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化石中的DNA怎麼提取DNA自然情況下能保存多久
DNA是生物信息的古老。但在漫長的地質考古的觀點,還不夠長。從生物被宣告死亡時刻DNA逐漸分解,DNA半衰期約521每521DNA降解半衰期,脫氧核糖核苷酸化學鍵之間將破裂半,如果我和警察微量殺手,必須鐵的完美證據,DNA想跨越680萬年,必須最理想的環境,在長不測可以加速DNA分解率,例如無法預測滿足高溫,並釋放出微生物的DNA酶將DNA識別。
王文利說即使可以恐龍化石存儲結締組織,軟骨組織,這些軟組織也可能在長期硬化後仍然完好無損的外部形狀,但內部DNA很難測量,如果人們真的要復制恐龍,首先是確保你有完整的恐龍遺傳信息,這樣做很難。如何保證不受外源污染一系列PCR擴增等科學手段得到許多恐龍核DNA信息,如何修復DNA信息缺失的配件。
關於化石中的DNA怎麼提期DNA自然情況下能保存多久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
Ⅱ 為什麼古人的DNA能夠保存千萬年
DNA能夠保存千萬年那是因為他的保護環境剛好適合所以沒有被破壞。
但是在古代人們很保守也很注意隱私特別是古代帝王之類的更加註重風水的,如果人體或者其他生物的骨骸正好處於沒有空氣也沒有水的的環境里,氧氣和水被外界徹底隔絕、還擁有合適的鹽濃度、pH值等於7處於中性、溫度較低不會破壞溫度保持恆定的溫度,這樣DNA會在水解到一定的鹼基時既不會水解,也不會分解,由於DNA分子處於雙螺旋結構穩定性還是有的,所以會被保存千萬年。
DNA擁有很特殊的雙螺旋結構,結構的穩定性以及存在於細胞內的完整的DNA可以在自我修復。所以一般情況下都不會受到威脅,但是人體死亡受到各種腐蝕就會在特定的情況下水解最終不存在,所以DNA可以保存千萬年受到外界影響還是很大的。
Ⅲ 化石中的DNA是如何提取的DNA在自然情況下可以保存多長時間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從化石中提取出DNA已成為現實,科學家們甚至實現過提取出40萬年前的古人類DNA碎片,不過提取化石DNA需要苛刻的條件,成功幾率很低。
DNA是生物信息的載體,研究生物的演化和生理特徵離不開對DNA的研究,但是生物死亡之後隨著遺骸的降解,DNA就很難保存,一些說法認為遺骸中的DNA的「半衰期」是521年,數千年後殘存的DNA信息就比較少了,而化石的形成需要苛刻的條件,需要被埋藏在地下數萬年之久,通過復雜的理化作用,礦物質灌注骨頭縫隙,最終使骨質褪去而保留石質的骨頭形狀,DNA幾乎分解殆盡。
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將土壤、微生物中吸附的DNA碎片富集,獲得更多的DNA材料,我國古生物學家付巧妹就用這種方式獲取了生活於亞洲的4萬多年前的田園洞人DNA。利用這種方法科學家們也找到過10萬年前古人類的DNA,並且認為超過10萬年的化石中基本不可能再找到DNA。
但是在2013年前後,科學家們將這個極限又往前推進了,科學家從一根海得堡人的大腿骨里獲得了最古老的人類DNA,而這個股骨的主人生活在大約40萬年前,該研究發表於《自然》雜志上,證明了海德堡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聯系,不過目前這大概是一個極限了。
化石DNA的研究催生了一門新生學科——分子人類學,是利用分子信息推測人類起源、演化歷程的學科,目前世界各地有很多古生物研究實驗室都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獲得的成果已經比較豐富,而這類研究最重要的就是防止發掘時的DNA丟失、避免污染和注重保存。
Ⅳ DNA是多少年就有的了
你的問題沒有說明白
