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生物病毒在地球上是什麼時候就開始出現了
病毒與細胞關系的多元化給病毒起源的研究增加了許多困難,1988年以來,隨著對病毒與細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模型分析和病毒核酸的分子生物學研究以及病毒基因克隆技術的發展,對病毒的起源目前形成了三種代表性的學說。
第一種學說認為,病毒是地球上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一種最為原始的生命物質,病毒既具有化學大分子的屬性,又具有生物的部分特徵。這似乎提示,在從無機自然界到生命出現這一漫長的轉變過程中,病毒正處於非生物到生物的過渡位置,也就是說病毒正好填補從化學大分子到原始細胞生物中間的空白。其要點是:地球上生命物質產生的環境中首先由無機物質演化為有機物質,再演化為大分子生命物質。這個學說是根據生命起源學說和分子進化理論所提出來的一種純粹的假設,缺乏任何進化上的證據。
第二種學說認為病毒是一種高級微生物的退行性生命物質,微生物細胞在生命歷程中的部分基因丟棄使其喪失獨立的自我繁殖能力,最終退化為病毒。提出這種假說的依據是:在細胞內環境寄生的細菌與病毒之間,還存在著像立克次氏體和衣原體(是二類非獨立生活的細胞生物)這樣一些比細菌更原始,而且是專性細胞內寄生的中間形式,並據此推測,由寄生於細胞的低級細菌退化為立克次氏體一類的生物,再退化為衣原體一類的生物,進而退化成病毒。如果假說成立,那就應該在病毒能夠感染的動植物細胞和細菌細胞中找到這種細胞內寄生的小型細胞生物,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況且,在立克次氏體和衣原體中未見發現病毒的報道。可見,該假說成立的證據不足。
第三種學說認為,病毒來源於正常細胞的核酸,因偶然途徑從細胞內脫離出來而變為病毒,這就是目前比較流行的病毒起源的內源性學說。支持這個學說的多半來自於一些實驗的間接證據:病毒與質粒的相似性,質粒本屬於細胞的一部分,但它可以隨時脫離細胞,並在細胞之間傳遞;有很多DNA病毒,如細菌病毒中的λ噬菌體,植物病毒中的花椰菜花葉病毒,動物病毒中的乙肝病毒、腺病毒、皰疹病毒和乳頭瘤病毒等,這些病毒的 DNA或全部或部分可以結合到它們所寄生的細胞的染色體上,從而變為細胞的一部分,這正好是細胞核酸外逸的逆過程;利用核酸分子探針技術發現很多能與細胞染色體結合的病毒DNA的整合區序列與發生整合的染色體的側翼序列有很大的同源性,尤其在一些逆轉錄病毒(艾滋病的病原——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即屬於此類)中的癌基因V-onc與細胞中的原癌基因C-onc高度同源;正常細胞中存在較廣泛的逆轉錄型可動遺傳因子,如酵母細胞的Ty因子、果蠅的Copia樣因子、脊椎動物的IAf,基因,和逆轉錄型重復序列,如人的Alu因子及KpnⅠ因子等,提示正常的細胞中含有RNA所介導的DNA合成反應,而這與逆轉錄病毒的核酸的復制行為一致。這些間接證據可部分解釋DNA病毒的起源,但要說明RNA病毒的起源卻十分困難。
1999年第十一屆國際病毒學大會對病毒在基因水平上的起源及進化提供了新的證據:在一種古細菌(一種介於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間的第三類生物)中發現了被稱之為 「反轉子」的遺傳單元,它是僅含一個基因並且能自我復制的一段核酸分子,具有重要的基因捕獲功能。其基因序列與宿主細胞等位基因高度同源,並且在密碼子的使用頻率上也有高度相似性,根據對這種古細菌的年代考證,估計反轉子在4億年前就已存在。隨著古細菌的進化,反轉子從細菌基因庫中捕獲基因,擴大自己的遺傳信息量,增加生物學功能,最原始的感染性病毒顆粒由此產生,原始病毒採取不同的復制策略,於是產生不同病毒的進化。可見,生命的起源是從細菌開始的,細菌是病毒進化的搖籃。其基本推測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病毒可能是以RNA為基因組的逆轉錄病毒,然後發展成以DNA為基因組的逆轉錄病毒(乙肝病毒屬於此類),最後出現的是DNA病毒,而RNA病毒則可能有其獨立的演化途徑。
