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初中生物怎麼說課

初中生物怎麼說課

發布時間:2023-08-21 05:07:23

『壹』 七年級上冊生物課件說課稿

【篇一】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徵」作為第一節,做為初中生物課的開篇之作,說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標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1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說課稿匯總,可供參考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3.教學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4.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5.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通過播御衡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徵,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由於學生剛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融入生物課之中,讓其產生一種歸屬感,找到一種家的感覺。要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從學生熟悉的知識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走入新知識,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不要把這節課引的過難,要從感性入手。第一課的教法要以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產生濃厚興趣為基點。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教法還是學法在本課都應圍繞「興趣」做文章。

三、說學法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資料──長白山風光片,展示長白山的秀美山川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從學生熟知的長白山導入新課,把學生帶入生物圈之中,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從感性入手,拉近了課程與學生的距離,同時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點,為後續教學打開了局面。然後讓學生說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這時可能會對某一個產生的不同的判斷,這時教師不要進行評判,做出結論,而是由此引導隱拆晌學生進入下一個問題:如何判斷什麼是生物?也就是說生物應有哪些特徵。

(二)分組討論

對於什麼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徵,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五個特徵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分組討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課堂上要充分激活。學生通過觀察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來探究新知識,培養了科學探究的能力,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如果意見還不一致,這時要發揮教師的作用,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實例來加以概括和總結。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說課稿匯總,可供參考

討論時,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對於學生的回答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知識遷移

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徵外,還有哪些特徵呢?教師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課後去收集資料。

(五)鞏固與練習

為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運52》欄目的方式,學生兩人一組一個比劃一個猜,通過這種形式既復習了知識點,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我們每個人也是生物圈的一個成員。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談談做為生物圈的一分子,學完本課內容有什麼感想,從而提升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灶鋒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的意識,懂得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七)作業:以小組為單位調查校園內有哪些生物,做好記錄。這樣既可以把課堂教學得以延續,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為生物課的後續教學打下了鋪墊。

【篇二】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徵》這節課是本套教材的開篇內容,它交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從而為本學科指出了研究的對象。本節內容的呈現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從而召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由此可見,本節內容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

3、教學重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4、教學難點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討論的組織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還帶著稚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們還不懂什麼是生物學,雖然具有一些小學自然課基礎,但對生物的特徵只具朦朧的認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不強。

三、說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法、探究法。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充分設疑,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徵,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說學習方法

學生以小主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五、說課前准備

1、教師准備:目前我校還沒有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基於這種實際條件,我一實物為教具,准備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實物,及一些圖片。

2、學生准備:學生准備實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蟲,水瓶等

六、說教學過程

1、小組競賽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一開始上課,先進行一個小組競賽,教師把師生課前准備的實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組把它們分成生物和非生物兩類寫在紙條上,看哪組正確率,然後排列名次。這種導入新課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能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2、充分質疑分析討論暢所欲言

從上面的競賽內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節課要討論的重點問題(1)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然後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後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有利於解決問題,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煉,真正體現新課標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通過這一過程,教師收集學生的正確觀點,糾正學生錯誤觀點,使生物的共有特徵在學生頭腦中漸漸清晰,以利於接下來的教學的順利進行。

3、舉例和討論突破重難點

通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1)小組討論:人為什麼要吃飯?動物都要吃東西嗎?植物也「吃飯」嗎?它們吃什麼?這些都說明了什麼問題?

問題一出,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還爭得面紅耳赤。這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得了知識,最後在教師適當的講解下各小組達成共識,得出結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小組討論:人為什麼要大小便?動物都要排出體內的廢物嗎?動物還有哪些排出廢物的途徑?植物是怎樣排出廢物的?這說明生物都有什麼現象?

通過學生的討論,最後得出:生物都要排除體內的廢物。

(3)小游戲、小討論:拿東西在小組成員眼前晃一下,他會怎樣?或拿東西想打他的頭,他會怎樣?為什麼會這樣?植物會對刺激做出反應嗎?怎樣證明你的說法?

