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提綱怎麼寫

生物提綱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04-03 05:33:10

① 生物技術及其應用論文提綱怎麼寫

一、我國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1、交通能源與環境問題是21世紀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對我國尤為嚴峻

目前世界汽車保有量約8億輛,預計到2020年全球汽車保有量將達到12億輛,主要增量來自發展中國家。國際能源機構(IEA)的統計數據表明,2001年全球57%的石油消費在交通領域(其中美國達到67%)。預計到2020年交通用油佔全球石油總消耗的62%以上。美國能源部預測,2020年以後,全球石油需求與常規石油供給之間將出現凈缺口,2050年的供需缺口幾乎相當於2000年世界石油總產量的兩倍。與此同時,交通能源消耗也是造成局部環境污染和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為此,全球已達成共識:交通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近年來,我國汽車業迅猛發展。2005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均超過570萬輛,分別居世界第三位和第二位,自主品牌轎車和汽車出口均出現大幅增長。預計2020年前我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製造國和主要的汽車出口國之一。我國目前的汽車人均保有量還很低,2003年每千人汽車保有量僅為美國的2.5%(19輛),大約相當於美國90年前的水平,是世界上汽車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預計2020年汽車保有量將達到1.3~1.5億輛。但是,當我國剛剛到達汽車社會門檻,車用石油消費在石油總消費中的比例(1/3以下)還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時(1/2以上),我們已經感受到了石油供應的日益緊張。同時,車用石油消耗所產生的空氣污染和CO2排放也正在變成愈來愈嚴重的問題,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CO2排放國,由此產生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爭端將會愈演愈烈。這充分表明,我國所面臨的石油安全與交通能源問題將來勢更猛、影響更大、挑戰更加嚴峻。按傳統交通能源動力系統發展下去,不可持續,實現我國交通能源動力系統轉型是大勢所趨。

2、未來20年是我國交通能源動力系統轉型的戰略機遇期

歷史上,交通能源動力系統變革一直處於技術革命和經濟轉型的核心位置。十九世紀,煤和蒸汽機火車引發了歐洲的工業革命,開創了人類的工業經濟和工業文明;二十世紀,石油和內燃機汽車促成了美國的經濟騰飛,把人類帶入了基於石油的經濟體系與物質繁榮,也帶來了能源環境的巨大挑戰。進入二十一世紀,以替代燃料和混合動力為代表的各種新型汽車能源動力技術迅猛發展,相互競爭,引發了一場新的技術變革,預示著人類將要進入後石油時代過渡期和能源動力技術創新突破的機遇期。

這場能源動力系統變革的主要趨勢是汽車能源多元化、汽車動力電氣化和汽車排放潔凈化:基於可再生能源的生物燃料對於各種車輛具有良好的適用性,成為各國共同推廣的新型燃料;混合動力作為新型汽車能源動力技術共性平台,繼承了先進內燃機技術,結合高效潔凈的電力驅動方式,既充分利用現有燃料基礎設施,又能包容各種新型燃料,現已成為新型動力汽車產業化的里程碑;燃料電池作為一種新興能量轉換裝置,盡管目前還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技術障礙,但其作為新一代汽車能源動力系統的遠期解決方案仍然被全球所看好。

汽車能源動力技術的變革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混合動力有望在近中期逐步普及;燃料電池汽車的規模商業化大約在2020年以後。面向中長期的汽車技術發展,我國汽車所處的這一技術變革時期為我國交通能源動力系統變革提供了歷史機遇。

機遇之一:中國的資源和能源狀況適合發展新能源交通動力系統。中國缺油、少氣、多煤,這一結構特點給交通能源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基於各種資源特點的多種替代燃料可以充分發揮我國地域遼闊和資源多樣性的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基於煤炭的燃料工業、基於生物質的農業能源和基於天然氣的各種氣體燃料技術,從而實現交通能源來源的多樣化。同時,從我國城鄉布局看,城市模式以大城市群為主要特點,汽車燃料基礎設施比較集中,有利於燃料清潔化管理和監督。我國廣大農村,隨地區不同,其一次能源資源特點也不同,這比較適合發展一次能源來源多元化、燃料製取和消費當地化的燃料供應體系。

機遇之二:我國具有實現交通能源動力系統變革的後發優勢。從我國汽車發展階段看,具有後發優勢。盡管發達國家政府均大力推動各種代用燃料汽車的應用和向氫能燃料電池汽車動力系統的轉型,但是其傳統汽車產業龐大,石油基礎設施完善,消費習慣難以轉變,實施轉型社會成本高昂,轉型難度很大。而我國汽車工業剛剛發展起來,汽車普及率低,因而在汽車動力系統發展戰略選擇上,有更大的自由度。相對常規汽車而言,我國在新能源汽車研發和產業化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如果政策得當,可以在世界上率先實現轉型。

機遇之三:實施汽車動力系統變革,是多年來我國發展清潔汽車和電動汽車成功實踐的戰略總結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基於對我國能源安全、環境保護和實現我國汽車工業跨越發展的戰略考慮,「九五」期間,科技部會同有關部委組織實施了「清潔汽車行動」,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果。目前,全國已有燃氣汽車22萬輛,加氣站700餘座,年替代石油150萬噸。而且天然氣汽車呈現快速增長勢頭,預計今後幾年將進入大規模推廣應用階段。「十五」期間,科技部組織實施了「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國家投入8.8億元,是最大的科技專項之一。全國200餘家單位、2000多名骨幹科技人員直接參與實施,初步形成了官、產、學、研合作機制。目前,小型純電動車輛已經開始小規模產業化,混合動力汽車已有多個車型通過國家認證成為產品,燃料電池汽車已進入示範考核運行階段。自主開發的燃料電池、動力蓄電池、驅動電機和電子控制系統具備批量化生產能力。這為我國汽車動力轉型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技術、人才和實踐基礎。

二、我國交通能源動力系統發展的戰略選擇

基於我國汽車能源動力系統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我國汽車能源動力系統發展目標應當是立足轉型、盡快轉型。但是,新型汽車能源動力系統與現有汽車能源動力系統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我國當前汽車產業發展和節能環保問題還要靠現有汽車能源動力技術解決。為此,應當選擇一種「過渡」和「轉型」並行互動、協調發展的戰略。一方面,發展節能汽車解決緊迫的能源安全問題,另一方面,開展新能源汽車研究,瞄準未來汽車競爭制高點和實現汽車能源動力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1、節能汽車

優化現有以石油和內燃機為基礎的車用能源動力系統,發展節能汽車,重點發展直噴式內燃機及其混合動力系統。利用現有液體燃料基礎設施,實施汽柴油清潔化戰略,逐步與國際燃油規范接軌;大力發展各種合成燃料,尤其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煤基合成燃料,並與汽柴油混合,形成新型清潔燃料。

2000年以來,我國汽車(包括農用汽車)汽柴油年消費約佔全國汽柴油消費總量的一半,石油消費的1/3左右。這一數據說明三個問題:1)車用汽柴油消費總量與石油消費總量同步快速增長。考慮到汽車市場的持續升溫,石油安全風險很大。2)與國際平均水平相比,我國汽柴油消費占石油總消費的比例較低。通過石油消費結構調整優化,可實施汽車燃料的間接替代。主要是通過置換方式將替代難度較小的工業燃料等用非石油產品先行替代,將其原先使用的石油燃料用於汽車。則在相同石油消費總量下,車用燃料消費總量大約具有20%以上的上升空間。3)我國目前車用燃油消費總量與汽車保有量之比偏高,也即汽車油耗量偏大,節能的潛力巨大。2002年,我國計入農用車和摩托車後的等效平均單車年耗油量約為1.5噸,接近美國2000年的平均單車年耗油量,而大大高於2000年的法國(1.2噸)和日本(1噸)。平均單車年耗油量取決於車輛技術、車型結構和行駛里程以及運行工況等因素,中長期均有較大的改善潛力。根據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能源領域戰略研究結果,建議2020年我國汽車節能目標為:在汽車保有量調節在1.5億輛以內的前提下,平均單車年油耗量控制在1噸左右。與目前相比,節約1/3左右,節油潛力7000萬噸左右。汽車燃油消耗總量控制在1.5~2億噸。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關鍵的節能汽車能源動力技術如下:

(1)高效柴油發動機技術

轎車柴油機節能效果與汽油混合動力不相上下。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分析預測,如果2020年我國柴油轎車發展到乘用車的20%,則當年可節約燃料1880萬噸。為此應當在我國發展先進的柴油轎車,但是必須解決好排放控制關鍵技術問題。主要包括:柴油機電控技術,排氣後處理技術和清潔柴油與代用柴油技術;柴油機電控高壓燃油噴射系統和智能化發動機電子管理系統,是綠色高效柴油機核心關鍵技術,應當大力發展;柴油機排放控制可採取如下應對策略:EGR(廢氣再循環)技術成熟,效果顯著,應盡快推廣使用;DPF(微粒捕捉器)技術2010年前將會在歐洲柴油轎車普及,我國需加快應用速度;NOx(氮氧化物)催化轉換器技術路線需要慎重選擇,SCR在商用車中的應用應當引起重視;發展合成柴油和生物柴油對解決柴油的數量和質量都具有重大意義,要大力發展代用柴油技術,力爭在2020年,將生產能力提高到1000萬噸以上。根據2002年統計,我國農用車所消耗的柴油總量與常規柴油車的柴油消耗總量不相上下。開發節能、經濟的新型農用車並逐步採用農業能源作為燃料對於汽車節能和發展農村經濟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2)節能汽油發動機技術

當前,我國的轎車基本上是汽油轎車,目前採用的轎車汽油發動機還有20%以上的節能潛力。汽油發動機節能技術的發展呈如下趨勢:缸內直噴技術、電輔助增壓、電動氣門、可變壓縮比、停缸控制技術等將在今後五年規模產業化。世界各國正在對直噴汽油發動機技術開展深入研究。以日本為代表的非均質直噴技術面臨燃燒穩定性和後處理等問題,以歐洲為代表的均質直噴技術正在興起。電動氣門與無凸輪發動機技術也在突破之中。電動氣門具有與電控噴射同等重要的意義,它將給發動機空氣系統控制和循環過程管理帶來一系列節能技術變革,如取消節氣門,可變壓縮比、部分停缸等。目前我國轎車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中小城市和農村,摩托車和三輪摩托車是主要個人交通工具,保有量已達1.2億輛以上,其節能環保水平急待提高,其升級換代趨勢值得關注。有針對性的開發具有中國特色的超微型節能汽油車具有重要的節能意義和市場前景。

(3)先進的混合內燃機技術

先進內燃機的發展呈現多重混合化趨勢。

燃料供應的混合:常規汽柴油與代用燃料混合。以常規汽柴油為主,將各種代用燃料,包括醇醚燃料與汽柴油摻混並進行適當設計將會成為主流燃料技術。

燃燒方式的混合:汽油機均質充氣與柴油機壓燃點燃混合。以燃料混合技術和控制技術為基礎,綜合汽油機和柴油機兩種燃燒方式優點的均質壓燃HCCI內燃機技術正在興起。

輸出功率的混合:內燃機與電機功率的混合。新型集成化大功率啟動電機/發電機一體化裝置ISG與新型電源系統技術既是內燃機電控技術的擴展和深化,也是復雜混合動力傳動系統的基礎模塊技術。內燃機的混合化是聯結現有汽車節能環保技術與新能源汽車技術之間的橋梁。

2、新能源汽車

開發新一代車用能源動力系統,發展新能源汽車。重點發展各種液體代用燃料發動機及其混合動力汽車,逐步過渡到採用生物燃料的混合動力和可充電的混合動力;進一步發展以天然氣為主體的氣體燃料基礎設施,分步建設長期可持續利用的氣體燃料供應網路;以天然氣發動機為基礎,發展各種燃氣動力,尤其是天然氣/氫氣內燃機及其混合動力;發展新一代燃料電池發動機及其混合動力,到2020年,達到規模商業化水平;大力推進動力電池的技術進步,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純電動車尤其是微型純電動車。以城市公交車輛為重點,以點帶面,穩步推進新能源汽車的示範與商業化。

(1)車用能源轉型的方向和重點

車用能源轉型的方向將從石油、天然氣/煤層氣、煤基燃料向生物質燃料和化石能、核能及可再生能源制氫和發電過渡。從資源來源看,中長期車用石油替代燃料的主體將來自三方面:煤基燃料、生物燃料、天然氣燃料。到2020年,總量將可達到3000萬噸以上,占車用燃料總消費的15%~20%,與歐盟的預期目標基本相同。從車輛應用角度看,車用代用燃料主要有三類:含氧燃料(醇/醚/酯)、合成油(BTL/CTL/GTL)、氣體燃料(甲烷氣/合成氣/氫氣)。含氧燃料技術成熟,是近期推廣應用的重點,一般以摻混使用為宜。合成油與現有車輛技術體系和基礎設施完全兼容,而且是一種優質的環保燃料。其技術也還有較大的改進餘地。從中長期看,將成為一種主體代用燃料。氣體燃料中,甲烷氣是近中期的重點,以天然氣為例, 2020年,我國天然氣供應量可達到1200億m3以上,如拿出10%左右用於汽車就可替代1000萬噸左右汽柴油;合成氣是各種一次能源通過氣化工藝製成的富氫氣體,是各種汽車新型燃料的原料氣,也可直接用作車用燃料,在車用能源轉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氫氣是一種原料來源廣泛、尾氣排放為零的環保燃料,是車用能源轉型的戰略目標之一。根據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我國將從基礎科學研究、前沿技術創新、工程應用開發等多個層面實施對氫能技術的重點突破。

(2)汽車動力轉型與混合動力

汽車動力系統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包括燃料、發動機、動力傳動系統三個主要層次。根據生命周期循環分析,從油井到車輪的效率來看,源於石油的最佳組合是:汽油/柴油—內燃機—混合動力;源於天然氣、煤的氫燃料電池及其混合動力可與合成燃料內燃機及其混合動力競爭。近年來,汽車動力系統最大的突破是混合動力技術,它為汽車動力系統的轉型奠定了基礎平台。

當前,內燃機混合動力轎車產業化是動力轉型的里程碑。採用混聯式汽油混合動力系統的轎車城市工況可節油40%左右。混合動力還為汽車排放控制尤其是城市工況條件下的排放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新途徑。鑒於我國私人轎車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混合動力轎車非常適合在我國推廣使用。同時,我國是一個公交車大國,在公交車中推廣使用混合動力車輛也具有重要的節能環保意義。要借鑒我國汽車產業在發動機電控噴射等技術變革中所積累的開發經驗和商業模式,並通過稅收優惠等激勵政策,大力開發和推廣混合動力。

今後,發展我國混合動力有兩條技術路線值得重視:一是轎車混合動力的模塊化。通過功能模塊的發展與組合逐步推進汽車動力的電氣化。從只具備自動啟停、怠速關機功能的「微混合(micro-hybrid)」、以並聯式混合動力發動機為主體的「輕混合(mild-hybrid)」和以混聯式為特徵的「全混合(full-hybrid)」,隨著電功率的比例逐步提高,最終過渡到串聯式「可充電混合(plug-in-hybrid)」。二是城市客車混合動力系統的平台化。發電機組+驅動電機+儲能裝置構成了混合動力系統的基本技術平台。通過換用不同的輔助動力總成(APU)適應從汽、柴油內燃機到氫能燃料電池各種不同的能源動力轉化裝置,形成油—電、氣—電、電—電各種不同混合動力,促進動力系統的平穩過渡與轉型。