以上三種病毒起源學說及病毒演化的有關證據給人的啟示是,病毒起源是復雜和多元化的,不同病毒有著不同的起源,至少在DNA病毒和RNA病毒之間是如此,這方面的結論尚有待於更多研究資料的積累。
『貳』 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物是什麼
最早出現的是單細胞生物,也就是原生生物。。
由化石得知,原生生物在15億年前即已存在,它是由原核生物演化來的。大部分的原生生物為單細胞,因此常被認為是最原始、最簡單的一群真核生物,是五界中在形態、解剖、生態和生活史上變異最大的一界。此界的界限不很明確,有些原生生物的演化分支很顯然的延伸入植物界、菌物界和動物界中。有些原生生物的細胞非常復雜,雖然只是單細胞的個體,但必需像植物體或動物體執行所有的新陳代謝。由此可知,真核生物的起源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要突破。
『叄』 世界上最早的生物大約出現在什麼時候
古生物學家告訴我們,大約在 36 億年前,第一個有生命的細胞產生。
38億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穩定的陸塊,各種證據表明液態的水圈是熱的,甚至是沸騰的。現生的一些極端嗜熱的古細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於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謝方式可能是化學無機自養。
澳大利亞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億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證據。 8億年前地球上就出現了真核生物,那時候是震旦紀。而只有地球上有了充足的氧氣之後,真核細胞才可能出現. 而在此之前都是厭氧的原核生物。
拓展資料
生命究竟是怎樣起源的?這個問題存在著多種臆測和假說,並有很多爭議,是現代自然科學正在努力解決的重大問題。現在學術界普遍接受的是由《物種起源》和米勒實驗為理論基礎的化學起源說 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和各種不同的證據的發現,人們對生命起源的問題將會有更深入的研究。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蘆木、鱗木等)、古無脊椎古生物(三葉蟲)動物(貨幣蟲、三葉蟲、菊石等)、古脊椎動物(恐龍、始祖鳥、猛獁等)。
古生物死後,除極少數(如凍土中的猛獁,琥珀中的昆蟲)由於特殊條件,仍保存原有的組織結構外,絕大多數經過鈣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礦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僅具原來硬體部分的形狀、結構、印模等的化石。
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異養型原核生物細菌,經過不斷地分化和發展,終於又出現了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從無機物合成有機養料的自養型原核生物藍藻。藍藻和細菌作為早期生物界的合成者和分解者,組成物質循環的兩個基本環節,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從異養到自養是早期生物演化的另一次重大的飛躍。
