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物葯物和生物制葯有什麼區別
生物葯物 基本概念生物葯物是指運用生物學、醫學、生物化學等的研究成果,從生物體、生物組織、細胞、體液等,綜合利用物理學、化學、生物化學、生物技術和葯學等學科的原理和方法製造的一類用於預防、治療和診斷的製品。生物葯物,包括生物技術葯物和原生物制葯。
[一、生物葯物的來源正常機體之所以能保持健康狀態,具有抵禦和自我戰勝疾病的能力,正是由於生物體內部不斷產生各種與生物體代謝緊密相關的調控物質,如蛋白質、酶、核酸、激素、抗體、細胞因子等,通過它們的調節作用使生物體維持正常的機能。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從生物體內提取這些物質作為葯
生物葯物的原料來源:
天然的生物材料:人體、動植物、微生物和各種海洋生物。
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有目的人工製得的生物原料成為當前生物制葯原料的重要來源,如用基因工程技術製得的微生物或細胞。
二、生物葯物的特性
1、葯理學特性(1)、治療的針對性強
細胞色素c用於治療組織缺氧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2)、葯理活性高
注射用的純ATP可以直接供給機體能量。
(3)、毒副作用小、營養價值高
蛋白質、核酸、糖類、脂類等生物葯物本身就直接取自體內。
(4)、生理副作用時有發生
生物體之間的種屬差異或同種生物體之間的個體差異都很大,所以用葯時會發生免疫反應和過敏反應。
2、生產、制備中的特殊性(1)、原料中的有效物質含量低
激素、酶在體內含量極低。
(2)、穩定性差
生物葯物的分子結構中具有特定的活性部位,該部位有嚴格的空間結構,一旦結構破壞,生物活性也就隨著消失。酶,很多理化因素使其失活。
(3)、易腐敗
生物葯物營養價值高,易染菌、腐敗。生產過程中應低溫、無菌。
(4)、注射用葯有特殊要求
生物葯物易被腸道中的酶所分解所以多採用注射給葯,注射葯比口服葯要求更嚴格,均一性、安全性、穩定性、有效性。理化性質、檢驗方法、劑型、劑量、處方、儲存方式。
3、檢驗上的特殊性由於生物葯物具有生理功能,因此生物葯物不僅要有理化檢驗指標,更要有生物活性檢驗指標。
三、生物葯物的分類
1、按葯物的結構分類按結構分類有利於比較一類葯物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分離制備方法的特點和檢驗方法。
(1)、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類葯物
天然氨基酸和氨基酸混合物及衍生物。蛋氨酸可防治肝炎、肝壞死和脂肪肝,谷氨酸可用於防治肝昏迷、神經衰弱和癲癇。5-羥色氨酸。
(2)、多肽和蛋白質類葯物
化學本質性同,分子量有差異。蛋白質類葯物:血清白蛋白、丙種球蛋白、胰島素;多肽類葯物:催產素、胰高血糖素。
(3)、酶和輔酶類葯物
酶類葯物按功能分為:消化酶(胃蛋白酶、胰酶、麥芽澱粉酶)、消炎酶(溶菌酶、胰蛋白酶)、心血管疾病治療酶(激肽釋放酶擴張血管降血壓)等。輔酶類葯物在酶促反應中傳遞氫、電子和基團的作用,輔酶葯物已廣泛用於肝病和冠心病的治療。
(4)、核酸及其降解物和衍生物類葯物
DNA可用於治療精神遲緩、虛弱和抗輻射,RNA用於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輔助治療,多聚核苷酸是干擾素的誘導劑。
(5)、糖類葯物
抗凝血、降血脂、抗病毒、抗腫瘤、增強免疫功能和抗衰老。
(6)、脂類葯物
磷脂類:腦磷脂、卵磷脂可用於治療肝病、冠心病和神經衰弱症。脂肪酸降血脂、降血壓、抗脂肪肝。
(7)、細胞生長因子
干擾素、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等。
(8)、生物製品類
從微生物、原蟲、動物和人體材料直接制備或用現代生物技術、化學方法製成作為預防、治療、診斷特定傳染病或其它疾病的制劑。
2、按來源分類有利於對不同原料進行綜合利用、開發研究。
(1)、人體組織來源
療效好、無副作用,來源有限。人血液製品類、人胎盤製品類、人尿製品類。
(2)、動物組織來源
動物臟器,來源豐富、價格低廉、可以批量生產。但由於種屬差異,要進行嚴格的葯理毒理實驗。
(3)、植物組織來源
中草葯,酶、蛋白質、核酸。
(4)、微生物來源
抗生素、氨基酸、維生素、酶。
(5)、海洋生物來源
動植物、微生物。
3、按生理功能和用途分類(1)、治療葯物
