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在生物工程領域有哪些成就

在生物工程領域有哪些成就

發布時間:2022-04-04 16:26:57

生物工程領域有哪些世界著名的名人

多了。沃森、克里克DNA雙螺旋
錢永健 綠色熒光蛋白
Hans Adolf Krebs 檸檬酸循環的發現
Konrad Bloch 膽固醇和脂肪酸代謝
Werner Arber 限制酶作用機制
傑克紹斯塔克 端粒酶的發現
都是諾貝爾獎、、、

Ⅱ 生物工程中有哪些重大成就和突破它們將給人類帶來什麼影響

A、生物技術的發展為人類帶來巨大利益,如通過轉基因技術可增強作物抗蟲害、抗病毒等的能力;A正確;
B、生物技術應用於武器製造,將給人類帶來災難,B正確;
C、轉基因生物改變了生物體的基因組成,可能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應慎重對待.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有待進一步研究,C正確;
D、克隆技術一旦用於人類自身,人類新成員就可以被人為地創造,成為實驗室中的高科技產物,他們不是來自合乎法律與道德標準的傳統的家庭,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之間的相互人倫關系必將發生混亂.人們很難想像和接受這種對人類社會基本組織--家庭的巨大沖擊.這對人類社會現有法律、倫理、道德產生威脅,對人類的觀念是嚴峻的挑戰.D錯誤.

