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微生物如何進行自我調節打破微生物自我調節對發酵工程的意義怎樣打破微生物自我調節寫出步驟方法原理
來,讓俺這個生物高材生來幫你解答!
首先,你要明白微生物代謝的自我調節有兩條途徑:
A酶合成的調節;
B酶活性的調節.
酶合成的調節是指微生物細胞在誘導物的刺激下而產生的一種稱為誘導酶的酶,這些誘導酶能將一些微生物本身不能利用的物質進行利用,例如將α-澱粉酶的菌種培養在不含澱粉的葡萄糖溶液中,它就直接利用葡萄糖而不產生α-澱粉酶;如果將它培養在含澱粉的培養基中,它就會產生活性很高的α-澱粉酶。這樣,既保證了代謝的需要,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費,增強了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至於酶活性的調節是指微生物通過改變已有酶的催化活性來調節代謝的進行。在黃色短桿菌合成賴氨酶、蘇氨酸和甲硫氨酸的途徑中,當賴氨酸和蘇氨酸過量時,會協同抑制天冬氨酸激酶的活性,從而使整個合成停止。這種調節可以避免細胞內的某些代謝產物的合成過多而其他代謝產物的合成量不足。
打破微生物的自我調節能夠令微生物產生更多人們需要的代謝物,令整個發酵工程更有高效,更有效益!
打破微生物自我調節的第一條途徑:基因工程.將能產生人們需要的產物的基因植入微生物體內,使其表達出來,從而獲得所需新產物.
第二條途徑:對微生物實行誘變處理,使之不能合成能進行酶活性調節的產物,從而解除了酶活性的調節.例如對黃色短桿菌進行誘變處理,選育出了不能合成高絲氨酸脫氫酶的菌種,即該菌種不能合成高絲氨酸脫氫酶,這樣就能產生更多的賴氨酸。
暫時想到這么多,以後有需要再補充!
B. 如何調節腸道菌群
關於正常腸道菌群的恢復,輕型病例停用抗生素後任其自行恢復即可.嚴重病例可口服乳酸桿菌制劑(如乳酶生,乳酸菌素片),維生素C及乳糖,蜂蜜,麥芽糖等以扶植大腸桿菌;口服葉酸,復合維生素B,谷氨酸及維生素B12以扶植腸球菌;亦可用健康成人糞濾液保留灌腸,以引入正常菌群.
C. [急]舉例說明生產和加工中控制微生物的手段
在飼養動物的環境中及動物的體表、粘膜和消化道內容物中,均存在著大量種類繁多的微生物和寄生蟲,如何控制微生物是特別重要的。一個優良品系的「模型動物」的生產群或實驗群,往往由於感染了致病性微生物或寄生蟲而全部覆滅並使實驗失敗的例子是屢見不鮮的。目前,通過微生物學的監察手段,按對微生物控制的凈化程度,把實驗動物區分為無菌動物、悉生動物和特殊病原體動物和清潔動物四類。
1.無菌動物(Germ free animals)是指機體內外均無任何寄生物(微生物和寄生蟲)的動物。此種動物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必須用人為的方法培育出來。其法:一般將臨產前的健康動物用麻醉葯品或頸椎臼法處死後,立即浸泡在37℃滅菌液中,送進無菌室(或無菌隔離器),按無菌手術進行剖腹,切除帶胎子宮(子宮內首先應無菌),將其浸入消毒液里並輸送到另一隔離器中,切開子宮取胎,經用滅菌紗布揩拭仔體並斷臍(電刀切斷)後,放隔離器內人工餵乳或用其它品系的無菌母鼠作保姆供養。象小鼠和大鼠等用人工餵乳非常麻煩,故採用保姆代養較為方便。而象豚鼠因在一定程度上能自力飲乳,故人工哺乳較容易。另外,象禽類、魚類、昆蟲類,因是在卵中無菌的前提下進行的,故用葯物將卵周圍滅菌後移入無菌隔離器內使其孵化即可,而且,這些動物一般在在出生後能自力採食,故較易育成。
2.悉生動物(Cnotobiotes animals)是指機體內帶著已知微生物(動物或植物)的動物。此種動物原是無菌動物,系人為的將指定微生物叢投給其體內,例如使大腸桿菌定居在無菌小鼠體內,在進行微生物檢查時,僅能檢出大腸桿菌。亦有人工投給二種以上的已知微生物。悉生動物一般分為單菌(Monoxenie)、雙菌(Dixenie)、三菌(Trixenie),或多菌(Polyxenie)動物。此種動物同無菌動物一樣是放在隔離器內飼育的,但因其帶有已知的微生物,故隔離器內有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的污染。例如,人工投給的微生物,除可在飲水中增殖外,還能在隔離器內放出大量的氨氣。
