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進化生物學 進化論的理論來源包括幾個方面互相之間有何聯系
進化論只是個理論而已,根本就不是事實,
『貳』 如何把表觀遺傳學和進化生物學的研究結合
如何把表觀遺傳學和進化生物學的研究結合
拉馬克認為生物在新環境的直接影響下,習性改變,某些經常使用的器官發達增大,不經常使用的器官則逐漸退化(用進廢退),並認為這樣獲得的後天性狀可傳給後代,生物體由此可逐漸演變.此外,他還認為適應是生物進化的主要過程.
長頸鹿脖子的用進廢退進化
達 爾文認為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決定物種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的進化,並提出著名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論斷.他還認為遺傳突變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有利突變可在自然選擇中被保存.這種進化論的著眼點是群體,遺傳物質的多樣性通過個體的遺傳突變而擴增,進而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
『叄』 學習進化生物學課程的有什麼現實意義
進化生物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內容廣泛涉及生物學的各個分支學科以及地質學、化學和物理學等學科內容,因此在學習這門課程時應具備扎實、廣泛的背景知識基礎.另一方面,進化生物學學派眾多,學習要吸取各個學派的優點,
『肆』 如何從分子生物學水平討論生物進化
如何從分子生物學水平討論生物進化
從分子水平來研究生物進化通常有兩個途徑:蛋白質序列的比較和DNA序列的比較.
蛋白質序列比較常見到的是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物種之間的差異.因為幾乎任何生物體的細胞內都存在細胞色素C.例如人的細胞色素C與黑猩猩的差異為0,與獼猴的差異為1,與馬的差異為12,與果蠅的差異為27,與向日葵的差異為38.可以根據各種生物的細胞色素C氨基酸一級結構的差異導出一個生物進化樹,這個進化樹要比傳統的靠外觀分析描述出的進化樹更具科學性.
『伍』 如何理解進化生物學和生物學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
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質結構、形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和地質學等,屬於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科學范疇。從研究內容看,物理學主要研究物質的機械運動、電磁運動和原子運動等最基本運動形式,化學主要是研究物質的分解與化合等較高級運動形式,生物學則是研究生命活動和延續等物質運動的最高級形式,因此,生物學與物理學和化學的關系極為密切。此外,生命界的發生和發展與宇宙和地球的演變密不可分,所以生物學與地質太空學也有著密切聯系。
事實上,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有關自然的知識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如原子和分子。尤其是某些概念和原理在學科間互相應用的現象隨處出現,如系統與反饋、物質與能量、空間與時間、結構與功能、動態與平衡等概念。僅以物質與能量這個概念而言,無論是原子、分子、細胞、生物體乃至生態系統,都是自然界存在的不同的物質運動形式,物質的機械運動、電磁運動和原子運動分別以機械能、電能和核能為動力,物質的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以其化學能的轉換為動力,生命物質的新陳代謝活動則是以ATP提供的能量為動力。在任何一個非生命物質系統或生命物質系統中,能量總是伴隨著物質變化而轉換,但是,不論能量形式發生怎樣的轉換,其系統內的能量總和始終保持不變,這就是能量守恆定律。不同學科間存在的這種科學概念和原理的統一性表明,這些學科的科學思想和方法具有一致性,即用唯物辯證的自然觀作指導來觀察和研究自然
『陸』 研究生物進化過程所用的科學方法
學習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
(1)化石
比較生物的化石及生物化石在地層中存在的情況,是運用古生物學上的證據對生物進化研究的方法,化石是生物進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證據。
①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千萬年的復雜變化形成的。
②科學家發現,越簡單、越低等的生物化石總是出現在越古老的地層里,越復雜、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則出現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層里。