Ⅲ 生物界有哪些成就 急需

17世紀前後生物學中出現了最早的一批生物學實驗,如英國生理學家W.哈維關於血液循環的實驗,J.B.van黑爾蒙特關於柳樹生長的實驗等。到了19世紀,物理學、化學比較成熟了,生物學實驗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因而首先是生理學,然後是細菌學和生物化學相繼成為明確的實驗性的學科。19世紀80年代,實驗方法進一步被應用到了胚胎學,細胞學和遺傳學等學科。系統的方法 系統科學源自對還原論、機械論反省提出的有機體、綜合哲學,從C.貝爾納與W.B.坎農揭示生物的穩態現象、維納與艾什比的控制論到貝塔郎菲的一般系統論,最早建立的是系統心理學,系統生態學、系統生理學等先後建立與發展,20世紀70-80年代系統論與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等概念發表。從香農資訊理論到I.普里戈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將生命看作自組織化系統。細胞生物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發展,艾根提出細胞、分子水平探討的超循環理論,20世紀90年代中科院曾邦哲的系統遺傳學及系統醫葯學、系統生物工程概念發表。隨著基因組計劃、生物信息學發展,高通量生物技術、生物計算軟體設計的應用,帶來系統生物學新的時期,國際、國內系統生物學研究機構建立而進入系統生物學時代。
地球上的植物大約有50多萬種,動物約有150多萬種。現存的動物只有原來地球上的動物的十分之一。多種多樣的生物不僅維持了自然界的持續發展,而且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壽命是生物的基本參數之一。有的生物只能生存一天,有的生物例如一些植物能生存幾千年。 細胞衰老在決定生物體、細菌、病毒甚至是朊毒體的壽命時很重要。 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存在於細胞染色體末端的一段特殊的DNA序列——端粒與細胞的壽命有著很大的關系。通常情況下,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會變短一些。隨著端粒逐漸縮短,最後造成了位於染色體DNA中間段的對細胞生命活動有意義的DNA序列的缺失。由於此時無法繼續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細胞便會進行一種由自身控制的程序性死亡——細胞凋亡。 此外,腫瘤細胞中的端粒結構通常沒有縮短,這也是腫瘤細胞能夠進行無限制分裂的原因之一。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界是生物科學分類法中最高的類別。一開始人只將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兩界,微生物被發現後,也長時期被分入動物或植物界:好動的微生物被分入動物界,有色素(藻類)的或細菌被分為植物,有些甚至被同時放入兩界。後來,沒有細胞核的細菌被獨立為一界,再後來真菌被分出植物界,也成為獨立的一界,最後自立為界的是古細菌。
最新的基因研究發現這種分類法並不十分正確,因此引入了域作為生物最高的類別。現有的生物被分入非細胞生物域、真核生物域或原核生物域,沒有成型的細胞核的生物(細菌和古細菌)被分入原核生物。只有在真核生物中還有界的分法。真核生物中分四個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
總共九個界:類病毒界,病毒界,古細菌界,細菌界,藍藻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
細胞的化學成分主要指構成細胞的各種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包括無機物和有機物。一般指含碳氫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就叫有機物(碳酸鹽除外),如:澱粉、氨基酸、氨基酸鹽、核酸等;無機物主要是水、無機鹽和氣體單質。各種物質在活細胞中的含量從少到多的正常排序是:糖類和核酸(佔1~1.5%)、無機鹽(佔1~1.5%)、脂質(佔1~2%)、蛋白質(佔7~10%)、 水(佔85~90%)。
古代人們在栽培植物和馴養動物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關於生物的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知識,注意到生物機體的變化以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逐步形成了樸素的生物進化思想。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通過對他那個時代有關動物的知識的系統整理,把540種動物按性狀的異同分為有血的和無血的兩大群,每群之下又分為若干類。他進一步提出生物等級即生物階梯的觀念,認為自然界所有生物形成一個連續的系列,即從植物一直到人逐漸變得完善起來的直線系列。中國戰國時期匯集的《爾雅》一書記載了生物類型的變化;漢初的《淮南子》一書,不僅對動植物作了初步分類,而且提出各類生物是由其原始類型發展而來的。
克隆技術是生物技術領域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科技突破,隨著在英國克隆的「多利」羊的出生,引起世界范圍人們的高度重視,科學家認為它預示著「21世紀人類將全面進入克隆時代」。多莉已在1998年4月順利產下它的第一隻羊羔,這表明,由一隻成熟細胞克隆出的羊可以受孕並足月懷胎,產出一隻健康羊羔。
克隆出「多莉」的科學家說,克隆體有生產健康的後代對於核轉移技術的商業化很重要。採用克隆技術的好處是:可以加快良種家畜的繁殖,從而有可能使畜牧業發生一場革命;可以培養出一批批優質的牛羊品種,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可以拯救瀕危野生物,保持生態平衡;可在醫學領域大量生產人們所急需的許多名貴葯品。此外,採用克隆技術,可以對植物的細胞、組織或器官進行克隆,改變過去「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總之,在這世紀之交,在隆技術的發展將會改變人類的生存環境,大大造福於人類。
《禮記·樂記》:「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氣衰則生物不遂。」 唐 元稹 《含風夕》詩:「生物固有涯,安能比金石。」 鄒韜奮 《關於<生活日報>問題的總答復》:「諸位都明白,一切生物都不能離開環境而生存。」
《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平時入市,一見生物,出錢買放之。如無錢,則合掌禮拜,皆以既見生物,必得放之為願。」
《荀子·禮論》:「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陽尊陰卑》:「愛氣以生物,嚴氣以成功,樂氣以養生,哀氣以喪終,天之志也。」《明史·外國傳四·琉球》:「天地以生物為心,帝王乃可絕人類乎!」亦指種植農作物。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錘鍛》:「凡治地生物,用鋤、鎛之屬。」
宋 俞文豹 《吹劍錄外集》:「 唐 柳元度 年八十而強力,人問之,曰,但不以氣海煖冷物、熟生物……蓋不經煙火乃生物也。」
約公元前15000年在隨後的5000年中,法國人在拉斯考克斯製作了山洞畫,這些畫表明我 們的祖先已在觀察生物世界。這些畫上有野牛、鹿和其他動物。
約公元前2650年人們確認,埃及醫生伊姆荷太普從自然現象中尋找疾病的原因。
約公元前2000年在尼羅河流域發現的紙草文獻中,已記錄了治療創傷和疾病的信息。
約公元前1750年巴比倫國王漢莫拉比制定了與行醫相關的法律,並雕刻在石柱上。這些法律詳述了有關費用的規定和對於治療失誤的嚴厲懲罰,如因治療事故使1位患者死亡而被切掉雙手。
約公元前1500年中國人為生產精美的衣服而養蠶。農民將裝有螞蟻的包放在柑橘樹上,以保護果實不被昆蟲侵害-----這是有關使用生物防治的最早記錄。
約公元前802年歐洲首次從亞洲引入和種植玫瑰樹。
公元前570年古希臘哲學家阿納克西曼德提出,動物最早生產於水中,然後變成陸地動物。
公元前500年愛菲斯的赫拉克利特提出:對於生命來說,相反力之間的張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他相信火是基本的元素。
約公元前460年此後的90多年,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在希臘的柯斯島上生活和教學。
二十世紀,人類對生命的認識有了嶄新的視野。生物學家的主要精力從捕捉分辨新奇的物種,轉移到研究生物的內在奧秘;由在顯微鏡下觀察各種細胞進而進入到它的裡面,開始認識構成它的各種分子。科學家們根據對於生物現象已有的了解,去探尋它們如何與生命機理交相呼應。自此,生命遺傳的奧秘被人類一點點地揭開,開始出現了人造基因食物,人類健康所受的威脅也越來越少,生物學使人類在與自然的搏鬥以及控制自身生命規律的努力中看到了曙光。

