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飛棍.
「飛棍(RODS)」,一種神秘物體,在人們眼裡它來無影去無蹤。說它是昆蟲,它卻擁有160公里的飛行時速;說它是一種飛行器,它卻擁有撲動的翅膀和驚人的智能……
「飛棍」,一種類似UFO的不明飛行物,最近在世界各大網站、媒體頻頻「曝光」,成為UFO迷們爭相探聽的熱門話題。
「飛棍」真的有那麼神秘嗎?其實,人人都可以拍「飛棍」的。
飛棍之謎
在揭開飛棍之迷前,先來回顧一下飛棍之迷的起因.
早在1994年,美國獨立電視製片人朱斯·伊斯加米拉,就在新墨西哥州羅茲威爾以南拍攝到了一段16分鍾的影片,而那裡恰巧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飛碟的地方。
朱斯在所拍攝的錄像帶上,發現有些不尋常的東西飛過天空。最初朱斯以為可能是飛鳥,但隨著一遍遍地重放那段影片,他開始對自己的想法產生了懷疑。從外觀上看,朱斯發現的這些東西與張赫賓和王琳後來所拍攝到的物體十分接近,它是圓柱狀的物體,飛行的速度非常快。由於這種物體的形狀像一根棍子,朱斯就將它命名為「飛棍」。
朱斯介紹說,起初我以為是鳥,或者是小蟲子,因為旁邊有很多鳥和飛蟲飛來飛去。
為了證實自己的看法,朱斯開始求教於科學家們,科學家們對於這種物體也無法得出進一步的解釋。盡管一些科學家無法解釋飛棍究竟是什麼物種,但人們卻不能排除飛棍是一種人類未知的昆蟲。
朱斯並沒有放棄,他將自己的發現公布出去,希望引起人們的關注。此後朱斯陸續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錄像帶,它們是由一些不明飛行物愛好者所拍攝到的。經過仔細地歸納分析,朱斯等人發現,飛棍幾乎無處不在,不論是天空、大海,還是樹叢,室內都曾經出現它的身影;此外,飛棍這個外形呈圓柱狀的物體,身長相差很大,從各地拍攝到的畫面來看,它的長度從10厘米到30多米不等。
1994年,朱斯收到了一盤來自墨西哥的錄像帶,它可以說是拍攝飛棍的經典之作。畫面的拍攝地點是在墨西哥的一個山谷。這個山谷深1500米,洞口直徑 50米,山洞的走向與地面垂直,洞口相對狹窄,越往深處越寬闊,這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地質現象。由於這個山谷里棲息了很多燕子,人們也把它叫做燕子谷。每年這個山谷都聚集了一些特技跳傘的愛好者,馬克·李奇則專門負責拍攝那些運動員漂亮的特技動作。就是在那裡,他也拍攝到了飛棍。
像任何一位拍攝到飛棍的攝影者一樣,馬克開始也不相信能拍攝到了一種神秘的物種,但當他瀏覽完自己所有拍到的畫面時,他才發現自己不相信已經是不可能了。「後來我又多次拍到了它們。它們到底是什麼?」
通過馬克拍攝到的畫面,我們可以清楚地辨別出飛棍與燕子以及昆蟲之間的區別。而在其中的一組畫面里,我們可以看見飛棍在刻意避開跳傘者,避免與他們接觸,這一點極其重要,因為它說明了飛棍是有智力的。
飛棍如果是自然界中一種生物的話,那麼為什麼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人發現它的活體或是屍體呢?另外,飛棍的飛行速度高達每小時160公里,而自然界中,沒有任何一種生物是能夠達到這種速度。如果自然界中確實存在這種生物的話,為什麼我們在電影膠片和照片中,都沒有找到關於飛棍的記錄?
如果飛棍是一種飛行器,它在無人操縱的條件下,卻能自由規避前方障礙物,這又將怎樣解釋呢?在我們人類所有發明出來的飛行器中,從來沒有一個如此小的飛行器能擁有如此之高的智能。
它們究竟是什麼?會不會是一種來自外太空的高智能飛行器?至今還沒有人能給飛棍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
由於攝像設備本身的取像頻率較慢,是它們實際上並不能很忠實的反映出拍攝的圖象,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光學假象.如果再加上長焦鏡頭進行遠拍的話,可能飛棍還會變大.
而人的眼睛相對於攝像設備而言更加靈敏,所以,在我們眼裡,那些只是普通飛蟲.
但是到了相對不靈敏的設備里,它們就成了一根棍,事實上,很多快速飛行的東西都能被拍成棍狀生物。這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人眼看不到飛棍.
破解證據一:實踐篇
A、用1/45秒速度捕捉到了多翅膀「飛棍」
B、用後簾同步閃光拍攝,拍到的「飛棍」和它的製造者——蜜蜂。1/45秒拍出的是「飛棍」,在拍攝結束時閃光燈用大約1/1000秒凝固了蜜蜂的真實形態。
這證明飛行中的昆蟲(蜜蜂)完全可以在較慢的快門速度情況下曝光成「飛棍」樣物體,也知道了蜜蜂可以在1/45秒之內撲翼6次。
破解證據二:推理篇
可以看到每一幀畫面中的「飛棍」,互相是幾乎沒有重疊的,根據屏幕顯示得知,拍攝時的光圈為2.8,自動白平衡,增益為零,快門1/60秒。
首先了解一下攝像知識:攝像機是以每秒25幀的圖像進行拍攝,而每幀圖像又是以一定的快門速度拍攝的,最常用的應該是1/50或1/60秒。也就是說,如果一部攝像機以每幀1/60秒幀的速度拍攝,那麼在每一秒鍾,攝像機拍攝了一個物體的25個1/60秒的瞬間,同時也有25個約1/40秒時間是沒有拍攝的空格。我們先假設如果是一個點狀物體,以高速運行時在攝像機上留下的軌跡應該是一段線條(約1/60秒移動的軌跡)和一段空格(約1/40秒移動的距離)。我們從世乒賽錄像的每幀畫面上就可以找到乒乓球運行的軌跡,乒乓球已經被拍成了長條狀,並且經過一點距離,又出現一個長條,這就是無翼「飛棍」。
再看看有翼「飛棍」。首先,可以根據合成照片分析出:兩個「飛棍」頭的間隔約有一個「飛棍」的距離,也就是說「飛棍」在1/40秒的攝像空格時飛行了大約一個「飛棍」的距離,由此推論,在1/60的曝光時間它該移動多遠呢?只有兩個結論:
A、如果「飛棍」是一個多翅膀實體,那麼根據照片,它在1/60的曝光時間里幾乎沒有動過,也就是說「飛棍」只可能以這樣一種方式在運行:每秒鍾25次的步進式飛行,它還能感知攝像機快門的開/閉時間,在攝像機快門打開的時候停止運動或緩慢運動,而在攝像機快門關閉即空場的時候高速運行。
B、在1/60秒的曝光時間內,有一個小小的飛蟲撲翼兩次並劃出一道軌跡,蟲子的飛行速度幾乎是勻速的。 如果A成立,那麼有理由相信攝像機與「飛棍」是同謀了。
所以結論B恰恰是「飛棍」惟一合理解釋。因此建議拍到過「飛棍」的朋友,察看一下當時的快門速度吧。 再反問一句,自認為拍攝到「飛棍」的人,你怎麼就認定用1/60秒凝固了一個高速運行鏡頭的實體?這一點也正是被絕大部分「飛棍」愛好者忽略的問題。
回頭看看所有的「飛棍」圖片,特別是攝像的每一幀圖像,就會發現都是符合乒乓軌跡特點的,而「飛棍」翅膀的產生也可以看一段動畫示意(可以在網站nature-eye.com看到)。
破解證據三:解釋篇
現在逐條解釋一下總結出來的「飛棍」十大特點:
1、從未被肉眼看見。肉眼不能看見有幾種可能,如:非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極高速運行,全透明等,但大家忽略了另一種可能,就是看到的和拍到的不一樣。人眼可以很快跟蹤物體飛行,並且對影像的感覺是連續的,不像攝像機是一幀幀拍攝的,所以,人眼可以准確感覺到飛行的小蟲,而攝像機拍出的就可能是「飛棍」和「無翼飛棍」。
2、在大量影視片和少量照片中出現。影視片僅僅是在逐幀或極慢速播放時才能看見。「飛棍」拍攝需要「撞」上,所以影視片中被「撞」的機會要比照片多許多,另外,由於一般「飛棍」掠過畫面都是以幀來計數的,正常播放在畫面上僅僅是一閃而過,人眼很難看清。而逐幀播放時,「飛棍」就出現了。其實,只要正常播放,「飛棍」給人的感覺就是蟲!
