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看待生物經濟時代
當今世界生命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生物高科技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其內容亦開始出現在生物教學及高考試題中,這類試題具有時代性、探究性、開放性、創新性和綜合性等特點,故高考要求層次較高。正確解答這類試題,首先要求考生熟悉試題涉及到的相關現代生物技術內容,然後聯系所學的生物學知識進行綜合分析、運用。
【知識概要】
Ⅰ.生物技術
生物技術也稱為生物工程,是利用生物體或生物體的一部分製造產品,改造動植物及創造有特殊用途生物的方法。科學家們根據被操作的生物材料的性質把生物技術劃分為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和酶工程等。本部分內容在高三選修教材中有介紹,這里只對課本中的相關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具體內容可參見課本中的相關章節。
一、基因工程
(一)定義: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術或DNA重組技術。這種技術是在生物體外,通過對DNA分子進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對生物的基因進行改造和重新組合,然後導入受體細胞內進行無性繁殖,使重組基因在受體細胞內表達,產生出人類所需要的基因產物。通俗地說,就是按照人們的意願,把一種生物的個別基因復制出來,加以修飾改造,然後放到另一種生物的細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
(二)基因操作的工具:
1.基因剪刀-限制性內切酶
(1)存在:微生物中
(2)特點及作用:一種限制性內切酶只能識別特定的核苷酸序列,並能在特定的切點上切割DNA分子。
(3)種類:目前已發現了200多種。
2.基因的針線-DNA連接酶:作用是把兩條DNA末端之間的縫隙「縫合」起來。
3.基因的運輸工具-運載體
(1)作用:將外源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2)特點:能在宿主細胞內復制並穩定地保存;具有多個限制酶切點,以便與外源基因連接;具有某些標記基因,便於進行篩選。
(3)舉例:經常使用的有質粒、噬菌體和動植物病毒等。
(三)基因操作的步驟:
1.提取目的基因
(1)目的:取得人們所需要的特定基因。
(2)方法:
①直接分離法:常用方法-鳥槍法(散彈射擊法)
②人工合成法:有兩條途徑,一個反轉錄酶法,二是合成法。
2.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
(1)含義:是不同來源的DNA重新組合的過程。
(2)過程:切割質粒;切割目的基因;結合形成重組DNA分子(重組質粒)。
3.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1)常用的受體細胞: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土壤農桿菌、酵母菌、動植物細胞等。
(2)方法:主要是借鑒細菌或病毒侵染細胞的途徑
4.目的基因的檢測和表達
(四)基因工程的成果與發展
1.與醫葯衛生
(1)生產基因工程葯品
①優點:高質量、低成本
②舉例:胰島素、干擾素、乙肝疫苗等60多種
(2)基因診斷
①含義:用放射性同位素、熒光分子等標記的DNA分子做探針,利用DNA分子雜交原理,鑒定被檢測標本上的遺傳信息,達到檢測疾病的目的。
②舉例:用DNA探針檢測出肝炎患者的病毒,為診斷提供了一種快速簡便方法。
③成果:已能夠檢測出腸道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多種病毒;在診斷遺傳病方面發展尤為迅速;在腫瘤診斷中的應用取得重要成果。
(3)基因治療
①含義: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導入有基因缺陷的細胞中,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②舉例:半乳糖血症(病因、研究成果)
③發展前景:許多遺傳病及疑難病症將被人類征服。
2.與農牧業、食品工業
(1)農業:培育高產、優質或具特殊用途的動植物新品種。
(2)畜牧養殖業:培育體型巨大(如超級小鼠、超級綿羊、超級魚等)、品質優良(如具有抗病能力、高產仔率、高產奶率和高質量的皮毛等)的轉基因動物;利用外源基因在哺乳動物體內的表達獲得人類所需要的各種物質,如激素、抗體及酶類等。
(3)食品工業:為人類開辟新的食物來源。
3.與環境保護
(1)用於環境監測:用DNA探針可檢測飲水中病毒的含量
①方法:使用一個特定的DNA片段製成探針,與被檢測的病毒DNA雜交,從而把病毒檢測出來。
②特點:快速、靈敏
