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學生生物實驗能力
實驗能力的高低、實驗素質的好壞,是衡量一個學生學習生物水平的標准之一.初中生要想取得好成績,必須要提高生物實驗的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生物實驗能力.在積極推進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生物科學在中學教學中顯得很重要.初中生物課的大部分知識是要求學生動手實驗去發現、理解、運用的.實驗是學好生物科的最有效的手段.動手實驗可以激發學生熱愛生物課程的興趣,有效地幫助學生發展智力,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質.然而,實驗不是讓學生玩玩而已.那麼,在初中生物課程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呢?本文嘗試就如何提高初中生生物實驗能力提提點滴看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明確培養初中生生物實驗能力教學目標
常聽有人嘲諷,中國學生的記憶能力是世界一流的,不管是什麼考試,甚至是托福雅思等等,跟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人比賽考試都不會輸,但說到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卻長期為人所詬病,那麼如何提高我們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呢?提高動手能力是需要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的,但我國有些學校的實驗室的建設相當滯後,看實驗儀器的台套數就很明顯的,眾所周知,動手能力是從小就要培養的.所謂實驗能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練使用顯微鏡、解剖器、安裝實驗裝置、自行設計各種實驗步驟、採集製作植物葉子製作書簽;②獲得知識的能力:即在實驗過程中通過聆聽、觀察、閱讀、質疑、記錄分析實驗結果等途徑獲得知識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過表解、圖釋記錄實驗的結果,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找出實驗成敗原因,並能解釋實驗現象,寫出實驗報告;④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應用與實驗有關的知識尋求解答問題的能力.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徵,採取不同的組織形式,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長期以來,農村中學實驗教學儀器設備嚴重不足,科任教師不夠重視.同時,受傳統考試方法的制約,對學生實驗能力很難考核,助長了學生不愛動手的習慣,生物實驗教學中依然存在講實驗的現象,這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對生物學科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更不用說什麼創新了.為此必須改革生物的實驗教學,通過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初中生生物實驗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他們在快樂有趣的氛圍中學習,從而提高初中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成績.
二、加強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會失去生存的權利.創新的關鍵是人才的開發,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從基礎教育抓起,而中學階段是創新教育的關鍵時期.基礎教育中的創新,尤其是對初中學生來說,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基本概念和規律),對面臨的事物和問題,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見解,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甚至包括習題的解題法.這種創新和科學家、發明家「從無到有」,驚天動地的那種意義上的創新是有區別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這種創新,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火花,它可以發展,可以壯大,可以燎原,這種創新和實踐的內在功底,必將在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顯示出巨大的作用.創新教育的任務就是運用科學的方法開發每一位學生的創造性資源,充分展示每一位學生的聰明才智,從而培養一大批富有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許多國家對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的研究已進行了幾十年,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科技發達的美國有「創造基金會」為中小學生創造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開發提供援助.在日本,不是只有少數學校開展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而是步入大面積的普及階段.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創新教育在我國已引起廣泛重視,並有許多教育工作者先後開展了研究,20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三、精心設計實驗是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的有效途徑
初中生物實驗大多是驗證性實驗,學生在前人的科研成果基礎上,通過動手實驗,進行探索,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實驗原理、進行創造性思維.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設計實驗來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如何測定洋蔥表皮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如何證明細胞膜是一層選擇透過性膜?」「如何證明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初中學生已具備一定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要教師善於引導,他們會提出許多解決方案.據了解,在國外,積極探索實驗之風很濃,教師總是創造條件讓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法.利用簡便易行的小實驗,就能在教學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測量、統計、比較都是生物學上最常用的研究方法,這些方法都可以應用到實驗中;用座標圖形式表達結果,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信息表達和交流能力;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自然選擇理論,並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驗中總有一些不能解決的問題,並不能通過實驗得到答案,尚需學生設計新的實驗,這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造能力.如果實驗能一次成功當然很好,如果一次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教師則指導學生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改變實驗方法,直到最後成功.這樣一次實驗的成功,其意義不僅僅在於學生學會了做一個實驗,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開拓進取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品質.
