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類常見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名稱,傳播途徑
題目太大了。
經空氣傳播
經空氣傳播(ai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下列三種方式:
1.經飛沫傳播(droplet transmission)呼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存在於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粘液中或纖毛上皮細胞的碎片里,當病人呼氣、大聲說話、嚎哭、打鼾、咳嗽、打噴嚏時,可從鼻咽部噴出大量含有病原體的粘液飛沫,體積較小(約15~100μm),在空氣中懸浮的時間不久(通常不超過幾秒鍾)。飛沫傳播的范圍僅限於病人或攜帶者周圍的密切接觸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均可經此方式傳播。擁擠的臨時工棚、看守所或監獄、旅客眾多的船艙、車站候車室是發生此類傳播的常見場所。
2.經塵埃傳播含有病原體的分泌物以較大的飛沫散落在地上,乾燥後成為塵埃。落在衣服、床單、手帕或地板上。當整理衣服或清掃地面時,帶有病原體的塵埃飛揚而造成呼吸道傳播。凡耐乾燥的病原體,皆可經此方式傳播,如結核桿菌、炭疽芽孢等。
經空氣傳播的傳染病大多有季節性升高的特點,一般多見於冬春季。在缺乏免疫預防的人群中,人們常在兒童時期感染而獲得免疫力,對免疫力持久的疾病,以兒童多見,故常稱為「兒童傳染病」。影響空氣傳播的因素很多,與人口密度、居住條件及易感者在人群中所佔的比例三者有關。
(二)經水傳播
經水傳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兩種傳播方式。一類是由飲用糞便污染的水之後而引起的疾病,另一類是由於與「疫水」(感染的水體)接觸而引起的疾病。
經飲水傳播的疾病有霍亂、傷寒、細菌性痢疾及甲型肝炎等。它的流行強度取決於水源類型、供水范圍、水受污染的強度及頻度、病原體在水中存活時間的長短、飲水衛生管理是否完善及居民衛生習慣等。
經飲水傳播常呈爆發或流行,病例分布與供水范圍相一致,有飲用同一水源的歷史,除哺乳嬰兒外,不拘年齡、性別、職業,凡飲用生水率相似者其發病率無差異,暴飲生水者,發病尤多。在水型流行中很難從水中檢出病原體。如停止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或經凈化後,流行或爆發即可平息。如水源經常被污染時,病例可終年不斷,發病呈地方性特點。
經接觸疫水(感染水體)傳播的疾病,如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其病原體主要經皮膚粘膜侵入體內。此類疾病的流行特徵是病人有接觸疫水的歷史,如在流行區游泳、洗澡、捕魚、收獲、搶險救災等暴露於疫水而遭受感染。呈地方性或季節性特點,一般在水網地區較常見,若大量人群在流行區與疫水接觸後,可呈爆發或流行。
(三)經食物傳播
所有腸道傳染病、某些寄生蟲病及個別呼吸道病(如結核病、白喉等)可經食物傳播(food-borne transmission)。
引起食物傳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體,另一種是食物在不同條件下被污染。
食物本身含有病原體的情況:如感染絛蟲囊蟲的牛、豬,患炭疽的牛、羊,患結核或布魯菌的乳牛所產的奶,沙門菌感染的家畜、家禽和蛋,攜帶甲型肝炎病毒的毛蚶、牡蠣、蛤、貝殼等水生物等。如食用未煮熟或未經消毒的上述食物,即可受到感染。如1988年1至3月,上海市發生大規模肝炎流行,急性肝炎病人達20餘萬人。從病人糞便中分離出甲型肝炎病毒,故證實這次流行為甲型肝炎流行。調查發現,這次流行是由於當地居民有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的飲食習慣。毛蚶等貝類水生物養殖區水體因受污染而引起這次大規模甲型肝炎流行。
