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篇與微生物有關的綜述性論文
論文範文是指論文寫作參考方面的範文,主要涉及到論文寫作規范、論文格式要求、論文內容要求、不同的學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細微的差別,總體基本都相似。由於論文範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論文範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論文範文分為專題型、論辯型、綜述型和綜合型四大類。
論文範文是指論文寫作參考方面的範文,主要涉及到論文寫作規范、論文格式要求、論文內容要求、不同的學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細微的差別,總體基本都相似。
為了探討和掌握論文的寫作規律和特點,需要對論文範文進行分類。由於論文範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論文範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內容性質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論文範文分為理論性論文範文、實驗性論文範文、描述性論文範文和設計性論文範文。
按議論的性質不同:可以把論文範文分為立論文範文和、駁論文範文。立論性的論文範文是指從正面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一篇論文側重於以立論為主,就屬於立論性論文範文。立論文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以理和事實服人。駁論性論文範文是指通過反駁別人的論點來樹立自己的論點和主張。如果論文範文側重於以駁論為主,批駁某些錯誤的觀點、見解、理論,就屬於駁論性論文範文。駁論文範文除按立論文對論點、論據、論證的要求以外,還要求針鋒相對,據理力爭。
按研究問題的大小不同可以把論文範文分、為宏觀論文範文和微觀論文範文。凡屬國家全局性、帶有普遍性並對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導意義的論文範文,稱為宏觀論文範文。它研究的面比較寬廣,具有較大范圍的影響。反之,研究局部性、具體問題的論文範文,是微觀論文範文。它對具體工作有指導意義,影響的面窄一些。
另外還有一種綜合型的分類方法,即把論文範文分為專題型、論辯型、綜述型和綜合型四大類:
1.專題型論文範文。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直接論述的形式發表見解,從正面提出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一種論文範文。專題應用型論文範文是一種運用所學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能知識,獨立地探討或解決本學科某一問題的論文範文,其基本標准應該是:通過論文範文,可以大致反映作者能否運用所學得的基礎知識來分析和解決本學科內某一基本問題的學術水平和能力。當然,它的選題一般也不宜過大,內容不太復雜,要求有一定的創見性,能夠較好地分析和解決學科領域中不太復雜的問題。
2.論辯型論文範文。這是針對他人在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的見解,憑借充分的論據,著重揭露其不足或錯誤之處,通過論辯形式來發表見解的一種論文範文。
3.綜述型論文範文。這是在歸納、總結前人或今人對某學科中某一學術問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以介紹或評論,從而發表自己見解的一種論文範文。
4.綜合型論文範文。這是一種將綜述型和論辯型兩種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寫成的一種論文範文。
B. 微生物學方面的期刊能被sci檢索的有最近徵稿的沒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微生物學新見》英國
ISSN: 1369-5274,
1998年創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8.005。著名微生物學權威專業性學術期刊,刊載本學科的研究成果、新進展評論、重要參考資料評注和文獻題錄。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酶與微生物技術》美國
ISSN:0141-0229,1979年創刊,全年1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1.705,2005年EI收錄227篇。刊載生物技術的基礎與應用方面的研究論文、評論、專利和文獻摘要。報道相關的經濟、規章和法律信息。
Food Chemistry《食品化學》英國
ISSN:0308-8146,1976年創刊,全年1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1.811。發表原始論文,內容包括食品化學分析,化學添加劑與毒素,與微生物、感覺、營養、生理有關的食品化學,食物加工與貯藏中分子結構的變化,農葯對食品的影響,食品工程與技術的化學質量等。
Food Microbiology《食品微生物學》英國
ISSN:0740-0020,1983年創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1.592。刊載食品微生物學方面的論文、評論、會議報告、簡訊和書評,涉及食品中微生物檢驗的新方法、食品中微生物的發生學與生物化學、食品防腐劑、食品包裝系統、食品損壞與安全、發酵食品、食品佐料和食品酶等。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國際食品微生物學雜志》荷蘭
ISSN:0168-1605,1984年創刊,全年2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2.499。國際微生物學會聯合會和國際食品微生物學與衛生委員會機關刊物。刊載食品微生物學及相關領域的研究論文、快報、述評及書評,涉及食品微生物學和安全性、食品質量和可接受性,以及相關的細菌學、免疫學、真菌學、寄生蟲學、病毒學等。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生物學與生物工程雜志》荷蘭
ISSN:1389-1723,1923年創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0.948, 2005年EI收錄211篇。1998年前刊名為Journal of Fermentation and
Bioengineering,原為日本發酵技術學會出版的《發酵學和生物工程雜志》。1999年該學會改名後,刊物隨之改名。刊載生物科學與技術以及相關生物化學工程、食品技術和微生物學的基礎與應用研究論文、札記、評論和文摘。
Journal of Fermentation and Bioengineering《發酵和生物工程雜志》荷蘭
ISSN:1389-1723,1923年創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1998年後名為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原為日本發酵技術學會出版的《發酵學和生物工程雜志》。1999年該學會改名後,刊物隨之改名。SCI、E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0.948,2005年EI收錄211篇。刊載生物科學與技術以及相關生物化學工程、食品技術和微生物學的基礎與應用研究論文、札記、評論和文摘。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微生物學方法雜志》荷蘭