總之,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好「先做後說,師生共作」為主、多法配合的課堂教學模式.把過去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實驗教學轉變成了以學生為中心,把過去對知識的灌輸傳授變成了學生的直接體驗,從而優化了實驗教學課堂結構,創設了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種良好的課堂教學格局.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放得開、不拘謹,使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對實驗觀察、操作的認識、體會,哪怕是錯誤的,教師都不輕易地否定學生,而是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使學生從觀察、動手實驗、分析實驗的過程中得到成功的快樂,從教師給予及時的表揚中增強自信.這樣,不但有效的激勵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而且使學生把一開始的實驗興趣變成了日後繼續學習的動力.生物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之上的科學,抓好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生物實驗水平,是提高學生整體生物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學生學習生物取得好成績的關鍵.「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常抓不懈,學生的實驗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貳』 如何培養學生的生物實驗探究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課的教學可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加深理解已學過的基本理論,使學生的實驗基本技能得到嚴格的訓練,同時,又可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驗問題的能力,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啟發學生學習生命科學的興趣。觀察和實驗是生物學研究和教學的重要方法,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從事生物學研究必備的素質,那麼,如何才能使學生在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探究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和提高呢?
一、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古人雲:「學貴有思,思起於疑」。有疑,才有問;有問,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人的思維不是憑空產生的,必須藉助於外界環境的某種刺激作用。
生物科學來源於人們對生命的認識,總結、研究和探索。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一個人意識到問題的存在,通常就是他積極思維的起點。科學的預見,永遠是從問題開始,學習亦如此。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使貯存在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由靜息狀態轉變成活躍狀態,減少新知識輸入的阻力,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心理動力。
例如,在學習製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玻片時,老師可先利用設疑的方法為課堂教學創設一種緊張、活躍、和諧、生動、有效的理想氣氛。如:怎樣製作植物細胞臨時玻片標本?染色的方法是什麼?染色的步驟是在蓋蓋玻片之前還是之後?染色的目的是什麼?你認為還有什麼樣的染色方法或操作上比教材描述的更為簡單呢?等等。教師引而不發,學生疑問重重,求知慾倍增。然後,師生合作除按教材要求臨時玻片的製作外,再由學生嘗試用碘液代替清水直接滴在載玻片上,其它步驟與教材操作相同,最後在顯微鏡下觀察結果是否相同,通過自己實踐,所設疑問都會迎刃而解。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初中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求知慾強,他們對實驗需要的儀器、葯品、材料、實驗操作過程以及實驗現象都感到新鮮,因此,教師抓住這一特點,在實驗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興趣和探究精神優為重要。
例如在驗證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時,為了使實驗現象更清晰,實驗效果更明顯,實驗設計方案可分為兩組進行。一組是用兩株相同大小,生長旺盛的盆栽植物,用透明塑料袋將其中一株植物的葉和莖罩起來,並用線將莖基部扎緊。而將另一株植物和瓷盆一起用透明塑料袋罩起來,用線在盆的底部扎緊進行對照。
另一組分別選擇一株有葉和莖,一株沒有葉只有莖的盆栽植物。分別用透明塑料袋將它們罩起來,並用線把莖的基部扎緊。要求學生觀察塑料袋內壁上會出現什麼現象?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來自哪裡?這些水分從植物體的什麼器官,什麼部位散失出來的?
