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行星出現生命需要多少條件
純手打
望採納
謝謝!
(1)有必要的組成物質,能合成有機物的碳、氫、氧、氮等元素.
(2)命需要適中的光和熱,溫度過高,碳原子的化學鍵被破壞;溫度過低,又會使生物過程停頓.
(3)有液態的水,這是生物體絕對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4)有大氣,大氣有三個作用,一是大氣通過紫外線照射和電火花合成有機物;二是保護生命安全不受隕石和宇宙線損傷;
(5)上面的條件能維持很長時間,使生命有一個產生、發展、進化的過程.
❷ 2018年有一顆大行星撞擊地球,可能會引起部分生物滅絕,真的嗎
最近,有關「一顆小行星或將在2032年引爆地球」的消息在網路上快速流傳。但多位專家18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澄清說,沒有必要為此擔憂或恐慌,因為剛剛發現的小行星2013 TV135軌道尚未完全確定,目前有99.998%的幾率可以排除它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性。
剛與地球「擦肩而過」
這顆所謂的「殺手」小行星上周由烏克蘭克里米亞天文台天文學家發現,今年9月16日剛剛與地球「擦肩而過」,當時與地球的距離只有670萬公里。計算表明,這顆小行星將於2032年再次回歸。盡管目前還無法徹底排除相撞的可能性,但此前已發生過多次類似的先示警再排除事件。
相撞可能性幾乎為零
設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小行星觀測中心的天文學家加拉切告訴記者,最新觀測表明,這顆小行星2032年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性為4.8萬分之一,比兩天前的數據6.3萬分之一略高,「但我要強調的是,我們計算的軌道僅僅利用了9天的觀測數據,是非常不精確的,因此我們還不能從這些數字中得出任何(有意義的)結論」。
美國航天局也指出,這顆小行星的軌道仍「相當不確定」,隨著未來幾個月進一步的觀測,相信「最有可能的結果是,它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性將大幅度降低或完全消除」。美國航天局發言人戴維·阿格爾對記者說:「相撞可能性被排除的幾率高達99.998%。」
撞了也不會滅絕人類
對這顆小行星一旦撞上地球,將像滅絕恐龍一樣滅絕人類的說法,專家們紛紛予以駁斥。阿格爾說,這顆小行星的直徑估計為400米左右,「這樣大小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將會對一個大型區域造成毀滅性破壞,但不會上升到全球性災難的程度」。
美國航天局「近地天體項目」專家切斯利表示,即便直徑達到公里級別的小行星撞上地球,也達不到所謂滅絕人類的程度。此前滅絕恐龍的小行星據估計直徑在10公里以上。
未來幾百年內沒有威脅
人類已發現1萬多顆近地天體。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的小行星超過1400顆。不過美國航天局強調,未來幾百年內,沒有一顆潛在危險小行星具有讓人擔憂的威脅。(新華社)
❸ 行星有動物嗎
當然有,火星和土衛6上都發現過微生物.
❹ 八大行星中哪一個行星中有生物
金星的公轉周期為225天,而自轉周期為-243天,負號即表示自東向西自轉。顯然,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還要慢,可以說是「異乎尋常」地慢。又考慮到離太陽最近的大行星水星的自轉周期是公轉周期的2/3,也就是說金星的這種現象被認為是「異常」,所以就有了猜測是金星遭受了一次較大的小行星撞擊。撞擊力足夠大,而使得金星自轉一點一點慢下來,原來的自西向東的自轉直到靜止,甚至又推動其反向自轉,所以自轉的速度會那麼慢。
還有人把這個理論進行了拓展,說這次撞擊也造成了金星上生物的滅絕,造成了金星上的溫室效應。但是因為沒有找到撞擊後留下的創傷或者證據,這是這種說法最大的軟肋。
❺ 太陽系內8大行星公轉周期各為多少
1、水星,公轉周期:87.70 天。
水星最接近太陽,是太陽系中體積和質量最小的行星。常和太陽同時出沒,中國古代稱它為「辰星」。水星在直徑上小於木衛三和土衛六。
2、金星,公轉周期:224.701天。
太陽系中第六大行星,中國古代稱之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時是晨星,黎明出現於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有時又是昏星,黃昏後出現西方天空,被稱為「長庚」。
3、地球,公轉周期(日):365.2422。
地球是距太陽第三顆,也是太陽系第五大行星。
4、火星,公轉周期:686.98 日。
火星為距太陽第四近,也是太陽系中第七大行星;中國古代稱「熒惑星」,火星在心宿內發生「留」的現象稱為熒惑守心。火星(希臘語: 阿瑞斯)被稱為戰神。