對這些現象的原因,學生能解釋的很少,而且解釋的也不夠到位,特別象植物對刺激有明顯反映的例子少。這時教師做適當的解釋得出結論即可。更多的疑問作為質疑留給學生,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和探究的*。最後總結出:生物能對刺激作出反應。

(4)小競賽:

舉例說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組舉的多。誰能說出生物體是有什麼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長大嗎?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這些問題,比誰的知識豐富,誰為小組作出的貢獻大。由此啟迪學生,平時要多用功學習,將來才有勝過別人的希望。「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激發、鼓舞」,在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由學生總結出: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什麼樣的,學生並不清楚,由此設疑,為以後的學習設下伏筆。

(5)學生討論:

小貓掉到水裡,長時間出不來會淹死,死亡原因是什麼?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由此你得到什麼結論?

通過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把所知道的告訴給其他同學。通過表達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得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知道什麼是呼吸,而不能對呼吸進行深入地探究。

4、課堂小結課後延伸

通過以上的學習,讓學生總結出生物的特徵,教師板書。

同時提示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是生物,如果你對課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徵有什麼不同意見而需要補充和建議的話,課後可以進一步觀察生物,查閱相關資料。

5、課堂練習

小組間舉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問是生物還是非生物,教師做裁判。

『貳』 初中生物教學方法

初中生物課的幾種教學方法
初中生物課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分類、遺傳和變異、進化、生態的一門科學。由於初中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夠完善,特別是理化知識的匱乏,一些教學的難點學生更是不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在初中進行生物的教學還有一定的難度,現就自己在初中生物學科的多年教學來談談怎樣採取不同的方法來更好的進行初中生物課的教學。

一、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而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特別適合向學生說明、解釋或論證生物學的概念、原理等知識。例如:八年級《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一課,本節的難點內容理論性較強,因此教學的突破就必須藉助於教師的講解,講解時注意語言的邏輯性和內容的先後順序,多採用畫圖和理論相結合的方法來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從而突破難點。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充分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系統的生物學知識,缺點是沒有充足的機會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及時的作出反饋。

二、談話法談話法是教師利用問答的方式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例如:在學習《遺傳和變異》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通過詢問學生自己與父母、自己兄弟姐妹間的性狀特徵或者他們身邊的動物、植物上下代間的性狀特徵等問題,學生回答的方式來認識遺傳和變異的概念。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充分的啟發學生的智力活動,發展思維能力,養成探討問題的習慣,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能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討論法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為解決某一問題,交流意見,互相啟發,辯明是非,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法。例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一課,在學生初步了解性狀和相對性狀的基礎上,閱讀完「資料分析」後可以再經過討論讓學生得出超級鼠培育成功的原因是大鼠生長激素基因作用的結果,由此得出基因控制性狀的結論。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表達出自己的意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讀書指導法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得知識、培養自學能力的方法。例如:七年級《輸血和血型》一課,課程內容非常的簡單,老師可以通過幾道有代表性的習題來讓學生完成,學生在課本中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完全可以把課程的內容掌握,這樣老師教學工作得以減輕,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得以培養。

五、實驗法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憑借一定的儀器設備,人為的引起所要學習的自然現象和過程的出現,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例如《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一課,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的方案,再通過實驗的完成來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實驗的結論。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使學生看見事物的因果關系,體現實驗檢驗事實和證明真理的價值,堅信所學知識的正確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實驗和小組協作的能力和愛科學、用科學的嚴謹態度和求實精神。

『叄』 生物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難以避免地要准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我整理的生物說課稿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說課稿1

一、說教材

《物質的運輸路線》是河北少兒出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章《愛護心臟確保運輸》的第三節,血液循環的途徑這部分知識是教學的重點。它既是對前面所學的血液,血管、心臟等知識的深化,又是後面學習呼吸、排泄等章節的前提和關鍵。這部分內容是《生物課程標准》中內容標准《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識,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需要經過循環系統運送到身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人體所產產生的廢物也通過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的協調活動排出體外,因此本章內容起到了聯系各部分知識的作用,而第三節又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課程目標中》指出: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及衛生保健的知識,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所以我把以下四個知識點作為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1.分析血液循環的途徑;說明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系。

2.概述血液循環的組成和路線。

3.描述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環的意義。

4.說出血液、組織液、淋巴之間的關系及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的關系。

●能力目標指出,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表達交流的科

學探究能力,發展合作能力。因此我把以下三點作為這節課的能力目標:

1.提高表達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為了能始終貫穿情感態度教育,確立本課的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知識的樂趣。

