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常見微生物有哪些
常見微生物有:細菌、放線菌、藍細菌。
1、細菌:
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接觸、消化道、呼吸道、昆蟲叮咬等在正常人體間傳播疾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對社會危害極大。
2、放線菌:
放線菌(Actinomycetes)是原核生物中一類能形成分枝菌絲和分生孢子的特殊類群,呈菌絲狀生長,主要以孢子繁殖,因菌落呈放射狀而得名。
3、藍細菌:
藍細菌是一類進化歷史悠久、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含葉綠素a,但不含葉綠體(區別於真核生物的藻類)、能進行產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單細胞原核生物。
(1)常見病原微生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微生物為生物中一群重要的分解代謝類群,缺少了它們,生物圈的物質能量循環將中斷,地球上的生命將難以繁衍生息。微生物為地球上最為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其的種類僅次於昆蟲,是生命世界裡的第二大類群。
微生物與人類生活密切不可分。病原微生物是導致人類諸多疾病的罪魁禍首。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即傳染病種類繁多,如2003年爆發的SARS和近兩年的禽流感,以及每年成倍增長的艾滋病病例。盡可能地減小病原微生物所帶來的危害已經成為微生物研究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B. 病原微生物分為哪幾大類
病原微生物分為:朊毒體、寄生蟲(原蟲、蠕蟲、醫學昆蟲)、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
病原體侵入人體後,人體就是病原體生存的場所,醫學上稱為病原體的宿主。病原體在宿主中進行生長繁殖、釋放毒性物質等引起機體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這一過程稱為感染。
不過人體或動物不像人工培養細菌的培養基,可以讓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長繁殖,輕易地導致機體死亡。病原體入侵人體後,在發生感染的同時,能激發人體免疫系統產生一系列免疫應答與之對抗,這稱之為免疫。
部分上述的幾類病原微生物的介紹如下:
1、朊病毒
朊病毒與常規病毒一樣,有可濾過性、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范圍的特異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還小得多(約30~50nm);電鏡下觀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且不呈現免疫效應,不誘發干擾素產生,也不受干擾作用。
2、真菌
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個類群,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約有 1萬屬12萬余種(屬與種都是單位,且屬大於種),真菌學家戴芳瀾教授估計中國大約有4萬種(種為單位)。
按照林奈(Linneaus)的兩界分類系統,人們通常將真菌門,分為鞭毛菌亞門、接合菌亞門、子囊菌亞門、擔子菌亞門和半知菌亞門。
3、細菌
細菌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然而,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
C. 病原微生物分為幾類
目前對病原微生物共分為四類,一類最強,四類最弱。
一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具有高個體危害和高群體危害,引起的疾病一般不能治癒,如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二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具有高個體危害和低群體危害特徵,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布魯桿菌等。
三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具有中等個體危害和有限群體危害特徵,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四類: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具有低個體危害和低群體危害。
相關信息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體,引起感染甚至傳染病的微生物,或稱病原體。病原體中,以細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體、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
某些病原體反復接觸某些化學治療葯物後,其反應性不斷減弱,以致最後病原體可抵抗該葯而不被殺滅或抑制,這就是病原體對葯物的耐受性,稱為耐葯性或抗葯性。產生抗葯性的主要原因是葯物劑量不足或長期使用某種葯。許多細菌會發生抗葯性。
病原體產生了抗葯性,常使療效減小或完全失效。抗葯菌株具有遺傳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要嚴格掌握適應症,防止濫用葯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病原微生物
D. 病原微生物有哪些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體、寄生蟲(原蟲、蠕蟲、醫學昆蟲)、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體,引起感染甚至傳染病的微生物,或稱病原體。病原體中,以細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
澆灌糞肥的蔬菜會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距離施肥時間越近,蔬菜表面大腸菌群數量越多,用自來水浸泡、沖洗等方法對去除蔬菜表面的大腸菌群有一定效果,其中以沖洗效果最佳。此外,最好的殺滅蔬菜病原菌的方法是沸水浸泡。
(4)常見病原微生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每個人一生中可能受到期150種以上的病原體感染,在人體免疫功能正常的條件下並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對人體有益,如腸道菌群(大腸桿菌等)可以合成多種維生素。
這些菌群的存在還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較強的細菌的繁殖,因而這些微生物被稱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當機體免疫力降低,人與微生物之間的平衡關系被破壞時,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稱它們為條件致病微生物(條件致病病原體)。
機體遭病原體侵襲後是否發病,一方面固然與其自身免疫力有關,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病原體致病性的強弱和侵入數量的多寡。一般地,數量愈大,發病的可能性愈大。
尤其是致病性較弱的病原體,需較大的數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數微生物致病性相當強,輕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E. 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有哪些
能使人,植物和其他動物致病的微生物統稱為病原微生物.
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病毒等.
它們在空氣,水和土壤中駐留和傳播.
F. 病原微生物分為幾類
根據病原微生物的組成及結構,可將其分為三大類:
1、非細胞型微生物
主要包括病毒和朊粒等。病毒無細胞結構,僅由蛋白質外衣包裹核酸構成,如甲型肝炎病毒、SARS冠狀病毒等。朊粒是一種感染性蛋白質分子,能夠引起動物和人類腦組織慢性海綿體變性,如瘋牛病及人類的庫魯病。
2、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由裸露的DNA盤繞形成原始核質,沒有核膜和細胞器,包括細菌、立克次體、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屬於廣義的細菌范疇。
3、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包括真菌、原蟲等。此類微生物具有核膜和復雜的細胞器,如引起瘧疾的瘧原蟲及引起皮膚病的黴菌等。
簡介:
有研究表明,澆灌糞肥的蔬菜會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距離施肥時間越近,蔬菜表面大腸菌群數量越多,用自來水浸泡、沖洗等方法對去除蔬菜表面的大腸菌群有一定效果,其中以沖洗效果最佳。此外,最好的殺滅蔬菜病原菌的方法是沸水浸泡。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病原微生物
G. 寫出十種以上病原微生物的名稱
衣原體,支原體。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
流感嗜血桿菌,淋球菌,腦膜炎奈瑟菌,阿米吧原蟲, 梅毒螺
旋體
H. 十種常見的微生物有哪些
在我國教科書中,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1、細菌是指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細菌也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接觸、消化道、呼吸道、昆蟲叮咬等在正常人體間傳播疾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對社會危害極大。
另一方面,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也有著廣泛的運用。
螺旋體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常見於水、土壤及腐敗的有機物上,亦有的存在人體口腔或動物體內。
對人致病的主要有3個屬:
1、鉤端螺旋體屬:對人致病的主要是鉤端螺旋體;
2、密螺旋體屬:對人致病的主要有梅毒螺旋體等;
3、疏螺旋體屬:對人致病的主要有回歸熱螺旋體等。其中鉤端螺旋體和梅毒螺旋體在臨床上的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