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如何檢識季胺鹽生物鹼

如何檢識季胺鹽生物鹼

發布時間:2022-04-11 04:22:46

Ⅰ 卵磷脂的紅外光譜圖

有機化學課程基本要求與教學大綱

(供成教葯學專業本科班用)

有機化學課程基本要求

一、性質和任務

有機化學是葯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其任務是通過本科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學習本專業所必須的有機化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以便為學好後續的有關課程,以及在畢業後進一步深造或進行科學研究奠定足夠的有機化學的基礎。

二、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基本要求

1、掌握有機化合物的命名,有機化合物的異構(碳鏈、位置及官能團異構、構象、順反及對映異構);

2、掌握重要的有機化學反應:取代、加成、氧化、酯化、醯化、脫羧、偶聯等反應。

3、能運用電子效應(誘導與共軛)理論,理解結構與性質的關系。

4、掌握自由基取代、親電取代、親核取代、親電加成及親核加成反應機理。

5、熟悉雜環、糖類、脂類、及氨基酸的結構、名稱和化學性質。

6、了解紫外光譜、紅外光譜、核磁共振譜產生的基本原理,熟悉紅外光譜的特徵吸收峰、核磁共振譜的化學位移、峰的裂分及其在結構鑒定中的應用。

7、掌握有機化合物的制備、分離提純、純度測定的基本技能與方法。具體包括:蒸餾、迴流、重結晶、萃取、層析、電泳、熔點測定、折光率測定等基本操作;酯化、醯化有機制備反應。

三、教材與參考性學時

教材:《有機化學》第五版 呂以仙主編 人衛出版社。

《有機化學》第四版 倪沛州主編 人衛出版社。

學時:96h,其中理論學時64,實驗學時32。每學時50分鍾。

在教學過程中,應貫徹啟發式教學法,盡量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避免與中學及基礎化學內容的簡單重復,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機化學課程教學大綱

一、講授部分

第一章 緒論

掌握:有機物與有機化學概念,碳的sp3、sp2、sp雜化軌道。共價鍵的極性與分子的極性。共價鍵的斷裂方式與有機反應類型。

熟悉:Lewis酸鹼理論,八隅體結構,簡化路易斯結構式。有機化合物的分類。

了解:研究有機化合物的步驟和方法;成鍵分子軌道及必須滿足的三原則,反鍵分子軌道。有機化學與醫學的關系。

第二章 烷烴和環烷烴

掌握:烷烴的命名,碳鏈異構,伯、仲、叔、季碳原子,伯、仲、叔氫原子,乙烷與正丁烷的構象(定義、穩定性及兩種書寫形式):烷烴的結構特徵:σ鍵。鹵代自由基反應機理,伯、仲、叔氫的反應活性,伯、仲、叔碳自由基的相對穩定性。

掌握:脂環烴的命名(單環、螺環與橋環),三元、四元環的開環加成、環己烷的椅式構象,以及取代環己烷的優勢構象規律。

了解:烴及其分類,鏈狀烷烴的物理性質規律。

第三章 對映異構

掌握:手性、手性分子、非手性分子、手性碳、對稱面的各自含義及相互關系。對映體、非對映體、外消旋體的定義、判據及它們之間的區別。

熟悉:左旋、右旋、比旋光度的含義及表達符號。Fischer投影式的書寫要點,鏈狀化合物的D/L和R/S構型標記法。二取代環烷烴的對映異構的判別(僅從平面環考慮)。

了解:手性分子的形成和生物作用。無手性分子的對映異構現象,外消旋體的拆分。

第四章 烯烴和炔烴

掌握:烯烴的命名,順反異構(產生條件,構型標記),π鍵的特徵。誘導效應和共軛效應(π-π,P-π),烯烴的親電加成反應(加鹵素、鹵化氫、硫酸)及其反應機理,馬氏規則及理論解釋,烯烴與HBr加成的過氧化物效應,烯烴的氧化(被KMnO4和臭氧氧化)。

掌握:共軛二烯烴的結構和親電加成反應規律(1,2-加成和1,4-加成)。炔烴的結構,炔烴的加成反應,炔氫的酸性和炔淦的生成。

熟悉:乙烯基,烯丙基的結構。

了解:天然存在的共軛二烯烴。烯烴的聚合反應和醫用高分子材料。

第五章 芳香烴

掌握:苯的結構特徵。親電取代反應(鹵代、硝化、磺化),親電取代反應機理及定位規律(兩類定位基、活性及其應用)。苯環側鏈的取代及氧化。

熟悉:萘、蒽、菲的結構及編號規律。萘的親電取代反應和加成反應,判斷芳香性的4n+2規則。苯、苯基和苄基的結構。

了解:致癌稠環芳烴,化合物的不飽和度。

第六章 有機波譜學基礎

掌握:生色基和助色基、紅移和藍移的概念,紅外吸收峰的位置和強度,屏蔽效應和化學位移。

熟悉:各類圖譜的表示方法和圖譜的識別。常見有機物官能團的紅外特徵吸收頻率大致范圍,解析紅外光譜圖的一般步驟。影響化學位移的因素,峰面積與質子數的關系,自旋偶合裂分的一般規律。1HNMR譜的解析(尋找信號的位置、數目、強度及裂分狀態)。

了解:紫外光譜、紅外光譜、核磁共振譜產生的基本原理。分子的振動,核的自旋和共振。

第七章 鹵代烴

掌握:伯、仲、叔鹵代烷的結構,鹵代烷、烯的命名。鹵代烷的親核取代反應(被-OH,-CN,-NH2,-OR等取代),親核取代反應機制(Sn1、SN2的特點)及影響因素(烷基、親核試劑、鹵素和溶劑)。消除反應及Saytzeff規則,消除反應機制,消除與取代的競爭(烷基結構、試劑、溶劑和溫度影響的一般規律)。

熟悉:乙烯型、烯丙型、孤立型鹵代烯烴的取代活性及鑒別方法。格氏試劑的生成及其與CO2的加成。

了解:鹵代烷的親核取代反應的立體化學,鹵代烷與環境保護。

第八章 醇、硫醇、酚

掌握:伯、仲、叔醇的結構,醇的命名。醇的化學性質:與Na反應,與無機含氧酸成酯,脫水成烯,醇的氧化。硫醇的結構和命名,弱酸性、與重金屬作用、氧化成二硫化物。酚的結構與化學性質(酸性、氧化、親電取代)。鄰二醇類的特性(與氫氧化銅和過碘酸反應),烯醇與FeCl3顯色。

熟悉:醇、酚的物理性質和光譜特徵。苄醇、苦味酸的結構、lysol的組成。

了解:正碳離子的重排,二甲亞碸的結構和性能。

第九章 醚和環氧化合物

掌握:醚的結構和命名,醚的化學性質:質子化成鹽,醚鍵斷裂,與HX作用。環氧化合物的結構和命名,三員環氧化物的開環(酸催化和鹼催化)。

熟悉:乙醚的特性與過氧化,醚的一般物理性質。

了解:環氧化物的開環反應機制。冠醚的結構與功能。

第十章 醛和酮

掌握:醛酮的結構和命名,親核加成反應:加HCN、ROH或RSH(半縮醛、縮醛、縮酮的生成),加格氏試劑及氨的衍生物;親核加成反應機理。α-碳及其氫的反應:醇醛縮合、鹵仿的生成。氧化反應:被Tollens試劑、Fehling試劑氧化。還原反應:催化氫化,被LiAlH4、 NaBH4還原和clemmensen還原。

