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如何精心設計環節生物

如何精心設計環節生物

發布時間:2023-08-14 19:16:55

⑴ 生物老師如何有效設計問題情境

首先,生物課教師要善於創設科學探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意識和願望,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研究、質疑、討論和反思;教學內容盡可能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引導學生以解決問題的形式進行學習;課堂問題的設計要有啟發性、邏輯性、趣味性、開放性、發展性,貼近和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現實;教師要明確問題的目的性、科學性和針對性,問題的呈現要有一定的難度和梯度水平,並蘊含著促進學生發展的思維價值。教師應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成為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要明確提出問題的思考條件,參與研討的問題對學生的整體與個體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
其次,教師應教給學生產生問題意識的思維方法,讓學生明確問題的種類 (低級認知提問:知識提問、理解提問、應用提問;高級認知提問:分析提問、綜合提問、評價提問)以及問題的目的性、科學性、針對性,引導學生訓練提問技能技巧,使學生的問題意識逐步由模糊變為明晰,成為發展學生創新思維品質的基礎。
最後,教師要掌握處理學生回答的基本技巧,以激勵、寬容、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的提問或回答,恰當地給予成功的體驗,為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創造良好條件。教師對於學生的發問要表現出關注和傾聽的態度,鼓勵學生與教師就某一問題進行探討;教師對學生提出的不明確的問題,應加以引導,幫助學生理清問題的思路,抓住關鍵處提問;學生提問時出現問題或錯誤,教師不應加以嘲笑,而應肯定其大膽的行為,發現閃光點;對於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都要及時作出回答,即使不回答,也應作出合理的說明。