(3)汽車能源動力轉型的關鍵與瓶頸:動力蓄電池和氫能燃料電池

目前,新型動力電池尚不能很好滿足汽車使用要求,即使對於已經產業化的國外混合動力轎車用動力電池也還存在初始成本高,使用壽命短等問題。動力蓄電池同時涉及混合動力、純電動和燃料電池三種電動汽車,因此動力系統的轉型將強烈依賴電池技術的突破。盡管混合動力的產業化會大大促進動力電池尤其是高功率型動力電池的技術進步,但是近三十年來車用動力電池研發的經驗表明其技術進步過程將呈現出長期、穩步和漸變的特徵。

氫燃料電池系統是最具效率潛力的車用發動機,並能帶來全新的汽車設計概念。據IEA2004年統計,全球能源科技研發公共資金投入中約12%投向了氫能燃料電池。近年來,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例如電堆大規模生產成本已降低到接近100美元/千瓦。但是,車用燃料電池商業化還面臨一系列重大挑戰:壽命仍需提高兩倍以上,還有儲氫、氫源基礎設施等重大問題有待解決。以低溫膜和碳極板為標志的車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技術研發和投資的第一高潮已經過去。以復合增強高溫膜、低鉑催化劑和金屬雙極板為標志的新一代技術正在興起。美國能源部2005年8月發布最新技術路線圖,美國國會批准繼續加大氫能燃料電池投入,全球正在為燃料電池產業化而繼續努力,我國在氫能燃料電池技術競爭中處於除日本、加拿大、美國之後的第二行列。

總體上講,燃料電池是車用動力系統的一個長遠解決方案。其中,燃料電池城市大客車可望率先實現商業化。美國正在實施國家計劃,目標是到2015年使燃料電池城市客車佔到新增城市公交車的10%。相比而言,城市公交在我國更具戰略地位,我國大客車產業更具國際競爭力。應當把燃料電池大客車作為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的突破口。

(4)我國新型能源動力汽車發展趨勢與進程展望

綜合國外各種研究預測和各大國際汽車公司與能源公司的技術發展路線圖,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和發展現狀,可初步展望我國汽車能源動力系統的轉型趨勢:

1)2010年左右,隨著石油價格的上漲和燃油稅的徵收以及排放法規與國際接軌,我國汽車能源動力系統技術轉型的轉折點將會出現。以混合動力和混合燃料為主體的新能源動力系統車輛產業化高潮將會到來。

2)2020年左右,隨著常規石油供需缺口的出現和CO2政策法規的實施以及燃料電池、動力電池等新型能源動力技術的進步,我國汽車能源動力系統技術轉型將取得進一步突破,燃料電池轎車產業化可望興起。

3)21世紀上半葉,基於各種液體燃料及其基礎設施的先進內燃機與混合動力車、基於各種氣體燃料及其基礎設施的燃氣與燃料電池車、基於電燃料及其基礎設施的純電動車在將會長期並存。其中先進內燃機與混合動力車將佔主導地位。燃氣與燃料電池車以及純電動車之和在21世紀中葉前後可望達到汽車銷量的1/3~1/2。

我國新型汽車能源動力系統的發展進程路線將是沿著中國特色之路逐步走向世界前沿。

◎內燃機及其混合動力車將會出現適合我國城市工況的輕度混合動力小型車、適合地區特點的超微型汽油車等特色車型,其所用燃料近中期將以汽柴油為主,摻混少量替代燃料。中遠期,各種替代燃料的比例將會逐步加大逐步發展出基於生物燃料的充電式(plug-in)內燃混合動力車;

◎燃氣與燃料電池車將從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公交車隊、燃料電池混合動力公交車隊,逐步發展出規模產業化的氫能燃料電池轎車;

◎純電動車將從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電動自行車生產國(年產1000萬輛),發展出裝備先進動力電池的微型電動車並廣泛推廣使用。

考慮到新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廣中的各種風險和不確定性,上述預測是一種比較初步和粗略的估計,需要根據新的進展加以修正。但這一展望可以作為我們努力爭取的目標。

三、我國應採取的科技對策

基於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過渡」與「轉型」的雙重發展戰略,我國汽車能源動力系統的科技對策可遵循三條基本技術路線。三管齊下,並行互動:

(1)開發和推廣先進內燃機與混合動力汽車,解決緊迫的節能與環保問題並促進自主品牌汽車發展,推進動力系統技術轉型。

(2)研發和應用氣體燃料、煤基燃料和生物燃料等汽車代用燃料,促進交通能源來源多元化,同時有步驟的推動基礎設施的擴展和轉型。

(3)開展燃料電池汽車和純電動車的研發、示範和產業化,促進新能源電動汽車技術創新與重點跨越。

近年來,國家攻關計劃、清潔汽車行動、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變革。根據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今後將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我國汽車能源動力科技創新與產業化。為此建議:

1)以2020年節約和替代車用燃料總量達到1億噸(節約7000萬噸,替代3000萬噸)為目標,推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並行互動與協調發展戰略。在市場方面,要以節能汽車為主體,大力發展小型化和微型化的節能環保國民車,盡快實施燃油稅,加大油耗法規推進力度。在研發方面,要以新能源汽車為戰略重點,緊緊抓住未來二十年汽車能源動力系統技術變革的戰略機遇期,官產學研聯合攻關,實現中國汽車產業由產量大國到技術強國的跨越發展。

2)採用「置換」(間接替代)、「摻混」(部分替代)、「代替」(全部替代)三管齊下,先易後難、穩步發展汽車替代能源;大力發展煤基、生物質基、天然氣基石油替代燃料,促進交通能源多元化;繼續發展燃油、燃氣、電三種燃料/能源的基礎設施,實現交通能源載體盡可能的兼容性和一體化;

3)開發醇/醚/酯含氧燃料、BTL/CTL/GTL合成油、天然氣/合成氣/氫氣氣體燃料三大類代用燃料技術及其車輛應用技術,推進汽車燃料因時、因地、有序、有限的多元化;液體代用燃料宜以摻混應用為主,通過合理的燃料設計、優化的整車匹配和規范的油品管理,逐步替代石油基汽柴油;全力推進車用燃料技術創新尤其是合成氣技術、氫儲運技術等,建立代用燃料的基礎技術平台,以適應交通能源轉型過程中代用燃料品種的變化與過渡;

4)以先進內燃機及其混合動力系統、燃料電池發動機及其混合動力系統和動力電池/超級電容及其電力驅動系統為核心,深入開展新型動力系統關鍵技術攻關,掌握成套知識產權,建立相關產業體系;以輕度混合動力轎車產業化為先導,帶動各種混合動力轎車的研發與規模商業化,實現自主品牌轎車的跨越式發展;以我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年產銷量超過1000萬輛的電動自行車產業為基礎,改變傳統的汽車文化習慣並修訂相關的標准法規,以微型車為主體,發展適合我國國情、具有我國特色的純電動車輛;

5)以城市車輛為重點,加大各種新能源電動汽車市場開發力度。以混合動力為統一平台,通過平台化、系列化實現規模化,通過規模化推動高端技術——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以政策標准法規為導向,促進轎車小型化、公交優先化,推動交通理念和消費觀念的全面進步,為符合中國國情的自主創新技術創造市場環境。(作者為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主任、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轉自《清華人》)

② 高二生物提綱

高二(上)生物復習提要
緒言
生物的6個基本特徵有: 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有嚴整的結構),都有新陳代謝,都有應激性,都有生長、發育、生殖現象,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都能適應一定和環境和影響環境
生物與非生物的最基本區別,生物的最基本的特徵是 新陳代謝,生物科學發展的三個階段是 描述性生物學階段、實驗生物學階段、分子生物學階段,生物發展的兩個方向是 宏觀方面、微觀方面,其中微觀方面已經從細胞水平發展到分子水平。
第一章 生命的物質基礎
大量元素:C、H、O、N、P、S、K、Ca等
微量元素:Fe 、Mn 、Zn 、Cu 、B、Mo等
生物界與非生物界是統一的:組成生物界的元素都可以在自然界找到,沒有一種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他們的差異性表現在:組成生物體的元素,在生物體內與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原生質是指:細胞內的有生命物質,它分化為 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代謝越旺盛,自由水的比例越大,活細胞內最多的化合物一般是水,幹細胞最多的化合物一般是蛋白質,無機鹽可維持細胞的滲透壓和酸鹼平衡,血液中鈣鹽含量太低,就會抽搐。
主要的能源物質是 糖類,儲存能量的主要物質是脂肪,體現生命的主要物質是 蛋白質,單糖有葡萄糖、核糖、脫氧核糖、果糖、半乳糖等,動物特有的糖是 半乳糖(單糖)、乳糖(二糖)、糖元(三糖),植物特有的糖是果糖(單糖)、蔗糖、麥芽糖(二糖)澱粉、纖維素(多糖),動物最重要的多糖是 糖元,植物最重要的多糖是 澱粉 、纖維素 ,動物、植物共有的糖:葡萄糖、核糖、脫氧核糖。
膽固醇、性激素、維生素D屬於 固醇,脂類(由C、H、O三種元素組成)包括 脂肪、類脂、固醇3種。
有機物 元素組成 功能
糖類 C、H、O 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脂質 C、H、O(N、P)註:脂肪只含C、H、O 脂質中的脂肪主要是生命體內儲存能量的物質,此外,動物體內的脂肪還具有保溫、減少摩擦和緩沖壓力作用;類脂中的磷脂是生物膜成分;固醇類物質調節生物體的新陳代謝和生殖
蛋白質 C、H、O、N(主) 是細胞和生物體的組成成分;具催化、運輸、調節、免疫等作用,是一切生命活動的體現者
核酸 C、H、O、N、P 是一切生命的遺傳物質