3、高速飛行,據稱有人計算出飛棍時速達到160公里/小時至10000公里/小時。對於一個肉眼沒有看到過的,離鏡頭有多遠都不知道的東西,僅根據拍攝幀數——一個時間參數就算出的速度怎麼能作數。那麼我如果拍攝一隻小鳥,掠過月亮停在一棵樹上,是否我就能夠算出小鳥從月亮飛到地球的速度呢。
4、具有智能,飛行中可以避開障礙物。蟲子或小鳥當然會避開障礙物了。
5、有兩種形式,對稱翼式「飛棍」和不對稱翼式「飛棍」,翅膀的數量是從兩對到無數對不斷變化。如果拍到的是小蟲側面,就是非對稱翼式「飛棍」,如果拍到的是背部或腹部,就能出現對稱翼式「飛棍」,不同曝光時間,或蟲子的撲翼頻率不同,就可以拍出不同對翼數的「飛棍」。
6、沒有一張真正清晰的照片或畫面,沒有任何圖像顯示該物體有眼睛腳爪,也沒人看到它的翅膀和表皮質感。怎麼可能要求一張移動軌跡照片出現質感呢!
7、世界各地無處不在。昆蟲、小鳥當然無處不在。
8、從未有活體或屍體被發現。昆蟲、小鳥死了後也不可能被拍成「飛棍」。
9、照片、單幀畫面的真實性不容置疑。照片、攝像全部都是真實的,但「未經偽造加工的影像就是完全真實的影像」嗎?這正是攝像機、照相機跟人們開的玩笑。同樣真實的影像還有「火棍」——汽車燈光軌跡,大家看到的就應該比較多了。
10、從未被跟蹤拍到。如果被跟蹤,拍出來的就是一隻小蟲或小鳥,只有掠過鏡頭,拍出來的才有可能是「飛棍」。
❷ 請問飛棍究竟是什麼
【飛棍】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飛棍,又稱天竿魚(源自這種生物的英文名稱「Rods」及日本不明生物學家並木伸一郎建議的名稱「Skyfish」),是地球上一種未知的飛行物體或生物,速度非常快,肉眼不能看見,只能以照相機或攝錄機來捕捉其行蹤。
飛棍是於1994年3月在美國首度被發現的,當時一名攝影師整理影片時,無意中發現這種東西在片段內高速略過。之後世界各地均有人以照相機拍到飛棍,可以知道飛棍在地球上無處不在。
又有人發現洞穴的壁畫中,有一些東西和現時拍到的飛棍頗為相似,認為人類在多年前早已知道飛棍的存在。
由於現在沒有任何飛棍的實體給人們捕捉得到,且沒有人看過它們的屍首殘骸,因此人們對飛棍的認識仍然非常少。這有圖片http://post..com/f?kz=10898587
❸ 飛棍是什麼類型的動物
飛棍其實就是小飛蟲,就是正在飛行中的昆蟲。很多種類的昆蟲在飛行時,都可以形成「飛棍」樣。
飛棍只在早期的攝像機拍攝的影像中才會有,這是因為那時的攝像機每秒拍攝25幀,那麼每幀的時間是1/25秒。如果昆蟲飛行速度較快,在1/25秒內飛行了一段距離,且在這段時間翅膀扇動了2~4次,就會在影像中形成一條拖影,在拖影上還有幾對翅膀扇動的影像,好像是一根有幾對翅膀的小棍子。
當使用高速攝影時,就只有一個小飛蟲,棍子就消失了。
「飛棍」
❹ 飛棍到底是什麼啊
「飛棍(RODS)」,一種神秘物體,在人們眼裡它來無影去無蹤。說它是昆蟲,它卻擁有160公里的飛行時速;說它是一種飛行器,它卻擁有撲動的翅膀和驚人的智能……
「飛棍」,一種類似UFO的不明飛行物,最近在世界各大網站、媒體頻頻「曝光」,成為UFO迷們爭相探聽的熱門話題。
「飛棍」真的有那麼神秘嗎?其實,人人都可以拍「飛棍」的。
飛棍之謎
在揭開飛棍之迷前,先來回顧一下飛棍之迷的起因.