2.鼓勵學生通過分析找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本節課所確立的知識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能力,把血液循環的路線和循環的意義以及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確立為本課的重點。使學生能深刻正確的認識血液循環及其意義。

好學教育:

血液循環的知識比較抽象,理解血液循環的整體過程和體循環及肺循環環的關系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二者作為本節的難點,希望能使學生理解體循環和肺循環是獨立進行的,匯合於心臟,組成完整的循環途徑。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的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和確立的重點、難點,分別採用了不同的教法、學法,如多媒體教學法能直觀的把一些抽象問題形象化、生動化,易於理解;討論法有利於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促進學生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啟發式教學法可以發揮學生的探究的潛能,自主地進行學習。在教學中綜合運用這些教學方法可以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興趣。

五、說教學准備:

1.老師的准備:製作的課件,把血液循環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增強形象生動性。給每位學生復印一張探究活動報告單,供學生上課自己畫出血液循環的途徑。

2.學生的准備:復習心臟的結構,和心臟相連的血管的名稱及血液流動的方向。為循環途徑的學習打下知識基礎,便於理解血液流動的方向。

六、說教學設計:

(一)復習:

(啟動課件,出示心臟的結構圖)

心臟的四腔中血液流動的方向,及和每個腔連通的血管分別是什麼?通過復習這一內容有利於學生順利的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學習。

(二)引入:

通過身邊事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三)教學活動設計:

1.提出問題(展示血液循環模式圖課件flash動畫):

假設有個紅細胞,隨著血流在人體內周遊,如果以左心室為出發點,那麼它旅行的路線是怎樣的?如果讓你對它的旅程進行劃分,你認為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多媒體課件內容,在學生活動報告單中標注血液循環的途徑。

設計這一活動,可以使同學積極去探究血液循環的途徑,通過已有知識,在小組同學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認識,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為進一步突破血液循環途徑這一難點問題打下基礎。通過學生上台發布結論,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發布完結論,要給學生一種積極的評價,肯定他們的成果,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

2.結合學生的結論,進一步鞏固血液循環途徑,結合課件,強化循環途徑的學習。

好學教育:

師:為了便於我們研究,我們把血液循環的途徑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

體循環是血液在心臟與全身各組織器官之間的循環。動脈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動脈,經各級動脈,到毛細血管網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靜脈血,再經各級靜脈,最後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

肺循環是血液在心臟和肺之間的循環。靜脈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動脈,在肺泡毛細血管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動脈血,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完成了第一個教學重點的——血液循環的路線的學習,同時也突破了這一難點問題。

3.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這一種重點的學習:

師:通過剛才大家的研究和討論,我們了解了血液循環的途徑,我們提到了動脈血和靜脈血,學生必然會有疑問,通過自己查閱《小辭典》,就會明白這兩個概念,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進一步強調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在提出有關的問題(教材中「大家談」欄目的內容)

(1)「動脈中流的是動脈血,靜脈中流的是靜脈血」,這種說法對嗎?

回答:這種說法不對,從概念上看,動脈血、靜脈血的劃分是從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顏色來區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稱來劃分的。從循環途徑上可以看出,肺靜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肺動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因此說「動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經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通過前邊的學習,在討論這個問題學生會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結論,同時鞏固了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實現了第二個教學重點的學習。

(2)肺循環和體循環途徑分別有什麼意義?

學習了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結合課件,通過老師的啟發和學生的努力就能夠說出這個問題。

肺循環把體循環帶來的一部分代謝終產物運輸到肺部,進而排出體外,並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回心臟。體循環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輸到全身組織各處,並把全身組織處的靜脈血運回心臟。

演示課件:體循環和肺循環獨立進行,在心臟處連通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保證了體內物質運輸和交換,使人體的各項生理活動得以正常的進行。

在此,實現了本節課的第三個教學重點,同時也使一個難點得到了突破。

4.血液、組織液、淋巴三者之間的關系。(課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學生描述三者之間的關系。

明確三者關系後,進一步通過課件來說明,組織液一部分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經各級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結,最後匯入鎖骨下靜脈,進入血液循環,這個過程叫淋巴循環。淋巴循環不僅可以調節血漿和組織液之間的平衡,還有回收蛋白質和脂肪的作用。

好學教育:

使學生了解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的關系。實現了第四個知識目標。

5.進行小結:

總結循環系統的作用,同時強調應該加強循環系統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體。

6.思考題的設計:

首先呼應課題引入時的問題,通過學習,學生很容易回答,然後討論課本中想一想的問題,可以幫助理解循環系統和消化系統的關系,也體現了物質運輸這一內容的重要性。

7.說練習題的設計:

通過練習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第一題主要體現了血液循環過程中物質交換的過程;第二題復習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系;第三題即是一個輸液的常識問題,輸液是通過靜脈輸入的;第四題是循環路線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七:說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應該有利於學生多主動發展,注意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積極引導學生真正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終身學習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定性評價,在活動中充分給與學生肯定的評價,同時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學習過程中給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

生物說課稿2

說教材:

《尋找微生物》是大象版科學五下教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屬於綜合探究活動單元,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旨在通過「食物品嘗會」這一活動的導入,引起學生對餐桌上常見到的食物的觀察與思考,從而發現問題,進行大膽猜想與假設,再通過對搜集的資料進行閱讀、整理、篩選,來驗證猜想。最後,得出結論,並交流總結微生物的相關知識,從而對微生物及其與人類的關系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與了解,為後兩節課認識微生物的益處與危害奠定基礎。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學生,通過兩年半的科學課的.學習,學生經歷了一些較為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已經具備了觀察、提問、猜想與自主研究的能力,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探究。同時。本單元涉及的科學知識——微生物對於人的感官來說,多數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比較抽象,但微生物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這方面來說,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使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活躍起來。

說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的簡單剖析和對學生的分析,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積極提出問題,大膽猜想與假設。在教師指導下,學會搜集資料、驗證猜想的方法。

2.意識到重視實驗和證據是一種良好的科學態度。

3.知道什麼是微生物,以及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說材料:

教師准備:白蘿卜、酸蘿卜、白豆腐、霉豆腐、生面團。一次性碗。

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

學生准備:麵包、一次性筷子(每人一份)

搜集微生物相關知識的資料。

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導入部分我充當一個學校餐廳的美食顧問,調查學生都喜歡哪些食物。科學教師被聘為顧問,學校為的是讓伙食更加營養豐富,科學合理,這一情境的設計隱藏著學科學就是為了用科學,為了更好地用科學知識來改善我們的生活的意思。在導入中,讓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食物,目的是讓學生明白這些食物多數是用蒸、煮、烤、炸、煎的常用方法製作的,摟著再推出一種特製食物讓學生品嘗,留有懸念,勾起學生品嘗的慾望。

2.品嘗討論,發現問題。

「食品品嘗會」雖然是本課的導入,出示的食物有的學生可能經常吃,但學生平常沒有注意思考與觀察我們吃的是不是科學,所以品嘗這一看似簡單的環節是能否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此環節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小組合作學習,要有秩序地品嘗,要在品嘗的同時仔細認真地觀察與思考,體會食物加工前後的一些變化。學生在對比品嘗後,就會從中發現問題。

3.提出問題,猜想假設。

學生通過品嘗,發現食物加工前和加工後在味道、顏色、濃度等方面有很大的變化,紛紛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有的想了解酸奶的製作過程,有的想知道腌制泡菜時為什麼總要用肚大口小的壇子,有的想了解為什麼豆腐製成後會變的咸鹹的,軟軟的,也就是「是什麼改變了它們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我讓學生把各自提出的問題存入「問題銀行」,課後可以對自己特別感興趣的進行研究。

五年級的同學已經能提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但怎樣選擇適合各自研究的問題開展研究,仍是一個較難掌握的問題。所以。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是什麼改變了這些食物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組織學生猜想,展開探究。究竟學生猜想的是否正確並不關鍵,只要學生敢於大膽猜想,我就給予鼓勵,這是培養學生獨立見解的前提。

4.搜集資料,驗證猜想。

關於資料的搜集途徑在前幾冊教材中都有涉及,學生已經基本掌握,本節課的關鍵是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匯總、篩選等,找出「是什麼改變了它們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的答案,從而驗證各自的猜想。我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從課前搜集的資料中梳理出問題有關鍵,以解決問題。在學生找到具體的乳酸菌、毛黴菌等細菌後,老師適時總結,說明這些就是微生物,使學生充分感覺到微生物就在我們身邊,認識微生物並不陌生,為下一步尋找微生物做好心理上的誰備。