⑵ 淺談如何上好一節生物課

上高四中 李銀典[內容摘要] 上好一節生物課,功夫在課外和課內。課外要認真備課,安排好學生的預習。課內抓好「開始、中間和結束」三個環節。[關鍵詞] 生物課、課外、課內、開始環節、中間環節、結束環節 生物課,就我們學校而言,學校、學生都不夠重視,教師配備上很少有專業教師。教師的不專業,學生的不重視,加上生物課一般都安排在上午第四節或下午第一、二、三節,這正是學生飢餓,泛困的時候,有時即使不是這樣,學生也會對所學知識感到枯燥無味,所以上課打不起精神,導致不想上課或無心聽課。而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認真聽課,希望自己的學生青睞生物課,這就要求生物老師要上好每節課。在2009年我縣實行了以「目標落實、討論交流、展示提升、點拔拓展、達標測評、布置預習」六環節教學模式的課堂改革,其目的是「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但我認為,課不管怎樣改革,都要求老師把每一節課上好。通過自己幾年的生物教學,我認為上好每一節生物課,功夫可以用在課外和課內,現在此發表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一、課外 上課前,要認真備課。把課堂每個環節穿插的問題研究清楚。如目標落實,要清楚自己在這一節課到底要干什麼,學生要完成怎樣的學習任務。這是上好一節課的根本,也是當好教師的基本素質。只有教學目標明確了,才能合理有效地選擇,整合教學資源,圍繞教學目標分配展示內容,組織教學,做到有的放矢。同時,也要讓學生備好課,即在上每節生物課前,要讓每位學生把要學習的內容預習一下。像我們有時用導航的形成展示預習內容,也可以要學生出預習提綱,在上課之前,讓同學之間互相檢測一下預習的效果。另外有很多生物課,裡面安排了很多探究討論活動,根據探究內容可適當的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課外試著探究。為上好新課打下基礎。還有在我們使用的人教版生物課本里,有很多實驗是要在課前准備或完成。如,探究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或條件等實驗、必須要學習小組在上課前的一天或兩天前做好准備工作。這樣既為上課打下基礎,也增加了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和熱情。二、課內 課內既要遵循「六環節」教學模式的全部或幾個環節,本人認為要上好一節生物課,課堂中要注意下面幾個環節。即開始環節、中間環節、結束環節。 (一)開始環節。要使一節課成為好課,開始環節是比較重要的,開始順了,一順再順。如果開始環節不行(不順),很多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會被打消。那麼,怎樣做好上課的開始環節呢?我一般用下列方法:1、直接導入法:用已知的素材為出發點,教師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講解、談話或提問,引起學生的回憶,自然而然的導入新課。 2、「溫故而知新」——即新舊知識聯系方法。任何知識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必然與其他知識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內在聯系,在導入新課時,以復習、提問等教學活動開始。提供新舊知識聯系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如在講「輸送血液的泵——心臟」第二節「血液循環」時,先提問心臟的有關知識和心臟各腔相連的血管分別是哪幾種?學生回答後,教師可設疑:「那麼血液如何在心臟和血管里循環呢?血液流動時,它的成分發生了什麼變化呢?」接著進入新課內容的學習。這樣的過度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情境。 3、運用典故導入:本人通常根據教材內容,通過故事、寓言、謎語或成語等典故來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維,創設一種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使學生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 4、還可以用幽默的話語或一個幽默的動作;創設懸念或設疑等導入新課,可以使學生產生共鳴,產生好奇和求知慾,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飢餓,泛困的情緒,為上好課打下基礎。 5、用生活實際。利用生活實踐中學生經常接觸到的一些現象、事物來調動學生積極性,因為這些事物雖然熟悉,但學生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用這樣的現象作為新課切入口,必然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和主動性。如「蒸騰作用」一節時,問學生在炎熱的夏天裡,你坐在大樹下與從在太陽傘下相比較,哪種感覺好?學生會回答:「在大樹下」。我追問:「為什麼?」這時學生就不知所措了,從而導入新課。 6、能做實驗的一定做實驗。通過不同形式的實驗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神經系統的調節方式》時,發給每人一粒酸梅糖,當學生吃糖後問:「口中有什麼東西分泌?受什麼調節?是一種什麼現象?」等問題提出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總之,首先應該根據教材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 (二)上好一節生物課還要重視上課的中間環節。 一堂好課應把課堂每個環節穿插有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教學效果出發,通過精心設計,將最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和掌握生物技能的過程中,懂得自主學習生物學的方法,並在學習生物過程中樹立生物對人類、對社會都十分有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生物教學過程中,還要利用網路等新的資源注意廣泛收集生物學科最新成果。結合教學內容,巧妙地包裝,隆重地介紹,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根據學科特點,引導學生注意生物學科知識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實驗法、談話法、表演法等學習方法,使學生從被動接受式學習中解脫出來、進行研究性學習、對生物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還可以採用講故事的方式引導學生。因為生物教科書中有很多生物歷史趣聞,這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再就是在上課中,還要注意教學評價。以往教學中,由老師來完成的評價方式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消極被動的地位,很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很好的發揮。在學生的討論交流或展示中,盡量要學生點評、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小組互評,讓學生主動參與評價,成為評價的主人。最後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挖掘教材中生活中的德育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將思想教育貫穿於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進行感情投資,在課堂上教師要做到「微笑多一點,尊重多一點,贊美多一點」教師飽滿的熱情良好的情緒和真誠的微笑將促進學生積極求知的良好狀態。 (三)結束環節。 精心設計結束這一環節(即結課),對於良好教學的鞏固,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結課必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結課時,我常採用:(1)設置懸念。好的懸念設置能誘發學生的求知興趣,能誘發學生思維想像的浪花,能使學生產生急於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如:在講完《最微小的生物——病毒》有關知識後,結尾時,我說:「病毒是一種古老的生物,在我們人類出現之前就早已存在,在千百萬年中人們不斷地與病毒作斗爭,而且目前許多病毒引起的疾病是無法醫治的,給我們生活帶來極大的危害,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最終能否完全消滅病毒?這將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引起學生反思,引發聯想,使學生課後探究,並造成懸念,期待著在下一節課能得到解決。(2)用一些謎語、俗語等結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講完《開花和結果》:教師以「麻房子,紅帳子,裡面躺著一個白胖子」要學生猜後,又問麻房子是由什麼發育而來,指果實中的什麼結構,「紅帳子」是由什麼發育而來的,在果實中是什麼結構。「白胖子」是什麼發育而來的,在果實中是什麼結構?以練習的方式「收尾」,從而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本人認為一場課能以「預習為先導,以思維為核心,以揭示規律為重點,以精講精練為策略,以學生參與為途徑。」就是一場好課

