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生物檢測應注意什麼事項
1、工作室要矮小平整、光滑、無凹凸不平或稜角、四壁及屋頂用不透水之材質,便於擦洗及殺菌。Ⅱ 請問你下 微生物環境監測流程 監測廠區內菌落數 請擅長的回答一下吧~~
4.1 在確認潔凈區域送風量和壓差達到要求後,方可進行檢測。
4.2 對單向流潔凈區域,應待空氣凈化系統正常運行10分鍾以後開始采樣;非單向流潔凈區域,應待空氣凈化系統正常運行30分鍾以後開始采樣。
4.3 采樣點的數目及其布置
4.3.1潔凈區域塵埃粒子檢測時,采樣點數目及其布置應根據產品的生產及工藝關鍵操作區設置,避免采樣點在局部區域過於稀疏。可參考下列圖示設置。
4.3.2采樣點一般在離地面0.8m高度的水平面上均勻布置;采樣點多於5點時,也可以在離地面0.8m-1.5m高度的區域內分層布置,但每層不少於 5點。
4.3.3對任何小潔凈室或局部空氣凈化區域,采樣點的數目不得少於2個,總采樣次數不
得少於5次, 每個采樣點的采樣次數可以多於1次,且不同采樣點的采樣次數可以不同。
4.3.4最少採樣點數(見附表)
潔凈區域面積
(m2) 潔凈度級別
100 10000 100000 300000
小於10 2-3 2 2 2
10—20 4 2 2 2
20—40 8 2 2 2
40—100 16 4 2 2
100—200 40 10 3 3
註:表中的面積,對於單向流潔凈區域,指的是送風面積;
對非單向流潔凈區域,指的是房間面積。
4.4 采樣次數及最少採樣量
4.4.1 每個采樣點的采樣次數可多於1次,且不同采樣點的采樣次數可以不同,但總采樣次數不得少於5次。
4.4.2 不同潔凈級別每次最少採樣量應符合下表規定:
潔凈度級別 采樣量(升/次)
≥0.5um ≥5um
100 5.66 —
10000 2.83 8.5
100000 2.83 8.5
300000 2.83 8.5
4.5 根據設定的采樣點及采樣次數,將采樣儀器移置設定的采樣點,儀器即自動采樣並列印。對於單向流區域,儀器采樣管口應正對氣流方向;對於非單向流區域,儀器采樣管口應朝上;采樣點應避開回風口;采樣時,測試人員應在采樣口下風側。
4.6 結果評定 潔凈室塵粒測得值小於下表規定的最大允許數,即該潔凈室的塵粒數符合規定。
4 程序
4.1准備直徑為90mm的滅菌培養皿,注入營養瓊脂培養基,每皿約15ml。
4.2 待培養基凝固後,將培養基平皿倒置於恆溫培養箱中,於30-35℃培養48小時,若培養基平皿上無菌落生長,即可供采樣用。
4.3 在確認被測區域溫度和壓差符合規定後,即可進行檢測。
4.4 靜態測試時,室內測試人員不得多於2人。
4.5測試時間 對單向流區域,測試應在凈化系統正常運行不少於10分鍾後開始;對非單向流區域,測試應在凈化系統正常運行不少於30分鍾後開始。
4.6最少採樣點數目、最少培養皿數及其布置
4.6.1 各區域最少採樣點數目可參考下表確定。
面 積
m2 潔 凈 度 級 別
一百級 一萬級 十萬級 三十萬級
小於10 2—3 2 2 2
10-20 4 2 2 2
20-40 — 2 2 2
40-100 — 4 2 2
100-200 — — 3 3
註:表中的面積對於單向流潔凈室,是指送風面面積,對於非單向流區域,是指房間的面積。
4.6.2 各潔凈級別在滿足最少採樣點數的同時,還應滿足最少培養皿數目,一百級區域,培
題目:潔凈區域沉降菌檢測法 頁次:2/3
養皿數應不少於14個;一萬級、十萬級和三十萬級區域培養皿數應不少於2個。
4.6.3采樣點布置應根據產品的生產及工藝關鍵操作區設置,避免采樣點在局部區域過於稀疏。可參考下列圖示設置。
工作區采樣點的位置離地在0.8m-1.5m左右(略高於工作面);關鍵設備或關鍵工作活動范圍處可增加采樣點。
4.7采樣及培養 打開培養皿蓋,使培養基表面暴露0.5h,再將培養皿蓋蓋上倒置放置30℃-35℃恆溫培養箱中培養48h。
4.8 結果計算
4.8.1 用計數方法得出各個培養皿的菌落數。
4.8.2 各區域平均菌落數的計算
式中
M1:第一個培養皿的菌落數;
M2:第二個培養皿的菌落數;
M n:第n個培養皿的菌落數;
n:培養皿總數
4.9 結果評定 根據下表的規定及各區域平均菌落數的測定結果判定。
題目:潔凈區域沉降菌檢測法 頁次:3/3
潔凈區域沉降菌標准
空氣潔凈度級別 菌落數(個/皿)
一萬級 ≤3
十萬級 ≤10
三十萬級 ≤15
4.10若潔凈廠房(室)內平均菌落數超過評定標准,則必須對此區域先進行消毒,然後重新采樣兩次,測試結果均須合格。
Ⅲ 怎樣做好微生物檢驗的工作
怎樣做好微生物檢驗質量控制