ISSN:0167-7012,1983年創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2.297。刊載微生物學研究與測定方法方面的研究論文和評論。內容涉及微生物的遺傳學、生理學及新陳代謝,食品微生物學,生物技術,環境與應用生物學,工業微生物學,真菌學,原生動物學,藻類學,醫學與獸醫微生物學等(病毒學與免疫學除外)。
Microbes and Infection《微生物與感染》法國
ISSN:1286-4579,1999年創刊,全年15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3.154。主要刊載分子和細胞生物學、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主機(病毒、細菌、寄生蟲、真菌;
還朊病毒);當地感染的器官和組織的反應,包括本地及免疫病理;傳染性疾病動物模型,包括防微生物非哺乳動物生物體;疫苗開發;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等方面的論文。
Microbial Pathogenesis《微生物病原學》英國
ISSN:0882-4010,1986年創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2.303。發表人和動物傳染病細胞與分子生物學方面的原始論文、評論和札記,涉及病原學、毒性因素、寄生感染與抵抗、免疫機理學、遺傳學、病原體、原核膜機體、原生動物等。
Process Biochemistry《生化工藝》英國
ISSN:0032-9592,1966年創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1.796。刊載微生物應用於工業、農業、食品、醫葯、能源、污染處理等方面的研究論文,報道新產品、新設備、新技術和國際會議的消息。
Research in Microbiology《微生物學研究》法國
ISSN:0923-2508,1886年創刊,全年10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2.426。歷史悠久的專業性學術期刊,刊載有關基礎微生物學、生理學和微生物遺傳學、生態學、應用微生物學、工業微生物學、細菌學和醫學真菌學等微生物學領域的研究論文。不包括病毒學和免疫學方面的內容。
Toxicon《毒素》英國
ISSN:0041-0101,1962年創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2.255。刊載動植物組織和微生物肌體衍生毒素方面的研究論文。
Trends in
Microbiology《微生物學趨勢》英國
ISSN:0966-842X,1992年創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6.648。刊載傳染病毒研究的討論、評論及進展新聞和書評,涉及細胞生物學、免疫學、病毒學生物技術和進化論等領域。
Veterinary
Microbiology《獸醫微生物學》荷蘭
ISSN:0378-1135,1976年創刊,全年2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2.175。刊載家畜和家禽等動物微生物疾病的病源、病因、免疫、傳染、預防、治療、控制和葯物應用等方面的研究論文、簡訊和書評
C. 誰知道在哪裡可以看到學術論文!
朋友:
給您幾個好的網址,是有關論文的,很全!
真心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自己找找吧!
祝你好運!
中文免費論文地址集錦
一、 綜合類
1、藍之韻論文
http://www.21blue.com 門類較全。
2、學生大論文中心
http://www.studa.com/newpaper/
3、蜂朝無憂論文網
http://www.51lunwen.com/main/index.asp
門類很全。
4、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paper/
門類很全。
5、論文帝國
http://www.papersempire.com/
二、 教育類
1、教研論文交流中心
http://www.k12.com.cn/teacher/resource/lunwen/
以中小學教育為主,基礎教育、英語教學文章居多。
2、教育教學論文網
http://www.minaol.com/gb/art/ttd/index.asp
以教育論文為主,包含:語文論文 美術論文 物理論文
化學論文 英語論文 歷史論文 德育論文 教學論文
數學論文 音樂論文 生物論文 自然論文 體育論文
地理論文 攝影論文 勞動技術 農村教育 畢業論文
素質論文 醫學論文 電子電器學 思維科學 計算機論文
活動課教學 書法篆刻論文 創新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
西部教育論文 信息技術論文
3、教育論文
http://dhzyzz.porcelain-china.com/teach.asp
4、中國園丁網論文大觀
http://www.teacher.net.cn/papers
5、北大附小學校教師的文章:
http://www.bdfx.net.cn/5jslw.htm
三、 專業類
1、優秀論文雜志
http://www.interpapers.com/kj/
以科技類為主。
2、論文資料網
http://www.51paper.net/
以財經經濟管理類為主。
3、法律圖書館
http://www.law-lib.com/
文如其名。
4、法學論文資料庫
http://www.law-lib.com/lw/
文如其名。
5、中國總經理網論文集
http://www.cnceo.com/school/lwj.asp
6、mba職業經理人論壇
http://mba.001.com.cn/mbamba.htm
7、中國農業在線-農業論文
http://www.agrionline.net.cn/keji/lunwenzy/
8、體育論文
http://www.zxty.net/proct4.htm
9、財經學位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forumcn.com/sblw/
10、公開發表論文_深圳證券交易所
http://www.sse.org.cn/sse/yjkw/gkfblw.asp
11、中國路橋資訊網論文資料中心
http://www.lqzx.com/lunwen.htm
12、論文商務中心
http://doc.cei.gov.cn/
13、法律帝國:
http://www.fl365.com/gb/lawthinker/bbs/default.asp
四、 論文寫作教學類
1、學術論文
http://www.hrexam.com/advanced1.htm
其實是學術論文的寫作網站。
五、 博碩士論文
1、論文統計
http://www.sci.com.cn/
實際上就是萬方的論文統計。
2、台灣博碩士論文咨訊網
http://datas.ncl.e.tw/theabs/00/
3、北京大學學位論文樣本收藏
http://www.lib.pku.e.cn/xwlw.html
4、學位論文 (清華大學)
http://www.lib.tsinghua.e.cn/new/thesis.html
]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http://www.paper.e.cn/
論文中國 :http://www.chinawrite.com/
新浪論文網分類:http://dir.sina.com.cn/search_dir/jy/lw/
中國論文聯盟:http://www.lwlm.com/
大學生論文庫http://www.syiae.com/lunwen
論文資料網:http://www.51paper.net/
論文下載中心:http://www.studa.net/paper/
畢業論文網:http://www.bylw.com/
學位論文:http://www.lib.tsinghua.e.cn/NEW/thesis.html
無憂論文網:http://www.51lunwen.com/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論文庫:http://lib.blcu.e.cn/dt1000/bys/bys.htm