氨基酸的通式 ,肽鍵通式 ,某蛋白質分子有氨基酸n個,由x條肽鏈組成,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是128,問在形成此蛋白質過程中脫水數目和肽鍵數目: n -x (氨基酸的數目— 肽鏈的數目=肽鍵的數目=脫去的水分子數)。此蛋白質的分子量是 128n-18(n-x), 蛋白質的特性由哪些方面的不同引起:氨基酸是種類不同,數目多、排列次序變化多端,肽鏈的空間結構差別大 核酸存在於 細胞核 和 細胞質 ,肯定含N的化合物有 蛋白質 、核酸等 ,另外固醇也含N,肯定含P的化合物有磷脂、核酸 、ATP等 ,只含C、H、O的化合物有糖類 、脂肪。
還原性的糖遇斐林試劑(0.1g/mL的NaOH和0.05g/mL的CuSO4)可以產生磚紅色沉澱Cu2O。註:斐林試劑混合均勻後再使用。脂肪遇蘇丹3染成橘黃色。蛋白質遇雙縮尿試劑(0.1g/mL的NaOH和0.01g/mL的CuSO4)變成紫色。
第二章 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
除病毒外,生物的基本結構單位和功能單位是細胞,酵母菌、黴菌類、衣藻、蘑菇類屬於真核生物,細菌、藍藻、支原體、立克次氏體屬於 原 核生物,有核糖體沒有高等細胞器。細胞膜是單層膜,主要成分是 磷脂 和 蛋白質 細胞膜的機構特點是具有流動性,細胞的功能特點是具有選擇透過性,細胞膜上的 糖蛋白(糖被)具有識別作用,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方式主要有自由擴散、主動運輸 ,
方式/項目 濃度 載體 能量 實例
自由擴散 高到低 不需 不需要細胞代謝釋放的能量(ATP) 水、O2、CO2、甘油、乙醇、苯等
主動運輸 低到高 需要 細胞代謝釋放的能量(ATP) 帶電的離子、氨基酸、葡萄糖、尿素等
單層膜的細胞器有內質網、高爾基體、液泡、溶酶體,雙層膜的細胞器有 葉綠體 、 線粒體 ,另外,具有雙層膜的細胞結構還有 核膜 ,無膜的細胞器有 核糖體、中心體 ,具有中心體的生物有 動物和低等植物細胞,與能量的轉化有關的細胞器是葉綠體、線粒體,線粒體是 有氧呼吸的中心,它的數目與細胞能量代謝的水平有關,核糖體主要功能是 合成蛋白質 。動、植物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細胞器是高爾基體 ,可以產生水的細胞器是;葉綠體、線粒體、核糖體。 核 孔可以通過RNA,染色體(質)由 DNA 和蛋白質組成,細胞核是 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 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是細胞質基質,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最重要的區別是是否具有 核膜 ,原核生物的細胞壁成分是肽聚糖(蛋白質與糖類的聚合物)。
真 細胞壁(膜)
核 細胞質基質
細 細胞質
胞 細胞器
細胞核
細胞增殖(有絲分裂、無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最主要方式是 有絲分裂,細胞周期概念: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 完成 開始,到下一次分裂 完成 為止。間期最大特點是完成 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 前 期與 末 期相反,這兩個時期的2消失2出現分別是 前期核仁、核膜消失,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 ,赤道板和細胞板的區別: 赤道板是一個位置名稱,而細胞板則是出現在植物細胞赤道板的一個結構,計算觀察染色體的最佳時期是 中期 ,一般來說,動、植物有絲分裂的不同點在: 前 期的 紡錘體的形成 (植物細胞由紡錘絲形成紡錘體,動物細胞由星射線形成紡錘體)不同和 末 期的 分裂形成子細胞的方式(細胞質的分裂方式)不同,一定存在的不同點是 後者,因為 低等植物細胞也有中心體,由星射線形成紡錘體 有絲分裂的間期分為 G1 期(DNA合成前期)、 S 期(DNA合成期)和 G2 期(DNA合成後期),這三個時期的特點是合成了RNA 、酶、一些蛋白質, DNA復制加倍、合成一些組蛋白 , DNA合成終止、合成一些RNA 。有絲分裂的意義:通過 間期親代染色體的復制 和 後期染色體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 保證了親子代遺傳性狀的穩定性。蛙的紅細胞進行 無絲分裂,人的成熟紅細胞 無細胞核,不能進行分裂。
細胞分化發生在整個生命過程,但在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心臟細胞有 合成胰島素的基因,有性染色體。高度特化的動物細胞,從整個細胞來說,它的全能性受到限制,但它的細胞核仍然保持全能性,因為細胞核有 保持物種遺傳性所需要的全套遺傳物質 ,癌細胞的形態畸變,細胞粘著性小,能無限增殖,衰老細胞的水分減少,代謝減慢,酶活性 降低,色素積累,呼吸速度減慢,細胞核體積增大,細胞膜通透性功能改變,物質運輸功能降低,染色質固縮,染色 加深。
第三章 生物的新陳代謝
酶(活細胞都能產生酶)多數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有生物催化劑的功能。酶的特性有高效性、專一性、多樣性、易受溫度、pH值影響等,酶的命名一般根據功能命名,ATP中文名三磷酸腺苷(腺三磷),結構式簡寫 ,所有生命活動的能量直接來自 ATP,由ADP合成ATP 所需能量,動物來自 呼吸作用放能和磷酸肌酸的能量轉移 ,植物來自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ATP在細胞的葉綠體或線粒體細胞器中和在 細胞質 基質中合成。在細胞內ATP含量很少,轉化十分迅速,葉綠體色素吸收可見光,主要吸收 藍紫光 光和 紅橙光,(葉綠素a和葉綠素b主要吸收藍紫光和紅橙光,胡蘿卜素和葉黃素主要吸收藍紫光),光反應的場所是葉綠體的囊狀結構上(基粒上/基粒片層上),(因為所有色素和所有光反應的酶都在囊狀結構上),原料是水 ,動力是光,產物是O2 、[H] 、ATP ,暗反應場所是 葉綠體基質 ,原料是 CO2 ,動力是 [H]和ATP ,產物是 糖類等有機物(包括脂肪、氨基酸等) ,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 [H]、ATP ,暗反映為光反映中的水反映提供了:ADP、Pi。CO2被還原前先要進行 二氧化碳的固定 ,C3化合物一部分 被 還原成糖類 ,另一部分又變成 C5 。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質、能量代謝是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來自 水 ,有機物中的O來自 CO2 ,光合作用的意義:1.製造有機物,固定太陽能,為其他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需要,2.製造氧氣,維持O2 與CO2的平衡,使好氧生物得以發展3.形成O3層,使生物由水生向陸生進化。
乾燥種子和根尖細胞主要靠 吸脹 作用吸水(蛋白質、澱粉、纖維素等親水物質吸水),形成 中央液泡 的成熟植物細胞通過 滲透 作用吸水。一個滲透系統必須具備 半透膜(玻璃紙、蠶豆的種皮、動物的膀胱膜) ,它要發生滲透作用還必須 在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存在濃度差 。植物細胞的原生質層包括 細胞膜 、液泡膜 、這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植物是否吸水決定於 細胞液濃度是否大於外界溶液濃度 ,植物吸收的水分多數用於 蒸騰作用 ,蒸騰作用的意義是促進 水分的吸收和向上運輸、促進礦質元素向上運輸 ,降低 葉片 溫度,礦質元素指除 C 、 H 、O 外,由根從土中吸收的元素,大量元素有 N、P、S、K、Ca、Mg ,微量元素有 Zn、Mo、Cl、Cu、Fe、Mn、B 。同樣條件下,吸收水和吸收礦質元素的量往往不同,原因是 兩者的吸收原理不同,水分的吸收是由滲透作用引起的,而吸收礦質元素是一個主動運輸的過程,它們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如果使用呼吸抑制劑,植物吸收礦質元素速度將 降低 ,可見這是 主動運輸 過程。植物吸收礦質元素的數量和種類主要由 該植物細胞膜上的載體的種類和數量 決定的。可以從老葉轉移到新葉的元素有 N 、P 、K 、Mg ,不能轉移的元素有 Ca 、Fe ,農民常用 鬆土 的方法促進植物吸收礦質元素,植物受水浸的危害是 根部缺氧,有氧呼吸作用受阻,影響對礦質元素的吸收,(無氧呼吸產生的物質毒害植物) ,無土栽培的營養液需要通氣是因為 促進植物根部的有氧呼吸,提供足夠的ATP,促進礦質元素的吸收 ,用一瓶溶液培養植物,溶液濃度往往會不斷增加,原因是 植物蒸騰作用散失過多的水分,使溶液濃度過大 ,補救措施是 及時地加入適量的清水 。礦質元素的用途:1、N促進細胞分裂和生長,使枯葉繁茂,缺N則植株矮小,葉片發黃。2、P使果實和種子提高成熟。缺P則植株矮小,葉片暗綠。3、K使莖稈健壯,促進澱粉的形成。缺K則倒扶。4、B促進花粉的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缺B花而不實。5、Fe是構成血紅蛋白的重要元素。6、Mg合成葉綠素。7、Zn是構成人體100多種酶的元素,如果缺Zn,則兒童會厭食、生長發育不良,長期缺Zn,還會引起智力低下。8、缺Na,則肌肉無力。9、缺Ca,不僅肌肉會抽搐,長期缺Ca,兒童會得佝僂病。10、I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原料。
人的血糖的來源主要有 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糖類物質 、 肝糖元的分解 、 由非糖物質轉變而來 ,脂肪以脂肪酸和甘油的形式被吸收後,在人體主要再度合成 脂肪 ,然後1. 儲存在皮下結締組織、腸系膜等處 ,2.再分解成 甘油 和 脂肪酸 ,一部分 氧化分解成CO2、H2O和能量 ,一部轉變成糖元等,血液中的氨基酸的來源有 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蛋白質 、 由體內的蛋白質分解而來 、通過氨基轉換形成新的氨基酸 ,如何搶救輕度和重度的低血糖患者 輕的喝濃糖水 、 嚴重的靜脈輸入葡萄糖溶液 ,肝臟中多餘的脂肪要合成 脂蛋白 ,然後轉運出去, 磷脂 是合成脂蛋白的原料,不足可引起脂肪肝。胰島素分泌過多會引起人睏倦打瞌睡的原因是 使血糖濃度過低,引起供能不足,降低神經的興奮性 ,人體的體液由 細胞內液 和 細胞外液 組成,其中 細胞內液 較多。細胞外液 構成人體的內環境,它主要包括 組織液 、血漿 、淋巴液 ,
人血糖的正常濃度是80—120mg/dL, 空腹 時,血糖含量超過 130 mg/dL 叫高血糖,血糖含量高於160——180 mg/dL (腎糖閾)時,一部分葡萄糖將隨尿排出,叫 尿糖 。呼吸作用的本質是分解 有機物 ,釋放 能量 , 不一定需要氧氣,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種。有氧呼吸的反應式: C6H12O6 + 6H2O + 6O2→ 6CO2 + 12H2O +能量 ,第一階段在 細胞質基質 進行,原料是 C6H12O6 ,產物是 丙酮酸 、少量[H] 、少量能量 ,第二階段在 線粒體內 進行,原料是 丙酮酸 和 H2O ,產物是 CO2 、 少量[H] 、少量能量,第三階段在線粒體內 進行,原料是 O2 和 前兩階段產生的[H] ,產物是 H2O 、 大量能量 ,1MOL葡萄糖有氧呼吸產生能量 2870 KJ,可用於生命活動的有 1161 KJ( 38 個ATP),以熱能散失 1709 KJ,無氧呼吸產生的可利用能量是 61.08 KJ( 2 個ATP),寫出2條無氧呼吸反應式 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 + 能量 、 C6H12O6 → 2C3H6O3(乳酸) + 能量 ,無氧呼吸的場所是 細胞質基質 ,分 兩 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與有氧呼吸的相同,是由 葡萄糖 分解為 丙酮酸 ,第二階段的反應是 丙酮酸 分解成 酒精和CO2或轉化為乳酸。新陳代謝分 同化 作用( 合成 代謝)和 異化 作用( 分解 代謝)同化作用有2種類型 自養型 、 異養型 ,其區別依據是:是否能 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 ,異化作用有2種類型 需氧型 、厭氧型 ,酵母菌的異化作用類型是 兼性厭氧型 ,描述一種生物的代謝類型要同時寫出它的同化類型和異化類型。
植物的生長素和人的生長激素的共同點是含量 少 作用 大 ,不同點是人的激素是由專門的內分泌腺分泌的,而植物激素是在生長旺盛的器官產生的。植物莖的生長素產生部位和發生極性轉移的部位都在 尖端 ,發生作用的部位在 尖端下面的部位 ,植物生長素作用的規律是在 低濃度 時促進植物生長,而在濃度過高 時抑制生長,生長素還有促進 扦插枝條生根 、促進 果實發育 、防止 落花落果 的作用。植物生長素的運輸方式屬於 主動 運輸,修剪果樹、棉花摘頂是為了去除 頂端優勢 ,促進 側芽 發育,提高產量。人的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促××激素、雄性激素、雌性激素、促××釋放激素由 垂體 、甲狀腺 、垂體 、 睾丸 、卵巢 、下丘腦 分泌產生。 下丘腦 是人體調節內分泌活動的樞紐。人的生長激素和甲狀腺激素表現為 協同 作用,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表現為 拮抗 作用。胰島素調節糖代謝的作用有促進血糖進入肝臟、肌肉、脂肪組織等細胞,並在這些細胞中合成為糖元 、氧化分解或轉化為脂肪,,並抑制 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從而 降低 血糖濃度,胰高血糖素則相反。CO2是調節呼吸的有效生理刺激。人體的調節包括體液調節和神經調節,以 神經 調節為主。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 反射 ,完成反射的神經結構叫 反射弧 ,它的5部分是 感受器、傳入神經纖維 、神經中樞、傳出神經纖維、效應器 。組成神經系統的單位是神經細胞(神經元),神經元包括細胞體和突起兩部分,其中突起又分為 樹突 和 軸突,軸突和長的樹突以及套在其外面的髓鞘組成神經纖維,神經纖維末端的細小分枝叫 神經末梢 ,許多神經纖維集結成束,外麵包裹著結締組織膜,就成為一條 神經 ,神經元的細胞體主要集中在由 腦 和 脊髓 組成的 中樞 神經系統里,神經元的突起部分形成 腦 神經和 脊 神經,腦神經和脊神經組成周圍神經系統。神經細胞靜息時的電位是 外 正 內 負,神經細胞的某個部位受到刺激後將在受刺激點的兩側形成的局部電流(興奮),這個局部電流又引起臨近部位產生興奮,這樣,興奮就沿兩個方向傳遞開去,而興奮在神經細胞之間是通過 突觸 傳遞的。突觸由 突觸前膜 、突觸間隙 、突觸後膜 構成。突觸的傳遞是 單 向的,因為遞質(乙醯膽鹼或單胺類物質)只存在於突觸小體的 突觸小泡內,而且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然後作用於突觸後膜。 大腦皮層 是人最高級的神經中樞,人特有的中樞是 語言中樞 ,了解95頁表。判斷和推理是動物後天性行為發展的最高形式。反射分 條件 反射和 非條件 反射。
多細胞生物的發育一般從 受精卵 開始。生物的生殖分 有性 生殖和 無性 生殖,不經過 生殖 細胞結合,直接由 母體 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叫無性生殖,由 兩性生殖細胞 結合成合子,再由合子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叫 有性 生殖,變形蟲、草履蟲、細菌等單細胞生物進行 分裂 生殖,酵母菌(條件好時)、水螅進行 出芽 生殖,黴菌、蕨類進行 孢子 生殖,馬鈴薯、草莓進行 營養 生殖,以上生物的生殖屬於 無性 生殖,多數生物進行 有性 生殖。有性生殖的後代具有雙親遺傳性,具有更強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如果要保持植物親本的遺傳性狀不變,就要進行 無性(營養) 生殖如嫁接、扦插。植物組織培養的優點是: 取材少,培養周期短,繁殖率高,而且便於自動化管理。 綠色開花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是 雙受精 ,種子的胚由 卵細胞 和 精子 受精結合而成,胚將發育成新的植物體,胚乳由 精子 和 極核 受精結合而成。種子萌發的營養來自胚的 子葉 或來自種子的 胚乳 。薺菜的受精卵經過短暫的 休眠 後,就開始有絲分裂,第一次分裂成兩個細胞,其中靠近珠孔的叫基細胞,它發育成胚柄,吸取營養供球狀胚發育,另一個細胞叫 頂 細胞,它發育成球狀胚體,由球狀胚體發育成種子的胚(包括 胚芽、胚根、胚軸、子葉 ),薺菜的胚乳在發育過程中被胚吸收到 子葉 里。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包括營養生長和 生殖 生殖生長, 花芽 的形成,標志著生殖生長的開始。高等動物的個體發育包括 胚胎 發育和 胚後 發育兩個階段。蛙的胚後發育屬於 變態 發育。蛙的受精卵的動物極卵黃 少 ,輕,顏色 深 ,朝上,利於吸收太陽光,植物極相反,蛙受精卵分裂到一定時期,細胞增多,內部出現空腔,叫 囊胚 腔 ,這時的胚胎叫 囊胚 ,後來因為 動物 極細胞分裂較快,新細胞向植物極推移,植物極細胞向囊胚腔陷入,形成 原腸腔,形成 原腸 胚,具有三個胚層的時期是 原腸 胚時期,在 原腸胚 時期出現細胞的分化。陸生動物出現羊膜的意義 保證胚胎發育所需要的水環境,還有防震和保護作用,增強適應陸地環境的能力

③ 生物提綱

八年級上冊生物期末復習
1、 目前己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這些動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有脊柱;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沒有脊柱。
2、 生物的多樣性:1、種類的多樣性;2、生活環境的多樣性;3、00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3、 魚之所以能在水裡生活,兩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1)能靠游泳老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2)能在水中呼吸。
4、 魚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結構:流線形(梭子形)身體;身體表面分泌粘液。
5、 魚在游泳時,靠軀幹部有尾部的左右擺動產生前進的動力,靠背鰭、胸鰭、腹鰭、臀鰭來保持平衡,靠尾鰭保持前進的方向。
6、 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製作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叫做模擬實驗。
7、 各種鰭在運動中起到輔助協調的作用。
8、 鰓是魚的呼吸器官。
9、 鰓中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因此鰓是鮮紅色的。
10、 鰓絲又多又細,是為了擴大與水接觸的面積,有利於充分進行氣體交換。鰓不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氧,魚離開水後,鰓絲相互覆蓋,減小了與空氣接觸面積,不能從空氣中得到足夠的氧氣,因此缺氧而死。
11、 魚鰓對水中呼吸至關重要的特點:鰓絲鮮紅,含豐富毛細血管;鰓絲又多又細。
12、 水從魚口流入,從鰓蓋後緣流出。
13、 流出魚鰓的水中,氧氣減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 氣體交換 水中O2——鰓絲的毛細血管中
鰓絲中Co2—水中
15、 魚的主要特徵:體表常常有鱗,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16、 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這些動物稱為腔腸動物。
17、 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身體的動物,稱為軟體動物。
18、 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的動物,叫做甲殼動物。甲殼動物用鰓呼吸。
19、 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都是無脊椎動物。
20、 水中各種生物都是水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復雜的聯系,同時又都受水域環境的影響,其種類的變化和數量的消長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
21、 與水域環境相比,陸地環境要復雜得多。(1)比較乾燥;(2)晝夜溫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氣態的氧;(5)陸地環境復雜多變。
22、 陸地生活的動物對環境的適應: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用於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攀援等多種運動方式,以便覓食和避敵;2、一般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於身體內部的各種呼吸器官,比如氣管和肺;4、普遍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夠對多變的環境及時做出反應。
23、 環節動物不是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是無脊椎動物。
24、 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的動物稱為環節動物。
25、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的土壤中,因為蚯蚓是冷血動物,溫度變化不大,適合蚯蚓生活。
26、 身體分節可以使蚯蚓的軀體運動靈活。
27、 蚯蚓靠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剛毛的支撐和固定運動。
28、 蚯蚓沒有專門的呼吸系統,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來完成。蚯蚓的體壁密布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黏液里,然後滲進體壁,再進入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29、 蚯蚓不能保持恆定的體溫,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層。
30、 恆溫動物比不恆溫動物較高等,更能適應環境,有利於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
31、 兔的體溫恆定,不僅靠體表的毛,還需發達的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共同協調。
32、 兔的後肢較長,前肢較短,後肢肌肉發達,適於跳躍。
33、 門齒——切斷食物 犬齒——撕裂食物 臼齒——磨碎食物
34、 兔的心臟和肺的結構及部位與人體的相似,這說明了人與兔的分類很接近,同屬哺乳動物。
35、 食性 植食性(如兔)
肉食性(如狼)
雜食性(如人)
36、 盲腸主要用於消化纖維,草食性動物盲腸發達。
37、 兔的牙齒分化為門齒和臼齒,門齒適於切斷植物纖維,臼齒適於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發達的盲腸,這些都是與它們吃植物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的。
38、 兔有發達的大腦及遍布全身的神經,有發達的四肢,使它們能夠靈敏地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迅速作出相應的反應。
39、 哺乳動物是最高等的動物,是脊椎動物,種類很多,地球上大約有4000多種,除極個別種類外,都具有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徵(其他特徵:心臟四腔,用肺呼吸,體溫恆定,屬恆溫動物,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的分化)
40、 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
41、 鳥的外形呈流線形,減少飛行時空氣的阻力。
42、 鳥的羽毛分正羽和絨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軸,翼呈扇形,可增大與空氣接觸的面積,便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43、 鳥的胸肌發達,附於龍骨突,利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44、 鳥的骨骼中空,輕而堅固,胸骨突出,有龍骨突的結構,便於發達的胸肌附於胸骨(龍骨突),減輕重量,利於飛行。
45、 鳥類消化特點:1、食量大,消化能力強,滿足飛行時能量的消化;2、糞便不貯存,減輕體重,利於飛行;3、直腸短,排便頻繁。
46、 鳥的心臟發達,工作能力強,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強,有利於飛行。
47、 鳥的身體里有發達的氣囊(不是呼吸器官),輔助肺進行呼吸,滿足飛行時氧氣的需要。
48、 鳥的全身都是為飛行而設計。
49、 恆溫動物 哺乳動物
鳥類
50、 鳥類的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輔助肺呼吸,體溫高而恆定。
51、 昆蟲是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已知的種類超過100萬種(占動物種類的4/5),昆蟲有三對足,能爬行;有的昆蟲的足特化成跳躍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能飛行。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惟一會飛的動物。
52、 昆蟲的翅與鳥翼結構不同,但就適於飛行來看都有這些共同點:都有利於飛行的扇形結構,這些結構的運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氣中產生向上的升力和前進的動力,相對身體來說,都有輕、面積大的特點,利於扇動空氣而飛行。
53、 翅對昆蟲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義:有利於取食,逃避敵害,擴大活動和分布范圍,有利於尋偶交配,尋找適宜的產卵場所。
54、 昆蟲的外部特徵: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胸部有發達的肌肉,附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表面的堅韌的外殼(會發生蛻皮),有保護和支持內部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
55、 昆蟲在分類上屬於節肢動物,節肢動物除昆蟲外,還有蜘蛛、蜈蚣、蝦、蟹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身體由很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56、 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過變態發育,此後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做兩棲動物。
57、 動物的行為依賴於一定的身體結構。
58、 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運動肌肉)、骨與骨之間的連接(如關節))組成的。
59、 運動系統由骨、骨骼肌和骨連接(如關節)組成。
60、 人有206塊骨 顱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動)
軀干骨(半活動)
四肢骨(能活動) 能活動的骨連結(關節)
61、 人有26塊脊椎骨(半活動骨連結)
62、 關節結構:關節頭、關節囊、關節腔(有滑液,使關節活動靈活)、關節窩、關節軟骨(緩沖作用)。
關節囊
關節頭
關節腔
關節軟骨
關節窩