熟悉:羰基化合物的紅外光譜特徵吸收峰,醛基的質子信號。

了解:甲醛的性質,羰基加成的立體化學。醛酮與亞硫酸氫鈉的加成。

第十一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掌握:羧酸的結構和命名。酸性與成鹽(電子效應對酸性的影響)。羧酸衍生物的生成:成醯鹵、成酸酐、成酯、成醯胺(反應活性差別)。乙二酸、丙二酸的脫羧。羥基酸的命名。羥基酸的特殊性質:酸性、氧化、醇酸的脫水(羥基位置的不同,其脫水方式不同)。酮酸的性質:酸性、β-酮酸的脫羧。酮式—烯醇式互變異構(分子中明顯存在烯醇結構的必要條件)。

熟悉:羧酸的物理性質:狀態、水溶性、沸點、熔點、IR譜特徵吸收峰。乳酸、蘋果酸、酒石酸、檸檬酸、異檸檬酸、水楊酸、丙酮酸、草醯乙酸、草醯基的結構。

了解:α- 酮酸的氨基化反應。

第十二章 羧酸衍生物

掌握:醯鹵、酸酐、酯和醯胺的命名。醯基的親核取代:水解、醇解和氨解及親核取代反應機理(影響「三解」反應活性的因素)。Claisen酯縮合反應。

熟悉:醯鹵、酸酐、酯和醯胺的物理性質和光譜性質(與羧酸比較)。尿素的性質:弱鹼性、水解、與亞硝酸反應、縮二脲的生成與縮二脲反應。胍的結構、強鹼性。丙二醯脲的結構和互變異構。

了解:聚醯胺的結構、性質和用途。

第十三章 胺和生物鹼

掌握:胺的分類和命名(伯、仲、叔胺,季銨鹽,季胺鹼)。胺的結構。胺的化學性質:鹼性與成鹽(溶劑化、電子效應、空間效應的影響),醯化與磺醯化,伯、仲、叔胺與亞硝酸反應。重氮鹽的性質:取代(放氮)與偶聯(保留氮)反應,注意與芳胺或酚偶聯的條件和部位。

熟悉:胺的物理性質:氫鍵,熔、沸點,N-H、C-N紅外特徵吸收峰。腎上腺素、乙醯膽鹼的結構。

了解:生物鹼的概念及臨床應用,嗎啡、可待因和海洛因的結構、功能和毒害。苯丙氨類葯物,生源胺的概念。

第十四章 雜環化合物

掌握:雜環化合物的分類和命名。吡咯的電子結構和性質:酸鹼性、親電取代反應。吡啶的電子結構和性質:水溶性,鹼性,親電取代和親核取代,氧化與還原。

熟悉:血紅素的基本骨架及功能。咪唑的結構與功能。吡啶衍生物:維生素pp、雷米封的結構與功能。嘧啶及其衍生物(C、U、T)的結構。嘌呤(9H、7H)、腺嘌呤、鳥嘌呤的結構。磺胺類葯物的基本結構。

了解:尿酸的互變異構。NAD+和NADH的結構和功能。

第十五章 糖 類

掌握:單糖的開鏈結構,單糖的環狀結構(Harworth式),變旋光現象。單糖的化學性質:成苷,鹼性條件下的轉化(差向異構化),酸催化脫水,被Tollens、Benedict等弱氧化劑氧化(還原糖),被溴水、稀硝酸氧化。二糖的結構特徵和性質(組成的單糖、苷鍵、有無還原性和變旋光現象)。澱粉、糖原、纖維素的結構特徵和生物學性質。

熟悉:D-核糖、D-葡萄糖、D-甘露糖、D-果糖的開鏈結構和環狀結構。麥芽糖、纖維二糖、乳糖、蔗糖的結構。

了解:氨基糖與血型物質。環糊精。

第十六章 脂 類

掌握:脂類的概念。脂肪酸的結構、分類和命名。三醯甘油的結構、組成和物理性質。化學性質:水解和皂化、加成、酸敗。皂化值、碘值和酸值的含義。

熟悉:軟脂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的結構。脂肪酸的共性:碳鏈、構型、熔點、分布。必需脂肪酸。甘油磷脂的結構通式。α-卵磷脂、α-腦磷脂的結構與組成。

熟悉:甾族化合物的基本結構及5α-,5β-構型。膽固醇、維生素D、膽酸、甘氨膽酸和牛磺膽酸的結構特徵,

了解:鞘磷脂的組成。葡萄糖腦苷脂的組成。磷脂與細胞膜的生物學意義。各種甾族化合物的生物學意義。腎上腺皮質激素和性激素。

第十七章 氨基酸與多肽

掌握:氨基酸的分類、α- 氨基酸的構型。常見氨基酸的名稱與結構(甘氨酸、丙氨酸、絲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天門冬氨酸、谷氨酸、賴氨酸和精氨酸)。必需氨基酸。α-氨基酸的化學性質:兩性與等電點(定義,中性、酸性、鹼性氨基酸的pI范圍),等電點的應用,脫羧,與亞硝酸反應,顯色反應。

熟悉:肽的結構與命名。肽鍵的構型。

了解:生物活性肽。氨基酸等電點的計算。

(本章蛋白質部分及第十八章在生物化學課程中講授)。

二、實驗部分

1、熔點的測定:意義、毛細管法測熔點、顯微熔點儀測熔點。

2、常壓蒸餾及沸點的測定:意義、蒸餾裝置的安裝及拆卸。

3、水蒸氣蒸餾:原理、意義和裝置。

4、萃取:液-液萃取和固-液萃取的基本原理,分液漏斗的使用。索式提取器的使用(示範)。

5、薄層層析:基本原理,點樣、展開和顯色。

6、紙層析和紙電泳:基本原理,意義、裝置、操作。

7、乙醯苯胺的制備:合成反應原理,重結晶、抽濾裝置及其使用。

8、鹵代烴、醇、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糖類、胺類等有機化合物的典型性質及官能團鑒定實驗:驗證課堂所學的內容以加深印象。實驗現象的觀察。

9、模型作業:有機分子模型的使用,加深對有機分子立體結構的理解。

[天文學]

由太陽東西兩邊光譜線的位移,測定太陽的自轉的速度(德國 沃格耳)。

[物理學]

提出通過控制個別粒子的運動,有可能實現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假想實驗(英國 麥克斯韋)。

[化 學]

提出一種氣體密度測定的方法,測定了許多有機物的分子量,在高溫條件下測定了許多無機物的氣體密度,證明汞、鎘氣體是單原子,鹵素在高溫下也是單原子等(德國 威·邁耶爾)。

發現轉化酶,轉化蔗糖為兩個單糖:葡萄糖和果糖。發現卵磷脂(德國 霍普·賽勒)。

開始生產使用照相底片(英國 斯萬)。

[生物學]

發表《人類原始及類擇》一書,以大量材料進一步論證人來源於猿,並提出性選擇在從猿到人過程中的作用(英國 查·達爾文)。

出版《人體測量學》一書,為人體測量法開辟新道路(比利時 格特勒)。

[地 學]

