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南大學有哪些王牌專業
目前,西南大學學現有32個學院(部),105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20個、重慶市特色專業43個。
作為西大地科院大四的一名師范生,首推的就是西大的師范專業,想到西南大學讀師范專業,同時家庭困難的同學注意了!西南大學作為國家實施免費師范生教育的六所重點大學之一,目前教師教學有16個專業培養免費師范生,報讀這16個專業的學生可免在校學費。而且就業率極高。就拿我們班來說,39個人,目前為止都簽了工作,而且基本上都是上一學期就已經簽了。
我們學校是一個綜合性的學校,有很多專業可供選擇。
② 現在小朋友們還養蠶嗎
哈哈,沒想到你這個近90後的大魔導師,也有這樣的從前記憶。
我們養蠶那會,還是70年代末期呢,沒有買蠶子的,都是一個同學養啦,產了一大片卵在紙上。帶回學校,每人撕一點,都養,一陣風,也算是當時的一種時尚吧。家附近,哪裡有桑樹,都探好啦,採光了之後,那些家裡種了桑樹的農村同學,可就成了大紅人啦。
蠶繭結出來,女同學們也不知哪裡學來的方法:用開水燙了之後,扯絲繞毛線球,都號稱要織出一件蠶絲毛衣呢。嘿嘿,有那可能嗎?
現在的孩子們,估計養得少了吧。就算養,大概也是新鮮一會,就過去了:哪裡有電腦游戲好玩?
好問題!引出了大家美好的,不同年代的記憶。
③ 養蠶的專著有哪些
清代由於對外貿易的擴大,蠶絲出口急劇增加。我國產蠶區相應擴展,桑田種植面積擴大,密植和速成栽植法的採用,蠶桑生產技術也有很大提高,對蠶的生物學知識也更豐富。反映在清政府大力提倡栽桑養蠶,還御制有精美的耕織圖和《授時通考》;養蠶的專著大批涌現,不下50餘種。如深蒲松齡《農蠶經》(1705)、李拔《蠶桑說》(1751)、陳克任《蠶桑志》(1738年後)、王紫緒《蠶說》(1757年後)、楊艸《蠶證摘要》(1756)、韓夢周《東省養蠶法》(1757年後)、陳斌《蠶桑雜記》(1796年後)李聿術《桑志》(1796年前後)、周春溶《蠶桑寶要》(1818)、黃思彤《蠶桑錄要》(1826年後)、楊名飈《蠶桑簡編》(1829)、高其垣《試行蠶桑說》(約1820)、高銓《蠶桑輯要》(1845)、陸獻《山左蠶桑考》(1835)、程岱弇《西吳蠶略》(1845)、鄒祖堂《蠶桑事宜》(1846)、沈練《蠶桑說》(廣蠶桑說》和《廣蠶桑說輯補》(1875)等等,幾乎每年都有專書刊行,形式多樣,洋洋大觀,對桑樹的栽培、接條整枝、管理,蠶的選種飼養等都有論及。
④ 你們家小孩養蠶嗎
隨然我現在還沒有結婚,所以沒有小孩。但是我的小時候曾經養過蠶。雖然我不知道你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或者說你的困惑是在哪裡?你是想了解一下孩子養蠶的心態呢?還是你想阻止小孩子,讓他不再養蠶。或者是你想融入他的生活。然後來和他這方面有更多的交流。我覺得不管你是何目的來問這個問題。但是我嘗試著把我的故事分享給你然後讓你能從中找到些許答案。
我小時候養蠶,是因為我們當時在上生物課,方蠶結成蠶蛹之後就能做成衣服,當時覺得特別的神奇,正好當時我們班的同學他們家裡面有蠶,他一毛一條的買,我就買了很多條,從此之後就開始了我的養蠶之路。但是很可惜的是,我最後沒能夠把它堅持住,很多蠶寶寶,因為我的疏忽。還有很多是因為沒有糧食,蠶是吃蠶葉的,但我也不知道從哪裡弄來它們吃,它們就在飢寒交迫中離我去了。現在回想起當初我為什麼養蠶,我覺得可能是跟風吧。當時班上興起了一股養蠶的熱潮,我特別的想融入進去。還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覺得。以後就有絲綢的衣服穿,然後擴大再生產,我就成為一個百萬富翁了。不過當時我做了一件特別蠢的事情,當時我應該是低年級的同學。有一個高年紀的同學向我來要我的蠶寶寶,我就給了他好多了,而且我還特別榮幸。現在想起來挺可笑的就是覺得可以給,但是為什麼要給陌生人這么多,而且當時的心情,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現在長大啦,回想起以前養蠶的種種,期間有很多很好玩的事情,給我帶給了我很多感悟,我覺得更多的是給我一種經歷吧,一種不一樣的人生的體驗。
⑤ 鼓勵孩子養蠶,小蝌蚪等生物有什麼益處
養蠶是一件非常快樂休閑的事情,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耐性,還可以提高自己對生物的了解。養蠶後還可以獲得蠶繭,看著成果非常的有滿足感。那麼養蠶要注意什麼,下面跟著大地一起看看吧。