D. 微生物論文!急!!!
提供小小的 對你有所啟示
2月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發表了中英兩國5個機構聯合完成的有關人類元基因組與健康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引起較大反響,美國合眾國際社及國內多家媒體紛紛進行了報道。人類元基因組其實是人類微生物組的另一種說法。近年來,對該領域研究的逐漸升溫——包括人類元基因組計劃的醞釀啟動、有關元基因組重要研究論文的陸續發表,促使更多科研人員給予關注。日前,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參加「人類微生物組國際研究聯盟(IHMC)」籌備工作的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趙立平教授。
▲作用重要的「小不點兒」
「人體內共生的微生物多達1000多種,它們的基因總和叫『微生物組』,也被稱為『人類元基因組』。」趙立平教授如數家珍地告訴記者:「人們一直認為,一個生物,不管是單細胞細菌還是像人類這樣的高等生物,都是由基因信息控制其生老病死。」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體的生理代謝和生長發育除受自身基因控制外,人體里共生的大量微生物的遺傳信息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所編碼的基因數量是人體自身基因數量的50~100倍,相當於人體的「第二個基因組」。
正是這些共生在人體內、肉眼不可見的「小不點兒」們,對人體的免疫、營養和代謝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人體的健康狀況發生變化,體內共生微生物的組成就會發生變化;反之,體內微生物組成的變化,也會導致人體健康狀況的改變。因此,人體共生微生物的組成可以真實而准確地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
鑒於了解到人類元基因組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科學界積極開展了相關研究。如歐盟、美國和日本的科研人員相繼啟動了人類元基因組研究計劃。趙立平教授特別提到,去年12月9~10日,英、美、法、中等國科學家在美醞釀成立「人類微生物組國際研究聯盟(IHMC)」,計劃今年4月聯合啟動「人類元基因組計劃」,開始對人類元基因組的全面研究。這項被稱為「第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項目將對人體內所有共生的微生物群落進行測序和功能分析,其序列測定工作量至少相當於10個人類基因組計劃,並有可能發現超過100萬個新的基因,最終在新葯研發、葯物毒性控制和個體化用葯等方面實現突破性進展。
▲關注慢性全身性代謝性疾病
去年12月美國《科學》雜志預測:人類共生微生物的研究將可能是國際科學研究在2008年取得突破的7個重要領域之一。趙立平教授談到,當前對人類元基因組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結構的改變與失衡除會導致腸道疾病外,還與很多慢性全身性的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甚至是癌症的發生有著密切關系。
過去一些找不到確切病原菌的腸道疾病,即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如腸易激綜合征等),現在研究認為,腸道內微生物群落結構失調可能與其發生有重大關系。因而在治療上,就可以選擇一些改善腸道菌群失調的微生態制劑。
糖尿病原來僅僅被認為是糖代謝異常,現在研究卻發現,菌群失調可能是造成糖尿病發生的一個影響因素。趙立平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糖尿病模型動物腸道中的一些特定菌的數量有所變化——兩種乳酸菌數量明顯下降。國外也有研究報道,補充乳酸菌制劑能緩解模型動物的糖尿病症狀。這「一減一加」的事實說明,腸道內某些種類的乳酸菌可能參與了糖尿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菌群的變化不僅是糖尿病的後果,也可能是糖尿病的誘因。
盡管肥胖受一定的遺傳因素影響,但環境因素也對其產生重要作用。趙立平教授強調,菌群就是其中之一,即飲食結構改變產生的菌群結構異常可導致肥胖。美國學者Gordon及其同事近年來在肥胖與菌群關系的一系列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發現,遺傳性肥胖小鼠和瘦型小鼠腸道菌群的組成有明顯差異,且肥胖表型可以隨菌群在不同個體間發生轉移;他們對人體的研究也獲得了相似的結果。更令人興奮的發現是,腸道菌群可以直接調節宿主脂肪存儲組織的基因表達活性,使宿主增加脂肪的積累。這些研究有力地支持了腸道菌群在人類這樣的「超級生物體」生理代謝中的地位。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肥胖是人的基因和微生物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後者的作用可能更大。
▲「中國舞」應能獨領風騷
在世界各國對人類元基因組研究相繼加大研究力度的同時,我國學者也不甘示弱。目前,圍繞腸道菌群與感染性疾病的關系,由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牽頭的國家「973」計劃項目已經啟動;在科技部和上海市的支持下,由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中科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和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中心等單位承擔的中法腸道元基因組國際合作項目也已順利啟動;在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CDC)、閘北區CDC和盧灣區CDC的大力配合下,已經完成了1000多人的上海常住居民「營養、菌群與肥胖的病例對照研究」的現場體檢和血液、尿液和糞便樣品的採集工作,這是目前國際上規模最大的人類元基因組人群研究項目,備受國際同行關注。
但從整體來講,我國的人類元基因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如何充分利用我國的特有優勢參與國際競爭,加快人類元基因組研究步伐,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在采訪中,趙立平教授多次強調,我國目前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如果組織得當,在國際人類元基因組研究的大舞台上,應該能跳出一支支漂亮的「中國舞」。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姓名.所在單位.
摘要:
小到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對人類卻起著難以想像的巨大作用。有時危害人類,給我們帶來災難。但在某些方面,它又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和災難。
關鍵詞:微生物,應用,危害,人類.
The relation between microorganism and mankind
--Zhang Jingjing (20044274) living creature engineering of the life science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of Heilongjiang 3 class
Abstract:
I am small to arrive the naked eye unseen microorganism to the mankind but have the huge function of hard imagination.Sometimes endanger mankind, bring us a disaster.But in some aspects, it is our mankind's good friend again, helping us to solve problem with disaster.
Keywords: Microorganism, applied, endanger, mankind.