DNA雙螺旋結構的提出開始便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使遺傳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層次,「生命之謎」被打開,人們清楚地了解遺傳信息的構成和傳遞的途徑。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發現了DNA雙螺旋的結構,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使遺傳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層次,「生命之謎」被打開,人們清楚地了解遺傳信息的構成和傳遞的途徑。在以後的近50年裡,分子遺傳學、分子免疫學、細胞生物學等新學科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奧秘從分子角度得到了更清晰的闡明,DNA重組技術更是為利用生物工程手段的研究和應用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Ⅳ 生物dna 簡介
dna
脫氧核糖核酸(DNA,為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縮寫),又稱去氧核糖核酸,是染色體的主要化學成分,同時也是組成基因的材料。有時被稱為「遺傳微粒」,因為在繁殖過程中,父代把它們自己DNA的一部分復制傳遞到子代中,從而完成性狀的傳播
a. DNA是由核酸的單體聚合而成的聚合體。
b. 每一種核酸由三個部分所組成:一分子含氮鹽基+一分子五碳糖(脫氧核糖)+一分子磷酸根。
c. 核酸的含氮鹽基又可分為四類:鳥嘌呤(G)、胸腺嘧啶(T)、腺嘌呤(A)、胞嘧啶(C)
d. DNA的四種含氮鹽基組成具有物種特異性。即四種含氮鹽基的比例在同物種不同個體間是一致的,但再不同物種間則有差異。
e. DNA的四種含氮沿基比例具有奇特的規律性,每一種生物體DNA中 A≈T C≈G 加卡夫法則。
生命的遺傳奧秘茂藏在DNA和RNA中
現在人們都知道DNA和RNA是遺傳物質,但是什麼叫DNA呢?其實DNA和RNA是一種核酸的東西,因為它藏在細胞核內,又具有酸性,因為在它剛被發現的時候就被稱為核酸。
核酸是一個叫米歇爾的瑞士青年化學家發現的,那還是1869年的事,到了1909年,一位美國生化學家又發現核酸中的碳水化合物有兩種核糖分子,因此核酸也有兩種,一種叫脫氧核糖酸,英文縮寫就是DNA,另一種是核糖核酸,英文縮寫是RNA。DNA一般只在細胞核中,而RNA除了在細胞核中外,還分布在細胞質中。
DNA和RNA與生物遺傳基因細菌學家艾弗里通過研究肺炎球菌轉化時,偶然發現了DNA,就是那個被很多人找了很久的基因物質。在DNA上帶著生命的遺傳秘密的基因物質,這樣,對於到底什麼是決定生命遺傳現象的探索,終於到了揭開秘密的時候了,這時已是20世紀40年代。
組成DNA的4種核苷酸的排列組合順序大有奧秘
解開DNA的秘密
當發現基因就是DNA後,人們還是想知道,這個DNA是怎麼樣的一種東西,它又是通過什麼具體的辦法把生命的那麼多信息傳遞給新的接班人的呢?
首先人們想知道DNA是由什麼組成的,人類總是愛這樣刨問底。結果有一個叫萊文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DNA是由四種更小的東西組成,這四種東西的總名字叫核苷酸,就像四個兄弟一樣,它們都姓核苷酸,但名字卻有所不同,分別是腺嘌呤(A)、鳥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這四種名字很難記,不過只要記住DNA是由四種核苷酸只是隨便聚在一起的、而且它們相互的連接沒有什麼規律,但後來核苷酸其實不一樣,而且它們相互組合的方式也千變萬化,大有奧秘。
現在,人們已基本上了解了遺傳是如何發生的。20世紀的生物學研究發現:人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由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組成。已知在細胞核中有一種物質叫染色體,它主要由一些叫做脫氧核糖核酸(DNA)的物質組成。
生物的遺傳物質存在於所有的細胞中,這種物質叫核酸。核酸由核苷酸聚合而成。每個核苷酸又由磷酸、核糖和鹼基構成。鹼基有五種,分別為腺嘌呤(A)、鳥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和尿嘧啶(U)。每個核苷酸只含有這五種鹼基中的一種。
單個的核苷酸連成一條鏈,兩條核苷酸鏈按一定的順序排列,然後再扭成「麻花」樣,就構成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結構。在這個結構中,每三個鹼基可以組成一個遺傳的「密碼」,而一個DNA上的鹼基多達幾百萬,所以每個DNA就是一個大大的遺傳密碼本,裡面所藏的遺傳信息多得數不清,這種DNA分子就存在於細胞核中的染色體上。它們會隨著細胞分裂傳遞遺傳密碼。