63、 關節在運動中起支點作用,是骨繞著轉動的點。
64、 人體主要的關節:上肢 肩關節 下肢 髖關節
肘關節 膝關節
腕關節 踝關節
指關節 趾關節
65、 所有脊椎動物都有關節。
66、 運動時,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容易受傷。
67、 如何在運動中保護關節:一、運動前做好充分的准備運動;二、運動強度應適當;三、佩戴護腕和護膝。
68、 骨骼肌(是器官)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
70、 為什麼骨骼肌能牽動骨: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
71、 與骨相連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的。
72、 人全身有六百多塊骨骼肌,雙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都舒張。
73、 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74、 當然,運動並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它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它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75、 一句話概括骨、關節、肌肉在運動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縮,牽動骨繞著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產生運動。
76、 動物的行為多種多樣,從行為獲得的途徑來看,動物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另一類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
77、 有很多行為是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二者結合的結果,如鳥的遷徙。
78、 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學習行為使動物更能適應多變的環境,更好地生存。
79、 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越能適應復雜環境。同樣,環境越復雜,要學習的行為越多。
80、 先天性行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種生物只有先天性行為而沒有學習行為,就會被自然淘汰。
81、 對一個人來說,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學習是與大腦的發育階段相適應的,一旦錯過學習的關鍵時期就很難彌補。
82、 社會行為的特徵: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3、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
83、 群體中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兇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級制度。
84、 「首領」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優先選擇築巢場地,其他成員會對它做出表示順從的姿態,對它的攻擊不敢還擊,也負責指揮整個社群的行動。
85、 動物的動作、聲音和氣味等都可以起傳遞信息的作用。
86、 社會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靠群體的力量往往更易獲得食物和戰勝天敵的侵襲,能有效保證物種的繁衍,使群體更好地適應環境,維持個體和種族的生活。
87、 在自然界,生物之間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獸有獸語)。正是由於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間的聯系錯綜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生物與環境才成為統一的整體。
88、 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在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就叫生態平衡。
89、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2、動物可以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3、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4、生物防治。
90、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來防治病蟲害。除以蟲治蟲外,還有以鳥治蟲、以菌治蟲等。
91、 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供人們食用;在醫葯保健方面發揮作用;在觀賞、娛樂方面,文學藝術方面有一定的形象;人們在生活中用來比喻一些形象或某些特點;動物傳播給人類一些疾病(害處)。
92、 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93、 現在科學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動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這就是生物反應器。
94、 生物反應器的好處:可以節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可以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污染。
95、 科學家通過對生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96.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後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稱為菌落。
97.細菌的菌落比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乾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細菌菌落大幾倍到幾十倍。黴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有時還能呈現紅、褐、綠、黑等不同的顏色。
98.從菌落的形態、大小和顏色,可以大致區分細菌和真菌,以及它們的不同種類。
99.菌落常用來作為菌種鑒定的重要依據。
100.培養細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製含有營養物質的營養基。②培養基進行高溫滅菌冷卻。③將少量細菌或真菌放在培養基上(此過程叫接種)。④培養皿放在保持恆定溫度的培養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內溫暖的地方)進行培養。
101.細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廣泛分布的生物。
102.細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條件。如需要水分、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還有有機物。
103.經過嚴格高溫黴菌的環境不可能有細菌和真菌。
104.乳酸菌只有在無氧的條件下才能把有機物分解成乳酸。
105.所有的細菌都是單細胞生物。
106.有些細菌互相連接成團或長鏈,但每個細菌也是獨立的生活的。
107.細胞結構示意圖:

108.營養方式分為自養和異養,細菌和真菌的營養方式都為異養,異養又分為腐生和寄生。
109.有些細菌生長發育後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小而輕還可以隨風飄散各處,落在適當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細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們無處不在。(細菌分裂速度極快)
110.酵母菌為單細胞真菌。黴菌、食用菌、大型真菌為多細胞真菌。
111.
112.真菌的細胞中都沒有葉綠體,進行孢子生殖。
113.酵母菌為出芽生殖。
114.青黴:孢子青綠色,排列呈掃帚狀。營養方式為異養。
115.麴黴:孢子有多種顏色,排列呈放射狀。營養方式為異養。
116.引起食物發霉的真菌為黴菌。
細菌 真菌


點 細胞中沒有葉綠體,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異養)。


點 單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分裂生殖。 既有單細胞種類也有多細胞種類,細胞內有真正的細胞核,多數為孢子生殖。
117.比較真菌與細菌:

118.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參與物質循環;(2)引起動、植物患病(3)與動物共生。
119.大多數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120.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細菌和真菌把動植物的遺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這些物質有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進而製造有機物。可見 細菌和真菌對於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質的循環起著重要的作用。
121.細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種類營寄生生活,它們從活的動植物體和人體吸收營養物質,導致動植物和人患不同疾病。
122.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一旦分開,兩者都不能獨立生活,這種現象叫做共生。(一旦分開,可以獨立生活,叫做共棲)
123.寄生(往往有害);共生(互利)。
124.酵母菌發酵狀態:
有機物 酵母菌 二氧化碳+水+能量(多) [多用於做麵包]

有機物 酵母菌 二氧化碳+酒精+水+能量(少) [用於釀酒]
125.發酵:微生物的無氧呼吸(也稱作呼吸作用)
126.食物的腐敗主要是由細菌和真菌引起的,這些細菌和真菌可從食品中獲得有機物,並在食品中生長和繁殖,導致食品的腐爛,因此食品保存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防腐。防止食物腐敗所依據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內的新軍和真菌殺死或抑制它們生長和繁殖。
127.有些真菌可以產生殺死某些致病細菌的物質,這些物質稱為抗生素(抗菌素)。
128.科學家還能用現代技術手段,把其他生物的某種基因轉入一些細菌內部,只這些細菌能夠生產葯品(用細菌做生物反應器)。
129.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明抗生素。
130.生物分類的意義:了解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使每個物種在生物分類上的位置一目瞭然,同時也進一步明確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
131.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形態結構、內部構造、生理功能)把生物劃分為種和屬等不同的等級。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
132.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實和種子往往作為分類的重要依據。
133.每個界分為六個更小的等級,它們從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134.兩種生物之間共有的分類單位越多,它們的親緣關系越近。
135.綱 < 亞門 < 門
136.分類登記越高,射干內務體間的差異越大,共同特徵越少,所含生物數量越多。
137.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是基因的多樣式,外在形式是種類的多樣性。
138.我國是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國家,被稱為「裸子植物的故鄉」。
139.生物的各種特徵是由基因控制的
140.生態系統的多陽性受到破壞就會導致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和基因的多樣性喪失。
141.自然條件下,平均2000年一種鳥類滅絕。平均8000年一種哺乳動物滅絕。
142.造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有(1)生存環境改變和破壞;(2)掠奪式的開發利用;(3)環境污染;(4)生物入侵。
143.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法律有《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土保護法》。(每個法律前要加「中華人民共和國」)
144.建立自然保護區分為:就地保護和圈地保護。
145.森林是全球50%~90%的陸生生物的家園。
146.珙桐是被子植物。銀杉是裸子植物。

④ 怎麼寫生物寫調查提綱

隨著21世紀的到來,新技術、新發明大量涌現,知識、經濟日益全球化,人們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將不斷被改變人類的生存發展也受到挑戰。傳統的教育教學已經很難適應這一發展變化,配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實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積極探索新的課堂教育模式,課堂教學要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文化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生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為了貫徹上述教育理念,在生物課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進行了以下實踐:
首先:創設情景,為學生介紹必要的基礎知識,發散學生的思維,與現時生活實際相聯系,提出自己有興趣的研究課題,制定調查提綱,並論證課題的可行性。
第二步:對選擇同一調查內容的學生進行分組,教師 可指導學生在小組內再進一步分工,使每個學生承擔不同的任務。這樣既減輕了每個學生的負擔,又有助於學生各展所長,充分參與活動。有意識培養合作精神。

第三步:調查提綱的內容應盡量寫具體,尤其要把需要調查了解的問題列好,避免盲目提問。如需外出,應事先聯系,確保學生安全和不影響其他人的工作。

第四步:對於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討論。使學生通過調查不僅在學習能力上有所提高,而且在生活實踐中有確實的指導意義。對於初中學生,只要他們能夠基本按照調查報告的格式完成報告就可以了,不需要非常規范和完整,也不一定都要用文字的形式表述。教師應鼓勵學生以多種形式展現自己的調查結果,如圖、表、照片、錄音、錄象等。在學生展示自己的調查報告時,教師應事先與學生共同做好准備工作,以便幫助他們更好的完成展示工作。對於高中學生,可以指導學生寫出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應寫明調查人、調查時間、被調查人或資料來源、調查提綱、調查結果、分析和建議等內容。學生的調查成果不僅可以在班級中進行展示,也可以與學校所在的社區或學生所在社區聯系,將學生的成果在社區中展示,對社區的居民進行教育,這樣能使學生更多地感受到自己研究活動的價值,促使他們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多的參與類似的調查、研究活動。

第五步:教師在評價時要注重學生發展,注重全面評價,尤其是對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學習態度以及情感、毅力等的綜合評價,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下面以一節課來進行分析說明。

初中生物第二冊第十章中介紹了激素調節,其中涉及到有關糖尿病的內容。學生了解到目前全世界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而且是終身疾病,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方法徹底治癒。糖尿病已上升為當前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疾病,與冠心病、腫瘤並稱為人類生命的三大殺手。其慢性並發症是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中國目前有3000萬糖尿病患者,學生的親屬中也有患者,學生的好奇心高漲,提出很多問題,師生共同歸納,有關糖尿病的調查分成幾項內容:(1)糖尿病的發病原因;(2)糖尿病的臨床症狀;(3)糖尿病的治療:(4)糖尿病患者的飲食;(5)糖尿病在群體中的發病率及發展趨勢等。

接下來,學生選擇感興趣的內容,擬定調查提綱,提綱應包括調查目的、調查途徑、調查內容等。3至4名調查內容相同的學生分為一組,小組成員進行分工。可以通過訪問糖尿病患者、患者的親屬、醫學院校的教師、醫院和保健站的醫務人員等進行調查;也可以從報紙、刊物、書籍、電視節目、廣播節目和互聯網等方面收集有關糖尿病的資料。

進一步,學生選擇方便可行的調查途徑,開展調查。如一組學生在四季青醫院訪問醫務人員時,提前讓在那裡工作的家長聯系好,在不影響醫務人員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圓滿的完成了調查任務。另外,在學生的調查過程中,發現一些綜合性的大醫院開設了糖尿病教育中心,免費進行專題講座。在學生初步調查的基礎上,將這一活動繼續延伸也是十分有意義的。除了學校以外,社會上還有許多教育資源可以加以更好的利用。

一段時間之後,各小組將整理好結果,進行交流討論。如關於「糖尿病易患因素」學生歸納出:(1)患有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症者;(2)肥胖或超重者;(3)40歲以上,體力活動少,營養狀況好,長期精神緊張者:(4)直系親屬有糖尿病者;(5)婦女有分娩巨大胎兒史-------超過4kg,或曾有妊娠期糖尿病史者;(6)葡萄糖耐量低減者。學生通過自己調查出的結果,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飲食習慣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對於每個小組的調查結果匯報,學生都會給以熱烈的掌聲。從掌聲中可以聽出他們樂於做學習的主人。

EPD教育項目課堂教學的模式的實驗原則就是:「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以及「主體探究——合作體驗」型環境教育、人口健康教育活動模式的實驗原則是:「主體探究、關注社會、合作體驗、創新發展」。在這雙「16」字實驗原則指導下,利用生物學科,進行構建新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驗,希望提高學生的學科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教師自身也能有創新性和個性化的發展。