微生物學檢驗室內質量控制包括:①對細菌檢驗人員的要求;②操作手冊;③儀器設備的功能監測;④培養基的質量控制;⑤試劑、染色液及抗血清的質量控制;⑥標本檢驗的質量控制;⑦標准菌株的來源和保存及室內質量的全面控制七個方面。
質量控制:滿足質量要求的操作技術和活動。
質量保證:為了滿足實驗室質量要求
,制定相應的計劃,實施證明(記錄)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系統活動。
外部質量控制:通過互相校準和/或檢驗對實驗室的操作和結果所進行的控制。
內部質量控制:實驗室內部採取的以對比分析、跟蹤以及相關方法,對實驗室工作的連續性控制計劃。
Ⅳ 洗滌醫用織物微生物監測多長時間監測一次
醫護人員工作服、手術衣和病人衣服、被套、床單、枕巾等可供重復使用的醫用織物,作為特殊的醫用物品,多數都會接觸患者和醫務人員皮膚。省衛生計生委要求,醫療機構要加強醫用織物洗滌消毒管理,定期開展醫用織物洗滌消毒自查自糾,加強醫用織物回收、運輸、分類洗滌消毒、接收保管和分發等全流程管理。
對於自行洗滌消毒的,應建立至少包括醫用織物回收、洗滌消毒、質量管理、定期更換等管理制度。洗衣房應合理規劃布局,符合環保要求。傳染性疾病科使用後的醫用織物,應根據其污染性質、程度和使用對象進行分類洗滌消毒。對洗滌消毒後的醫用織物,應當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微生物學監測。
Ⅳ 微生物的傳統檢測方法有哪些
傳統檢測有三種方法
1、直接顯微鏡觀察,正常情況,在一定的培養條件下(相同的培養基、溫度以及培養時間),同種微生物表現出穩定的菌落特徵。可以通過顯微鏡觀察菌落特徵對微生物種類進行判斷。
2、選擇培養基培養微生物或人為提供有利於目的菌株生長的條件,選擇培養基,其作用是允許特定種類的微生物生長,同時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長。選擇培養一般是通過觀察微生物的同化作用類型或某一特徵進行間接判斷,得到的微生物往往並不只有一種,但是能夠大致確定這些微生物存在的共有特徵從而對其分類。
3、鑒別培養基,根據微生物的代謝特點,在培養基中加入某種指示劑或化學葯品。與選擇培養相比,鑒別培養基的鑒別所得結果的范圍比較小,一般可直接測定某微生物的種類。
Ⅵ 微生物檢測包括哪些啊
食品中微生物指標的常見檢驗項目如下:菌落總數、大腸菌群計數、大腸桿菌計數、腸道致病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雙岐桿菌、空腸彎麴菌、黴菌計數和酵母計數。
一般食品中活菌數達到108cfu.g⁻¹時,則可認為食品處於初期腐敗階段。
(6)如何做織物的微生物監測擴展閱讀
微生物檢驗方法包括顯微鏡檢、染色技術、培養基制備技術、接種、分離純化和培養技術等。
接種,將微生物接到適於它生長繁殖的人工培養基上或活的生物體內的過程。
分離純化,在進行菌種鑒定時,所用的微生物一般均要求為純的培養物。得到純培養的過程。
培養,根據培養時是否需要氧氣,可分為好氧培養和厭氧培養。根據培養基的物理狀態,可分為固體培養和液體培養兩大類。
Ⅶ 要做衣服的質量檢測,具體的檢測步驟有哪些
一般是這樣的一個是顧客自己到質監部門去辦理,一般要看你檢測的是那個項目的,繳費檢測並處報告。還有一些大的公司貨企業是自己質監部門,收回有問題的商品自己檢測處理。
用於質量檢測的服裝產品需提供如下圖片:檢測報告對應的樣品同款圖、吊牌、水洗標(含品牌名稱)
質檢報告檢測項目要求:
若申請服飾、童裝、家紡、鞋類類目的店鋪,以下產品需提供質檢報告(每個品牌須至少提供一份由第三方權威機構出具的質檢報告,成品檢測報告內容須包含品牌名稱、產品名稱和各類產品對應的下述必檢項目)
質量檢查報告是根據標准化的要求,對產品和工程進行質量檢測與質量監督,並加以分析研究後寫出的反映產品和工程質量情況的書面報告。
它是質量檢查的結果和質量信息反饋的載體。在經濟活動中,它已成為把住質量關的管理手段,成為維護社會正常經濟秩序,維護用戶合法權益和實施仲裁的依據。
(7)如何做織物的微生物監測擴展閱讀:
質量檢查報告有如下作用:
1、及時、准確、全面地反映產品的質量情況,為反饋、調節和進行新的質量決策提供適
2、是全面推行質量管理,把好質量關,消除質量隱患,消除事故,確保生產和建設過程安全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
3、是維護經濟合同,保護合同人或用戶利益的重要環節。
質量檢測報告的職能也就是信息反饋的職能。這是為了使高層管理者和有關質量管理部門及時掌握生產過程中的質量狀態,評價和分析質量體系的有效性。
