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體電壓安全是多少伏
36伏以下對人體來說是安全電壓。所謂安全電壓,是指為了防止觸電事故而由特定電源供電所採用的電壓系列。我國規定的安全電壓額定值的等級為42、36、24、12、6伏。
安全電壓是指不致使人直接致死或致殘的電壓,一般環境條件下允許持續接觸的「安全特低電壓」是36V。行業規定安全電壓為不高於36V,持續接觸安全電壓為24V,安全電流為10mA, 電擊對人體的危害程度,主要取決於通過人體電流的大小和通電時間長短。
電流強度越大,致命危險越大。能引起人感覺到的最小電流值稱為感知電流,交流為1mA,直流為5mA;人觸電後能自己擺脫的最大電流稱為擺脫電流,交流為10mA,直流為50mA;在較短的時間內危及生命的電流稱為致命電流,如100mA的電流通過人體1s,可足以使人致命,因此致命電流為50mA。在有防止觸電保護裝置的情況下,人體允許通過的電流一般可按30mA考慮。
㈡ 維持人體的生物電流是多少
電氣石可平衡人體的生物電:
生物電現象,是以細胞為單位產生的。生物學家指出,組成生物體的每個細胞,都是一台微型發電機。細胞膜內外帶有相反的電荷。絕大多數動植物細胞中(少數植物細胞除外),膜外帶正電荷,膜內帶負電荷。存在電位差,稱為「靜息電位」。膜內外的鉀、鈉離子的不均勻分布是產生細胞生物電的基礎。人體要不斷地在細胞膜間輸入或輸出鉀、鈉離子,以維持細胞膜內外的離子濃度的平衡狀態,生物電現象也由此產生。
電氣石因表面始終流動著0.06mA微弱電流,這種弱電流恰好與人體的生物電相吻合,可以補充並調節人體生物電。細胞在病理狀態下,必須藉助外力激活後才能發揮運轉功能,恢復正常的生物電活動。否則長期處於病理電位,易患病或使病情加重。
電氣石釋放的弱電流,可以補充人體缺失的生物電子,緩解並平衡細胞間鉀、鈉離子水平,從而減輕細胞間的壓力,調節細胞機能,使之恢復正常的生物電活動。同時,電氣石0.06mA電流在電解水的過程中,能促使人體吸收電氣石所含的各種微量元素
㈢ 人體的生物電流電壓多少
心臟跳動時會產生1~2
毫伏的電壓,眼睛開閉產生5~6毫伏的電壓,讀書或思考問題時大腦產生0.2~1毫伏的電壓。人體電阻太大,電流會很小。
㈣ 人體電(人體生物電)
生物電來源於細胞的功能。細胞是有細胞膜、細胞核和細胞質組成。細胞膜的結構很復雜,它一方面把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開,同時膜上又存在一些孔道,允許細胞與周圍環境交換某些物質。實驗測得在細胞內、外存在多種離子,膜內主要是鉀離子(K+)及一些大的負離子基團(A-)(A-不能通過細胞膜),膜外主要是鈉離子(Na+)和氯負離子(Cl-)。在不受外界刺激的靜息狀態下,實驗測得活細胞的細胞膜外部帶正電、內部帶負電,即膜內側電位約為-90~70毫伏。這種電位稱為靜息電位。
當細胞受外界刺激時,能作出主動反應,稱為細胞的興奮。生理學上將那些興奮較強的組織,如神經、肌肉和腺體等統稱為可興奮組織。它們的細胞所作出的主動反應是表現在當外界刺激強度達到一定閾值時,細胞膜對離子的通透性會發生突然變化,最後使電位發生改變。細胞內的電位可從負電位突然變為正電位(約20~30毫伏),大約在不到1豪秒的時間內,很快又恢復到原來的靜息電位。這種變化的電位稱為動作電位。
有些細胞(如神經細胞和心機細胞)不僅在外界刺激下能產生動作電位,而且有傳導興奮的功能。神經系統正是靠傳導各種興奮對人體各器官的生理過程起到了調節作用,使人體生命活動正常進行。
腦電圖主要由各種節律性電活動組成。根據頻率(周/s或Hz)將腦波進行分類:
α波:頻率8~13Hz,波幅為10~100μV,是成年人安靜閉目狀態下的正常波形,在頂、枕區α活動最為明顯,數量最多,而且波幅也最高。
β波:頻率為14~30Hz,波幅為5~25μV,在額、顳、中央區β活動最為明顯;其指數約為25%。
θ波:頻率為4~7Hz,波幅為20~100μV,表示大腦處於深摯思維或靈感思維狀態,是學齡前兒童的基本波形,成年人瞌睡狀態也會出現。
δ波:頻率為0.5~3Hz,波幅為20~200μV,表示大腦處於無夢深睡狀態,是嬰兒大腦的基本波形,在生理性慢波睡眠狀態和病理性昏迷狀態也會見到。
頻率的個體差異很小,波幅的個體差異較大。
影響腦波的因素很多。正常腦波與年齡大小有密切關系,年齡越小,快波越少,而慢波越多,且伴有基線不穩;年齡越大,則快波越多,而慢波越少。但是,在50歲以後,慢波又繼續回升,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基本頻率慢波化。腦波更受到意識活動、情緒表現以及思維能力等精神因素的影響。
α指數(α波佔全部腦波百分比,安靜、閉目時為75%)可以作為情緒表現的指標,情緒穩定而思維廣博的人,α指數較高,情緒不穩定而狹隘偏激的人α指數則甚低。α波易受外界刺激干擾,在睜眼時,α波會減弱或消失,即便是在黑暗的環境中,睜眼也會如此。當人處於「怎麼」「什麼」「為什麼」的驚疑狀態時,由於網狀結構上行激活作用的增強而導致去同步化,所以α活動也會受到抑制;若外界刺激持續存在,它又可以逐漸恢復。α波的峰與兩側的谷大體上可連成為等腰三角形,若峰頂向左或右移位,破壞了等腰形態,則提示中樞處於疲勞狀態。α活動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某些心理品質,如α節律優勢者,易與人合作。
β波不受睜、閉眼的影響。在睜眼視物、情緒緊張、焦慮不安、驚疑恐懼或服用安定等葯物時,β波活動急劇增多。β活動也與人的某些心理品質有關。β節律優勢的人常表現為:精神緊張、情緒不穩、感情強烈、易於沖動、固執己見、不受約束、善於獨立的執行任務;長於抽象思維,喜歡依靠「推理」解決問題,還表現出持久力差,易於疲勞的特點。
㈤ 人的身體可以承受多大電壓
人體的電阻一般保持恆定,一般認為電壓大於36V時,人就會觸電(但這不等於會死亡)。
人體電阻一般在2千歐-20兆歐(和濕度、衣著、皮膚特點有關),如果是傷口,電阻最小為800歐.這樣算人能承受的電流在0.1安培左右,相當於通過60W燈泡電流的三分之一。
事實上,大多數情況人觸電不等於死亡.冬天人體靜電有可能高達十幾萬伏(足以擊穿幾厘米空氣),在放電過程中的電流很大,但是時間很短,所以沒有生命危險。
㈥ 人體生物電有多少伏
心臟跳動時會產生1~2 毫伏的電壓,眼睛開閉產生5~6毫伏的電壓,讀書或思考問題時大腦產生0.2~1毫伏的電壓。很小的,要不會使細胞死亡器官受損的。
㈦ 人體有沒有電壓電壓是多少
人體有電壓,人體可產生靜電達2萬伏。
用絕緣材料在人體穿著的毛衣上摩擦五六次,放入靜電電位計,第一次顯示帶電7700伏,隨著時間過去,電壓逐漸減小;用同樣的方法第二次測試,顯示帶電1.9萬伏;第三次測試時電壓超過2萬伏,過了四五秒,靜電消耗一些後,電位計顯示數字為1.8萬伏。
人體產生的靜電是處於靜止狀態的電荷或者說不流動的電荷,當帶靜電物體接觸零電位物體(接地物體)或與其有電位差的物體時會發生電荷轉移,產生電流,就可能對人造成傷害。如果人體不接觸其他低電位物品,盡管人身上靜電電壓非常大,也沒有危險。
(7)人體生物電壓多少伏擴展閱讀
靜電的危害
靜電產生的電荷非常小,即使人接觸了低電位的物品,通過人體的電流可能只有幾毫安。人通過工頻1毫安的電流會有麻、刺、痛的感覺;20毫安以上不能及時擺脫電源就會有生命危險;100毫安以上可能導致人心跳驟停。人們也不必擔心身上有靜電,靜電會逐漸通過空氣中的顆粒慢慢消耗的。