5.閱讀資料,尋找微生物

對課本上的資料卡以及學生課前搜集到的關於微生物相關知識的資料進行閱讀、理解並不困難,關鍵在於學生閱讀後能把資料上的內容變成自己的東西說出來,在小組內、全班分別進行表達與交流,這正是本冊教材所要培養的科學能力的二級目標。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由「學」到「會」的內化過程,學生充分閱讀、交流之後,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對人類有利也有弊,與人類關系密切,在自主探究中達成了知識、能力、情感的三維目標。

生物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講的是免疫的基礎知識。學習免疫知識,對於增強自身抵抗力,預防疾病等具有重要意義。掌握了這部分知識對於學生增進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幫助。

1.本節內容的特點和地位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傳染病的基礎上進行探究的,這樣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傳染病之間的關系,進一步了解增進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重要性。這節課的學習又為下一章《用葯和急救》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這節課在本單元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說出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2)說出非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體的概念;

(3)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學生分析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溶入對學生進行科學史觀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們對某一個問題的認識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認知水平上,這需要對科學不懈的努力與追求,從而培養學生對科學不斷追求與探索的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內容由人體的三道防線、免疫的分類二大部分組成,其中第三道防線的內容是整個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一是因為學生對免疫的基礎知識比較生疏;二是因為這節內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學生較難理解。對此,教師應結合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利用教材中的實例:天花病毒進入人體後,人體的變化及結果來說明抗原、抗體及特異性免疫等這幾個基本概念來突破這節課的難點。

4.教學准備

教師:預防接種證。

學生:調查自己或他人打預防針的情況、預防接種證。

二、說教學方法

1.說教法

運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和啟發式教學。通過一些直觀手段和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

2.說學法

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觀察圖片和分析資料相結合,掌握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功能、作用特點。

三、說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感冒流行的季節里,有的同學能始終很健康的學習、生活,而有的同學卻未能倖免,為什麼?吃同樣的魚、蝦等食物,多數人安然無恙,有的人卻出現全身發癢、起泡等過敏症狀,這又是為什麼?有的病人因腎臟功能衰竭而急需腎移植時,必須找到一個與之相「匹配」的腎臟,腎移植才有可能成功,這又是為什麼?要了解這些,首先從人體的三道防線講起。

師生活動主幹線:

一、人體的三道防線

資料分析一: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的試驗:把一種致病的鏈球菌塗在健康人的清潔皮膚上,2小時以後再檢查,發現90%以上的鏈球菌都被消滅了。

問題一:為什麼塗在清潔皮膚上的病菌會很快死亡?這說明皮膚具有什麼作用?

教師出示「皮膚的保護作用」的圖片及FLASH動畫和呼吸道黏膜上纖毛的清掃作用的圖片,引導學生歸納第一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資料分析二:

當病菌侵入人體內時,吞噬細胞(一種具有吞噬能力的細胞)會趕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消滅。

問題二:病菌在什麼情況下能夠侵入人體內?人體的哪些組織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細胞?

出示溶菌酶的作用的圖片及FLASH動畫和吞噬細胞的作用的圖片及FLASH動畫,引導學生歸納第二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你說我說:生活中常見狗、牛用自己的舌頭舔傷口,這是怎麼回事?

試一試,我能行:

組成人體的第一、二道防線對病原體的作用有何特點?

師生共同小節:這兩道防線的共同特點是人人生來都有,對多種病原體起作用,是非特異性免疫。

資料分析三:

當水痘流行時,已經提前接種過水痘疫苗的人會安然無恙;而沒有接種疫苗或沒有出過水痘的人則往往患病。

問題三:為什麼接種過水痘疫苗或出過水痘的人能夠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襲呢?

讓學生閱讀課本,自己總結第三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然後出示圖片,幫助學生理解第三道防線組成及天花病毒侵染人體的過程,並總結出抗體、抗原的概念,最後引導學生歸納第三道防線的作用特點和特異性免疫的概念。

我來試一試:組成人體的第三道防線與前兩道防線的作用特點相同嗎?有何獨特的特點?

