚層通風制曲:接種後的曲料送入曲室曲池內。先間歇通風,後連續通風。制曲溫度在孢子發芽階段控制在30—32℃,菌絲生長階段控制在最高不超過35℃。這期間要進行翻曲及鏟曲。孢子著生初期,產酶最為旺盛,品溫以控制在30—32℃為宜。 發酵 成曲加12—13°Be'熱鹽水拌和入發酵池,品溫42—45℃維持20天左右,醬醅基本成熟。 浸出淋油將前次生產留下的三油加熱至85℃,再送入成熟的醬醅內浸泡,使醬油萬分溶於其中,然後從發酵池假底下部把生醬油(頭油徐徐放出,通過食鹽層補足濃度及鹽分。淋油是把醬油與醬渣通過分離出來。一般採用多次浸泡,分別依序淋出頭油、二油及三油,循環套用才能把醬油成分基本上全部提取出來。 後處理 醬油加熱至80—85℃消毒滅,再配製(勾兌)、澄清及質量檢驗,得到符合質量標準的成品。
記得採納啊
㈣ 1.醬油的製作原理是什麼 2.還有黃豆醬的製作原理是什麼用了什麼生物
1黃豆醬中微生物的調查黃豆醬在發酵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麴黴菌。自然發酵醬曲中每克干曲的細菌總數超過106個,佔分離出微生物總數的38.46%,酵母菌佔分離出微生物總數的12.09%,黴菌佔分離出微生物總數的49.45%。
㈤ 醬油的發酵原理
首先是制曲
使米麴黴在曲料上充分生長發育,並大量產生和積蓄所需要的酶,如蛋白酶、肽酶、澱粉酶、谷氨醯胺酶、果膠酶、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等。在發酵過程中味的形成是利用這些酶的作用。如蛋白酶及肽酶將蛋白質水解為氨基酸,產生鮮味;谷氨醯胺酶把萬分中無味的谷氨醯胺變成具有鮮味的俗谷氨酸;澱粉酶將淀份水解成糖,產生甜味;果膠酶、纖維素酶和半纖維素酶等能將細胞壁完全破裂,使蛋白酶和澱粉酶水解等更徹底。
同時,在制曲及發酵過程中,從空氣中落入的酵母和細菌也進行繁殖並分泌多種酶。也可添加純粹培養的乳酸菌和酵母菌。由乳酸菌產生適量乳酸,由酵母菌發酵生產乙醇,以及由原料成分、麴黴的代謝產物等所生產的醇、酸、醛、酯、酚、縮醛和呋喃酮等多種成分,雖多屬微量,但卻能構成醬油復雜的香氣。
其次是主料發酵
製成的醬曲移入發酵池或發酵罐,再加鹽水發酵。發酵是一個生物轉化過程,通過溫度和時間,讓米麴黴分泌多種酶,其中是蛋白酶和澱粉酶、蛋白酶分解蛋白質為氨基酸,澱粉酶把澱粉分解成葡萄糖。
由於發酵過程中,從空氣中落入酵母菌和細菌也進行繁殖,也分泌多種酶酵母菌發酵成酒精,由乳酸菌發酵成乳酸。發酵過程中溫度與酶活力有一定關系,溫度上升,酶活力增加,溫度下降,酶活力減少,反應速度也隨溫度高低而變化,南方夏天溫度比冬天高,夏天和秋天發酵2~3個月,而冬天和春天需要3~4個月。要增加醬油色澤,採取增加原料配比中麩皮用量,提高發酵溫度及延長發酵時間等措施。
㈥ 參與醬油釀造的微生物有哪些
參與醬油釀造的微生物由酵母菌,一般有七個數23個種。其中有的對醬油風味和香氣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他們多屬於魯氏酵母。
㈦ 醬油的生產菌組成都有什麼各個菌在其中的作用又是什麼
米麴黴,分解蛋白質,澱粉,產生曲酸。還有常見的酵母菌和乳酸菌。這些微生物相互作用產生一些特殊的代謝產物。以及分解合成一些酶。
㈧ 醬油的發酵微生物是什麼
米麴黴
Aspergillus oryzae ( Asp.oryzae)
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從梗孢科,麴黴屬真菌中的一個常見種。
米麴黴菌落生長快,10d直徑達5~6cm,質地疏鬆,初白色、黃色,後變為褐色至淡綠褐色。背面無色。分生孢子頭放射狀,一直徑150~300μm,也有少數為疏鬆柱狀。分生孢子梗2mm左右。近頂囊處直徑可達12~25μm,壁薄,粗糙。頂囊近球形或燒瓶形,通常40~50μm。小梗一般為單層,12~15μm,偶爾有雙層,也有單、雙層小梗同時存在於一個頂囊上。分生孢子幼時洋梨形或卵圓形,老後大多變為球形或近球形,一般4.5μm,粗糙或近於光滑。
分生孢子梗長約2mm,近頂囊處直徑達12~25μm,壁薄而精糙。頂囊近球形或燒瓶形,直徑40~50μm,上覆單層小梗。分生孢子幼時洋梨形或隨圓形,成熟後為球形或近球形,直徑4.5~7.0μm,表面粗糙或近於光滑。分生孢子頭直徑150~300μm。
菌落生長較快,質地疏鬆。初呈白色、黃色,後轉黃褐色至淡綠褐色,背面無色,分布甚廣,主要在糧食、發酵食品、腐敗有機物和土壤等處。是我國傳統釀造食品醬和醬油的生產菌種。也可生產澱粉酶、蛋白酶、果膠酶和曲酸等。會引起糧食等工農業產品霉變。
米麴黴是一類產復合酶的菌株,除產蛋白酶外,還可產澱粉酶、糖化酶、纖維素酶、植酸酶等。在澱粉酶的作用下,將原料中的直鏈、支鏈澱粉降解為糊精及各種低分子糖類,如麥芽糖、葡萄糖等;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將不易消化的大分子蛋白質降解為蛋白腖、多肽及各種氨基酸,而且可以使輔料中粗纖維、植酸等難吸收的物質降解,提高營養價值、保健功效和消化率,廣泛應用於食品、飼料、生產曲酸、釀酒等發酵工業,並已被安全地應用了1000多年。米麴黴是理想的生產大腸桿菌不能表達的真核生物活性蛋白的載體。米麴黴基因組所包含的信息可以用來尋找最適合米麴黴發酵的條件,這將有助於提高食品釀造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 量。米麴黴基因組的破譯,也為研究由麴黴屬真菌引起的麴黴病提供了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