人的遺傳性狀由密碼來傳遞。人有10萬個基因,而每個基因是由密碼來決定的。人的基因中既有相同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不同的部分決定人與人的區別,即人的多樣性。人的DNA共有30億個遺傳密碼,排列組成10萬個基因。
DNA 指deoxyribonucleic acid 脫氧核糖核酸(染色體和基因的組成部分)
脫氧核苷酸的高聚物,是染色體的主要成分。遺傳信息的絕大部分貯存在DNA分子中。
分布和功能 原核細胞的染色體是一個長DNA分子。真核細胞核中有不止一個染色體,每個染色體也只含一個DNA分子。不過它們一般都比原核細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DNA分子的功能是貯存決定物種的所有蛋白質和RNA結構的全部遺傳信息;策劃生物有次序地合成細胞和組織組分的時間和空間;確定生物生命周期自始至終的活性和確定生物的個性。除染色體DNA外,有極少量結構不同的DNA存在於真核細胞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中。DNA病毒的遺傳物質也是DNA。
結構: DNA是由許多脫氧核苷酸殘基按一定順序彼此用3』,5』-磷酸二酯鍵相連構成的長鏈。大多 數DNA含有兩條這樣的長鏈,也有的DNA為單鏈,如大腸桿菌噬菌體φX174、G4、M13等。有的DNA為環形,有的DNA為線形。主要含有腺嘌呤、鳥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4種鹼基。在某些類型的DNA中,5-甲基胞嘧啶可在一定限度內取代胞嘧啶,其中小麥胚DNA的5-甲基胞嘧啶特別豐富,可達6摩爾%。在某些噬菌體中,5-羥甲基胞嘧啶取代了胞嘧啶。40年代後期,查加夫(E.Chargaff)發現不同物種DNA的鹼基組成不同,但其中的腺嘌呤數等於其胸腺嘧啶數(A=T),鳥嘌呤數等於胞嘧啶數(G=C),因而嘌呤數之和等於嘧啶數之和。一般用幾個層次描繪DNA的結構。
一級結構 DNA的一級結構即是其鹼基序列。基因就是DNA的一個片段,基因的遺傳信息貯存在其鹼基序列中。1975年美國的吉爾伯特(W.Gilbert)和英國的桑格(F.Sanger)分別創立了DNA一級結構的快速測定方法,他們為此共獲1980年度諾貝爾化學獎。自那時以後,測定方法又不斷得到改進,已有不少DNA的一級結構已確立。如人線粒體環DNA含有16569個鹼基對,λ噬菌體DNA含有48502個鹼基對,水稻葉綠體基因組含134525個鹼基對,煙草葉綠體基因組含155844個鹼基對等。現在美國已計劃在10至15年內將人類DNA分子中全部約30億個核苷酸對序列測定出來。
二級結構 1953年,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提出DNA纖維的基本結構是雙螺旋結構,後來這個模型得到科學家們的公認,並用以解釋復制、轉錄等重要的生命過程。經深入研究,發現因濕度和鹼基序列等條件不同,DNA雙螺旋可有多種類型,主要分成A、B和Z3大類,其主要參數差別如下表。
一般認為,B構型最接近細胞中的DNA構象,它與雙螺旋模型非常相似。A-DNA與RNA分子中的雙螺旋區以及轉錄時形成的DNA-RNA雜交分子構象接近。Z-DNA以核苷酸二聚體為單元左向纏繞,其主鏈呈鋸齒(Z)形,故名。這種構型適合多核苷酸鏈的嘌呤嘧啶交替區。1989年,美國科學家用掃描隧道電鏡法直接觀察到雙螺旋DNA
Ⅵ DNA、RNA、蛋白質這三種生物大分子的壽命(或者半衰期)分別是多少
生物大分子的半衰期是半數生物大分子發生降解時所需要的時間,用於DNA、RNA、蛋白質等大分子的穩定性。
這三種生物大分子的壽命目前沒有精準的時間,其中存在細胞核內的DNA壽命與細胞的壽命一樣,當細胞凋亡時,其核內的DNA開始降解。人的體細胞代謝周期因不同組織而不一,例如幹細胞約為5個月、血液中中性粒細胞存活時間只有2-3天。
RNA的壽命一般都不長,真核生物中一般的細胞里,mRNA成熟後經核孔被運輸到細胞質中進行翻譯,它們的壽命通常在幾分鍾到幾十分鍾不等。不同種類的RNA壽命也不相同。tRNA和rRNA的壽命相對較長,前者在蛋白翻譯過程中多次使用,後者與核糖體結合參與蛋白翻譯。