長期處於開著的電視、電腦和微波爐等環境下,常常可能有毛孔變大、皮膚乾燥、紅斑、皮膚瘙癢等症狀。而天天操作電腦的辦公室白領臉部紅斑、色素沉著等發病概率,遠高於不用電腦者,這是由於電腦屏幕所產生靜電吸引了大量懸浮的灰塵,使面部受到刺激引起的。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人體產生的靜電可達2萬伏
㈧ 人體生物電的電壓和電流是多少
心臟跳動時會產生1~2 毫伏的電壓,眼睛開閉產生5~6毫伏的電壓,讀書或思考問題時大腦產生0.2~1毫伏的電壓。很小的,要不會使細胞死亡器官受損的。 至於靜電,對人體而言是外界產生的,也不是生物電。人體通常對地可能具有幾百伏至上千伏的靜電。這大多是在與地面絕緣(例如穿皮鞋)時走路、衣服摩擦產生的靜電,以及在高壓線附近感應的靜電,特別是在化纖地毯上行走時,人體所帶靜電可達上萬伏。所以,製作集成電路的電子工廠、電腦配件工廠都必須鋪設防靜電地板,工作時必須戴上接地腕環,才能接觸電子元件,就是為了防止人體靜電擊穿電子元件。在易燃易爆等危險場合工作時也要穿防靜電服。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U盤的損壞,就是用手指接觸USB口導致的;在冬季、北方等乾燥環境中,觸摸金屬製品常被電擊就是靜電在作怪。
㈨ 人體生物電有多少伏
心臟跳動時會產生1~2 毫伏的電壓,眼睛開閉產生5~6毫伏的電壓,讀書或思考問題時大腦產生0.1毫伏的電壓.很小的,要不會使細胞死亡器官受損的.
㈩ 人體有多少伏電
心臟跳動時會產生1~2 毫伏的電壓,眼睛開閉產生5~6毫伏的電壓,讀書或思考問題時大腦產生0.2~1毫伏的電壓。
在沒有發生應激性興奮的狀態下,生物組織或細胞的不同部位之間所呈現的電位差。例如:眼球的角膜與眼球後面對比,有5~6毫伏的正電位差,神經細胞膜內外,則存在幾十毫伏的電位差等。靜息狀態細胞膜內外的電位差,稱靜息膜電位,簡稱膜電位。它的大小與極性,主要決定於細胞內外的離子種類、離子濃差以及細胞膜對這些離子的通透性。例如,神經或肌肉細胞,膜外較膜內正幾十毫伏。在植物細胞(如車軸藻)的細胞膜內外,有100毫伏以上的電位差。改變細胞外液(或細胞內液)中的鉀離子濃度,可以改變細胞膜的極化狀態。這說明細胞膜的極化狀態主要是由細胞內外的鉀離子濃度差所決定的。在細胞膜受損傷(細胞膜破裂)的情況下,損傷處的細胞液內外流通,損傷處的膜電位消失。因此,正常部位與損傷部位之間就呈現電位差,稱為損傷電位(或分界電位)。
有些生物細胞,不僅細胞膜內外有電位差,在細胞的不同部位之間也存在電位差。這類細胞稱極性細胞。在極性細胞所組成的組織中,如果極性細胞的排列方向不一致,它們所產生的電場相互抵消,該組織就表現不出電位差。如果極性細胞的排列方向一致,該組織的不同部位間就呈現一定的極性與電位差。它的極性與電位大小,取決於細胞偶極子矢量的並聯、串聯或兩者兼有所形成的矢量總和。例如,青蛙的皮膚,在表皮接近真皮處,有極性細胞。這些細胞具有並聯偶極子的性質,內表面比外表面正幾十毫伏。在另一些生物組織上,極性細胞串聯排列,如電魚的電器官就是由特化的肌肉所形成的"肌電板"串接而成的。由5000~6000個肌電板單位串聯而成的電鰻的電器官,由於每個肌電板可產生0.15伏左右的電壓,因此這種電器官放電的電壓可高達 600~866 伏。某些植物的根部,也是由極性細胞串聯構成的。因此由根尖到根的基部各點間都可能呈現電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