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病原生物對人類的危害有哪些

病原生物對人類的危害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4-20 00:13:04

1. 細菌和病毒對人有哪些益處和害處

一、害處:

1、病毒和細菌確實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很大影響。很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和細菌引起的,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的細菌還可以用於食品製作。

2、人們往往談細菌、病毒而色變,因為它們會侵害人的肌體,讓人生病,甚至死亡。

3、一些細菌成為病原體,導致了多種疾病。在植物中,細菌導致葉斑病、火疫病和萎蔫。感染方式包括接觸、空氣傳播、食物、水和帶菌微生物。病原體可以用抗菌素處理,抗菌素分為殺菌型和抑菌型。

二、好處:

1、細菌通常與酵母菌及其他種類的真菌一起用於醱酵食物,例如在醋的傳統製造過程中,就是利用空氣中的醋酸菌使酒轉變成醋。其他利用細菌製造的食品還有乳酪、泡菜、醬油、醋、酒、優格等。細菌也能夠分泌多種抗生素,例如鏈黴素即是由鏈黴菌所分泌的。

2、細菌能降解多種有機化合物的能力也常被用來清除污染,稱做生物復育。舉例來說,科學家利用嗜甲烷菌來分解美國喬治亞州的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污染。

3、細菌也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例如乳酪及優格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也有著廣泛的運用。

(1)病原生物對人類的危害有哪些擴展閱讀:

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接觸、消化道、呼吸道、昆蟲叮咬等在正常人體間傳播疾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對社會危害極大。在植物中,細菌導致葉斑病、火疫病和萎蔫。

細菌對寄主的侵犯,包括細菌吸附於體表,侵入組織或細胞,生長繁殖,產生毒素,乃至擴散蔓延以及抗拒寄主的一系列防禦機能,造成機體損傷。

細菌能以它表面的特殊成分和結構附著於寄主體表或各器官的上皮粘膜,如大腸桿菌的某些菌株借其表面抗原(K88)吸附於腸上皮,淋球菌借其表面絲狀突出物吸附於尿道上皮,化膿性鏈球菌借其表面特異性M蛋白吸附於咽部粘膜等。

2. 危害人類健康的十大病原微生物都叫什麼名

天花(smallpox,variola)
是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死亡率很高。但經推廣牛痘接種和數年的世界性監測,世界衛生組織於1980年正式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消滅。但需注意重新出現。

黑死病(學名鼠疫)
根據史書記載,中世紀爆發的毀掉歐洲1/4人口的黑死病是淋巴腺鼠疫,通過藏在黑鼠皮毛內的跳蚤傳染。1347年到1352年期間,一種被稱為瘟疫的流行病開始在歐洲各地擴散,導致2500多萬人喪生。在隨後的300多年間,黑死病仍然周期性爆發。 黑死病的一種症狀,就是患者的皮膚上會出許多黑斑,所以這種特殊的瘟疫被人們叫做「黑死病」。對於那些感染上該病的患者來說,痛苦地死去幾乎是無法避免的,沒有任何治癒的可能。

艾滋病
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報告,2003年全世界又新增500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感染者總數上升到了4200萬人。目前我國的艾滋病流行也進入了高速增長期,最保守的估計也已經有84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並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
登革熱與西尼羅熱——蟲媒傳染病不甘示弱
登革熱是一種「老牌」熱帶傳染病,近年來其流行隨著傳播媒介的活躍而逐步加重。去年1月到2月,泰國登革熱病患者已達5284人,同時此病在厄瓜多、巴拉圭、澳大利亞、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與登革熱病原相比,西尼羅病毒是一種新發現的病毒。自1999年首次在美國暴發以來,西尼羅熱已持續5年在美國流行,流行規模越來越大,並且繼續向中美和南美國家蔓延。目前我國尚沒有感染西尼羅病毒的病例報告,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高枕無憂。如同非典一樣,病毒潛伏在某個未知的地方或者從國外傳入的可能性都非常大。
除了這兩個引起人們關注的蟲媒傳染病外,由蚊蟲傳播的黃熱病、瘧疾、聖路易斯腦炎也都引起了不同規模的流行。