早在1994年,美國獨立電視製片人朱斯·伊斯加米拉,就在新墨西哥州羅茲威爾以南拍攝到了一段16分鍾的影片,而那裡恰巧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飛碟的地方。
朱斯在所拍攝的錄像帶上,發現有些不尋常的東西飛過天空。最初朱斯以為可能是飛鳥,但隨著一遍遍地重放那段影片,他開始對自己的想法產生了懷疑。從外觀上看,朱斯發現的這些東西與張赫賓和王琳後來所拍攝到的物體十分接近,它是圓柱狀的物體,飛行的速度非常快。由於這種物體的形狀像一根棍子,朱斯就將它命名為「飛棍」。
朱斯介紹說,起初我以為是鳥,或者是小蟲子,因為旁邊有很多鳥和飛蟲飛來飛去。
為了證實自己的看法,朱斯開始求教於科學家們,科學家們對於這種物體也無法得出進一步的解釋。盡管一些科學家無法解釋飛棍究竟是什麼物種,但人們卻不能排除飛棍是一種人類未知的昆蟲。
朱斯並沒有放棄,他將自己的發現公布出去,希望引起人們的關注。此後朱斯陸續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錄像帶,它們是由一些不明飛行物愛好者所拍攝到的。經過仔細地歸納分析,朱斯等人發現,飛棍幾乎無處不在,不論是天空、大海,還是樹叢,室內都曾經出現它的身影;此外,飛棍這個外形呈圓柱狀的物體,身長相差很大,從各地拍攝到的畫面來看,它的長度從10厘米到30多米不等。
1994年,朱斯收到了一盤來自墨西哥的錄像帶,它可以說是拍攝飛棍的經典之作。畫面的拍攝地點是在墨西哥的一個山谷。這個山谷深1500米,洞口直徑 50米,山洞的走向與地面垂直,洞口相對狹窄,越往深處越寬闊,這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地質現象。由於這個山谷里棲息了很多燕子,人們也把它叫做燕子谷。每年這個山谷都聚集了一些特技跳傘的愛好者,馬克·李奇則專門負責拍攝那些運動員漂亮的特技動作。就是在那裡,他也拍攝到了飛棍。
像任何一位拍攝到飛棍的攝影者一樣,馬克開始也不相信能拍攝到了一種神秘的物種,但當他瀏覽完自己所有拍到的畫面時,他才發現自己不相信已經是不可能了。「後來我又多次拍到了它們。它們到底是什麼?」
通過馬克拍攝到的畫面,我們可以清楚地辨別出飛棍與燕子以及昆蟲之間的區別。而在其中的一組畫面里,我們可以看見飛棍在刻意避開跳傘者,避免與他們接觸,這一點極其重要,因為它說明了飛棍是有智力的。
飛棍如果是自然界中一種生物的話,那麼為什麼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人發現它的活體或是屍體呢?另外,飛棍的飛行速度高達每小時160公里,而自然界中,沒有任何一種生物是能夠達到這種速度。如果自然界中確實存在這種生物的話,為什麼我們在電影膠片和照片中,都沒有找到關於飛棍的記錄?
如果飛棍是一種飛行器,它在無人操縱的條件下,卻能自由規避前方障礙物,這又將怎樣解釋呢?在我們人類所有發明出來的飛行器中,從來沒有一個如此小的飛行器能擁有如此之高的智能。
它們究竟是什麼?會不會是一種來自外太空的高智能飛行器?至今還沒有人能給飛棍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
由於攝像設備本身的取像頻率較慢,是它們實際上並不能很忠實的反映出拍攝的圖象,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光學假象.如果再加上長焦鏡頭進行遠拍的話,可能飛棍還會變大.
而人的眼睛相對於攝像設備而言更加靈敏,所以,在我們眼裡,那些只是普通飛蟲.
但是到了相對不靈敏的設備里,它們就成了一根棍,事實上,很多快速飛行的東西都能被拍成棍狀生物。這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人眼看不到飛棍.
破解證據一:實踐篇
A、用1/45秒速度捕捉到了多翅膀「飛棍」
B、用後簾同步閃光拍攝,拍到的「飛棍」和它的製造者——蜜蜂。1/45秒拍出的是「飛棍」,在拍攝結束時閃光燈用大約1/1000秒凝固了蜜蜂的真實形態。
這證明飛行中的昆蟲(蜜蜂)完全可以在較慢的快門速度情況下曝光成「飛棍」樣物體,也知道了蜜蜂可以在1/45秒之內撲翼6次。
破解證據二:推理篇
可以看到每一幀畫面中的「飛棍」,互相是幾乎沒有重疊的,根據屏幕顯示得知,拍攝時的光圈為2.8,自動白平衡,增益為零,快門1/60秒。
首先了解一下攝像知識:攝像機是以每秒25幀的圖像進行拍攝,而每幀圖像又是以一定的快門速度拍攝的,最常用的應該是1/50或1/60秒。也就是說,如果一部攝像機以每幀1/60秒幀的速度拍攝,那麼在每一秒鍾,攝像機拍攝了一個物體的25個1/60秒的瞬間,同時也有25個約1/40秒時間是沒有拍攝的空格。我們先假設如果是一個點狀物體,以高速運行時在攝像機上留下的軌跡應該是一段線條(約1/60秒移動的軌跡)和一段空格(約1/40秒移動的距離)。我們從世乒賽錄像的每幀畫面上就可以找到乒乓球運行的軌跡,乒乓球已經被拍成了長條狀,並且經過一點距離,又出現一個長條,這就是無翼「飛棍」。
再看看有翼「飛棍」。首先,可以根據合成照片分析出:兩個「飛棍」頭的間隔約有一個「飛棍」的距離,也就是說「飛棍」在1/40秒的攝像空格時飛行了大約一個「飛棍」的距離,由此推論,在1/60的曝光時間它該移動多遠呢?只有兩個結論:
A、如果「飛棍」是一個多翅膀實體,那麼根據照片,它在1/60的曝光時間里幾乎沒有動過,也就是說「飛棍」只可能以這樣一種方式在運行:每秒鍾25次的步進式飛行,它還能感知攝像機快門的開/閉時間,在攝像機快門打開的時候停止運動或緩慢運動,而在攝像機快門關閉即空場的時候高速運行。
B、在1/60秒的曝光時間內,有一個小小的飛蟲撲翼兩次並劃出一道軌跡,蟲子的飛行速度幾乎是勻速的。 如果A成立,那麼有理由相信攝像機與「飛棍」是同謀了。
所以結論B恰恰是「飛棍」惟一合理解釋。因此建議拍到過「飛棍」的朋友,察看一下當時的快門速度吧。 再反問一句,自認為拍攝到「飛棍」的人,你怎麼就認定用1/60秒凝固了一個高速運行鏡頭的實體?這一點也正是被絕大部分「飛棍」愛好者忽略的問題。
回頭看看所有的「飛棍」圖片,特別是攝像的每一幀圖像,就會發現都是符合乒乓軌跡特點的,而「飛棍」翅膀的產生也可以看一段動畫示意(可以在網站nature-eye.com看到)。
破解證據三:解釋篇
現在逐條解釋一下總結出來的「飛棍」十大特點:
1、從未被肉眼看見。肉眼不能看見有幾種可能,如:非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極高速運行,全透明等,但大家忽略了另一種可能,就是看到的和拍到的不一樣。人眼可以很快跟蹤物體飛行,並且對影像的感覺是連續的,不像攝像機是一幀幀拍攝的,所以,人眼可以准確感覺到飛行的小蟲,而攝像機拍出的就可能是「飛棍」和「無翼飛棍」。
2、在大量影視片和少量照片中出現。影視片僅僅是在逐幀或極慢速播放時才能看見。「飛棍」拍攝需要「撞」上,所以影視片中被「撞」的機會要比照片多許多,另外,由於一般「飛棍」掠過畫面都是以幀來計數的,正常播放在畫面上僅僅是一閃而過,人眼很難看清。而逐幀播放時,「飛棍」就出現了。其實,只要正常播放,「飛棍」給人的感覺就是蟲!