(2)用於被污染環境的凈化:分解石油的「超級細菌」;「吞噬」汞和降解土壤中DDT的細菌;能夠凈化鎘污染的植物;構建新的殺蟲劑;回收、利用工業廢物等。
二、細胞工程
(一)定義:應用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通過某種工程學手段,在細胞整體水平或細胞器水平上,按照人們的意願來改變細胞內遺傳物質或獲得細胞產品的一門綜合科學技術。
(二)種類:
1.植物細胞工程
(1)理論基礎: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①定義:生物體的細胞具有使後代細胞形成完整個體的潛能,細胞的這種特性,叫做細胞的全能性。
②原理: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包含有該物種所特有的全套遺傳物質,都有發育成完整個體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③未表現而分化的原因: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④實現條件:離體狀態、一定的營養物質、激素和其他外界條件。
(2)技術手段:
①植物組織培養:
a.過程:取材、去分化(或脫分化)形成愈傷組織、再分化形成試管苗、移栽發育成完整植物體。
b.應用:快速繁殖,培育無病毒植物(參見必修教材第一冊);生產葯物、食品添加劑、香料、色素和殺蟲劑等;製作人工種子;轉基因植物的培育。
②植物體細胞雜交:
a.定義:是用來自兩個不同植物的體細胞融合成一個雜種細胞,並且把雜種細胞培育成新的植物體的方法。
b.操作步驟:用酶解法(纖維素酶、果膠酶)去掉細胞壁(目的是獲得原生質體)、誘導原生質體融合(物理法:離心、振動、電刺激等;化學法:聚乙二醇等試劑作誘導劑誘導融合)、將雜種細胞進行組織培養等。
c. 特點:可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合的障礙,大大擴展了可用於雜交的親本組合范圍。
2.動物細胞工程:
技術手段包括:
(1)動物細胞培養:
①培養液成分: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維生素等(與植物不同)
②過程:參見高三選修教材中的相關內容。
③應用:大規模生產蛋白質生物製品,如病毒疫苗、干擾素、單克隆抗體等;燒傷病人的皮膚移植;檢測有毒物質;生理、病理、葯理方面的研究等。
(2)動物細胞融合:
①原理:與植物原生質體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
②誘導方法:與植物原生質體誘導融合方法類似,還常用滅活的病毒做誘導劑。
(3)單克隆抗體:
①定義:化學性質單一、特異性強的抗體
②應用:生物學基礎理論的研究;疾病診斷、治療、預防;單克隆抗體的商品化; 正在研究單克隆抗體治療癌症
4.胚胎移植技術:略
5.核移植:略
三、發酵工程
『貳』 導致生態失去平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從茹毛飲血逐步完善起來的人類,離不開對野生動物的利用。但過度捕殺野生動物,使野生動物遭遇到生存危機的同時,也將危及人類自身。動物是人類的夥伴,保護野生動物就是捍衛人類的家園,也是愛護人類自己。
罕見的印度洋海嘯撲向了斯里蘭卡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基地。然而結果卻是出人意料,人類因此而死亡數亡,但是卻沒有一隻野生動物在此災難中喪生。專家們認為,動物天生有一種應付自然環境和災難的本能。可以說它們是人類「活的警報器」。然而人類卻因為一己私慾,不斷的捕殺著我們的朋友,結果卻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傷亡與損失。毫無疑問,印度洋海嘯再次警示世人:破壞環境、摧毀自然、獵殺野生動物,最終禍害的還是人類自己。
不管人類思想如何進步,科學技術水平如何發展,大自然的生存法則也不會因此而有任何的轉變。人本身就是食物鏈的一部分,適度捕殺動物無可厚非。但是過度濫殺甚至造成其滅絕,就會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從而引發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
捕殺動物
捕殺動物的殘忍局面
2007年11月18日,由下關港直接出發的一支由6艘船組合成的日本捕鯨船隊,前往南極地區水域捕殺國際珍稀動物鯨。此次捕鯨活動預計持續到2008年4月份中旬。捕鯨隊計劃捕鯨超過1000頭,其中還包括最多50頭座頭鯨。而目前座頭鯨仍屬於瀕臨滅絕動物,日本這次的捕鯨行動是繼1963年以來規模最大的捕殺座頭鯨的活動。這次活動遭到了世界各國的強烈譴責,但面對國際各方面的壓力,日本竟借科學之名對輿論不屑一顧。
據國際珍稀保護動物中心稱,在19世紀50年代,曾經在非洲的大森林裡出沒自由的幾千頭笨重而古老、高傲而倔犟的白犀牛的頭數已經急劇下降。由於人類大批捕殺白犀牛以獵取犀牛角,使這種珍稀動物瀕臨滅絕。到了21世紀初,只有25頭的白犀牛倖存下來。