提出關於在密度和海流不連續面上的波浪和漣波的理論(英國 湯姆生)。

公元1872年

[數 學]

數學分析的「算術化」,即以有理數的集合來定義實數(德國 戴特金、康托爾、維爾斯特拉斯)。

發表「愛爾朗根計劃」,把每一種幾何學都看成是一種特殊變換群的不變數(德國 克萊茵)。

[物理學]

提出H定理,用以證明氣體趨於平衡分布,從而提出熵的統計幾率解釋,建立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統計基礎(奧地 波爾茨曼)。

[化 學]

從石炭酸和甲醛合成第一個熱固性塑料—酚醛樹脂(美籍比利時人 巴克蘭特)。

[生物學]

提出氧化是發生在組織中而不是在血液中的概念(德國 浦弗留格)。

公元1873年

[數 學]

證明了e是超越數(法國 埃爾米特)。

[物理學]

發現(晶體)硒在光照射下電阻減小的光導電效應,即內光電效應,隨後德國人西門子用此製成光導電管(英國 施密斯)。

《電和磁》問世,完成了經典電磁理論基礎(英國 詹·麥克斯韋)。

[地 學]

發展了「地槽」理論,使其具有更加固定的形式(美國 丹納)。

公元1874年

[天文學]

發現到4等為止的亮星集中在與銀道成17度交角的大園上(美國 古爾德)。

[物理學]

提出顯微鏡理論,明確顯微鏡分辨本領的極限(德國 阿貝)。

[化 學]

提出碳原子價鍵的空間結構學說,由於碳的四個價鍵上取代基不同,導致了光學異構體,並預計了異構體的數目,也指出雙鍵的存在將引起順反異構,這是立體化學的開端(荷蘭 范霍夫,法國 勒貝爾)。

[生物學]

出版《我們的身體形式》一書。該書就人體胚胎的形態變化提出機械的解釋(德國 海斯)。

[地 學]

繪制北半球的天氣圖(丹麥 霍夫邁爾)。

公元1875年

[物理學]

發現各向同性的透明介質置於強電場中呈現雙折射的電光效應,後被用於快速光閘,稱克爾盒(蘇格蘭 克爾)。

[化 學]

發現化學元素鎵(法國 布瓦斯培德朗)。

用鉑石棉催化製造硫酸,為硫酸接觸法的工業化奠定技術基礎(德國 文克勒)。

發現有機反應中烯烴和含氫化合物的加成定向法則(俄國 馬爾柯夫尼可夫)。

[生物學]

首次描述了細胞里的染色體(德國 斯脫勞伯格)。

證明受精作用是精、卵的胞核的結合(德國 赫脫維奇)。

發現了腦中的微電流,成為生物物理研究腦的基礎,並引起了電生理技術的發展(美國 卡頓)。

[地 學]

發表《阿爾卑斯山脈的成因》,從收縮說的觀點說明褶皺山脈的形成(奧地利 修斯)。

公元1876年

[數 學]

《解析函數論》發行,把復變函數論建立在冪級數的基礎上(德國 維爾斯特拉斯)。

[天文學]

提出小行星帶空隙區和土星光環狹縫形成的動力學理論(美國 刻克伍德)。

[物理學]

根據德羅夏原理,製成第一台四沖程內燃機,被廣泛採用(德國 奧托)。

提出氣體分子輸運過程的積分微分方程(奧地利 波爾茨曼)。

發明留聲機,是實用錄音技術的開始(美國 愛迪生)。

[化 學]

提出染色物質的生色基團理論,指出不飽和原子團是生色基,而有些基團如羥基則是輔色基(德國 威特)。

引入熱力學位(即化學位)的概念。熱力開始廣泛應用於化學,為判斷化學反應的方向及化學平衡提供了根據(美國 吉布斯)。

提出鹽溶液的電導可以從加和溶液中所有離子的活動性來推算(德國 柯勞許)。

[地 學]

將地槽分為正地槽與准地槽(德國 斯蒂爾)。

公元1877年

[天文學]

提出火星表面上有「人工運河」的看法(義大利 斯基帕雷利)。

發現火星的兩個小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美國 阿·霍爾)。

發現(晶體)硒和金屬接觸處在光照射下產生電動勢的光生伏打效應,後美國人弗里茲於1883年用此製成光伏打電池(英國 沃·亞當斯)。

《聲的理論》出版,基本上完成聲音的數學理論(英國 瑞利)。

[化 學]

發現異雙丁烯具有兩種結構形式的反應,開始認識到互變異構現象的存在(俄國 布特列洛夫)。

發現在強酸性金屬鹵化物催化下脂肪烴、芳香烴的烷基化反應,也可制備芳香酮(法國 費萊德爾,美國 克雷夫茲)。

[生物學]

發表《日光殺菌的研究》,是放射微生物學的萌芽(英國 唐斯、布倫特)。

[地 學]

提出第一個大陸漂移說(俄國 貝漢諾夫)。

提出大氣環流理論(美國 費雷爾)。

公元1878年

[天文學]

根據太陽輻射的斥力作用,建立彗星形狀的理論,把彗尾分成三種類型(俄國 勃列基興)。

[化 學]

提出確定多相體系平衡條件的相律(美國 吉布斯)。

發現化學元素鐿(瑞士 馬利納克)。

[生物學]

發表《關於創傷傳染病病因的研究》,提出各種傳染病均由一定病原菌引起(德國 柯赫)。

[地 學]

從收縮說出發探討褶皺形成的力學原理(瑞士 海姆)。

公元1879年

[天文學]

建立潮汐摩擦理論,由此提出月球起源的學說,認為地球因受太陽的起潮力作用,其中一部分物質被拉出而形成月球(英國 喬·達爾文)。

應用黑體的輻射與溫度間的經驗公式,求得太陽表面溫度為攝氏六千度(奧地利 斯忒藩)。

開始使用偏振光度計,編制4,260顆恆星的實測星等的大光度星表(美國 愛·皮克林)。

[物理學]

發現通電流的金屬中,在磁場的作用下產生橫向電動勢的效應(美國 愛·霍爾)。

發現黑體輻射率與絕對溫度的經驗律(奧地利 斯忒藩)。

以實驗說明陰極射線是帶電粒子,為電子的發現奠定基礎(英國 克魯克斯)。

[化 學]

發現化學元素釤(法國 布瓦培德朗)。

發現化學元素鈧(瑞典 拉·尼爾遜)。

發現化學元素銩和鈥(瑞典 克利夫)。

提出毛細電滲現象是由液體界面形成雙電層引起的假說 (德國 赫爾姆霍茨)。

[地 學]

按溫度指標首次進行氣候分類(德國 蘇潘)。

公元1880年

[天文學]

提出變星分類法(美國 愛·皮克林)。

[物理學]

研究晶體的對稱性,發現了晶體的壓電效應(法國 居里兄弟)。

發明白熾電燈泡(美國 愛迪生)。

利用焦耳—湯姆森的狹口膨脹效應,發展了氣體液化的技術(德國 林德)。

在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基礎上,開始發展介質的分子論,推出折射率和介質密度之間的關系(荷蘭 羅倫茲)。

