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物進化論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生物進化論,簡稱進化論,是生物學最基本的理論之一。進化(Evolution),是指生物在變異、遺傳與自然選擇作用下的演變發展,物種淘汰和物種產生過程。地球上原來無生命,大約在30多億年前,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後,生物不斷的進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著170多萬個物種。生物進化論最早是由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提出的,在其名著《物種起源》有詳細的論述。
在生物進化研究中,要闡明兩個主要問題:一是進化歷程,二是進化機制。
至20世紀60年代中葉,主要是由古生物學家、胚胎學家和系統學家研究第一個問題,群體遺傳學家研究第二個問題。在研究生物進化歷程時,一般把物種作為進化單位,從化石、胚胎發育以及形態和生理性狀比較中,以確定生物進化系統發育樹。
在研究生物進化機制方面,本文重點介紹分子進化研究中的主要發現及其對原有進化論的影響。為了弄清分子進化論產生的背景,先簡要介紹與它有關的幾種進化學說。
1 歷史回顧
1.1 達爾文學說
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和生物進化論的奠基者達爾文,在其巨著《物種起源》中提出了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學說。該學說的要點是群體中的個體具有性狀差異,這些個體對其所處的環境具有不同的適應性;由於空間和食物有限,個體間存在生存競爭,結果,具有有利性狀的個體得以生存並通過繁殖傳遞給後代,具有不利性狀的個體會逐漸被淘汰(達爾文把自然界這種留優汰劣的過程稱為自然選擇);由於自然選擇的長期作用,分布在不同地區的同一物種就可能出現性狀分歧和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由於當時對群體變異的來源不清楚,人們對該學說褒貶不一。有人認為該學說揭示了自然選擇在物種形成中的創造性作用;有人則認為自然選擇作用於物種內的連續變異不足以導致新物種的形成,新物種的形成只能依靠物種內的非連續變異。
1.2 突變學說
人們對達爾文學說的爭論,促使荷蘭遺傳學家德·弗里斯(de Vries)提出了物種形成的突變學說(1903)。該學說受到當時的許多生物學家的歡迎,因為它是在對美洲物種夜報春花(Oenothera lamarchiana)試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似有過硬的試驗證據。首先,他在該物種的自然群體中觀察到幾種變型。然後,在多代繁育試驗中發現,該物種總能連續產生少數變型;這些變型或能真實遺傳,或能分離成該物種和自然群體中原觀察到的那幾種變型。由於某些變型與原物種差別很大,故定為新物種,而新物種的形成很易用單突變解釋。但後來證明,德·弗里斯所用的材料實為一永久雜種,他所發現的所謂新物種只不過是這一永久雜種的分離產物。
在德·弗里斯突變論的啟發下,摩爾根根據他試驗得到的許多突變體實受孟德爾基因控制,從而認為:在進化中,突變的作用大於自然選擇的作用——前者創造變異,後者只保留現存的有利變異;少數有利變異會在群體中逐漸占優勢,而進化是群體中更為有利的基因替換原有基因的過程。因此,摩爾根這一進化學說往往叫突變學說,但最好叫突變-自然選擇學說,因它沒有否定自然選擇在進化上的作用。
1.3 綜合進化學說
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國學者費希爾(R. A. Fisher)、霍爾登(j. B. S. Haldance)和美國學者賴特(S.Wright),綜合了選擇論和基因論的成就,運用群體遺傳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突變、選擇和遺傳溧變引起群體等位基因頻率的變化,在數學上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後得出:選擇對群體等位基因頻率的影響,要比突變有效得多。這一理論成果很快為許多實驗遺傳學家所接受。
綜合進化學說的主要論點有:突變是隨機的,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但由於對等位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很小,在進化中作用很小;自然群體存在的遺傳變異足以對不同環境的自然選擇作出反應,自然選擇是影響生物進化的主要因素,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由於自然選擇,處在不同環境下的有利基因分別被固定,最終可使不同環境下的生物出現生殖隔離而形成新物種。由於綜合進化學說的基本觀點仍是自然選擇,所以又叫新達爾文學說。
2 分子進化學說
分子進化一般涉及兩方面內容:一是重建物種或基因的進化歷程,即重建分子系統發育樹;二是研究生物大分子(如 DNA和蛋白質)的進化機制。
2.1 試驗結果
利用不同的分子技術(如序列分析、電泳分析和DNA雜交),對蛋白質和核酸分析的主要發現有:
2.1.1 對於特定的蛋白質或基因,只要功能不變,每年每位點的進化速率((用氨基酸或核苷酸替換率表示)為一常數。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測定特定蛋白質(或核酸)不同物種自趨異以來的氨基酸差異數d;根據古生物學等可知道不同物種開始趨異的時間t。研究發現,d和t存在顯著的直線回歸關系,進而可求得特定蛋白或基因的進化速率。進化速率依蛋白質或基因的類型而定,如纖維蛋白肽、血紅蛋%B
❷ 什麼是生物論文
據我所知,生物論文一般是高中階段的稱法.其實你可以就你觀察到的一些生物現象結合所了解的知識寫些看法,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動物的一些特殊行為等,如果有你自己的實驗結果和解釋最好了.當然你也可以寫寫目前世界上前沿生物科研項目的看法.總之,論文最好不要去抄襲,自己能解決就自己去做,對個人而言都是一種鍛煉.