③1861年,在德國發現的「始祖鳥」化石,是爬行類進化成鳥類的典型證據。始祖鳥既具有鳥類的一螻特徵,又具有與爬行動物相同的身體結構特徵,說明它是一種從爬行類到鳥類的過渡類群。
(2)對植物、動物的器官和系統進行解刨和比較研究的方法
比較解剖學為生物進化提供的最重要的證據是同源器官。同源器官是指外形、功能不同,但來源相同、在解剖結構上具有相同性或相似性的器官。同源器官的存在,證明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進化而來的,只是在進化的過程中,由於生活環境不同,同源器官適應於不同的生活環境,逐漸出現形態和功能上的不同。
(3)比較和研究動植物胚胎形成和發育過程的方法
比較和研究動植物的胚胎形成和發育也為生物進化提供了重要證據。一切高等動物的胚胎發育都是從一個受精卵開始的,這說明高等動物起源於低等的單細胞生物。
(4)比較分子生物學證據
證明生物進化還可以通過對不同種生物的同一種蛋白質(如細胞色素C) 的分子結構或DNA分子的結構的研究。研究表明: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其DNA或蛋白質分子具有越多的相同性;親緣關系越遠的生物,其DNA或蛋白質分子的差別就越大。
『柒』 談談對進化生物學發展新方向的見解
向微觀分子階段發展。
進化生物學(evolutionary biology)進化生物學是生物學最基本的理論之一,由查爾斯·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他第一次提出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一個機制。
研究生物進化過程和生物群落特徵的綜合學科,包括生態學、行為學和分類學等。進化生物學,包括進化遺傳學、進化基因組學(evolutional genomics),進化論是實驗生物學的理論依據,基於系統論的生物系統泛進化論建立系統生物學的理論基礎。
遺傳學與基因組研究是進化生物學的方法體系,尤其是系統遺傳學開創了對基因組自組織進化與生物體發育自組織化及其相互關系的細胞發生系統動力學研究,為進化生物學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途徑。
『捌』 進化生物學專業知識點總結
進化生物學專業知識總結
第一章 緒論
一、廣義進化:是指事物的變化發展,它包含了宇宙的演化即天體的消長,生物的進化,以及人類的出現和社會的發展。
二、生物進化:生物在於其生存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其遺傳系統隨時間而發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變,並導致相應的表型改變,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改變導致生物總體對其生存環境的相對適應。
第二章 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
一、生命的本質:作為生命實際是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的,具有不斷自我更新的能力,以及多方向發生突變並可復制自身的多分子體系。可見,生命就其本質而言也是物質的,它是物質存在和運動的一種形式。
二、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
1、自我更新:生物體的自我更新是一個具有同化與異化兩種作用的新陳代謝過程。
2、自我復制:生物體內生物大分子的自我復制是生命活動的另一個基本特徵。
3、自我調控:生命是一個復雜的自我調控的開放體系。
4、自我突變:突變常常使一個基因變成它的等位基因,並引起一定的表型變化。
三、熵:所謂熵就是用來表示某個體系混亂程度的物理量。
四、生命起源的過程:
1、從無機小分子生成有機小分子。
2、從有機小分子發展成生物大分子。
3、由生物大分子組成多分子體系。
4、由多分子體系發展成原始生命。
第三章 細胞的起源與進化
一、超循環組織模式:所謂超循環組織就是指由自催化或自我復制的單元組織起來的超級循環系統。
二、階梯式過渡模式:在上述超循環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出一個綜合的由非細胞到細胞演化的過渡理論。由原始的化學結構過渡到原始的細胞學說需六個步驟。
1、由不同的小分子聚合為雜聚化合物,這些雜聚化合物是進一步形成生物大分子的材料。
2、從無序的雜聚合物到多核苷酸,分子之間的選擇作用有助於渡過復雜性危機。
3、多核苷酸進一步自組合成為一種較為復雜的分子系統,這時的多核苷酸還沒有成為遺傳載體。
4、蛋白質合成被納入多核苷酸自我復制系統中。
5、分割結構的形成,是細胞演化的關鍵一步。
6、最後一步是原核細胞生命(微生物)的形成。
三、真核細胞的起源途徑:
四、真核細胞起源的意義:
1、為生物性分化和有性生殖打下基礎。
2、推動生物向多細胞化方向發展。
第四章 生物發展史
一、化石的概念及其形成的條件和原因
概念:化石就是經過自然界的作用保存於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和它們生活的遺跡。 條件原因:1、生物死亡種群的大小。2、生物體組成部分的堅硬程度。3、生物屍體被掩埋的速度。4、掩埋的環境。5、石化的程度和速度。
二、生物界系統發展的規律:
縱觀生物界系統發展的歷史,不難看出生物進化的總趨勢是:進步性、階段性和多樣性。