據1990年巴西官方統計,亞馬遜地區已有57種哺乳動物、32種脊椎動物和108種飛禽滅種,還有117種動物瀕臨滅種。
據有關人員,統計在1980~1983年間,在中國長江生存的白鰭豚,由於人類製造的滾鉤捕殺致死的占其總數的一半。如今,中國對珍稀白鰭豚的保護指數直線上升,已被劃入瀕臨滅絕的名單之中。
中國三湘都市報道中發表了「藏羚羊在地球上還能掙扎多久?」的論文。文中說藏羚羊僅存於中國青藏高原,是生活在海拔最高地區的偶蹄類動物,歷經數百萬年的優化篩選,成為「精馴而成」的傑出代表。而目前青藏高原的藏羚羊總數,已由十年前的10萬余只急劇降至5萬余只,而且每年以2萬只的數量減少,藏羚羊遭遇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
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人類捕殺動物的手段也是越來越先進,目前世界上已有幾十種鳥類、幾百種獸類、十幾種兩棲動物正瀕臨滅絕或已絕跡。人為捕殺何時休!對於非人類的動物,人類不應該濫為捕殺,或者是貪圖口腹而肆意宰食。人為的征服反而會遭到大自然無情的報復。農民的耕地增加了,野生動物的活動空間卻被壓縮了,無處安身的野生動物們只能與人類爭奪生存的空間。於是,被趕得四處為家的野豬、山牛等接二連三地闖入農田吃農作物,結果害得人類沒有一點收成。這就是動物的報復。
假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動物的存在,人類所生存的空間將不堪設想。所以從現在開始,人類要學會保護動物,也是保護人類自己。
過度捕殺,破壞生態平衡
大自然的生態平衡系統是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任何一個環節遭到破壞,生態系統都有可能出現不平衡。自然界的一切動物的存在都有各自的價值與意義。鳥以蟲為食,鳥少了,害蟲就會泛濫成災,使農作物逐漸減產。穿山甲為人類的貢獻之大,卻被人類殘忍地剝鱗、肢解、吞食視為人間美味。穿山甲數量的急速減少致使白蟻失控,對森林、住宅、傢具、堤壩等無也不入,禍害無窮,這些都是人類自食若果。
1995年,美國黃石公園展開打狼行動,以保護鹿的生存,當時,那裡的狼幾乎喪失殆盡。因為缺少天敵,鹿群大量繁衍,對森林和草地產生了極大的壓力,比如黃石公園漂亮的白楊樹讓鹿啃食得枯黃;海獺等食草動物由於食物匱乏也慢慢在減少;與此同時,鹿群本身也陷入了飢餓和疾病的境地。
1929年的美國為了開鑿韋蘭運河,居然把內陸水系與海洋溝通,從而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系,使鱒魚的年產量由原來的2000萬公斤迅速減至5000公斤,嚴重破壞了內陸水產資源。
據資料顯示:中國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曾大量捕殺過麻雀,致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這充分說明在一個生態系統減少一個物種也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當今科學技術的先進手段令捕魚速度和數量都高於海洋的天然補給能力,這樣的結果使很多魚類的數量急劇銳減,甚至到了滅絕的邊緣。如今海洋中魚類的總數正在以每年1%的驚人速度下降。
……
人為因素是導致生態失去平衡的主要原因。在生態系統中,盲目增加或是減少一個物種,都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據國際有關部門統計稱,自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全球共發現的30多種傳染病中,絕大多數都是由人類食用野生動物所致。因為這些動物自身攜帶著原蟲、吸蟲、絛蟲、線蟲等寄生蟲類。人類常食用的蛙、蛇、鳥、穿山甲等野生動物體內,普遍都存在著這些寄生蟲類。當人類把它吃進體內,極易誘發肺吸蟲病等一系列疾病。所以保護野生動物不僅關乎著動物瀕臨絕跡的危機,也關乎著人類的身體健康,最重要的是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證世界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最重要的政策。
捕殺野生動物不僅是謀財害命,更是對生態平衡的破壞。人類對大自然生靈的態度常常是征服、利用、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之私。但是人類卻不知,這種可有可無的一己之私終將使人類自己也面臨著嚴重的生存環境危機。
人類應該充分顯示出均衡與和諧的大智慧,和自然界中的動物各安其所、互不幹擾,實現自然界與人類的平衡。
人類要懂得在地球生態壓力范圍內生活,要珍惜並科學合理利用自然界賦予人類的生物多樣性這筆珍貴的資源和財富。全世界應集體積極行動起來,強化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意識,不亂捕、不濫殺、不亂食野生動物,保護野生動物應從餐桌做起,做一個文明、守法的公民。拒絕誘惑非法運營、銷售野生動物及其製成品,做一個綠色、環保、守法的經營者。