1、
蟻蠶
體積很小,身體是黝黑色,在喂桑葉的時候,要注意最好是摘取柔嫩,的桑葉,同時最好用剪刀剪開一小段,方便蟻蠶進食。
2、待蟻蠶稍微長大一點,桑葉不需要剪開,但是還是以嫩葉為主,方便
蠶寶寶
進餐。它們身上現在是略帶一些白色。由於桑葉較嫩,所以乾的也很快,要注意及時的添加葉子。
3、蠶寶寶進餐比較猛,長得快,胃口好了,就容易到達蛻皮時間,那是,蠶寶寶是不怎麼動,然後開始蛻皮的過程。千萬別以為它生病了,去搓它。
4、蛻皮在第4次後,蠶寶寶身體已經比較透明,准備進入吐絲狀態。經過5日左右,就可以收蠶繭了。
5、蠶的一生基本上都在進食,作為一般城市裡養蠶的朋友也許最頭疼的是桑葉問題,如果
花園小區
有的摘是最好的,如果沒有,可以在網店購買,或者在當地市場購買的到。喂桑葉前,請務必清洗好葉子,搽干再喂給蠶寶寶吃,這樣才不容易
拉肚子
,甚至死亡。
⑥ 家蠶研究有怎樣的發展
元代建國初期,對農業生產的摧殘破壞是嚴重的。在農田荒蕪、農業凋敝、影響收入的嚴酷現實面前,有些君主(如忽必烈)為統治考慮,採納部分漢化知識分子(如耶律楚材)的建議,開始重視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元世祖即位之初(1260)即在詔書中說:「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並「令各路監撫司曉通農事者無隨處勸農官。」次年,立勸農司,公元1271年成立司農司專掌農桑水利,並頒布勸農立社條規十五條,以期盡快恢復農業生產。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許多有關農業生產的專著。其中著名的有元司農司編的《農桑輯要》(1273)、王禎寫的《農書》(1313)和魯明善(維吾爾人)著的《農桑衣食撮要》(1314),繼唐代《四時纂要》、宋代《陳旉農書》之後,成為我國科技史上的三大重要農學著作。這三部書中都有關於栽桑、養蠶和養蜂的內容。《農桑輯要》卷三專記栽桑、卷四專記養蠶、卷七記養蜂,多引用前代和元初諸書(如已失的《務本新書》)。其中詳細地討論到營養和溫度對蠶發育和發蛾的影響,濕度對發病的影響,還提出了蠶苗、蠶蛾和蠶卵的選種法,提出了可用萵苣作為桑葉的代用品養蠶。王禎《農書》在第一至第二卷農桑通訣中記載種桑、養蠶和養蜂。其中第一次記載有蠶的齡期依地區而有不同:「北蠶多是三眠,南蠶俱是四眠。」還記有蠶在各個齡期中的體色變化:「蠶初生黑色,漸漸加食,三日後漸白,…純黃停食,謂之正眠,眠起自黃至白,自白而青,自青復白,自白而黃,又一眠也。」還記有用「頻飼」以調整齡期的方法和蠶病起因是由於桑葉帶露,還記有用蠶母(養蠶人)著單衣感知冷熱來調節溫度的辦法。《農桑衣食撮要》採取月令的形式,在三月和十二月記養蠶,其中在涼暖總論中記敘了「自蟻初生,將次兩眠,蠶屋正在溫暖。…至大眠後,天氣炎熱,卻要屋內清涼」的調節室溫原則。在飼蠶總論中提出了飼養與產量的關系:「蠶必晝夜飼,若頓數多者,蠶必蚤(早)老,少者遲老。二十五日老,一箔可得絲二十五兩,二十八日老,得絲二十兩,若月余或四十日老,止得絲十餘兩。」還記有在十二月和一月浴蠶的處理方法。
明代在制備夏蠶種的生產中,發現了家蠶的雜交優勢。宋應星在《天工開物》(1644)中說:寒家將早雄配晚雌(就是一代性雄蠶與二代性雌蠶雜交),結果產生了「嘉種」。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家蠶雜交優勢利用的記錄。明代除鄺璠《便民圖纂》(1502)、徐光啟《農政全書》有關於桑蠶記載外,還有養蠶的專著如金瑤的《蠶訓》(嘉靖年間)、黃省曾的《養蠶經》(1506)、許明達的《蠶譜》(萬曆年間)、沈如封《吳中蠶法》(萬曆年間)等多部著作。清代由於對外貿易的擴大,蠶絲出口急劇增加。我國產蠶區相應擴展,桑田種植面積擴大,密植和速成栽植法的採用,蠶桑生產技術也有很大提高,對蠶的生物學知識也更豐富。反映在清政府大力提倡栽桑養蠶,還御制有精美的耕織圖和《授時通考》;養蠶的專著大批涌現,不下50餘種。如蒲松齡《農蠶經》(1705)、李拔《蠶桑說》(1751)、陳克任《蠶桑志》(1738年後)、王紫緒《蠶說》(1757年後)、楊艸《蠶證摘要》(1756)、韓夢周《東省養蠶法》(1757年後)、陳斌《蠶桑雜記》(1796年後)李聿術《桑志》(1796年前後)、周春溶《蠶桑寶要》(1818)、黃思彤《蠶桑錄要》(1826年後)、楊名飈《蠶桑簡編》(1829)、高其垣《試行蠶桑說》(約1820)、高銓《蠶桑輯要》(1845)、陸獻《山左蠶桑考》(1835)、程岱弇《西吳蠶略》(1845)、鄒祖堂《蠶桑事宜》(1846)、沈練《蠶桑說》(廣蠶桑說》和《廣蠶桑說輯補》(1875)等等,幾乎每年都有專書刊行,形式多樣,洋洋大觀,對桑樹的栽培、接條整枝、管理,蠶的選種飼養等都有論及。