腫瘤、愛滋病、心腦血管疾病等。
(2)、預防葯物
傳染性強的疾病,疫苗、菌苗、類毒素。
(3)、診斷葯物
速度快、靈敏度高、特異性強。免疫診斷、酶診斷、放射性診斷、基因診斷試劑。
(4)、其它
生化試劑、保健品、化妝品、食品、醫用材料。 四、生物葯物的制備原材料和葯物種類和性質各不性同,提取和分離方法也有很大差異。
1、生物葯物原料的選擇、預處理與保存方法(1)、原料選擇原則
有效成分含量高,原料新鮮,來源豐富、易得,產地較近,原料中雜質含量少,成本低。
(2)、預處理與保存
預處理:就地採集後去除結締組織、脂肪組織等不用的成分,將有用成分保鮮處理,收集微生物原料時,要及時將菌體與培養液分開,進行保鮮處理。
保存方法:冷凍法,適用於所有生物原料,-40℃;有機溶劑脫水法,丙酮,適用於原料少、價值高,有機溶劑對原料生物活性無影響;防腐劑保鮮,常用乙醇、苯酚等,適用於液體原料,如發酵液、提取液。
2、生物葯物的提取(1)、組織與細胞的破碎
常用破碎方法:磨切法,機械破碎法,設備為組織搗碎機、膠體磨、勻漿器、球磨機。壓力法,加壓和減壓,設備有法蘭西壓釜。反復凍融法。超聲波震盪破碎法,局部發熱,對活性有損失。自溶法或酶解法。
(2)、提取
根據具體對象選擇提取試劑,常用水、緩沖溶液、鹽溶液、乙醇、有機溶劑(氯仿、丙酮)。提取劑的用量,次數,時間,保證充分提取,且不變性。
3、蛋白質類葯物分離提取方法沉澱法(鹽析、有機溶劑、等電點);按分子大小分離(超濾、透析、層析、離心);電荷(離子交換、層析、電泳、等電聚焦);親和層析法(酶與底物、抗原與抗體、激素與受體)。
4、核酸類葯物的分離提取方法核酸類葯物生產方法提取法和發酵法。
5、糖類葯物的分離提取方法非降解法適用於從含一種粘多糖的動物組織中提取粘多糖,用水或鹽。
降解法適用於從組織中提取結合比較牢固的粘多糖,酶解。
分離用沉澱和離子交換。
6、脂類葯物的分離提取方法提取,用有機溶劑將所需成分從原料中溶解出來醇、氯仿、甲醇、水。純化,沉澱法、層析法、離子交換法。
7、氨基酸類葯物的分離純化方法氨基酸的生產:蛋白質水解,鹽酸水解迅速、完全,色氨酸被破壞,絲氨酸部分破壞;鹼水解易產生消旋作用;酶水解不完全。發酵法,從發酵液中提取。和學合成與酶促合成法,化學合成產物混旋需拆分,酶促合成效果較好。
分離方法:沉澱法(溶解度差異),吸附法(吸附能力差異),離子交換法(所帶電荷不同)。
⑵ 海洋生物葯物的研究簡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和應用海洋生物葯物的國家之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最早的醫學文獻《黃帝內經》中,就有以烏賊骨作丸,飲以鮑魚汁治療血枯的記載。《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等收載的來源於海洋生物的中葯已達百餘種。對海洋生物葯物的現代研究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近幾年發展很快,主要成果是:出版了《中國葯用海洋生物》,《中國有毒魚類和葯用魚類》,《南海海洋葯用生物》等著作;成功地提取了河豚毒素,已有產品出售,並研製出解河豚毒素的葯物;從多種軟珊瑚中分別分離到十三元環二萜內酯,去甲大環二萜內酯和一種新的C30-甾醇等生物活性物質;由刺參(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體壁和內臟中獲得具有顯著的抗凝和抗腫瘤活性的膠性粘多糖;發現魚肝油酸鈉有促血小板聚集和止血的功能等等。
B.W.霍爾斯特德總結整理了海洋有毒生物的資料,出版了《世界海洋有毒和有毒腺的動物》。以後,海洋生物葯物的研究引起全世界各國的重視,特別是美國,前蘇聯,日本,澳大利亞,義大利,聯邦德國,加拿大等。目前,對海洋生物葯物的研究,主要是對尋找抗腫瘤,防治心血管疾病,止血,抗凝,抗炎,抗真菌,抗細菌和抗病毒等葯物,以及具有特異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⑶ 葯物的來源及分類
能夠對生活機體某種生理功能或生物化學過程發生影響的化學物質。可用以預防、治療和診斷疾病,也包括用於計劃生育、殺滅病媒及消毒污物的化學物質。廣義的葯物還包括生物製品如疫苗、類毒素和抗毒素等。隨著科學的進展,葯物還包括化學合成品以及醫葯生物技術製品。葯物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大劑量時尤其明顯。甚至有的葯物就出自毒物,如箭毒、蛇毒都可製成葯劑。可見,葯物與毒物之間並無明顯界限,但一般認為毒物是指能損害人類健康的化學物質,包括環境中和工農業生產中的毒物、生物毒素以及中毒量的葯物。此外,當食物的某種成分被用於防治其缺乏症時也就成為葯物,所以葯物與食物也難以截然區分。
