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什麼是生物學掛圖

什麼是生物學掛圖

發布時間:2023-08-14 12:14:34

⑴ 生物教具有哪些

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實物是最好的直觀教具,但仍有許多問題不能單憑實物講清楚,例如,細胞都是微小的,要讓學生了解它的結構,就要依靠顯微鏡,然而,藉助顯微鏡所觀察到的細胞缺乏立體感,微細結構不清晰。如果配合細胞模型進行教學,就能使學生得到更大的啟發。根據生物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按照生物形態結構和生理機能的特徵,可以自己動手靈活機動地製作其整體或局部的模型;把復雜的構造,突出重點地製成簡化的模型;把難點集中的物體,製成分散的模型,從而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幫助學生盡快地消除模糊印象,建立起正確的概念。所以應用模型也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
此外,模型在製作標本時也時常被利用。例如製作剝制標本時,其頭骨就可用模型來取代。
模型按其原料分,有石膏模型、蠟質模型、紙漿模型、紙漿和石膏混制模型以及塑料模型等。這些模型的製作,都需要相應形態的模子,這里介紹模子的簡易製作方法。
1.模本的選定或塑制
模本就是製作模型的樣子。它必須具有所制生物或器官等物體應有的特徵。有了模本才可以製作模子,再從模子中翻出和模本一模一樣的模型。
(1)模本的選定:如果翻制蘋果的模型,就必須選擇一個完整的、有代表性的蘋果作模本。如果在春、夏季,缺乏蘋果模本,可以用蘋果模型作模本。
(2)模本的塑制:自然界雖有很多實物可以選作模本,但還有一些實物不能作模本,如原生動物、單細胞植物等生物體太小;水母含水分太多;恐龍太大並已滅絕等。為此,須用人工方法按實物塑制模本。模本的塑制是雕塑的一種類型。具體做法如下:
①材料及其調合:塑制模本的材料一般採用油泥或石膏,質量好的黃泥也可以代用。用石膏塑制模本或直接製作模型有許多優點,因其質地較軟,容易雕刻,雕刻時若發生破損也容易修補。用石膏塑制時,先將石膏粉倒入盆中,再加水(石膏500g,加水300~400g)攪拌均勻。不能有小塊塊出現,調和石膏的動作要敏捷靈活(慢了石膏要凝固),但又不能過分迅速,以免產生氣泡。塑制石膏模本時,要將調和好的石膏倒入事先准備好的馬糞紙做的紙盒中,一般倒入紙盒內的石膏稀一點為好。如果要倒入比較大的紙盒,就分兩三次倒,調和的石膏要一次比一次略干一點。
②模本塑制:根據模型的要求先做一個立體的模本雛形。雛形做成後,可以按照圖樣或實物進行雕塑。在雕塑過程中,哪一部分大、哪一部分小,哪一部分高、哪一部分低,都必須與實際相符。假如雛形該凸起的地方還凸得不夠,可調一些石膏堆上去,而後再行修刻,直至成功。
模本塑制完後,待有七八成干時就可用來做模子。
2.模子的製作
當模本選定或塑制後,就可用來作模子。模子的製作是製作模型的第二個重要步驟,它直接關繫到模型的好壞。
(1)材料:學校制模子要求操作簡便、節省時間,又堅固耐用。因此不論做什麼模型,都選用石膏作為模子的材料。
(2)用具:細砂子,馬糞紙,分離劑(濃肥皂水或植物油),線繩,石膏盆,砂箱,軟毛刷及塑料布等。
(3)模子的類型:模子的形狀,可分為平面的、凹形的和凸形的三種。有的模本只需要澆一塊模子,有的需兩塊模子,多的需五六塊。模子塊數的多少完全決定於模本。因為自然界的實物,或塑制的模本,總是高低深淺不一的,在這些凹凸不平的模本上如果只做一兩塊模子,模子澆好後就不可能把裡面結構不平的模本取出來。所以只能採用澆多塊模子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4)模子的製作步驟:現以兩塊模子的模型為例來說明模子的製作步驟。
①模本的處理:乾燥的模本應先在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如果有些模本不宜在水中浸泡,也應塗上一些植物油(不可太多)。浸泡與塗油的目的是防止模本在澆制時吸水膨脹。再在模本的最大處用鉛筆劃一條線作記號,作為兩塊模子的分界線。
②第一塊模子的製作:在桌上放一塊塑料布,倒上一些細砂,數量應根據模本大小而定。把砂堆起來,把模本的一半埋入砂中,埋到原先做的記號為止,並按這個分界線把砂子弄平。然後在模本四周圍上一個馬糞紙圈,該圍應略高於模本。再在模本上塗一層分離劑(如已塗過植物油的應在埋砂子前擦去,這時再塗一次)。凡士林也可作分離劑。接著調和石膏,將其傾倒在馬糞紙圈中。如果發現有氣泡附在模本上,可用吹氣法除去。當石膏糊漫過模本頂部後,靜置一段時間。等石膏凝固變硬後除去外圍的馬糞紙圈,待充分乾燥後,取出澆好的模子,並清除上面的砂子和削去不平整的地方。同時,用小刀在模子的分界線面上,挖幾個三角小孔,作為後一半模子的連結榫孔。