3、高速飛行,據稱有人計算出飛棍時速達到160公里/小時至10000公里/小時。對於一個肉眼沒有看到過的,離鏡頭有多遠都不知道的東西,僅根據拍攝幀數——一個時間參數就算出的速度怎麼能作數。那麼我如果拍攝一隻小鳥,掠過月亮停在一棵樹上,是否我就能夠算出小鳥從月亮飛到地球的速度呢。
4、具有智能,飛行中可以避開障礙物。蟲子或小鳥當然會避開障礙物了。
5、有兩種形式,對稱翼式「飛棍」和不對稱翼式「飛棍」,翅膀的數量是從兩對到無數對不斷變化。如果拍到的是小蟲側面,就是非對稱翼式「飛棍」,如果拍到的是背部或腹部,就能出現對稱翼式「飛棍」,不同曝光時間,或蟲子的撲翼頻率不同,就可以拍出不同對翼數的「飛棍」。
6、沒有一張真正清晰的照片或畫面,沒有任何圖像顯示該物體有眼睛腳爪,也沒人看到它的翅膀和表皮質感。怎麼可能要求一張移動軌跡照片出現質感呢!
7、世界各地無處不在。昆蟲、小鳥當然無處不在。
8、從未有活體或屍體被發現。昆蟲、小鳥死了後也不可能被拍成「飛棍」。
9、照片、單幀畫面的真實性不容置疑。照片、攝像全部都是真實的,但「未經偽造加工的影像就是完全真實的影像」嗎?這正是攝像機、照相機跟人們開的玩笑。同樣真實的影像還有「火棍」——汽車燈光軌跡,大家看到的就應該比較多了。
10、從未被跟蹤拍到。如果被跟蹤,拍出來的就是一隻小蟲或小鳥,只有掠過鏡頭,拍出來的才有可能是「飛棍」。
❺ 飛棍是什麼生物
飛棍就是小飛蟲,是因為拍攝的效果,才成了「飛棍」模樣的。
飛棍是在攝影機前的未知物體,因為飛行速度極其的快,導致人們即使拍到了也搞不明白這是什麼東西,但是隨著發現的飛棍越來越多,飛棍的真相也越來越明顯,CCTV還專門做了關於飛棍的揭秘。
形成飛棍現象的飛蟲用肉眼看,它就是一隻飛蟲。但到了攝影機、攝像機的鏡頭里,它就成了長有好幾對翅膀的「飛棍」了。這是因為早期攝像機的鏡頭幀率比較低,CCD曝光需要一些時間,又在夜間模式或背景比較暗的情況下,因此在每一幀曝光時間里,比如夜間低照度10-20幀每秒,那麼每幀需要的時間是1/6-1/10S,這個時間對於運動的物體可以飛出一段距離,類比通過鏡頭投影在CCD上的目標物也會移動,導致的結果就是拉線,簡單的說就象我們手持單反相機將快門調整到1/16或者1/8時很難拍清楚照片是一樣道理。而那幾對翅膀,就是飛蟲在CCD感光的時間內,扇動翅膀的次數。
這就是所謂的「飛棍」。
燈光下飛舞的飛蟲
❻ 為什麼「飛棍」在當年被和很多人當做未解之謎去探究
RODS,一種神秘的物體,在人們眼裡它來無影去無蹤。說它是一種昆蟲,它卻擁有160公里的飛行時速,足以讓任何飛行生物望塵莫及;說它是一種飛行器,它卻擁有撲動的翅膀和驚人的智能,沒有任何飛行器可以與之抗衡。
無獨有偶,兩年後,同樣神秘的物體在故宮被發現。來自珠海市第一中學的物理老師王琳,在北京故宮拍攝到了同樣神秘的物體。北京UFO協會秘書長周曉強介紹,研究會網站收到王琳老師發來的視頻錄像,她稱在2004年3月拍攝到故宮那裡的不明飛行物,想請協會幫助分析是什麼。
盡管這段視頻是經過壓縮的影像,但仍能清晰地看出那個物體的輪廓。這是一個白色的、有三對對稱翅膀、像昆蟲一樣的物體。王琳說,「中間的小白點,在我的電腦里是兩小段白色短棒,但由於壓縮成VCD的關系變成一個白點,真遺憾,你可能只看到它變大變小,但在我這里看到的是它不斷轉彎飛行的過程。」
周曉強將王琳傳來的視頻資料轉發給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朱進研究後得出的結論是飛蟲。「飛蛾、蒼蠅等蟲子飛行時其軌跡是很不規則的,當它們經過鏡頭的瞬間,相對運動使其顯得速度極快。至於長棍狀是因為處理過程變形所致或攝像速度與飛行速度相互作用的結果。」
據北京市UFO協會的初步觀察,結論是,這種不明飛行物體是自然界中的一種昆蟲。命名「飛棍」
其實,這種神秘物體也不是第一次被發現,早在1994年,美國獨立電視製片人朱斯·伊斯加米拉就在新墨西哥州羅茲威爾以南拍攝到這種神秘物體,那裡恰巧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飛碟的地方。
朱斯在拍攝的錄像帶上,發現有些不尋常的東西飛過天空。最初朱斯以為是飛鳥,但經研究發現,這些東西與張赫賓和王琳後來所拍攝到的物體十分接近,是圓柱狀物體,飛行速度非常快,如果不是藉助攝像機所拍攝的畫面,肉眼根本看不見。朱斯認為這可能是一種未知的物種,將它命名為「飛棍」(Rods)。
為證實自己的看法,朱斯求教於科學家們。雖然他用攝像機捕捉到飛棍,但由於目前尚未有人找到飛棍的活體或屍體,人們對於它的構造等一無所知,科學家們也無法做出進一步解釋。無所不在
❼ 飛棍真的存在么它究竟是何種物體
RODS,一種神秘的物體,在人們眼裡它來無影去無蹤。說它是一種昆蟲,它卻擁有160公里的飛行時速,足以讓任何飛行生物望塵莫及;說它是一種飛行器,它卻擁有撲動的翅膀和驚人的智能,沒有任何飛行器可以與之抗衡。
❽ 飛棍真的是昆蟲嗎為什麼沒發現它的屍體呢
飛棍怪物傳說是否存在 科學家全方位解密
它身體細長像一根棍子,大到上百米,小到幾厘米,依靠幾只翅膀在空中急速飛行,過去的7年時間里,世界各地的人都曾用攝像機或照相機拍下它的身影,但卻從未有人用肉眼見過它,這就是「飛棍」,被披上神秘外衣的不明飛行物。
隨著越來越多的「飛棍」照片現身,一場席捲全球的爭論也隨之展開,在電視、報紙等媒體上,在互聯網上,人們爭論的焦點只有一個:「飛棍」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存在,為何從來沒有實物現身?如果不存在,那照片和錄像拍到的「飛棍」又如何解釋?