葯物是人類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不斷發現、積累而豐富起來的。其來源不外乎天然(礦物、動物、植物、微生物)和人工製造兩個方面。19世紀以來,隨著葯物化學的進步,不但可用人工的方法合成天然葯物的有效成分(如麻黃的有效成分麻黃鹼),還能改造天然葯物及合成新的化學葯品(如巴比妥類、氯丙嗪、磺胺類等)。
葯物的分類方法較多,主要有以下幾種:①根據葯物的來源可分為天然性葯物和人工製造(包括人工合成)葯物。②根據葯物的用途可分為預防葯物、治療葯物、診斷葯物和計劃生育葯物等。③根據葯物作用對象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人體為作用對象的葯物,包括天然存在於人體的化學物質如激素和神經遞質等,以及正常不存在於人體的化學物質如植物有效成分和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另一類是以微生物、寄生蟲和腫瘤等為作用對象的葯物。④根據葯物的化學組成或結構可分為無機化學葯物(如硫酸鎂等)、有機化學葯物(如乙醇、心得安、磺胺等)、天然葯物及有效成分。⑤根據葯物作用於人體系統的部位可分為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葯物、主要作用於傳入或傳出神經末梢部分的葯物、主要作用於內臟系統的葯物、影響血液和造血系統的葯物、影響生長代謝功能的葯物,以及其他作用的葯物(如抗微生物及抗寄生蟲葯、抗腫瘤葯、解毒葯等)。⑥還可根據葯理作用來分,在葯理學中常採用這種分類方法。例如傳出神經系統葯物分為擬似葯和拮抗葯。
⑷ 生物化學理論及技能為基礎指導開發的相關葯品種類有哪些這些葯物又都是從哪來的通過哪些渠道可以獲得
是個作業啊。
1 生化葯物
迄今為止,生化葯物按照其產品純度、工藝特點和臨床療效大體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一些利用生物材料加工製成的含有某些天然活性物質與其他共存成分相混合的制劑於20世紀50~70年代相繼問世,例如利用牛羊新鮮眼球製成的明眼注射液、利用胎盤生產的胎盤注射液及胎碟片,上述葯物約有數十個品種。由於療效尚可,加之質量標準的不斷提高,因此,在現行國家級葯品標准中仍佔有一席之地。
第二代生化葯物是根據生物化學和免疫學原理,應用近代生化分離、提純技術,從生物體中提取的具有針對性治療作用的生化成分,例如從豬胰臟中提取的豬胰島素(insulin),從男性尿中提取出的尿激酶(urokinase),從孕婦尿中提取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chorionic gonadotrophin)等。這類葯品的特點是純度較高,療效確切,質量標準的可控性強。故該類葯物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第三代葯物是指利用基因重組等技術生產的葯物,如人胰島素(human insulin)、α-干擾素(a-interferon)、白介素-2(interleukin-2)等數百個品種。第三代生化葯品生產的最大特點是不像第一、二代生化葯品生產中受原材料資源的影響,而是在發酵罐或培養液中進行。上述技術將成為今後生物葯品開發與生產的主流方向,根據全球權威醫葯市場咨詢調研公司IMS最新的統計表明,2004年基因重組生物技術葯物的年銷售額已經突破400億美元,從1998年至2003年全球生物技術葯物年銷售額增長率在15%-33%,遠高於年增長率為7%-10%的傳統制葯業。
生物制葯作為生物工程研究開發和應用中最為活躍、進展最快的領域,被公認為是21世紀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國內醫葯企業在國際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莫過於加快生物醫葯研發的國產化。目前,生物制劑領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被發達國家所壟斷,我國醫葯生物技術缺少獨立知識產權,主要靠模仿和跟蹤。所以,應加強自主創新和前瞻性基礎研究,打造生物醫葯研發的國產化航母單位,力爭在某些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躋身國際前沿行列。