❸ 生物進化論是什麼
生物進化論,簡稱進化論,是生物學最基本的理論之一。進化(Evolution),是指生物在變異、遺傳與自然選擇作用下的演變發展,物種淘汰和物種產生過程。地球上原來無生命,大約在30多億年前,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後,生物不斷的進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著170多萬個物種。生物進化論最早是由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提出的,其在著《物種起源》時有詳細的論述。
本質是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實現方式是 自然選擇。
❹ 什麼叫做生物進化論
生物進化論,簡稱進化論,是生物學最基本的理論之一。進化(Evolution),是指生物在變異、遺傳與自然選擇作用下的演變發展,物種淘汰和物種產生過程。地球上原來無生命,大約在30多億年前,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後,生物不斷的進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著170多萬個物種。生物進化論最早是由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提出的,其在著《物種起源》時有詳細的論述。進化論有三大經典證據: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和胚胎發育重演律。
❺ 什麼是生物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
環境決定論應該是
認為人類的身心特徵、民族特性、社會組織、文化發展等人文現象受自然環境,特別是氣候條件支配的觀點,是人地關系論的一種理論。簡稱環境決定論。其意義在兒童教育和心理學領域也有不同的具體的延展。
而生物決定論應該是
認為認為人類的身心特徵、民族特性、社會組織、文化發展等人文現象是由源自生物本身的行為決定的。
❻ 生物起源的生物起源論
生物起源論者認為,人類教育發源於動物界中各類動物的生存本能活動。主張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爾諾、沛西.能等。
法國社會學家利托爾諾(Charls Letourneau,1831一1902)在其所著《動物界的教育》一書中認為,教育是一種生物現象,教育起源於一般的生物活動。他說:「動物尤其是略為高等的動物,完全同人一樣,生來就有一種由遺傳而得到的潛在的教育。」②他根據對各種動物生活的觀察,認為在動物世界裡存在著如母隼教幼隼,母鴨帶雛鴨,燕雀、歐棕鳥等各種禽類的示範與學習,獸類中的母熊教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等。他甚至說:「在脊椎動物中,人們已經可以確認存在著有意識的教育」③,如小雞、狗、猴等。利托爾諾由這些觀察堅定地得出結論;「從觀察得到的,互相有聯系的許多事實已無可爭辯地向我證實:獸類教育和人類教育在根本上有同樣的基礎,由人強加的人為的教育,可以動搖甚至改變動物的,被稱為本能的傾向,並反復教它們具有一些新的傾向,為取得這一結果,通常只要讓年幼動物反復地練習並恰當地利用獎勵也就夠了。由此不難看出,人類教育的進行與動物的教育差別不大,在低等人種中進行的教育,與許多動物對其孩子進行的教育甚至相差無幾。」
利托爾諾從生物學的觀點出發,把動物界生存競爭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礎。按照他的看法,動物是基於生存與繁衍的天性本能而產生了把「經驗、」「技巧」傳給小動物的行為的,這種行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與發端。
英國教育家托馬斯·沛西· 能(Sir Thomas Perey Nunn,1870-1944)1923年在不列顛協會教育科學組大會上的主席演說詞《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從它的起源來說是一個生物學的過程,不僅一切人類社會有教育,不管這個社會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動物中也有低級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稱之為生物學的過程,意思就是說,教育是與種族需要、種族生活相應的、天生的,而不是獲得的表現形式,教育既無須周密的考慮使它產生,也無需科學予以指導,它是紮根於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為。」
教育的生物起源論者把教育的起源歸之於動物的本能行為, 歸之於天生的、像動物本能那樣原本具有的生物行為,教育過程即按生物學規律進行的本能過程,這就完全否認了人與動物的區別,否認了教育的社會性。教育的生物起源說是教育史上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也是較早地把教育起源問題作為一個學術問題提出來的。他們的解釋是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為指尋的。它標志著在教育起源問題上開始從神話解釋轉向科學解釋,但其根本錯誤在於沒有把握人類教育的目的性和社會性,從而沒能區分出人類教育行為與動物類教育行為的差別。
❼ 什麼是生物進化論