Ⅳ 達爾文在生物學領域有哪些巨大的成就

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1831—1836年,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了英國派遣的環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學考察。在動植物和地質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經過綜合探討,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書中用大量資料證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在遺傳、變異、生存斗爭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變化的,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
他所提出的天擇與性擇,在目前的生命科學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論。除了生物學之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以及哲學來說也相當重要。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Ⅳ 人類目前在生物圈研究領域的成就都有哪些

1、重磅!世界上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克隆羊多莉(Dolly)誕生於1996年7月5日,1997年首次向公眾披露。它被美國《科學》雜志評為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進步的第一項,也是當年最引人注目的國際新聞之一。

在培育多莉羊的過程中,科學家們採用體細胞克隆技術,這種技術也稱作體細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

SCNT是動物細胞工程技術的一種常用技術手段,涉及將供者體細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細胞中,使後者不經過精子穿透等有性過程(即無性繁殖)就可被激活、分裂並發育為新的胚胎,這個胚胎最終發育為動物個體。

2、華人團隊解決異種器官移植難題

近日,《科學》雜志在線刊登了一項重量級的研究。來自浙江大學、雲南農業大學、重慶第三軍醫大學、哈佛大學以及其他科研機構與公司的團隊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一舉解決了將豬器官移植到人體內的關鍵難題。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是2017全球青年領袖,80後科學家楊璐菡博士。

器官移植手術影響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以美國為例,此時此刻,正在排隊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人數高達12萬。然而,每年能夠用於移植的器官數量非常有限,成功進行的器官移植手術僅有3萬多例。據估計,在2016年,每天都有22名患者在等待器官移植的過程中死去。

3、核移植技術重編程能力比誘導型多能幹細胞技術更強

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和誘導型多能幹細胞(iPSCs)是體細胞重編程的兩種最主要的技術手段。核移植技術與誘導型多能幹細胞的重編程能力是否存在差異一直是人們非常關注的問題。

2009年,高紹榮實驗室通過四倍體互補實驗,獲得了全部由ips細胞發育而來的小鼠,證明了誘導型多能幹細胞和核移植胚胎幹細胞一樣具有真正的多能性。但是,這是以健康個體來源的體細胞作為供體細胞的情況。未來的體細胞重編程應用於臨床研究時,主要面向的是病人而非健康個體。

4、中國科學家建立單倍體體細胞遺傳篩選體系

單倍體細胞在遺傳篩選和轉基因動物培育中具有重要價值。前期研究獲得了哺乳動物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但是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在體外培養和分化過程中會發生自發二倍化,對建立單倍體體細胞遺傳篩選體系帶來挑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周琪研究組通過活細胞觀察,證實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在分裂時發生有絲分裂滑移使細胞從中期直接進入間期,從而導致二倍化。用調控分裂中期關鍵靶點的小分子抑制劑進行篩選,發現CDK1和ROCK通路是調控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二倍化的關鍵通路。

通過添加ROCK抑制劑,能將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分化為三個胚層的單倍體體細胞,包括神經幹細胞(可進一步分化為成熟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心肌細胞和胰島細胞。

5、機器人操作體細胞克隆豬誕生

經過兩個多月漫長等待,一份特殊的「親子鑒定」報告近日出爐。13頭克隆小豬與「代孕」母親無血緣關系,僅與供體細胞存在「親子關系」。這從醫學上表明了世界首例機器人操作的體細胞克隆豬在天津誕生。