3.無特定病原體動物(Specefic pathogen-free animals)是指機體內無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蟲存在的動物,簡稱SPF動物。但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蟲是允許存在的,故其實際上就是指無傳染病的健康動物。由於用疫苗和葯物進行預防及治療,或用淘汰帶菌動物來作出SPF動物的方法並不實用(既浪費時間,又難保確實除去病原)。故一般大多先培育出無菌動物或悉生動物後,再把其轉移到有封閉系統(Barrier System)的設施中飼育繁殖。原則上SPF動物室內是不允許存在病原菌的,但在封閉系統環境中,難免有很多非病原性微生物會逐漸進入動物機體內,故亦有人把這個轉移過程稱之為通常動物化。SPF動物的祖先是無菌動物,按理來說,無菌動物的子宮內和卵中應該是無菌的,然而,有些病毒實際上是通過親代傳給胎兒的,因此,在作出無菌動物和SPF動物之前,必須充分考慮這個問題。
4.清潔普通動物(Clean conventional animal,CCV)(亦稱最低限度疾病動物MOA)或稱清潔動物(Clean animal,CL)
來自屏障系統的SPF動物,飼養在設有兩條走廊的,溫濕度恆定的普通設施中的動物。墊料、飼料、用具等均應經過高壓消毒。飲水pH為2.5~2.8,鼠盒上帶過濾帽,空氣亦應經過一定的過濾,工作人員穿干凈服裝操作,此類動物的微生物控制標准基本與SPF相同,不同之處為血清病毒抗體檢查(腦脊髓炎病毒、鼠肝炎病毒……)經常可檢出一定滴度的抗體,但不允許出現臨床症狀和臟器的病理變化和自然死亡。
普通動物(Conventioal animals)是未經積極的微生物學控制,普遍地飼養在開放衛生環境里的動物。墊料和食物不經高壓消毒,飲水為自來水,不喂青飼料。鼠應排除肺炎病毒,沙門氏菌和鏈球菌,地鼠不應有蟯蟲。普遍動物只能供教養和一般性實驗,不適用於研究實驗。
鮮切蔬菜褐變及微生物的控制
一、褐變的控制:
在鮮切蔬菜加工中,熱處理會對組織產生傷害,從而加速產品的敗壞。而採用亞硫酸鹽處理,又會造成二氧化硫的殘留,對人體產生一些不良的影響。因此,在鮮切蔬菜加工中,必須採用其他的方法來抑制酶褐變的發生。
1.化學方法。有望取代亞硫酸鹽抑制酶褐變的化學葯劑,主要有檸檬酸、抗壞血酸、半胱氨酸、4-已基間苯二酚等。如對去皮切片馬鈴薯,用0.5%半胱氨酸加2%檸檬酸浸泡3分鍾,可愛效控制褐變的發生。採用PH值為5.5的抗壞血酸鈉、半胱氨酸及乙二胺四乙酸(EDTA)混合液處理,可有效控制蘑菇的褐變。鮮切莖用萵苣圓片,用1%-5%醋酸溶液或用醋酸含量為6%的食醋處理,都可有效地抑制產品在冷藏和流通期間褐變的發生。
一般防褐變的化學處理,都要包裝前進行,並且以幾種葯劑混合浸漬處理的效果比較好。用防褐變葯劑結合可食性塗膜處理,則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鮮蘑菇切片用含1%抗壞血酸和0.2%EDTA的可食膜處理,比單獨使用化學防褐變劑或可食性膜包裝,都能更有效控制酶褐變的發生。
2.物理方法。鮮切蔬菜採用低氧和高二氧化碳氣調包裝,可有效控制產品貯藏期間酶褐變的發生。一般適宜的氧氣濃度為2%-10%,二氧化碳濃度為10%-20%。如切片馬鈴薯用20%的二氧化碳加80%的氮氣進行氣調包裝,可有效地控制貯藏期間褐變的發生。
3.酶法。這種方法,是利用蛋白酶對多酚氧化酶的水解作用,從而抑制其活性和酶褐變的發生。目前已分別從無花果、番木瓜和菠蘿占提取得到三種蛋白酶,即ficin、papain和bromelain,它們都能有效控制酶褐變的發生。如用ficin抑制馬鈴薯的褐變,其作用與亞硫酸鹽相當。因為菠蘿中含有蛋白酶,故使用菠蘿汁處理鮮切蘋果片,也可有效抑制產品的褐變。
二、微生物生長的控制:
生產上控制微生物的生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創造低溫條件。造成低溫環境,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從而達到保持品質,延長貨架期的目的。因此,在鮮切蔬菜的加工、貯存和流通過程中,應盡可能創造適宜的低溫條件,一般為0-5℃。
