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製作微生物的製片,然後用顯微鏡觀察
(1) 以油性簽字筆在載玻片之背面畫個圈 並寫上所要鑒定之細菌的名稱。
,
(2) 在圓圈正面滴上一滴水,水滴越小滴越好,如有需要,可將多餘的水
擦去。
(3) 用牙簽沾取一點菌落塗於載玻片正面的圓圈中(勿沾取太多的細菌)。
(4) 待塗布的菌液完全風乾後(切記不可用火燒乾,以免破壞細菌細胞壁的
結構),讓載玻片在火上來回數次,使細菌固定(每次通過火焰後均需
稍冷卻,載玻片之溫度以不燙手為原則)。
一)正置顯微鏡
1、安放
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使鏡體保持直立。桌面要清潔、平穩,要選擇臨窗或光線充足的地方。單筒的一般放在左側,距離桌邊3~4厘米處。
2、清潔
檢查顯微鏡是否有毛病,是否清潔,鏡身機械部分可用干凈軟布擦拭。透鏡要用擦鏡紙擦拭,如有膠或粘污,可用少量二甲苯清潔之。
3、對光
鏡筒升至距載物台1~2厘米處,低倍鏡對准通光孔。調節光圈和反光鏡,光線強時用平面鏡,光線弱時用凹面鏡,反光鏡要用雙手轉動。
若使用的為帶有光源的顯微鏡,可省去次步驟,但需要調節光亮度的旋鈕。
4、安裝標本
將玻片放在載物台上,注意有蓋玻片的一面一定朝上。用彈簧夾將玻片固定,轉動平台移動器的旋鈕,使要觀察的材料對准通光孔中央。
5、調焦
調焦時,先旋轉粗調焦旋鈕慢慢降低鏡筒,並從側面仔細觀察,直到物鏡貼近玻片標本,然後左眼自目鏡觀察,左手旋轉粗調焦旋鈕抬升鏡筒,直到看清標本物像時停止,再用細調焦旋鈕回調清晰。
操作注意:不應在高倍鏡下直接調焦;鏡筒下降時,應從側面觀察鏡筒和標本間的間距;要了解物距的臨界值。
若使用雙筒顯微鏡,如觀察者雙眼視度有差異,可靠視度調節圈調節。另外雙筒可相對平移以適應操作者兩眼間距。
6、觀察
若使用單筒顯微鏡,兩眼自然張開,左眼觀察標本,右眼觀察記錄及繪圖,同時左手調節焦距,使物象清晰並移動標本視野。右手記錄、繪圖。
鏡檢時應將標本按一定方向移動視野,直至整個標本觀察完畢,以便不漏檢,不重復。
光強的調節:一般情況下,染色標本光線宜強,無色或未染色標本光線宜弱;低倍鏡觀察光線宜弱,高倍鏡觀察光線宜強。除調節反光鏡或光源燈以外,虹彩光圈的調節也十分重要。
(1)低倍鏡觀察
觀察任何標本時,都必須先使用低倍鏡,因為其視野大,易發現目標和確定要觀察的部位。
(2)高倍鏡觀察
從低倍鏡轉至高倍時,只需略微調動細調焦旋鈕,即可使物像清晰。
使用高倍鏡時切勿使用粗調焦旋鈕,否則易壓碎蓋玻片並損傷鏡頭。
轉動物鏡轉換器時,不可用手指直接推轉物鏡,這樣容易使物鏡的光軸發生偏斜,轉換器螺紋受力不均勻而破壞,最後導致轉換器就會報廢。
(3)油鏡的觀察
先用低倍鏡及高倍鏡將被檢物體移至視野中央後,再換油鏡觀察。油鏡觀察前,應將顯微鏡亮度調整至最亮,光圈完全打開。
使用油鏡時,先在蓋玻片上滴加一滴香柏油(鏡油),然後降低鏡筒並從側面仔細觀察,直到油鏡浸入香柏油並貼近玻片標本,然後用目鏡觀察,並用細調焦旋鈕抬升鏡筒,直到看清標本的焦段時停止並調節清晰。
香柏油滴加要適量。油鏡使用完畢後一定要用擦鏡紙沾取二甲苯擦去香柏油,並再用乾的擦鏡紙擦去多餘二甲苯。
7、結束操作