非典——呼吸道傳染病肆虐
2003年在全球引起最大影響的莫過於新發現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2002年11月16日,在中國廣東河源出現了第1位非典病人,隨後,這種新型肺炎又在我國香港、台灣地區及美國等地被發現。全世界累計發現8000餘名感染者,造成800多人死亡。
為配合預防非典卷土重來,防治流感成為去年全球關注的焦點。自去年11月份以來,英國、加拿大、美國及我國香港地區均報告,流感的流行比往年有所提前。
在2003年暴發的呼吸系統傳染病中,還有一些人們早已熟知的傳染病。比如專發於兒童的百日咳,2003年1月8日WHO報告阿富汗東北部巴達赫尚省發現115例百日咳病例,其中死亡17例。另外還有白喉, 7~8月在阿富汗坎大哈連續出現50起白喉病例,死亡3例。

霍亂
如果說非典、西尼羅熱的流行是由於人們對新發傳染病的認識還不夠深入,缺乏有效控制措施的話,那麼霍亂這種婦幼皆知的經典傳染病的大流行則主要應歸結於社會因素。動盪的社會秩序、沒有清潔的飲用水、缺醫少葯,成為霍亂流行的最主要因素。去年4~5月,尚比亞、伊拉克、烏干達、莫三比克、南非先後暴發霍亂。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被認為是通過動物傳染給人的,但科學家們一直未能發現其真正的動物宿主,更多的證據表明它可以通過接觸、輸血、呼吸等多種途徑傳播。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病死率達到50%~90%。患者死亡時器官溶解,全身毛孔和腔道出血,死狀恐怖。故該病毒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生物武器
血吸蟲病
近年來,我國血吸蟲病疫情出現了反復,主要表現為釘螺擴散明顯,新疫區不斷增加。目前已有28個縣(市、區)在多年前達到血吸蟲病傳播控制和傳播阻斷標准之後,疫情重新出現明顯回升。

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簡稱。是由A型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種禽類(家禽和野禽)傳染病。禽流感病毒感染後可以表現為輕度的呼吸道症狀、消化道症狀,死亡率較低;或表現為較嚴重的全身性、出血性、敗血性症狀,死亡率較高。這種症狀上的不同,主要是由禽流感的毒型決定的。

脊髓灰質炎
脊髓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臨床以發熱、上呼吸道症狀、肢體疼痛,少數病例出現肢體弛緩性癱瘓為特徵。

3. 原生生物有什麼危害

真核生物域中的一界。
原生生物界
真核原生生物界(Protista)的生物都是有細胞核的,且幾乎是單細胞生物。某些真核原生生物像植物[如矽藻diatom)],某些像動物[如變形蟲(amoeba)、纖毛蟲(ciliate)],某些既像植物又像動物[如眼蟲(euglena)]。
早期藻類是植物的祖先,早期的原生動物是動物的祖先,所以人們對生物進行分類時,常把藻類歸於植物界,把原生動物歸於動物界。
藻類在富營養化的水域中可能會造成藻類污染,如赤潮(海洋中)、水華(淡水中),有的藻類能產生毒素,使食用者中毒。
目前已知有28種原生動物是寄生蟲。我國列入重點的寄生蟲病有五種,分別為:血吸蟲病、瘧疾、黑熱病、絲蟲病和鉤蟲病。其中瘧疾和黑熱病是原生動物引起的。瘧疾由瘧原蟲引起,黑熱病由利士曼原蟲引起。另外還有原生動物椎蟲引起的昏睡病,以及冒滴蟲病、阿米巴痢疾對人類也有重要影響。
此外,寄生原蟲對家禽和某些重要經濟動物也有嚴重影響。

