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推進水循環利用。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特徵,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由此,生態文明建設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就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既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並列從而形成五大建設,又要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過程中融入生態文明理念、觀點、方法 。
⑵ 聯系實際談談我們怎樣建設生態文明
1、積極宣傳生態文明知識,提高全社會生態意識:要在全社會積極倡導和宣傳生態文明,要通過各種媒體,採取多種多樣的宣傳方式告訴廣大民眾,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們健康成長的物質條件和可靠保證,有益於人類的身心健康。
2、節約資源:減少對礦產、森林、水等資源的開發,使生態環境得到有力保護。
3、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比如人口與經濟的關系,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等,作為領導者或是執行者都要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只有各個方面均衡發展,才可以建設好生態文明。
建設生態文明的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行,將產生變革性力量。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綠色發展,改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使資源、生產、消費等要素相匹配相適應,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根本之策。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黨的使命宗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生態環境等要求越來越高,只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建設美麗新中國。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牢固樹立建設生態文明的四個自信、人民網-建設生態文明 打造美麗中國
⑶ 什麼是生態文明建設如何建設
倡導生態文明 發展綠色科技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資源佔有率在世界各國中處於低位;同時,我國的資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關,許多資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環境惡劣且難以開發的中西部地區,而人口集中的東部地區資源卻較為稀缺,人均可利用資源相對匱乏。這些現實的情況,決定了我國的經濟發展不能走資源消耗型之路,在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不可忽視生態環境保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經濟繁榮的同時也付出了過度消耗資源和深度環境污染的代價。據資料顯示,我國每創造一美元的產值,能耗是美國的4.3倍、德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因此,在今後一段比較長的時期內,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發展全局,強調在發展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科學地處理地區間、城鄉間、經濟與社會間、人與自然間、國外與國內間的關系。筆者認為,科學發展觀也是一種按生態系統規律引導發展的生態文明發展觀,要貫徹好科學發展觀,首先要大力倡導生態文明教育,使全體公民以生態價值指導和評價自己的行為;其次,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鑄造綠色科技體系,實現科技的生態價值取向;再次,要把綠色科技引入經濟,從而實現經濟、社會和自然的和諧發展。 發展綠色科技,是引導生態意識進入生產系統,從而解決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兩難問題的橋梁,也是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關鍵。要發展綠色科技,就要正確認識理解綠色科技,可以從以下方面來把握: 第一,綠色科技要求各門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各種科學技術活動均要符合生態化的方向。生態價值觀是從事科技工作的基本觀念,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要在科研活動中恪守這一信念。也就是說,在發展農業、牧業、冶金、建築、化工、交通、製造等行業的科學技術時,既要看到其經濟價值,又要看到其生態效果,竭力排除有經濟價值卻無生態學意義的科技成果在各行業中的濫用。 第二,綠色科技是為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而發展起來的科學技術,是有益於保護和合理應用生態資源的科學技術。綠色科技可劃分為兩大類:一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科技,即危害生態環境的因素已經存在,發展這類科技的目的是抑制和減少其危害,如治沙技術、防治病蟲害技術、污水處理技術、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醫療技術等;二是充分利用資源和優化生態環境的技術,如稀有資源替代技術、多功能技術、高效節能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研製開發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小流域生態治理技術等。 第三,生物科技已成為綠色科技的主體。主要有生物高科技,如以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為基礎的醫學、制葯、農業等高科技;傳統生物科技,如圍繞農、林、牧及其產品的育種、種植、保護、提取、加工等方面的技術。生物科技作為綠色科技的主體,已成為21世紀科技的重點學科並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目前,以生物高科技為基礎的農業、環保、材料、能源和制葯業等領域也受到我國學術界許多學者的關注。由此可見,發展綠色科技,建立綠色產業體系,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科技經濟社會規律作用使然。
⑷ 怎樣建設生態文明
首先,樹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的理念。大自然 提供給人類可資利用的資源是相對有限的。就我國來說,我們的 家底並不厚,「老本」並不多。面對近二三十年內面臨包括石油 和天然氣在內的各種資源嚴重短缺狀況,一些人大聲疾呼:中國 「地大物博」的觀念該改改了。必須把合理開發資源和保護環 境,作為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樹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 存的唯一家園的理念,熱愛大自然,珍借自然資源。
其次,樹立人與自然協調與和諧的理念。目前我國面臨的日 益嚴峻的生態狀況告訴我們:必須擺正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萬物是唇齒相依,息息相關 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統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 中的一員。
人是自然的產兒,自然是人類的家園,珍惜自然就是珍愛人 類自己,愛護地球就是愛護我們的生存空間。為了人類的生存和 發展,我們必須走出天人對立的誤區,回歸和諧。