什麼是微生物?微生物是泛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它們體積微小,結構簡單。它與人類關系密切,它既能造福於人類,也能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微生物學在解決當代重大社會問題中起著重要作用。例如微生物採油技術中,它發揮令人難以想像的巨大作用。它可降低原油的黏度,增加原油的流動性,從而大大提高了原油的採收率。此種技術成本低,設備簡單,不傷害地層,不污染環境,而且效益顯著。1995~2000 年,斯諾克爾石油技術公司實施該技術且獲得很好的效益[1]。而日本則把光合菌、乳酸菌、酵母菌、發酵絲狀菌、放線菌等功能各異的80 多種微生物組成的一種活菌制劑。這些微生物組合在一個統一體中,互相促進,共同構成一個復雜而穩定的具有多元功能的微生態系統,可抑制有害微生物,尤其是病原菌和腐敗細菌的活動,促進植物生長。該技術在自然農法中廣泛應用。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微生物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在生物制葯、能源、環保、食品、工業等方面,微生物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然而,微生物在給人類提供諸多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我們用的化妝品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環境,在生產、儲藏和使用過程中極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化妝品中常見細菌主要以芽胞桿菌屬、假單胞菌屬、葡萄球菌屬為主,這幾個屬的細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對環境抵抗力較強,污染機會較多[2]。真菌主要有木霉屬、麴黴屬、根霉屬、脈孢菌屬、短梗霉屬、假絲酵母屬和紅酵母屬等,這些菌也是自然環境中常見的黴菌和酵母[3]。受到微生物污染的化妝品不但產品腐敗變質,更重要的是致病微生物污染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別外飲水機污染也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衛生問題,有的飲水水質量已經遠遠達不到合格飲用水的衛生質量,所謂的純凈水、礦泉水等已不能直接飲用,主要是被大腸桿菌等微生物污染。這種狀況很可能加重夏秋季腸道病的流行。研究人員還指出,室內空氣也存在著微生物污染,它可引起人體出現眼刺激感、哮喘、過敏性皮炎、過敏性肺炎和傳染性疾病,重者甚至因感染而死亡。室內建築材料和家用電器是室內空氣的主要污染源,它不僅能釋放出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同時也為微生物的孳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由此可見,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它不僅造福與人類,也會傷害人類。因此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微生物,並利用它保護環境、造福人類,這是我們的期望也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 1 ] 謝明傑,謝正,鄒翠霞,曹文偉.微生物降解原油提高原油採收率的研究[J].撫順石油學院學報,1999,(2).
[ 2 ] 東秀珠,蔡妙英. 常見細菌系統鑒定手冊[ M] . 北京:科學出版
社,2001.
[ 3 ] 魏景超. 真菌鑒定手冊[ M] . 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收稿日期:2003 -08 -12)
[ 4 ] 金京德. 有效微生物研究會·EM活用技術事例集·EM研究所·2004年·
人類與微生物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1,土壤中的分解者——真菌、. 微生物和土壤動物分解死去的動物和 植物,清除有機垃圾,給人類創造一個潔凈的環境;
2,微生物給人類在衣、食、住、行、醫葯、美學和科學進步等等方面提供的用場太豐富了;
3,微生物可以形成完整的食物網,同時它們又是他動物的食物,通過捕食與被捕食的關系把動植物,微生物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復雜的關系網。
4,現代人類是由人類、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其它生物種類在其所分享的不斷變化的大自然的脅迫中進化而來。這種共同進化的過程受多方面的影響,諸如:環境的變遷、人類的遷徙、人類行為的變化、其它物種數量的增加和減少以及微生物命運的不斷變更。
5,保持一直處於人體與病原微生物間的最大程度上的微妙平衡可以使生態安全得到加強。現代人類和多種多樣的微生物隨著時間的前移而共同進化,這種關系大可用「和平共處」來描述。這種「和平」來自於人類對於病原微生物的經驗發展而得來的對免疫性的認識。
E. 國內微生物SCI期刊有哪些影響因子分別是多少
國內生物類期刊中,排在第一的《Cell Research》雜志已經成為了本領域較為有影響力的期刊,不少著名學者都選擇將新成果發表在該期刊上,其影響因子自突破10之後,今年又穩步上升至了12.413,這份期刊於1990年創刊,2001年首次獲得影響因子,這份雜志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 同時,中科院的另外一份期刊:MOL PLANT(分子植物) 也升至6.337,排在第三,據報道這兩份期刊SCI影響因子位於同學科前10%,另外中科院還有《國家科學評論》《中國病毒學》今年上半年被SCI正式收錄。
MOL PLANT(分子植物)創刊於2008年,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和中國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承辦。目前這份期刊在植物科學領域期刊中已位列亞洲第一,在全球植物生物學領域研究類期刊排名也很靠前,前面的幾份期刊是Plant Cell, Plant Physiology, New Phytologist等,可見這一期刊已躋身國際植物學領域頂級期刊行列。
還有遺傳學報(J GENET GENOMICS)也是發展迅猛,影響因子從去年的2.924上升至3.585,這份期刊由中國遺傳學會,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主辦,主要刊載動物、植物、醫學和微生物等遺傳學領域的研究論文,也包括該領域中的最新技術和最新方法。大
F. 求一篇簡單的微生物論文,給個題目就行了,急
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簡稱microbe)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
原核:細菌、放線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氏體、衣原體。
真核:真菌、藻類、原生動物。
非細胞類:病毒和亞病毒。
微生物一般地,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微生物的定義
一切肉眼看不見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總稱
1 特點: 個體微小,一般<0.1mm。
構造簡單,有單細胞的,簡單多細胞的,非細胞的
進化地位低。
2 分類 原核類: 三菌,三體 。
真核類: 真菌,原生動物,顯微藻類。
非細胞類: 病毒,亞病毒 ( 類病毒,擬病毒,朊病毒)
3 五大共性: 體積小,面積大
吸收多,轉化快
生長旺,繁殖快
適應強,易變異
分布廣,種類多
二、微生物的類群
1 細菌:
(1)定義:一類細胞細短,結構簡單,胞壁堅韌,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強的原核生物
(2)分布:溫暖,潮濕和富含有機質的地方
(3)結構:主要是單細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桿形,螺旋形
細胞壁
基本結構 細胞膜
細胞質
結構 擬核
鞭毛
特殊結構 莢膜
芽孢
(4)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
(5)菌落: 單個細菌用肉眼是看不見的,當單個或少數細菌在固體培養基啊行大量繁殖時,便會形成一個肉眼可見的,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子細胞群落.