進化論是用來解釋生物在世代與世代之間具有變異現象的一套理論,從古希臘時期起就曾經出現一些零星的思想,而當今進化學絕大部分以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的進化論為主軸,在著《物種起源》時有詳細的論述,已為當代生物學的核心思想之一。其進化論有三大經典證據: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和胚胎發育重演律。進化論是指關於生物由無生命到有生命,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演變過程的學說。隨著進化論的發展,產生了現代綜合進化論,而當今演化學絕大部分以查爾斯·達爾文的演化論為主軸,已為當代生物學的核心思想之一。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學說。達爾文自己把《物種起源》稱為「一部長篇爭辯」,它論證了兩個問題: 第一,物種是可變的,生物是進化的。 當時絕大部分讀了《物種起源》的生物學家都很快地接受了這個事實,進化論從此取代神創論,成為生物學研究的基石。即使是在當時,有關生物是否進化的辯論,也主要是在生物學家和基督教傳道士之間,而不是在生物學界內部進行的。 第二,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生物都有繁殖過剩的傾向,而生存空間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須「為生存而斗爭」。 在同一種群中的個體存在著變異,那些具有能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的個體將存活下來,並繁殖後代,不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就被淘汰。如果自然條件的變化是有方向的,則在歷史過程中,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微小的變異就得到積累而成為顯著的變異。由此可能導致亞種和新種的形成。
❽ 生物三元論指的是什麼
三元論提法最早應該源自於《道德經》,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說。道學認為「三」衍生了萬物;中國民間認定的「三」,有穩定和諧之意,如「三足鼎立」。「元」通常為始、開端的意思。依據這樣的原理,而後又延伸出種種民間的三元之說,不過這些依託於《道德經》原理的三元論都存在一個關鍵的缺陷,是站在物性立場上的世界觀解說,換句話說,被人類時空世界所局限。這和我們今天要說的三元論大不同,我們的三元論早些時候被稱為三的法則——層次論,是必須依託宇宙觀的學說,是對二元矛盾論的超越,在《世紀之巔--三的法則》、《三的法則——層次論》文中已有詳細的描述,今天不妨再從整個宇宙系統立場方面作進一步的補充解說。
通過三元倫來闡述宇宙產生及運行的過程,具備有多種的解說,這是由於觀察者所持不同立場的緣故。
一、《道德經》的解說我們把它歸為自然觀方式。這里的道指的是萬物的本體。我們無從知道本體為何物?卻清楚萬物的產生必然要具備相對的運動!這樣,就出現了一個絕對本體與相對運動之間的模型——「一」,「一」是一 個象徵性的本體。道生一,一是太極;一生二,二是陰陽;二生三,三是陰陽配合;三生萬物,萬物是萬事萬物。
二、佛教的三身佛和基督教的三位一體解說屬於生命觀方式。佛教的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即基督教的上帝分身:聖父、聖子、聖靈,即體現了生命的創世過程,又產生了生命從上到下的層次。
三、中國民間傳統文化有天、地、人三位一體的解說。認為人是三界生的,天賦人的性,地賦人的命,父母生的身,所以說三界是人的來蹤。又有:人有三性,一天性、二稟性、三習性。天性是純善無惡的,孟子說的性善,正是指的天性;人賦的性是稟性,稟性是純惡無善的,荀子主張的性惡,正是指的稟性;後天的性叫習性,習性是可善可惡的,「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告子說的性「可東可西」,正是指的習性。
四、時空、生命結構的解說可以歸納為是物理的方式。時間、空間、生命三位一體即「一」,時空即宇宙,時間表示運動,事物的輪回,具有單向性。空間產生了萬物、生命的形體。時空與生命互為證明形成完整的世界。
即心識體生命、能量體生命、物質體生命。
和中國民間傳統文化天、地、人三位一體解說相比,完全符合天賦人的性,地賦人的命,父母生的身以及人的天性、稟性、習性三性道理。
和時空、生命結構的解說相比,顯然要更細化的多,原因就是將世界和生命進行了層次的區別。我們以物質世界來進行細化分析,世界由時間和空間構成,生命則由靈性和物性組成,它們的對應關系:時間對應靈性生命,為無形;空間對應物性生命,為有形。時間相應靈魂的輪回;空間顯形物性生命的存在。
如果我們只通過「一生識,識生能,能生物」來看待生命創造的順序過程,原有的三元論足以體現出這樣的原理,正因為如此,人類歷史以來總是把所有的精力關注在物性文明的發展之中,認為一二三順流才是生命來到世界的主要任務,認為只有通過二元對立的推動,才是世界文明發展的硬道理,因此誰都認為和平發展都是短暫的,斗爭才是永恆的主題。也正因為如此,這個世界終於走到了不通過痛苦的手術無法自醒的地步(詳見後文《文明的終結》)。
一個新型三元論的宗旨就是帶給大家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宇宙觀,它所建立的是世界層次論,超脫於「陰陽二元」的世界矛盾論,它賦予我們更多的是包容而不是對抗。提倡的是生命的逆流而不是順流,所謂的「順則凡、逆則仙」說的就是這樣的法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三」代表的是以生命為中心的主題,當你聽天由命、順流而下時她是事物的末端,當你逆流而上跨越層次的天梯時,她就有可能成為萬物的老大,把你帶到意識生命的源頭!可見任何事物的開始、生成過程和終結都是由「三」來派生的。
生命的意義在於意識的提高,心靈的成長,頭腦的進化,這就是上層次的生命使命。當然,我們也並不否認在物性世界必然會存在的、釋放的邪惡能量,因為靈魂想體驗到一切,每一個星球都是一個學校,都來自造物主的創造,不管這個造物主究竟是上帝、意識還是能量,唯一不變的,她是通過我們一二三過程體現的一切事物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