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比較和分析兩組實驗結果,學生不難看出水分是從植物體葉片上的氣孔散失出來的,由此可見蒸騰作用的過程是根→莖→葉→氣孔→散失到空中。
三、改進課本實驗,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生物實驗教學的改革應大力改進實驗教學方法,由灌輸式轉變為啟發式,確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習者為中心,「按需要學習」設計教學。現行的生物實驗大多還是驗證性,它具有較強的系統性,有利於培養學生掌握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技能,並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科學研究方法。但是,驗證實驗的內容有的偏重於技能的訓練,有的則使學生的學習處於較被動的情形中,它不利於學生從實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有必要對課本中的某些實驗加以改進,使之操作更簡單,也有利於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生創新意識。
例如,在學習製作臨時玻片標本時,為了消除玻片中產生的氣泡,可用鉛筆膠頭或滴管膠頭垂直向下輕輕地彈擊蓋玻片,來代替用鑷子擠壓蓋玻片,這樣操作簡單易行,學生容易掌握,效果也特別的好。
又例如,在做唾液澱粉酶對澱粉的消化作用這一實驗時,若用米湯替換麵粉作實驗材料,操作更簡單,現象也更明顯。
四、加強課外實驗,拓展體驗空間。
新的課堂理念倡導學生學習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自主化、個性化。那麼教師要組織和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校外、課外生物實驗活動,到野外、田間去接觸實際,接觸大自然,以擴大視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實踐創造能力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並掌握理論知識。
1.進一步鞏固、加深和擴大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
課外實驗活動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少,學生可在較廣闊的天地里接觸大自然的生命現象,開展多種實驗活動,進一步鞏固書本知識,對課堂教學起著很好的補充作用。
例如,引導學生開展種子萌發條件和狀況的實驗;觀察水分在植物體內上升的實驗;在青蛙繁殖季節,捉些小蝌蚪帶進教室,觀察它的身體變化,從而了解它的發育史等實驗。
2.培養熱愛生物科學的興趣和研究生物科學的初步能力。
生物界是無比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實驗活動,就是把學生帶到無比廣闊的生物界中去,觀察它、感受它、認識它。我們可以結合材料內容,聯系實際生活設計一些操作簡易、取材方便、應用性強的家庭小實驗給學生回家操作。如:果樹的嫁接;用家養的小動物建立條件反射;用扦插的方法繁殖葡萄、月季、楊柳;以及蔬菜和水果保鮮等。
通過多種形式的生物課外活動,學生獨立研究生物科學的能力就得到鍛煉、提高,學生的創造才能得到發揮。
總之,在生物實驗教學中,使學生懂得探究實驗的目的並不在於得到全體同學統一的結果,而在於使全體同學真正參與探究的過程,在實踐中獲得具體的經驗體會,讓學生獨立進行生物實驗,不斷提高他們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其嚴謹的科學態度,使他們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叄』 如何更好地開展生物實驗教學
1、明確實驗教學目標
初中學生知覺的無意識性和情緒化仍比較明顯,注意力往往與個人興趣聯系在一起,容易被無關的內容所吸引。如有的學生在觀察自製洋蔥表皮細胞裝片時,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擺弄鏡頭和觀察游移不定的氣泡上,在觀察永久裝片時也主要欣賞染色標本的色彩。因此,讓學生知道實驗的目的和要求,是實驗教學中的重點。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思維才會有方向,操作才會認真。如解剖鯽魚實驗,是學生第一次使用解剖工具,只有當學生明確解剖實驗的目的,學生才會注意解剖技能的動作要點,認真觀察鯽魚的外部形態、體色、鱗片、側線、鰓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特點,認真觀察其內部結構,最終達到解剖鯽魚的實驗目的。