[化 學]

發現化學元素釓(瑞士 馬利納克)。

公元1881年

[數 學]

1881~1884年,制定了向量分析(美國 吉布斯)。

1881~1886年,連續發表《微分方程所確定的積分曲線》的論文,開創微分方程定性理論(法國 彭加勒)。

[天文學]

用電阻熱輻射計精確測定在地表熱輻射的太陽常數值,開始了太陽輻射的研究(美國 蘭格萊)。

第一次攝到彗星的照片(法國 詹森,美國 德拉帕爾)。

[物理學]

根據光的電磁理論,推出電介質球微粒密度起伏的光散定律,用以解釋天空呈藍色,天光呈偏振等大氣中光現象(英國 瑞利)。

首次拍攝到子彈引起的壓縮激震波錐面的照片,推得錐角和超聲速倍數的關系(奧地利 馬赫)。

各自提出有基本單位的電荷存在,斯通尼名之為電子(德國 黎凱、赫爾姆霍茨,英國 斯通尼)。

[化 學]

提出實在氣體的狀態方程式(荷蘭 范德瓦爾)。

[生物學]

採用病原菌毒素的接種法防治一些疾病,開創了醫學上的免疫學(法國 巴斯德)。

公元1882年

[數 學]

證明了圓周率是超越數(德國 林德曼)。

制定運算微積,是求解某些微分方程的一種簡便方法,工程上常有應用(英國 亥維賽)。

[天文學]

觀測證實水星近日點的長期進動有超差,並精確測算出其數據。(美國 紐康)。

首次人工合成靛藍(德國 約·拜耳)。

提出稀溶液的冰點下降、沸點升高定律,不同物質在同種溶劑中引起的冰點下降反比於它們的分子量,提供了測定不揮發、可溶性物質分子量的新方法(法國 拉烏爾)。

[地 學]

1882~1883年為「第一屆國際極年」,研究南北極的氣象、地磁、極光等。參加國有美、英及歐洲一些國家。

設置北極海觀測所(挪威 霍恩等)。

人文地理學》出版,書中按自然地理要素來論述地理環境決定論(德國 拉采爾)。

首次繪制世界年雨量分布圖(美國 盧米斯)。

公元1883年

[數 學]

建立集合論,發展了超窮基數的理論(德國 康托爾)。

[物理學]

《力學科學》出版,反對牛頓力學中時空、質量等絕對觀念,主張從相對關繫上來理解這些概念(奧地利 馬赫)。

發現在真空玻璃泡中可從金屬板極通電流到熱燈絲極,但反之不能。這可以說是熱電發射現象的第一次發現,實質上也是二極真空管整流作用的最早發現(美國 愛迪生)。

提出從層流到湍流的無量綱比數,把理論流體力學和工程水力學接連起來(英國 奧·雷諾)。

[化 學]

製得錳鋼,經淬火變得超硬,用於粉碎岩石、金屬切削及鋼軌,正式引入「合金鋼」一詞(英國 哈德費爾德)。

[生物學]

第一次報告染色體的遺傳連續性原理,及在性細胞形成時染色體出現減數現象(比利時 范貝納登)。

公元1884年

[數 學]

《數論的基礎》出版,是數理邏輯中量詞理論的發端(德國 弗萊格)。

[物理學]

理論上證明黑體表面輻射率定律(奧地利 波耳茨曼)。

[化 學]

提出壓力、溫度對化學反應影響的平衡變動原理(法國 勒夏忒列)。

[生物學]

1884~1885年,證實細胞核是遺傳的基礎(德國 赫脫維奇、斯特勞伯格、克里克爾、魏斯曼)。

確定日光是提供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能源,並證明在光能轉化為生物能過程中葉綠素起著重要作用,從而說明整個生物界的能量主要來自日光(俄國 季米里亞捷夫)。

[地 學]

根據氣溫與降水二要素,並聯系重要指示植物進行氣候分類,後被廣泛應用(德國 寇本)。

公元1885年

[天文學]

1885~1886年,建立恆星的光譜分類法(美國 愛·皮克林、安·莫里)。

[物理學]

1885~1890年,相繼製成並使用三輪及四輪汽油內燃機汽車(德國 本茨)。

發現氫原子光譜的14條譜線的波長可用一個式子表示,後人稱之為巴爾默公式(瑞士 巴爾默)。

全面提出激震波波面層前後的絕熱的突變條件(法國 休岡諾)。

[化 學]

發現化學元素釹和鐠。利用氧化釷、氧化鈰製得白熱燈罩芯(奧地利 威斯巴克)。

1885~1886年,提出稀溶液理論,將稀溶液中溶質分子和理想氣體的分子相對應,解釋了稀溶液的熱力學性質。並推得用電極電位來求化學平衡的公式(荷蘭 范霍夫)。

1885~1890年,完成晶體構造的幾何理論,奠定了經典結晶化學的基礎(俄國 弗德洛夫)。

發現電位與汞的表面張力成正比,得出迅速的滴汞與電解質不顯示電位差,後被用作滴汞電位計(德國 赫姆霍爾茨)。

[地 學]

《地球之面貌》問世,根據收縮說對整地球表面的構造作了綜合分析(奧地利 修斯)。

提出石油礦床的背斜說(美國 愛·懷特)。

公元1886年

[物理學]

在氣體放電管中發現穿過陰極孔的極隧射線(英國 戈爾德斯坦)。

懷疑耳蝸有分析頻率的功能,提出耳蝸的電話說(英國 維·盧瑟福)。

[化 學]

通過冰晶石降低氧化鋁熔點的方法電解制鋁,制鋁發展為工業(美國 查·霍爾,法國 赫洛特)。

發現化學元素鏑(法國 布瓦斯培德朗)。

發現化學元素鍺(德國 文克勒)。

首次人工合成生物鹼——毒芹鹼(德國 萊登伯格)。

[地 學]

按構造與形態首次進行海岸分類(德國 李希霍芬)。

根據6000次深測記錄繪制大西洋海深圖(美國 馬·莫里)。

提出彈性表面波理論,認為表面波是構成地震波的主要部分,後被證實(英國 瑞利)。

公元1887年

[數 學]

1887~1896年,出版了四卷《曲面的一般理論的講義》總結了一個世紀來關於曲線和曲面的微分幾何學的成就(德國 達布爾)。

開始編制照相天圖星表(法國 巴黎天文台亨利兄弟負責,國際協作)。

根據恆星光譜不同,提出第一個恆星演化的理論,用以說明恆星是變的(英國 洛基爾)。

[物理學]

發現紫外光照在火花隙的負極上容易引起放電,是光電效應的早期徵兆(德國 亨·赫茲)。

第一次精確地安排實驗,試圖測量由於地球在「以太」中運動而引起的光干涉效應,但所得結果未超過期待值的百分之一(美國 邁克耳遜、莫雷)。

提出「以太」是旋渦海綿質的數學理論(英國 湯姆生)。

[化 學]

提出電解質的電離學說,認為電解質在水溶液中部分電離成正、負自由離子,溶液性質是所有離子性質的加和函數。提出電解

Ⅱ 5%的鉬酸銨 ,請問如何配製

假設個人要配置100ml的5%的鉬酸銨,那麼:

准確稱取5g鉬酸銨,先用少量水溶解,然後移入100ml的容量瓶中,逐漸加水至100ml刻度線,混勻即可。如果需要其他體積按比例增加或縮小即可。

鉬酸銨溶液本生是呈若鹼性 ,酸性鉬酸銨溶液 簡單說就是 是「酸性」的鉬酸銨溶液,加入一定量鹽酸、硝酸等配製而成;鉬酸銨-硫酸溶液就是 鉬酸銨與硫酸按一定比例配製成的溶液。

硫酸鉬酸銨、鉬酸銨硫酸都是一樣,准確點應該是鉬酸銨-濃硫酸溶液就是做生物鹼檢識里用的。

Frohde試劑(1%鉬酸銨的濃硫酸溶液) 配製方法:取1g鉬酸銨加入到100ml濃硫酸溶液(98%)中攪拌溶解即可,這個都是做定性分析用的沒有要求標定。

溶解13克鉬酸銨於100ml水中,溶解0.35克酒石酸銻鉀於100ml水中,在不斷攪拌下把鉬酸銨溶液徐徐加到300ml硫酸中。

加酒石酸銻鉀溶液並且混合均勻,此溶液貯存於棕色試劑瓶中,在冷處可保存二個月。


(2)如何檢識季胺鹽生物鹼擴展閱讀:

用途

1、用作石油工業的催化劑,冶金工業中用於製取鉬,是製造陶瓷釉彩、顏料及其他鉬化合物的原料。

2、本品為添加型阻燃劑,具有阻燃和抑煙雙重功能,與其他阻燃劑復配可降低成本,提高阻燃性,減小發煙量。三氧化鉬亦有阻燃和抑煙的雙重作用,它與三水合氫氧化鋁和氧化銻都顯示出了一定的協同效果。

3、用作分析試劑,用於光度法或薄層色譜法測定磷酸鹽、亞磷酸鹽、砷酸鹽及青黴素類物質。還用於照相業、陶器釉彩。

4、用於配製鋼鐵粘接用的除油、除銹、磷化、鈍化四合一表面處理劑。也用作石油脫氫、脫硫催化劑的原料。還可用於制金屬鉬、顏料、農用微量元素肥料中的鉬肥用。

5、鉬酸銨用作鍍鋅層的黑色鈍化溶液,化學鍍鎳中用作穩定劑,也用作鋼鐵磷化液的氧化劑等。

Ⅲ 強心苷有幾種結構如何檢識區別

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強心苷類的結構/代謝特點-葯學專業知識一考點相關內容,具體如下:
強心苷類的結構特點
強心苷是一些從植物中提取的含甾體苷元的苷類葯物,由糖苷基和配糖基兩部分組成,其糖苷基部分與其他甾體類葯物有一定的差別,在強心苷類分子中,環A-B和c-D之間為順式稠合,而環B-c之間為反式稠合,這種稠合方式決定其分子形狀呈u型,分子中位於c-10和c-13的c-18和c-19兩個角甲基與3位羥基均為盧構型。而l4位的盧一羥基通常為游離。在17位的內酯環也是此類葯物的特徵之一,植物來源的強心苷類化合物內酯環通常為五元環,而動物來源的強心苷則為六元環。強心苷的糖多連接在3位的羥基上,糖的連接方式多為盧-l,4-糖苷鍵,有些糖會以乙醯化的形式出現,由於改變了苷的脂溶性,會導致葯代動力學性質的改變。
強心苷類的代謝特點與毒性
強心苷類葯物在臨床應用的品種較多,如地高辛(Digoxin)、洋地黃毒苷(Digitoxin)、去乙醯毛花苷(Deslanoside)。該類葯物主要通過抑制心肌細胞膜上Na+,K+-ATP酶的活性,最終產生正性的肌力作用。該類葯物的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接近,安全范圍小,強度不夠大,排泄慢,易於積蓄中毒。臨床上必須在病房監測下使用。這類葯物已使用了數百年,雖做了大量的研究,現仍未能被新型葯物代替。
強心苷類的代表葯物
地高辛(Digoxin)為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味苦。在吡啶中易溶,在稀醇中微溶,在水或乙醚中不溶。
本品是從毛花洋地黃的葉中提取得到,不宜與酸、鹼類葯物配伍。本品在體內可迅速吸收並分布於組織中,生物利用度為60%——80%,治療血葯濃度為0.5——1.5ng/ml,而中毒血葯濃度為2ng/ml,治療窗狹窄。因此,應嚴格控制葯品的使用劑量並監測其生物利用度。主要用於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可用於控制快速性心房顫動、心房撲動的心室率。
看了以上內容後,相信大家對強心苷類的結構/代謝特點-葯學專業知識一考點已經了解了,希望小編的內容對大家有幫助!

Ⅳ 季銨鹽與季胺鹽區別

完全一樣。

不過,規范的說法是「季銨鹽」,有的有機書上用的是「季胺鹽」
它們都是指四級銨鹽,銨離子中的四個氫原子都被烴基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

邢其毅的書上,用的是「季銨鹽」,建議用這個名字

Ⅳ 請問:如何理解胺、鹼伯胺>仲胺>叔胺>季胺是依據它們的碳原子還是氫原子它們的極性和鹼性大小如何識別

伯胺是RNH2,仲胺是R2NH,叔胺是R3N,依據被取代的H原子個數。季銨,注意是季銨不是季胺,是鹼性最強的。

順序是: 仲胺>伯胺>叔胺>季銨鹽。

胺是氨的氫原子被烴基代替後的有機化合物。氨分子中的一個、兩個或三個氫原子被烴基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分別稱為第一胺(伯胺)、第二胺(仲胺)和第三胺(叔胺)。它們的通式為:RNH2——伯胺、R2NH——仲胺、R3N——叔胺

(5)如何檢識季胺鹽生物鹼擴展閱讀:

胺是氨的烴基衍生物,按照胺中氮原子上所連接的烴基數目可分為伯胺、仲胺、叔胺,若與四個烴基相連,則為季銨類化合物,其中烴基數目為1個的為伯胺。根據伯胺中氨基的數目,又可以分為一元胺、二元胺和多元胺。根據氮原子所連接的烴基的不同,可分為脂肪伯胺和芳香伯胺。伯胺呈弱鹼性,脂肪伯胺的鹼性比氨強,而芳香伯胺的鹼性一般低於脂肪伯胺。

Ⅵ 針對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像鹵化季銨鹽這一類的HLB到底應該怎麼算,以前有貼好像相關的公式很少很少,戴維斯的