⑤ 【急!!】生物總結怎麼寫給個大概提綱

生物總結當中可包含文章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等。可分條列出

⑥ 生物復習提綱

生物7年級下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現在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布於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
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示意圖:7下P5
3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露西 175萬年前古人類:東非人
1929年: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的化石。
生殖系統:人生要經歷由雌雄生殖細胞的結合,通過胚胎發育形成新個體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靠生殖系統來完成的。男人和女人的生殖系統不一樣,大人和小孩的也有差別。
男女生殖系統解剖圖:7下P9
生殖過程:7下P10
分娩:懷孕到第40周時,胎兒就發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兒和胎盤從母體的陰道排出,這個過程叫做分娩。
青春期的特點:身高突增,神經系統以及心臟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顯增強。男孩出現遺精,女孩會來月經。
青春期的性意識:初期的與異性疏遠,到逐漸願意與異性接近,或對異性產生朦朧的依戀。
我國計劃生育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8上P19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食物中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六類營養物質。
食物中的糖類、脂肪、蛋白質:提供能量7下P22
水和無機鹽:水可以運輸能量,無機鹽包括鈣,磷,鐵,碘,鋅。7下P24
維生素:7下P26
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變化:口腔是消化系統的開始部分,裡面有牙齒、舌和唾液腺。唾液腺有導管,它所分泌的唾液通過導管進入口腔。
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7下P32
消化系統:消化道:一條很長的管道。消化腺分為兩類:有的是位於消化道的大消化腺,如肝臟;有的是分布在消化道內壁的小腺體,如腸腺。
營養物質的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最終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夠被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
食品的合理營養、食品安全:7下P37
呼吸系統: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組成的。呼吸系統具有適合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和功能。
呼吸道:鼻、咽、喉、氣管、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
呼吸道的作用:氣體的通道,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位於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肺有兩頁,右肺有三葉。在你不知不覺中,你的肺在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
肺的運動模式圖:7下P49
肺泡和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7下P50
一個人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每天至少要與環境交換一萬多升氣體。
血液的組成: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的。在兩層交界處,有很薄的一層白色物質,這是白細胞和血小板。
血漿:運輸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等。
血細胞: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層後,紅細胞在下層,呈紅色,白細胞和血小板在兩層交界處,很薄,呈白色。
紅細胞:血細胞中數量最多,兩面凹的圓餅狀,沒有細胞核,有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可以運載氧氣。
白細胞:有細胞核,比紅細胞大,可以穿過毛細血管壁,包圍,吞噬細菌。
血小板:最小的血細胞,沒有細胞核,形狀不規則,可以釋放與血液凝固有關的物質。
動脈、毛細血管、靜脈:7下P67
心臟解剖圖:7下P68
心臟工作示意圖:7下P69
血液循環模式圖:7下P70
體循環:血液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再流經全身的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最後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到右心房。這一循環途徑叫做體循環。
肺循環: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經右心室壓入肺動脈,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這一循環途徑稱為肺循環。
體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左側出發回到右側,肺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右側出發回到左側,於是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
1900年,奧地利科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血型。
輸血關系表:7下P76
腎:形成尿液的器官。每個腎包括大約100萬個結構和功能單位,叫做腎單位。每個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等部分組成。
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7下P81
尿的形成圖:7下P82
膀胱:暫時儲存原尿。
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7下P89
視覺形成的過程: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依次經過角膜、瞳孔,晶狀體和玻璃體,並經過晶狀體等的折射,最終落到視網膜上,形成一個物象。視網膜上有對光敏感的細胞。這些細胞將圖象信息通過視覺神經傳給大腦的一定區域,人就產生了視覺。
耳的基本結構和功能:7下P93
聽覺形成的過程:7下P94
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神經系統是由腦、骨髓和它們發出的神經組成的。
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功能:7下P98
神經元:神經元又叫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人體內有數以億計的神經元。
神經的基本調節方式是反射。
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松開放手饅頭示意圖:7下P102
人體通過各種簡單或復雜的反射,來調節自身的生命活動,從而能夠對體內外的刺激迅速做出適當的反應。
構成內分泌系統的主要內分泌腺:7下P106
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也受到激素調節的影響。

不知道可不可以哦

⑦ 生物提綱生物

健那綠染液是專一性的活細胞染料,線粒體細胞色素氧化酶使染料保持氧化狀態(即有色狀態)呈藍綠色,而在周圍的細胞質中染料被還原成為無色狀態,因此可以使活細胞的線粒體呈現藍綠色。而細胞質接近無色。線粒體能在健那綠染液中維持活性數小時,通過染色,可以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到生活狀態的線粒體的形態和分布。 健那綠染液,是一種專一性的活細胞染色劑,是線粒體呈藍綠色,細胞質接近無色,此時細胞是活細胞。希望對你有幫助

⑧ 生物的提綱

第一章 生命的物質基礎

生物體的生命活動都有共同的物質基礎
化學元素 在不同的生物體內,各種化學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分類: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化合物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化學元素能夠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和差異性
化合物 水、無機鹽、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
水——自由水、結合水
無機鹽的離子對於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
糖類——單糖、二糖、多糖。
脂類——脂肪、類脂、固醇
自由水是細胞內的良好溶劑,可以把營養物質運送到各個細胞。
維持細胞的滲透壓和酸鹼平衡,細胞形態、功能。
糖類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也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
脂肪是生物體內儲存能量的物質;減少身體熱量散失,維持體溫恆定,減少內臟摩擦,緩沖外界壓力。
磷脂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膽固醇、維生素D、性激素;維持正常新陳代謝和生殖過程。

蛋白質與核酸 蛋白質和核酸都是高分子物質。
蛋白質是細胞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
核酸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蛋白質結構: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列和肽鏈的空間結構。

脊椎動物中一種含血紅蛋白的血細胞。無細胞核,也無細胞器,主要功能是運輸和交換氧和二氧化碳。
同時還具有免疫功能。成熟的紅細胞是無核的,這意味著它們失去了DNA。紅細胞也沒有線粒體,它們通過葡萄糖合成能量。
鳥類以下的動物的紅細胞多數呈橢圓形,中心具核,中心部向兩面突出。
紅細胞的功能是運輸氧,二氧化碳,電解質,葡萄糖以及氨基酸這些人體新陳代謝所必須的物質。此外還在酸鹼平衡中起一定的緩沖作用。這兩項功能都是通過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來實現的。如果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釋放出來,溶解於血漿中,即喪失上述功能。 紅細胞通過血紅蛋白運送氧氣,紅細胞的90%由血紅蛋白組成。血紅蛋白是一種紅細胞相關的化合物肌紅蛋白,在肌肉細胞中存儲氧氣。血紅蛋白(Hb)由珠蛋白和亞鐵血紅素結合而成。血液呈現紅色就是因為其中含有亞鐵血紅素的緣故。它可以在肺部或腮部臨時與氧氣分子結合,該分子中的Fe2+在氧分壓高時,與氧結合形成氧合血紅蛋白(HbO2);在氧分壓低時,又與氧解離,身體的組織中釋放出氧氣,成為還原血紅蛋白,由此實現運輸氧的功能。血紅蛋白也可以運送由機體產生的二氧化碳(不到氧氣總量的2%,更多的二氧化碳由血漿解決)。血紅蛋白中Fe2+如氧化成Fe3+,稱高鐵血紅蛋白,則喪失攜帶氧氣的能力。血紅蛋白與一氧化碳的親和力比氧的大210倍,在空氣中一氧化碳濃度增高時,血紅蛋白與一氧化碳結合,因而喪失運輸氧的能力,可危及生命,稱為一氧化碳中毒(即煤氣中毒)。
,紅細胞還有吞噬細胞樣的功能,在其細胞膜表面具有過氧化物酶,該酶是典型的溶酶體酶,它可起著巨噬細胞樣的殺傷作用。

年輕未成熟的紅細胞——網纖紅質體(reticulocyte)中尚有一些線粒體,經由它們的分泌,網纖紅質體中會形成了一種網狀構造;如果利用特殊的染色,可以把這些網狀結構染出來,所以這些細胞就叫做網狀球(reticuocyte)。經過一連串的分化後,這些骨髓細胞就會開始製造血紅素,使紅細胞具備了血紅素,但它們的細胞核及線粒體等結構卻也會消失,分化成熟後,紅細胞便離開骨髓並進入循環系統,以執行其功能。在正常情況下,只有成熟的紅細胞(已經完全失去核糖體)才會離開骨髓,進入血液循環內。但是如果紅細胞不正常地大量製造,在血液中就能找到很多網狀球。

但是對於某些較低等的脊椎動物(比如青蛙),它們的紅細胞是有細胞核的,所以可以進行無絲分裂,通過縊裂的方式一分為二,產生新的紅細胞。
正常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也沒有高爾基體和線粒體等細胞器,但它仍具有代謝功能。紅細胞內充滿著豐富的血紅蛋白,血紅蛋白約占細胞重量的32%,水佔64%,其餘4%為脂肪、糖類和各種電解質

蛋白質功能:催化、運輸、調節、免疫、識別
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

第二章 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

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細胞結構與功能 細胞分類:真核生物、原核生物
細胞具有非常精細的結構和復雜的自控功能。 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細胞膜 結構:流動鑲嵌模型——磷脂、蛋白質。
基本骨架:磷脂雙分子層
糖被的結構:蛋白質+多糖。
細胞壁:纖維素、果膠 功能:流動性、選擇透過性
選擇透過性:自由擴散(苯)、主動運輸
主動運輸:能保證活細胞按照生命活動的需要,選擇吸收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排除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和有害物質。
糖被功能:保護和潤滑、識別
細胞質 基質——營養物質
各種細胞器是完成其功能的結構基礎和單位。
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內質網——光面:脂類、糖類合成與運輸
粗面:糖蛋白的加工合成
液泡對細胞的內環境起著調節作用,可以使細胞保持一定的滲透壓和膨脹狀態。
細胞核 結構:核膜、核仁、染色質
核膜——是選擇透過性膜,但不是半透膜
染色質——DNA+蛋白質
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和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功能:
核孔——核質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孔道。
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細胞核在生命活動中起著決定作用。
原核細胞 主要特點是沒有由核膜包圍的典型細胞核。
其細胞壁不含纖維素,而主要是糖類和蛋白質。
沒有復雜的細胞器,但有分散的核糖體。

細胞增殖 方式: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 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遺傳的基礎。
有絲分裂
細胞周期 有絲分裂是真核生物進行細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體細胞進行有絲分裂是有周期性的,也就有細胞周期
動物與植物有絲分裂區別:前期、末期 不同種類的細胞,一個細胞周期的時間不同。
分裂間期最大特點:完成DNA分子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意義: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
細胞分化 僅有細胞的增殖,而沒有細胞分化,生物體不能進行正常的生長發育。
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進程中,胚胎時期達最大限度。
細胞穩定性變異是不可逆轉的。
細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全能性表現最強的細胞是已啟動分裂的幹細胞;
受精卵具有最高全能性。

細胞癌變 細胞畸形分化。
致癌因子:物理、化學、病毒。
癌細胞由於原癌基因從抑制變成激活狀態,使細胞發生轉化而引起的。 特徵:無限增殖;形態結構變化;細胞膜變化。
細胞衰老 是細胞生理和生化發生復雜變化的過程,最終反映在細胞的形態、結構、功能上發生了變化。 特徵:水分減少,新陳代謝減弱;酶的活性降低;
色素積累,阻礙了細胞內物質交流和信息傳遞;
呼吸速度減慢,體積增大,染色質固縮、染色加深,物質運輸功能降低。
第三章 生 物 新 陳 代 謝

在新陳代謝基礎上,生物體才能表現(生長發育遺傳變異)生命的基本特徵。 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本質的區別。
酶 酶是活細胞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蛋白質、核酸) 特徵:高效性、專一性。
需要的適宜條件:適宜溫度和PH
ATP ATP是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形成途徑:動物——呼吸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形成方式:ADP+Pi 或 ADP+C~P ATP在細胞內含量很少,但轉化十分迅速,總是處於動態平衡。

光合作用 意義:除了將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並貯存在光合作用製造的糖類等有機物中,以及維持大氣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外,還對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作用。 藍藻在地球上出現以後,地球大氣中才逐漸含有氧。
水分代謝 滲透作用必備條件:
具有半透膜;兩側溶液具有濃度差。
原生質層:細胞膜、液泡膜和這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蒸騰作用是水分吸收和礦質元素運輸的動力。
礦質代謝 礦質元素以離子形式被根尖吸收。
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對礦質元素的吸收是相對獨立的過程。
營養物質代謝 三大營養物質的基本來源是食物。
糖類:食物中的糖類絕大部分是澱粉。
脂類:食物中的脂類絕大部分是脂肪。
蛋白質:合成;氨基轉換;脫氨基
關註:血糖調節、肥胖問題、飲食搭配。
只有合理選擇和搭配食物,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才能維持健康,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甘油&脂肪酸大部分再度合成為脂肪。
動物性食物所含氨基酸種類比植物性食物齊全。
三大營養物質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他們之間可以轉化,但是有條件,而且轉化程度有明顯差異。
內環境與穩態 內環境相關系統:循環、呼吸、消化、泌尿。
包括:細胞外液(組織液、血漿、淋巴)
內環境是體內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
內環境理化性質包括:溫度、PH、滲透壓等
穩態:機體在神經系統和體液的調節下,通過各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 體內細胞只有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穩態意義:機體新陳代謝是由細胞內很多復雜的酶促反應組成的,而酶促反應的進行需要溫和的外界條件,必須保持在適宜的范圍內,酶促反應才能正常進行。
呼吸作用 分類: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有氧和無氧呼吸的第一階段都在細胞質基質中進行。
無氧呼吸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
生物體生命活動都需要呼吸作用供能 意義:呼吸作用能為生物體生命活動供能;呼吸過程能為體內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第四章 生命活動的調節

植物生命活動調節基本形式激素調節
動物生命活動調節基本形式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神經調節佔主導地位。
植物 向性運動是植物受單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引起定向運動。
植物的向性運動是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
其他激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乙烯。
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不是受單一激素調節,而是由多種激素相互協調、共同調節。 生長素是最早發現的一種植物激素。
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這與生長素濃度和植物器官種類等有關。
生長素的運輸是從形態學的上端向下端運輸。
應用:促扦插枝條生根;促果實發育;防落花果。
動物——體液 體液調節:某些化學物質通過體液傳送,對人和動物體的生理活動所進行的調節。
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
反饋調節:協同作用、拮抗作用。
通過反饋調節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經常維持在正常的相對穩定的水平。 下丘腦是機體調節內分泌活動的樞紐。

激素調節是通過改變細胞代謝而發揮作用。
生長激素與甲狀腺激素;血糖調節。

動物——神經 生命活動調節主要是由神經調節來完成。
神經調節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活動結構基礎——反射弧
興奮傳導形式——神經沖動。
興奮傳導:神經纖維上傳導;細胞間傳遞
神經調節以反射方式實現;體液調節是激素隨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來調節。體內大多數內分泌腺受中樞神經系統控制,分泌的激素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 反射活動——非條件反射、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動物適應復雜環境變化的能力。
神經中樞功能——分析和綜合
神經纖維上傳導——電位變化、雙向
細胞間傳遞——突觸、單向

動物——行為 動物行為是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運動器官共同調節作用下形成的。
行為受激素、神經調節控制。
先天性行為:趨性、本能、非條件反射
後天性行為:印隨、模仿、條件反射
動物建立後天性行為主要方式:條件反射
動物後天性行為最高級形式:判斷、推理
高等動物的復雜行為主要通過學習形成。 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處主導地位。
性激素與性行為之間有直接聯系。
垂體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促進性腺發育和性激素分泌,進而影響動物性行為。
大多數本能行為比反射行為復雜。(遷徙、織網、哺乳)
生活體驗和學習對行為的形成起決定作用。
判斷、推理是通過學習獲得。
學習主要是與大腦皮層有關。