⑵ 如何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一、什麼是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是指運用感官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持久的知覺活動。它是學生認識自然,獲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種智能活動。觀察能力在生命科學研究上具有重大作用,許多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的規律就是由生物學家通過觀察發現的。如:荷蘭科學家列文·虎克用顯微鏡觀察一滴池塘水,發現了微生物世界;奧地利生物學家孟德緩前汪爾,通過觀察雜交豌豆後代的性狀,發現了遺傳規律,創立了遺傳學。在對生命現象觀察的過程中,生物學家們積累了大量感性材料,經大腦思維加工形成了理論學說。達爾文在五年環球考察中,積累了豐富的動植物及大自然的觀察資料,經過研究提出了自然選擇進化論,寫下了《物種起源》這部巨著。達爾文在《對我的智力的評估》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具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本領,能夠看到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並且對它們做細致的觀察。我在觀察和收集事實方面,勤奮努力,真是無以復加。」勤奮努力的觀察,這就是達爾文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是進行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我們必須要知道什麼是良好的觀察能力。這就是:
1.能充分有效地使用視、聽、嗅、味、觸各種感官,並通過這些感官進行思維。2.觀察具有客觀性和全面性。3.能做定性和定量的觀察。如,種子成分的定性觀察、骨的成分比例、視野內表皮氣孔數目的定量觀察。4.能做動態的觀察。例如,觀察蛙的個體發育過程、動物的活動行為等。5.能選擇適當的觀察對象。6.能發現觀察對象間差異。
教師應在生物教學中按上述各項,努力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具有正確敏銳的觀察能力。
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學生的觀察能力只有在觀察實踐中才能形成和發展。生物教學的各種活動都離不開觀察,它們都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途徑。在多年的生物教學實踐中,我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情況,靈活運用以下的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並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通過生物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生物實驗中,學生要通過視、聽、嗅、觸、味,全面觀察動植物和人體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實驗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主要途徑。通過生物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時,教師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要明確觀察的內容、步驟,指出觀察的重點和難點及解決的方法。在學生開始觀察前,教師要通過講解,學生預習或者印發觀察提綱的方法,使學生明確觀察的內容、步驟、重點、難點,使學生在觀察時目標明確,有條不紊,重點突出,難點易克,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2.要掌握與觀察有關的基本技能。對生擾仔物現象的觀察僅使用感官是不夠的,往往要藉助於各種觀察用具和技能。如,動植物細胞、組織及微生物等一些微小的結構,必須要用顯微鏡或放大鏡才能看見,觀察時還要將標本做成裝片(或切片)。若要使觀察的結構清晰可辨,則要將標本染色。有些標本需要長期觀察,則要製成蠟葉標本或者浸制標本。觀察動物的內部結構首先要進行解剖。因此,在進行觀察前,一定要使學生掌握各種觀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運用,這對學生順利地進行觀察及培養觀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學生在學習時,應該讓他們做到:一要懂得用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規范操作,三要愛護各種觀察工具。
3.充分做好實驗前的准備工作。這是保證觀察順利進行的前提。准備工作應該包括:1)准備實驗用具和選取實驗材料。2)做好實驗准備。課前,教師一定要按實驗要求親自做一遍實驗,以便了解觀察內容的各個細節和觀察中易出現的問題,從而上課時能正確指導學生。3)精心設計觀察的方法和程序。例如,在「觀察蚯蚓」的實驗中,根據觀察內容選用了「觀察—思考—總結」的觀察程序的探索式同步觀察法。在教學過程中,對每個觀察內容,首先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獨立觀察和悔辯思考,然後通過學生閱讀教材或者教師用談話、講述法進行總結。
4.要加強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的方法。古人說:「授之以魚,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漁,可解一生之求。」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關鍵是在觀察活動中,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這就是:、
1)要按一定的順序觀察。觀察的順序要按所觀察的對象來決定。一般是:先整體,後分部;先外形,後內部;先前面,再後面;先上面,後下面。
2)要抓住觀察對象的特徵,有重點地進行觀察。每種觀察對象都具有許多特徵,如果樣樣都去觀察,就可能被弄得眼花繚亂,一無所獲。觀察時要隨時指導學生抓住觀察對象的主要特徵進行觀察。這樣才能重點突出,效果顯著。例如:觀察鯽魚的外部形態,重點應該觀察其與水生生活相適應的一些特徵:體形、體色、側線及鰭等。此外,在重點觀察時還要提醒學生觀察要細致,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3)要勤於思維。觀察是一種具有思維活動的高級形式的知覺活動。因此,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不僅用感官和工具去「觀」,更要用腦去「察」,要將觀到的現象進行分析、比較、判通過思維得到正確的結果,要使「直觀性觀察」升華為「邏輯性觀察」。就是說,要指導學生在觀察中不只停留在「看到什麼」、「是什麼」等驗證教材內容的水平上,而要多問幾個「為什麼」,使觀察具有探索性。為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要用生態觀點去觀察生物的生活習性、外部形態及行為;要用結構與生理相適應的觀點去觀察生物的結構和生理活動;要用進化的觀點去觀察生物各類群的特徵;要在個體—細胞—分子的水平上去觀察生物個體;要在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的水平上觀察生物界。
4)觀察要有記錄。教師要教會學生對觀察現象和結果做認真的記錄,並要對這些現象和結果,對觀察的成敗原因進行分析。這對培養學生的良好觀察習慣和科學態度是十分必要的。