⑶ 如何上好一節生物實驗課

實驗課是人類認識和研究生物科學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學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生物實驗是教師指導學生利用一定的材料、葯品、儀器設備,按照指定的條件去進行的生物實踐活動。生物學實驗可以向學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學習的基本技能和觀察、分析綜合運用生物學知識的能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實驗是生物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上好一節生物實驗課要扎實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精心准備
(一)、教師准備:首先要精心設計好實驗教學程序。教師在設計實驗教學程序時,應認真構思好學生觀察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和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現象、失敗的原因要盡可能考慮細致,盡可能多設置幾個「為什麼」,以激發學生思維。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避免出現學生無事可做的時間空擋,以提高教學質量。其次要適時地科學地准備好實驗材料,確保試驗成功。
(二)、學生准備:預習好實驗內容,明確實驗過程
只有讓每個學生弄清了每個實驗的內容、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實驗目的和每個實驗的全過程,這樣學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進入實驗室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實驗操作。
(三)、加強組織紀律教育.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實驗室守則和實驗規則是上好實驗課的保證,為了培養良好的實驗習慣,使實驗順利進行,必須向學生強調遵守實驗室守則和實驗規則的重要性。並要向學生講清道理,反復教育,使學生明白並自覺遵守,保證實驗室內環境安靜。要關心愛護教學儀器,節省實驗材料,實驗結束要自覺整理清潔實驗儀器。總之,要養成有組織、有紀律的實驗習慣和良好作風,並始終保持實驗室清潔。
二、明確實驗目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心理學告訴我們,目的是人採取行動的結果,而動機則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動力。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自覺地產生動手實驗的內部動機,實驗效果就會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級學生好奇、好動,對實驗陌生。有的學生認為上實驗課好玩,缺乏科學態度,學習目的不明確,這些都給實驗課組織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實驗前除要求學生明確教材上的實驗目的外,還要明確該實驗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實際應用。如上顯微鏡使用一課時,問:「你想看看自己的細胞是怎樣的嗎?」今天學會了顯微鏡的操作就可以看到,激發學習興趣。同時提出醫生對炎症的診斷,要化驗血,就是用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等對病人的血細胞進行檢查,才能得出結論。沒有科學手段會使病人誤診,嚴重時會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同時介紹顯微鏡在工、農、醫學方面的廣泛應用,以此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樹立科學態度,提高學習興趣,這樣有利於克服組織教學難的問題。
三 、教師做好示範。
教師實驗操作的基本功如何?直接影響實驗的效果。因此,每個實驗教學前,教師應按課本的實驗要求,認真做,使自己的實驗操作規范、熟練。在演練中還要研究和摸索學生可能發生的問題和實驗成敗的關鍵,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實驗中及時提醒學生,確保每個學生都成功。
四、指導學生掌握實驗步驟的方法,規范操作。
實驗步驟是學生動手規范操作的要領,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規范操作,實驗才能成功。因此實驗前指導學生預習,將實驗步驟由繁化簡,抓住每一步的關鍵詞語串通於實驗步驟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實驗效果。如顯微鏡使用過程中的「三個一」:一、安放距桌邊一掌;二、對光要目(目鏡)物(物鏡)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線,光強用平面鏡,光弱用凹面鏡;三、觀察時標本對孔正中距離物鏡一厘米,視野中出現標本顏色或雜質時觀察目標即將到位,微調粗旋鏡升降,細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標時緩緩移動玻片標本即可找到。教師規范操作一步,邊講該步的注意事項,邊讓學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師巡視,及時表揚規范操作快而且准確的學生。糾正錯誤操作,如用左眼觀察時,糾正學生用右眼觀察或閉著右眼的習慣,用完顯微鏡擦乾凈外表。轉動轉換器,把物鏡偏兩旁,放回鏡箱原處。製作臨時裝片的實驗,先將擦→滴→取→展→蓋→染的實驗步驟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看書了解每一步的涵義,圈上關鍵的詞語,教師再講每一步的涵義及注意的問題,邊操作邊叫學生模仿操作。然後強調注意事項。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現氣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觀察,展平防重疊,輕蓋防氣泡。氣泡與細胞的區別,氣泡圓邊厚黑,中間亮白,輕壓變形。這樣學生很快掌握步驟、要領,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自己製作臨時裝片中的細胞,認識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細胞膜緊貼細胞壁,在光鏡下看不見),然後繪出細胞結構圖。這樣學生就達到了實驗的目的要求,興奮不已,終生難忘。
五、指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規范操作是進行實驗的基礎,而對實驗現象的認真觀察,是達到實驗的目的、探索實驗結果的關鍵。但學生在實驗中往往重視操作,忽視觀察、分析。如在做用顯微鏡觀察動植物細胞的實驗時,學生以為看到細胞實驗就做完了。針對這一問題,我在實驗前編好實驗指導,要求學生預習實驗時准備好硬紙板,在上面畫圖並標出各部位名稱,同時進行對比找出共同點和不同點,教師檢查評分,並及時表揚做得好的學生。這樣通過學生動手、動眼、動腦、觀察、分析思維,培養了學生認真的科學態度,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總之,只要每位教師對生物實驗教學予以高度重視。從教與學的實際出發,在實驗教學中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生物教學質量和實用型的生物人才,將會大面積豐收。