觀察完畢,移去樣品,扭轉轉換器,使鏡頭V字型偏於兩旁,反光鏡要豎立,降下鏡筒,擦抹乾凈,並套上鏡套。
若使用的是帶有光源的顯微鏡,需要調節亮度旋鈕將光亮度調至最暗,再關閉電源按鈕,以防止下次開機時瞬間過強電流燒壞光源燈
2. 微生物的培養基製作包括哪幾個步驟
一般步驟是:1、計算
2、稱量葯品,如牛肉膏、蛋白腖;
3、溶化
按照順利加入,防治沉澱產生;對於可溶性澱粉,先用少量冷水調成糊狀,再放入沸水中。瓊脂溶化溫度96℃,凝固溫度~40
℃。
4、調pH值
5、分裝
6、加塞;
7、包紮:註明培養基的名稱、組別、配製日期;
8、滅菌
。0.1MPa,121℃,滅菌20min即可。
9、擱置斜面:斜面長度不超過試管高度的1/2左右為宜;
10、無菌檢查
3. 微生物菌劑是怎麼製作的
先從植物殘體中進行提取—篩選優質菌種進行培養—無雜菌率之後做成液體放入罐體進行擴繁發酵—做成沃寶微生物菌劑
4. 利用什麼可以培養微小生物
微生物是指體積微小(通常以微米或納米作為其大小測量單位)的有生命的現實存在的物體.
微生物培養基是人為將微生物生長繁殖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按一定比例製作的可以用於各種微生物培養的一個環境.不同的培養基也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
培養基按其所含成分,可分為合成培養基、天然培亂搭肢養基和半合成培養基三嘩世類.
培養基按其物理狀態可分為固體培養基、液體培養基和半固體培養基三類.
培養基按微生物的種類可分為細菌培養基、放線菌培養基、酵母菌培枝告養基和黴菌培養基等四類.
培養基按其特殊用途可分為加富培養基、選擇性培養基和鑒別培養基.
5. 如何製作微生物培養皿
一、如何製作:
分離培養微生物,離不開固體培養基。在微生物實驗室里,固體培養基的使用是如此地頻繁和常規,以至於這一方法看起來也理所當然。然而,回溯至1881年固體培養基出現以前,微生物的培養還只能在液體培養基中進行。為了能直接觀察培養物的形態及生長情況,科學家希望能將微生物培養在固體表面上,就像微生物生長在橘子皮或土豆上一樣。德國醫生羅伯特·科赫(Robert·Koch,1843—1910)曾用煮沸消毒的土豆來培養細菌。此後,他試著用明膠作培養基的凝固劑。他將明膠加入液體培養基中進行融化,然後將混合均勻的液體緩慢地倒在一塊玻璃板的表面。當明膠冷卻凝固後,就在玻璃板表面形成一層固體培養基。為了防止空氣中雜菌的污染,科赫還用玻璃罩將玻璃板與周圍環境隔離開來。但是,人們很快發現,明膠在20 ℃以上就變軟了,很難進行分離微生物的劃線操作。在溫度高於25 ℃時,明膠就液化了,而大多數細菌的培養溫度都不低於25 ℃。
二、培養皿的定義:
培養皿是一種用於微生物或細胞培養的實驗室器皿,由一個平面圓盤狀的底和一個蓋組成,一般用玻璃或塑料製成。培養皿材質基本上分為兩類,主要為塑料和玻璃的,玻璃的可以用於植物材料、微生物培養和動物細胞的貼壁培養也可能用到。塑料的可能是聚乙烯材料的,有一次性的和多次使用的,適合實驗室接種、劃線、分離細菌的操作,可以用於植物材料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