(二)通過課外活動和野外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日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和進行野外觀察。學生在課外活動和野外觀察中,通過採集、製作動植物標本、栽培植物、飼養動物、進行雜交實驗、組織培養、生態調查等,可以觀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這不僅大大地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同時還培養了觀察興趣、觀察能力和科學的工作方法。特別是野外觀察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熱愛大自然,增強他們保護自然的意識。因此,課外活動和野外考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1.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和掛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掛圖是生物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直觀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圖都是根據教材的主要內容或者難點而繪制的,具有緊密配合教材、生動、形象、可視性強的特點。使用掛圖和插圖進行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通過視聽感官與大腦思維的積極協調活動,將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不僅使學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學生的記憶能力、判斷能力和觀察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例如:在「細胞分裂」一節中,利用掛圖講完「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後,教師又接著掛出「動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圖,請學生對比觀察兩張圖的相同處和不同處。然後讓學生對照「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圖,講述動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以及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差異。最後教師總結。這種由學生自己觀察——講述——老師總結的方法,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表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在教學中使用掛圖和插圖時,為了保證觀察的准確性和課堂效果,需要注意:1)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鑽研教材和圖的內容,做到指圖正確,講解嚴謹,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觀察。2)教師要具體指導觀察圖的方法。在請學生觀察圖前,要把圖中的符號、結構名稱、切面位置等內容交代清楚。3)出示圖的時間要適當,不可過早或過晚,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2.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演示實驗是一種加深學生感性認識的直觀教學方法,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進行演示實驗時,學生只有認真觀察,才能獲得對事物現象的感性認識,為掌握教材打下基礎。在演示實驗中,為使學生觀察准確,教師應該:1)演示操作必須規范、准確,實驗現象要清楚。2)演示前要講清實驗裝置的名稱、構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項。3)要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指導的方法有邊講邊觀察,先講後觀察,先觀察後討論、總結等。但無論用哪種方法,都要啟發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積極思維,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在課堂教學中,觀察生物模型和實物標本,以及幻燈、錄像、教學電影、多媒體計算機等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也都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途徑。
三、幾個要注意的問題
無論通過什麼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都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觀察要有興趣
興趣是觀察的摯友,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先決條件之一。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介紹有趣的生命現象,開展課外活動,進行野外考察,參觀動物園、植物園、博物館,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學生往往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也表現在生物觀察中。當觀察成功時,他們就興趣盎然;反之,則興味索然。在觀察中,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使學生的觀察獲得成功,以增進他們的觀察興趣。例如:「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中,學生往往因觀察不到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各個時期,而失去觀察的興趣。我們分析了學生實驗失敗的諸多原因後,在進行實驗時,採用了以下的方法。第一,選用當年培養的分裂旺盛的新鮮材料做實驗。第二,裝片製作過程中,嚴格掌握材料解離、染色、漂洗的時間、解離液和染料的濃度及壓片的技術。第三,觀察是學生感到最難的環節。因為學生只從教材插圖(或掛圖)上看到過細胞周期各時期的模式圖解,而這些圖解與用顯微鏡觀察到的標本物象相差較大,因此,學生不會辨認。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先將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的顯微圖片印發給學生,讓他們與教材上的插圖對照識別。然後再讓他們觀察洋蔥根尖永久切片,加深印象。在此基礎上,學生觀察自己製作的裝片,就能容易識別出有絲分裂各時期的細胞了。
另外,傳統的觀察實驗往往是驗證性的,學生只是按規定的步驟進行預期的觀察。在觀察活動中,涉及「學生主體」的內容不多,對求知慾強的學生來講,觀察興趣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如果教師將學生作為主體,用探索式的方法,設疑引導觀察,讓學生在解疑中獲得成功,這會使學生的觀察興趣大增。
(二)觀察要有科學態度。
實事求是是進行正確觀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學素質。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時,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培養。教師應要求學生在做觀察記錄、繪制生物圖以及對生物對象描述時,一定要符合觀察到的真實情況。
(三)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
觀察是一種具有很強目的性的活動。它要求人們能從紛亂的事物中,迅速、正確地分辨出所要觀察的對象。觀察活動的這種特點告訴了我們:觀察目的明確,被觀察的對象就完整、清晰;觀察目的不明確,被觀察的對象就模糊不清,一無所得。在教學中,教師往往看到這種情況,即學生都喜歡觀察生物,但觀察時往往單憑興趣出發,只願意觀察他們喜歡觀察的對象,而將觀察目的棄置一邊。因此,教師要時刻提醒、指導他們按觀察目的進行觀察。
總之,作為一個中學生物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加強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應當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