2.使用化學防腐劑。醋酸、苯甲酸、山梨酸及其鹽類,可有鏟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這對那些在低溫下仍能生長的腐敗菌和致病菌,是一個很有效的控制措施。
3.實行氣調包裝:採用適當的低氧和高二氧化碳氣調包裝,能抑制好氣性微生物的生長。但是,必須注意避免缺氧環境,防止厭氧微生物的生長和產品本身的無氧酵解而產生異鼓掌。
4.降低PH值。鮮切蔬菜組織的PH值一般為4.5-7.0,正適合於各種腐敗菌和致病菌的生長。在鮮切蔬菜中加入適當的醋酸、檸檬酸和乳酸等,可降低蔬菜組織的PH值,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但一定要掌握好用量。否則,過多的酸會破壞新鮮蔬菜本身的風味。
5.應用生物防腐劑。生物防腐劑,是指來自植物、動物及微生物中的一類抗菌物質。由於鮮發蔬菜為即食產品,化學防腐劑的應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來自生物的天然防腐劑的研究和應用,便日益受到重視。現已發現,乳酸菌的代謝物細菌素或類細菌素,能有效地抑制鮮切蔬菜中嗜水氣單胞菌和單核李氏桿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生長。
在孵化生產過程中加強對病原微生物的控制
各種病原微生物遇到適宜的環境條件就會迅速而大量地繁殖, 孵化場適宜的孵化溫度和濕度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而病原微生物一旦感染了胚胎或雛雞,就會造成胚胎的早期死亡及雛雞產品質量的低劣, 輕者造成經濟效益的下降,重者威脅孵化場的生存。 可見加強孵化生產過程中的病原微生物控制,已成為孵化場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內容。
一、嚴格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來源
1.種蛋種蛋要求來自無疫情的健康雞群所提供, 但在種蛋產出過程中仍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除了要求種蛋在種雞場經過消毒外, 運至孵化場後必須以3倍量的甲醛、高錳酸鉀熏蒸消毒1次,經化驗總菌數小於20個, 其中主要致病菌,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葡萄球菌含量為0,方可放入蛋庫貯存。種蛋入孵後,每周對種蛋進行1倍量的甲醛、高錳酸鉀熏蒸消毒,以控制細菌的生長。
2.人體人體是病原微生物的主要載體之一, 要求外來人員一律拒絕進入孵化場生產區,本場工人每天入車間要求消毒、淋浴,更換清洗消毒後的工作服、帽子、口罩、拖鞋,出車間也要求淋浴。車間的臟、凈區不能串崗, 特殊情況由臟區到潔凈區需要淋浴更衣。在接觸種蛋、雛雞前,要先洗手消毒才能操作,無論工作或休息時,嚴禁對種蛋、雛雞咳嗽、打噴嚏、吐痰, 以減免細菌的傳
播。
3.車輛嚴禁外來車輛進入場區,本場運蛋車入場要求噴灑消毒, 司機下車通過消毒通道方可進入場區,在卸種蛋過程中,司機不許下車。 運蛋車不準許運輸除種蛋之外的其他物品,車廂要求每周至少熏蒸消毒1次。
4.用具孵化場所有用具,如蛋筐、蛋盤、拖布、掃帚等物品, 一經外界進入場區都要消毒後方可使用,以控制由於用具不潔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傳播。
5.包裝材料孵化場所用的主要包裝材料為雛雞盒,入場區後要先放入距生產區50米遠的庫房中先進行薰蒸消毒後才可使用, 嚴禁任何未經消毒的包裝物品進入生產區域。
6.空氣空氣攜帶病原微生物更有其隨意性, 所檢測的大部分病原微生物都是由空氣帶入的,由於蛋庫、孵化廳特定的環境要求有大量的空氣流通, 此環節的控制往往成為難點。在管理中,要求對進氣孔、過濾網每周不少於3次的衛生清理,尤其對孵化、出雛器的進、出風口要時常保持清潔, 以防細菌循環傳播。