較之以往的「手工操作」克隆技術,此次機器人自動化「操刀」,用力更小,對細胞傷害更少,精度更高,體細胞克隆技術成功的關鍵指標「囊胚率」也從10%提高至20%。

「機器人操作體細胞克隆豬」研究來自南開大學機器人所趙新教授領導的跨學科研究團隊。體細胞克隆是改良生物品種的經典方法之一。它將普通品種卵母細胞的細胞核去除後,注入優良品種的體細胞,獲得的後代一定是優良品種。

Ⅵ 現今生物工程技術有什麼最新成就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興起和向各方面的滲透,生物科學的各分支學科也經歷著興衰更替的變化。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分子生物學仍將保持帶頭分支學科的地位,重點研究的領域是: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真核生物基因及基因表達調控的研究;分子神經生物學的研究;醫學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植物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分子進化的研究,等等。由此可見,分子生物學帶動了整個生物科學的全面發展,這是當代生物科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和發展趨勢。

現代生物科學的發展,是生物科學與數學、物理學、化學等科學之間相互交叉、滲透和相互促進的結果。其他相關科學推動了生物科學對生命現象和本質的研究不斷深入和擴大,生物科學的發展也為其他相關科學提出了許多新的研究課題,開辟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可見,生物科學與有關科學的高度的雙向滲透和綜合,也已經成為當代生物科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和發展趨勢。

現代生物科學的新進展,許多是在採用先進的技術和手段的條件下取得的,這些新技術有:DNA重組技術,DNA合成技術,快速DNA序列測定技術,蛋白質人工合成技術,蛋白質序列測定技術,核酸分子雜交技術,限制性內切酶片段長度多樣性技術,反義RNA技術,聚合酶鏈反應擴增技術,單克隆抗體技術,脈沖電泳技術,磁力共振技術,掃描隧道和原子力顯微技術,同步輻射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等等。可見,研究技術和手段的革新是當代生物科學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和發展趨勢。

近些年來,生態學的研究特別引起人們的關注。由於人類在全球的生存條件日趨惡化,生態學正與數學、地球科學等學科聯合起來,研究地球各個圈層的相互作用及其引起的全球變化。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生物學家也開始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這種宏觀與微觀兩方面的發展和結合是當代生態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生態學正在成為指導未來全球經濟持續發展的准則和科學依據。可見,對生態學研究的高度重視,也是當代生物科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和發展趨勢。