2、做好實驗教學的准備工作 實驗教學和一般的授課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節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實驗還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結果。因此課前的准備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生物實驗教學的准備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制定切實可行的《生物實驗教學計劃》,並將每個實驗所需的材料一一列入表內,季節性強的實驗要打好時間差。必要時對實驗內容進行調整:推遲或提前。 2.2 適時地科學地准備好實驗材料。解決生物實驗材料的途徑主要有三個:一是採取替代材料,如學習操作顯微鏡時,儀器室內沒有玻片,可以用薄而透明的玻璃片代替;做《觀察花的結構》實驗時,正值冬季,桃花無處可尋,上課時可用替代桃花的其他鮮花:如臘梅花、旱金蓮、百合花等。同樣可以達到實驗效果。只要我們處處留心,初中的生物實驗材料幾乎都可以在當地找到合適的替代材料;二是分工合作獲取材料,一些生物材料的培養需要較長時間,有些不易採集到,這些就需要教師之間分工合作,避免因個人的時間倉促或精力有限造成實驗材料准備不足;三是發動學生採集和培養。發動學生參與採集和培養不但能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獲得對生物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的感性認識 2.3 精心設計好實驗教學程序。教師在設計實驗教學程序時,應認真構思好學生觀察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和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現象、失敗的原因要盡可能考慮細致,盡可能多設置幾個「為什麼」,以激發學生思維。比如,在觀察草履蟲內部結構的實驗時,設計了如下的思考題:(1)纖毛:主要觀察纖毛是否等長?纖毛如何擺動?纖毛有什麼功能?(2)口溝:注意觀察口溝的位置。(3)食物泡:重點觀察食物泡的數量和運行情況,食物泡是如何形成的?食物泡大小是否一樣,為什麼?(4)伸縮泡和收集管:觀察它們的位置及交互漲縮情況,以及每個伸縮泡周圍有多少條收集管?另外,不能單為完成某個實驗而做實驗,應全面系統地分析實驗目的,操作要求,實驗步驟等。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避免出現學生無事可做的時間空擋,以提高教學質量。 2.4反復演練,做好示範操作。教師實驗操作的基本功如何?直接影響實驗的效果。因此,每個實驗教學前,教師應按課本的實驗要求,認真做即便,使自己的實驗操作規范、熟練。在演練中還要研究和摸索學生可能發生的問題和實驗成敗的關鍵,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實驗中及時提醒學生,確保每個學生都成功。如:「觀察唾液澱粉酶對淀
粉的消化作用」實驗,教師雜實驗前應對學生強調澱粉糊和唾液混合後的「振盪」是關鍵,振盪不充分,經37℃水浴後滴碘,只要一振盪,試管底部的澱粉與碘結合,試管中仍出現藍色,從而導致實驗失敗。
3、加強實驗教學的課堂組織管理
多數初中生把觀察簡單地理解為「看」,對看到的現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實驗完畢後往往答不上產生現象的原因和實驗的結論,如果對他們缺乏必要的嚴格訓練,一堂課下來,教師會弄得疲憊不堪,學生在嬉戲中一無所獲。由於初一的前幾節實驗課是培養學生良好實驗習慣的關鍵時間,因此應下大力氣抓實驗紀律。規范實驗習慣;每個實驗完畢後,要總結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和問題存在的原因;要培養好實驗助手或實驗小組長,讓他們在實驗中協助教師指導好本組的其他學生,使教師能集中精力輔導學生。實驗證明,讓學生參與實驗教學,比教師唱「獨角戲」要好得多。
4、正確指導是實驗教學成敗的關鍵
在實驗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和指導,指導得法與否,是實驗教學成敗的關鍵
4.1對一些技巧性較強的操作。不但要對學生精心指導,還要讓學生進行反復練習。如顯微鏡調焦,徒手切片,蓋蓋玻片不出現氣泡等操作,學生需反復操作,才能掌握其操作技巧。