非特異性免

特異性免疫

作用范圍

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

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

形成時間

生來就有的

後天逐漸形成的

特性

非專一性

專一性

『肆』 七年級生物《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⑴教材內容、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節的內容,本節內容包括3個方面:1、微生物的特點;2、微生物的種類;3、微生物的生活。

在初中生物學階段,本節內容是學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課,在課程標准中雖沒有獨立的體現,卻與今後授課的內容有著密切聯系,特別對於十大主題中的《生物技術》,有一種奠基的作用。

⑵教學目標

螞梁【知識目標】

1.簡述什麼是微生物,列舉常見微生物的類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的課外探究活動和收集相關的資料,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團隊協作的精神、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讓學生課堂發言,提高學生語稿信言表達和信息交流、歸納總結的能力,這是

【情感目標】

增強學生對社會事件的關注,學會辯證地分析事情、看待問題的

⑶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微生悶敬運物及其種類

2.微生物的代謝類型、繁殖特點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探究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謝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對於微生物只是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確認識的學生並不多。而本節知識涉及的幾乎都是微觀生物,對於學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難,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對則比較容易。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直觀的圖片演示,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可以糾正、加強他們的認識。對於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動,平時學生雖然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缺少足夠的實踐,雖然有探究的積極性,但探究的科學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師的幫助和引導。

三、教學准備

製作相關多媒體課件;提前准備分發實驗材料;提前布置探究性活動

『伍』 初二上冊生物說課稿【三篇】

*水槽選擇(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魚體大小選擇;7—10cm(由學校提供)

*剪刀、紗布

⑶分組實驗

學生共52人,分13小組,每組4人

每組提供兩條魚

1—2組,探究胸鰭的作用

3—4組,探究腹鰭的作用

5—7組,探究背鰭的作用

8—10組,探究臀鰭的作用

11—13組,探究尾鰭的作用

4.實施計劃

小組合作,進行實驗

觀看探究尾鰭的作用的視頻,與小組做出來的結果比較,得出結論。

5.得出結論:

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魚游泳時,主要靠身體軀幹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他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胸鰭、腹鰭和背散臘鰭都有維持魚體的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6.討論和交流:

⑴一個小組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就一定正確?

⑵與實驗法相比,模擬實驗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課後作業]:讓學生課下完成模擬實驗的製作。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播放投影,檢查所學知識。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種的魚,身體的背面和腹面顏色是否一致?這有什麼作用?

2.魚的身體兩側有一排鱗片上有小孔,這些小孔連起來構成一條側線,它有什麼作用?

3.魚的身體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麼嗎?

4.魚體內有個白長囊狀結構叫做鰾,想想看,鰾的作用是什麼?

[推進新課]

繼續探究,魚除了用鰭游泳之外,還有什麼其它特徵。

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各種魚放在小組水槽中擺放在桌子上進行分組觀察。

觀察魚的呼吸時,先觀察鰓的顏色和鰓絲的形狀,魚鰓之所以呈紅色是因為鰓上布滿毛細血管,所以人們買魚時可以從鰓的鮮艷程度判斷魚是否新鮮。鰓絲在水中呈舒展狀態擴大了與水接觸面,離開水鰓絲互相粘結、破壞了氣體交換的功能。魚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而是通過鰓獲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氣。「魚兒不是離不開水」而是離不開水中的氧氣,所以養魚缸要經常換水,養魚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間要打冰眼(結合書中實踐活動)因此,若水域污染對魚及其它水生動物十分不利(滲透環保意識)。

得出結論:魚的呼吸靠鰓來進行,鰓的結構包括鰓弓和鰓絲,這些結構有利於魚在水中進行交換氧氣。

本章還開設了新的實驗內容——「模擬實驗」,詳見書第四頁,這是一個新的實踐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視,讓學生動手去模仿著做。訓練學生的悟性。參與是個體投身認識實踐活動的過程和基本形式,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其在教學中主體地位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徵。