第三,樹立珍愛和善待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我們在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僅不能違背經濟規律,同樣也不 能違背自然規律、生態規律。規律都是客觀的,是不以人們 的意志為轉移的,不管你對它承認與否、認識與否,違背了 規律都必然要受到規律的懲罰。一些人更一針見血的指
出:環境完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在 於,經濟危機往往是相對短暫的,影響一時的,而生態危機 則是長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圍不可逆轉的生態破壞,最終將 會導致人類與自然難以為繼。
第四,樹立生態效益是長遠的經濟利益,保護資源和環境就 是保護生產力,加強生態建設就是提高競爭力的理念。
資源和環境關繫到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 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作保 證。而日前我國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狀況已構成制約我國經濟和 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在資源方面,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 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經濟發展與資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在 生態方面,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繁;在環境方面,隨著我 國工業化、城市化的加快,「三廢」問題十分突出。現實向人們 提出:是該轉變「資源無限,環境無價』的觀念為「資源有限, 環境有價」的觀念的時候了;是該摒棄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 來換取經濟暫時繁榮的不文明、不科學、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模式 的時候了。
⑸ 生物技術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有何關系
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⑹ 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①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
②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③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④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⑤堅持綠色富國和綠色惠民,將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⑥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⑦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成資源最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
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
⑺ 如何發揮科學技術在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
一、積極探索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發展模式和機制。根據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研究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新型關系,研究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研究建立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和新型環境經濟政策體系。
二、扎實推進重點環境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緊密圍繞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著力抓好重點科研專項,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強化科研成果的集成和產出,掌握重點領域環境污染機理和調控機制,全面提升科技支撐水平。
三、全面增強我國環境科技創新支撐能力。要形成符合科研工作規律的協同創新機制,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環保科技投入體系,強化培育和構建環境科技人才平台,加強環境領域的學科建設和環境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形成門類齊全、裝備齊全、富有活力的環保產業體系。
⑻ 如何建設生態文明社會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個系統工程。保護環境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我們環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認識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積極參加生態文明建設,做好宣傳工作,認真履行職責,承擔生態治理的責任,促進社會和諧,努力實現生態文明。
一、充分認識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將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要求我們徹底消除發展中的不和諧因素,擯棄舊的觀念,改變一些政府官員惟GDP增長論英雄的觀念。在生態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們轉變發展模式、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生活觀念、消費觀念,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使經濟社會建設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拋棄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發展模式,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需要我們環保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認真堅持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並用好這一制度,從源頭保護生態環境,使國家保護環境的意志在經濟發展中真正得到體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建設生態文明,進一步豐富了社會主義社會理論的內涵。生態文明意識的提高,必將有力地促進包括政治文明在內的其他文明的進步,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長遠而深刻的影響。
二、積極宣傳生態文明知識,提高全社會生態意識
生態文明意識的普及與提高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生態文明的提出是社會物質文明進步的體現。在當前經濟發展中,我們仍然存在高開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減少、水旱災害等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尤其是在一些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生態環境破壞尤為嚴重。在人類社會進入到物質文明豐富的今天,需要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又好又快發展,這才是更高層次的發展。要在全社會確立這一思想和觀念。
我們要在全社會積極倡導和宣傳生態文明,要通過各種媒體,採取多種多樣的宣傳方式告訴廣大民眾,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們健康成長的物質條件和可靠保證,有益於人類的身心健康,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凈化人的心靈,規約人們的行為,推動人的現代化和人類文明向更高層次進化。