讓全世界人民一同行動起來吧!以實際行動與野生動物和睦相處,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創地球綠色家園。
『叄』 什麼是生物經濟學
生物經濟學(Bio-economics) 生物經濟學:是研究生物學與 經濟學 之間的復雜聯系的學科, 即生物經濟系統的結構及其矛盾運動發展規律的學科, 是生物學和經濟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邊緣學科。
『肆』 什麼是生物經濟生物經濟的主要特什麼
生物經濟是應用生命科學和醫學的觀點及方法研究經濟社會所產生的新的經濟理論和新的經濟模式。
從狹義上來講,生物經濟學是應用生命科學和醫學的觀點及方法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
『伍』 經濟生物是什麼
經濟生物又稱技術生物、工業原料生物。指具有某種特定經濟用途的生物。
『陸』 生態平衡很重要原因是什麼
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統一的狀態。也就是說當生態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時,系統內各組成成分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能量、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在較長時間內趨於相等,結構和功能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在受到外來干擾時,能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
一個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的影響超出這個限度,生態平衡就會遭到破壞,生態系統就會在短時間內發生結構上的變化,比如一些物種的種群規模發生劇烈變化,另一些物種則可能消失,也可能產生新的物種。但變化總的結果往往是不利的,它削弱了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這種超限度的影響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是長遠性的,生態系統重新回到和原來相當的狀態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造成不可逆轉的改變,這就是生態平衡的破壞。作為生物圈一份子的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力目前已經超過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負面影響,成為破壞生態平衡的主要因素。
『柒』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和原因是什麼
主要表現:
1.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如經濟設施等。
2.地區經濟結構。如第三產業的比重。
3.人民生活水平。如消費。
4.人均收入。
主要原因:
1.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衡以及開發建設程度的不同導致經濟發展不均衡
2.工業基礎,技術條件的差異導致發展不平衡
3.生態建設以及市場化運作程度等導致經濟發展不平衡
4.經濟發展政策導致發展不均衡
5.人才流動導致經濟發展不均衡
6.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的不均衡影響
『捌』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和原因是什麼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主要有:一是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二是地區經濟結構的差異,如三產的比重;三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差異,如消費水平高低;四是人均收入的高低。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衡以及開發建設程度的不同導致經濟發展不均衡;二是工業基礎,技術條件的差異導致發展不平衡;三是生態建設以及市場化運作程度等導致經濟發展不平衡 ;四是經濟發展政策導致發展不均衡 ;五是人才流動導致經濟發展不均衡 ;六是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的不均衡影響。
『玖』 生物經濟的發展問題