第五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生殖 無性生殖、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使產生的後代具備了雙親的遺傳特性,具有更強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對生物的生存和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單子葉:玉米、小麥、水稻
雙子葉:豆類(花生、大豆)、黃瓜、薺菜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具有遺傳和變異作用。
個體發育 從受精卵開始發育到性成熟個體的過程。
植物個體發育 花芽形成標志生殖生長的開始。 受精卵經過短暫休眠;受精極核不經休眠。
胚柄產生激素類物質,促進胚體發育。
動物個體發育 胚胎發育、胚後發育
含色素的動物極總是朝上,保證胚胎發育所需的溫度條件。
生物的個體發育是系統發育短暫而迅速的重演。 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的胚胎發育早期具有羊膜結構,保證了胚胎發育所需的水環境,具有防震和保護作用,增強了對陸地環境的適應能力。

第六章 遺傳和變異

遺傳物質基礎 DNA的探索:
轉化因子的發現→轉化因子是DNA→DNA是遺傳物質→DNA是主要遺傳物質
DNA復制是邊解旋邊復制的過程。
復制方式——半保留復制。

基因的本質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基因是決定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
基因對性狀的控制:
① ① 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
② ② 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結構來直接影響 脫氧核苷酸是構成DNA的基本單位。
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
DNA分子結構:DNA雙螺旋結構
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鹼基不同排列構成了DNA的多樣性,也說明了生物體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的原因。
DNA雙螺旋結構和鹼基互補配對原則保證了復制能夠精確、准確地進行,保持了遺傳的連續性。
各種生物都公用同一套遺傳密碼。
中心法則的書寫。
一個性狀可由多個基因控制。
生物變異 不可遺傳:不引起體內遺傳物質變化
可遺傳: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多倍體產生原因,是體細胞在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完成了復制,但受外界影響,使紡錘體形成受破壞,從而染色體加倍。 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通過有性生殖過程實現的基因重組,為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 重要原因之一。
多倍體育種營養物質增加,但發育延遲、結實少。
單倍體育種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一個穩定的純系品種,明顯縮短了育種年限。
優生措施 禁止近親結婚;遺傳咨詢;適齡生育;產前診斷。

第七章 生物進化

進化基本單位???——種群
進化實質——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突變和基因重組只是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方向。
生物進化方向由自然選擇決定。
不同種群之間一旦產生生殖隔離,就不會有基因交流。 突變和基因重組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方向;
隔離是新物種形成必要條件。

第八章 生物與環境
生態因素 非生物因素
光:
光對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著決定性作用。
光對動物的影響很明顯。(繁殖活動)
溫度:溫度對生物分布、生長、發育的影響
水:決定陸地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生物因素
種內關系:種內互助、種內斗爭
種間關系:互利共生、寄生、競爭、捕食

種群 特徵: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
數量變化:「J」曲線、「S」曲線。
研究數量變化意義:在野生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害蟲防治方面。

影響種群變化因素:氣候、食物、被捕食、傳染病。
人類活動對自然界中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越來越大。
生物群落 垂直結構、水平結構
生態系統 結構
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成分間聯系——食物鏈、食物網
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是流經該系統的總能量。
能量流動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沿著食物鏈、網進行的。
據此實現對能量的多極利用,從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
生態系統穩定性 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
一個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之間往往存在相反的關系。 生態系統成分越單純,營養結構越簡單,自動調節能力越低,抵抗力穩定性越低。

第九章 生物與環境
生物多樣性 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生物多樣性價值 直接、間接、潛在使用價值。 直接使用價值:葯用、科研、美學價值,工業原料,
我國生物多樣性 特點:
① ① 物種豐富
② ② 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種多
③ ③ 經濟物種豐富
④ ④ 生態系統多樣 面臨的威脅:
全世界物種滅絕速度加快;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都面臨威脅。
原因:
① ① 生存環境的改變和破壞
② ② 掠奪式開發
③ ③ 環境污染
④ ④ 外來物種入侵或引種到絕少天敵的地區。
生物多樣性保護 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
強調保護生物多樣性,並不意味禁止開發和利用,只是反對盲目地、掠奪式地開發利用。 就地保護是保護物種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
就地保護主要是指建立自然保護區。
遷地保護是就地保護的補充,為將滅絕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後機會。
環境污染危害 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雜訊污染。
富營養化——水華、赤潮 我國大氣污染屬於煤炭型污染(煙塵、SO2)
雜訊污染危害:損傷聽力;干擾睡眠;誘發疾病;影響心理;影響禽蓄產量。
生物凈化 綠色植物凈化、微生物凈化
綠色食品 不是一定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物質。 AA級食品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學合成物質。

第一章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及營養和免疫

人體穩態 水鹽平衡和調節
腎臟排尿是人體排出水的最主要途徑。
人體內水鹽平衡,是在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共同作用下,主要通過腎臟完成。 在臨床上把血鉀含量作為診斷某些疾病的指標。
鈉平衡:攝入=排出(汗液+糞便+尿液)
缺鈉:血壓下降,心率加快,四肢發冷
缺鉀:心肌舒張、興奮性失常。
血糖調節機理

第二章 光合作用與生物固氮

提高農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和生物固氮可以使糧食產量明顯提高。
光合作用 所有色素具有吸收、傳遞光能作用。
特殊狀態的葉綠素a還能將光能轉換成電能。
主要反應式:
NADP+ + 2e + H+ 酶 NADPH
2H2O ——→4H+ + 4e- + O2
NADPH:強還原性 NADP+ :強氧化性
C3 、C4植物 C4植物先把CO2中的C首先轉到C4中,然後才轉移到C3中。
C4植物能夠利用葉片內細胞間隙中含量很低的CO2進行光合作用。
C3植物:小麥、水稻、大麥、大豆、馬鈴薯、菜豆、菠菜。
C4植物:玉米、甘蔗、高粱、莧菜
光合作用效率 提高光能利用率:時間、面積、效率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光照強弱、二氧化碳供應、必需礦質供應 提高農田二氧化碳含量:
通風透光;增施有機肥;施碳酸氫氨。
關註:N P K Mg
生物固氮 固氮微生物:共生、自生。
將圓褐固氮菌製成菌劑,施到土壤中從而提高產量。
農業生產:增加氮素措施兩類。 根瘤菌(需氧異養)只有侵入到豆科植物才能固氮。某些根瘤菌可侵入多種豆科植物。
根瘤菌(消費者);圓褐固氮菌(分解者)。
圓褐固氮菌能分泌生長素。

第三章 遺傳與基因工程

細胞質遺傳 細胞核遺傳、細胞質遺傳
細胞質遺傳特點:母系遺傳;無一定分離比;同一植株可能表現多種性狀。
最能說明細胞質遺傳的實例:
紫茉莉質體遺傳。
線粒體和葉綠體中的DNA都
能自我復制,並通過轉錄、
翻譯控制某些蛋白質的合成。
基因結構 原核細胞:非編碼區+編碼區
真核細胞:非編碼區+編碼區(外顯子+內含子)
人類基因組計劃意義:
遺傳病的診斷、治療;基因表達的調控機制;推動生物高新技術發展。 在調控序列中,最重要的是
位於編碼區上游的RNA聚
合酶結合位點。
在真核細胞中,每個能編碼
蛋白質的基因都含有若干個
外顯子核內含子。
基因工程 基礎:各種生物都具有同一套遺傳密碼。
基本步驟:
提取→結合→導入→檢測和表達。
提取目的基因:直接分離、人工合成。
當表現出目的基因的性狀,才能說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達過程。
基因工程能為人類開辟食物來源。 基因剪刀——限制性內切酶
(主要存在微生物)
基因針線——DNA連接酶
基因運輸工具——運載體
(質粒、病毒)
最常用的質粒:大腸桿菌的質粒。
運載體條件:復制並穩定
保存;多個限制酶切點;
具有某些標記基因。
應用 技術
生產葯品 轉基因 工程菌 胰島素、干擾素、
白細胞介素、疫苗
基因治療 轉基因 健康基因 導入 缺陷細胞
農牧食品 轉基因 優良品質、抗逆性、動物產物、食物 向日葵豆、抗蟲棉、
乳腺細胞(蛋白)
環境保護 轉基因 轉基因生物凈化 假單孢桿菌 → 超級細菌
基因診斷 DNA探針
環境檢測 DNA探針 水質監測(快速、靈敏)
偵查罪犯 DNA探針 部分DNA片段在個體間有顯著差異
蛋白質工程 在試驗室里加快進化過程。

第四章 細胞與細胞工程

細胞生物膜系統 細胞內生物膜在結構上具有一定連續性。
核糖體翻譯→內質網加工→高爾基體再加工。
作用:
① ① 在細胞與環境之間進行物質運輸、能量交換
和信息傳遞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
② ② 廣闊的膜面積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著位點,
為各種化學反應的順利進行創造了有利條件。
③ ③ 保證了細胞的生命活動高效、有序地進行。
1、理論 闡明細胞生命規律
2、工業 選擇透過性(海水淡化、污水處理)
3、農業 抗逆性(抗旱、抗寒、耐鹽)
4、醫學 人工膜(人工腎)
細胞工程 植物細胞工程:植物細胞培養、植物體細胞雜交。
動物細胞工程:動物細胞培養、動物細胞融合、單克隆抗體、胚胎移植、核移植 植物細胞工程理論基礎: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分化原因:基因選擇性表達
動物細胞培養可檢測有毒物質的快速
動物細胞融合最重要用途:單克隆抗體。
技術 應用 其它生產 / 意義
植物組織培養 人工種子 葯物、食品添加劑、香料、色素、
殺蟲劑,染料、化妝品原料(紫草素)
植物體細胞雜交 白菜-甘藍 克服遠源雜交不親和障礙;擴大可雜交
的親本組合范圍;定向改變性狀。
動物細胞培養 蛋白質製品:病毒疫苗、干擾素、
單克隆抗體。皮膚補償。檢測有毒物質。
動物細胞融合 單克隆抗體 生物導彈(抗體)

區別 細胞工程
克服遠源雜交不親和障礙;
擴大可雜交的親本組合范圍;
定向改變生物遺傳性狀
應用:克隆、新物種、醫葯 基因工程
打破物種界限,定向改造生物遺傳性狀
應用:醫葯、農牧業、食品業、
環境保護、邢偵

第五章 微生物與發酵工程

代謝產物:初級代謝產物、次級代謝產物
代謝調節:酶合成調節、酶活性調節。
酶分類:組成酶、誘導酶。

代謝人工控制途徑:
誘變處理;改變細胞膜透性。(記憶實例) 微生物代謝異常旺盛的原因:
表面積與體積比很大,能夠迅速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
酶合成調節……保證代謝需要,避免胞內物質能量浪費,增強微生物適應能力。
酶活性調節……(改變構象)快速、精細調節方式。
四個時期:調整期、對數期、穩定期、衰亡期。
連續培養:縮短了培養周期,消除不利於微生物生長的某些環境因素,提高設備利用率,便於自動化管理。(穩定期進行)
影響因素:溫度、PH、氧。 測定培養生長情況:將少量某細菌接種到定容的液體培養基中觀察。測定方法:細胞數;測重。
生長曲線反映細菌菌體生長狀況。
調整期——代謝活躍,體積增長快,大量合成酶、ATP等。時間取決於:菌種、培養條件。

⑨ 老師讓我們列生物提綱,我不知道怎麼列,各位能否告訴我該怎樣列

1.把單元題目寫下
2.把每一章每一節的題目寫下
3.重要概念
4.實驗(如果該節沒有就省去這一步)
5.重點、難點、易錯點、盲點、熱點
6.最後一步,就把你認為對你接替有幫助的知識點或方法寫下

例如:
(授子魚,更授子漁)

第一章 各種環境中的動物
1、目前已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
2、動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脊椎動物,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兩者的區別在於體內是否有脊柱(注意:不要把脊柱寫成脊椎)。
3、魚之所以能夠在水中生活,最主要的兩個特點是:一是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4、鯽魚的身體呈梭形,有利於減少水中運動的阻力。
5、魚在水中生活,能使魚體上浮、下潛、停留在一定水層的結構是鰾。
6、魚在游泳時,靠軀幹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產生前進的動力,靠胸鰭、腹鰭和背鰭保持平衡,靠尾鰭保持、決定前進的方向,並產生前進的動力。
7、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做模型,或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叫做模擬實驗。
8、活鯽魚的口和鰓蓋後緣交替張合,是在進行呼吸。
9、鰓的顏色是鮮紅色,因為有豐富的血管。
10、鰓絲既多又細,可以擴大鰓與水的接觸面積,有利於呼吸。
11、水由魚的口流入鰓,又從腮蓋後緣流出,其間進行了呼吸(即氣體交換),其過程是:水流經鰓絲時,水中溶解的氧氣進入鰓絲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鰓絲排放到水中,所以經鰓絲流出的水中,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多。
12、魚鰓有豐富的血管,鰓絲既多又細,這兩個特點對於魚在水中呼吸至關重要。
13、魚的主要特徵:體表常常被有鱗片,用鰓呼吸,通過軀幹部及尾鰭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終生生活在水中。
14、海葵、海蜇、珊瑚等動物屬於腔腸動物,其主要特徵是:體內有消化腔,有口無肛門,食物殘渣由口排出。
15、烏賊、章魚、河蚌、魷魚、蛾螺等屬於軟體動物,其主要特徵是:身體柔軟,有貝殼(可保護身體)或貝殼退化。
16、蝦、蟹,體表長有質地堅硬的甲,叫做甲殼動物。
17、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都屬於無脊椎動物。
18、海豚、鯨、海豹屬於哺乳動物,龜、鱉屬於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都屬於脊椎動物。
19、動物與陸地生活相適應的特點:○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如蛇具有鱗,昆蟲具有外骨骼;○0一般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用於多種運動方式,以便覓食和避敵;○3除蚯蚓等動物外,一般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於體內的各種呼吸器官,如蝗蟲用氣管呼吸,兔用肺呼吸;○4普遍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夠對多變的環境及時做出反應。
20;觀察蚯蚓的實驗:○1區別蚯蚓身體前端與後端的結構是環帶,靠近環帶的一端是前端。從蚯蚓的頭部到環帶共有13節。○2用手撫摸蚯蚓的腹面,會有粗糙不平的感覺,這是因為摸到了剛毛,它的作用是支撐身體,協助運動。○3蚯蚓在糙紙上,運動靈活、快,因為肌肉和剛毛的配合使身體蠕動;蚯蚓在玻璃板上,運動困難、慢,因為剛毛失去了作用。○4實驗過程中,應注意使蚯蚓的體壁始終保持濕潤,因為蚯蚓依靠濕潤的體壁來完成呼吸。
身體由許多環狀體節構成,這樣的動物稱為環節動物
21、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的土壤中。
22、蚯蚓的生活習性是晝伏夜出,以植物的枯葉、朽根和其他有機物為食。
23、大雨過後蚯蚓會爬到地面上,這是因為雨水將土壤中的空氣排擠出去,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來呼吸。
24、蚯蚓、水蛭、沙蠶屬於環節動物,因為它們的身體由許多體節構成(這也是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徵)。身體分節可以使軀體運動靈活。
25、家兔體溫恆定的原因:○1體表被毛,有保溫作用;○2呼吸系統的氣體交換能力強;○3有完善的循環系統,輸送氧氣能力強;○4有發達的神經系統,能通過調節維持體溫恆定。
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而維持體溫的恆定,他們都是恆溫動物. 其它動物的體溫會隨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屬於變溫動物
26、兔的血液循環包括體循環和肺循環兩條循環途徑,輸送氧氣的能力強有利於有機物的分解,為身體提供足夠的能量。
27、哺乳動物和鳥類屬於恆溫動物,其他動物屬於變溫動物。
28、兔的牙齒分化為門齒和臼齒,門齒用於切斷食物,臼齒用於磨碎食物這與吃植物的生活習性相適應,屬於草食動物。
29、虎、狼的牙齒分化為門齒、臼齒和犬齒,犬齒發達,用於撕裂食物,這與吃動物的生活習性相適應,屬於肉食動物。
30、兔的消化管長,還有發達的盲腸,這與兔以植物為食相適應。
31、兔有發達的大腦及遍布全身的神經,使它們能夠靈敏地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
32、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齒出現分化。
33、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
34、飛行的意義:○1擴大了活動的范圍;○2有利於覓食和繁育後代。
35、鳥類用於飛翔的羽毛是正羽,分布在身體表面,兩翼表面,兩翼最多,其結構特點是:羽軸硬,羽片呈平面。
36、鳥的胸肌發達,其作用是牽動兩翼完成飛行動作。
37、家鴿的胸骨上有龍骨突,其作用是著生發達的胸肌。
38、鳥類排糞頻繁,其原因是:○1消化系統發達,消化、吸收、排出糞便迅速;○2直腸很短,體內不貯藏糞便(有利於減輕體重)。
39、鳥類的身體里有多對發達的氣囊,它的一端與肺相通,分布在內臟器官之間,有的還突入到骨的空腔里,其作用是暫時貯存氣體,幫助呼吸。
40、鳥類每呼吸一次,進行兩次氣體交換,這兩次氣體交換的場所均為肺。
41、鳥類適於飛翔的特點:鳥類的身體呈流線型,可減少飛行時的阻力;身體被覆羽毛;具有可飛翔的翼;胸肌發達;胸骨有龍骨突,長骨中空;消化系統發達,消化、吸收、排出糞便迅速;循環系統結構完善,運輸營養物質和氧的功能強;有獨特的氣囊,可以幫助呼吸。
42、鳥類的主要特徵: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恆定。
43、昆蟲是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已知的種類超過100萬種。
44、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會飛的動物。
45、昆蟲的運動能力強,因為昆蟲有三對足,能爬行;有的昆蟲的足特化成跳躍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能飛行。
46、蝗蟲體內氣體交換的場所在微小氣管與細胞間。
47、昆蟲的主要特徵;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運動器官-翅和足都著生在胸部。胸部有發達的肌肉,附著在外骨骼上。
48、外骨骼的作用:○1保護和支持內部柔軟器官;○2防止體內水分蒸發。
49、昆蟲、蜘蛛、蜈蚣、蝦、蟹都屬於節肢動物;共同特點:身體由很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50、脊椎動物中的青蛙、蟾蜍屬於兩棲動物,其主要特徵: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稱為蝌蚪,蝌蚪經變態發育成為成蛙,此後成蛙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
51、兩棲動物氣體交換的場所是肺和皮膚。
52、世界水日3月22日
53、足夠的食物,水分,隱蔽地是基本的環境條件(陸地生活的動物)