現身
憑借錄像帶中拍攝到的影子,電視製片人伊斯加米拉宣布發現了新的物種———飛棍。作為佐證,他收集了許多關於飛棍的影像資料,但從未發現飛棍的實體。
1998年3月19日,美國獨立電視製片人朱斯•伊斯加米拉來到了4年前拍攝到UFO的地方———新墨西哥州羅茲威爾東南方的一個小鎮。為了和從前的錄像做對比,他在曾經出現過UFO的地方拍攝了一段錄像。回到工作室後,他察看這段片子時看到一個影子從前面的公路上掠過。
最初他覺得是蟲子或飛鳥,但當他一幀一幀地播放錄影時,卻認為這是「從沒看到過的東西」。伊斯加米拉的妻子給這個飛行物起名叫「棍子」(RODS),因為這和她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棍狀微生物很相似。
此後,伊斯加米拉向公眾宣布發現了新的物種,他說雖然不能確定這是什麼生物,但錄像已經提供了足夠的證據。同時,他開始向公眾徵集任何有關飛棍的資料。
在墨西哥的一個洞穴附近拍攝的畫面被伊斯加米拉認為這是飛棍作為生物存在的最確鑿證據。這個山谷深1500米,洞口直徑50米,山洞的走向與地面垂直。山谷平時聚集了一些特技跳傘的愛好者,馬克•李奇則專門負責拍攝那些運動員漂亮的特技動作。就是在那裡,李奇意外地拍下了上百個飛棍。
伊斯加米拉說:錄像表明該洞穴是飛棍的棲息地。在其中的一組畫面里,可以看見飛棍在刻意避開跳傘者,避免與他們接觸,這一點極其重要,因為它說明了飛棍是有智力的。而且不會攻擊人類,對人類可能不會產生威脅。此外伊斯加米拉還說,飛棍已經在美國28個州被發現,在加拿大、挪威、瑞典和墨西哥都有。
伊斯加米拉指出,目前已知的飛棍可以分為三大類:一種是像長著很多翅膀;第二種是「白棍」,它們沒有那麼多翅膀,但好像被一條白色帶子繞著;此外就是矛狀飛棍,它們十分細長,沒有翅膀,但飛得很快。飛棍的顏色有黃、白、紅棕色和深棕色。它的長度從幾厘米到上百米都有。在馬里蘭州拍攝的一張圖片中,飛棍的身體被一片雲遮蓋,但頭和尾露出來了,因此其長度可能在450米到600米之間。
既然有人認為飛棍是一種生物,那為什麼從未有人見過靜止不動的飛棍實體或它的屍體呢?
對於這個問題,伊斯加米拉的解釋是飛棍可能是比空氣還輕的單細胞生物,當它們死後就會像氫氣球一樣飄到空氣更加稀薄的高空。此外,飛棍還可能吃下同伴的屍體,以得到寶貴的生命物質。
極速
在目前已知的昆蟲中,飛行最快的天蛾最高時速可達53.6公里,而根據錄像推斷的飛棍速度在每小時240公里以上,甚至可以超過地球上最快的飛行器。
伊斯加米拉還宣稱,人是可以用肉眼看到飛棍的,他說:「如果你看到眼前飛快地閃過一個東西,雖然很多人會以為是蟲子,而環顧四周什麼都看不到,那麼你就看到了一個飛棍。他們非常快,但是還是可以被看見。」伊斯加米拉還說,上世紀50年代,攝影師特福爾•康斯坦布爾用紅外技術拍下了飛棍,此後也陸續有人在照片或錄像中意外發現飛棍的身影。而早在1896年印第安納州的克羅夫特維爾鎮的人連續兩天看到了空中飛行的9米長的「天空怪物」,它像蛇一樣在空中飛行。這也可能是飛棍。作為研究UFO的愛好者,伊斯加米拉還舉出了不少在古代人們看到蛇形飛行物的報道。伊斯加米拉還鼓勵人們觀測飛棍,而一旦人們「消除了對此的恐懼」,就能夠看到更多真實的飛棍。
根據伊斯加米拉的猜測,飛棍的飛行速度最低也高達每小時240公里,而自然界中,沒有任何一種生物是能夠達到這種極限速度的。因此有人認為飛棍是一種來自外太空的高智能飛行器,它能在無人操縱的條件下自由規避前方障礙物。
而對於飛棍的飛行速度,伊斯加米拉稱雖然沒有確切的數字,但從錄像中判斷,應該在240公里到1600公里每小時。他的證據是在一段來自挪威的錄像中,攝像者站在900米高的海邊懸崖上拍攝一名跳傘者,這時一個飛棍從左邊出現,向攝像者飛來,其影像也越來越大,最後飛出屏幕右上方。由此伊斯加米拉認為飛棍在10幀內飛行了900米。
1990年,職業攝影師托姆在瑞典的桑德維爾拍攝到了一組畫面,畫面拍攝的是瑞典軍隊使用的一種坦克,它3秒鍾可以開炮8次,在畫面中彈殼還未著地,飛棍就已經從畫面的一端飛到了另一端。據此朱斯推測出飛棍的運動速度至少在每小時160公里。在目前已知的昆蟲中,飛行最快的是天蛾,最高時速可達53.6公里。而160公里,是天蛾速度的3倍。
質疑
在大多數拍攝到飛棍的畫面中,由於影像模糊,又找不到合適的參照物,因此無法說明飛棍與攝像機的距離遠近。缺乏這一數據,對於飛棍令人咋舌的飛行速度不得不打上一個問號。
那麼飛棍究竟是比空氣還輕的單細胞生物,還是來自外太空的高智能飛行器?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讓我們看看前面所有這些關於飛棍的所謂證據是否合理。
首先,飛棍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其匪夷所思的速度,往往在短短幾秒鍾內從鏡頭中上百米的山谷或幾公里的距離飛過。但據此得到的每小時上百甚至上千公里的速度合理嗎?
由於拍攝到的大都是飛棍從畫面這端出現,在那端消失,人們便稱飛棍飛過了畫面中拍到的遠處那段距離。畫面中人們看到的飛棍總是一晃而過,因而就稱其高速飛過了長達幾公里的距離。但人們考慮到遠近的問題了嗎?
在飛棍比炮彈還快的錄像中,其前提是兩者距攝像機的距離相等,但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這一點,因此如果飛棍僅僅是在鏡頭前幾厘米處飛過呢?一個物體在鏡頭前5厘米和500厘米處以同樣的速度飛過,那麼畫面中看到的其運行距離應該是有很大不同。
在拍攝地面物體運動的錄像中,因為有可比較的參照物,如公路,人們就能推算出汽車運動的速度。而在大多數拍攝到飛棍飛行的畫面中,由於缺乏清晰的影像,又是在空中飛行,找不到合適的參照物,因此無法說明飛棍與攝像機之間的距離究竟是多少。缺乏這一重要的數據,對於飛棍令人咋舌的飛行速度我們不得不打上一個問號。
同樣,不知道距離鏡頭的遠近,飛棍的大小我們也無從知曉。
飛棍具體是何物,其發現者伊斯加米拉說它是比空氣還輕的單細胞生物,他同時還稱飛棍的大小最短幾厘米,最長上百米。我們在中學生物課上就已經知道,最大的單細胞生物也需要用顯微鏡才能觀察到,也從未發現過像飛棍這般結構復雜、長有翅膀的單細胞生物。而要同時達到既是單細胞生物,比空氣輕,又要有小到昆蟲,大到飛機的體型,還能保持每小時幾百英里的高速運動速度這幾大條件,用所有已知生物和物理原理都無法解釋。此外,既然有人稱墨西哥的洞穴是飛棍的棲息地,那麼為何從未有人試圖在這個「有上百個飛棍飛進飛出」的洞里捕獲一隻,或者撿到一具屍體,成為轟動世界的發現?