發展生物經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的歷史性機遇。我們要抓住生物資源、人才、市場優勢,完善激勵機制、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實施生物經濟強國戰略,將我國生物經濟發展成為產業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增長速度快、具有突破性帶動作用的新興主導產業,主要生物技術產品能夠滿足國內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化經營能力的現代生物企業。具體地說應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完善有關政策和激勵機制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關鍵在於建立健全良好的創新環境。沒有對知識產權有效的法律保護,就不可能有巨大的科技投資和領先的科技產業。要強化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的法規和機制。要建立和不斷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尤其是要創建和完善創業投資基金或創業投資公司,針對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採取相應的投資方式,促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
要從財政和稅收政策上給予生物產業的發展以支持:設立國家生物產業發展的專項基金,扶持有潛力的生物技術產業的研究與轉化;發行一定規模的中長期專項國債,利用國債項目為發展生物高科技提供雄厚的資金支持;借鑒發展軟體產業的經驗,對於生物高科技企業在3年或5年內免徵企業所得稅;鼓勵和支持生物高科技企業上市融資。要結合生物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重點和方向,制定優惠政策,完善激勵機制,把生物技術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同時完善相關法律,為生物技術產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可借鑒歐洲的伽利略計劃的合作模式,建立國家級的生物技術研究的合作平台,建立開放的合作機制,把其他國家生物科技的精英人才吸引到這個平台上來,共同為我國和世界的生物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這種國際合作的起點要高,能夠吸引其他國家以政府的名義加入,能夠為其他的國家帶來巨大的利益。同時,要建立健全國際化產品標准與質量控制體系,為生物技術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鋪平道路。?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20世紀全球GNP增長了30倍,從1萬億美元達到30萬億美元,科學技術的貢獻率由5%提高到60%—70%。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科技進步和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新形勢下,通過知識產權創造的價值已經超過資本和勞動創造的價值。沒有高速發展的科技創新及其有效轉化,就不可能有持續的經濟發展和強勁的國際競爭力。生物經濟本身是科技創新的成果,生物經濟要發展壯大同樣需要科技創新的哺育。
我國是基因資源的大國,卻是基因知識產權的小國,在國際上注冊的生物基因專利不多。歐美的生物技術產業目前已佔GDP的 15%—20%,而我國則只佔5%;我國有一定技術和規模的企業只有200家左右,不足世界總量的1%。生物技術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是高投入、高風險和高回報的產業,因此我們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組建國際一流的生物技術研發中心,加強國家科研機構與地方、企業的聯合。科技創新要把實施專利、標准作為戰略來抓,在戰略性生物技術領域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具備開發核心技術的能力,切實加強原始創新,把能不能取得專利作為研究與開發重要的考核指標。因為生物基因專利數量有限,別人搶注一條就少了一條,所以應集中優秀人才,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及時搶注更多的生物技術專利。
重視人才隊伍培養