⑶ 高中生物試講教學方法應用:直觀展示法——讓「生命」更直觀

前言: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可見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中教學方法的重要性。因此無論是在教資考試還是教師招聘考試中,教學方法是一個極其重要和的考點,需要同學們重點學習掌握。教學方法的種類有很多,例如講授法、談話法、小組討論法等,這些方法對於任何學科都可以適用。但是不同的學科都有其內在規律和特點,按照不同的學科和學段設計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也是我們每位考生應該具備能力。眾所周知,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常常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展示一些教具或者進行演示實驗的教學,所以在考試中我們也應該加入一些能體現學科特色的方法,以下重點為大家介紹直觀展示法在試講中的應用。

1.教學方法這么多,直觀展示法是什麼?

直觀展示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時,通過課前的准備,把實物或直觀教具展示給學生看,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知識的方法。生物學科的特殊之處在於,有眾多微觀的結構和原理需要學生理解和掌握,例如細菌的結構、細胞核的結構、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等等,如果僅利用課本上的文字和圖片等,不利於將抽象的知識轉變為學生的形象記憶。所以在考試過程中,考生可以模擬教師在課堂上展示教具的教學過程,即為直觀展示法,教具可以是掛圖、視頻、模型、實物等等。

2.直觀展示教學方法有什麼作用?

在國家“新課改”的背景要求下,課堂教學越來越重視以學生為主體。直觀展示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和理解,把書本上理論知識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形成正確而深刻的概念;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記憶和鞏固;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進行思維活動,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那麼在教資和教招考試中,直觀展示法又有什麼樣的作用呢?大家都明白試講時對於時間的要求很嚴格,教資考試試講時間一般要求在10分鍾以內,教招考試一般在10至20分鍾左右,對於一些微觀的結構和構造,如果考生選擇以板書板畫的形式呈現,會導致大量時間的流失,之後的講授內容過少,會直接影響考試的成績。所以直觀展示法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把復雜繁瑣的結構用“實物”的形式展現出來,並配以教師的講解,引導同學們進行觀察和學習,再進行歸納和總結,是生物學科最常採用的教學流程。在有限的時間里,不僅體現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參與度,也展示了教師自身的講解能力和課堂展現能力。

3.直觀展示教學方法有哪些分類及如何應用?