蛋白質的壽命同樣也不是一樣的,這與蛋白的折疊結構,大小,還跟蛋白的作用和細胞的狀態有關。體內合成的蛋白部分會停留在細胞質中,作為一些酶類行使生命活動;有些則是整合到細胞膜上、形成質膜外周蛋白;還有一些蛋白質進入細胞核、線粒體等細胞器中行使功能。
Ⅶ 為什麼生物會有DNA這種物質
生物基本都有DNA或者RNA,這是人類目前知道的,人類也憑著各層面的研究知曉了基因的作用規律,但是依然沒有確定DNA/RNA到底怎麼來的。
在生命演化的研究中,追根溯源是很困難的,地球上遍地都是生物、地下也存在含有富化石的地層,並且在地下深處依舊存在生命,綜合大洋鑽探計劃在海底岩層1400米下的地方發現那裡仍然有微生物群落。人類探索的范圍十分有限,得到的線索也相對有限,難以確定的事情很多。生物為什麼有DNA是未解決的難題,人類至今不知道,宇宙所有生物是不是都需要DNA。
Ⅷ 如果人死了以後土葬的話,基因能存在多久
人死亡之後,受微生物、溫度、濕度、空氣等因素的作用影響,屍體會發生腐爛。從死亡到腐爛的時長也就是基因DNA存在的時間。不過人體不同器官發生腐爛的時間是不同的,其中皮膚、肌肉、內臟等主要是有機成分的器官會很快發生腐爛,一般為數月到數年,這也就是這些器官組織中DNA存在的時間。而骨骼由於其成分主要是無機鹽,腐爛便很久也不會發生,這樣,骨骼中的DNA會隨著骨結構的完好而長久存在。
在真實的環境中,不同的溫度、水分、微生物侵蝕以及其他不可控元素影響著屍骨中DNA存在的時長。骨骼中DNA序列在經過大約150萬年以後就會難以被提取出來,即使某些片段被提取,也會因為含有遺傳信息太少而不具備參考價值。
Ⅸ DNA能被提取的最久遠記錄是多少
DNA能被提取的最久遠記錄是多久,可能沒有人能夠准確的知道,根據現有的最早記錄是165萬年,而且相關的數據都是從西伯利亞永久凍土猛獁象的牙齒中所提取到的。而之前的DNA記錄是來源於來加拿大育空地區,來自於560000到780000年前的一種動物的腿骨。
所以,通過不斷的分析研究,得出的結論也是不一樣的,生命最大的精彩在於DNA的不斷變化,因此也形成了各種不同樣的人,生物界也是如此的奇妙,只有不斷的探索生命的奧秘,才能真正的理解生命是多麼的偉大。
Ⅹ 人死如果選擇土葬的話,基因可以存在多久
人死後肉身腐壞的速度會非常的快,反而是骨頭無論在土裡,還是裸露在空氣中,都需 要靠漫長的時間和復雜的環境來分解,甚至要百年以上才最終塵歸塵、土歸土。
3.死後30小時左右的屍體會開始軟化,這是屍身開始腐敗的表現。因為腹部細菌、脂肪最多,會最先軟化腐敗。腐敗開始後,就會引來食腐性生物的啃食和排卵。
4.死亡一周後的屍體會進入最後生物清除階段,這一階段事件長短會根據屍體所在地氣候、濕度以及蛆蟲啃蝕程度不同而發生改變。
大致來說,夏季高溫濕熱會加速屍體腐敗,約1個月就會僅剩白骨;春、秋兩季約1.5個月;冬季時間更長,約需2個月。
人類應該是唯一會對同伴的屍體感覺到恐懼的物種了吧!
腐敗、啃噬、分解、散落......無論哪個畫面都是我們無法面對的恐懼。於至親愛人也好,於自己也罷,都難以在心理上承受這終究難逃的結局,光是想想就覺得內心疼痛、糾結、傷感。
其實,認真地想一想,人死後,屍體的腐敗和分解與所有的動物又有何不同呢?一樣的塵歸塵、土歸土,從無到有,從有到無。被蟲蟻的啃咬也好,被細菌的分化也罷,在自然面前,人類渺小的不值一提。
有人說: 入土為安,是對逝者最大的敬意,回歸自然是最好的安身之所。所以,很多人抗拒火葬,期盼著回歸大地,從有到無。古人雲:人死如燈滅,萬念俱成灰。有人讀出了一絲看透的豁達,也有人覺察了一絲無力承載命運的無奈。其實,我更願意相信,人死了,只是拋棄了一具已經用的破敗陳舊的皮囊,進入了下一個新的循環,前塵過往一筆勾銷,曾經的好的壞的都不必留戀,也不必遺憾。
想得開的:反正早晚塵歸塵、土歸土,不如讓它更有價值,捐贈遺體,捐獻器官,讓它最後為這一世做出一些貢獻。
思想開明的:死後也別浪費那個金錢和精力買什麼墓地,燒成灰找棵樹撒了、往大海里揚了。一樣的回歸自然,還不受限制,身心都自由自在。
想起了《慶余年》里的肖恩,死後的願望是別埋他,他受夠了黑暗。
每個人對於身後的安排,都有自己的願望和想法。
於我自己而言,這副被靈魂拋棄了的、用舊了的臭皮囊怎麼安置有價值,怎麼處理不麻煩後人就怎麼做就好了。所有的選項中,我唯一不會選埋在黑暗陰冷的土裡,任由屍身腐壞、被蟲啃咬。能用的部分拿去用,剩餘的沒價值的燒一燒,灰撒一撒。不佔地,不費力。後代有心的,隨處都可憑吊,無心的也不必掛懷,了無牽掛的去了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