4. 細菌病毒對人類的危害

1)微生物主要包括細菌、病毒、真菌,還有就是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等。
(2)對人有幫助的微生物主要是細菌與真菌。細菌當中的正常菌群是對人體有益的,包括:營養作用(比如大腸埃希氏菌利用營養物質合成維生素K12為人體所用,這是從自然界中攝取不到的,還有如雙歧桿菌,對保持腸道菌群的穩定、對人類的延年益壽等作用)、免疫作用(刺激機體免疫系統處於應激狀態)、生物拮作用(正常菌群競爭性抑制病原菌的入侵)。真菌當中有食用菌,更有產生抗生素物質的很多種真菌。
(3)微生物中對人類的危害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比如:A、許多的病毒可引起人類的病毒性疾病,且目前人類對病毒性疾病還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B、細菌中的病原菌如沙門氏功菌、霍亂弧菌、鼠疫耶爾森菌等等,會引起人類的疾病,甚至是比較嚴重的疾病。C、解脲支原體、沙眼衣原體、肺炎衣原體、梅毒螺旋體、鉤端螺旋體等,都能引起人類的疾病。

5. 微生物對人類的好處,壞處

一、微生物有害的作用:

1.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

2.有些微生物是腐敗性的,即引起食品氣味和組織結構發生不良變化。

3.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

二、微生物有益的作用:

1.很多菌種的次級代謝產物是對人類疾病非常有用的抗生素。如綠色絲狀菌產生的青黴素。

2.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

3.由於微生物生長周期短,繁殖迅速等特點,被用於遺傳育種上,具有重要意義。

(5)病原生物對人類的危害有哪些擴展閱讀

微生物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生存息息相關。有很多食品(如醬油、醋、味精、酒、酸奶、乳酪、蘑菇)、工業品(如皮革、紡織、石化)、葯品(如抗生素、疫苗、維生素、生態農葯)是依賴於微生物製造的;微生物在礦產探測與開采、廢物處理(如水凈化、沼氣發酵)等各種領域中也發揮重要作用。

微生物是自然界唯一認知的固氮(如大豆根瘤菌)與動植物殘體降解者(如纖維素的降解),同時位於常見生物鏈的首末兩端,從而完成碳、氮、硫、磷等生物質在大循環中的銜接。

若沒有微生物,眾多生物就失去必需的營養來源、植物的纖維質殘體就無法分解而無限堆積,就沒有自然界當前的繁榮與秩序或人類的產生與維續。

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多數微生物對人體是無害的。實際上,人體的外表面(如皮膚)和內表面(如腸道)生活著很多正常、有益的菌群。

它們占據這些表面並產生天然的抗生素,抑制有害菌的著落與生長;它們也協助吸收或親自製造一些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如維生素和氨基酸。這些菌群的失調(如抗生素濫用)可以導致感染發生或營養缺失。然而另一方面,人類與動植物的疾病也有很多是由微生物引起,這些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或病原。

參考資料網路——微生物

6. 在我們身邊還有什麼「生物入侵者」,它對人類造成了什麼危害

會因其可能攜帶的病原微生物而對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對人類健康構成直接威脅。 如起源於東亞的「荷蘭榆樹病」曾入侵歐洲,並於1910年和1970年兩次引起大多數歐洲國家的榆樹死亡。又如40年前傳入我國的豚草,其花粉導致的「枯草熱」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每到花粉飄散的7—9月,體質過敏者便會發生哮喘,打噴嚏,流鼻涕等症狀,甚至由於導致其它並發症的產生而死亡。 外來物種入還會給受害各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想要徹底根治已入侵成功的外來物種是相當困難的,實際上,僅僅是用於控制其蔓延的治理費用就相當昂貴。在英國,為了控制12種最具危險性的外來入侵物種,在1989—1992年,光除草劑就花費了3.44億美元,而美國每年為控制「鳳眼蓮」的繁殖蔓延就要花掉300萬美元,同樣,我國每年因打撈水葫蘆的費用就多達5—10億元,由於水葫蘆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接近100億元。 據美國、印度、南非向聯合國提交的研究報告顯示,這三個國家每年受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分別為1500億美元,1300億美元和800多億美元。[4]而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的報告,外來物種在非洲蔓延迅速,已嚴重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和經濟發展,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多達數十億美元,且報告的起草人霍華德認為,目前所了解到的外來物種給非洲造成的破壞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對非洲生態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可能要比估計的大得多。