⑷ 提高生物課堂教學質量的幾種方法

高中教育在很多人的一生中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廣大教育界人士應該竭盡全力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學生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重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養成嚴謹的求學作風,從而學會學習,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課堂教學的質量應該是課堂教學永恆追求的主題,老師們應該認真鑽研教材和生物課程標准,弄清楚什麼是教學的重點、難點和疑點,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來實施教學。
隨著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高,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教育的作用,科教興國的理念一直是國人的共識。因此,國家大力投資教育事業,各大高校接連不斷的更新學校的軟體和硬體設施,從我國開始實施素質教育,就可以看出來國家對教育的重視。
所謂素質教育,就是教育要面向全體公民,這是旨在掃清國家的文盲人員,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同時考慮到經濟的問題,尤其是農村方面,國家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免除學費的政策。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生動活潑的發展,而且重在培養學生的態度和能力,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接班人。
而要實現這一切,就要靠教學,教學最重要的形式就是課堂教學,因此,課堂教學的質量應該成為老師們永恆的追求,課堂教學質量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相應的得到提高,反之,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不高。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大力實施,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在很多方面也得到了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大體形勢卻不容樂觀,很多地方還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我國一直以來就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例如,考上好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一考定終身等這些理念深入人心。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時間不久,這些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中,家長、老師和學生一時是很難轉變過來的。現在高校的一切教學還都是圍繞著高考而設定的,尤其是在高中階段。
比如,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仍然是以老師的講為主,老師填鴨式地把自己備課的內容一股腦地全講給了學生聽,學生在下面沒有任何獨立思考的時間因為,他們要緊追老師的思維和步伐。由於現在教材的知識容量大幅度增加,而課時偏緊,老師們為了趕教學進度,往往顧此失彼,課堂上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是微乎其微的。
那麼,老師們要如何做到既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又要協調好高考的問題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呢?怎樣做才能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質量呢?這一切都需要老師們精心探究和鑽研教材,把握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對教材進行再創造,設計出以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創新精神為主的教學目標。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才能更好地實施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傳統的教學手段注重的是老師的教,老師是課堂上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所講的知識,師生之間的互動很少。長此以往,老師上課沒有了激情,學生機械地學習,老師的負面情緒還會影響到學生。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有不少學生反映說,老師上課沒有激情,教材上有什麼就講什麼,課堂氣氛毫無生機可言。這種教學手段早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了,新課改明確規定學生才是課堂上的學習主體,學生主動地學習,喜歡學習,對學習充滿了興趣,那麼,學習就有了強大的推動力。老師應該轉變自己傳統的教學模式,把課堂變成是學生探究、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的知識,會讓他們有一種成就感,會對學習充滿自信,這種成就感不是老師所能給予的。老師在課堂上只需要把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出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這種參與不是表面上的參與,而是思維的參與。
二、採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實施教學
要想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慾,離不開多樣的教學方法,有效的教學需要有效的教學手段來實現。那麼,老師採用怎樣的教學手法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呢?前面說到,高中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老師在課堂上可通過直觀性的手段來實施教學。
課堂上老師不要著急地把知識點告訴學生,尤其是對於課本上的有關概念、原理等,因為這些東西很抽象,恐怕老師即使講了很多遍,也會有學生不理解,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實驗的方法來驗證這些所謂的概念,原理等。在以往的教學中,有些老師為了省事,自己在課堂上做實驗,把實驗的過程和結果都清晰地展示給學生,然後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際上,學生的實驗就等於是重復了老師的實驗,雖然實驗能夠十分順利地完成,但學生的積極性和對科學素養的訓練無疑就受到打擊。
事實上,老師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把動手、思考的空間多多留給學生,而不是自己演示之後再讓學生做。學生在動手做實驗的過程中,就是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無疑就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

