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笙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歷史悠久,能奏和聲。它是以簧、管配合振動發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
據史籍記載,女媧是被古人尊為人類始祖的伏羲的妹妹。在傳說中,女媧和伏羲具有一種人首蛇身的異相,女媧也被尊奉為人類之母,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人物。
女媧有許多豐功偉績,煉石補天,治理洪水,摶土造人,救災救民,繁衍人類,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女媧發明創造了笙簧。《博雅》引《世本》雲:
女媧作笙簧。笙,生也,
象物貫地而生,以匏為之,其
中空而受簧也。
《說文解字》在解釋「媧」字時,雲:
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
兩者聯系觀之,看出女媧是一位生育人類,創造萬物的偉大母親。傳說,女媧從昆侖山腳下最溫暖的溪水邊取來竹子,用繩子或木框把一些發音不同的竹管編排在一起,還在竹管裡面加上竹製簧片。再選來上好的生長在黃河流域最平緩河段的葫蘆,用葫蘆製成笙斗。吹嘴由木頭製成,木頭是有名的楠木。將編排好的竹管呈馬蹄形狀,排列在笙鬥上面。這一切做好之後,就能吹出悅耳動聽的聲音。
笙的單色清涼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豐滿,低音深厚低沉。女媧把這種樂器當作禮物送給了她的孩子們。她說:「孩子們,當你們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喜悅的時候,可以用它吹曲調,那曲調就是你心情的表達。」
人們感到好神奇,爭先恐後地向女媧學習製作的方法,很快製作這種樂器的手藝就在人們中間傳播開來。
在女媧的教導下,人們還發明了笙簧的其他許多種用法,比如說,用它表達快樂,慶祝豐收,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等等,只是曲調不同而已。
看著孩子們平安、歡樂的生活,女媧覺得自己的工作完成了。至於其他的,她相信人類會在以後的生活中不斷地學習進步的。
這時,一架由白螭帶路、黃雲簇擁、飛龍駕馭的雷車降落在地面上。天帝派人來接女媧回天庭了。女媧登上雷
車,乘雲駕龍而去。大地上的人類為了感激女媧的恩德,表達對她的懷念,就將女媧奉為女媧娘娘,以隆重的形式祭祀她。
遠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就已有了笙的雛型。在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記載。「和」即是後世小笙的前身。《爾雅·釋樂》記載:
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
在我國古代樂器分類中,笙為匏類樂器。《詩經》的《小雅·鹿鳴》寫道: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可見笙在當時已經很流行了。從戰國到漢代的文獻中,共同記載著笙和竽兩種同類樂器。《周禮·春官》中有:
笙師,……掌教歙竽、笙、塤、籥、簫、篪、篴、管。
「笙」為官名,其職務是總管教習吹竽和笙等樂器。竽和笙的區別是:笙體小、簧少;竽體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編管插入葫蘆內,並以葫蘆作為共鳴體,故一些文獻認為竽就是不同形制的笙,如《呂氏春秋·仲夏紀》高綉註:
竽,笙之大者。
春秋戰國時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樂器。竽還一度在宮廷、貴族或市民中廣泛地流行。
春秋時期,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般在重大的儀式或宴請時,都會用「笙」來助興。春秋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位著名的笙演奏家,可見笙在當時的重視程度。後來的戰國時期,笙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成就了笙在演奏樂器中的重要地位。戰國時,齊國國君齊宣王特別喜愛聽竽的大合奏,他在宮廷里專