4.2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並教育學生對實驗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要求學生做到先整體後局部,例如對一株植物的觀察,要先外到內,有表及里,如對植物莖橫切面的觀察,自下而上。對根尖結構的觀察,要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再次,教師教育學生要有實事求是的觀察態度,不要照搬,照套教材上的現象和結論,要親自觀察,不要輕易放棄那些異常的現象,要積極思考,找出原因。此外,要有意識,有目的地通過一些具體的觀察活動,從一點一滴做起,對學生進行長期培養,並在觀察過程中提出各種有啟發性的問題,加以具體的指導,使學生逐漸學會觀察的方法,養成觀察的習慣。
4.3指導學生認真分析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在實驗過程中,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大膽質疑。抓住現象的本質,找出與該現象相關聯的問題,進行認真分析。如在做「唾液澱粉酶對澱粉的消化作用」實驗時,某同學按照要求在甲乙兩試管內各注入2毫升漿糊,然後在甲試管內加2毫升清水,乙試管內加2毫升唾液,將兩試管振盪並放置10分鍾後分別滴入兩滴碘酒,觀察兩試管內的顏色變化,發現兩試管均變藍,沒有很大差別,通過分析發現是由於實驗缺少37℃溫水浴這一步。其次,教師在實驗中要經常啟發學生進行分析、討論,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植物在缺水、淹水和施肥過多時都會萎蔫,讓學生分析討論各是什麼原因。通過經常分析常見的生物現象,就可以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
4.4發現共性問題,應及時向全體學生作補充指導,發現學生的操作技能有錯誤或觀察判斷不正確,要及時啟發學生糾正。同時要指導學生認真記錄實驗現象和結果,完成實驗報告。
5、課後可以因地制宜地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興趣活動
例如,可以讓學生在父母的指導下製作酒釀。做觀察昆蟲如螞蟻的記錄。寫當地的動植物資源的調查報告。對當地的生態情況進行普查。給校園的植物掛標識牌。給家庭成員和學校同學測血型、量血壓。飼養家蠶。對當地的農業生產的農葯污染情況進行調查並提出改進方法。參觀並實踐果樹嫁接,扦插等常規農業技術等等。都是很好的課外興趣活動的項目。在這些活動中老師一定要跟蹤指導,對學生在興趣活動中出現的困難及時給予必要的幫助,每次活動後要善於引導學生寫出相應的活動記錄,對出現的各種現象進行必要的探究討論,這樣有利於將中學生物課程中的理論在實踐中得到應用,長期堅持後,可以逐漸形成有自己特點的校本課程系列。
『肆』 做微生物實驗的步驟
1、准備工作,培養基的配製及滅菌(121-126度滅30分鍾高壓蒸汽式滅菌),玻璃器皿的滅菌(170度滅2小時乾熱滅菌,也可用濕熱滅菌)若量大可加長滅菌時間。
『伍』 初中生物實驗方法有哪些
實驗方法是整個實驗設計的精髓,是做好實驗設計的關鍵所在.現將與中學實驗有關的一些最常見的經典的實驗方法匯總如下:
(1)化學物質的檢測方法:
①澱粉——碘液
②還原糖——斐林試劑、班氏試劑
③CO2——Ca(OH)2溶液或酸鹼指示劑
④乳酸——pH試紙
⑤O2——余燼復燃
⑥無O2——火焰熄滅
⑦蛋白質——雙縮脲試劑
⑧染色體——龍膽紫、醋酸洋紅溶液
⑨DNA——二苯胺試劑
⑩脂肪——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
(2)實驗結果的顯示方法:
①光合速率——O2釋放量或CO2吸收量或澱粉產生量
②呼吸速率——O2吸收量或CO2釋放量或澱粉減少量
③原子途徑——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
④細胞液濃度大小——質壁分離
⑤細胞是否死亡——質壁分離
⑥甲狀腺激素作用——動物耗氧量,發育速度等
⑦生長激素作用——生長速度(體重變化,身高變化)
⑧胰島素作用——動物活動狀態
⑨菌量——菌落數或亞甲基藍溶液褪色程度
⑩大腸桿菌——伊紅—美藍瓊脂培養基
(3)實驗條件的控制方法:
①增加水中氧氣——泵入空氣或吹氣或放入綠色植物
②減少水中氧氣——容器密封或油膜覆蓋或用涼開水
③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
④除去葉片中原有澱粉——置於黑暗環境
⑤除去葉片中葉綠素——酒精隔水加熱
⑥除去光合作用對呼吸作用的干擾——給植株遮光
⑦如何得到單色光——棱鏡色散或彩色薄膜濾光
⑧血液抗凝——加入檸檬酸鈉
⑨線粒體提取——細胞勻漿離心
⑩骨的脫鈣——鹽酸溶液
⑾滅菌方法——微生物培養的關鍵在於滅菌,對不同材料,滅菌方法不同:培養基用高壓蒸氣滅菌;接種環用火焰灼燒滅菌;雙手用肥皂洗凈,擦乾後用75%酒精消毒;整個接種過程都在實驗室無菌區進行.