食物在生產、加工、運輸、貯存、飼養與銷售的各個環節均可被污染。常見的原因有:①污染的手直接接觸而使之污染,如痢疾桿菌、傷寒桿菌、沙門菌及葡萄球菌等;②用污染的水洗滌水果、蔬菜、食具等;③經空氣、飛沫、塵埃使食品污染;④攜帶病原體的昆蟲、鼠類及其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⑤生吃經含有病原體的糞便施肥、灌溉而未洗凈的瓜果、蔬菜及水生動植物等。
食物傳播與食物性質、污染程度、飲食習慣及食品生產、加工、運輸、貯存有關。
經食物傳播的傳染病的流行特徵:①發病者吃過污染的食物,不吃者不發病;②易形成爆發,累及人數與吃污染食物的人數有關;③停止供應污染食物後,爆發即可平息。
(四)接觸傳播
接觸傳播(contact transmission)包括兩類傳播方式:
1.直接接觸傳播(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指傳染源與易感者接觸而未經任何外界因素所造成的傳播。例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熱等。
2.間接接觸傳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又稱日常生活接觸傳播,是指易感者接觸了被傳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傳播。被污染的手在間接接觸傳播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例如,接觸被腸道傳染病患者的手污染了的食品經口可傳播痢疾、傷寒、霍亂、甲型肝炎;被污染的衣服、被褥、帽子可傳播疥瘡、癬等;兒童玩具、食具、文具可傳播白喉、猩紅熱;洗臉用被污染的毛巾可傳播沙眼、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便器可傳播痢疾、滴蟲病;動物的皮毛可傳播炭疽、布魯菌病等。
間接接觸傳播所引起的傳染病,病例多呈散發、亦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內傳播;無明顯季節性,流行亦較緩慢;通常多見於個人衛生習慣不良、衛生條件不佳者。如切實改善公共衛生條件及個人衛生習慣後,可以減少或制止發病。
(五)經媒介節肢動物傳播
經媒介節肢動物傳播(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指經節肢動物叮咬吸血或機械攜帶而傳播的傳染病。
1.經節肢動物的機械攜帶而傳播如蒼蠅、蟑螂攜帶腸道傳染病病原體,後者一般只能存活2~5天。當它們覓食時接觸食物、反吐或隨其糞便將病原體排出體外,使食物污染,人們吃了這種被污染的食物或使用這些食具時而感染。
2.經吸血節肢動物傳播指吸血節肢動物叮咬處於菌血症、立克次體血症、病毒血症、原蟲血症的宿主,使病原體隨宿主的血液進入節肢動物腸腔或體腔內經過發育及(或)繁殖後,才能感染易感者。病原體在節肢動物內有的經過繁殖,如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在蚊體內;有的經過發育,如絲蟲病的微絲蚴在蚊體內數量上不增加,但需經過一定的發育階段;有的既經發育又經繁殖,如瘧原蟲在按蚊體內。節肢動物自吸入病原體至能夠感染易感者,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稱為外潛伏期(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換言之,吸血節肢動物感染病原體後,不立即具有傳染性,必須經過一個外潛伏期後,方有傳播能力。
經吸血節肢動物傳播的疾病為數極多,其中除包括鼠疫、瘧疾、絲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等疾病外,還包括200多種蟲媒病毒傳染病
節肢動物的孳生繁殖和活動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因而它的媒介作用也受後者的影響。所以節肢動物傳播的傳染病的發病一般均具有地區性和季節性升高;有些節肢動物傳播的傳染病具有明顯的職業特點(例如森林腦炎多見於伐木工人),發病年齡有差異,新疫區各年齡組發病無差異,老疫區多集中於兒童。
(六)經土壤傳播