1.1 世紀生物醫葯發展的現狀
1.1.1 生物技術在制葯工藝中的應用
其一,應用基因工程技術研製和開發葯物。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基因工程葯物發展十分迅速,基因制備技術、宿主表達系統及細胞反應器均有較大進步。其二,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應用細菌工程技術已培養成功了多種菌類中草葯,如冬蟲夏草、靈芝等,使一些名貴的中草葯可以用發酵的方法生產出來。一些重要的基因工程生產的酶,已被用於葯物中間體的酶促轉化,發酵工程也為醫葯工業提供了新的生產工藝。第三,生物納米技術在醫葯中的應用。如用納米材料制備葯物的載體;制備納米級葯物;醫學檢驗領域中使用納米技術的新型診斷儀器,只需檢測少量血液就能通過其中的蛋白質和DNA診斷出各種疾病;納米膜能過濾篩去制劑中的有效成分,消除因制葯產生的污染;納米技術在中葯現代化的應用,「納米碑中葯」可以提高葯物的生物利用度,還能降低毒副作用,增強臨床療效,易被人體吸收。
1.1.2 建立葯物篩選新模型
隨著分子水平的葯物篩選模型的出現,篩選方法和技術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出現了高通量篩選的新技術,在短時間內即可完成龐大數量化的化合物活性篩選,大大加速了新葯的尋找和發現。並且可以利用基因敲除或轉基因技術,可以建立基因缺乏或基因轉入的動物或細胞系,將其作為葯物研究的病理模型,對葯物的作用進行試驗,將對新葯研究產生重大的作用。
1.1.3 創建葯理、毒理研究的新模型與新方法
通過基因及基因結構功能研究、蛋白質組織及蛋白質結構功能研究,科學地評價葯物療效和毒性,研究葯物的代謝和信號傳導途徑,可以為葯理、毒理研究創建新的模型和新的方法。
1.1.4 完善葯物研製和葯的治療
隨著20世紀90年代初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和實現,人類遺傳密碼將被解析,基因結構、功能研究的深入,必然會找出一些與疾病有關的基因,這些基因可以成為研究葯物的新靶點,或以這些基因為基礎建立葯物篩選的新模型。這些模型不僅對從事分子水平的新葯設計和研製有用,同樣也可以用於化學合成葯物和中草葯有效成分的篩選等。不久的將來,制葯公司將會以與基因和疾病相關的蛋白質、酶和RNA分子為基礎,依據患者個體現狀及基因密碼設計定做對特殊疾病產生更顯著療效的葯物。
1.1.5 為新葯研製拓展空間
隨著人類基因研究由序列測定轉向功能基因組學的研究,以及人們對疾病的分子機制等認識的不斷深化,針對新的靶基因、新的信號傳導途徑、新的基因表達調控機制,將有越來越多的生物技術葯物,如疫苗、細胞因子、活性多肽、人源化單克隆抗體葯物等被研製出來,用於疾病的預防和治療,轉基因動植物作為新的高效生物效應器,將陸續應用於生產新的生物技術葯物,並可以預料,生物技術的發展將帶來越來越多的葯物新品種和葯物生產的新方法。
1.2 中國發展生物技術及其產業的優勢
據報道,生物技術產業近十年來,正在全世界范圍迅速成長,在西方國家生物技術相關產業(含醫療、農業、工業的某些部分)一般佔GDP的20%-30%。全球生物技術產業的銷售額約每五年翻一番,增長率高達25%-30%,是世界經濟增長的10倍左右。而中國發展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具有明顯優勢:(1)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2)人才隊伍建設初具規模,生物技術領域是我國高新技術領域與國外差距最小的領域。中國是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26萬種生物,具有十分珍貴的人類遺傳資源,已經收集了3 000多個家系人類遺傳資源。1萬種中草葯資源是珍貴的天然葯物資源。(3)生物技術產品潛在市場巨大。我國約1.3億人吃葯,20億畝耕地需要新的農作物品種,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技術產品的消費市場之一。
2 基因工程葯物
隨著人類基因組逐漸被破譯,人們的生活將發生巨大變化,這對醫葯行業也是巨大的沖擊。基因工程葯物已經走進人們的生活,利用基因治癒更多的疾病不再是一個奢望。隨著人們對自身的了解邁上新台階,很多病因將被揭開,葯物就會設計得更好些,治療方案就能「對因下葯」,生活起居、飲食習慣有可能根據基因進行調整,人類的整體健康狀況將會提高,21世紀的醫學基礎將由此奠定。