藍藻是最早出現的放氧生物,使得地球上原始大氣中氧氣濃度不斷增加,形成含氧大氣層。在高空出現的臭氧層,吸收了太陽的紫外輻射,改變了整個生態環境,為喜氧生物提供了有利的生活環境。於是生物便由厭氧轉入喜氧,提高了能量代謝的效能。在加拿大甘弗林組中,發現了完好的距今約20億年的細菌和藍藻化石。
『肆』 地球最早是什麼時間出現生物的
寒武紀。
寒武紀是地質年代劃分中屬顯生宙古生代的第一個紀,距今約5.7億至5.1億年,寒武紀是現代生物的開始階段,是地球上現代生命開始出現、發展的時期。寒武紀對我們來說是十分遙遠而陌生的,這個時期的地球大陸特徵完全不同於今天。寒武紀常被稱為「三葉蟲的時代」,這是因為寒武紀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類群豐富的礦化的三葉蟲硬殼。
此外,寒武紀還產生了進化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在很短(地質意義上的很短,其實也有數百萬年之久)時間內,生物種類突然豐富起來,呈爆炸式的增加。
『伍』 地球上最早的生物是什麼
地球上最早的生物應當是名為藍藻的類群,它們進化出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特性。它們在海底形成巨大薄層,有時也會形成被稱作疊層石的層狀堆積,它們屬於最早的化石,能夠追溯到大約35億年前。在元古宙初期,地球上的生命仍局限於海洋之內。但由於藻類及部分細菌不斷的光合作用,製造了大量的氧氣,開始出現一些具有真正細胞核的真核生物,例如原始海綿和類水母生物。
(5)地球上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生物擴展閱讀: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遺跡被發現在格陵蘭島的古老岩石中,距今大約38.5億年。我們無從知曉生命在地球上的最初形態,關於這個問題一直存在諸多觀點和假設。一種可能是,最初的有機小分子或許出現在海底熱泉附近,那裡具有足夠的熱量以及合適的化學物質,能為生命進化提供必要的需求。
沼澤地區則有利於兩棲動物生存,原水褐螈身長2.5米,擅長游泳,屬於兩棲石炭蜥類,是介於兩棲動物與爬行動物的種類。該時期也進化出了最早的爬行動物——油頁岩蜥(Petrolacosaurus),它體形矮小,外形與蜥蜴相似,常將卵產到遠離水源的地方。到晚石炭紀時,還出現了小型合弓綱爬行動物蛇齒龍,體長2公尺到3.6公尺。
『陸』 地球上什麼時候出現生物的
微生物是我們地球上最早的微生物,地球的年齡是46億年左右,可是現在人們從化石中發現,大概在32億年前的化石中有了細菌,據推算,大概在35億年前,細菌就在我們地球上出現了。而在原生動物和植物上,在地球上什麼時間出現的?在十億年前,那麼細菌在我們地球上是最古老的生物,包括我們人,大概都是細菌的後代。
『柒』 地球上什麼時候開始有生物的
地球在46億年前成型,當初的地球是一個大火球,熔岩遍布全球,然後形成了大氣層,開始下雨,冷卻了熔岩,出現了陸地和海洋。此時又有了分歧,一部分人認為是「自生說」由於最初的這種熱的過程合成了有機物,一部分人認為是「外來說」早期地球有隕石墜落,隕石上帶有有機物,比如氨基酸和糖。到37億年的時候在最古代的海洋里產生了單細胞生物。關鍵是地球上有水,有適合的溫度,即是說離太陽不遠也不近,而且當時的大氣組成成分和現在很不相同,並且當時由太陽放射出的紫外線也會促進當時地球上一些基本元素C,H,O,進行化合反應,合成有機物("自生說")。然後古代海洋一下子就熱鬧起來,此時有一個「生物大爆炸」即是說在很短的時間內一下子在海洋中出現了許多種生物,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搖籃,海水給最初的生物提供了保護,防止過剩的紫外線直接照射的它們身上。然後藻類出現,大量的二氧化碳被光合作用轉變成氧氣,為以後生物登陸打下了基礎(當然藻類們不是有意那麼做的)。考古發現有海陸過渡性的生物存在。然後陸地上就熱鬧起來,開始了欣欣向榮的發展。也就是古生代>中生代(恐龍的時代)>新生代.