首次發現飛棍後,伊斯加米拉還在1998年稱,根據飛棍的獨特外形,他已經開始利用波動膜學說製造飛棍的模型,以此來完全打消人們的懷疑。但是7年過去了,時至今日他也沒能拿出任何能在空中飛行的模型。
辨偽
對於黃蜂等昆蟲而言,相機曝光的極短時間足夠它們扇動幾次翅膀並飛行一段距離,於是被相機捕捉下來的影像也就是它們運動的一段軌跡。
要尋找飛棍的真身,我們還須回到「始作俑者」———相機身上。人們都知道眼見並不一定為實,那麼經過照相機和攝像機光學處理之後的圖像還會和真實的影像一樣嗎?飛棍的出現會不會和相機成像的特質有關?
我們從2003年美國一位攝影愛好者在郊外拍攝的畫面中或許能得到解釋。他察看用數碼相機拍到的一組照片時,驚奇地發現到處都是黃褐色的飛棍。每一隻都長著細長的軀干,長度和樹葉相當,身體兩側還對稱分布著5對翅狀物。這些生物在陽光下四處飛舞,但是這名攝影愛好者並不記得見過這樣的東西。但當他把所有拍到的照片看完,答案也揭曉了。在一張近距離拍攝的畫面中,一隻馬蜂被定格在半空中,但它身後還留下剛剛飛過的軌跡,身體劃出兩道長長的直線,扇動的翅膀也留下了幾條痕跡。
為什麼飛動的馬蜂會呈現出飛棍的外形呢?原因就在相機的特性上。事實上不管是相機拍下的照片還是攝像機錄下畫面中的一幀,都是在記錄某一個時間段的影像。
比如說相機的快門速度也就是曝光時間被調到了1/45秒,就是指拍下的是1/45秒時間內所發生的一切。我們知道,專業攝影師為拍攝出美麗的城市夜景畫面,會把曝光時間特意延長,如10秒,這樣我們看到的就是行駛的車輛車燈在10秒時間內劃出的絢麗線條。用普通的傻瓜相機其實也會得出類似的效果,拍過夜景的人大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哪怕只是有輕微的抖動,黑暗背景中的光源也會劃出長長的線條。這其實就是相機抖動的軌跡。
1/45秒的時間對我們太短,但是對於高速撲翅的黃蜂,這段時間足夠讓它扇動5次翅膀,並飛行一段距離。於是被相機所捕捉下來的影像也就是它運動的一段軌跡。這樣說來,只要把相機曝光的時間調到足夠短,飛棍的真身也會顯現。當把曝光時間調到1/1000秒甚至更短時,我們便能清楚地看到被定格在空中的黃蜂或飛蛾。
對於攝像機而言,道理也是一樣的。大多數攝像機是以每秒25幀到30幀進行拍攝,而每幀圖像又是以一定的快門速度拍攝的,最常用的是1/50或1/60秒。
也就是說,如果一部攝像機以每幀1/60秒的速度拍攝,那麼在每一秒鍾,攝像機拍攝了一個物體的25個1/60秒的瞬間,同時也有25個約1/40秒時間是沒有拍攝的空格。如果拍攝對象是個點狀物體,如下落的雨點,它在以高速運行時在錄像上留下的軌跡應該是一段線條。如果是昆蟲,記錄的也自然就是在1/60秒時間內昆蟲身體劃出的直線或弧線,再加上翅膀扇動所留下的波浪狀或多翅狀軌跡。
反過來我們也能證明拍攝到的飛棍並非棍狀帶翅生物。如果飛棍是伊斯加米拉所描述的一個多翅膀實體,那麼根據照片,它在1/60秒的曝光時間里幾乎一動也沒有動,否則就不可能留下這樣的影像,而惟一能使它達到至少每小時160公里高速運動的方法則是嚴格以每秒鍾25次的定格步進式飛行,同時必須遵守攝像機快門的開關時間,在攝像機快門打開的時候停止,在關閉的時候運動。
那麼飛棍為什麼還有伊斯加米拉所稱的各種形態呢?答案自然便是飛行生物的種類不同,馬蜂、飛蛾、蜻蜓翅膀形態和扇動頻率各不相同,再加上曝光時間有長有短,留下的飛行軌跡自然會有很大區別。但它們的共性都是像一根帶著附屬物的棍子。由於飛行速度很快,在空中又難以辨別遠近,便成了極速怪物。
對於伊斯加米拉所說的人類能用肉眼看到飛棍之說,那為什麼在照相機出現之前從未有飛棍這一說法呢?飛快掠過人們視線的可能是小蟲或飛鳥,由於其體積小,運動軌跡又極不規律,因此多數情況下等人們再去找就看不到了。又由於人眼對影像的感覺是連續的,所以也絕不可能會有人用肉眼看到昆蟲在飛行時呈現棒狀飛行物的姿態。
此外飛棍出現最多的是在錄像中,此外少量照片中也有。攝像機長時間錄像時捕捉到飛棍的機會要比相機多許多,此外相機正常拍照的曝光時間比攝像機短,因此飛棍多半是在1/60秒- 1/16秒的曝光區間內顯現。而對於飛棍有智力之說,絕大多數運動中的昆蟲不僅能避開障礙物,還能像蚊子一樣靈活地躲避人們的撲打。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才從沒有靜止的飛棍,或飛棍的屍體被發現,因為它們的真身不過是普通的昆蟲或小鳥,一旦停下來,神秘的外衣也就不復存在。它就像大自然的海市蜃樓一樣,是人類自己製造出的光學幻像。
結語
在自然界中,存在我們尚未發現或者無法解釋的現象是必然的。愛因斯坦曾說,想像力比知識更為重要。但任何猜想都需要用嚴謹的科學態度來求證,而不是把異想天開作為結論。
伊斯加米拉自稱為「專業的,有信譽的」紀錄片攝影師,不可能連攝像機拍攝原理都不懂,卻還自圓其說地拿出所謂單細胞未知生物理論,未免有嘩眾取寵之嫌。在自己的網站上,伊斯加米拉鼓勵人們進行「空中釣魚」,把拍到的飛棍錄像寄給他,但對拍攝時的快門速度這樣的關鍵性要求卻隻字不提。
對於所收集到的飛棍影像不給予任何甄別就公布在網上,稱這是飛棍存在的又一大證據。拋開科學和嚴謹不說,這種做法背後的目的本身就很值得懷疑。
同樣在互聯網上,飛棍作為奇聞軼事影響力也很大,不少中英文網站把自己當成展示這種神秘現象的先鋒。不可否認的是初看奇特的飛棍極大地滿足了每個人都有的好奇心,但問題是當疑惑可以用並不高深的科學理論解釋時,再刻意保留其神秘的外衣就有動機不良的嫌疑了。
飛棍怪物之說的興起無疑是眾多神秘論形成的典型範例。這些神秘論的一大特點是,只要是用現有的知識和經驗一時難以解釋或無法解釋的現象,就被冠以外星人或未知生命的傑作。比如不明飛行物UFO,指的是任何無法確定身份的飛行物體。它們可能是蟲子、雲彩、氣球、飛機,卻被很多人同外星