相對於傳統的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目前採用比較多的主要有多媒體演示教學法、實驗教學法、教具展示教學法、課外實踐教學法等。

(一)多媒體演示教學法

在初中生物學中有關動植物分類、人體八大系統及其遺傳變異的許多知識比較復雜、深奧、微觀且繁多,因此針對生物學科特點,可以採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如精修的課件、視頻、圖片和Flash動畫等,使學生從感性認識漸漸進入對生物科學的理性理解。例如講解“消化與吸收”時,可以准備“人的消化過程”3D動畫,將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化、細節化、動態化地有效整合,讓它們在頭腦中建立起完整的消化過程知識體系,很好地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

(二)教具展示法

生物學中的直觀教具很多,可以是活體標本、掛圖或模型等。如何充分利用這些直觀教具是進行教學的關鍵。例如:在“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這節課之前,為了讓學生們弄清楚胸廓的變化與呼吸的關系,可以展示教具:玻璃罩模擬胸廓,玻璃管模擬氣管、支氣管,氣球模擬肺,橡皮膜模擬膈。再如“動植物細胞的結構”“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神經元的結構”“腎的內部結構”時,都可以展示學生自製或者教師提前製作好的模型。

(三)課外實踐教學法

課外實踐也屬於直觀展示的教學范疇,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樂趣。但是在實際考試中無法採用。具體的原則即帶領學生回歸生活,尋找知識產生的源頭,例如在講到“被子植物與裸子植物”時,可以組織學生去公園進行實地考察並教導學生壓制標本,對所見到的植物進行了分類,通過比較分析,學生很快就基本掌握了區分被子植物與裸子植物的方法。

4.直觀展示法應用時的注意要點有哪些?

5.直觀展示法的實例及其呈現?

以下我們結合一些實例來看一看生物教學中的直觀展示法應用:

①《細菌的形態與結構》這節課的課程重點是了解細菌的基本結構,掌握細菌的特殊結構。所以教學環節的設計中就可以應用直觀展示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首先可以展示一些不同細菌的圖片,如棒狀的、桿狀的、螺旋狀的細菌,教師講解細菌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其次再展示細菌的模型或者掛圖,這時候教師一定要引導同學們進行觀察學習,注意觀察的順序可以視結構的特點來定,這里我們採用從外到里的順序,即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的觀察順序;最後,對於細菌的特殊結構,教師可以播放細菌的運動視頻,展示細菌鞭毛和莢膜的作用,加深同學們的理解。

②《DNA分子的結構》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同學們掌握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特點,教師在講解過程中除了配以簡單的板書板畫外,也可以結合實物來進行直觀展示教學。導入環節可以PPT展示DNA分子雙螺旋結構雕塑的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解DNA分子的結構時,可以播放DNA分子的動態視頻,讓學生在宏觀上對“雙螺旋”的特點有所了解;之後教師可以再展示DNA分子的教具模型,注意這時候要進行拆分講解,增強學生對DNA分子是大分子聚合體,由很多個核苷酸構成的理解。

③《血液循環的途徑》這節課,根據教學要求,需要學生能夠概述出血液循環的途徑。如果用傳統的講授法結合圖片來描述這樣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效果不好,而且學生理解起來是十分困難的。所以在展示的時候可以採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展示課前製作好的這部分的動畫課件,讓學生觀看,而教師只需要適當的補充和引導即可,這樣一個抽象和復雜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很顯然,以上的例子中都用到了掛圖、視頻或者模型進行教學,也是我們生物課程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直觀教學形式。能將實物放大或縮小,拆分或整合,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生物、了解生物、掌握知識,最終使學生既能從整體把握知識的廣度又可以清楚的認識微觀的生物知識。這在教資和教招考試過程中,都是考官重點關注的打分點,所以熟練的掌握直觀展示教學法在試講中的應用技巧,可以極大的提高大家的考試通過率!

解析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生物學掛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9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