以上就是關於八年級生物水中生活的動物說課稿的全部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初二上冊生物陸地生活的動物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在「水中生活的動物」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主要是從陸地生活的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角度入手,通過對典型動物的介紹,得出動物適應陸地環茄掘盯境的主要形態、結構以及生理功能特點,重點關注運動和呼吸等方面。本節強調通過比較、實驗、觀察與思考等學習活動來獲取知識,培養總結和概括的能力,並進行情感價值觀的教育。
二教學目標
1、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說明陸地生活的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主要顫和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
2、通過實驗和觀察等活動,闡明蚯蚓和兔在運動、呼吸等方面與其陸地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概述環節動物、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3、強化「生物與其生活環境相適」的觀點,關注動物棲息地的保護。
三教學重點
1、使學生說出水生環境與陸生環境的區別。
2、通過比較使學生能闡明各類陸生動物適應環境生存的形態結構特徵和生理功能特徵。
3、概括環節動物、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四教學難點
1、通過比較各類陸生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特徵,使學生闡明陸生動物與陸生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特徵和生理功能特徵。
2、蚯蚓、兔子在呼吸、運動等方面與其陸生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
二、說教法
本節採用情景導入法,談話法,實驗探究法,觀察法,飼養法。
三、說學法
學法採用小組討論法,實驗法,總結歸納法。
四、教學過程
由於本節教學內容豐富,可用3課時完成。
第1課時
教師先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用談話式對水生環境復習總結,進而引出陸地環境與水生環境的區別之處。教師用投影打出水生環境可供水生動物生存的因素並進行歸納總結:
一、水陸環境的差異
(1) 水中有大量可供水生動物食用的鉺料。
(2) 水中有溶解於水中的氧,可供水生動物呼吸。
(3) 水中晝夜溫差小,有溫和的環境。
(4) 水中對水生動物還有浮力,解決了動物支撐體重的問題。
接著教師提出問題導入新課:與水生動物相比、陸地動物的生活環境怎樣呢?有條件的學校可放影像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回答問題,拓展視野。沒條件的學校可以觀察書中的插圖,再結合平時的實踐和感受說出圖中各動物生存的環境及運動方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並分組討論陸地生活的動物生存環境與水生環境的區別以及形態結構上的差異,突出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重點討論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又是怎樣解決食物、呼吸、支持體重、適應氣候、安全等適應環境的一系列復雜問題。學生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門的,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及時給予激勵和評價,引導學生能運用較為科學的語言來描述生物學現象(學生說的是一些生活語言如:嘴——口 爪——腳——足 胳膊、 前爪、 腿——前肢 、 後肢
蠕動——爬行,以培養學生使用科學語言的行為習慣。)
師生共同對陸生動物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特徵,歸納總結
二、陸生動物對陸生環境的適應
1、陸地環境沒有了水中的溶解氧,氧氣以氣體狀態存在於空氣中,出現了用肺呼吸或用氣
管呼吸;
2、陸地環境沒有了水的浮力,出現了四肢發達的肌肉(尤其後肢強健)這是支持體重和奔
跑運動的結構;
3、陸地環境沒有水,氣候變得乾燥,為了適應出現了外骨胳,角質鱗片防止體內水分散失
的結構;
4、陸地環境復雜多變危險四伏、敵害多,出現了發達的神經系統和靈敏的感覺器官,以對
外界刺激做出迅速、靈敏的反應,且出現了擬態、警戒色、保護色……;
5、陸地環境沒有了水的溫和,氣候多變、晝夜溫差大,出現了恆溫動物。更進一步突出了
本節的重點、難點:「陸生動物與陸生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徵和生理功能特徵。」
關於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書中沒有過多解釋說明,只是在章前點了一下,在這里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二者不同,區別辯認各生物類群且能舉例說哪些是無脊椎動物哪些是脊椎動物及各類群的代表動物,及我國珍稀動物目前狀況,滲透愛護、保護、珍愛生命等環保教育。關注動物棲息范圍正在縮小,確立要保護動物棲息地的緊迫意識,形成隨時宣傳保護自然,關注珍稀動物的觀念,並要與不法行為斗爭。
三、布置作業:
課後觀察蚯蚓的生活環境以及抓蚯蚓。
第2課時 實驗 飼養和觀察蚯蚓
本實驗要求通過飼養蚯蚓的活動體驗,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認識到生活處處皆實驗,養成隨時隨地觀察的習慣。體驗觀察的快樂和觀察到結果後的成功喜悅心情。
蚯蚓的飼養較難。因為蚓繭的採集、孵化和培養尤其蚓繭的採集很難,加之孵化時間長,季節性較強(每年春秋兩季,4、5月與9月)所以飼養蚯蚓沒有成功。
為了彌補此不足,我讓學生提前2、3天採集蚯蚓(記錄採集的環境狀況)首先熟悉並觀察,然後再拿到課堂上來,在教師的指導下邊觀察邊記錄。創設問題情境,進行知識遷移,並帶著問題去探究(關於問題教師可提出或讓學生自己提出):
1、蚯蚓適於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生活習性如何?把蚯蚓長時間放到乾燥的環境或沙灰中會怎樣?
2、蚯蚓的體表為什麼要保持濕潤,在實驗中為什麼要拿濕棉球擦拭蚯蚓體表?
3、大雨過後為什麼蚯蚓會紛紛爬到地面上來?
4、蚯蚓是如何運動的?怎樣區分蚯蚓的背、腹、前、後?
5、為什麼蚯蚓必須在潮濕的土壤深層穴居?
6、蚯蚓是環節動物,身體分節有什麼意義?
7、仔細觀察蚯蚓身體一會兒變粗,一會兒變細。變粗後移動位置(蠕動)
讓學生充分理解:環肌收縮時,身體變細變長;環肌舒張時,縱肌收縮;身體變粗變短這一知識要點。總結出蚯蚓適應陸地生活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徵。再結合沙蠶、水蛭得出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徵。
第3課時
完成陸地生活動物類群的觀察和概括。鑒於兔與人同屬哺乳動物,而有關人的知識已在七年級下冊詳細介紹過,因此本課時教學的側重點是通過對兔的「觀察與思考」,總結出陸地生活的動物類群適應陸地環境的主要特點,並完成新課標中要求的關於哺乳動物主要特徵的概括。
一、觀察外形
1.想一想,光靠體表的皮毛就能使兔子體溫恆定嗎?
2.測量兔子前、後肢的長度。想一想,兔的跳躍與其前後肢長度有什麼聯系?
3.比較兔和狼的牙齒,想一想,二者的不同說明了什麼?
兔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哺乳動物,因它長的可愛所以大家都很喜歡它,所以關於兔適於陸地生活的外部形態學生很容易說出來:(小組討論分組發言)第一點:兔子的耳朵長(耳廓大便於收集聲波)感覺器官發達,對外刺激反映靈敏。第二點:有發達的四肢和肌肉(前肢短小,後肢強大,能支撐身體,適於跳躍運動)適於陸地生活。體外被毛有保溫作用。第三點:兔的牙齒分化,臼齒發達,盲腸發達,適於磨碎粗纖維與草食性相適應。第四點:母兔能下仔,且還能給小兔餵奶等。二、觀察兔的內部結構圖
播放兔的內部結構圖,並與人體的結構相比較。