飛碟畫上等號。而隨著好萊塢科幻電影的推波助瀾,大腦袋綠皮膚的外星人也正式成為人類社會中理所應當存在的一員。這樣的形象幾乎與科學無關,不如說是純粹為滿足好奇心而製造。對於眾多神秘論,態度嚴肅的科學家絕大多數都不予理睬,因為科學需要的是站得住腳的證據。這也是為什麼當科學界還在為火星隕石中的棒狀物是否是微生物化石存在爭議時,神秘理論者卻在宣布火星人下次會何時何地造訪人類。
但是,證明了一些「飛棍」照片的主角只不過是昆蟲,是否就可以說飛棍或者類似飛棍的生物不存在呢?那也未必。人類在地球上存在的時間不過是自然史中一眨眼的工夫,有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或者迄今尚未發現的生物存在是正常的。愛因斯坦就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為重要。
大膽的想像和猜測固然需要,但是在沒有任何科學的確鑿證據之前就把異想天開當作結論大肆宣揚是研究者的大忌,更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在這個世界上,飛棍或者類似飛棍的物體也許根本不存在;也許有,但尚未被發現。如果有一天,人們找到它的實體,或者用科學理論證明它的存在時,我們才能說:這個世界上的確有飛棍。
❾ 飛棍是什麼
有!其實,所謂的飛棍是一種光學假象.這種假象欺騙不了人的眼睛,但是卻能欺騙攝像設備.
由於攝像設備本身的取像頻率較慢,是它們實際上並不能很忠實的反映出拍攝的圖象,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光學假象.如果再加上長焦鏡頭進行遠拍的話,可能飛棍還會變大.
而人的眼睛相對於攝像設備而言更加靈敏,所以,在我們眼裡,那些只是普通飛蟲.
但是到了相對不靈敏的設備里,它們就成了一根棍,事實上,很多快速飛行的東西都能被拍成棍狀生物...這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人眼看不到飛棍.
現在飛棍已經不是UFO了,以前不知道怎麼回事時是UFO。
❿ 什麼是飛棍
核心提示
「飛棍(RODS),一種神秘物體,在人們眼裡它來無影去無蹤。說它是昆蟲,它卻擁有160公里的飛行時速;說它是一種飛行器,它卻擁有撲動的翅膀和驚人的智能……」
「飛棍」,一種類似UFO的不明飛行物,最近在世界各大網站、媒體頻頻「曝光」,成為UFO迷們爭相探聽的熱門話題。
但在我們身邊,卻有人破解
了它的神秘,這個從未被公開過的「飛棍」大揭秘,很可能使所有相信「『飛棍』就是一種類似UFO的不明飛行物」的神話成為「泡影」。
西湖邊偶然拍下「飛棍」
事情還要追溯到2002年的陰歷八月十六,即中秋節次夜。當晚杭州一名生態動態攝像師祝辰洲,在西湖邊拍攝「滿月下的鸕鶿」。像往常一樣,他順便拍了一段月亮的特寫,不經意間,他發現月亮「中間」有一隻小鳥瞬間飛過,當時他也並不為意,只感到是個難得一遇的鏡頭。
今年4月,一位北京來的朋友看了這段片子後,卻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他認為,那飛過月亮的就是傳說中的「飛棍」!這位朋友恰好看過《探索·發現》欄目3月初播出的一部關於《飛棍:未被公開的UFO檔案》的片子,以及美國《神秘的飛棍》錄像。
「飛棍」?對於祝辰洲來說,還是個頭一回聽說的新名詞。但在朋友有鼻子有眼的描述下,祝辰洲也對「飛棍」迸發了強烈的好奇心。他上網搜到了500餘項符合「飛棍」的查詢結果,如果輸入英文「flyingrods」,更是跳出了43.5萬項之多的相符查詢結果,還有一個專門的「flyingrods」網站。
各大網站、媒體中關於「飛棍」的描述
★神秘的飛棍
RODS,一種神秘物體,在人們眼裡它來無影去無蹤。
★不速之客
2002年秋,一家影視公司在北京雲居寺風景區拍攝紀錄片時,發現一些閃亮的物體在畫面上飛來飛去,速度非常之快,只能在每幀畫面上才能看清楚。
兩年後,同樣神秘的物體在故宮出現(見上圖)。能清晰地看出那個物體是一個白色、有三對對稱翅膀、像昆蟲一樣的物體。
其實,早在1994年,美國獨立電視製片人朱斯·伊斯加米拉就在新墨西哥州羅茲威爾以南拍攝到這種物體,那裡恰巧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飛碟的地方。在朱斯的錄像帶上,發現有些不尋常的東西飛過天空。最初朱斯以為是飛鳥,但經研究發現,這些東西速度非常快,如果不是藉助攝像機所拍攝的畫面,肉眼根本看不見。朱斯將它命名為「飛棍」(Rods)。
★未解之謎
「飛棍」如果是自然界中一種生物,為什麼到目前為止,沒人發現它的活體或屍體?「飛棍」的飛行時速為160公里,自然界中沒有一種生物能達到這速度。如果「飛棍」是一種飛行器,那它在無人操縱的條件下,怎麼能自由規避前方障礙物?「飛棍」會不會是來自外太空的高智能飛行器?至今,科學家也不能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我拍到「飛棍」啦!!!
我本以為是曝光問題,看了電視才知道原來是「飛棍」!
★反應到底多快
「飛棍」的反應到底能有多快?是像蝙蝠那樣靠聲波回射還是有視力呢?我敢肯定的是,「飛棍」的反應與它的自身速度成正比,我肯定,飛棍不是由別的什麼進化來的。
★我哥哥曾經被「飛棍」襲擊。
那時去逛街,一個白色物體快速飛過我哥哥臉上,速度很快,轉身一看,我哥哥臉上流血。我懷疑是「飛棍」!
★《別了,溫哥華》的第20集,第23分52秒,有飛棍經過畫面!是從右向左的。大家可以去找找,一定要從片頭曲開始計算時間!