為了能做出正確的質量決策,了解產品質量的變化情況,必須把檢驗結果,用報告形式,特別是計算所得的指標,反饋給管理決策部門和有關管理部門,以便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採取有效的決策措施。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原材料、外購件、外協件進廠驗收檢驗的情況和合格率指標;
2、產品出廠檢驗的合格率、返修率、報廢率、降級率以及相應的金額損失;
3、按車間和分小組的平均合格率、返修率、報廢率、相應的金額損失及排列圖分析;
4、產品報廢原因的排列圖分析;
5、不合格品的處理情況報告;
6、重大質量問題的調查、分析和處理報告;
7、改進質量的建議報告;
8、檢驗人員工作情況報告
Ⅷ 清潔織物檢查執行的檢查方法是什麼
按臟污織物和感染性織物進行分類收集。收集時減少抖動。確認的感染性織物在患者床邊密閉收集。盛裝感染性織物的收集袋(箱)宜為黃色,有「感染性織物」標識.臟污織物宜採用可重復使用的專用布袋或包裝箱(桶)收集,也可用一次性專用塑料包裝袋盛裝;其包裝袋和包裝箱(桶)有文字或顏色標識。盛裝使用後醫用織物的包裝袋應扎帶封口,包裝箱(桶)應加蓋密閉。用於盛裝使用後醫用織物的專用布袋和包裝箱(桶)應一用一清洗消毒;醫用織物周轉庫房或病區暫存場所內使用的專用存放容器應至少一周清洗一次,如遇污染應隨時進行消毒處理,使用後的一次性專用塑料包裝袋應按醫療廢物處理。
3、洗滌消毒
臟污織物:根據醫用織物使用對象和污漬性質、程度不同,應分機或分批進行洗滌、消毒。按照洗滌設備操作說明書和規定的要求進行洗滌、消毒。新生兒、嬰兒使用後的醫用織物應專機洗滌、消毒,不應與成人使用後的醫用織物混洗。手術室專用的醫用織物(如手術衣、手術鋪單等)宜單獨洗滌。布巾、地巾宜進行單獨清洗、消毒。選擇熱洗滌方法時可不作化學消毒處理.
感染性織物:遵循先洗滌後消毒的原則,或選擇洗滌與消毒同時進行的方式。不宜手工洗滌。採用專機洗滌、消毒,首選熱洗滌方法。對不耐熱的感染性織物宜在預洗環節同時進行消毒處理,被朊毒體污染的感染性織物不應重復使用,應作焚燒處理。被氣性壞疽、突發不明原因傳染病的病原體污染或其他傳染病(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有明確規定的感染性織物,不宜重復使用。被氣性壞疽、突發不明原因傳染病的病原體污染或其他傳染病(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有明確規定的,以及多重耐葯菌感染/定植患者使用後的感染性織物,若需重復使用應先作消毒處理再進行洗滌。消毒方法應按相關規定執行。
分別有運送使用後醫用織物和清潔織物的專用運輸工具,不應交叉使用。專用運輸工具應根據污染情況定期清洗消毒;運輸工具運送感染性織物後應一用一清洗.儲存
醫用織物的儲存應符合以下要求:使用後醫用織物和清潔織物分別存放於使用後醫用織物接收區/間和清潔織物儲存發放區/間的專用盛裝容器、櫃架內,有明顯標識;清潔織物存放架或櫃距地面高度20cm~25cm,離牆5cm~10cm,距天花板50cm。使用後醫用織物的暫存時間不應超過48 h;清潔織物的存放時間可為14 d(最長不超過30 d)。使用後醫用織物每次移交後,應對其接收區/間環境表面、地面進行清潔,並根據工作需要進行物表、空氣消毒。清潔織物儲存發放區/間環境受到污染時應進行清潔、消毒。
Ⅸ 微生物檢測有哪些
1、體積測量法:又稱測菌絲濃度法。原理:通過測定一定體積培養液中所含菌絲的量來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
菌絲濃度測定法是大規模工業發酵生產上微生物生長的一個重要監測指標。這種方法比較粗放,簡便,快速,但需要設定一致的處理條件,否則偏差很大,由於離心沉澱物中夾雜有一些固體營養物,結果會有一定偏差。
2、稱乾重法。原理:利用離心或過濾法測定。一般乾重為濕重的10-20%。稱乾重發法較為煩瑣,通常獲取的微生物產品為菌體時,常採用這種方法,如活性乾酵母(activity dry yeast, ADY),一些以微生物菌體為活性物質的飼料和肥料。
3、比濁法。原理:微生物的生長引起培養物混濁度的增高。通過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一定波長下的吸光值,判斷微生物的生長狀況。該法主要用於發酵工業菌體生長監測。
4、菌絲長度測量法。方法:對於絲狀真菌和一些放線菌,可以在培養基上測定一定時間內菌絲生長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