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循環冷卻水中的微生物來源有那些
首先,在水的蒸發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空氣進入冷卻塔,微生物也隨空氣進入冷卻水中。
二是冷卻水系統的補充水或多或少會有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也與補充水一起進入冷卻水系統。
在陽光照射下,藻類通過二氧化碳、碳酸氫鹽等碳源進行光合作用,吸收碳營養,釋放氧氣。因此,當藻類大量繁殖時,會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有利於氧的去極化,從而加速腐蝕過程。
循環水系統中微生物的大規模繁殖會使循環水的顏色變黑,造成惡臭並污染環境。同時,形成大量的粘液以降低冷卻塔的冷卻效率,並且木材劣化和腐爛。粘泥沉積在熱交換器中,這降低了傳熱效率和水頭損失。沉積在金屬表面上的污泥會造成嚴重的水垢腐蝕,並且還會隔離腐蝕和阻垢劑對金屬的影響。該葯物不能發揮其適當的腐蝕和阻垢性能。
除加速垢下腐蝕外,一些細菌在代謝過程中,生物分泌物會直接腐蝕金屬。這些問題導致循環水系統長期不能安全運行,影響生產,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微生物對冷卻水系統的危害與結垢和腐蝕同樣嚴重。甚至可以說,控制微生物的危害是三者中最重要的。
⑵ 污染嚴重的和環境清新的地方哪裡細菌多
細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細菌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細菌來自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養菌和腐物寄生菌以及隨動物排泄物及其屍體進入土壤的細菌。它們大部分在離地面10~20厘米深的土壤處存在。土層越深,菌數越少,暴露於土層表面的細菌由於日光照射和乾燥,不利於其生存,所以細菌數量少。
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細菌為主,放線菌次之,另外還有真菌、螺旋體等。土壤中微生物絕大多數對人是有益的,它們參與大自然的物質循環,分解動物的屍體和排泄物;固定大氣中的氮,供給植物利用;土壤中可分離出許多能產生抗生素的微生物。進入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死亡,但是一些能形成芽胞的細菌如破傷風桿菌、氣性壞疽病原菌、肉毒桿菌、炭疽桿菌等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因此土壤與創傷及戰傷的厭氧性感染有很大關系。
(二)水中的細菌
水也是微生物存在的天然環境,水中的細菌來自土壤、塵埃、污水、人畜排泄物及垃圾等。水中微生物種類及數量因水源不同而異。一般地面水比地下水含菌數量多,並易被病原菌污染。在自然界中,水源雖不斷受到污染,但也經常地進行著自凈作用。日光及紫外線可使表面水中的細菌死亡,水中原生生物可以吞噬細菌,藻類和噬菌體能抑制一些細菌生長;另外水中的微生物常隨一些顆粒下沉於水底污泥中,使水中的細菌大為減少。
水中的病菌如傷寒桿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鉤端螺旋體等主要來自人和動物的糞便及污染物。因此,糞便管理在控制和消滅消化道傳染病有重要意義。但直接檢查水中的病原菌是比較困難的,常用測定細菌總數和大腸桿菌菌群數,來判斷水的污染程度,目前我國規定生活飲用水的標准為1m1水中細菌總數不超過100個;每1升水中大腸菌群數不超過3個。超過此數,表示水源可能受糞便等污染嚴重,水中可能有病原菌存在。
(三)空氣中的細菌
空氣中的微生物分布的種類和數量因環境不同有所差別。空氣中的微生物來源於人畜呼吸道的飛沫及地面飄揚起來的塵埃。由於空氣中缺乏營養物及適當的溫度,細菌不能繁殖,且常因陽光照射和乾燥作用而被消滅。只有抵抗力較強的細菌和真菌或細菌芽胞才能存留較長時間。室外空氣中常見產芽胞桿菌、產色素細菌及真菌孢子等;室內空氣中的微生物比室外多,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醫院病房、門診等處,容易受到帶菌者和病人污染。如飛沫、皮屑、痰液、膿汗和糞便等攜帶大量的微生物,可嚴重污染空氣。某些醫療操作也會液成空氣污染,如高速牙鑽修補或超聲波清潔牙石時,可產生微生物氣溶膠;穿衣、鋪床時使織物表面微生物飛揚到空氣中,清掃及人員走動塵土飛場也是醫院空氣中微生物的來源。室內空氣中常見的病原菌有腦膜炎奈瑟氏菌、結核桿菌、溶血性球菌、白喉桿菌、百日咳桿菌等。空氣中微生物污染程度與醫院感染率有一定的關系。空氣細菌衛生檢查有時用甲型溶血性鏈球菌作為指示菌,表明空氣受到人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微生物的污染程度。