⑸ 生物學教學如何進行「有效問題」的設計

生物教學不論採用何種教學方式或教學模式,都是在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再去認識更高層次問題的過程中展開的,問題是開展有效生物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優劣是直接影響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縱觀當今生物課堂,為活躍課堂氣氛,教師的提問次數明顯增多,但一些問題與其說是激發思維,不如說是打發時間。有些教師課堂上提出的大部分問題都是事實性的,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即可回答,問題表面化,課堂貌似熱鬧,實則學生思維的質量低下,流於形式,是淺層次的師生互動;有些教師提出問題後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和空間不足;有些教師提的問題過於收斂,缺乏發散性,教師只接受期待的答案等等。要想解決存在的問題,就需要教師高度重視「有效問題」的設計。只有保證「問題」設計的有效性,才能保障教學的針對性與有效性,真正做到有效提問,實現有效教學,打造「高效課堂」。怎樣進行 「有效問題」 的設計呢?筆者的實踐體會如下。 一、有效問題的設計要關注最佳提問時機 在一個完整的單位教學時間內,只有幾個瞬間時刻是提問的最佳時機,教師要善於抓住這些時刻,設計不同的問題。例如,在上課初期,學生的思維處在由平靜趨向活躍狀態,這時多設計一些回憶性問題進行提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喚醒、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作用。當學生思維處於高度活躍狀態時,多設計一些說明性、分析性和評價性問題進行提問,有助於學生分析和理解所學知識內容,進一步強化學習興趣,並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當學生思維處在由高潮轉入低潮階段時,多設計一些強調性、鞏固性和非教學性問題進行提問,這時,可以重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防止學生講話、打瞌睡、看課外書等非學習行為的出現。[1] 二、有效問題的設計要依據「最近發展區」 維果茨基認為,兒童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現實發展水平,即目前已經達到的水平,藉此兒童可以獨立完成智力方面的任務;另一種是最近發展水平,即依靠現有的水平,兒童獨立完成不了的智力任務,但在教師和集體的幫助下經過一番努力可以達到的水平。現實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水平之間的區域即為「最近發展區」。把問題設計在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上,學生不必花多大的力氣就能回答,對他們的身心發展無所補益,有的學生甚至因為問題太容易而不屑一顧。設計的問題太難,學生經過努力仍然百思不解,也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把問題設計得比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們「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來」,逐漸讓「最近發展水平」轉為「現實發展水平」,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就能得到發展。因此,深入鑽研教材,結合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巧妙設計一些可發展的問題,可以達到啟迪思維、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目的。例如,在學習生命的結構基礎時,如果直接提出「生命的結構基礎是什麼」這一問題,就明顯脫離了學生現狀,急功近利,不能起到「橋梁」作用。筆者從學情出發,依據學生「最近發展區」理論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①生命是由物質構成的,這些物質可以通過簡單的堆砌後執行生命的功能嗎?②執行生命功能的最小結構是什麼?③你知道的結構最簡單的生命體是什麼?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有效問題的設計要注重情境創設與激活思維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認知不是通過教師傳播而獲得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同學和老師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恰當創設學習情境,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有效教學策略。有效的問題情境能促使學生產生問題,最終使學生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同化和順應進行整合,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從而促進學生的能力形成和智力發展。例如,在「遺傳病的監測與預防」教學中,筆者沒有採用指導學生在課本上畫出幾點措施的簡單辦法,因為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為學生以後的優質生活提供知識與觀念上的保證,也是開展生命教育的良好載體。筆者以「一對戀人結婚組建家庭」這一故事為背景,創設了一系列問題情景,巧妙而自然地將相關知識串聯起來,課堂主線突出,教學思路清晰,層次分明。情景一:「有一對青年男女在經歷一年多的熱戀之後,准備走進婚姻的殿堂,擬選擇一個好日子登記結婚。這時,男方提出我們應先去做婚檢,女方說,我們雙方都很健康,婚檢很麻煩,還是免了吧!」聯系生活設計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教學時,筆者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讓學生在判斷、分析與交流中達到對婚檢重要性的認識。情景二:「這一對青年男女在男方的堅持下,來到了醫院,進行了一系列檢查。結果發現女方是色盲基因攜帶者,男方含有白化病基因。當發現這個結果可能對後代造成影響時,他們及時向醫生進行了咨詢。」筆者設計學生體驗環節,嘗試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大家來做遺傳咨詢醫生,用遺傳病遺傳規律對這對青年進行分析診斷,提出是否適宜結婚和生育的建議,提高學生對遺傳咨詢重要性的認識。情景三:「當這對青年經過醫生指導後,他們消除了顧慮,不僅登記結婚,而且一年之後,他們有了愛的結晶。他們向醫生實事求是地說明了婚檢情況,醫生給他們設計了一份避免遺傳病患兒出生的產前診斷報告。十個月後,年輕媽媽生下一個健康寶寶。」