『捌』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在什麼時候出現
如果從最早的猿人開始計算,人類已經有了二三百萬年的歷史。眾所周知,如果把地球46億年的演化史比做24小時的話,人類的出現則只有半分鍾。早在人類出現之前,各種生命就出現了,它們誕生、死亡,一種動物滅絕,另一種動物形成,就這樣新陳代謝,相互交替活躍在地球的舞台上。地質學家在一些地方發現了它們死後留下的遺骨和遺跡,這就是古生物化石,根據化石可以推斷古代生命的生成時間和當時的地球環境,因此這種石頭被稱為記載地球歷史的特殊文字。
地質學家最先在澳大利亞這樣的石頭中,發現埃迪卡拉動物群,後來又在前蘇聯發現了里菲生物群。我國的古生物學者也曾在陝南的化石中發現有生物活動的遺跡。通過對這些生物化石的年齡測定,確認它們是在距今5~6億多年的寒武紀時代形成的。地質學家的研究結果證明,這些化石中的生物還不是最原始的生命,它們已經是較高階段的生命代表了。在它們之前還應該有更古老的生命存在。
後來,人們把一些留有生物遺跡的化石送到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在一些「年齡」為二三十億年的化石中發現了更為原始的生命遺跡。
1940年,麥克格雷爾在辛巴威的石灰岩中,發現了可能是藻類留下的碳質遺跡,岩石年齡為27億年。
1966年,巴洪和肖夫在南非德特蘭士瓦的淺隧石中,發現了0.24×0.56微米的棒狀細菌結構物,年齡確定為31億年。兩年之後,恩格爾也在南非年齡為32億年的前浮瓦乞系的堆積岩中,發現了直徑為10微米的球狀體,並認為是一種微生物化石。不過,當時人們普遍懷疑這些研究成果,認為這些只不過是一種無機物或膠狀有機物,因為人們不相信生命的出現能有如此之早。
20世紀60年代以後,巴洪等人終於又在距今34億年的史瓦濟蘭系的古老堆積物中,用顯微鏡發現了200多個直徑約為2.5微米的橢圓形古細胞化石,其中有1/4的古細胞處於分裂狀態。這個發現為證明30多億年前的生物遺跡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美洲的古老化石最初發現於加拿大安大略的肯弗林特的黑色淺燧石中。這些微化石的形態同藍藻相似,經岩石年齡測定為19億年,顯然不是最老的生物化石。後來又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蘇堂頁岩中的黃鐵礦中,發現了0.1~0.5微米的橢圓狀細菌結構物,據推測,其年齡大約為27億年。
我國1975年在鞍山含鐵岩系中發現了化石細菌,年代確定為24億年。與現代細菌對比,其中有4種屬於鐵細菌,外形有桿狀、纖毛狀和球狀等。
但是,在已發現的古老化石中,年代最久遠的還是1980年左右在澳大利亞西部發現的細菌化石,據測定,它的年代約在35億年之前。它們中有一半呈深灰色球狀,直徑在1.2~4微米之間,許多個體都成對或多個連在一起;也有的呈橢球狀、空心球狀等形態。這些發現足以證明,35億年前不僅生命早已存在,而且已開始有了不同種類的分化。
前幾年,美國科學家對來自格陵蘭島伊蘇亞地方海洋和冰帽間狹窄的無冰地帶年齡為38億年的古老岩石進行詳細的碳、硫等元素的測定,發現這些岩石中含有機碳。他們根據這種同生命密切相關的有機碳的發現,提出了38億年前就已有生命存在的新觀點。
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會不會早於38億年呢?人們還沒有在比38億年更古老的岩石中找到證據。生命起源的時間之謎,還有待人類的進一步探索。
『玖』 地球上是啥時候開始有生物出現的