土壤受污染的機會很多,如人糞施肥使腸道病病原體或寄生蟲蟲卵污染土壤,如鉤蟲卵、蛔蟲卵等;某些細菌的芽孢可以長期在土壤中生存,如破傷風、炭疸、氣性壞疽等,若遇皮膚破損,可以經土壤引起感染。
經土壤傳播(soil-borne transmission)的病原體的意義大小,取決於病原體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與土壤的接觸機會及個人衛生習慣。皮膚傷口被土壤污染易發生破傷風和氣性壞疽;赤腳下地在未加處理的人糞施肥土地上勞動,易被鉤蚴感染;兒童在泥土中玩耍,易感染蛔蟲病。
(七)醫源性傳播
醫源性傳播(iatrogenic transmission)是指在醫療、預防工作中,人為地造成某些傳染病傳播,稱為醫源性傳播。
醫源性傳播有兩種類型,一類是指易感者在接受治療、預防或檢驗(檢查)措施時,由於所用器械、針筒、針頭、針刺針、采血器、導尿管受醫護人員或其他工作人員的手污染或消毒不嚴而引起的傳播;另一類是葯廠或生物製品生產單位所生產的葯品或生物製品受污染而引起傳播,如用第Ⅷ因子引起的艾滋病。從廣義上說,這兩類傳播方式均屬於間接接觸傳播,是由於消毒不嚴、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目前,第一種傳播方式以乙型肝炎多見,此外,丙型肝炎、艾滋病亦可通過此方式傳播;第二種傳播方式與第一種相比,雖較少見,但一旦發生,往往波及人群數量較多,故危害也較大。此種情況在國內外曾有報道,值得注意。
(八)垂直傳播
在產前期內孕婦將病原體傳給她的後代,稱為垂直傳播(vertical transmission)。此種傳播是孕婦與胎兒兩代之間的傳播。垂直傳播與水平傳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是相應的。從廣義上說,垂直傳播可包括下列幾種方式:
1.經胎盤傳播受感染的孕婦經胎盤血液使胎兒受感染,稱為經胎盤傳播。經胎盤傳播的有風疹、乙型肝炎、腮腺炎、麻疹、水痘、巨細胞病毒感染及蟲媒病毒感染、梅毒等病。如孕婦在懷孕早期患風疹往往使胎兒遭受危害,使胎兒發生畸形、先天性白內障。
2.上行性傳播病原體經孕婦陰道通過子宮頸口到達絨毛膜或胎盤引起胎兒感染,稱為上行性傳播。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肺炎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等。
3.分娩引起的傳播胎兒從無菌的羊膜腔穿出而暴露於母親嚴重污染的產道內,胎兒的皮膚、呼吸道、腸道均存在受病原體感染的機會。如孕婦產道存在淋球菌、結膜炎包涵體及皰疹病毒等疾病的病原體時,則有可能導致相應的感染。
B. 甲肝是因為哪種微生物引起的
甲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員,為嗜肝RNA病毒屬。HAV經口進入體內後,經腸道進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約過一周後到達肝臟,隨後通過膽汁排入腸道並出現糞便中。糞便排毒能維持1-2周。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臟,咽部和扁桃體可能是HAV肝外繁殖的部位。HAV引起肝細胞損傷的機制尚未明確,一般認為HAV不直接引起肝細胞病變,肝臟損害是HAV感染肝細胞的免疫病理反應所引起的。
以肝臟炎症病變為主的傳染病,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臨床上以疲乏,食慾減退,肝腫大,肝功能異常為主要表現,部分病例出現黃疸,主要表現為急性肝炎,無症狀感染者常見。任何年齡均可患本病,但主要為兒童和青少年。成人甲肝的臨床症狀一般較兒童為重。冬春季節常是甲肝發病的高峰期。本病病程呈自限性,無慢性化,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者極為少見,隨著滅活疫苗在全世界的使用,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C. 乙肝病毒生物屬於什麼微生物
你自己都說出來了嘛 病毒呀 為了給你證明 我找來了網路大叔!