一般來說,消毒葯就指能殺滅病原微生物的葯物;防腐葯則是指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長繁殖的葯物。實際上,它們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消毒葯在低濃度時僅能抑菌,而防腐葯在高濃度時也可能有殺菌作用。當然,作用時間、微生物當選量、溫度及環境條件也是決定其殺菌或抑菌作用的因素。本類葯物與抗生素不同,其特點是對各種病原微生物無特殊的抗菌譜,對機體組織與病原微生物間亦無明顯的選擇性,吸收後多能引起機體較嚴重的毒性反應,因此通常不作全身用葯,主要用於體表(皮膚、粘膜、創面等)、排泄物、器械及周圍環境,以殺滅病原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長繁殖。
[作用及機理]防腐消毒葯的種類很多,作用機理各異,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
1.使菌體蛋白質變性、凝固:大部分的消毒葯都是通過這一機理而起作用的,此作用無選擇性,可損害一切生活物質,即一物質財富屬天原漿毒,不僅能殺菌也能破壞宿主組織,因此只適合用於環境消毒,例如酚類、醇類、醛類等。
2.改變菌體漿膜通透性:有些葯能降低病原微生物的表面張力,增加菌體漿膜的通透性,引起重要的酶和營養物質漏失,水向內滲入,使菌體溶解或崩裂,從而發揮抗菌作用,例如表面活性劑。
3.干擾病原微生物體內重要酶系統:其殺菌途徑包括:通過氧化還原掃應損害酶蛋白的活性基團,抑制酶的活性;或因化學與代謝物相似,競爭或非競爭地同酶結合而抑制酶的活性等,例如重金屬鹽類、氧化劑和鹵素類。
[影響防腐消毒作用與的因素]葯物作用的強弱,不僅取決於本身的化學結構和理化性質,也受其他許多因素的影響。為了正確使用和充分發揮防腐消毒葯的作用,應該很好了解各種能增強或減弱其作用的因素。
1.葯物的濃度與作用時間:一般說來,葯物濃度越高,作用時間越長,效果越好,但對組織的刺激性也越大。而葯物濃度太低,接觸時間太短,又不能達到抗菌目的。因此,必須根據各種防腐消毒葯的特性,選用適當的葯物濃度和足夠的作用時間。
2.溫度:溫度與防腐消毒葯的抗菌效果成正比,溫度越高,殺菌力越強。一般規律是溫度每增加10,消毒效果可增強1倍。例如表面活性劑在37時所需的殺菌濃度,僅是20時的一半,即可達到同樣的效果。
3.有機物的存在:病原微生物長與排泄物或分泌物一起存在,他們妨礙消毒葯與病原微生物的接觸,影響消毒效果,季銨鹽類、乙醇、次櫨酸鹽等受到有機物影響較大;過醋酸、環氧乙烷、甲烷、煤酚皂等手有機物影響較小。通常在應用防腐消毒葯前,應將消毒場所打掃干凈,把感染創中的膿血、壞死組織洗干凈。
4.微生物的特點:不同菌種和處於不同狀態的微生物,對於葯物的感染性是不同的。病毒對鹼類敏感,而細菌的芽孢耐受力極強,較難殺滅。處於生長繁殖期的細菌、螺旋體、霉形體、衣原體、立克次體對消毒葯耐受力差,一般常用消毒葯都能受到較好效果。
5.相互拮抗:兩種防腐消毒葯合用時,由於物理性或化學性配伍禁忌而產生相互拮抗,如陽離子表面活性劑與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工用,可使消毒作用減弱至消失。
6.其他:消毒葯液表面張力的大小,酸鹼度的變化,消毒葯液的解離度和劑型,空氣的相對濕度等,都能影響消毒作用。
第二節 常用的防腐消毒葯 防腐消毒葯的種類很多,按其化學性質不同,可分為酚類、醇類、酸類、鹼類、鹵素類、氧化劑、染料劑、重金屬鹽、表面活性劑和揮發性烷化劑等。各類防腐消毒葯的特點以及長用葯物簡介如下:
一、酚類
酚類能使蛋白質變性、凝固,也能損害細胞膜,使胞將物質漏失和菌體溶解而呈現抗菌作用。
酚類在適當濃度下能殺滅繁殖型細菌,但對病毒、結核桿菌和芽孢的作用不強。其抗菌活性不易受環境中有機物的影響,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可用與器械、排泄物的消毒。對皮膚與黏膜有刺激及局麻作用。常用的有苯酚(Phenolum,石炭酸),煤酚(Cresolum,甲酚)、克遼林(Creolinum,臭葯水)、松餾油(PicisPini,松焦油)、魚石脂(Ichthyolum,一克度)等。
二、醇類
醇類由於能使菌體蛋白質凝固和脫水而呈現抗菌作用,加之溶脂的特性使它易滲入菌體有助於抗菌作用的發揮。能殺死繁殖型病原菌,對芽孢、真菌無效,對多數病毒效果較差。常用的有乙醇(Ethanolum,酒精)、苯氧乙醇(Phenoxyethanolum等)。
三、酸類
酸通過解離後的H+或整個分子使菌體蛋白變性、凝固而呈現殺菌作用。酸溶液的殺菌力隨溫度升高而增強。
酸包括;1.無機酸:常用的有鹽酸(AcimHydrochloricum)、硼酸(AcimBoricum)等;2.有機酸:常用的有乳酸(AcimLacticum)、水楊酸(AcimSalicylicum)、十一烯酸(AcimUndecylenicum)等。
四、鹼類
鹼類的殺菌作用決定於其解離的OH-,解離度大,殺菌力強,但對組織的損傷性也大。因OH-能水解蛋白質和核酸,使細菌酶系統和細胞結構受損害而死亡。對病毒和細菌有較強的殺滅作用。常用的有氫氧化鈉(NatriiHydroxym,苛性鈉)、氫氧化鉀(KaliiHydroxym,苛性鉀)及石灰(Lime,生石灰)等。
五、鹵素類
鹵素是通過鹵化或氧化菌體原漿蛋白而起作用的,它們對菌體細胞原漿或其他某些物質有高度親和力,易滲入細胞與原漿蛋白的氨基或其他活性基團相結合(鹵化)或氧化其活性基團,而使有機物分解或喪失功能,呈現殺菌作用,抗菌譜廣,作用強大,對細菌、芽孢和病毒等均有效。常用的含氯化合物有漂白粉、氯胺-T以及碘與碘化物--碘仿。
六、氧化劑
氧化劑是一類含不穩定的結合態氧的化合物,遇有機物或酶即放出初生氧,氧化菌體內活性基團而呈殺菌作用,同時對細胞或組織也有損傷和腐蝕作用。細菌對氧化劑的敏感性有很大差異,革蘭氏陽性菌、某些螺旋體較敏感,厭氧菌更敏感。常用的的氧化劑有過氧化氫溶液、高錳酸鉀等、常用於環境消毒的氧化劑的過醋酸。
七、染料類
染料類主要是發揮抑菌作用,其分子中的陽離子或陰離子能分別與細菌蛋白質的羥基或氨基結合,破壞正常離子交換機能及抑制酶的活性,影響細菌代謝。
染料可分為鹼性和酸性兩類。鹼性染料對革蘭氏陽性細菌有選擇作用,在鹼性環境中作用增強。常用的有雷佛奴耳、龍膽紫等。酸性染料抗菌作用較弱,應用少。
八、 金屬鹽
重金屬離子如汞、銀、鋅、銅等能與蛋白質的巰基結合,干擾巰基酶的活性,影響細菌代謝;較高濃度時則使蛋白質沉澱而殺死細菌。對機體組織有收斂、刺激以至腐蝕作用。有機物的存在會影響抗菌效力。殺菌力隨溫度升高而增加。常用的有升汞、硫柳汞、硝酸銀等。
九、表面活性劑
表面活性劑又稱清洗劑或洗滌劑。因其表面活性部分不同,可分為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如肥皂、合成洗滌劑)和陽離子表面活性劑。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抗菌作用最強,它能吸附在細菌表面,使其張力隱低,從而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使菌體內的物質外滲而殺菌。其作用快,抗菌譜廣,能殺滅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黴菌,但對病毒效果差,不能殺死芽孢、結核桿菌和綠膿桿菌。對皮膚刺激性很弱,毒性小,無腐蝕性。常用的陽離子表面活性劑有新潔爾滅、消毒凈、度米芬、洗必太等。
十、揮發性烷化劑
揮發性烷化劑在室溫下易揮發成氣體,化學性質很活潑,可與菌體蛋白、核酸等的氨基結合發生烷基化反應,使蛋白質變性、沉澱而殺菌。殺菌力強,對細菌、芽孢、病毒、黴菌,甚至昆蟲及蟲卵等都有殺滅作用。主要作環境的氣體消毒,用於不能受熱、受潮的物品。常用的有甲醛、戊二醛、環氧乙烷及烏洛托品等。