1、生物進化的進步性,表現出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進化趨勢。
2、生物進化的階段性,生物進化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又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
3、生物進化的多樣性,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多樣性是不斷增加的,特別是每次重大滅絕之後生物多樣性增加都很迅速。
第五章 生物表型的進化
一、形態結構進化的兩個方向:復雜化和簡化
復雜化和簡化是形態結構進化的兩個主要方向。復雜化是指形態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方向。進化的結果使形態結構越來越復雜、精密,功能也越來越完善,完成特定功能的效率越來越高。
簡化是由結構復雜化向簡化的一種演變過程。
二、新功能起源的基本方式
1、功能的強化,功能強化按結構水平,分為兩種,即細胞與組織的功能強化和器官的功能強化。
2、功能的擴大:指結構和功能范圍的擴大,某一器官原來僅有一種或少數幾種功能,在進化過程中,該器官的功能得到擴大,由一種功能發展成具備多種功能。
3、功能的更替:指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由於環境的改變,原先次要的功能逐漸轉化為主要的功能,隨著功能更替,器官也發生相應的變化。
三、行為的進化:行為在這里主要指動物行為,行為的進化經歷了趨性、發射、本能、低級學習行為、高級學習行為等發展環節,動物越低等,低級行為成分佔的比例越大;反之,動物越高等,高級行為(學習行為)所佔行為總量的比例越高。
四、利他行為的進化
利他行為也稱利他主義,指的是一個個體的行為對接受者帶來好處的同時,對行為完成者帶來損失。利他行為在給行為表達者帶來眼前不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親緣選擇的好處,即幫助傳遞自身基因的好處,從而提高了自身內在適合度。利他行為給行為接受者所帶來的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幫助其提高了存活能力和繁殖後代的能力。
第六章 生物的微觀進化
一、微觀進化:微觀進化是無性繁殖系或種群在遺傳組成上的微小差異導致的微小變化。微觀進化是進化的基礎,多種微觀進化匯集的結果即表現為宏觀進化。
二、種群:種群是隨機互交繁殖的個體集合,又稱為孟德爾種群,種群是有性繁殖的基本單位。
三、基因頻率:是指群體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該位點上可能出現的基因總數中所佔的比例。
四、基因型頻率:是指某種基因型的個體在群體中所佔的比例。
五、遺傳平衡:指在一個大的隨機交配的群體里,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在沒有遷移、突變和選擇等條件下,世代相傳,不發生變化的現象。
六、改變基因頻率的因素
1、突變對基因頻率的影響;2、在選擇作用下基因頻率的變化;3、遷移對基因頻率的影響;
4、遺傳漂變對基因頻率的影響
七、自然選擇的類型
1、正態化選擇;2、單向性選擇;3、分裂性選擇;4、平衡性選擇;5、性選擇
八、自然選擇的意義
1、自然選擇是一個創造性過程。
2、自然選擇是一個決定性過程。
九、適應:生物適應是指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機能與其賴以生存的一定環境條件相適合的現象。
十、適應在進化中的作用
1、適應與種內進化有非常密切的聯系,他可以導致物種分化,使之產生一些新類型。
2、適應必然帶來種的繁殖和物種分布范圍的擴大,同時又因為環境變化的隨機性、不定向性,生物必須及時地對變化了的環境快速適應。
十一、微觀進化在生物進化中的意義
1、生物進化意味著基因頻率的改變。微觀進化正是通過基因頻率的變化積累產生的,這種累積的結果即導致種內進化。
2、微觀進化是生命體保持其連續性所必須的。
3、微觀進化使物種的基因庫更加豐富。
第七章 物種與物種的形成
一、物種:物種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體現了生物界統一性中的多樣性,連續性中的不連續性,不穩定性中的相對穩定。
二、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節
1、可遺傳的變異是物種形成的原材料。
2、選擇影響物種形成的方向。
3、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重要條件。
三、物種形成的方式(詳見課本157頁)
1、漸進的物種形成。2、驟變式的物種形成。
第八章 生物的宏觀進化
一、特化式進化:特化式進化又稱特異適應,是指由於生物對各種不同生活環境的適應,從而出現的多方向的分化,表現在生物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等方面並沒有質的提高和改變,其進化水平屬於同一等級。
二、表型趨異:是指後裔的平均表型相對其祖先表型的偏離。
三、譜系趨異:是指一個單源群內代表不同進化方向的線系之間,因種形成速率和滅絕速率的差異而造成的譜系不對稱性。
四、滅絕的生物學意義