菌落是菌種鑒定的重要依據.不同種類的細菌菌落的大小,形狀光澤度顏色硬度透明毒都不同.
2 放線菌
(1)定義:一類主要成菌絲狀生長和以孢子繁殖的陸生性較強的原核生物
(2)分布:含水量較低,有機物較豐富的,呈微鹼性的土壤中
(3)形態構造:主要由菌絲組成,包括基內菌絲和氣生菌絲(部分氣生菌絲可以成熟分化為孢子絲,產生孢子)
(4)繁殖:通過形成無性孢子的形式進行無性繁殖
無性繁殖 有性繁殖
(5)菌落:在固體培養基上:乾燥,不透明,表面呈緻密的絲絨狀,彩色乾粉
3 病毒
(1) 定義: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
(2)結構:
(3)大小:
一般直徑在100nm左右
最大的病毒直徑為200nm的牛痘病毒
最小的病毒直徑為28nm的脊髓灰質炎病毒
(4)增殖:以 噬菌體為例:
吸附 侵入 增殖 裝配 釋放
第二節微生物的營養
一、微生物的化學組成
C,H,O,N,P,S以及其他元素
二、微生物的營養物質
1 水和無機鹽
2 碳源:凡能為微生物提供生長繁殖所需碳元素的營養物質
來源
作用
3氮源:凡能為微生物提供所必需氮元素的營養物質
來源
作用:主要用於合成蛋白質,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謝產物
4 能源:能為微生物生命活動提供最初能源來源的營養物質或輻射能
根據碳源和能源分類:
5生長因子:微生物生長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機物
能引起人和動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類:
1.真菌:引起皮膚病。深部組織上感染。
2放線菌:皮膚,傷口感染。
3螺旋體:皮膚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鉤端螺旋體病。
4細菌:皮膚病化膿,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敗血壓症,急性傳染病等。
5立克次氏體:斑疹傷寒等。
6衣原體: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腦炎,麻疹,艾滋病等。
8支原體:肺炎,尿路感染。
生物界的微生物達幾萬種,大多數對人類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環境下能引起感染稱條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變質,腐敗,正因為它們分解自然界的物體,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質循環。
有些人誤將真菌當作細菌,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誤解。尤其以80年代以前未受過系統生物學教育者。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資料顯示:傳染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據第一位。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大量的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許多菌株發生變異,導致耐葯性的產生,人類健康受到新的威脅。一些分節段的病毒之間可以通過重組或重配發生變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與前次導致感染的株型發生了變異,這種快速的變異給疫苗的設計和治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耐葯性結核桿菌的出現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結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圍內猖獗起來。
微生物千姿百態,有些是腐敗性的,即引起食品氣味和組織結構發生不良變化。當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們可用來生產如乳酪,麵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須通過顯微鏡放大約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細菌,1000個疊加在一起只有句號那麼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敗的牛奶中約有5千萬個細菌,或者講每誇脫牛奶中細菌總數約為50億。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50 億個細菌。
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們發現的微生物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由於培養方式等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現今發現的微生物還只佔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也相當奧秘。例如健康人腸道中即有大量細菌存在,稱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細菌種類高達上百種。在腸道環境中這些細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質甚至葯物的分解與吸收,菌群在這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還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調,就會引起腹瀉。
隨著醫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人們對基因、遺傳物質等專業術語也日漸熟悉。人們認識到,是遺傳信息決定了生物體具有的生命特徵,包括外部形態以及從事的生命活動等等,而生物體的基因組正是這些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因此闡明生物體基因組攜帶的遺傳信息,將大大有助於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奧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體的變異規律、毒力和致病性,對於傳統微生物學來說是一場革命。
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代表的生物體基因組研究成為整個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權威性雜志《科學》曾將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評為世界重大科學進展之一。通過基因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遺傳機制,發現重要的功能基因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疫苗,開發新型抗病毒、抗細菌、真菌葯物,將對有效地控制新老傳染病的流行,促進醫療健康事業的迅速發展和壯大!