Ⅶ 有些植物提取液與酸或鹼混合後,由於所含的 (a) 在酸性和鹼性環境下會呈現不同

許多植物花瓣的浸出液遇到酸性或鹼性溶液都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在化學實驗室中,常用作酸鹼指示劑.現提取幾中植物花瓣的浸出液分別滴入三種溶液中,實驗記錄如下表:
植物浸出液
稀鹽酸溶液
氯化鈉溶液
稀氫氧化鈉溶液
萬壽菊
黃色
黃色
黃色
牽牛花
紅色
紫色
藍色
玫瑰花
淺紅色
淺紅色
綠色

(1)上述花瓣浸出液中,不能作酸鹼指示劑的是.
(2)若將牽牛花浸出液加入到食醋中,溶液會變色,若將玫瑰花浸出液加入某無色溶液中,溶液變綠色,則該溶液是pH


酸鹼指示劑及其性質;溶液的酸鹼性與pH值的關系.

常見的酸 酸的通性.
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在酸鹼性溶液中能顯示不同顏色的物質可以作酸鹼指示劑;根據表格提供的信息進行解答即可.

(1)萬壽菊的汁液在酸鹼性以及中性溶液中的顏色一樣,不能作酸鹼指示劑,故填:萬壽菊;
(2)牽牛花浸出液在酸性溶液中為紅色;玫瑰花浸出液在鹼性溶液中為綠色,鹼性溶液的pH大於7,:紅,

考查了溶液的酸鹼性與pH的關系,完成可以依據已有的知識進行.

Ⅷ 生物鹼離子交換法分離的條件是

1.利用生物鹼的鹼性差異進行分離
方法:酸水-鹼化-萃取法
注意:
①強鹼在弱酸性條件下能形成生物鹼鹽,易溶於水;弱鹼則需在較強酸性條件下形成生物鹼鹽而溶於水。
②成鹽後,弱鹼鹽在弱鹼條件下即可轉變成游離生物鹼,易溶於親脂性有機溶劑;強鹼鹽則需在較強鹼性條件下轉變成游離生物鹼,溶於親脂性有機溶劑。
總鹼中各生物鹼的鹼性不同,可用pH梯度萃取法進行分離。
具體方法有兩種:
①總生物鹼溶於親脂性有機溶劑, pH由高至低依次萃取,生物鹼可按鹼性由強至弱先後成鹽依次被萃取出而分離
②總生物鹼溶於酸水,逐步加鹼使pH值由低至高分離。
對於鹼性有差別的兩種生物鹼,可採用調pH後簡單萃取法分離。如從洋金花的乙醇浸出液中分離莨菪鹼和東莨菪鹼,利用二者鹼性差別,將乙醇浸出液濃縮後鹼化到pH 9~10,三氯甲烷萃取,三氯甲烷萃取液再用稀酸水萃取,將此酸水液用固體碳酸氫鈉鹼化後以三氯甲烷萃取,東莨菪鹼因鹼性小游離出來而被萃取出。水層再用氨水鹼化至pH l0,用三氯甲烷可萃取出鹼性稍強的莨菪鹼。
2.利用溶解度差異進行分離
游離生物鹼:如苦參中苦參鹼和氧化苦參鹼的分離
(氧化苦參鹼的極性大於苦參鹼,難溶於乙醚)
漢防己中漢防己甲素和漢防己乙素的分離
(漢防己甲素的極性小於漢防己乙素,可溶於冷苯)
生物鹼鹽:如麻黃中分離麻黃鹼、偽麻黃鹼
(在草酸中溶解度不同,麻黃鹼溶解度小於偽麻黃鹼)
3.利用特殊官能團進行分離
含羧基的生物鹼能與碳酸氫鈉生成羧酸鹽而溶於水,可與其他鹼分離;
酚性生物鹼的酚羥基具有弱酸性,可與氫氧化鈉溶液生成鹽溶於水,而與其他非酚性生物鹼分離。如在阿片生物鹼中,嗎啡具酚羥基而可待因無酚羥基,可用5%氫氧化鈉分離。
內酯或內醯胺結構的生物鹼可在鹼性水液中加熱開環生成溶於水的羧酸鹽而與其他生物鹼分離,在酸性下又環合成原生物鹼而沉澱,如喜樹鹼。
4.利用色譜法進行分離
(1)吸附柱色譜
常用氧化鋁或硅膠作為吸附劑,有時也用纖維素、聚醯胺等。以苯、氯仿、乙醚等親脂性有機溶劑或以其為主的混合溶劑系統作洗脫劑。
(2)分配柱色譜
對某些結構特別相近的生物鹼,可採用分配色譜法。
如三尖杉中的抗癌生物鹼三尖杉酯鹼和高三尖杉酯鹼的分離,兩者結構僅差一個亞甲基。具體方法是以硅膠為支持劑,以pH 5.0緩沖液為固定相,pH 5.0緩沖液飽和的三氯甲烷溶液洗脫,首先洗脫的是高三尖杉酯鹼,中間部分是二者的混合物,最後部分是三尖杉酯鹼。
5.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
優點:分離效能好、靈敏度高、分析速度快。
色譜柱類型:硅膠吸附色譜柱,C18反相色譜柱。
此外,制備型薄層色譜、干柱色譜、中壓或低壓柱色譜等也常用於分離生物鹼。
水溶性生物鹼(季銨鹼)的分離
(一)沉澱法
實驗室常用雷氏銨鹽試劑純化季銨鹼。
(二)溶劑法
利用水溶性生物鹼能夠溶於極性較大而又能與水分層的有機溶劑(如正丁醇、異戊醇或氯仿-甲醇的混合溶劑等)的性質,用這類溶劑與含這類生物鹼的鹼水液反復萃取,使水溶性生物鹼與強親水性的雜質得以分離。
生物鹼的色譜檢識
常用方法:薄層色譜法、紙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和氣相色譜法
(一)薄層色譜法
1.吸附薄層色譜法
(1)吸附劑
吸附劑常用硅膠和氧化鋁。
硅膠適用注意:硅膠為酸性吸附劑,易造成拖尾或復斑,影響分離效果。可在塗鋪硅膠薄層時加稀鹼(0.1~0.5mol/L氫氧化鈉)或緩沖溶液,製成鹼性薄板;或使色譜過程在鹼性條件下進行,即在展開劑中加入少量鹼性試劑,如二乙胺、氨水等。
氧化鋁本身顯弱鹼性,不經處理便可用於分離和檢識生物鹼,一般較常用,特別適合分離親脂性較強的生物鹼。
(2)展開劑
展開劑系統多以親脂性溶劑為主,一般以三氯甲烷為基本溶劑。
若Rf值太小,加入適量甲醇、丙酮等極性較大的溶劑;
若Rf值太大,加入適量苯、環己烷等極性較小的溶劑。
在展開劑中加入少量鹼性試劑,如二乙胺、氨水等,可改善分離效果。
2.分配薄層色譜
特別適用於分離有些結構十分相近的生物鹼。
(1)支持劑與固定相:
通常選用硅膠或纖維素粉作支持劑,以甲醯胺或水為固定相。
甲醯胺適合分離弱極性或中等極性的生物鹼;水適合分離水溶性生物鹼。
(2)展開劑:
分離脂溶性生物鹼,應以親脂性有機溶劑作展開劑,如三氯甲烷-苯(1:1)等;
分離水溶性生物鹼,則應以親水性的溶劑作展開劑,如BAW系統(正丁醇-乙酸-水=4:1:5,上層)。
在配製流動相時,需用固定相飽和。
3.顯色方法
①有色生物鹼可直接觀察斑點;
②具有熒光的生物鹼在紫外光下顯示熒光斑點;
③大多生物鹼的薄層色譜可用改良碘化鉍鉀試劑顯色,顯橘紅色斑點。(如碘化鉍鉀不顯色,可選用其他特殊顯色劑)