第二章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1、動物所進行的有利於存活和繁殖後代的活動是動物的行為,常常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運動。
2、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骼和肌肉組成的。
3、骨在運動中起著杠桿的作用;關節在運動中起著支點的作用;骨骼肌在運動中起著動力的作用。
4、關節一般由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構成,關節面又由關節頭和關節窩構成,關節面的表面有一層關節軟骨。
5、關節既牢固又靈活,使關節靈活運動的結構是關節軟骨和滑液,關節軟骨可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使關節牢固的結構是關節囊及韌帶。
6、骨骼肌由肌腹和肌腱兩部分構成,中間較粗的部分是肌腹,能收縮;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能附著在不同的、兩根及以上的骨上。
7、一塊骨骼肌必須跨越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關節。
8、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
9、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
10、一個動作的完成,至少需要兩組以上的肌群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11、屈肘時,肱二頭肌肌群收縮,肱三頭肌肌群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肌群收縮,肱二頭肌肌群舒張;雙手自然下垂,肱二頭肌肌群、肱三頭肌肌群都舒張;雙手下垂提水,肱二頭肌肌群、肱三頭肌肌群都收縮。
12、運動並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運動需要有能量供應,需要消化、呼吸、循環系統的配合以及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
13、運動對於動物的意義:有利於覓食和避敵,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
14、動物的行為多種多樣,如取食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攻擊行為、貯食行為、社會行為等。(結合實例,要會判斷屬於以上哪種行為。注意:攻擊行為是同種動物之間的爭斗)。
15、從行為獲得途徑來看,動物的行為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兩大類。生來就有的,由遺傳物質決定的行為,是先天性行為;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提供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的行為,是學習行為。
16、剛出生的小袋鼠爬到育兒袋吃奶、失去雛鳥的美國紅雀喂金魚,屬於先天性行為;蚯蚓走迷宮、大山雀偷喝牛奶、黑猩猩取食物,屬於學習行為。
17、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是螞蟻、蜜蜂、白蟻、猴、狒狒、羊、象、鹿等。
18、社會行為的特徵:群體內部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分工明確、通力合作,有的還形成等級。 19、白蟻群體中有雌蟻、雄蟻、工蟻和兵蟻。產卵繁殖後代的是雌蟻;保衛蟻穴的是兵蟻;築巢、喂養雌蟻、雄蟻、兵蟻的是工蟻;專職與雌蟻交配的是雄蟻。
20、阿爾卑斯狒狒組成的「等級社會」中,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兇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級次序,最兇猛強壯的雄狒狒擔任首領。
21、作為首領的雄狒狒的權利: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優先選擇築巢場地,其他成員對它表示順從,對它的攻擊不敢反擊;責任:負責指揮整個社群的行動,並且與其他雄狒狒共同保衛這個群體。
22、動物的動作、聲音和氣味等都可以傳遞信息(給出實例,要會判斷屬於以上哪種情況)。
23、一隻螞蟻找到食物後回到蟻巢,其他螞蟻可以通過分泌物的氣味找到食物。
24、蝶蛾類昆蟲的雄蟲靠觸角上的嗅覺上的感受器感受到同種雌蟲分泌的性外激素的氣味後,就會飛過來同雌蟲交配。因此,用提取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誘劑,可以誘殺農業害蟲。
25、一個群體中的動物個體向其他個體發出某種信息,接受信息的個體產生某種行為反應,這種現象叫做通訊.

第三章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美國科普作家蕾切爾?卡遜於1962年出版了《寂寞的春天》一書。
2、食物鏈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構成的,反映了兩者吃與被吃的關系。
3、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多條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
4、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5、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有增多或減少)的狀態,這種現象叫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
6、人類不能隨意滅殺某種動物,因為這樣會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響該動物所生存的生態系統,破壞生態平衡。
7、在生態系統中,各種動物的數量不能無限增長,因為○1當某種動物數量增多時,以該動物為食的動物也會增多;○2生存所需的空間和食物有限。
8、從生態學的觀點來看,人們的生產活動一定要按生態規律進行。
9、動物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指:○1動物以生物為食,在體內消化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排出二氧化碳、尿液等,又回到自然界;○2動物的糞便、遺體經分解,形成的二氧化碳等回到自然界。
10、動物在自然界的作用:○1維持生態平衡;○2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3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11、利用生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這種生物就叫生物反應器。動物中最理想的生物反應器是乳房生物反應器,即人類通過對某種動物的遺傳基因進行改造,使這些動物的乳房可以產生和分泌出人們所需要的某些物質。
12、使某生物成為生物反應器,關鍵技術是使該生物的遺傳基因進行改造。
13、利用生物反應器來生產人類所需的物質的好處是:○1可節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2可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污染:○3可節省很多建廠的土地資源,可用於綠化、美化環境。
14、仿生就是模仿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如:螢火蟲與冷光、蝙蝠的回聲定位與雷達、烏龜的背甲與薄殼建築。
15、通過對某種動物(如牛,羊)的遺傳基因進行改造,使這些動物的乳房可以產生和分泌出人們所需要的某些物質

第四章 分布廣泛的細菌真菌
1、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後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稱為菌落。(注意:菌落中的所有細菌或者真菌為同種細菌或真菌)。
2、細菌菌落的特徵:菌落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乾燥。
3、真菌菌落的特徵:菌落一般較大,較疏鬆,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一般呈現紅、褐、綠、黑、黃等不同顏色。
4、培養細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首先要配置含有營養物質的培養基,將配置好的培養基高溫滅菌,冷卻後就可以使用了。將少量細菌或真菌放在培養基的過程叫接種。通常把接種後的培養皿放在保持恆定溫度的培養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內溫暖的地方進行培養。
5、培養用的培養皿和培養基,在接種前必須高溫處理。其目的是將培養皿、培養基內混入的細菌和真菌的孢子等殺死,排出實驗外其他環境的污染。
6、在土壤中、水裡、空氣中、動植物的體內和體外、寒冷的極地、炎熱的溫泉,都可以找到細菌或真菌,可見細菌和真菌分布廣泛。
7、細菌和真菌生存所需的條件:水分、適宜的溫度、有機物(即營養),有的需要氧,有的不需氧。
8、17世紀後葉,荷蘭人 列文?虎克製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顯微鏡,最早觀察到了細菌。
9、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設計了一個實驗,證明了肉湯的腐敗是來自空氣中的細菌造成的,否定了細菌是自然發生的觀點。後人稱他為「微生物學之父」。
10、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內容為高溫滅菌。
11、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只有用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
12、細菌有桿狀、球狀、螺旋狀等不同形態。
13、細菌是單細胞生物,每個細菌是獨立生活的。
14、細菌細胞結構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構成。有些細菌還有莢膜或鞭毛,有些細菌則無。
15、細菌的結構特點:具有細胞壁,沒有細胞核、葉綠體,有遺傳物質-DNA。
16、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主要區別是: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17、大多數細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因為沒有葉綠體,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把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極少數細菌的營養方式為自養。
18、細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所形成的細菌個數是2nm,(m為分裂前的個數,n為細菌連續分裂的次數)。
19、有些細菌能形成芽孢。芽孢的細胞壁增厚,個體小而輕可隨風飄散,落在適宜的環境中能萌發成細菌。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一個芽孢只能形成一個細菌。(有些細菌不能形成芽孢)。
20、饅頭變質長霉,水果上長「毛毛」,那是真菌中的黴菌。
21、真菌的主要特徵:○1有單細胞的(酵母菌),也有多細胞的(黴菌、蘑菇);○2細胞內有成形的細胞核;○3能產生孢子,孢子能發育成新個體,即孢子生殖;○4沒有葉綠體,營養方式屬於異養。
22、青黴和麴黴的區別是:青黴呈青綠色(因為孢子呈青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呈掃帚狀;麴黴呈黑、黃、褐、綠等顏色,長有孢子的菌絲呈放射狀。
23、在夏秋的清晨或雨後,在潮濕的樹干或草地上容易採到蘑菇。這說明真菌適於生活在溫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境中。
24、釀酒、做麵包、蒸饅頭都離不開酵母菌。
25、酵母菌與細菌的區別是有成形的細胞核,
26、蘑菇的孢子長在菌褶表面。

第五章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枯草桿菌使梨和香蕉腐爛。
2、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起分解者的作用,把動植物遺體中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這些無機物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通過光合作用製造出有機物。可見細菌和真菌對於二氧化碳等物質(即絕大部分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循環起重要作用。
3、有些細菌和真菌作為分解者是利用死的動植物遺體中的有機物生活,營養方式是異養中的腐生。
4、有些細菌和真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中的寄生,利用活的動植物和人體中的有機物生活,導致動植物和人體患不同的疾病。
5、鏈球菌可以使人體患扁桃體炎、猩紅熱、丹毒等疾病。
6、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麥葉銹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等都是由真菌引起的。
7、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一旦分開,兩者都不能獨立生活,這種現象叫做共生。有些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
9、地衣是真菌和藻類共生。藻類提供有機物,真菌提供水和無機鹽。
10、大豆、花生等豆科植物有根瘤,根瘤是根瘤菌與植物的共生。根瘤菌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含氮的無機鹽(植物所需),植物則提供有機物。
11、細菌也可以與動物共生,如牛、羊等食草動物的胃腸內,有些細菌可以分解草料中的纖維素,動物則提供細菌生存的場所和食物。
12、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2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3與動植物共生。
13、小部分細菌和真菌對人體有害,但大部分對人體有益。
14、發酵的演示實驗中,冒出的氣泡中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15、酵母菌能將葡萄糖轉化為酒精和二氧化碳並釋放少量能量,其反應式為(如右)。
16、酵母菌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會在面團中形成許多小孔,使饅頭或麵包膨大和松軟而面團中的酒精則在蒸烤中揮發了。
17、乳酸菌能在無氧的條件下將葡萄糖轉化為乳酸(有酸味),從而使牛奶變成酸奶、蔬菜變成泡菜。
18、制醋要用醋酸菌,制醬要用黴菌。
19、食品的腐敗主要是由細菌和真菌引起,這些細菌和真菌可以從食品中獲得有機物,並在食品中生長與繁殖,導致食品腐敗,食品保存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防腐。
20、保存食品的方法:蘑菇→脫水法;臘肉→曬制與煙熏法;果脯→滲透保存法;咸魚→腌製法;以上方法依據去水抑菌的原理。 袋裝肉腸→真空包裝法;冷藏法;冷凍法;以上方法依據抑菌的原理。 牛奶→巴氏消毒法;肉類罐頭→罐藏法;以上方法依據高溫滅菌的原理。 防腐劑;射線法;依據滅菌的原理。
21、防止食品腐敗的原理是抑菌和滅菌。
22、有些真菌可以產生殺死某些致病細菌的物質,這些物質稱為抗生素。如:青黴能產生青黴素,可治療細菌性疾病,如肺炎、腦膜炎、淋病。
23、科學家把合成胰島索的基因轉入大腸桿菌,使之產生胰島索(這里的轉基因的大腸桿菌為生物反應器)。
24、在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中,有許多有機物可以作為細菌的食物。在沒有氧氣的環境中,一些桿菌和甲烷菌通過發酵把污水中的有機物分解,產生甲烷,可以照明、取暖或發電,同時廢水得到凈化。還有一些細菌在有氧氣的條件下,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使污水得到凈化。利用細菌可以凈化污水。
25、1928年,英國的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可滅菌和抑菌,因此獲得若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
26、用現代科技手段,把其他生物的某種基因轉入一些細菌內部,使這些細菌能夠生產葯品

第六單元 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
第一章 根據生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1、生物分類主要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劃分為種、屬、科、目、綱、門、界七個不同的等級(按從小到大的順序),並對每一類群的形態結構等特徵進行科學的描述,以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關系。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等方面的特徵。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
2、植物的分類(見下圖)。(注意: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的分類等級要低於裸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藻類植物。 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藻類植物是同一分類等級。) 按進化的順序,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排列: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動物的分類(見下圖):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排列:原生動物→腔腸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4、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實和種子往往作為分類的重要依據。
5、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從大的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同種生物的共同特徵是最多的,親緣關系是最密切的。
6、種內生物的共同特徵最多,界內生物的共同特徵最少。
7、分類等級越大,生物之間的共同特徵越少,親緣關系越遠;分類等級越小,生物之間的共同特徵越多,親緣關系越近。種這個等級生物的共同特徵最多,界這個等級生物的共同特徵最少。
8、分類等級越大,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多;分類等級越小,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少。
9、馬的分類(從小到大):馬種、馬屬、馬科、奇蹄目、哺乳綱、脊索動物門的脊椎動物亞門、動物界。
10、桃的分類(從小到大):桃種、梅屬、薔薇科、薔薇目、雙子葉植物綱、種子植物門的被子植物亞門、植物界。
11、瑞典著名的植物學家林奈在《自然系統》這本書中提出了生物命名法→雙名法,每個物種的科學名稱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屬名,第二部分是種加詞,為拉丁文,斜體字。
12、《自然系統》是植物史上劃時代的著作,對生物進行了分類,揭示了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對研究生物的進化有很大的幫助。
13、生物的多樣性包括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14、我國的裸子植物佔世界的百分比最多,是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國家,被稱為「裸子植物的故鄉「。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僅次於巴西、哥倫比亞,居世界第三位。脊椎動物中的魚類、鳥類和哺乳類的種數位於世界前列。
15、我國的爬行類佔世界的百分比最少。
16、生物的各種特徵是由基因控制。每種生物所有個體的基因構成一個基因庫。
17、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
18、動物的分類除了要比較外部形態結構,還要比較動物內部構造和生理功能

⑩ 生物提綱!