2.1 基因工程葯物的概念
基因工程葯物就是先確定對某種疾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的蛋白質,然後將控制該蛋白質合成過程的基因取出來,經過一系列基因操作,最後將該基因放入可以大量生產的受體細胞中去(包括細菌、酵母菌、動物或動物細胞、植物或植物細胞),受體細胞不斷繁殖,大規模生產具有預防和治療這些疾病的蛋白質,即基因疫苗或葯物。當人或動物受到某種病毒感染時,體內會產生一種物質,阻止或干擾人體再次受到病毒感染,人們將其稱為干擾(interfero IFN)。IFN是1957年英國科學家多薩克斯(lossaacs)和林德曼(Lindenmann)在研究流感病毒干擾現象時發現的。干擾素具有廣譜抗病毒效能,是治療乙肝的有效葯物,也是國際上批准惟一治療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葯物。但是,通常情況下人體內干擾素基因處於「睡眠」狀態,血中一般測不到干擾素。只有在發生病毒感染或受到干擾素誘導物的誘導時,人體內的干擾素基因才會「蘇醒」,開始產生干擾素,但其數量微乎其微。即使經過誘導,從人血中提取1 mg干擾素,需要人血8 000 mL,成本高得驚人。基因工程生產出來的大量干擾素,是基因工程葯物對人類的又一重大貢獻。
2.2 基因工程葯物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歐美諸國目前已經上市的基因工程葯物近100種,還有約300種葯物正在臨床試驗階段,處於研究和開發中的品種約2 000個。近兩年基因葯物上市的周期明顯縮短,與一般葯物研究開發相比,基因工程葯物研究投入大。基因重組技術的發源地和眾多基因工程葯物的第一製造者—美國,每年在這方面的投資高達數十億元,制定了相應的優惠政策以刺激其發展,已成為國際公認的現代生物技術研究和開發的「領頭軍」。日本、歐洲等地也都根據各自的特點制定出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戰略和對策,亞洲的韓國、新加坡等也著手這方面的研究和開發。
2.3 國內基因工程葯物研究開發現狀
我國這項技術雖然起步較晚,基礎較差,但一開始就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為跟蹤世界新技術革命迅猛發展的浪潮,1986年3月我國一批著名科學家倡導起草了「高技術研究計劃」——「863計劃」,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批准,鄧小平同志還專門為此做出批示,並將現代生物技術列為「863計劃」最優先發展的項目和國家「七五」、「八五」、「九五「攻關項目。我國的這一重大決策為現代生物技術在我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經過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艱苦努力,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一批基因工程產品的上游研究正在努力展開,一些產品正逐步進入研究開發階段,不少產品已步入臨床試驗階段或已獲得新葯證書,進入工業化生產。
2.4 基因工程葯物的前景
隨著現代葯學的發展,傳統的醫葯設計正在醞釀著一場根本性的革命,目前葯物生產主要依據患病人群共性的設計思路,將改為根據不同人群甚至不同家族或個體的遺傳特徵來設計的新思路,即醫葯個體化或醫葯家族化。這一發展趨勢日前已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門新興學科——葯物基因組學,並且引起了世界醫學界的高度重視。
第一張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草圖雖已完成,但尚未弄清所有人類基因的功能,一旦人的基因產物(即活性蛋白質)被表達出來,將會有幾千種具有特殊療效的現代葯物誕生。基因工程制葯產業所展示的誘人前景使這一領域的競爭變為殘酷。在2000年的6月底,國際人類基因組研究小組完成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基因工程葯物有著很大的增長空間,其前景廣闊。
3 結束語