Ⅶ 生物工程細胞的近代成就

1、相對論 1905年,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愛因斯坦在他26歲時創立了狹義相對論,在理論上為原子能的應用開辟了道路. 1915年,愛因斯坦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深刻揭示了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它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2、量子力學 1900年,普朗克創立了量子論,提出能量並非無限可分、能量的變化是不連續的新觀念. 20年代末量子力學的建立,是繼1905年—1915年相對論建立後對經典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性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學和固態物理學的發展,為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准備了理論基礎.因此,量子力學可以說是20世紀最多產的科學理論,迄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20世紀中後期5大科學成就 30年代以來,物質基本結構、規范場、宇宙大爆炸、遺傳物質分子雙螺旋結構、大地構造板塊學說以及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等理論的創建,使人類的視野進一步拓展到更為宇觀、宏觀和微觀的領域,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力. 3、DNA分子雙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國《自然》雜志刊登了25歲的沃森和37歲的克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 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這一成就後來被譽為20世紀生物學方面最偉大的發現,也被認為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標志. 4、大地板塊構造學說 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大陸漂移說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塊構造學說,建造了全球被分為歐亞、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極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的結構模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驗證,特別是海洋地質學的有力支持. 5核能與核技術 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反應將產生和釋放出遠大於機械能、化學能等產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既安全又清潔、取之不盡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 1942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應堆.60年代以後,核電站進入實用階段,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重要能源,約佔全球發電總量的1/5. 核技術還廣泛應用於農業、醫療、材料、考古和環保等領域. 6航天和空間技術 1903—1914年,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為動力的航行理論,奠定了航天學的基礎.1926年,戈達德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燃料的火箭. 1957年,蘇聯用洲際導彈的火箭裝置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空間時代」從此開始.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人類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個腳印.1971年,蘇聯建造空間站,人類首次在太空中有了活動基地.1981年,美國發射太空梭成功,從此人類可以自由進出太空. 自50年代後期起,人類開始對月球和太陽系各大行星,以及遙遠的行星際空間進行探測,至今已發射了100多顆空間探測器. 7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20世紀發展最快的技術領域.它對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產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906年,三極電子管的發明使遠程無線電通信成為可能.1947年,第一隻晶體管的誕生為電子電路集成化和數字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1945年電子計算機問世. 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計算機向巨型化和微型化兩極發展. 8激光技術 1917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光輻射的過程中,提出了「受激輻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論基礎.1958年激光被發現.1960年美國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 1977年原子激光器問世 9生物技術 基因重組技術(又稱基因工程)是20世紀下半葉蓬勃興起和發展的現代生物技術的最前沿領域.DNA的重組能創造性地利用生物資源,實現人類改造生物的遺傳特徵、產生人類所需要的生物類型的意願.80年代以來,已獲得上百種轉基因動植物,對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轉基因葯物的研製和生產則將為人類的健康帶來新的福音. 除基因工程外,生物技術(即生物工程)還包括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等領域.1978年首例試管嬰兒路易斯誕生、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現都是細胞工程的傑作;加酶洗衣粉和嫩肉粉等則是酶工程的產品;現代發酵工業始於青黴素的生產,現已大規模利用發酵工程生產抗生素等.至於根據需要對天然蛋白質的基因進行改造,生產出新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優質蛋白質,更是日益受到重視,被譽為第二代基因工程. 10互聯網 互聯網在億萬網民的學習、研究、交流、貿易,娛樂等方面創造了嶄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數學 抽象代數學的興起 泛函分析的誕生 自然科學 物理學 x射線、放射性和電子的發現 原子可變性和同位素的發現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量子論的建立和發展 光量子論和光的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學的建立 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的產生和發展 原子核組成的理論探索和中子的發現 熱核聚變的發現和受控熱核反應的探索 粒子加速器的發展 凝聚態物理學的發展 非晶態與准晶態 晶體管的發明與半導體技術 化學 同位素化學 化合價的電子理論 絡合物化學鍵理論的建立和發展 X射線衍射分析法的成就 化學反應的理論 電子轉移理論的建立和發展 分析化學 光譜學分析法 色譜分析法的建立和發展 生物學 生物化學 新陳代謝途徑的基本闡明 生物能的探討和ATP的發現 遺傳學的產生和發展 DNA是遺傳物質 基因工程的出現 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誕生和發展 DNA雙螺旋結構的建立 蛋白質和核酸的測序和人工合成 中心法則的建立和發展 半乳糖操縱子理論的建立 重組DNA技術的建立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糖類的細胞識別作用的發現 核酸三螺旋的發現 神經生物學 神經元理論的建立 腦電活動的發現和進展 醫學 免疫療法和免疫學的發展 器官移植和人工器官 地球科學 自然地理綜合體研究的興起 環境科學的產生 天文學 大爆炸理論 工程技術 真空微電子器件的興起 電話、衛星通信等先進通信手段的出現 廣播與電視 雷達 計算機的發明和發展 微處理器的誕生 軟體工程概念的形成 網際網路的出現 自動化技術的形成和發展 人工智慧的發展 激光技術 激光器的誕生 受激輻射概念的提出 微波波譜學的創立 微波激射器的問世 全息照相 資訊理論、控制論和系統論的產生 材料科學 新型能源的開發和利用 機器人 軍事技術的發展 化學武器與基因武器 核武器的新發展 電力系統的建設 汽車的廣泛使用 航空航天的興起 飛機的發明 火箭、太空梭、衛星、空間站 遙感技術 自來水的使用 農業機械化 空調製冷技術的應用 高速公路 家用電器的出現 人工假肢、心臟起搏器、人工瓣膜、隱形眼鏡等保健設施的出現 石油化工的迅速發展

Ⅷ 例舉我國在生物工程方面取得的成就

基因治療與異種移植,利用轉基因植物生產葯用蛋白,DNA疫苗··很多啦

Ⅸ 我國在生物工程方面取得了那些巨大成就

生物發酵領域,就是大規模發酵生產抗生素什麼的。基本都是中下游技術~~

閱讀全文

與在生物工程領域有哪些成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