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由於孵化場特定的溫室、濕度等條件, 為細菌繁殖提供了較理想的場所,這就要求管理者從孵化過程的各個環節入手,及時檢測細菌的生存狀態, 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切斷病原微生物的傳播渠道。除了以上所述, 從種蛋入場區嚴格控制開始,還要注意保持孵化器的清潔衛生,每周不少於2次進行徹底擦拭,尤其進、出風口處,不允許有灰塵。孵化、出雛廳的四周牆壁、地面, 每周不少於3次徹底用消毒液清理,要求所檢測的細菌總數不超過32個。出雛後要認真沖洗出雛器,不允許留有異物,消毒要完全徹底,出雛盤要沖洗干凈,消毒徹底,以防病原微生物污染下批雞雛。每次出雛後,要對出雛場地進行徹底清洗、 消毒。由於孵化生產過程有其循環性,因此,要求雞蛋、入孵、沖洗、 出雛任何一個環節的衛生消毒工作都要做得全面、徹底, 才能從整體上切斷病原微生物的傳播途徑,降低其生存數量,最終達到提高雛雞質量、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
其他信息參考
http://www..com/s?wd=%CE%A2%C9%FA%CE%EF%B5%C4%BF%D8%D6%C6&lm=0&si=&rn=10&ie=gb2312&ct=0&cl=3&f=1&rsp=1
D. 簡述微生物自我調節部位從哪三方面進行
1,養分吸收分泌的通道
2,限制基質與酶的連接
3,代謝途徑通量的調節,包括調節酶的量和調節已有酶活兩方面。酶量調節即合成調節,包括誘導和阻遏。其中阻遏又分末端產物阻遏和分解代謝物阻遏。調節酶活即共價修飾,別構效應,締合與解離以及競爭性抑製作用。
自己的知識純手打。
E. 微生物的代謝調節有幾種方式
微生物細胞內的酶可以分為組成酶和誘導酶兩類。組成酶是微生物細胞內一直存在的酶,它們的合成只受遺傳物質的控制,而誘導酶則是在環境中存在某種物質的情況下才能夠合成的酶。例如,在用葡萄糖和乳糖作碳源的培養基礎上培養大腸桿菌,開始時,大腸桿菌只能利用葡萄糖而不能利用乳糖,只有當葡萄糖被消耗完畢以後,大腸桿菌才開始利用乳糖。
微生物還能夠通過改變已有酶的催化活性來調節代謝的速率。酶活性發生主要原因是,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物質與酶結合,致使酶的結構產生變化。這種調節現象在核苷酸、維生素的合成代謝中十分普遍。
F. 如何控制消滅各類微生物
控制微生物生長,可用低溫冷藏冷凍,通風乾燥晾曬,及鹽漬腌制的方法;消滅微生物,可用高溫蒸煮,陽光照射及紫外線儀器照射,醫用消毒消炎抗生素葯劑,化工消毒劑,生石灰與漂白粉等等。
G. 微生物調控的代謝機制是什麼
微生物的代謝調節機制
1:細胞水平的調節
2:酶水平的調節
激素水平的調節和神經水平的調節是多細胞生物特有的~~
H. 怎麼調節體內微生物減肥
多健身,飲食多樣化,綠色蔬菜和水果多吃,保持心情愉悅,作息規律,
I. 如何維護腸道微生態平衡
醫學研究表明,增加腸道有益菌的比例,抑制有害菌的過度繁殖,就可減少菌群失調,清潔腸道,保障菌膜屏障。補充人體的益生菌,不僅增加機體抗病能力,還預防各種重大疾病。國內現在有幾家專注做微生態益生菌的企業,我知道山東寶來利來做的挺大。
J. 是微生物控制我們還是我們控制微生物
我們終究還是可以控制我們的腸道的。今天一項新發表的論文闡述了這一誘人的發現,它揭示 了小鼠可以控制控制它們的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和行為並且人類也有這樣的潛能。這一發現充滿前景而且顛覆了主流觀念。主流觀念認為存在於我們腸道中的復雜的生 態系統實際上是我們的主人,而我們只是提線木偶而已,它改變我們大腦的生化功能甚至對免疫系統也產生影響,使我們避免感染並幫助我們分解過量的漢堡和薯 條。