基因工程葯物開發研究是一個系統工程,技術含量高,決策管理風險大。但是只要在具體的研發過程中充分注意並解決好其內在問題,所投入的人力、財力就會發揮最大作用,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信隨著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的發展,人們對基礎醫學、基礎葯學、基礎葯理學、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等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特別是對許多疾病的發病機理的認識越來越清楚,越來越多的基因產物將成為基因工程葯物開發的目標,基因工程葯物開發將會迎來一個美好的明天。
⑸ 獸葯的來源有哪些
獸葯的來源雖然很多,但主要有三大類:
天然葯物
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質,經過加工而成的葯物。如來源於植物的中草葯,有黃連、龍膽;來源於動物的生化葯物,有胰島素、胃蛋白酶;來源於礦物的無機葯物,有硫酸鈉、硫酸鎂;直接或間接利用微生物的葯物,有抗生素(青黴素等)、血清等。
人工合成葯物
利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和半合成的有機化學物質,如磺胺類、氟喹諾酮類、羥氨苄青黴素等。
生物技術葯物
通過細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新技術生產的葯物,如酶制劑、生長激素、疫苗等。
⑹ 生物葯物的來源它主要包括哪些類型
生物葯物是指運用生物學、醫學、生物化學等的研究成果,綜合利用物理學、化學、生物化學、生物技術和葯學等學科的原理和方法,利用生物體、生物組織、細胞、體液等製造的一類用於預防、治療和診斷的製品。生物葯物,包括生物技術葯物和原生物制葯。
來源:
正常機體之所以能保持健康狀態,具有抵禦和自我戰勝疾病的能力,正是由於生物體內部不斷產生各種與生物體代謝緊密相關的調控物質,如蛋白質、酶、核酸、激素、抗體、細胞因子等,通過它們的調節作用使生物體維持正常的機能。根據這一特點,可以從生物體內提取這些物質作為葯。
生物葯物的原料來源:
天然的生物材料:人體、動植物、微生物和各種海洋生物。
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有目的人工製得的生物原料成為當前生物制葯原料的重要來源,如用基因工程技術製得的微生物或細胞。
分類:
按葯物的結構分類
按結構分類有利於比較一類葯物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分離制備方法的特點和檢驗方法。
(1)、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類葯物
天然氨基酸和氨基酸混合物及衍生物。蛋氨酸可防治肝炎、肝壞死和脂肪肝,谷氨酸可用於防治肝昏迷、神經衰弱和癲癇。5-羥色氨酸。
(2)、多肽和蛋白質類葯物
化學本質性同,分子量有差異。蛋白質類葯物:血清白蛋白、丙種球蛋白、胰島素;多肽類葯物:催產素、胰高血糖素。
(3)、酶和輔酶類葯物
酶類葯物按功能分為:消化酶(胃蛋白酶、胰酶、麥芽澱粉酶)、消炎酶(溶菌酶、胰蛋白酶)、心血管疾病治療酶(激肽釋放酶擴張血管降血壓)等。輔酶類葯物在酶促反應中傳遞氫、電子和基團的作用,輔酶葯物已廣泛用於肝病和冠心病的治療。
(4)、核酸及其降解物和衍生物類葯物
DNA可用於治療精神遲緩、虛弱和抗輻射,RNA用於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輔助治療,多聚核苷酸是干擾素的誘導劑。
(5)、糖類葯物
抗凝血、降血脂、抗病毒、抗腫瘤、增強免疫功能和抗衰老。
(6)、脂類葯物
磷脂類:腦磷脂、卵磷脂可用於治療肝病、冠心病和神經衰弱症。脂肪酸降血脂、降血壓、抗脂肪肝。
(7)、細胞生長因子
干擾素、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等。
(8)、生物製品類
從微生物、原蟲、動物和人體材料直接制備或用現代生物技術、化學方法製成作為預防、治療、診斷特定傳染病或其它疾病的制劑。
按來源分類
有利於對不同原料進行綜合利用、開發研究。
(1)、人體組織來源
療效好、無副作用,來源有限。人血液製品類、人胎盤製品類、人尿製品類。
(2)、動物組織來源
動物臟器,來源豐富、價格低廉、可以批量生產。但由於種屬差異,要進行嚴格的葯理毒理實驗。