⑶ 微生物傳播污染的五大途徑
微生物污染傳播污染的四大媒介為:空氣、水、表面、人
1.空氣:
空氣攜帶著微生物來污染食品。每立方米的空氣中至少含有60萬顆塵粒,同時還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在這樣的空氣條件下進行生產,肯定會污染食品。
因此,要杜絕帶有大量塵埃微粒和微生物的空氣污染食品的有效辦法是對空氣採取過濾和消毒措施。
2.水:
從理論上來講,微生物在純水中是不能生長的。但是,用於生產中,還用於設施、設備清洗中的水,總會含有一定量的可溶性有機物和鹽類。正是這些可溶性的物質可被微生物利用作為它們生長的養料源泉。
當帶有大量塵埃粒子和微生物的水用於生產或清洗設施、設備時,就轉移到食品上面,污染了食品。
因此,我們直接用於食品生產的水必須經過處理,以防止微生物通過水來污染產品。
3.表面:
由於空氣中的濕度,所有車間物體表面(包括天花板、牆壁、地面、設備、容器、工具或桌子)都包上一層含水的薄膜。表面因塵埃微粒和微生物由空氣傳播的回降而受到污染。
我們應該了解:一個看起來很乾凈的表面,實際上已經被千百萬個微生物所污染,除非已經做了正確的消毒滅菌。
4.人:
可能大家都不會想到的,人包括我們自己,是一個永不休止的污染媒介。當我們進入食品加工車間,也許將幾百萬細菌隨我們一起帶入車間。
⑷ 微生物污染的來源是什麼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途徑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類:凡是動植物體在生活過程中,由於本身帶有的微生物而造成的食品污染,稱之內源性污染。食品原料在收獲.加工.運輸.貯藏.銷售過程中使食品發生污染稱為外源性污染。
(一)土壤
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多達10000000一1000000000個/g.其中主要是細菌,其次是放線菌、毒菌.酵母.另外也可能有藻類和原生動物。土壤中的微生物一方面可污染水源.空氣及作為食品原料的動.植物表面或內部,同時土壤是一個開放的環境,也不斷地遭受污染.
((二)空氣
空氣中的微生物主要來自土壤.水.人和動植物體表的脫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空氣中的微生物主要為黴菌.放線菌的孢子和細菌的芽孢及酵母;不同環境空氣中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有很大差異;公共場所.街道、畜舍、屠宰場及通氣不良處的空氣中微生物數量較同:空氣中的塵埃越多,所含微生物的數量也就越多!室內污染嚴重的空氣微生物數量可達1000000個;海洋,高山等空氣清新的地方微生物的數量較少:一般食品廠不宜建立在鬧市區或遠離交通主幹線旁。
(三)水
海洋.江河和湖泊中的微生物習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原本生活在水域中的微生物,如一些自養型微生物,另一類是腐生性微生物,它們是隨土壤和污水及腐敗的有機質進入水域的。微生物在水中的分布受水體類型、有機質含量.溫度.酸鹼度.含鹽量.溶解氧.深淺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當水體受到土壤和人畜排泄物的污染後.會便腸道菌和病原菌的數量增加、在海洋中生活的微生物主要是細菌,它們具有嗜鹽的特性,能夠引起晦產動植物的腐敗,有些菌種還可引起食物中毒。礦泉水、深井水含菌很少。
食品加工中,水不僅是微生物的污染源,也是微生物污染食品的主要途徑。如果使用了微生物污染嚴重的水作原輔料,則會埋下食品商敗變質的隱患。在原料清洗中,特別是在畜禽屠宰加工中,即使是應用潔凈自來水沖洗.如方法不當,自來水仍可能成為污染的媒介。 •
(四)人及動物攜帶