5、木星,公轉周期:11.8618 年。
木星是離太陽第五顆行星,亦為太陽系行星中質量最大的一顆,它的質量是所有其他的7顆行星的總和的2.5倍,是地球的318倍,體積為地球的1316倍。被稱為「行星之王」。
6、土星,公轉周期:10832.327天。
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遠的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中國古代稱為「鎮星」,是太陽系密度最小的行星,可以浮在水上。在羅馬神話中,土星(Saturn)是農神的名稱。
7、天王星,公轉周期:84.323326年。
天王星是太陽系中離太陽第七遠行星,從直徑來看,是太陽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體積比海王星大,質量卻比其小。
8、海王星,公轉周期:60327.624天。
海王星是環繞太陽運行的第八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第四大天體(直徑上)。海王星在直徑上小於天王星,但質量比它大。
(5)行星生物初回多少錢擴展閱讀:
被除名冥王星
1930年由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發現的冥王星曾被認為是行星,但2006年8月24日召開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26屆大會,經兩千餘天文學家表決通過———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不再將傳統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視為行星,而將其列入「矮行星 」。
冥王星被排除在大行星之外的原因:
作為行星,要滿足三個條件:
一、以近似圓形的軌道圍繞恆星運轉。
二、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
三、能逐漸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天體。
冥王星對第三條不符,且冥王星的衛星(冥衛一)過於巨大,形成了雙行星系統。根據這個定義,冥王星被除名為矮行星。
❻ 生物行星指數是什麼含義
生物多樣性指標
❼ 記得以前看過一部關於discovery 外星球生物的紀錄片,求名 我只記得裡面
《異形星球》是2005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由Pierre de Lespinois導演。Wayne D. Barlowe,Curtis Clark主演。
該片講述了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和英國生物學界的科學家們,用計算機模擬出了兩個可能在銀河系中存在的外星天體———它們分別被命名為「奧里里亞」和「藍月亮」。
劇情簡介
血肉動物以太陽能量為食
在實驗中,科學家先用超級計算機模擬了一顆圍繞紅矮星(紅矮星是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星體,尺寸約有太陽的8倍大)運轉的虛擬行星———「奧里里亞」,它是最適合孕育生命的銀河系行星的代表。「奧里里亞」的一面永遠面對著它的太陽———紅矮星,而它的另一 面則永遠處於黑暗之中。黑暗的一面永遠被冰層覆蓋,而朝著紅矮星的一面則有廣闊的河流和洪水肆虐的平原,雲彩和閃電風暴主宰著天空。
通過計算機模擬,生物學家們構想了一些從理論上可以在「奧里里亞」上生存的外星生物———它們包括像巨大植物般的動物「刺激扇」(StingerFans)、長頸鹿般的掠食者「大胃豬」(gulphogs)以及可以消融肉食的蝌蚪狀生物「歇斯底里」( hysteria)。「刺激扇」的頂部長有巨大的扇狀物,它們是血肉動物,以太陽能量為食;巨大的觸須使它們能在淤泥上光滑移動,從而尋找更好的地方吸收太陽能。「大胃豬」則在「刺激扇」叢林中生活,它有15英尺高,體型像水牛,但脖子卻像長頸鹿,盡管它 相貌醜陋,但科學家相信它奔跑的速度不亞於一匹賽馬。而「歇斯底里」則以消化瀉湖中的小生物為生。科學家認為,該行星最主要的動物還包括一種犰狳狀的生物———「mudpod」,它具有三雙腿,能像鱷魚一樣在水中游泳。
樹近千米高,鯨魚能飛翔
而計算機模擬的「藍月亮」,則圍繞著一顆巨大的行星運轉,那顆行星所處的太陽系有兩顆太陽。「藍月亮」上一天有240小時,它的大氣層濃度是地球的三倍,像懸浮的海洋。由於大氣層密度高,地心引力輕,在「藍月亮」上飛翔將是輕而易舉的事。
「藍月亮」上長著茂密的「寶塔樹」森林,「寶塔樹」的頂部具有碗狀的凹口,用來收集雨水。為了能夠支持水的重量,「寶塔樹」下面會互相糾結,像建築結構一樣交疊在一起。由於該星球上的二氧化碳比地球濃上30倍,因此巨大的平頂「寶塔樹」可以長到800 米高。