我們環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層環保工作者,常年奮戰在環保工作第一線,為貫徹執行國家環保法律、法規和政策,在全社會宣傳環保,促進環保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我們環保工作者更是責無旁貸。不僅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變成我們自己的自覺行動,更要在全社會積極倡導生態文明,宣傳生態文明,提高生態意識,繼續發揮我們在宣傳環保、貫徹落實環境保護方針政策中的先鋒作用。
三、嚴格執法,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實力大為提高,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同時在環境保護方面也取得了較大成績,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有一支較為過硬的環境保護執法隊伍。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在實際工作中認真執行和落實這些方針、政策。有許多方針、政策需要在實際工作中認真貫徹落實並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是國家的基本政策,是國家的基本職責。問題是這么多年來,有些政策沒有在實際工作中達到可以具體執行的程度或者是能夠依法可靠執行,政策制定得再完美,如果在實際中無法執行,它就不是一個好的政策,需要我們多做實際工作。
第一,要健全和完善生態保護方面的法制,使生態保護有法可依。要切實採取行政、法律手段對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懲處。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必須進行制度建設,以規范與約束人們的行為。雖然我們已經採取了很多措施對污染源進行控制和治理,國家環保總局甚至動用了區域限批、流域限批、綠色信貸等政策,有些地方環保部門也採取了掛牌督辦、專項行動、綜合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打擊環境違法行為,但環境污染仍然屢禁不止,原因何在?一是地方保護主義,二是環境執法手段軟,再加之目前的確存在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現實,使部分企業寧可冒險偷排偷放,也不按國家的環保法律、法規辦事。怎麼辦?一方面要加強立法,制定更為嚴格的法律制度,使生態保護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學的幹部政績考核體系。說到底是要真管用,如果只停留在文件法規中,是起不到真正作用的。
第二,要嚴格落實生態治理的責任,加大懲處的力度。建設生態文明是社會責任與個人責任的相互融合,社會責任要具體落實到政府部門,強調政府承擔建設生態文明的法律責任。個人責任則要使每個社會公民提高生態文明意識,形成自覺的行動,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一張紙、一度電、一滴水、一粒米、一塊煤等。
環保工作者要落實生態治理的責任,具體到實際工作中就是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嚴格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堅決打擊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我們有些制度制定得很好,但執行起來就比較難,這就要求我們基層環保工作者提高思想認識,把思想統一到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上來,頂住壓力,為民辦事。通過環保隊伍整體的嚴格執法,使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加強環保幹部隊伍建設。落實科學發展觀,領導幹部是關鍵;落實生態治理的責任,環保幹部隊伍是關鍵。必須進一步加強環保幹部隊伍建設,強化環保幹部尤其是一線執法隊伍的權力,使他們在執法中不受任何干擾,確保執法到位;其次環境執法隊伍的建設和各方面待遇要有切實的保障;第三要建立公眾參與生態保護的機制。在實際工作中,有些環境違法行為或生態破壞行為是由群眾舉報才發現的,建設生態文明如果沒有群眾的廣泛參與,有些問題不會得到及時處理,至少目前或相當長一段時期,這種情況會依然存在。為了使破壞生態或污染環境的行為得到及時有效的打擊,必須建立群眾參與的社會機制。同時人民群眾參與生態建設與保護,也是對政府履行工作職責的有效監督。
把發展與生態保護緊密聯系起來,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是我們環保工作者分內的責任。
⑼ 請問怎樣建設生態文明
首先,樹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的理念。大自然 提供給人類可資利用的資源是相對有限的。就我國來說,我們的 家底並不厚,「老本」並不多。面對近二三十年內面臨包括石油 和天然氣在內的各種資源嚴重短缺狀況,一些人大聲疾呼:中國 「地大物博」的觀念該改改了。必須把合理開發資源和保護環 境,作為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樹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 存的唯一家園的理念,熱愛大自然,珍借自然資源。
其次,樹立人與自然協調與和諧的理念。目前我國面臨的日 益嚴峻的生態狀況告訴我們:必須擺正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萬物是唇齒相依,息息相關 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統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 中的一員。
人是自然的產兒,自然是人類的家園,珍惜自然就是珍愛人 類自己,愛護地球就是愛護我們的生存空間。為了人類的生存和 發展,我們必須走出天人對立的誤區,回歸和諧。
第三,樹立珍愛和善待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我們在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僅不能違背經濟規律,同樣也不 能違背自然規律、生態規律。規律都是客觀的,是不以人們 的意志為轉移的,不管你對它承認與否、認識與否,違背了 規律都必然要受到規律的懲罰。一些人更一針見血的指
出:環境完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在 於,經濟危機往往是相對短暫的,影響一時的,而生態危機 則是長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圍不可逆轉的生態破壞,最終將 會導致人類與自然難以為繼。
第四,樹立生態效益是長遠的經濟利益,保護資源和環境就 是保護生產力,加強生態建設就是提高競爭力的理念。
資源和環境關繫到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 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作保 證。而日前我國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狀況已構成制約我國經濟和 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在資源方面,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 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經濟發展與資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在 生態方面,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繁;在環境方面,隨著我 國工業化、城市化的加快,「三廢」問題十分突出。現實向人們 提出:是該轉變「資源無限,環境無價』的觀念為「資源有限, 環境有價」的觀念的時候了;是該摒棄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 來換取經濟暫時繁榮的不文明、不科學、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模式 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