想一想,兔的心臟和肺的結構及部位與人體的相似嗎?這說明了什麼?兔的消化道與人體有什麼差異?這說明了什麼?

通過學生的觀察、比較,學生可以較輕松地運用所學知識概括總結出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在這里為「技能訓練」——綜合概括,提供素材)

總結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1.體表被毛,

2.心臟四腔,用肺呼吸,體溫恆定,

3.有發達的四肢和肌肉,

4.用口捕食,口內有齒,齒有分化,

5.神經系統,感覺器官發達。

對同學們的發言,教師及時評價與鼓勵,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參與意識。

關於動物棲息地的保護,有條件的可通過播放動物棲息地的破壞與保護的影像內容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也可通過身邊的實例,電視上資料來激發學生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和對野生動物關愛的情感態度。

這篇初二上冊生物陸地生活的動物說課稿就介紹到這里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生物同步說課稿精講
一、教材分析
⑴教材內容、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節的內容,本節內容包括3個方面:1、微生物的特點;2、微生物的種類;3、微生物的生活。
在初中生物學階段,本節內容是學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課,在課程標准中雖沒有獨立的體現,卻與今後授課的內容有著密切聯系,特別對於十大主題中的《生物技術》,有一種奠基的作用。
⑵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述什麼是微生物,列舉常見微生物的類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的課外探究活動和收集相關的資料,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團隊協作的精神、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讓學生課堂發言,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信息交流、歸納總結的能力,這是
【情感目標】
增強學生對社會事件的關注,學會辯證地分析事情、看待問題的
⑶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微生物及其種類
2.微生物的代謝類型、繁殖特點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探究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謝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初中生物怎麼說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8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7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0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2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1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6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