高新科技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發展生物經濟要充分重視人才的培養和使用。當前我國科技人才隊伍存在兩個突出問題:一是現有生物技術人才偏重於理論研究,產業化人才相對缺乏;二是人力資源素質整體不能滿足要求,尤其缺乏科技成果產業化應用的技能人才。要積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速培養訓練有素的各類人才,造就一支數量和質量都符合要求的人才隊伍,尤其要注重培養通曉生物技術研究開發全過程的「領軍」人物。這是抓住生物經濟機遇的決定性因素。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我國生物科技人才隊伍具備一定的基礎,全球生物技術領域近30%的論文,是華人參與或主持下完成的,華人科學家在國際生物技術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關鍵要通過完善的機制把國內、海外各方面的力量凝集到生物經濟的主戰場上。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注重引進國外的優秀人才,借鑒國際先進的科學方法和管理經驗,將相互獨立的科技資源統一到我國生物經濟發展的總目標上。
加大資金投入
生物科技領域已進入大規模突破性進展的階段,生物經濟前景可觀、潛力巨大。資金和人力資源的必要投入,是獲得豐厚回報的基礎。目前資金問題是制約我國生物技術發展的主要瓶頸。由於投入不足,我國科技創新心有餘而力不足,缺乏持續發展的勁。以生物制葯為例,面對陸地上日益枯萎的資源,海洋生物制葯已經成為相對成熟的學科,成為當今世界最賺錢的行業,國際上已有上百種海洋葯物進入臨床評估。
美國對生物基因類葯品的投入累計已達500億美元,每年仍追加50億美元。而我國只有10種左右海洋葯物進入臨床評估,對生物基因類葯品累計投入僅為40億元人民幣,無論是葯物開發的數量還是技術水平均相差很大。當然,有關方面已認識到生物經濟的難得機遇,正努力加大資金投入。如今,國家科技部支持力度最大的高新產業便是生物技術,每年對該產業的經費投資高達130多億元,但這遠遠滿足不了生物技術眾多領域的研究開發的需求。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穆拉德說,中國對生命科學的科研資金投入還遠遠不夠,政府應該為發展生物技術產業創造良好的環境,調動全社會力量發展生物技術及產業。如果中國不在生物、醫葯方面大量投入,那麼這方面的發現就會在別的國家完成。而假如沒有知識產權,中國的醫療成本就會越來越高。?
積極推進產業化
生物技術只有產業化才能形成生物經濟。科技研究開發的最終目的是為經濟服務。目前我國科技轉化率只有15%,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只有29%,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60%—80%)。生物經濟是一個巨大的經濟鏈條,包括生物技術、生物交易、生物消費、生物金融、生物市場、生物物流等等。當前,生物經濟產業化的重點項目為醫葯生物技術、生物能源等10大項目,這些主要項目產業化後產值可超過1萬億元。要順應產業革命所具有的擴散、輻射、示範和加速效應的規律,積極推進生物技術的產業化。
要鼓勵和發展形態的生物經濟企業,特別要重視發展與生物技術轉化相關的企業群體,如生物科技咨詢企業、科技轉化企業、科技營銷企業、科技推廣企業、科技品牌企業等,使生物經濟發展有一個龐大而分工明確的產業有機群體。鼓勵與生物經濟產業有關的各種企業群的發展,使各種生物經濟企業平衡發展,形成良性循環。這是生物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要的社會環境。要改變管理人員重眼前輕長遠、企業家重生產輕創新、學者重論文輕實用的做法,積極利用生物技術,集中優勢力量將企業不斷做大做強,使生物經濟成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強大動力。?
重視生物安全戰略
我國是生物基因資源大國,國外企業對我國生物資源虎視眈眈,珍貴的生物資源已大量流失,保護生物資源迫在眉睫。同時,要認識到生物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可以造福於社會,也可危害人類。2004年10月美國病理學家協會委託的梅里迪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誤將H2N2流感病毒樣本發送到18個國家和地區的3747個實驗室。2006年3月26日加拿大國家微生物實驗室才發現了這個錯誤,隨之銷毀了這些樣品。否則,稍一不慎可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目前,有超過400種入侵我國的外來生物正以其種群數量龐大、傳播和繁殖迅速的特點,每年給中國的農業、林業造成的經濟損失達570億元人民幣以上。因此,發展生物經濟要增強安全意識,要完善相關法規,依法保障生物資源安全。要提高全社會對生物技術安全的認識,有關部門要建立應急預案,防患於未然,真正做到趨利避害、化害為利。
『拾』 經濟學中的平衡是什麼意思
各要素相對靜止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