⑦ 關於養蠶的一年級課文有哪些
春蠶
春天是養蠶的季節。每到這時候,我常常想起母親來。解放前,我們家很窮,母親就靠養蠶換點兒錢,給我們姐弟倆交學費。
我們家門口有幾株桑樹。春天一到,桑樹剛發出新芽,母親就照例拿出幾張蠶種來。每張蠶種不過一尺見方,上面布滿了比芝麻還小的褐色的蠶卵。等桑葉長到榆錢大小的時候,蠶種上便有許多極小極小的蠶在蠕動。蠶的生命就是這樣開始的。
母親微笑著,把這些小生命抖落在小匾里。匾里已經撤了一層剪成細絲的嫩桑葉。這是母親帶著我從桑樹上摘來的,擦得乾乾凈凈,剪得又細又勻。
蠶一天天地大起來,桑葉也一天天地剪得粗起來。等蠶長到半寸來長的時候,小匾換成大匾,就開始喂整片的桑葉了。每天清晨,姐姐把桑葉採回來,母親吩咐我洗了手,用毛巾把一片片桑葉擦乾,再輕輕地均勻地撒在匾里。
蠶越來越大了,呆在一個匾里太擠了,就分成兩個匾,再分成三個匾……匾一個又一個地增加著。母親帶著我和姐姐把隔壁的一間屋子打掃得乾乾凈凈,當作養蠶室,把七八個匾都搬了進去。每天深夜,母親總要起來添桑葉。我一覺醒來,常常看見母親拿著燭台去喂蠶。閃閃的燭光照著她那帶著皺紋的慈祥的臉。
推開養蠶室的門,立刻傳來一片沙沙的聲音,像下雨似的。那是蠶在大口大口地吃桑葉。那些日子,採桑葉的擔子就落在父親的肩上。父親用很大的桑剪把桑葉連枝剪下來,成捆地背回來。
蠶快「上山」了,母親一夜要起來兩次,累得她腰酸背痛。我和姐姐也常常起來幫忙。母親把蠶沙大捧大捧地從匾里清出來,姐姐把桑葉大捧大捧地放進匾里。我用簸箕接蠶沙的時候,總看見母親的額角上滲著汗。
蠶「上山」了。它們被捉到用一束束麥稈紮成的「山」上。幾天以後,「山」上結滿了白的黃的繭子。母親一面摘繭子,一面輕輕地對我和姐姐說:「孩子,上學得用功啊!這學費可來得不易呀……」
我抬起頭,看見母親的兩鬢又添了一些銀絲。
⑧ 浙江省桐鄉市裡哪裡養蠶的
沒有最多,只有更多!!!!!!
⑨ 江西省哪個地方養蠶的。
布吉島啊!!!!!!!
⑩ 什麼地方養蠶的多
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盛產蠶,我國的蠶主要產地除珠江三角洲外,還有華東平原和四川盆地。
蠶是變態類昆蟲,最常見的是桑蠶,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桑蠶起源於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
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便成白色,一段時間後它便開始脫皮.脫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
經過一次脫皮後,就是二齡幼蟲.它脫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幼蟲共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再吃桑葉8天成為熟蠶,開始吐絲結繭。
(10)還有哪個省生物課讓養蠶的擴展閱讀:
蠶的種類
木薯蠶
蓖麻蠶以木薯為飼料時,生產上俗稱木薯蠶。實際就是蓖麻蠶。1956年廣西岑溪縣試用木薯葉飼養蓖麻蠶成功,以後擴大到鄰近縣飼養,在稱木薯蠶。廣東、福建也先後飼養。其習性和特徵均同蓖麻蠶。
馬桑蠶
蓖麻蠶以馬桑葉為飼料時,生產上俗稱馬桑蠶。1965年湖南省土族、苗族自治州蠶業試驗站用野生馬桑葉飼養蓖麻蠶成功。因稱馬桑蠶。
用馬桑蠶飼養比蓖麻葉飼養,蠶的發育慢,全齡要長入2~4d,但繭層重量相同,可達0.34~0.42g。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廣西、甘肅、陝西等省也飼養過。其習性和特徵均同蓖麻蠶。
惠利蠶
即蓖麻蠶。是蓖麻蠶的音譯名。蓖麻蠶原產地是印度東北部的阿隆姆,當地人稱蓖麻△",中國人引進蓖麻蠶時.也稱過"惠利蠶",因"惠利"含義飼養實惠,有利可圖,便於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