Ⅸ 配製鉬酸銨溶液時為什麼要加硫酸

鉬酸銨溶液本生是呈若鹼性 ,酸性鉬酸銨溶液 簡單說就是 是「酸性」的鉬酸銨溶液,加入一定量鹽酸、硝酸等配製而成;鉬酸銨-硫酸溶液就是 鉬酸銨與硫酸按一定比例配製成的溶液。

硫酸鉬酸銨、鉬酸銨硫酸都是一樣,准確點應該是鉬酸銨-濃硫酸溶液就是做生物鹼檢識里用的。

Frohde試劑(1%鉬酸銨的濃硫酸溶液) 配製方法:取1g鉬酸銨加入到100ml濃硫酸溶液(98%)中攪拌溶解即可,這個都是做定性分析用的沒有要求標定。

溶解13克鉬酸銨於100ml水中,溶解0.35克酒石酸銻鉀於100ml水中,在不斷攪拌下把鉬酸銨溶液徐徐加到300ml硫酸中。

加酒石酸銻鉀溶液並且混合均勻,此溶液貯存於棕色試劑瓶中,在冷處可保存二個月。

(9)如何檢識季胺鹽生物鹼擴展閱讀

舉例:

解13g鉬酸銨[(NH4)6Mo7O24·4H2O]於100mL水中.溶解0.35g酒石酸銻鉀[KSbC4H4O7· 1 H2O]於100mL水中。

在不斷攪拌下把鉬酸銨溶液徐徐加到300mL硫酸(3.4)中,加酒石酸銻鉀溶液並且混合均勻.
配製出來的鉬酸鹽溶液由黃變綠最後變成了藍色。

鉬酸銨溶液的配製:稱取6.00克鉬酸銨(分析純)溶於約500ml水中,加入0.2克酒石酸銻鉀(分析純)及83ml濃硫酸,冷卻後稀釋至1000ml混勻儲存於棕色瓶中備用。

重新配置,變藍的原因是由磷酸根污染或其他氧化劑污染。

Ⅹ 請問:季胺鹽是什麼東東,幹嘛用的

又稱季銨鹽,英文名quaternary-N 。為銨離子中的四個氫原子都被烴基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通式R4NX,其中四個烴基R可以相同,也可不同。X多是鹵素負離子(F、Cl、Br、I),也可是酸根(如HSO4、RCOO等)。 四級銨鹽與無機鹽性質相似,易溶於水,水溶液能導電。主要通過氨或胺與鹵代烷反應製得,例如: 自然界中存在的四級銨鹽,不少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有些四級銨鹽可用作葯物、農葯以及化學反應中的相轉移催化劑等。例如,矮壯素【(CH3)3NCH2CH2Cl】Cl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氯化苄基三乙基銨和硫酸氫四丁基銨都是優良的相轉移催化劑。在相轉移催化反應中,四級銨鹽可與水相中的親核試劑組成離子對,進入有機相,從而加快反應速率,減少副反應並提高收率。 四級銨鹽分子中的X是OH時,通常稱為四級銨鹼。四級銨鹼是強鹼,與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鉀的鹼性相近。有些天然化合物也是四級銨鹼,例如普遍存在於生物體內的膽鹼 【(CH3)3NCH2CH2OH】OH。四級銨鹼在加熱時分解為水、三級胺和烯烴,該反應稱為霍夫曼反應,合成中用來制備烯烴。四級銨鹼可由四級銨鹵化物與氧化銀作用製得: 四級銨鹽的毒性一般較胺低,但也有不少毒性較大,例如用作陽離子表面活性劑[1]的氯化十二至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銨(見結構式a),對於青蛙的口服半致死量為30毫克/千克。再如,神經鹼(b)和蕈毒鹼(c)都是劇毒化合物,蕈毒鹼對於大鼠的靜脈注射半致死量僅為0.23毫克/千克。 一、季銨鹽的種類: 1.單季銨 2.雙季銨鹽(Gemini季銨鹽) 3.三季銨鹽 4.多季銨鹽 5.超支化季銨鹽 二、季銨鹽的用途 1.殺菌、消毒劑 包括:農業殺菌劑、公共場所殺菌消毒、循環水殺菌滅藻劑、水產養殖殺菌消毒劑、醫療殺菌消毒劑、畜禽舍消毒劑、赤潮殺滅劑、藍藻殺滅劑等殺菌消毒領域。特別是Gemini季銨鹽殺菌效果突出,綜合成本低。 2.柔軟、抗靜電劑 主要用於紡織印染行業,此類柔軟劑且有優異的柔軟、抗靜電、殺菌、抗黃變性能。用量少,效果好,配製方便,配伍性好,具有極高的性價比。代表產品:酯基季銨鹽31441-1。 3.絮凝劑、破乳劑 廣泛用於水處理行業,作為一種無機絮凝劑增效劑用的季銨鹽。 4.鑽井液、VES壓裂液、減阻劑、增稠劑 Gemin粘彈性表面活性劑主要用於石油化工行業,是一種新型的研究開發趨勢。 5.陰離子增效劑 超支化吉米奇季銨鹽打破了傳統陰離子不能與陽離子兼溶的理論學說。這類產品不但能與陰離子兼溶,並且還具有協同增效的作用,廣泛用於陰離子增效劑。三、季銨鹽產品發展的前景 季銨鹽類產品一直沿著綠色環保、易生物降解、不含APEO、甲醛等危害自然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方向發展。隨著公共意識的提高,環保質量的要求,此類產品不斷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是未來表面活性劑行業發展的必然方向。

閱讀全文

與如何檢識季胺鹽生物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