筆者要求學生設計一份含有「檢查時間、檢測手段、結果分析與建議」產前診斷報告。[2]學生通過閱讀和生活經驗,知道一些專門的檢測手段,提高對產前診斷重要性的認識。這樣教學,既生動活潑,又提升了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有效問題的設計要有助於激發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於興趣。關注學生興趣,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設計課堂教學,是生命教育課堂的出發點。在學習過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力,興趣是最高效率。學生有了興趣,才會主動學習,才能輕松愉快地學習,才能不知疲倦地學習,才能煥發無盡的精力和創造力。」托爾斯泰也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密切聯系生產實踐、社會生活、環境保護、人體健康、醫療保健等的問題,學生往往很感興趣,因此有效問題的設計要注意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實際。例如,在學習「果實的結構」時,為了讓學生分清果皮、種皮和胚及其之間的位置關系,筆者利用謎語「麻屋子,紅帳子,裡面住個白胖子」, 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麻屋子」、「紅帳子」、「白胖子」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各代表果實的什麼結構?在學習「保護色」時,筆者根據一句古詩「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設計了「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這句古詩說明了一種什麼生物學現象?」在學習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時,筆者先給學生講一個小故事:美國的舞蹈明星拒絕了許多風流倜儻的公子哥們的追求,卻寫信向長相普通、不修邊幅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求愛。她寫道:如果我們結婚,我相信我們的後代一定會像您那樣聰明,像我一樣漂亮。然後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問,如果他們結了婚,她能夢想成真遂其願嗎?這些問題都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 五、有效問題的設計要有助於凸顯教學重點與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是教學中需要著重解決的學習內容,教學難點則是學生有可能出現的知識學習障礙。教學重點的突出、教學難點的突破是學生順利開展學習的關鍵,也是一節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學設計時教師應當深層次研究學生學習心理,以學生的視角思考教學,課前備課過程中要多角度、多維度設想課堂中學生在學習教學重點與難點時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並相應設計合理的應對之策,通過架階梯、引路子、牽繩子等方式,給學生一個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的抓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教學時,考慮到減數分裂是細胞學的基礎,筆者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①什麼是同源染色體?它在減數分裂第幾次分裂的什麼時期分離?②基因在什麼結構上?③什麼是等位基因?它和同源染色體有什麼關系?通過這幾個簡單問題學生很快理解掌握了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即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而分開。 六、有效問題的設計要有助於建構知識網路 結構化的知識既有助於記憶,也有助於知識的運用。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次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去分析歸納,理清相近相似知識點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把零散、孤立的知識點編製成系統化、條理性的網路結構。如在復習「染色體」概念時,筆者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①染色體與染色質有何關系?②染色體與染色單體有何關系?③染色體、DNA、基因有何關系?④什麼是同源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⑤什麼是常染色體與性染色體?⑥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有何不同?⑦什麼是染色體組? 七、有效問題的設計要有助於突破思維障礙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之所以產生一些思維的困惑或理解的偏差,主要原因是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還不能同化和順應教學內容,因而形成思維障礙。因此,教師要善於尋找矛盾形成的原因,並以此為切入點,設計好有針對性的問題,為學生順利解決困惑、理解知識創造條件。例如,在遺傳的基本規律復習中,筆者布置了這樣一道題目:已知豌豆的種皮灰色(G)對白色(g)為顯性,子葉黃色(Y)對綠色(y)為顯性,若基因型為GgYy的個體自花傳粉,則該植株所結種子的種皮顏色和子葉顏色的比例分別是( ) A. 1∶0和3∶1 B. 3∶1和3∶1 C. 9∶3∶3∶1和9∶3∶3∶1 D. 9∶3∶3∶1和3∶1 許多學生錯選B。該植株所結種子的種皮顏色和子葉顏色的比例為什麼分別是1∶0和3∶1呢?學生很難理解,所以出現錯誤。為突破學生思維障礙,筆者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①種皮由什麼結構發育而來,其遺傳物質與父方和母方都有關嗎?②一棵豌豆植株上所結種子中種皮的顏色一定相同嗎?種皮的顏色由誰的基因型決定?③子葉由什麼細胞發育而來,其遺傳物質與父方和母方都有關系嗎?④一棵豌豆植株上所結種子中子葉的顏色一定相同嗎?子葉的顏色由誰的基因型決定? 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很快明白「種皮其實是由母本的珠被發育來的,應該是個體發育的一部分,並不是生殖後代的本體部分,只不過是伴隨著生殖而發生的過程;而子葉是胚的一部分,是子代的組成部分」。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自己錯誤理解的認識。