1、滅絕是生物圈在更大的時空范圍內的自我調整,物種滅絕是生物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生物不能適應劇烈變化的環境而必然付出的代價。
2、滅絕對生物進化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滅絕在無情地將原有的一些適應類型推向滅亡的同時。又為嶄新的適應類型的誕生創造了機遇。
第九章 生物遺傳系統的進化
一、染色體數目的的進化與增減途徑
1、染色體數目的進化:染色體的數目具有種屬特異性,這種種屬特異性是進化的結果。染色體數目的變化有的表現為數目的增加,有的表現為數目的減少。前者如普通小麥的起源,後者如果蠅屬中染色體數目的進化。
2、染色體增減的途徑:一種是基本染色體組整倍的增減,形成整倍體;一種是染色體組內個別染色體的增減,使細胞內染色體的數目不成基數的完整倍數,導致非整倍體的產生。
二、染色體結構的改變及改變途徑
染色體結構的改變一方面是由於外界因子作用的結果,另一方面也可由生物體自身的生理生化過程、代謝失調、衰老以及物種間雜交等因素造成。改變途徑主要有缺失、重復、倒位和易位等。
三、新基因的起源
在進化中,一方面基因可獲得新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可有新的基因產生。形成新基因的常見途徑是基因重復、另外還有基因延長和外顯子改組。
四、結構域與進化
蛋白質中的域是蛋白質分子內的一些特定的區域,他們往往有相當明顯的邊界。具有特定功能的域稱為功能域,而三維結構上穩定且緻密的域稱為結構域。由於結構域是蛋白質的一種結構單位,有時還是一種功能單位,所以,他們就有可能作為不同蛋白質的模塊,即可在不同的蛋白質中存在並發揮其作用。結構域是研究進化的好素材。
第十章 分子進化和分子系統學
一、分子進化的特點
1、分子進化速率的恆定性。2、分子進化的保守性。
二、分子進化保守性的體現
1、生物大分子在進化過程中結構上的變化速率較慢,氨基酸的平均變化速率為10-9數量級。
2、生物大分子內部功能區結構變化較慢,而且功能越重要的區域變化速率越慢。
3、蛋白質中某些氨基酸或核苷酸的變化速率較慢,越重要的氨基酸變化越慢。
4、結構和化學性質相近的氨基酸之間的替換,比結構和化學性質不同的的氨基酸之間的替換更容易發生。
三、分子進化的中性突變理論
其主要觀點是分子水平上的進化大都不是通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而是由選擇中性或近中性突變基因的隨機固定實現的。
中性突變理論的本質是分子突變從嚴格的意義上講是選擇中性的,即對生物本身來講既無利也無害,他的命運幾乎取決於遺傳上的隨機固定,所以在分子進化的過程中,突變壓和隨機固定起著重要作用。只有進一步導致形態和生理上的差異後自然選擇才能發揮作用。
四、分子系統樹的概念
生物大分子的進化速率是相當恆定的,它的變化量應該和該分子所經歷的時間呈正相關,即生物大分子的改變是進化時間的函數,其數學表達式為:Kaa=Kaa/2T.由此式可以看出,不同生物的某一同源大分子之間的差異與所比較的生物從共同祖先分歧後的時間呈正比。由此可以確定不同生物在進化過程中的地位、分歧時間以及親緣關系,建立該分子的系統樹。
第十一章 人類起源與進化
一、人類的雙重屬性
人類是生物界進化發展的結果,是自然界的產物,因而人類不可避免地具有自然屬性,即人的生物學屬性。另一方面,人的社會進化始終伴隨著人類的生物學進化。因此,人類又表現出社會性的一面,人屬於一定的社會或一定的文化系統。人的社會屬性和生物學屬性產生兩種不同的人的概念,即社會人的概念和自然人的概念。
二、從猿到人體質形態和行為特徵的主要變化
人類起源於猿類,經過一系列中間過渡類型演變成現代人。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的體質形態和行為特徵等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身體結構的改變、前後肢分工、直立行走、使用和製造工具、語言的產生以及智力的產生和發展。
三、人類起源發展的幾個階段
南方古猿階段、能人階段、直立人階段、智人階段
『玖』 進化生物學
本人學習生物學多年,從來沒有聽說過達爾文否認物種的存在。如果他否認物種的存在,如何研究物種的進化?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所以,樓主的立題本身就有問題。
『拾』 怎樣學好《進化生物學》
《進化生物學》是自學考試生物教育專業的主幹課程之一。由於該課程內容大多比較抽象,發生在遠古時代的變化也不可能再現,很多理論仍停留在假說階段,與中學生物教學聯系又不夠緊密,所以不少學員感到學習這門課程很吃力,有畏難情緒,一、瀏覽全書,知其梗概,把握整體首先,要先看目錄。我把全書化整為零,按照內在聯系,把各章整合為幾個單元。第一單元: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細胞的起源與進化。第二單元:生物表型的進化;生物遺傳系統的進化。第三單元:生物的微觀進化、宏觀進化,生態系統的進化。其它各章如生物發展史、物種與物種的形成、分子進化和分子系統學、人類起源與進化等是相對獨立的單元。然後按照章節順序,仔細通讀,主要目的是理解、熟悉各章節的具體內容,同時兼顧記憶;對重要的概念、原理、假說及難點和疑點問題,可以自行設計符號進行標記,在書頁空白處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