(病毒的定義)生物病毒是一類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只含單一核酸(DNA/RNA),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並以復制方式增殖的非細胞型微生物。
(乙肝病毒定義)乙型肝炎病毒簡稱乙肝病毒。是一種DNA病毒,屬於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
根據目前所知,HBV就只對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發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完整的乙肝病毒成顆粒狀,也會被稱為丹娜顆粒(Dane)。1965年由丹娜發現。直徑為42納米。顆粒分為外殼和核心兩部分。
乙肝病毒在肝內繁殖復制,但是對肝細胞無明顯的直接損傷作用,這一點在HBV甲亢攜帶者中的得到病例和動物實驗證實。有關慢性乙肝發病機制尚未清楚,但是已認識到與機體對HBV免疫應答異常有關,HBV持續感染所形成的慢性化主要是病毒誘導機體對其感染形成的一種持續免疫耐受狀態,特別是與細胞毒性T細胞低反應狀態有關。
(微生物定義)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黴菌、酵母菌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等。)病毒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根據存在的不同環境分為原核微生物、空間微生物、真菌微生物、酵母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
-----------------------------------------------
這是我綜合網路 給你找的 微生物有那些 病毒組成 乙肝病毒定義 你看看吧 我覺得網路講得還是多通俗易懂的
背背看:幫你找到
應該有你要的答案
1、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
→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細 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2、光學顯微鏡的操作步驟:對光→低倍物鏡觀察→移動視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鏡觀察:①只能調節細准焦螺旋;②調節大光圈、凹面鏡
★3、細胞種類:根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注、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①、原核細胞:細胞較小,無核膜、無核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個環狀DNA分子)集中的區域稱為擬核;沒有染色體,DNA 不與蛋白質結合,;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②、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DNA與蛋白質結合而成);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③、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於原核生物。
④、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動物(草履蟲、變形蟲)、植物、真菌(酵母菌、黴菌、粘菌)等。
補: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主要特徵: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煙草
花葉病毒等。
4、藍藻是原核生物,自養生物
5、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統一性體現在二者均有細胞膜和細胞質
6、虎克既是細胞的發現者也是細胞的命名者;細胞學說建立者是施萊登和施旺,細胞學說內容:(1)一切動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2)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
(3)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產生。細胞學說建立揭示了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細胞學說建立過程,是一個在科學探究中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充滿耐人尋味的曲折
7、組成細胞(生物界)和無機自然界的化學元素種類大體相同,含量不同
★8、組成細胞的元素
①大量無素:C、H、O、N、P、S、K、Ca、Mg
②微量無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細胞乾重中,含量最多元素為C,鮮重中含最最多元素為O
統一性:構成生物體的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是生物所特有的。 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元素在生物體體內和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鮮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為水,乾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為蛋白質。
★10、(1)還原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可與斐林試劑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澱;脂肪可與蘇丹III染成橘黃色(或被蘇丹IV染成紅色);澱粉(多糖)遇碘變藍色;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
(2)還原糖鑒定材料不能選用甘蔗
(3)斐林試劑必須現配現用(與雙縮脲試劑不同,雙縮脲試劑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質 由C、H、O、N元素構成,有些含有P、S
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結構通式為NH2—C—COOH,各種氨基酸的區
H
別在於R基的不同。氨基酸 約20種 ★ 結構特點: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這個碳原子還連接一個氫原子和一個側鏈基因。
★12、兩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二肽,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叫肽鍵。
多 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
肽 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13、有關計算:
脫水縮合中,脫去水分子的個數 = 形成的肽鍵個數 = 氨基酸個數n – 肽鏈條數m
蛋白質分子量 = 氨基酸分子量 ╳ 氨基酸個數 - 水的個數 ╳ 18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數(—NH2) = 肽鏈數
★14、蛋白質多樣性原因: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數目、排列順序千變萬化,多肽鏈盤曲折疊方式千差萬別。
15、蛋白質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① 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即結構蛋白,如羽毛、頭發、蛛絲、肌動蛋白;
② 催化作用:如絕大多數酶;③ 傳遞信息,即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
④ 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體);⑤ 運輸作用: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
.......................
評價裡面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