(4)實驗中控制溫度的方法:
①還原糖鑒定:水浴煮沸加熱
②酶促反應:水浴保溫
③用酒精溶解葉中的葉綠素:酒精要隔水加熱
④DNA的鑒定:水浴煮沸加熱
⑤細胞和組織培養以及微生物培養:恆溫培養
『陸』 高中生物實驗如何去做及幾個重要步驟
高中化學實驗的方法有哪些?做實驗的注意事項
我們從到了七年級就開始學習化學,但是學過的孩子們應該都知道,在初中只是先接觸一下,到了高中化學才開始真正的學習,但是學習化學就會做實驗,做實驗的方式都有什麼?
化學實驗儀器
在上面的文章當中我給你們說了很多關於高中化學實驗有哪些方法的類別,我相信大家應該也都知道了,每個實驗都有它適合的方法,你們一定要擇選適宜他的方式,還要注意一些事項.
『柒』 如何有效開展生物實驗課教學
如何開展高效生物實驗課
要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需要以及當地客觀條件,積極地和有創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只有在吃透課標、深鑽教材、研究學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精心備課,在教學中胸有成竹和有的放矢。
『捌』 對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幾點建議
高中新課改的重點之一,就是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高中生物教學也從知識的傳授轉向技能能力的培養。具體表現在教材內容中實驗部分的增加,並且實驗形式多樣,實驗要求多樣,實驗內容多樣。要求學生們通過實驗去發現,獲取新的知識,並在實驗過程中鍛煉自身的能力。
那麼,如何開展好生物實驗教學,如何提高實驗教學質量,我的建議是:
一、重視分組,加強紀律教育和管理
對於實驗組織管理,重點要小組管理上著手。對於一個班級,教師無法深入到每個學生中,生物實驗中往往要分組進行,以小組的形式完成實驗。很多老師的分組一般是由學生自由組合,或者按名單隨機組合。這就容易讓一些比較活潑的學生組合在一起,而對實驗教學的開展和管理帶來影響。所以教師在分組時,要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來進行分組,最好每一組的學生中有一至兩名動手能力強,知識掌握全面的學生。這樣,通過小組中學生之間的相互幫助,形成合力,可以使實驗教學能夠順利完成。
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由管理者變為引導者,不要過多干涉學生的操作。上好實驗課的保證之一,就是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也就是能遵守實驗室守則和實驗規則。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需要加強紀律教育和管理。特別是在實驗課開始以前,就要向學生講清道理,說明利害關系。要反復教育,讓學生能夠自覺遵守實驗室守則和實驗規劃。
二、做好實驗准備工作,明確實驗教學目標
關於實驗准備,教師要先動手做一遍實驗,這是增強實驗教學有效性的基礎。教師先做一遍實驗,既可讓教師充分領會實驗的教學目標,又能發現實驗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如檢查實驗材料是否達到了實驗要求,操作環境是否達到了實驗條件,發現問題及時改進,避免可能出現的實驗誤差,從而為學生提供成功實驗的先決條件。此外,在實驗教學中,總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各種原因而產生了不同的實驗現象,如果教師對於實驗現象了解不深不透,就會對學生的實驗現象無法正確評價,出現的問題也無法解答。因此,實驗教學前教師要親自動手做一遍實驗,提前預料實驗中會出現的問題,既便於更好地改進實驗,又能准確評價實驗結果,避免諸多尷尬。
很多教師在實驗前都會做好充分的准備,但往往忽視了學生在實驗前的准備。只有讓每個學生弄清每個實驗的內容、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實驗目的等。這樣,學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實驗操作。否則,實驗中會產生許多問題,實驗教學效果也受到影響。以「探究酸雨的危害」的實驗教學為例,在實驗前,如果學生對酸雨的成分、PH值、形成過程、種子發芽的條件等不是很了解。那麼,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在配置溶液,選擇小麥種子等方面就會出現問題,達不到實驗的要求,嚴重的對實驗結果也會產生影響。
在以往的教學中不難發現,很多學生只是機械地模仿教師的演示或照著書本上的步驟按部就班地進行操作,等實驗結束了,可能還不知道實驗的目標。
因此,教師應向學生明確實驗教學目標,讓學生心中有數,並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是否達到了目標。如在「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的實驗教學中,在實驗之前,教師應向學生明確細胞有絲分裂的圖像,當學生實驗後,再以是否觀察到分裂圖像來審視實驗過程。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到實驗中來