⑹ 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怎樣實現高效率

如何實現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一、精心設計課堂引導 激發學習生物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新課的導入至關重要。恰當的導言可以創造良好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學習的主動性增加。課堂中精心設計導言,恰似「引車入軌」,利用學生的「知新」慾望引導思考,開始新知識的探索,以及運用有趣的小資料給學生提出疑問,不僅可以啟發學生自覺思維,還有助於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果沒有興趣,我們的一切課堂教學計劃就會落空。生物教學要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到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以達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探究的前提,問題的確立是學生學習的動因和目標。有效的課堂設計的實施,既是提高學生能力的手段,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學生只有在創新性學習的環境中,才能真正地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才能在體驗中學習,進行他們自己的科學性探索。生物教學中教師的責任包括:一是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二是可以給學生提供諸多事例,提供探究的材料;三是可以給學生提供指導,避免進入「死胡同」或鑽「牛角尖」;四是可以向學生提出有啟發性的問題,並鼓勵學生去探索。
二、開拓創新教學模式 啟發學生科學思維
生物課堂教學是以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為基本特徵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將探究未知世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生物課堂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探索的實踐過程,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如何面對疑難,養成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獲取知識的習慣,並學會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資料,從而獲得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課堂教學可以創設問題情境,任何學習慾望都是在一定問題性的情境中產生的。問題情境能夠誘發學生學習的需要,極大地促進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實現。問題情境的創設講究「妙」,課題的引入關鍵在「巧」,因為妙能生趣,巧能激趣。不管是巧,還是妙,都要以實際生活、生產事實或經驗為出發點。高中生物新課程注重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和探究生物學。因此,教師應聯系生活,善於為學生准備好問題情境素材,設置適當的途徑,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課堂教學巧設問題 調動學生思考能力
科學知識的增長,永遠始於問題、終於問題。學生多聽,就會導致多想,而多想就會引出多問。所以,生物教學中要有意地通過創設情景、疑問、故事和矛盾等,去激發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若要讓學生願意提問,融洽的師生關系、活躍的課堂氣氛是前提。教師要平等地對待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挑戰權威,標新立異,從而促使學生形成敢想、敢問、敢說、敢做的心理品質,形成良好的提問習慣。此外,還應加強課堂問題教學設計,教師在課堂中應多些指導激發,少些批評斥責;多些鼓勵表揚,少些直接告訴結果或答案,讓學生去嘗試成功或失敗來獲取新知。如此便能使學習任務處於既適合學生但又具有挑戰性的水平,刺激學生進行思考、善於用腦。最後,在課堂教學結束後,教師應將知識拓展延伸,提出更多的問題,以調動學生的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性。
四、重視生物教學實驗 豐富學生課堂生活
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那些既源於課程內容,又能夠引起學生探究興趣的生物學問題,開發成實驗,或觀察、或探究、或實踐,對於體現生物學科的特點具有重要意義。以實驗驗證假設或猜想,不僅能為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現象及其變化規律提供事實依據,而且能培養學生觀察現象、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更能以其豐富生動的內涵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發揮其獨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師應鼓勵學生去實驗、去探索、去研究,延伸課內,充分利用課外,開展研究性學習,使課內理論性的知識、理論上的解題思路,通過實踐、探索、論證,更好地掌握。學生一旦掌握了科學的觀察方法,對他們今後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五、課堂教學歸納總結 進行優化教學成果
生物教學歸納總結是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和效果作出的科學而合理的評價,將大大促進他們的再次或者下階段開展的下一步教學任務。評價時,不但要注重過程評價,而且不要忽視結果評價。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要把足夠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以保證學生的探索性學習落到實處。所以,教師在對探究教學過程進行歸納總結時,要把握時間,講究簡潔,注重人性化,但也不要「蜻蜓點水」,內容應包括本節課所探索的生物學知識的梳理、各個知識點的小結和整個課題的總結,以及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指導、總結和教學效果的反思,去偽存真,不斷完善生物教學,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也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要切實提高自己的生物課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無論怎樣的教學方法,若能充分地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就能達到「學逸而功倍」的效果。高中生物教學是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教學應該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在現代社會中,學生一旦被激發起興趣,就會從多種信息源中找到資料,學會自己學習,舉一反三。讓我們共同努力來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吧。
(作者單位:河南省扶溝縣直高級中學)