什麼提綱? 先給份 復習提綱
生物七年級下冊復習要點(帶*號的為重點題)

1、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人類與其它動物的區別①能直立行走②能製造和使用工具③腦發育完善,有語言、文字和邏輯思維能力。

2*、人的生殖由生殖系統完成,男性生殖系統的主要器官是睾丸,它能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女性生殖系統的主要器官是卵巢,它能產生卵細胞和分泌雌性激素,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即受精)的部位在輸卵管,子宮是胚胎和胎兒發育的場所,胎兒通過胎盤和臍帶從母體獲得營養物質和氧氣。胎盤是胎兒和母體交換物質的器官。

3、同學們目前正處於一生發育的重要時期--青春期,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個顯著特點,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體發育和智力發展的黃金時期。為了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素質,我國把計劃生育列為一項基本國策,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4*、人體細胞中的物質來源於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營養物質中糖類、脂肪、蛋白質是組成細胞的主要有機物(含能量),水、無機鹽、維生素不含能量,人體所需的能量主要來自於糖類,脂肪是備用能源物質,蛋白質是生長發育和組織更新的原料,水是細胞的主要成分,無機鹽中兒童缺鈣易患佝僂病,中老年人缺鈣易患骨質疏鬆症,缺鐵易患貧血,成年人缺碘易患地方性甲狀腺腫,兒童缺碘引起智力障礙 ,在維生素中,夜盲症是缺乏維生素A而引起的,壞血病是缺乏維生素C而引起的,缺乏維生素D將影響鈣和磷的吸收和骨的發育而患佝僂病。缺乏維生素B1會患腳氣病。

5、在唾液對饅頭中澱粉的消化實驗中,把試管放在37℃左右的水中的目的是發揮唾液中消化酶的最大效力(即唾液澱粉酶),實驗中滴加碘液是為了檢驗澱粉的存在與否。

6*、將食物中復雜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脂肪、澱粉)分解成為簡單的、可以吸收的營養物質的過程叫做消化,食物的消化是由消化系統完成的,消化系統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的(見課本P32頁)在消化腺中,肝臟是最大的消化腺,它分泌的膽汁不含消化酶,而其他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中都有消化酶,其中腸腺分泌的腸液和胰腺分泌的胰液中都含有消化澱粉、脂肪、蛋白質的酶。

7*、澱粉的消化是從口腔開始的,它先被消化成[麥芽糖],最終被消化成[葡萄糖],蛋白質的消化是從胃開始的,最終被消化成[氨基酸],脂肪的消化是在小腸里進行的,它先在肝臟分泌的膽汁的作用下被乳化成脂肪微粒,最終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8*、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主要功能是[儲存食物並初步消化],小腸是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的主要場所,也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段,小腸的結構特點有三點:①內有許多環形皺襞②皺襞上有許多小腸絨毛③小腸絨毛的壁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其內有毛細血管,它也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些特點有利於消化和吸收。

9*、消化後的營養物質在小腸等處被吸收後,隨著內壁血管中血液運往全身。綜合來看在消化道中,口腔只有消化沒有吸收功能,咽和食道即沒有消化功能也沒有吸收功能,胃和小腸都有消化和吸收功能,但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是小腸,大腸只有吸收沒有消化功能。

為了做到合理營養,營養學家設計了「平衡膳食寶塔」並指出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別為30%、40%、30%,我國將產自良好生態環境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食品,統稱為綠色食品。

10*.人的呼吸是由(呼吸系統)完成的。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氣管和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鼻腔中有鼻毛可以阻擋灰塵,鼻腔內表面的粘膜能分泌粘液,從而濕潤空氣,粘附灰塵和病菌等,粘膜內的毛細血管還可溫暖空氣,痰是在氣管和支氣管里產生的,經過纖毛的擺動送到咽部,經咳嗽排出體外。

11、在吞咽食物時,會厭軟骨會蓋住氣管,以免食物誤入氣管。

12*、外界空氣經過呼吸道的處理後進入肺,在肺里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所以肺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 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肺位於(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肺分二葉,右肺分三葉 。

13、肺富有彈性,當肋骨間的肌肉和膈肌收縮時,胸廓就擴大,肺就擴張,肺內氣壓就縮小,於是氣體就被吸入,反之正好相反。人每分種大約呼吸16次

14、呼出的氣體在組成成分上發生了變化:氧氣的含量減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注意氧的含量仍多於二氧化碳)

15*、肺泡外麵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是由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構成,這樣當你吸氣時,空氣中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即兩層細胞)進入血液被運往全身,同時二氧化碳也透過這兩層壁反方向進入肺泡,然後隨著呼氣被排出體外。

16*、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的,血液加入抗凝劑會出現 分層現象,分為兩層,上層是血漿,中間很薄的一層是白細胞和血小板,下層是紅細胞。不加抗凝劑血液會 凝固 成血塊,血漿的主要功能是運載血細胞,運輸營養物質 和廢物等。

17.三種血細胞的比較見(表格)

種類
形態特點
正常值
功能
病症

紅細胞
兩面凹的圓餅狀,成熟的紅細胞中無細胞核
男子:5.0×1012個/升;女子:4.2×1012個/升
運輸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貧血

白細胞
比紅細胞大,有細胞核
4—10×109個/升
吞噬病菌,對人體有防禦功能和保護作用
發炎

血小板
個體較小,形態不規則,無細胞核
100—300×109個/升
止血和加速凝血

18、紅細胞所以呈紅色,是因為在紅細胞里有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叫做(血紅蛋白).它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與氧容易(結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與氧容易(分離)。

19、動脈血:是指血紅蛋白與氧結合後,這種 含氧豐富, 顏色鮮紅的血液,叫動脈血。靜脈血:是指血紅蛋白與氧分離後,這種含氧較少,顏色暗紅的血液,叫 靜脈血。

20、貧血:由血液中 紅細胞的數量過少,或者紅細胞中 血紅蛋白的含量過少而引起的一種疾病,叫做貧血。發炎:在傷口受感染的部位,有些白細胞聚集,出現局部紅腫的現象,叫做 發炎,即出現炎症反應。

21、血液循環系統是由(心臟)和(血管)組成的封閉的管道,在血液循環系統內流動的液體是(血液)。

22*、從血流方向看,逐漸分支的血管是 動脈,逐漸匯合的血管是 靜脈。紅細胞呈單行通過的血管是 毛細血管。三種血管內血流速度由快到慢是: 動脈> 靜脈> 毛細血管 ,在四肢靜脈的內表面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三種血管比較見書)

23*.心臟有四個腔,分別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其中左心房與左心室相通,右心房與右心室相通。左心房與肺靜脈相連通,左心室與主動脈相連通,右心房與上下腔靜脈相連通;右心室與肺動脈相連通。心室的肌肉壁比心房的壁厚,左心室的壁最厚,心房與心室有房室瓣;心室與動脈之間有動脈瓣,其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保證了血液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

24.心臟其實是由左右兩個「泵」同時協同工作的,兩個「泵」的中間由一層厚厚的肌肉壁分隔開。左側收集來自肺部的血液,並將這些血液泵至全身;右側收集來自全身其他部分的血液,並將這些血液泵至肺。

25*.血液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再流經全身的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最後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到右心房。這一循環途徑稱為體循環。在體循環中,當血液流經身體各部分組織細胞周圍的毛細血管網時,不僅把運來的營養物質送給細胞,把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帶走,而且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把它所結合的氧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這樣,血液就由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動脈血,變成了含氧較少、顏色暗紅的靜脈血。

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全身毛血管→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動脈血→靜脈血)

26*.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經右心室壓入肺動脈,流經肺部的毛細管網,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這一循環途徑稱為肺循環。血液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肺泡中的氧進入血液,與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結合。這樣,血液就由含氧較少、顏色暗紅的靜脈血,變成了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動脈血。

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血管→肺靜脈→左心房(靜脈血→動脈血)。註:在肺循環中肺動脈中流的是靜脈血,肺靜脈中流的是動脈血。在體循環中血管和血液正好相同。

27.體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左側出發回到右側,肺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右側出發回到左側,於是在心臟處組成了一條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

28、血量:人體內血液的總量。成年人的血量約占體重的7%--8%.一次失血 30% (1200--1500ml),會危及生命;一次失血<10%(400--500ml),尚可恢復;一次輸血200--300ml,不會影響健康。輸血時必須輸 同型血為原則。ABO血型系統有A、B、O、AB型四種血型。

29.二氧化碳、尿素和多餘的水等排出體外的過程叫做排泄。糞便是由食物消化後的殘渣形成的,它排出體外的過程叫做排遺。人體排出的廢物將進入環境,參與生物圈中的物質循環。

30*.泌尿系統的組成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其中,腎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個腎包括大約100萬個結構和功能單位,叫做腎單位。每個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等部分組成。腎小球是血管球,由進球小動脈分出的許多毛細血管相互纏繞而成,這些毛細血管匯集成出球小動脈。腎小囊套在腎小球的外面,下接腎小管。腎小管細長而曲折,周圍繞著大量的毛細血管。

31*.尿的形成主要與腎單位有關系。腎單位中的腎小球和緊貼著它的腎小囊壁起過濾作用。當血液流經腎小球和腎小囊壁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以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都可以經過腎小球過濾到腎小囊中。腎小囊中的液體稱為原尿。人體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約有150升。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無機鹽等被腎小管重新吸收;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質進入包繞在腎小管外面的毛細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無機鹽、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人體每天排出的尿液約為1.5升,比原尿少了許多。

32.尿的排出:腎→輸尿管→膀胱→尿道。人體排尿,不僅起到排出廢物的作用,而且對調節

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平衡,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

33.人糞尿中除了大量的水分外,還含有一定數量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經過細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可以轉化成含氮、含磷、含鉀等多種無機鹽。人糞尿具有來源廣、養分全、肥效持久、能夠改良土壤和成本低等優點。高溫堆肥是生產農家肥料的重要方式。

34*.視覺的形成過程大致是: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依次經過角膜、瞳孔、晶狀體和玻璃體,並經過晶狀體等的折射,最終落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物像。視網膜上有對光線敏感的細胞,這些細胞將圖像信息通過視覺神經傳給大腦的一定區域,人就產生了視覺。外界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視神經→大腦中的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35*.眼球與照相機相比,晶狀體相當於照相機的鏡頭,瞳孔相當於光圈,脈絡膜相當於照相機暗室的壁,視網膜相當於照相機的膠卷。

36.人在強光下,瞳孔縮小,人在弱光下瞳孔擴大。瞳孔的大小是由虹膜調節。

37.物像只有落到視網膜上,人才能夠清晰地看到這個物體,這就需要眼球內晶狀體等結構具有靈敏的調節功能。如果晶狀體的調節負擔過重,晶狀體過度變凸且不能恢復原狀,甚至眼球的前後徑過長,那麼,遠處物體的光線通過晶狀體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會落到視網膜的前方,這樣看到的則是一個模糊不清的物像。這種看不清遠處物體的眼,叫做近視眼。近視眼可以通過配戴近視鏡——凹透鏡加以矯正。

38.聽覺的形成過程大致是:外界的聲波經過外耳道傳到鼓膜,鼓膜的振動通過聽小骨傳到內耳,刺激了耳蝸內對聲波敏感的感覺細胞,這些細胞就將聲音信息通過聽覺神經傳給大腦的一定區域,人就產生了聽覺。外界的聲波→外耳道→鼓膜→聽小骨→內耳→耳蝸→聽覺神經→大腦中的聽覺中樞(形成了聽覺)

39*.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腦和脊髓是神經系統的中樞部分,組成中樞神經系統;腦神經和脊神經是神經系統的周圍部分,組成周圍神經系統。其中,腦包括大腦、小腦、腦干。大腦約有140億個神經細胞,具有感覺、運動、語言等多種生命活動的功能區——神經中樞,其中人類特有的是語言中樞;小腦的功能是:使運動協調、准確,維持身體平衡;腦干中有專門調節心跳、呼吸、血壓等中樞。脊髓能對外界或體內的刺激產生反應,並將反應傳導到大腦,是腦與軀干、內臟之間的聯系通路。腦神經和脊神經的功能都是傳導神經沖動。

40*.神經元又叫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神經元是由細胞體和突起構成,功能是受刺激後產生並傳導興奮。神經細胞與其他細胞明顯不同,它的細胞體有許多突起,有的突起很長,有些突起很短。長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層鞘,組成神經纖維,神經纖維末端的細小分支叫做神經末梢。人體內有數經億計的神經元,各個神經元的突起末端都與多個神經元突起相連接,形成非常復雜的網路。這個復雜的網路就是人體內的信息傳遞和處理系統。

41*.神經系統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就叫反射。參與反射的神經結構叫做反射弧,反射是通過反射弧完成的。

反射弧的結構模式是: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42*.縮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都是簡單的、人生來就有的反射,叫簡單反射。人通過長期生活經驗的積累,這能形成復雜的反射,如同學們聽到上課鈴聲,就會迅速走進教室等。對於某些語言、文字刺激,也能形成復雜的反射,如望梅止渴、談虎色變、動物表演節目。人類特有的反射是與語言文字有關的反射。

43.一個小孩的手指被蜜蜂蟄刺後立即縮回是簡單反射,以後看見蜜蜂躲是復雜反射,聽見蜜蜂聲躲避是復雜反射。手指被蜜蜂蟄刺後立即縮回,說明脊髓具有反射功能,然後產生了痛覺,說明脊髓還有傳導功能。

44.即是內分泌腺又是外分泌腺體的是胰腺。

45*.侏儒症和呆小症的相同點都是身材矮小,不同是侏儒症患者出除了身材矮小其它方面都正常,而呆小症智力低下而且其它發育也不正常。某人脖子腫大,呼吸困難,勞動時心跳快、氣短,從症狀上看,此人可能是患地方性甲狀腺腫,其原因是飲食中缺碘。

46.科學家在研究甲狀腺的功能時,設計了3組實驗:(1)科學家首先破壞了蝌蚪的甲狀腺,經過培養一段時間,發現蝌蚪停止了發育,不能發育成蛙。說明甲狀腺與蝌蚪的發育有關。(2)當科學家在飼養缸的水中放入甲狀腺激素,發現破壞了甲狀腺的蝌蚪又發育成蛙。因此說明蝌蚪發育成蛙是甲狀腺激素作用的結果。(3)在飼養正常的蝌蚪的水中放入甲狀腺激素,則蝌蚪提前發育成蛙,但蛙只有蒼蠅大小。說明調節生物生長發育的激素,含量即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

閱讀全文

與生物提綱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