從分子水平上對微生物進行基因組研究為探索微生物個體以及群體間作用的奧秘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為了充分開發微生物(特別是細菌)資源,1994年美國發起了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MGP)。通過研究完整的基因組信息開發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僅能夠加深對微生物的致病機制、重要代謝和調控機制的認識,更能在此基礎上發展一系列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基因工程產品,包括:接種用的疫苗、治療用的新葯、診斷試劑和應用於工農業生產的各種酶制劑等等。通過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進新型菌株的構建和傳統菌株的改造,全面促進微生物工業時代的來臨。
工業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葯、冶金、采礦、石油、皮革、輕化工等多種行業。通過微生物發酵途徑生產抗生素、丁醇、維生素C以及一些風味食品的制備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參與皮革脫毛、冶金、採油采礦等生產過程,甚至直接作為洗衣粉等的添加劑;另外還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作為天然的微生物殺蟲劑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通過對枯草芽孢桿菌的基因組研究,發現了一系列與抗生素及重要工業用酶的產生相關的基因。乳酸桿菌作為一種重要的微生態調節劑參與食品發酵過程,對其進行的基因組學研究將有利於找到關鍵的功能基因,然後對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適於工業化的生產過程。國內維生素C兩步發酵法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的基因組研究,將在基因組測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與維生素C生產相關的重要代謝功能基因,經基因工程改造,實現新的工程菌株的構建,簡化生產步驟,降低生產成本,繼而實現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對工業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不斷發現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謝過程和代謝產物生成相關的功能基因,並將其應用於生產以及傳統工業、工藝的改造,同時推動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
農業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認清致病機制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
據資料統計,全球每年因病害導致的農作物減產可高達20%,其中植物的細菌性病害最為嚴重。除了培植在遺傳上對病害有抗性的品種以及加強園藝管理外,似乎沒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積極開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組研究,認清其致病機制並由此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顯得十分緊迫。
經濟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國際上第一個發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還有一些在分類學、生理學和經濟價值上非常重要的農業微生物,例如:胡蘿卜歐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單胞菌以及我國正在開展的黃單胞菌的研究等正在進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剛剛測定完成。借鑒已經較為成熟的從人類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組學信息篩選治療性葯物的方案,可以嘗試性地應用到植物病原體上。特別像柑橘的致病菌這種需要昆蟲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種類,除了殺蟲劑能阻斷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過遺傳學研究找到毒力相關因子,尋找抗性靶位以發展更有效的控制對策。固氮菌全部遺傳信息的解析對於開發利用其固氮關鍵基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環境保護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找到關鍵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濫用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也日益嚴重。面對全球環境的一再惡化,提倡環保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聲。而生物除污在環境污染治理中潛力巨大,微生物參與治理則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機物;還能處理工業廢水中的磷酸鹽、含硫廢氣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夠分解纖維素等物質,並促進資源的再生利用。對這些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謝過程的遺傳背景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關鍵基因,將其在某一菌株中組合,構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時降解不同的環境污染物質,極大發揮其改善環境、排除污染的潛力。美國基因組研究所結合生物晶元方法對微生物進行了特殊條件下的表達譜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機物的關鍵基因,為開發及利用確定目標。
極端環境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深入認識生命本質應用潛力極大
在極端環境下能夠生長的微生物稱為極端微生物,又稱嗜極菌。嗜極菌對極端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極端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有助於從分子水平研究極限條件下微生物的適應性,加深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有一種嗜極菌,它能夠暴露於數千倍強度的輻射下仍能存活,而人類一個劑量強度就會死亡。該細菌的染色體在接受幾百萬拉德a射線後粉碎為數百個片段,但能在一天內將其恢復。研究其DNA修復機制對於發展在輻射污染區進行環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義。開發利用嗜極菌的極限特性可以突破當前生物技術領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術手段,使環境、能源、農業、健康、輕化工等領域的生物技術能力發生革命。來自極端微生物的極端酶,可在極端環境下行使功能,將極大地拓展酶的應用空間,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術加工過程的基礎,例如PCR技術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滌劑中的鹼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義。極端微生物的研究與應用將是取得現代生物技術優勢的重要途徑,其在新酶、新葯開發及環境整治方面應用潛力極大。
微生物在整個生命世界中的地位!
當人類在發現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大界-動物界和植物界。隨著人們對微生物認識的逐步深化,從兩界系統經歷過三界系統、四界系統、五界系統甚至六界系統,直到70年代後期,美國人Woese等發現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才導致了生命三域學說的誕生。該學說認為生命是由古菌域(Archaea)、細菌域(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carya)所構成。在圖示「生物的系統進化樹」中,左側的黃色分枝是細菌域;中間的褐色和紫色分枝是古菌域;右側的綠色分枝是真核生物域。
古菌域包括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廣域古菌界(Euryarchaeota)和初生古菌界(Korarchaeota);細菌域包括細菌、放線菌、藍細菌和各種除古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域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動物和植物。除動物和植物以外,其它絕大多數生物都屬微生物范疇。由此可見,微生物在生物界級分類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生命進化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Brown等依據平行同源基因構建的「Cenancestor」生命進化樹,認為生命的共同祖先Cenancestor是一個原生物。原生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兩個分支,一個是原核生物(細菌和古菌),一個是原真核生物,在之後的進化過程中細菌和古菌首先向不同的方向進化,然後原真核生物經吞食一個古菌,並由古菌的DNA取代寄主的RNA基因組而產生真核生物。
從進化的角度,微生物是一切生物的老前輩。如果把地球的年齡比喻為一年的話,則微生物約在3月20日誕生,而人類約在12月31日下午7時許出現在地球上。贊同92| 評論
G. 微生物論文 2000字
微生物學論文 會計072 袁璐 060712224 微生物(microorganism簡稱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見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都是一些個體微小(一般<0.1mm)、構造簡單的低等生物,包括屬於原核類的細菌(真細菌和古細菌)、放線菌、藍細菌、支原體、立克次氏體、和衣原體;屬於真核類的真菌(酵母菌、黴菌和蕈菌)、原生動物和顯微藻類;以及屬於非細胞類的病毒和亞病毒(類病毒、擬病毒和朊病毒)。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在21世紀的生命科學的發展中,微生物更是發揮了無可爭辯的關鍵作用。 在整個生物界中,各種生物體形的大小相差十分懸殊,微生物由於其形體都極其微小,因而導致了一系列與之密切相關的五大共性特徵:1. 體積小,面積大。這有效地增強了微生物的信息溝通能力,並由此產生其餘四個共性特徵。2. 吸收多,轉化快。這個特性為微生物的高速生長繁殖和合成大量代謝產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3. 生長旺,繁殖快。它使得對生物學理論的研究周期大為縮短,空間減小,經費降低,效率提高。4. 適應強,易變異。微生物對地球上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堪稱生物界之最,其有益的變異後代可以為人類創造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5. 分布廣,種類多。微生物的種類多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物種的多樣性,生理代謝類型的多樣性,代謝產物的多樣性,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以及生態類型的多樣性。微生物的分布廣,種類多這一特點,為人類在新世紀中進一步開發利用微生物資源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前景。 既然微生物有如此的五大共性特點,在日常生活中,微生物必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們常吃的醬腌菜,腐乳,米酒都是糧食用微生物加工後的產物;真菌類的靈芝,蟲草可以治病,銀耳、木耳、蘑菇、平菇是,美味佳餚,它們都屬於微生物。再如微生物在工業上用於釀酒,生產調味品、酶制劑、有機酸等;在醫葯衛生上用微生物生產的抗菌素、生化葯品,以及製成疫苗等等,在對人類的健康問題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農業上根瘤菌劑大大提高了豆科作物的產量,用微生物防止害蟲,既殺蟲又安全;在現在的能源開發,環境污染的治理問題上微生物更是起著重要的作用。再到20世紀生命科學的發展,DNA功能的闡明,中心法則的提出,遺傳工程的提出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現,微生物充當著重要的研究主角。由此可見,微生物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H. 跪求一片SCI上發表的微生物方向完整論文~~急用
您到中國知網www.cnki.net 裡面有全部的論文庫,全文的,可直接注冊後下載,祝您愉快!