門成立了300人的大樂隊,以便時常聽樂隊演奏。有個叫南郭先生的人,他本來不會吹竽,也混進了這個樂隊。演奏的時候,他學著別人的樣子雙手捧著竽,搖頭晃腦,裝著在吹奏的樣子。日子一天天地就這樣過去,誰也沒有發現,他同樣得到齊宣王的獎賞。
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齊湣王繼位。這位新國王恰好相反,他喜歡聽竽的獨奏。他把樂隊的人找來,叫他們一個一個地演奏。南郭先生看到這種情況,怕真相暴露,犯欺君大罪,中途就悄悄地溜走了。
成語「濫竽充數」便來自這個寓言。先秦以來,笙的形制變化很大,漢代以前的笙管多以蘆竹或紫竹製作,笙管數為12根至18根,簧片用竹製作,笙斗用瓠製作。漢以後,簧片漸改用銅制。在東漢的古籍里,記載笙的形制。《說文解字》中有:
笙,十三簧,象鳳之身。
東漢時期的《說文解字》記載的竽為36簧。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了一支竽,26管,並設有折疊管,用於產生低音,簧是用銅片製成的。從出土的西漢百戲陶俑和東漢石刻百戲畫像中,也可看出竽在百戲樂隊中佔有重要地位。
隋唐時期竽還存在,但在九、十部樂中已不用,而笙在隋九部樂和唐十部樂中的清樂、西涼樂、高麗樂、龜茲樂中均被採用。唐代涌現出許多演奏笙的名家,他們的技藝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唐代不少詩人還為笙寫下了詩作。
《聽鄰家吹笙》是唐代詩人郎士元的作品。這首詩用比喻、通感和想像的手法,從聽笙寫起,極其浪漫地創造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意境。詩道: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詩人借笙曲傳達心曲,以心曲應和笙曲,正是這個「疑」字,將心曲與笙曲巧妙地融為一體。在這種如幻如夢的奇境之中,讓人真切地感受到「鄰家」笙樂的明麗與歡快。
741年,詩人李白好友元丹丘應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之邀,共同訪道,自其隱居處東蒙山西入長安,途經兗州治城瑕丘,李白為他餞別,特作《鳳吹笙曲》詩,全詩共十六句,惜別之情深切動人。
仙人十五愛吹笙,學得昆丘彩鳳鳴。
始聞煉氣餐金液,復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幾千里,鳳笙去去無窮已。
欲嘆離聲發絳唇,更嗟別調流纖指。
此時惜別詎堪聞,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卻奏仙歌響綠雲。
綠雲紫氣向函關,訪道應尋緱氏山。
莫學吹笙王子晉,一遇浮丘斷不還。
唐代以後,演奏家們把笙斗改為木製,笙斗周圍髹漆繪花紋,形式有19、17和13簧多種;後來又流行一種17簧義管笙,這種笙在17簧以外另備兩支「義管」供轉調時替換用。後來19簧笙也失傳了。後來經過流傳,又用銅斗取代了木斗,同時簧片也從竹製改為銅制。
我國的笙、竽在盛唐時東傳到日本,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里,一直保存著我國唐時製作的吳竹笙、竽各兩支,假斑竹笙、竽各一支,皆為17管,其排列辦法均呈馬蹄形,唯彎曲的吹嘴特別長,鬥上都有油漆彩繪的人物或風景畫。古籍中所說竽為多管,而正倉院所存的唐俗樂使用的竽,則與笙同為17管。
到了宋代,竽則消聲匿跡,在教坊十三部中,只有笙色而無竽色。北宋景德三年,也就是1006年,宮廷樂工單仲辛又製作成19簧笙,此後19簧笙在宮廷和民間又得到了普遍的應用。
明、清以來,流行的笙多為17簧、14簧方笙、13簧和10簧。
我國的笙對西洋樂器的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笙最早就通過「絲綢之路」傳到波斯,1777年,法國傳教士阿米奧又將笙傳
到歐洲。
1780年,僑居俄國的丹麥管風琴製造家柯斯尼克,仿照我國笙的簧片原理,製造出管風琴的簧片拉手,自此管風琴才開始使用音色柔和悅耳的自由簧。