⑺ 如何更好地開展生物實驗教學

1、明確實驗教學目標
初中學生知覺的無意識性和情緒化仍比較明顯,注意力往往與個人興趣聯系在一起,容易被無關的內容所吸引。如有的學生在觀察自製洋蔥表皮細胞裝片時,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擺弄鏡頭和觀察游移不定的氣泡上,在觀察永久裝片時也主要欣賞染色標本的色彩。因此,讓學生知道實驗的目的和要求,是實驗教學中的重點。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思維才會有方向,操作才會認真。如解剖鯽魚實驗,是學生第一次使用解剖工具,只有當學生明確解剖實驗的目的,學生才會注意解剖技能的動作要點,認真觀察鯽魚的外部形態、體色、鱗片、側線、鰓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特點,認真觀察其內部結構,最終達到解剖鯽魚的實驗目的。
2、做好實驗教學的准備工作 實驗教學和一般的授課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節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實驗還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結果。因此課前的准備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生物實驗教學的准備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制定切實可行的《生物實驗教學計劃》,並將每個實驗所需的材料一一列入表內,季節性強的實驗要打好時間差。必要時對實驗內容進行調整:推遲或提前。 2.2 適時地科學地准備好實驗材料。解決生物實驗材料的途徑主要有三個:一是採取替代材料,如學習操作顯微鏡時,儀器室內沒有玻片,可以用薄而透明的玻璃片代替;做《觀察花的結構》實驗時,正值冬季,桃花無處可尋,上課時可用替代桃花的其他鮮花:如臘梅花、旱金蓮、百合花等。同樣可以達到實驗效果。只要我們處處留心,初中的生物實驗材料幾乎都可以在當地找到合適的替代材料;二是分工合作獲取材料,一些生物材料的培養需要較長時間,有些不易採集到,這些就需要教師之間分工合作,避免因個人的時間倉促或精力有限造成實驗材料准備不足;三是發動學生採集和培養。發動學生參與採集和培養不但能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獲得對生物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的感性認識 2.3 精心設計好實驗教學程序。教師在設計實驗教學程序時,應認真構思好學生觀察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和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現象、失敗的原因要盡可能考慮細致,盡可能多設置幾個「為什麼」,以激發學生思維。比如,在觀察草履蟲內部結構的實驗時,設計了如下的思考題:(1)纖毛:主要觀察纖毛是否等長?纖毛如何擺動?纖毛有什麼功能?(2)口溝:注意觀察口溝的位置。(3)食物泡:重點觀察食物泡的數量和運行情況,食物泡是如何形成的?食物泡大小是否一樣,為什麼?(4)伸縮泡和收集管:觀察它們的位置及交互漲縮情況,以及每個伸縮泡周圍有多少條收集管?另外,不能單為完成某個實驗而做實驗,應全面系統地分析實驗目的,操作要求,實驗步驟等。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避免出現學生無事可做的時間空擋,以提高教學質量。 2.4反復演練,做好示範操作。教師實驗操作的基本功如何?直接影響實驗的效果。因此,每個實驗教學前,教師應按課本的實驗要求,認真做即便,使自己的實驗操作規范、熟練。在演練中還要研究和摸索學生可能發生的問題和實驗成敗的關鍵,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實驗中及時提醒學生,確保每個學生都成功。如:「觀察唾液澱粉酶對淀
粉的消化作用」實驗,教師雜實驗前應對學生強調澱粉糊和唾液混合後的「振盪」是關鍵,振盪不充分,經37℃水浴後滴碘,只要一振盪,試管底部的澱粉與碘結合,試管中仍出現藍色,從而導致實驗失敗。
3、加強實驗教學的課堂組織管理
多數初中生把觀察簡單地理解為「看」,對看到的現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實驗完畢後往往答不上產生現象的原因和實驗的結論,如果對他們缺乏必要的嚴格訓練,一堂課下來,教師會弄得疲憊不堪,學生在嬉戲中一無所獲。由於初一的前幾節實驗課是培養學生良好實驗習慣的關鍵時間,因此應下大力氣抓實驗紀律。規范實驗習慣;每個實驗完畢後,要總結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和問題存在的原因;要培養好實驗助手或實驗小組長,讓他們在實驗中協助教師指導好本組的其他學生,使教師能集中精力輔導學生。實驗證明,讓學生參與實驗教學,比教師唱「獨角戲」要好得多。
4、正確指導是實驗教學成敗的關鍵
在實驗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和指導,指導得法與否,是實驗教學成敗的關鍵
4.1對一些技巧性較強的操作。不但要對學生精心指導,還要讓學生進行反復練習。如顯微鏡調焦,徒手切片,蓋蓋玻片不出現氣泡等操作,學生需反復操作,才能掌握其操作技巧。
4.2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並教育學生對實驗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要求學生做到先整體後局部,例如對一株植物的觀察,要先外到內,有表及里,如對植物莖橫切面的觀察,自下而上。對根尖結構的觀察,要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再次,教師教育學生要有實事求是的觀察態度,不要照搬,照套教材上的現象和結論,要親自觀察,不要輕易放棄那些異常的現象,要積極思考,找出原因。此外,要有意識,有目的地通過一些具體的觀察活動,從一點一滴做起,對學生進行長期培養,並在觀察過程中提出各種有啟發性的問題,加以具體的指導,使學生逐漸學會觀察的方法,養成觀察的習慣。
4.3指導學生認真分析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在實驗過程中,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大膽質疑。抓住現象的本質,找出與該現象相關聯的問題,進行認真分析。如在做「唾液澱粉酶對澱粉的消化作用」實驗時,某同學按照要求在甲乙兩試管內各注入2毫升漿糊,然後在甲試管內加2毫升清水,乙試管內加2毫升唾液,將兩試管振盪並放置10分鍾後分別滴入兩滴碘酒,觀察兩試管內的顏色變化,發現兩試管均變藍,沒有很大差別,通過分析發現是由於實驗缺少37℃溫水浴這一步。其次,教師在實驗中要經常啟發學生進行分析、討論,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植物在缺水、淹水和施肥過多時都會萎蔫,讓學生分析討論各是什麼原因。通過經常分析常見的生物現象,就可以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
4.4發現共性問題,應及時向全體學生作補充指導,發現學生的操作技能有錯誤或觀察判斷不正確,要及時啟發學生糾正。同時要指導學生認真記錄實驗現象和結果,完成實驗報告。
5、課後可以因地制宜地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興趣活動
例如,可以讓學生在父母的指導下製作酒釀。做觀察昆蟲如螞蟻的記錄。寫當地的動植物資源的調查報告。對當地的生態情況進行普查。給校園的植物掛標識牌。給家庭成員和學校同學測血型、量血壓。飼養家蠶。對當地的農業生產的農葯污染情況進行調查並提出改進方法。參觀並實踐果樹嫁接,扦插等常規農業技術等等。都是很好的課外興趣活動的項目。在這些活動中老師一定要跟蹤指導,對學生在興趣活動中出現的困難及時給予必要的幫助,每次活動後要善於引導學生寫出相應的活動記錄,對出現的各種現象進行必要的探究討論,這樣有利於將中學生物課程中的理論在實踐中得到應用,長期堅持後,可以逐漸形成有自己特點的校本課程系列。

閱讀全文

與如何精心設計環節生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