我幫您下載了一篇很短的,不知道是否對您有用,其他的可看參考資料後自行下載哦。科技傳播雜志吳卓穎編輯,有其他需要咨詢的可直接加我。祝您好運哦!
臨床微生物檢驗的快速診斷技術研究進展
關鍵詞:分子生物 來源: CHKD期刊全文庫《當代醫學》2099年第16期
(本文作者:解放軍第二五二醫院 李蘇利)
目前感染性疾病仍然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隱患。隨著新發和突發感染性疾病的涌現,曾已被控制的感染性疾病的卷土重來,造成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種類日益復雜,常見的病原微生物的威脅不僅沒有消除而且出現了大量耐葯菌株,加上新的病原微生物的出現,給臨床診斷和治療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嚴峻的現實給病原微生物的檢測和診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臨床微生物實驗室提出: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盡可能把目標集中在快速診斷方面。利用一切手段將實驗室數據轉化為臨床有用的信息。
1 自動化鑒定技術的應用
臨床微生物的實驗室檢查以染色、培養、生化鑒定等為主,尤其是分離培養,目前仍然是許多病原體檢測的「金標准」。但是,由於細菌的生長繁殖需要一定時間,使檢測周期難以縮短。此外,很多病原體的培養受營養要求、抗生素應用及病原體含量等因素的影響,用傳統人工方法操作復雜、檢測周期長,敏感性與特異性也有限。為解決這一問題,各種自動化培養和鑒定系統不斷產生,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和應用,先後出現了許多自動與半自動細菌鑒定與葯敏系統,統稱為「微生物鑒定專家系統」,這些系統大大提高了臨床實驗室的工作效率和檢測的准確性,傳統鑒定方法也在逐步改進,並在一定程度內加快了檢測速度。
2 免疫學方法
免疫學技術是利用特異性抗原抗體反應,檢測病原微生物,簡化了病原微生物的鑒定步驟,備受關注。各大文獻資料庫提供的數據顯示,幾乎建立了所有病原體的血清學檢測方法,表明該方法已成為一種微生物實驗室常用的成熟的檢測技術。
2.1 凝集技術 常用的凝集技術有乳膠凝集技術和血清凝集技術。用於微生物的初步診斷、分型、鑒定,例如霍亂弧菌和志賀菌的分型,大腸桿菌O.57:H7、腦膜炎球菌等,短時間內就可完成鑒定。該診斷法具有操作簡便、快速、准確、特異性強、陽性率高等特點。
2.2 熒光抗體技術 熒光抗體技術是根據抗原抗體反應具有高度的特異性,把熒光素作為抗原標記物,在熒光顯微鏡下檢查呈現熒光的特異性抗原抗體復合物及其存在部位。熒光抗體技術的主要特點是特異性強、速度快。呂治林等報道由美國同行所作的用炭疽桿菌細胞壁(CW-DFA)和莢膜抗原(CAP-DFA)特異的熒游標記的單克隆抗體,可快速鑒別炭疽桿菌。
2.3 酶免疫技術 酶聯免疫技術現已被廣泛地應用於多種病原微生物的檢測,可檢測樣本中病原體抗原,也可檢測機體中的抗體成分。應用單克隆抗體結合硝酸纖維膜上的斑點ELISA技術,已成功地自患者的咽拭標本中同時檢出可能存在的肺炎支原體、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Gehring等用酶聯免疫化學發光法(ELIMCL)測定大腸桿菌O.57:H7。許多疾病的檢測都已有商品化的試劑盒出現。
3 分子生物學技術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使人們對微生物的認識從外部表型逐漸轉向內部基因結構特徵,微生物的檢測也從生化、免疫方法轉向基因水平檢測,對於那些難培養和不可能培養的微生物,可直接通過獲得基因信息,給微生物學的檢測帶來嶄新的領域,為科學快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3.1 PCR技術 PCR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異性,在病原體檢測上,對形態和生化反應不典型的微生物鑒定,常規方法常難以准確檢測,即使出現大量死菌PCR也能做出准確的鑒定;不受混合標本的影響,可輕易從含有大量正常菌群的標本中鑒定病原菌;對於生長緩慢或難於培養的微生物鑒定,如分枝桿菌、幽門螺桿菌、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等,目前其他方法陽性檢出率很低,PCR技術對這類菌株的鑒定有重要意義。
但是常規PCR技術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出現假陽性、形成引物二聚體,檢測操作也比較繁瑣,中間污染環節多,易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為了克服這些不足,一些新的PCR技術漸衍生出來並被用於實踐,如巢式PCR、逆轉錄PCR、多重PCR、通用引物PCR(UP-PCR)、PCR單鏈構象多態性分析、隨機引物DNA多態性擴增(RAPD)、限制性長度多態性分析(RFLP)、實時熒光定量PCR等。
3.2 基於16S rRNA與GyaB的檢測技術
3.2.1 以16S rRNA為靶基因進行檢測 16S rRNA存在於所有原核生物細胞中,它們相對穩定且有較高的拷貝數,其序列中含可變區及高度保守區,因此可設計群、屬、種特異性的探針。現階段各種常見細菌的16S rRNA基因幾乎全部測序完成,16SrRNA編碼基因的這些特點使之成為較理想的細菌基因分類的靶序列,逐漸成為細菌鑒定、分類的「金標准」。