哈佛醫學院和和波士頓布里格姆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研究人員在一些列精心設計的實驗中發現老鼠糞便中充滿了微小的非編碼RNA,它們被稱為來自胃腸道的微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s ),這些生物分子可能塑造並調節小鼠體內的微生物。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遺傳流行病學教授 Tim Spector是《飲食神話:有關吃喝的真實科學》(The Diet Myth: Why the Secret to Health and Weight Loss Is Already in Your Gut)的作者,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對此他說道:「多年來我們已經知道微生物會影響人體健康,並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一直懷疑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但這一想法從來沒有被真正地定論。這項研究很好地解釋了微生物和我們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它展示了在這個互動關系中,我們是如何影響微生物,這令人著迷。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發現人類糞便與小鼠糞便中有17種microRNAs相同,這可能預示著人類與小鼠具有相似的機制。這也可能開辟一種包括移植microRNA在內的新的治療途徑。這項研究發表在雜志Cell Host & Microbe上,它的第一作者,哈佛醫學院和和波士頓布里格姆婦女醫院的神經學家Howard Weiner說道:「顯然,它提出了一個迫切的問題:『microRNA是從哪裡來的,它們為什麼在這里?』」
Howard Weiner的團隊能夠通過比較正常的實驗小鼠與腸道中那些先天缺乏特定microRNA的細胞來回答「microRNA是從哪裡來的」的問題。特殊培育小鼠體內其它細胞的microRNAs並未改變但它們糞便中的microRNAs仍然缺乏,這表明通常位於腸道中的microRNA與糞便中的microRNA之間存在聯系。他們從證據中總結出這些特別的RNAs來自兩種胃腸道上皮細胞。
研究人員也試圖通過檢查僅有18到23個核苷酸這樣極小的RNA是如何運作來回答「為什麼」這個問題。Weiner和他的同事們發現,這些由上皮細胞分泌的microRNA並不只是路人甲。令人驚訝的是,它們的作用似乎是非常精妙,並且能調節微生物本身。研究發現體內腸道microRNA少的小鼠更易患結腸炎。但當通過導管向這些病鼠腸道移植了來自正常小鼠的microRNA時,這些患病的小鼠開始產生更多的正常腸道組成物質。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Spector說這一系列實驗設計「巧妙」。
在確定這些關鍵發現後,研究人員還分別發現不同microRNA可以通過更自然的方式改變小鼠體內的特定細菌。研究人員向小鼠的飲用水中加入了有助於大腸桿菌生長的合成microRNA。在飲用這樣的水兩天後,小鼠糞便中大腸桿菌的含量增加了大概兩倍,這證實了引入特定microRNA能夠影響腸道。Weiner說:「我認為我們的研究為一種調節微生物的特別方法增加了可能性,我想它還打開了多種可能性。」
此前,許多關於微生物的健康益處的焦點都集中在糞便移植的醫療應用上,它是將一個人的糞便移植到另一個人的結腸中,以期矯正受體腸道中的細菌。但是用不同microRNA去調節不同的特定細菌做法可能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這是因為,從理論上講,後者使用來自測序結果的基因草圖來製造microRNA的模仿品(其與microRNA的作用對象相同),這種做法更簡單,而且更有針對性,之後進行糞便移植並且確保它的安全。
這個在未來有前景的潛在療法出現與近期其它研究發現繼續為我們理 解微生物增加了許多必要的細節。上周一個修訂後的估算表明之前長期被引用的我們腸道中微生物是人體細胞十倍的近似值是不準確的。根據最近的基因分析和核磁 共振成像的實際數字是兩者大致相同。與此同時,其它新研究也揭示了我們是如何獲得特定腸道生物種群,它包括我們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我們周圍的人,還有遺傳 學。關於這些可並不小。
註:所有文章均由中國數字科技館合作單位或個人授權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