「藍月亮」上的食肉動物是一種類似風箏的動物,它們垂下的觸須如同「死亡陷阱」,能將地面上的生物消融在噴射出的酸液里。「藍月亮」上還有一種可以在天空中飛翔的「飛鯨」,它們很像地球上的鯨魚,惟一不同的是,它擁有33英尺長的翅膀,可以在「藍月亮 」數千英尺高的天空中翱翔。如果它們飛得太低,將會遭到另一種黃蜂狀生物的攻擊,這種尺寸像鷹般大的黃蜂狀生物名叫「斗篷幽靈」,它們具有三隻360度視角的眼睛,它們的鋒利鳥喙可以撕裂「飛鯨」的堅肉。
❽ 行星生物
自從2003年初,有關媒體介紹了「旋臂渦旋宇宙理論」後,引起了許多讀者的極大興趣,正是因為「宇宙大爆炸理論」已經「深入人心」了,幾乎所有的教科書、科普電視片、報紙等媒體都是這么認為的,因此對它「深信不疑」。然而經過研究後,發現這個理論是錯誤的。有些讀者來信說:「旋臂渦旋」理論不太好懂,想進一步了解一下是怎麼回事情? 首先感謝讀者的關心,針對讀者的疑問,我將用通俗簡單的方法作介紹。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覺察到:當火車高速度離開我們的時候,會聽到火車汽笛音調比它靜止時候低些;相反,火車駛向我們的時候則高些。這種現象叫做多普勒效應(1842年)。在光譜觀測中也有這種效應。1910年,美國天文學家斯萊弗發現:一座星雲的某一元素光譜線比地球上同一元素的光譜線頻率要低,這一現象稱為「紅移」。斯萊弗測定了41個星系的視向速度,有少數星系趨向我們「藍移」(也有的稱為「紫移」)。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測定24個星系,發現「紅移」和距離呈線性關系:星系的距離越遠,它的譜線「紅移」即退行速度越大——似乎宇宙在膨脹。1932年,比利時天文學家勒梅特從宇宙膨脹論出發,提出了一個宇宙演化學說。他認為,整個宇宙的物質最初聚集在一個「原始原子」——又稱「宇宙蛋」,後來發生猛烈爆炸碎片飛向四面八方,形成今天的宇宙。這稱為「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原子模型」。1948年俄國出生的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把核物理知識同宇宙膨脹論結合起來,認為宇宙開始是個高溫度、高密度的「原始火球」,球內充滿基本粒子,後來這些基本粒子發生核聚變引起爆炸膨脹,這被稱為今天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原始火球」模型。1964年5月美國的阿諾.彭齊亞斯和羅勃特.威爾遜發現了3K宇宙背景輻射,很多人相信這一發現證明了大爆炸理論。至此,斯萊弗的偶然發現最終導致宇宙大爆炸理論的誕生(1965年)。 為什麼說「大爆炸宇宙理論」是錯誤的? 首先假定「大爆炸宇宙理論」是正確的,那麼光譜觀測到的應該全部是「紅移」現象,就像一個氣球吹大後,其表面上的各個點(相對位置)都漸漸遠去。然而,觀測到的結果並不是這樣的,恰恰存在著「至關重要」的「藍移」現象,這正是「大爆炸」理論所無法解釋的。如果一定要用「大爆炸」理論解釋的話,只能是一個被吹大的氣球,另外一面又「癟」下去了,顯然,這樣的解釋是不合理的。 怎樣解釋比較合理呢? 用「旋臂渦旋宇宙理論」解釋是比較合理的。我們知道:太陽系大家族位於巨大的銀河系的螺旋臂上,由於銀河系是運動的(指向銀河系中心),太陽系也在旋臂上跟隨一起運動的,如果我們在地球上觀測其他星系的話,其結果和斯萊弗、哈勃所觀測到的結果是完全一致的,許多星系遠離我們而去(紅移),有些星系在向我們靠攏(藍移),同時也驗證了哈勃的線性關系:星系的距離越遠,它的譜線紅移即退行速度越大。 做一個類似的實驗,找一張有關「台風」內容的VCD影片,用慢速度播放,從立面(俯視)注意「台風眼」的運動,如果有條件的話,在畫面上標上幾個點,當台風旋轉前進時,你就能觀測到幾個點的相對位置發生了變化,大多數點之間的距離變大,在特定的旋臂線上的點是在靠攏;另一種驗證方法,也可以在紙上畫上幾條螺旋線,在各條螺旋線上標上多個點,當螺旋線旋轉到另一個位置時,再計算各個點的位置時,你就能發現,紅移量、藍移量大小、紅移(個數)數量、藍移(個數)數量分布與觀測點的位置有關。不妨試試,驗證一下。 如果能證明「旋臂渦旋宇宙理論」
❾ 從細胞到奇點小行星需要多少次
需要250次。從細胞到奇點是一款題材新穎、玩法獨特的模擬放置點擊掛機類游戲,由Computer製作發行,以宇宙起源和生物進化追溯生命起源的題材為背景,講述的是曾幾何時,超過45億年前,太陽系中沒有生命。然後,幾乎在眨眼間就可以看到地質時間尺度的變化。地球原始地殼中深處埋藏著會引起生命卑微起源的有機化合物,這個史詩級的進化游戲所需要的一切就是你。在游戲中,玩家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收集一種名為熵的東西,類似於其他游戲的金幣,收集到了一定數量的熵後,你就可以完成單核細胞到多核細胞的演變,讓各種多細胞的生物能夠浮出水面,然後解鎖出更多的生物,最後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文明。
❿ 八大行星是否有生物體
有,地球上不就到處都是,但在其它行星上並未發現有生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