18世紀末,俄國科學院院士雅·什太林,曾撰文稱贊笙是「最受歡迎的中國管風琴」。以後,又促進了風琴和手風琴的發明。
由於笙流傳年代久遠,所以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式樣的笙。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樂器製造者和音樂工作者,對笙進行了不斷的改革,先後試制出擴音笙、加鍵笙等多種新品種,克服了音域不寬、不能轉調和快速演奏不便等缺點,給笙帶來了新的生命力。現在民間使用的笙有13簧、14簧、15簧、17簧等多種,但以14簧、17簧最為流行。
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豐滿,低音渾厚低沉,音量較大。而且在中國傳統吹管樂器中,也是唯一能夠吹出和聲的樂器。在和其他樂器合奏的時候,能起到調和樂隊音色、豐富樂隊音響的作用。在大型的民族管弦樂隊里,笙有時還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笙。
如今,改革後的笙已成為具有豐富表現力的獨奏樂器,既能演奏雄健有力的曲調,也能奏出優美抒情的旋律,代表曲有《孔雀開屏》、《鳳凰展翅》等。
B. "笙"是什麼意思
笙指的是簧管樂器。一般有十七根長短簧管(其中三根不發音)插於銅斗中,奏時手按指孔,利用吹吸氣流振動簧片發音。能奏和音。現經改革,有二十二至三十二簧笙及加鍵笙等。多用於伴奏、合奏或獨奏。
一、說文解字
笙,十三簧。象鳳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大者謂之巢,小者謂之和。
譯文:笙,十三簧的管樂器。形如鳳翼。笙,傳達正月之音。正月之時萬物生長,所以稱它為笙。大笙叫巢,小笙叫和。
二、組詞
笙簫、笙歌、笙鏞、笙竽、笙煖等。
三、字形演變(如圖)
(2)笙是什麼生物擴展閱讀:
一、笙簫 [ shēng xiāo ]
笙和簫。泛指管樂器。
二、笙歌 [ shēng gē ]
泛指奏樂唱歌。
三、笙鏞 [ shēng yōng ]
亦作「笙庸」。古樂器名。鏞,大鍾。
四、笙竽 [ shēng yú ]
笙和竽。因形制相類,故常聯用。竽亦笙屬樂器,有三十六簧。
五、笙煖 [ shēng nuǎn ]
1、謂對笙簧加熱,使音質清亮。
2、指經烤熱過的笙。
C. 笙最早出現於什麼時期
遠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就已有了笙的雛型。在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記載。「和」即是後世小笙的前身。《爾雅•釋樂》記載: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在我國古代樂器分類中,笙為匏類樂器。《詩經》的《小雅•鹿鳴》寫道: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可見笙在當時已經很流行了。從戰國到漢代的文獻中,共同記載著笙和竽兩種同類樂器。《周禮•春官》中有:笙師,……掌教歙竽、笙、塤、籥、簫、篪、篴、管。「笙」為官名,其職務是總管教習吹竽和笙等樂器。竽和笙的區別是:笙體小、簧少;竽體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編管插入葫蘆內,並以葫蘆作為共鳴體,故一些文獻認為竽就是不同形制的笙,如《呂氏春秋•仲夏紀》高綉註:竽,笙之大者。春秋戰國時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樂器。竽還一度在宮廷、貴族或市民中廣泛地流行。春秋時期,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般在重大的儀式或宴請時,都會用「笙」來助興。春秋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位著名的笙演奏家,可見笙在當時的重視程度。後來的戰國時期,笙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成就了笙在演奏樂器中的重要地位。
D. 苼是什麼意思
"笙"意思是:
管樂器名,一般用十三根長短不同的竹管製成,吹奏:笙歌,蘆笙,笙管樂(yuè)。
基本信息:
拼音:shēng
部首:竹