目前,實驗教學觀念仍停留在應試教育模式上,仍有一部分教師把實驗課看成是理論課的補充,是一種輔助性教學。在實驗教學中,重實驗結果、輕實驗過程;重知識鞏固、輕能力培養。學生在實驗中被動多於主動。實驗材料、用具的都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實驗步驟的實施是按教師或書本上的指令進行的。這種要我做實驗的模式不僅減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讓學生形成做不做實驗都一樣,做不好還不如不做,多看看課本就可以的心態。這不利於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
生物實驗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實驗中學生是主體而教師是主導。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驗中來,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變要我做實驗為我要做實驗。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參與實驗的准備、實驗計劃的制訂。這樣,既有利於加深學生對實驗了解,也有利於學生的能力發展。如在「葉綠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教學中,教材上所選的實驗材料是菠菜,教師可以准備好菠菜,然後讓學生自己准備一些實驗材料備用。實驗結束後,對不同實驗材料得到不同的結果進行分析。這樣,一方面學生參與實驗的准備,實驗的興趣增加,同時讓學生體驗到了科學就在自己身邊。另一方面學生在選擇實驗材料的過程中,對實驗有了更深的了解。在用多種材料反復的實驗中,進一步熟悉了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
四、做好實驗分析,注重培養學生實驗分析的能力
一個較為復雜的實驗過程是經過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復摸索,最終才形成書本上的步驟。所以,在實驗教學中,不能單純要求學生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出現結果就行了。應根據學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難易程度不同,由教師講解或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使學生去分析實驗中每一步驟的作用,每一個步驟處理的意義以及各步驟之間的聯系,從中學習處理問題的方法,為今後進行實驗設計,制定實驗方案打下基礎。
在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不少學生只重視實驗結果是否出現,不重視分析實驗過程;只滿足於實驗的成功,而失敗的實驗不願意分析,找出失敗的原因。實驗方案是精心設計的,但實驗結果更多是動態生成的。選擇不同材料來做同一實驗,實驗現象可能不同;如在「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中,取材部位應該是在新鮮的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的紫色較深處。而有學生是在內表皮或紫色很淺的部位取材,這樣往往觀察不到或僅有很少紫色液泡,導致質壁分離的現象不明顯。不同學生做同一個實驗,也可能出現不同的現象。如在製作臨時裝片過程中,有的學生滴加的清水過多,這樣製成的裝片中,氣泡較多,嚴重影響觀察。有的學生不是用鑷子撕取洋蔥表皮,而是用刀片削,導致取出的表皮較厚,在顯微鏡下也就看不到單層細胞。所以我們注重培養學生實驗分析的能力,教育學生辯證地看待實驗的成功與失敗,找出錯誤產生的原因,這不僅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概念,進一步掌握實驗操作技能;還可以發現新知識、解決新問題。
總之,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於生物實驗,很多學生是有興趣,是非常積極主動的。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一種動手實驗的快樂。通過實驗教學讓學生獲取對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習得對終身發展有用的技能。
參考文獻:
[1]牟金芝: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優化策略[J].考試周刊,2011.18
[2]趙文寶: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思考[J].新課程學習,2011.1.