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實際上就是RNA,這比任何原核細胞拉,真核細胞拉都要早, 總而言之來之於地球當時環境中的化學反應. 地球生命的形成 在40億年前的地球水環境中,原子組合成分子,形成新的四力平衡體,而且地球在形成過程中,已聚合了極多的星際有機分子,這些分子組合成大分子,利用彼此的引力場和反引力場來尋找合適的組合對象。大分子、分子、原子三間也是依靠彼此形成的力場來尋找合適的組合對象,形成新的復雜四力平衡體,其中引力場起到遠距吸引作用(5-20個原子直徑),這也就限制了大分子在大范圍獲得所需的組合對象,因此大分子彼此組合成一種能移動的組織形式,即最原始的海洋微生物。能移動的大分子團主要採用定向釋放電磁力的方法,逐漸發展成能在水中游動的原始組織,因此它們能獲得大量所需的食物(四力平衡體),並在體內積存了一些分子,這些分子在原始微生物母體力場導引下,組合成與母體相似的新微生物,這些原始微生物實質上就是一些復雜大分子團形成的四力平衡體,這也是生物基因復制的雛形。 這些大分子團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蛋白質與核酸的聚合體,只是多種氨基酸、核苷、磷酸、碳水化合物及其它一些有機小分子的無序聚合體,當核苷和磷酸組成成核苷酸,並逐漸形成核苷酸鏈,這些核苷酸鏈形成的力場就對周邊的氨基酸形成力場束縛作用,進而組裝出肽鏈。或者先由多種氨基酸組合成肽鏈所形成的力場對周邊的核苷酸形成力場束縛作用,進而組裝出核苷酸鏈,隨著形成的肽鏈和核苷酸鏈越來越長,分子量越來越大,最終形成核酸和蛋白,核酸與蛋白的形成是彼此相互作用的產物,是同時產生的。 筆者認為,如果融合奧巴林的團聚體理論、福克斯的類蛋白微球理論和趙玉芬的「核酸與蛋白共同起源」理論,就能較清楚解釋地球有機生命的起源。 上述「大分子團」就相當於團聚體或類蛋白微球,只不過其中有機物成分更復雜一些,除了多種氨基酸外,還有構成核苷酸鏈的組件(核苷、磷酸)及一些如碳水化合物之類的有機分子。 有機生命的產生過程大致分為三步:先是原始地球簡單的無機化合物形成原始的有機物質(碳氫化合物及其最簡單的衍生物),二是在第一步基礎上,逐漸發展為復雜的有機化合物(糖、核苷酸、氨基酸)和它們的聚合物多糖、核酸和蛋白質,以及其它有機物質,三是隨著地球上自然條件的演變,上述物質進行復雜的相互作用,最後產生具有新陳代謝特徵、能生長、繁殖、遺傳、變異的原始的有機生物。 在各種「類太陽系」的類地行星上,其擁有的碳、氫、氧、氮、硫、磷等有機生物演化必需的化學元素都是相同的,地球有機生物的演化模式在其它類地行星上也適用,那些外星有機生物必然經歷從RNA到DNA,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的演化過程。因為在36—40億年前的地球上,各種有機生物進化繁演模式之間進行著激烈地競爭,最終是最具適應力的RNA繁演模式勝出,這種模式從單一的源擴展到全球,其它有機生物繁演模式被淘汰。也就是說,地球上最初的有機生物繁演模式是最佳的,這種模式可以推廣到宇宙中其它類地行星上;當然,核苷酸和氨基酸的種類可能有所不同,而且由於類地行星環境各有不同,有機生物此後的演化之路是大相徑庭的,特別是在DNA的基因編碼與蛋白質種類上是豐富多彩、千奇百怪的。 各種生物DNA中都有很多不表達的、似乎無用的基因,但生物的進化是非常注意節約的,在生物體最重要的部位(DNA)卻有如此多的無用之物,這是不合常理的。筆者認為,這些「無用基因」實際上是「備用基因」-+,這些都是生物經過35億年進化的結晶,它伴隨著生物經歷了無數風雨(如生存環境、食物來源的變化),這是生物的最大財富,正是這些「備用基因」使生物具有極強的適應力,保留這些舊的基因編碼比重新建立要快速得多,使生物具有更強的適應力,也許當地球某些區域極度乾旱時,某些哺乳動物會重新演化出爬行動物的抗旱鱗片,也許在未來的水世界中,某些陸地動物會重新演化出鰓。在人類新生兒中,會出現一些反祖現象,如多毛、長尾巴,這是因為在胚胎的基因復制過程中出錯,將某段「備用基因」表達出來。 生物進化的原動力就是為了維持自身的復雜四力平衡,不斷地從外界獲取所需的四力平衡體(能量、營養)。