總筆畫:11
部首外:5
(4)笙是什麼生物擴展閱讀:
相關組詞:
1、笙簫[shēng xiāo]
笙和簫。泛指管樂器。
2、笙歌[shēng gē]
泛指奏樂唱歌。
3、笙鏞[shēng yōng]
亦作「笙庸」,古樂器名,鏞,大鍾。
4、笙竽[shēng yú]
笙和竽。因形制相類,故常聯用,竽亦笙屬樂器,有三十六簧。
5、笙煖[shēng nuǎn]
謂對笙簧加熱,使音質清亮。
E. 笙是如何形成的
笙的形成,可以追朔到3000多年前。起初,笙和排簫有點相似,既沒有簧片,也沒有笙斗,只是用繩子或木框把一些發音不同的竹管編排在一起。後來人們逐漸給笙增加了竹質簧片和匏質笙斗,和排簫區別開來。
關於蘆笙的起源,民間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在重巒疊翠的苗嶺山下,在清澈碧綠的清水江畔,在山明水秀的苗家山寨,很早以前住著一對老夫妻,阿爹叫篙確,阿婆叫娓裊,他們40歲才生下一個姑娘,取名榜雀。姑娘心靈手巧,長得比孔雀還美,比黃鶯還會歌唱,苗家後生都很喜歡她,而榜雀暗地卻愛上了青年獵手茂沙。勇敢的茂沙武藝高強,曾殺猛虎為父報仇,射鷹精為民除害。有一次,殺死白野雞怪救了一位姑娘。姑娘得救了,茂沙也走遠了,這姑娘原來就是榜雀,父母見到愛女無比高興,熱淚盈眶。榜雀因找不到茂沙而茶飯不香、容顏憔悴。多才多藝的老阿爹,採金竹、削簧片,做出一支精巧的蘆笙,用它吹出優美的音調,篙確老爹又教寨子里的青年做蘆笙、吹蘆笙。賽蘆笙那天,遠近苗寨的青年都趕來參加,終於引來了頭插白野雞翎的茂沙,榜雀一眼就認出了他,篙確老爹請他到家裡做客,榜雀精神煥發,與茂沙暢敘衷情,兩人結為美滿夫妻。
在錦綉的侗鄉,傳說蘆笙始於三國時代。孔明出兵進犯侗家寨,以戰鼓為號。當時侗族首領孟獲,則令人鑿竹吹音,作為糾集人馬、進攻或退卻的信號,後來逐漸地演變為蘆笙。在一些地區的侗歌中,還記述著製作蘆笙的詳細過程,說是開始曾用木頭削制簧片,吹不出聲音來,繼而改用竹子或牛角製作,雖發了音,但吹起來太費力,後來孟獲的兒子從戰甲上取下一些銅片,仿岩洞滴水聲,將其錘得很薄,裝在蘆竹管上,才發出動聽的聲音來,從而相繼製成了各種大小不同的蘆笙。
笙斗用葫蘆製作,吹嘴由木頭製成,十幾根長短不等的竹管呈馬蹄形狀,排列在笙鬥上面。唐代以後,演奏家們把笙斗改為木製,後來經過流傳,又用銅斗取代了木斗,同時簧片也從竹製改為銅制。
由於笙流傳的年代久遠,所以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式樣的笙。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樂器製造者和音樂工作者,對笙進行了不斷的改革,先後試制出擴音笙、加鍵笙等多種新品種,克服了音域不寬、不能轉調和快速演奏不靈便等缺點,給笙帶來了新的生命力。
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豐滿,低音渾厚低沉,音量較大。而且在中國傳統吹管樂器中,也是唯一能夠吹出和聲的樂器。在和其他樂器合奏的時候,能起到調和樂隊音色、豐富樂隊音響的作用。在大型的民族管弦樂隊里,笙有時還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笙。
F. 笙是什麼意思
笙是流行於江南地區的中國漢民族古老的吹奏樂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並且對西洋樂器的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
結構組成:主要由笙簧、笙苗(即笙體上的許多長短不一的竹管)和笙斗(即連接吹口的笙底座)三部分構成。
一般宮音管(也稱「上筩」或「修撾」)居於中央最高一根管。笙管的長短排列外觀如鳳翼,其腰部箍一「竹箍」(也稱「孤筿」),每根笙管上端的一定部位都有一長方形音窗(也稱「內開穴」)從簧片至音窗的實際距離為耦合振動的有效管長。簧片的音高依據簧舌尖上點粘蠟珠的大小來調節。
先秦以來,笙的形制變化很大,漢代以前的笙管多以蘆竹或紫竹製作,簧片用竹製作,笙斗用瓠製作。漢以後,簧片漸改用銅制。隋唐時期的笙斗改用木製,笙斗周圍髹漆繪花紋。近現代產於蘇州的蘇笙和河南的方笙用木斗,產於山東的笙開始用金屬笙斗。先秦時期的笙管數為12~18根,至唐宋時期,笙管增加到17~19根。
G. 笙指的是什麼智慧樹