『玖』 如何做好生物實驗教學的課堂管理
1、明確實驗教學目標
初中學生知覺的無意識性和情緒化仍比較明顯,注意力往往與個人興趣聯系在一起,容易被無關的內容所吸引。如有的學生在觀察自製洋蔥表皮細胞裝片時,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擺弄鏡頭和觀察游移不定的氣泡上,在觀察永久裝片時也主要欣賞染色標本的色彩。因此,讓學生知道實驗的目的和要求,是實驗教學中的重點。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思維才會有方向,操作才會認真。如解剖鯽魚實驗,是學生第一次使用解剖工具,只有當學生明確解剖實驗的目的,學生才會注意解剖技能的動作要點,認真觀察鯽魚的外部形態、體色、鱗片、側線、鰓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特點,認真觀察其內部結構,最終達到解剖鯽魚的實驗目的。
2、做好實驗教學的准備工作 實驗教學和一般的授課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節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實驗還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結果。因此課前的准備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生物實驗教學的准備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制定切實可行的《生物實驗教學計劃》,並將每個實驗所需的材料一一列入表內,季節性強的實驗要打好時間差。必要時對實驗內容進行調整:推遲或提前。 2.2 適時地科學地准備好實驗材料。解決生物實驗材料的途徑主要有三個:一是採取替代材料,如學習操作顯微鏡時,儀器室內沒有玻片,可以用薄而透明的玻璃片代替;做《觀察花的結構》實驗時,正值冬季,桃花無處可尋,上課時可用替代桃花的其他鮮花:如臘梅花、旱金蓮、百合花等。同樣可以達到實驗效果。只要我們處處留心,初中的生物實驗材料幾乎都可以在當地找到合適的替代材料;二是分工合作獲取材料,一些生物材料的培養需要較長時間,有些不易採集到,這些就需要教師之間分工合作,避免因個人的時間倉促或精力有限造成實驗材料准備不足;三是發動學生採集和培養。發動學生參與採集和培養不但能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獲得對生物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的感性認識 2.3 精心設計好實驗教學程序。教師在設計實驗教學程序時,應認真構思好學生觀察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和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現象、失敗的原因要盡可能考慮細致,盡可能多設置幾個「為什麼」,以激發學生思維。比如,在觀察草履蟲內部結構的實驗時,設計了如下的思考題:(1)纖毛:主要觀察纖毛是否等長?纖毛如何擺動?纖毛有什麼功能?(2)口溝:注意觀察口溝的位置。(3)食物泡:重點觀察食物泡的數量和運行情況,食物泡是如何形成的?食物泡大小是否一樣,為什麼?(4)伸縮泡和收集管:觀察它們的位置及交互漲縮情況,以及每個伸縮泡周圍有多少條收集管?另外,不能單為完成某個實驗而做實驗,應全面系統地分析實驗目的,操作要求,實驗步驟等。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避免出現學生無事可做的時間空擋,以提高教學質量。 2.4反復演練,做好示範操作。教師實驗操作的基本功如何?直接影響實驗的效果。因此,每個實驗教學前,教師應按課本的實驗要求,認真做即便,使自己的實驗操作規范、熟練。在演練中還要研究和摸索學生可能發生的問題和實驗成敗的關鍵,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實驗中及時提醒學生,確保每個學生都成功。如:「觀察唾液澱粉酶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