(3)、植物組織來源
中草葯,酶、蛋白質、核酸。
(4)、微生物來源
抗生素、氨基酸、維生素、酶。
(5)、海洋生物來源
動植物、微生物。
按生理功能和用途分類
(1)、治療葯物
腫瘤、艾滋病、心腦血管疾病等。
(2)、預防葯物
傳染性強的疾病,疫苗、菌苗、類毒素。
(3)、診斷葯物
速度快、靈敏度高、特異性強。免疫診斷、酶診斷、放射性診斷、基因診斷試劑。
(4)、其它
生化試劑、保健品、化妝品、食品、醫用材料。
⑺ 生物葯物與化學葯物相比有何優勢
生物葯物是生物製品,葯效比化學葯物的高,同時它的毒副作用較小,而化學葯物它的成本雖然較低,但毒副作用較高,同時用多就會有耐葯性.化學葯物是通過化學反應合成的葯物發
各有優點,生物技術主要是有機合成特別生物活性物質合成如胰島素(現在用細菌轉基因生產),疫苗用動物活體或器官培養,這些化學合成成本高或者幾乎不能合成,但其缺點是反應環境等要求苛刻,而且反應物含有異性蛋白易導致過敏等.但很多葯物都是化學實際反應通過很多步驟合成特點產量大,但副產物多收成率低和污染環境.生物葯品不需要肝腎代謝是體內活性物質,而化學葯物很多需要肝腎代謝長期應用會損害肝腎.
⑻ 葯學起源有哪些重要的節點
葯物是一類用於防治疾病的物質,最早的葯物來自天然植物、動物及礦物原料。葯物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和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和逐步發展起來的。早期人類為維持生存,不斷的與傷痛疾病作斗爭。在捕捉動物、採集植物為食的過程中,意外發現有些天然的動物、植物、礦物質有減輕傷病或解除疾病的功效,便逐步有意識地應用它們來治療傷病。我國《史記綱鑒》稱:"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葯".
現代葯學認為,葯品是指用於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調解人的生理機能並規定有適應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質,包括天然葯、化學原料及其制劑、抗生素、生物製品、放射性葯品、血清疫苗、血液製品和診斷葯品等。
《神農本草聖經》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葯物文獻,出現在公元一世紀前後,共收載葯物365種,其中植物葯物252種、動物葯物67種、礦物葯物46種,記載了許多葯物的療效。如麻黃治喘、海藻治癭(甲狀腺腫)、大黃導瀉、常山截瘧、水銀與硫磺治皮膚病等等。
唐代的《新修本草》(公元659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葯典。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78年)是他在長期的醫葯實踐中,行醫、采葯、調查、考證、參考歷史書籍、總結用葯經驗纂編而成。全書共52卷,約190萬字,共收載葯物1892種,附方11000餘首,插圖1160幅,被譯成英、日、朝、德、法、俄和拉丁等七種文字,傳播世紀各地,是舉世聞名的葯物學巨著。
西方葯物同樣源遠流長,隨著長期的醫葯實踐而逐漸發展。古希臘時代的名醫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前377年)重視飲食和葯物在治療中的意義,應用大麥粥、海蔥、白藜蘆等作為治療葯物;羅馬最著名的醫生和葯物學家蓋倫(約公元129—200年),曾編寫了《倫治療術》和其它有關葯物學的著作,並對許多草葯作了植物學分類,創造出阿片和許多其它的葯物制劑,至今許多簡單的植物浸膏仍稱為蓋倫制劑(Galenials)。
隨著時代的進步,葯物的發現也逐步由機遇篩選向合理設計,由偶然向必然的漫長歷史過程。
一、偶然發現:
本草時期的葯物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偶然發現的,到了近代也有的葯物是在實驗室里偶然發現的。例如20世紀30年代發現的抗菌葯物磺胺類葯物是在研究偶氮染料的過程中偶然發現的,後來成為人類系統地用於預防及治療細菌感染的一類化學合成葯物,類葯物的發現和發展是近代葯物發展史上的一里程碑。抗菌葯物發明的又一個里程碑式的葯物是青黴素,青黴素是由英國細菌學家Fleming在研究葡萄球菌的實驗中偶然發現的。
二、隨機篩選:
近代,人們開始採用特殊的實驗模型進行葯物的篩選工作。隨機篩選主要是從廣泛的天然資源中尋找,如植物中的化學成份,土壤微生物的代謝產物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從中發現特定結構和作用特點的先導化合物醫學|教育網整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結構改進,可能發現一系列的有治療價值的新葯。例如,當前人們常用的葯品其中很多是從植物成份中篩選出來的。而抗生素就是從土壤微生物中篩選發展起來的。
三、天然葯物的結構改造:
起初,葯物都是來自天然資源。我國的中草葯都是天然產的,大部分來自植物,少數來自動物或礦物。由於科學的發展,特別是有機化學的發展,開始從天然產物中提取分離其有效成份的化學單體,以明確其化學結構與葯理作用的關系。然後進行化學合成,或對其結構進行改造以增加其有效作用而減少其毒副作用。例如青黴素在長期的使用中,發現細菌產生了耐葯性,還有約2%的發生過敏反應。後來就對青黴素的結構進行改造,研製出半合成的青黴素衍生物,有的對已耐受青黴素的細菌人又殺菌和抑菌作用。如氨基卡青黴素;有的沒有過敏作用如青黴素O,青黴素V等。
⑼ 哪位大哥可以告訴我:生物制葯的原料來源嗎
什麼是生物制葯
健康正常的身體在生命活動中能保持健康狀態,能躲避疫情和不斷戰勝疾病,就在於人體內部含有並不斷產生多種與人體代謝緊密相關的調控物質,如蛋白質、酶、核酸、激素、抗體、細胞因子等。這些物質起著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功能。人體一旦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或其本身老化使某種活性物質的產生或作用受到阻礙時,就會發生與該物質有關的疾病,如胰島素分泌障礙時就會發生糖尿病。
那麼,什麼叫生物制葯呢?生物制葯的葯物來源是什麼呢?
生物葯物是指運用微生物學、生物學、醫學、生物化學等的研究成果,從生物體、生物組織、細胞、體液等,綜合利用微生物學、化學、生物化學、生物技術、葯學等科學的原理和方法製造的一類用於預防、治療和診斷的製品。生物葯物原料以天然的生物材料為主,包括微生物、人體、動物、植物、海洋生物等。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有目的人工製得的生物原料成為當前生物制葯原料的主要來源。如用免疫法製得的動物原料、改變基因結構製得的微生物或其它細胞原料等。生物葯物的特點是葯理活性高、毒副作用小,營養價值高。生物葯物主要有蛋白質、核酸、糖類、脂類等。這些物質的組成單元為氨基酸、核苷酸、單糖、脂肪酸等,對人體不僅無害而且還是重要的營養物質。生物葯物的陣營很龐大,發展也很快。
目前全世界的醫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特別是合成分子結構復雜的葯物時,它不僅比化學合成法簡便,而且有更高的經濟效益。
半個世紀以來微生物轉化在葯物研製中一系列突破性的應用給醫葯工業創造了巨大的醫療價值和經濟效益。微生物制葯工業生產的特點是利用某種微生物以「純種狀態」,也就是不僅「種子」要優而且只能是一種,如其它菌種進來即為雜菌。對固定產品來說,一定按工藝有它最合適的「飯」—培養基,來供它生長。培養基的成分不能隨意更改,一個菌種在同樣的發酵培養基中,因為只少了或多了某個成分,發酵的成品就完全不同。如金色鏈黴菌在含氯的培養基中可形成金黴素,而在沒有氯化物或在培養基中加入抑制生成氯化的物質,就產生四環素。葯物生產菌投入發酵罐生產,必須經過種子的擴大制備。從保存的菌種斜面移接到搖瓶培養,長好的搖瓶種子接入培養量大的種子罐中,生長好後可接入發酵罐中培養。不同的發酵規模亦有不同的發酵罐,如10噸、30噸、50噸、100噸,甚至更大的罐。這如同我們作飯時用的大小不同的鍋。
我們吃的維生素、紅黴素、潔黴素等,注射用的青黴素、鏈黴素、慶大黴素等就是用不同微生物發酵製得的。醫葯上已應用的抗生素絕大多數來自微生物,每個產品都有嚴格的生產標准。預測生物制葯的研究進展,它將廣泛用於治療癌症、艾滋病、冠心病、貧血、發育不良、糖尿病等多種疾病。
西安亨通集團就是生產以上生物制葯的國家著名制葯公司,是國家863計劃的支持單位之一。目前它的發展正日益全球化,在世界制葯工業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許多難以治癒的病正期待著生物制葯的研究應用,也在期待著西安亨通集團這樣的醫葯企業的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