摘要 您好親親,經過查詢,笙指的是梧桐樹。笙旳構造,將銅制旳簧片裝在若干竹管下端,這些竹管插在─個木製或銅制旳帶有吹孔旳笙鬥上。吹時用指按著竹管下端所開旳孔,使簧片與管中氣柱發生共鳴而發出樂音。演奏時,除單音外、大都用二音、三音或四音配成和音。解放後,對笙進行了改造,目前,已普遍使用旳有二十─簧、二十四簧、三十六簧以及小排笙、排笙(鍵盤笙)等多種形制。笙旳吹奏技術也有較大發展,除了用於伴奏與合奏外,已發展成為獨奏樂器。 笙旳種類
H. 笙是什麼意思
笙 拼 音shēng
(形聲。從竹,生聲。本義:簧管樂器)
笙,十三簧象鳳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說文》
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爾雅》
笙長四尺。——《風俗通》
三人吹笙,一人吹和。蓋小者。——《儀禮·鄉射禮記》注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小雅·鹿鳴》
使用民族:漢族
笙,是源自中國的簧管樂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由笙苗中簧片發聲,是能奏和聲,吹氣及吸氣皆能發聲,其音色清晰透亮。在傳統器樂和崑曲里,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樂器如笛子、嗩吶的伴奏,為旋律加上純四度或純五度和音。在現代國樂團,笙可以擔當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I. 笙是什麼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歷史悠久,能奏和聲。它以簧、管配合振動發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
遠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就已有了笙的雛型。在出土的殷(公元前1401~前1122)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記載。「和」即是後世小笙的前身。《爾雅·釋樂》記載:「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
在我國古代樂器分類中,笙為匏類樂器。《詩經》的《小雅.鹿鳴》寫道:「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可見笙在當時已經很流行了。
從戰國到漢代的文獻中,共同記載著笙和竽兩種同類樂器。《周禮·春官》中有;「笙師,……掌教歙竽、笙、塤、龠、簫、篪、篴、管。」「笙」為官名,其職務是總管教習吹竽和笙等樂器。竽和笙的區別是:笙體小、簧少;竽體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編管插入葫蘆內,並以葫蘆作為共鳴體,故一些文獻認為竽就是不同形制的竽,如《呂氏春秋. 仲夏紀》高綉註:「竽,笙之大者」。春秋戰國時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樂器。竽還一度在宮廷、貴族或市民中廣泛地流行。
東漢時期的《說文解字》記載竽為36簧。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了一支竽,26管,並設有折疊管,用於產生低音,簧是用銅片製成的。從出土的西漢百戲陶俑和東漢石刻百戲畫像中,也可看出竽在百戲樂隊中佔有重要地位。
隋唐時期竽還存在,但在九、十部樂中已不用,而笙在隋九部樂和唐十部樂中的清樂、西涼樂、高麗樂、龜茲樂中均被採用。唐代涌現出許多演奏笙的名家,他們的技藝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唐代不少詩人還為笙寫下了詩作。
到了宋代,竽則消聲匿跡,在教坊十三部中,只有笙色而無竽色。
過去的笙,音域不廣,一般只用於合奏或伴奏,很少用於獨奏。在演奏樂曲遇到音不夠時,常借音吹奏。如今,改革後的笙已成為具有豐富表現力的獨奏樂器,既能演奏雄健有力的曲調,也能奏出優美抒情的旋律,代表曲有《孔雀開屏》、《鳳凰展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