7. 根據農業部規定,動物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為四類,其中哪類危害程度最高

第一類危害最高,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後對個體或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

一類: 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具有高個體危害和高群體危害,引起的疾病一般不能治癒,如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第九條 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與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相適應的設備;

(二)具有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員;

(三)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的措施;

(四)具有保證病原微生物樣本質量的技術方法和手段。

採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樣本的工作人員在採集過程中應當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並對樣本的來源、採集過程和方法等作詳細記錄。

8. 病毒給人類帶來了哪些危害

一類不具細胞結構介有遺傳、復制等生命特徵的微生物。1892年俄國學者伊凡諾夫斯基首先發現煙草花葉病的病原體可以暢通無阻地穿過細菌不能工巧匠穿過的瓷器,因而命名為過濾性病毒或病毒。病毒體積微小,無細胞結構,絕大多數要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各種病毒具有不同的結構和形態,並具有嚴格的寄主專一性,即只能在一定種類的活細胞中增殖。病毒的基本化學組成為核酸和蛋折質,某些病毒還含有脂類、多糖及無機鹽類等。一種病毒只有一種核酸(DNA或RNA)遺傳物質。根據寄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噬菌體)。
病毒侵害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破壞畜牧業和農作物,會造成國民經濟的重大損失。病毒對人類健康危害很大,許多傳染病如流感、麻疹、乙腦、肺炎、小兒麻痹等到都由病毒引起。某些病毒還能引起動物的腫瘤。細菌病毒污染是發酵工業中的大忌,威脅著農葯、抗生素、酶制劑、有機溶劑的發酵生產和乳品生產等。有些病毒可用於防治害蟲和病原體。病毒還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實驗材料。

9.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分類主要應考慮以下哪些因素

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後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對病原微生物實行分類管理,農業部頒布了動物病原微生物分類名錄,將動物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

1、第一類是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如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牛海綿狀腦病病原。

2、第二類是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如藍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桿菌,布氏桿菌。

3、第三類是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診治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如低致病性流感病毒,偽狂犬病病毒,結核分支桿菌。

4、第四類是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9)病原生物對人類的危害有哪些擴展閱讀:

病原微生物注意事項:

接種細菌時必須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進行接種食品樣品時,必須穿專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應放在無菌室緩沖間, 工作前經紫外線消毒後使用。   

接種食品樣品時,應在進無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後用75%酒精棉球將手擦乾凈。     

進行接種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養基等必須經消毒滅菌,打開包裝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後再使用,金屬用具應高壓滅菌或用95%酒精點燃燒灼三次後使用。     

從包裝中取出吸管時,吸管尖部不能觸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種於試管或平皿時,吸管尖不得觸及試管或平皿邊。

10. 土壤病原體危害人類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當大量的有害物質排入土壤,超過了其自凈能力時,就會引起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在土壤中逐漸積累,通過「土壤一植物一人體」,或通過「土壤一水一人體」間接被人體吸收,達到危害人體健康的程度,這就是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物一般可分為三類。
(1)病原體 主要來自含病原體的人畜糞便、垃圾、生活污水、醫院污水、工業廢水的污染。凡直接施用未經無害化處理的人畜糞肥和污水灌溉或利用其底泥施肥,都會使土壤受到病原體的污染。能污染土壤的腸道細菌有沙門菌、志賀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等。天然土壤中也存有破傷風梭狀芽孢桿菌,能在土壤中存活很長時間。此外,土壤又是蠕蟲卵或幼蟲生長發育的重要場所。它們在一定條件下能存活較長時間,例如蛔蟲卵在潮濕的土壤中能存活2年以上。
(2)有毒物質 主要包括:重金屬元素,如鋁、鉛、鋅等;農葯,危害最大的是有機磷農葯、有機氯農葯及某些含金屬的化肥;致癌物質,如苯並[口]芘等。
(3)放射性物質 核爆炸可產生半衰期較長的放射性元素,鍶-90的半衰期為28年,銫-137的半衰期為30年,都可在土壤中蓄積而長期污染土壤。

閱讀全文

與病原生物對人類的危害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