在競爭中,大分子團比小分子團有競爭力,因為前者的力場強,單細胞生物又比大分子團有競爭力,多細胞生物比單細胞生物有競爭力;能先敵發現的生物更有競爭力,因此進化出眼睛,有鋒利牙齒或爪子的生物更有競爭力,體積大的生物更有競爭力,因為他們在搏鬥中產生的電磁力大。隨體積增大,它們發展出一種通訊機制,使體內的大小分子團能充分協同,因此進化出神經系統和原始的腦;能學會捕食技巧的生物更有競爭力,因此進化出更大容量的腦。復雜的競爭環境促成生物進化。 地球生物圈就是幾百億種四力平衡體互相競爭、互相協同的統一體。地球微生物之所以進化出植物和動物兩大類不同的四力平衡體,是因植物和動物奪取的是不同類型的小四力平衡體,兩者是互補的,即食草動物奪取的是植物的四力平衡體,食肉動物奪取的是食草動物的四力平衡體,而微生物奪取的是植物、動物的四力平衡體,植物則吸收經微生物分解後的四力平衡體,這就構成一種循環,三者都有生存的空間。動物、植物、微生物實質上就是一種聚合了幾萬――幾億億個大分子團的「集成四力平衡體」,這種聯合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奪取外界的四力平衡體,這是生物進化的原動力。生物體就象一種聯合作戰的分子集團軍,各種分子各司其職,部分分子聚合成接收可見光的眼睛,用於尋找有用的四力平衡體(食物),部分分子聚合成能定向釋放電磁力的肌肉,用於捕獲食物,部分分子聚合成神經細胞,用於聯絡機體內各種協同作戰的分子兵團(組織、器官),部分分子聚合成消化系統,將捕獲的各種「集成四力平衡體」(動物、植物),分解成可供體內分子使用的小分子(氨基酸、糖等)。生物體獲得的各種四力平衡體也由各種分子合理分配。 在行星上只要有液態水存在,加上碳、氮、磷等元素,就能形成有機分子,並進一步聚合成最原始的生物,而宇宙大部分恆星的最終產物正是上述化學元素,星際中飛舞著極多的生命種子—「有機分子」,另外一小部分大質量恆星最終產生的是金屬類重元素,也是生物進化所必需,宇宙及生命的演化是經過設計的,這就是宇宙程序。 宇宙就是一種超級的信息處理交換系統,在運行奇子級、引力子級、粒子級、原子級、分子級、生物級程序的過程中,各種信息編碼(引力子、反引力子、粒子、原子、分子)進行著非常頻繁的交換和處理,在協同和自組織中演化出紛紜復雜的宇宙萬物,生物體可說是這種信息處理交換系統的一種小集成,它們頻繁地輸入宇宙中的各種粒子、原子、分子、引力子、反引力子,經復雜處理後,轉換成對自身有用的信息編碼(如各種生化反應),獲得有用能量,維持生物級程序的運行,並將無用的編碼通過各種渠道排泄出來(肺、皮膚、排泄口)。生物進化是生物基因程序通過與外界的粒子級、原子級、分子級、引力子級程序的信息交換來實現的,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即上述宇宙程序的協同運行環境發生變化,生物基因程序通過接收上述程序的信息編碼(粒子、原子、分子、引力子、反引力子),使部分生物基因發生變異,修改生物基因程序,以適應新的自然環境,即新的宇宙程序協同運行環境,形成生物的進化。 自然界中的自組織、協同現象,本質上就是眾多四力平衡體從競爭(混沌)中逐漸建立秩序的過程。 自然界的有些混沌現象是因地球引力場使地球自轉,而使地球上的流體(如水、空氣)呈現螺旋形運動。分子、原子、粒子世界出現的混沌現象是因微觀物質中的各種引力場和反引力場的相互干擾造成的。 經濟學、社會學領域的混沌現象,是因地球上的每一種物質如動物(人)、植物、微生物、礦物、水、空氣都是四力平衡體,這種混沌現象與生物體內的混沌現象是類同的,將人比作生物體內的每種分子,將城鎮比作細胞、器官、組織,將道路比如血管,將政府比作中樞神經系統,將地球的自然資源比作生物體所需的能量和營養,差別在於每個人都擁有獨立思考的大腦,而生物體內的分子卻沒有,所以社會的運行不及生物體有序。
『拾』 生物病毒在地球上是什麼時候就開始出現了
還沒有人類時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