祝辰洲道破「飛棍」內幕
根據外界種種關於「飛棍」的描述,祝辰洲綜合了「飛棍」十大特點,再經過自己的實踐檢驗與專業知識,把「飛棍」的神秘面紗層層揭開。他寫下了破解神秘「飛棍」的全過程並向早報提供了證據照片。
破解證據一:實踐篇
本人用攝像機、照相機在昆蟲飛舞最集中的地方——養蜂場拍到以下影像:
A、用1/45秒速度捕捉到了多翅膀「飛棍」
B、用後簾同步閃光拍攝,拍到的「飛棍」和它的製造者——蜜蜂。1/45秒拍出的是「飛棍」,在拍攝結束時閃光燈用大約1/1000秒凝固了蜜蜂的真實形態。
這證明飛行中的昆蟲(蜜蜂)完全可以在較慢的快門速度情況下曝光成「飛棍」樣物體,也知道了蜜蜂可以在1/45秒之內撲翼6次。
破解證據二:推理篇
這是一張最典型的「飛棍」錄像中的畫面,其中「飛棍」的影像已經被合成到同一張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幀畫面中的「飛棍」,互相是幾乎沒有重疊的,我們根據屏幕顯示得知,拍攝時的光圈為2.8,自動白平衡,增益為零,快門1/60秒。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攝像知識:攝像機是以每秒25幀的圖像進行拍攝,而每幀圖像又是以一定的快門速度拍攝的,最常用的應該是1/50或1/60秒。也就是說,如果一部攝像機以每幀1/60秒幀的速度拍攝,那麼在每一秒鍾,攝像機拍攝了一個物體的25個1/60秒的瞬間,同時也有25個約1/40秒時間是沒有拍攝的空格。我們先假設如果是一個點狀物體,以高速運行時在攝像機上留下的軌跡應該是一段線條(約1/60秒移動的軌跡)和一段空格(約1/40秒移動的距離)。我們從世乒賽錄像的每幀畫面上就可以找到乒乓球運行的軌跡,乒乓球已經被拍成了長條狀,並且經過一點距離,又出現一個長條,這就是無翼「飛棍」。
再看看有翼「飛棍」。首先,我們可以根據合成照片分析出:兩個「飛棍」頭的間隔約有一個「飛棍」的距離,也就是說「飛棍」在1/40秒的攝像空格時飛行了大約一個「飛棍」的距離,由此推論,在1/60的曝光時間它該移動多遠呢?只有兩個結論:
A、如果「飛棍」是一個多翅膀實體,那麼根據照片,它在1/60的曝光時間里幾乎沒有動過,也就是說「飛棍」只可能以這樣一種方式在運行:每秒鍾25次的步進式飛行,它還能感知攝像機快門的開/閉時間,在攝像機快門打開的時候停止運動或緩慢運動,而在攝像機快門關閉即空場的時候高速運行。
B、在1/60秒的曝光時間內,有一個小小的飛蟲撲翼兩次並劃出一道軌跡,蟲子的飛行速度幾乎是勻速的。
如果A成立,那麼有理由相信攝像機與「飛棍」是同謀了。
所以結論B恰恰是「飛棍」惟一合理解釋。因此建議拍到過「飛棍」的朋友,察看一下當時的快門速度吧。
再反問一句,自認為拍攝到「飛棍」的人,你怎麼就認定用1/60秒凝固了一個高速運行鏡頭的實體?這一點也正是被絕大部分「飛棍」愛好者忽略的問題。
回頭看看所有的「飛棍」圖片,特別是攝像的每一幀圖像,就會發現都是符合乒乓軌跡特點的,而「飛棍」翅膀的產生也可以看一段動畫示意(可以在網站nature-eye.com看到)。
破解證據三:解釋篇
現在我們逐條解釋一下總結出來的「飛棍」十大特點:
1、從未被肉眼看見。肉眼不能看見有幾種可能,如:非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極高速運行,全透明等,但大家忽略了另一種可能,就是看到的和拍到的不一樣。人眼可以很快跟蹤物體飛行,並且對影像的感覺是連續的,不像攝像機是一幀幀拍攝的,所以,人眼可以准確感覺到飛行的小蟲,而攝像機拍出的就可能是「飛棍」和「無翼飛棍」。
2、在大量影視片和少量照片中出現。影視片僅僅是在逐幀或極慢速播放時才能看見。「飛棍」拍攝需要「撞」上,所以影視片中被「撞」的機會要比照片多許多,另外,由於一般「飛棍」掠過畫面都是以幀來計數的,正常播放在畫面上僅僅是一閃而過,人眼很難看清。而逐幀播放時,「飛棍」就出現了。其實,只要正常播放,「飛棍」給人的感覺就是蟲!
3、高速飛行,據稱有人計算出飛棍時速達到160公里/小時至10000公里/小時。對於一個肉眼沒有看到過的,離鏡頭有多遠都不知道的東西,僅根據拍攝幀數——一個時間參數就算出的速度怎麼能作數。那麼我如果拍攝一隻小鳥,掠過月亮停在一棵樹上,是否我就能夠算出小鳥從月亮飛到地球的速度呢。
4、具有智能,飛行中可以避開障礙物。蟲子或小鳥當然會避開障礙物了。
5、有兩種形式,對稱翼式「飛棍」和不對稱翼式「飛棍」,翅膀的數量是從兩對到無數對不斷變化。如果拍到的是小蟲側面,就是非對稱翼式「飛棍」,如果拍到的是背部或腹部,就能出現對稱翼式「飛棍」,不同曝光時間,或蟲子的撲翼頻率不同,就可以拍出不同對翼數的「飛棍」。
6、沒有一張真正清晰的照片或畫面,沒有任何圖像顯示該物體有眼睛腳爪,也沒人看到它的翅膀和表皮質感。怎麼可能要求一張移動軌跡照片出現質感呢!
7、世界各地無處不在。昆蟲、小鳥當然無處不在。
8、從未有活體或屍體被發現。昆蟲、小鳥死了後也不可能被拍成「飛棍」。
9、照片、單幀畫面的真實性不容置疑。照片、攝像全部都是真實的,但「未經偽造加工的影像就是完全真實的影像」嗎?這正是攝像機、照相機跟人們開的玩笑。同樣真實的影像還有「火棍」——汽車燈光軌跡,大家看到的就應該比較多了。
10、從未被跟蹤拍到。如果被跟蹤,拍出來的就是一隻小蟲或小鳥,只有掠過鏡頭,拍出來的才有可能是「飛棍」。
結論:「飛棍」是飛蟲或飛鳥在攝像機或照相機上留下的一段軌跡。讀者如果感興趣,可以上網站:nature-eye.com看到以下視頻短片:
*一隻小鳥英勇捕捉飛棍的鏡頭;
*全程顯示「飛棍」影像產生的動畫片;
*蜜蜂「變」成「飛棍」的全過程;
……
如果有疑問或需要討論,也請來na-ture-eye.com中的論壇交流。
有關祝辰洲揭秘「飛棍」全過程的紀實片,浙江衛視《紀錄》欄目將於明天晚上9時55分播出,次日早上7時30分重播。
來源:今日早報 作者:吳亞芬 編輯:鄭海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