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生物學及其內容
古生物學是以化石為研究對象的,是研究地質時代中的生物及其發展演化的科學。其研究范圍包括各地史時期地層中保存的生物遺體和遺跡,以及一切與生物活動有關的地質記錄。
古生物學的基礎工作包括化石的採集和發掘、處理和復原、鑒定和描述,並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進行分類分析,進而研究各類生物的形態、分類、生活方式、進化規律等,最終應用於其他方面的科學研究。在古生物學研究的化石中,有些生物體和化石個體較大,利用常規方法在肉眼下就能直接進行研究,這些化石稱為大化石(macrofossil)。但是某些生物類別,如有孔蟲、放射蟲、介形蟲、溝鞭藻和硅藻等,以及某些古生物類別的微小部分或微小器官,如牙形石、輪藻和孢子花粉等,形體微小,一般肉眼難以辨認,這些化石稱為微化石(microfossil)。對於微化石的研究必須採用專門的技術和方法從岩石中將化石處理、分離出來,或磨製成切片,通過顯微鏡進行觀察和研究,這就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科——微體古生物學(Micropaleontology),其中包括專門研究古代植物繁殖器官孢子和花粉的孢粉學(Palynology),以及以更加微小的超微化石(nannofossil)為研究對象的超微古生物學(Ultramicropaleontology)。
此外,在古生物學的發展和應用過程中,不斷與相關學科交叉和滲透,產生了一系列邊緣、交叉學科,如與地層學結合產生的生物地層學(Biostratigraphy)和生態地層學(Ecostratigraphy),與物理化學結合產生的分子古生物學(Molecular paleontology)和古生物化學(Paleobiochemistry),研究古代生物和無機、有機環境關系的古生態學(Paleoecology),專門研究古代生物生活活動遺跡及其生態環境的古遺跡學(Paleoichnology),研究地史時期動、植物地理分布的古生物地理學(Paleobiogeography)等等,以及研究古生物的結構構造,並用以啟發各技術領域的發明創造而形成的古仿生學等,都是近幾年以來飛速發展的新學科。
應當指出,古生物學首先是隨著地質學發展而誕生的,主要為地質學,特別是為地史學服務的,為地質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對於確定地層時代,劃分和對比地層,研究古地理、古氣候以及成礦條件和地殼演變等等,都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它與地質學具有更為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