3.2.2 以促旋酶(g yras e)B亞單位基因靶基因進行檢測GyaB除了具有16S rRNA所具有的優點外,其基因進化率高於核糖體基因,還有GyaB在近乎全部細菌中呈單拷貝形式。有研究表明,基於GyaB序列構建的進化圖譜與基於DNA-DNA雜交的相一致。因此,GyaB的分析特別適合於菌株的區別和鑒定。Fukushima等以GyaB基因為靶基因設計基因晶元來檢測分枝桿菌屬,實驗結果顯示此晶元鑒別分枝桿菌達到種水平,並且能區別密切相關的菌種,這對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說明分析GyaB基因序列對於在菌種水平鑒別細菌是快速而有效的方法。
3.3 多位點序列分型 多位點序列分型(MLST)是近年來發展很快的分子生物學分析方法,具有很高的分辨能力,既適於分子流行病學研究,也可用於分子進化學的研究。MLST越來越多地被作為能進行國際間菌株比較的常用工具,建立一種更為准確的分析系統方法,並且用於研究出現的不同的抗生素抵抗株,相關特殊基因型及新的變異株引起的疾病流行病學分析和種群結構的研究。
3.4 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LAMP) 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LAMP),是近年來發展出的一種敏感、特異、方便快捷的核酸擴增技術。與傳統方法相比,不需要熱循環為等溫擴增,且由於反應中產生大量的副產物-白色焦磷酸鎂沉澱,擴增產物可不經過電泳,通過肉眼觀察或濁度計即可判定結果。因此LAMP是一種不需要熱循環儀、肉眼即可判定結果的高度特異和敏感的DNA擴增方法。該法針對靶基因的6個區域設計4條特異引物,利用一種鏈置換聚合酶在恆溫條件(65℃左右)保溫約60min即可完成核酸擴增反應,擴增出特徵性梯狀條帶。還可通過設計兩條環引物可使反應速度提升1/2~1/3。LAMP技術可用於病原微生物的現場快速檢測、戰時野外及基層普及應用。
4 分子生物感測器
分子生物感測器是將新興的感測器技術和分子診斷技術相結合而成的一種新技術,是現代臨床診斷發展的一個新方向。由於生物感測器檢測准確、操作簡便等特點,近年來已經在許多領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感染類疾病診斷、葯物篩選、未來戰爭生物戰劑監測等領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其中臨床中用於病原體檢測的以DNA生物感測器最為常見。華裔科學家陳建柱最新製成的生物感測器,僅需20s時間即可檢測出微量SARS病毒、天花病毒及炭疽桿菌等的存在,從而達到早期診斷的目的。
5 基因晶元
基因晶元是高通量的群體指標分析系統,基因晶元技術是一項全新的技術,它以一次性檢查上萬個基因的優勢,被譽為是基因功能研究中最偉大的一項發明。它以許多特定的寡核苷酸片斷或基因片斷作探針,有規律地排列、固定在諸如矽片、 玻璃片、尼龍膜等固相介質上形成生物分子點陣,以達到一次試驗同時檢測多種疾病或多種樣品的目的。基於高通量、微型化和平行分析的特點,基因晶元在微生物病原體檢測、種類鑒定、功能基因檢測、基因分型、突變檢測和基因組監測等研究領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許多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基因組測序已經完成,將許多代表各種微生物的特殊基因製成1張晶元,經反轉錄就可檢測樣本中有無病原體基因的表達及表達水平,由此判斷病人感染病原、感染進程以及宿主反應等,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檢測效率。
6 蛋白指紋圖譜技術
蛋白質指紋圖譜技術是隨著蛋白質組學興起的一種新技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有必要從蛋白質水平來研究微生物。蛋白質是細菌功能的執行者,細菌種類繁多,不同的蛋白種類決定細菌千變萬化的功能和特徵。1996年,Clayin等採用MALDITOF MS質譜成功鑒定了革蘭陰性和革蘭陽性細菌,表明不同屬種的細菌具有不同的蛋白指紋圖譜,同一種細菌具有相似的蛋白指紋圖譜,根據細菌蛋白指紋圖譜可對細菌進行快速鑒定。中科院微生物所唐宏研究員等利用「蛋白質質譜指紋圖譜」最新技術及其檢測辦法,可以分析得出SARS與非SARS病人血清中的蛋白質成分變化。這種檢測SARS病毒方法經北京天壇醫院臨床證實,陽性率接近95%,特異性將近96%,能在病人發燒的第一天即可以得出滿意的檢測結果。有專家稱蛋白質指紋圖譜技術標志著一種劃時代的診斷模式的誕生。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臨床病原菌檢測將向著高度自動化和開發簡便的快速檢測技術兩個方向發展。分子生物學技術通過自動化儀器的使用,將在病原菌診斷、鑒定和耐葯基因檢測方面發揮巨大的的作用。隨著多學科交叉時代的到來,最終將徹底改變臨床病原菌檢測的現狀和傳統觀念,實現高效高質、快速統一。
I. 微生物新種可以發表到哪些期刊上
微生物前沿,關注微生物領域最新進展的國際中文期刊,主要刊登微生物學領域內最新學術進展和發展動態的相關論文
J. 在哪裡可以看到大量的學術論文
中國知網。
但是現在一般資料庫都是要收費的,要想免費搜索大量學術論文,除非你通過某學校的校園網進入該校圖書館的資料庫,一般大學都是會購買相關專業的資料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