健康人體的皮膚.頭發.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均帶有許多微生物.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疾病的患著體內會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它們可通過呼吸頂和消化道向體外排出;人體接觸食品就可能造成微生物的污染.犬.貓:蟑螂、蠅等的體表及消化道也都帶有大量的微生物.接觸食品同樣會造成微生物的污染。
(五)加工機械設備
各種加工機械設備本身沒有微生物所需的營養物,當食品顆粒或汁液殘留在其表面.使微生物得以在其上生長繁殖。這種設備在使用中會通過與食品的接觸而污染食品。
(六)包裝材料
各種包裝材料,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帶有微生物.一次性包裝材料比循環使用的微生物數量要少。塑料包裝材料,由於帶有電荷會吸附灰塵及微生物。
(七)原料及輔料
健康的動、植物原料表面及內部不可趲免地帶有一定數量的微生物,如果在加工過程中處理不當。容易使食品變質,有些來自動物原料的食品還有引起疫病傳播的可能。
輔料如各種佐料.澱粉.麵粉.糖等,通常僅占食品總量的一小部分,但往往帶有大量微生物。調料中含菌可高達10的8/g。佐料,澱粉.麵粉.糖中都含有耐熱菌;原輔料中的微生物一是來自於生活在原輔糾體表與體內的微生物,二是在原輔料的生長.收獲、運輸.貯藏.處理過程中的二次污染。
⑸ 水中常見的微生物類群有哪些
水中常見的微生物類群有:
非細胞類型:病毒(動物病毒、植物病毒、昆蟲病毒),噬菌體(細菌病毒),真菌病等。
原核細胞類型:細菌、放線菌、藍細菌、立克次氏體、衣原體、支原體等。
真核細胞類型:真菌、原生動物、後生動物、顯微藻類等。
⑹ 如何檢驗環境水中的微生物
首 頁 食品資訊 政策法規 生產技術 質量管理 檢驗技術 儀器設備 食品標准 資料中心 食品圖庫
食品人才 食品安全 食品課堂 專業英語 食品專題 食品網刊 食品網址 食品網路 個人空間 食品論壇
水質微生物
一、水質微生物及指示菌
在各種水體,特別是污染水體中存在有大量的有機物質,適於各種微生物的生長,因此水體是僅次於土壤的第二種微生物天然培養基。水體中的微生物主要來源於土壤,以及人類的動物的排泄物及污染。水體中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受各種環境條件的制約。
一般認為,水中微生物以革蘭氏陰性桿菌佔有較大優勢。與其他水體相比,河水及溪水中革蘭氏陽性菌相對較多,這是因為陸地微生物沖洗污染的緣故。
水體中的致病性微生物一般並不是水中原有微生物,大部分是從外界環境污染而來,特別是人和其它溫血動物的糞便污染。水中常見的致病性細菌主要包括:志賀氏菌、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小腸結炎耶爾森氏菌、霍亂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等。
在實際控制中,對水質衛生質量的評價和控制,是無法對各種可能存在的致病微生物一一進行檢測,而一般利用對指示菌的檢測和控制,來了解水體是否受到過人畜糞便的污染,是否有腸道病原微生物存在的可能,從而評價水的質量,以保證水質的衛生安全。
目前,世界各國一般認為大腸菌群是指示水質受糞便污染較好的指示菌。
我國水質控制也採用大腸菌群作為指示菌,GB5749-8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規定,生活飲用水中大腸菌群每升不得超過3個。
在某些情況下,水體中的細菌總數也可指示水體受糞便等污染物污染的情況。這里的細菌總數其實是指營養瓊脂培養後形成的菌落總數。目前世界各國對於控制飲用水的衛生質量,除採用大腸菌群等指標外,一般還採用細菌總數這個指標。我國GB5749-8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中規定生活飲用水細菌總數每毫升不得超過100個。
二、水質微生物檢驗方法
GB5750-8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 生活飲用水標准檢驗法》提供了水質中細菌總數和總大腸菌群的檢測方法。
(一)細菌總數的檢測:
國家標准中,細菌總數是指1ml水樣在營養瓊脂培養基中,於37℃經24h培養後,所生長的細菌菌落的總數。
對生活飲用水,直接吸取1ml水樣於平皿中,加入營養瓊脂後混勻,37℃培養24h,進行計數。
對水源水,根據情況對樣品進行10倍梯度稀釋,選擇適宜稀釋液1ml,加註平皿,營養瓊脂混勻,37℃培養24h,進行計數。
按照規定格式報告每毫升水中細菌總數。
(二)總大腸菌群的檢測:
國家標准中,利用總大腸菌群作為糞便污染的指標。總大腸菌群是指一群需氧及兼性厭氧的,37℃生長時能使乳糖發酵,在24h內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水樣中總大腸菌群數的含量,表明水被糞便污染的程度,而且間接地表明有腸道致病菌存在的可能。
國家標准提供了多管發酵法及濾膜法檢測總大腸菌群的方法。
多管發酵法檢測總大腸菌群,分為三步:初發酵試驗,平板分離,復發酵證實試驗。初發酵試驗,採用乳糖蛋白腖培養液37℃培養24h,觀察產酸產氣情況。對陽性管培養物,接種於品紅亞硫酸鈉培養基或伊紅美藍培養基,觀察菌落特徵,並進行革蘭氏染色和鏡檢。對典型和可疑菌落,接種於乳糖蛋白腖培養液,進行復發酵證實試驗,並根據標准所附檢數表報告結果。
其中,對生活飲用水,初發酵試驗接種水樣總量300ml,即100ml接種2管,10ml接種10管,採用兩個稀釋度,12支發酵管。對水源水,初發酵試驗接種水樣總量55.5ml,即10ml接種5管,1ml接種5管,0.1ml接種10管,共採用三個稀釋度,15支發酵管。兩種接種方法,所用的檢數表是不同的。
濾膜法檢測總大腸菌群,就是利用微孔濾膜,過濾一定量水樣,將水樣中含有的細菌截留在濾膜上,然後將濾膜帖放在選擇性培養基上(如品紅亞硫酸鈉培養基),經培養和證實試驗後,直接計數濾膜上生長的典型大腸菌群菌落,並計算出每升水樣中含有的總大腸菌群數。
三、說明:
1.菌落總數測定中,應選擇合適的稀釋度進行。生活飲用水,國家標准規定每毫升不得超過100個,因此可以直接吸取1毫升到平板進行培養。
2.培養時間。與食品中菌落計數不同,測定水中細菌總數,培養時間採用24h。
3.總大腸菌群的測定方法,由於飲用水和水源水可能的污染程度不同,因此採用不同的接種量,檢數表也不相同。
4.當接種量超過1毫升時,一般採用多倍濃度培養液。如配製3倍濃縮乳糖蛋白腖培養液50mL,加入100mL水樣後,總體積為150mL,培養液恢復到正常濃度。
5.濾膜法檢測總大腸菌群,一般在檢測較大量低濁度水樣時採用,大量水樣濾過濾膜後,水中所含有的所有細菌均截留在濾膜上。
⑺ 水中常見的微生物有哪些
水中常見的微生物有細菌、真菌、噬菌體、病毒、原生動物、藻類等。
1、細菌
細菌(學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2、真菌
真菌,是一種真核生物。最常見的真菌是各類蕈類,另外真菌也包括黴菌和酵母。現在已經發現了七萬多種真菌,估計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大多真菌原先被分入動物或植物,現在成為自己的界,分為四門。
3、噬菌體
噬菌體(phage)是侵襲細菌的病毒,也是賦予宿主菌生物學性狀的遺傳物質。噬菌體必須在活菌內寄生,有嚴格的宿主特異性,其取決於噬菌體吸附器官和受體菌表面受體的分子結構和互補性。噬菌體是病毒中最為普遍和分布最廣的群體。通常在一些充滿細菌群落的地方,如:泥土、動物的腸道里,都可以找到噬菌體。
4、原生動物
原生動物是單細胞,細胞內有特化的各種胞器,具有維持生命和延續後代所必需的一切功能,如行動、營養、呼吸、排泄和生殖等。每個原生動物都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
5、藻類
藻類是原生生物界一類真核生物(有些也為原核生物,如藍藻門的藻類)。主要水生,無維管束,能進行光合作用。體型大小各異,小至長1微米的單細胞的鞭毛藻,大至長達60公尺的大型褐藻。一些權威專家繼續將藻類歸入植物或植物樣生物,但藻類沒有真正的根、莖、葉,也沒有維管束。這點與苔蘚植物(bryophyte)相同。
⑻ 水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什麼被感染
①在飲用水中存在諸如病毒和病原原生動物(隱孢子蟲、賈第蟲等)之類微生物,即使含量很少,只要有單個病原體進入人體,就會感染患病,這要比飲用水中存在微量有機污染物對人體的危害更大.
②隨著環境和生活方式變化,人與微生物的關系也在變化.結果在通常情況下,因環境條件變化和人的抵抗力下降而使原來無病原性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症增加;即無病原性微生物變為病原體.
③來自人類糞便的病原微生物以及人、畜共患的感染症比以前有所增多.
④根據水源和飲用水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數量、特性及其危害調查研究,發現賈第蟲、隱孢子蟲、彎曲桿菌屬及各種病毒引起水系傳染病的可能性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