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理和生物結業考試應該怎麼做才能學好
初中高中,初中就是背背知識點,稍微理解就好。高中如果你之前沒好好學的話,就要努力了,地理重點把最簡單的人文地理部分學好,建立聯系,比如說告訴你西北地區,你就要想到太陽光照,氣候乾旱,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等等一系列知識點,千萬不要把火力集中自然地理,分值少還難懂。生物主要就是知識點的背誦和DNA,蛋白質,細胞分裂那些的理解,多做題會有很大用處。我就是高一沒好好學生物,高二最後跟著做題,成績也不錯。重在堅持。
B. 初中生物、地理結業考試復習資料
生物復習提綱1.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2.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是(腸)。 3.人的呼吸系統中進行氣體交換的器官是(肺)4.受精作用的場所是(輸卵管),胚胎發育的場所是(子宮)。 5.生物分類單位中,由大到小排列:(界,門,綱,目,科,屬,種),基本單位是(種)。 6.酸奶和泡菜利用了(乳酸菌),麵包.饅頭的製作利用了(酵母菌)。 7.食物腐敗的根本原因是(微生物繁殖)。 8.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 9.既儲存了主要的遺傳信息,又對細胞的生命的活動起著控製作用的是(細胞核)。 10.人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11.產生精子和卵細胞的生殖器官分別是(睾丸)和(卵巢)。12.魚離開水一段時間就會死亡,因為(生物依賴環境)。 13.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數量最多的生物是(生產者——綠色植物)。 14.打吊針或抽血時,選擇的血管是(靜脈)。 15.生物進化的總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 16.胎兒與母體物質交換的結構是(胎盤)。 17.用保鮮袋儲藏新鮮蔬菜,原因是(抑制呼吸作用)。 18.受精卵細胞中的性染色體類型可能是(XX或XY)。 19.控制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是(基因)。 20.短時間內大量繁殖植物體植株的方法是(組織培養)。 21.泌尿系統中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是(腎臟)。 22.人體的結構層次中,由小到大的排列順序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人體); 植物的結構層次中,由小到大的排列順序是(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23.一朵花中最重要的結構是(雌蕊和雄蕊,合稱花蕊)。 24.刷牙時牙齦常出血是患上了(壞血病),原因是缺(維生素C),應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25.如尿液中含有紅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病變部位是(腎小球)。 26.食物保存的方法(低溫,乾燥,隔絕空氣)。 27.哺乳動物最突出的特徵是(胎生哺乳,體表多被毛)。 28.生物進化最直接的證據是(化石)。 29.細胞核中的染色體,DNA,基因三者之間的包含關系:(基因>DNA>染色體) 30.體溫恆定的動物有(鳥類、哺乳類)。 31.單子葉植物(小麥、水稻、玉米等)的種子,營養物質儲藏在(胚乳), 雙子葉植物(大豆、花生等)的種子,營養物質儲藏在(子葉)中。 32.種子植物,(子房)發育為果實,(胚珠)發育為種子。 33.接種的疫苗屬於(抗原),注射的血清屬於(抗體),都產生(特異性免疫)。 34.生物體能由小長大是因為(細胞的分裂和生長)。 35.與動物相比,植物細胞多了(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 36.植物體的營養器官是(根、莖、葉),生殖器官是(花、果實、種子)。 37.植物的四大基本組織是(保護、營養、分生、輸導), 動物和人體的四大基本組織是(上皮、結締、肌肉、神經)。 38.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主要有(腐生細菌、真菌、蚯蚓)。 39.種子的主要結構是(胚),完整的種子才能萌發。 40.根尖中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區)。 41.根毛細胞吸水的條件是(細胞液濃度>周圍溶液濃度)。 42.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 43.植物由根系吸收的水分主要用於(蒸騰作用)。 44.光合作用的實質是(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 呼吸作用的實質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45.生物在食物鏈中所處的地位越高,體內積存的有毒物質(越多)。 46.人體各種生命活動所消耗的能量,主要來自食物中的(糖類)。 47.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細胞中,數量最多的是(紅細胞),能吞噬病菌的是(白細胞),能止血凝血的是(血小板)。 48.動植物和人的呼吸作用,都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並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49.尿的形成過程,包括(腎小球的濾過)作 用和(腎小囊的重吸收)作用。 50.被腎小管重吸收的物質有(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無機鹽)。 51.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神經元——神經細胞)。 52.完成人體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元、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元、效應器)五部分。 53.人類特有的大腦皮層功能區是(語言中樞),因此人類能對(語言文字)產生條件反射。 54.視覺的最終形成部位是(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 聽覺的最終形成部位是(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
C. 地理,生物結業考試有哪些技巧
自主整理基礎知識,學會讀圖思考。
你現在應該自覺地,盡快完成手頭所有的作業任務-----------注意,答題不是目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發現過去學習中的不足;二是通過作業思考,掌握一些解題技巧。在自主完成作業階段,你不需要追求高分滿分,閉卷做完以後,如果有參考答案,可以找出錯誤,分析錯誤的原因,避免再一次錯誤。
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舉一反三,對類似的知識(和問題)進行分類整理,整理知識的時候,不要局限於一個單元和一個問題,要敢於綜合整理所有學過的知識:
整理知識的時候,要藉助於圖表,運用圖表去整合消化知識。
以地理為例:
初中地理四本教材,合起來看:一個是「地」,一個是「理」,拆開來看,第一冊第一單元的「地」是地球,以後的幾個單元都是【地球表面的幾大塊(大洲、大洋,氣候區,居民區和國家等等)】;第一個單元的「理」有兩個:地球很大,還在「運動」,因為大我們看不完全,要用【經緯網】給許許多多的小地方編一個「座次表」,這個「座次表」中有幾條特別重要的線條是給世界各地(名)劃界的(例如五帶,半球),抓住了這些線,任地球怎麼【運動】我們就不至於被他轉對暈頭轉向啦!要想看得全面,就得藉助於【地圖】,所有的「地理知識」都能夠通過【地圖表達】,這就是第二個大道理。----------由此可見,地理學習的重點就是兩個:一是知道【地方】(地面,地域,相對方位);二是明白【道理】(能夠回答是什麼,有什麼,怎麼樣,為什麼等等問題)
分開來看,地理第一冊課本是【地理基本知識】(也叫地理常識,是以世界地理為重點的地理常識,裡面的詞語(包括【地名】和【地理短語】)應該搞清楚【是神馬,有什麼,在哪裡,一些類似的短語有什麼區別】之類的問題。例如:天氣、氣候、氣溫、氣候區、氣候類型,中國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東亞季風氣候等等的區別和所指。-------看起來很多很麻煩,用好地圖(在地圖上比一比劃一劃,你就恍然大悟啦!
第二冊地理課本是【世界區域地理知識】,區域有大有小,大到【半球】,小到你居住的城市街道(縣鄉村組),這一冊裡面的區域主要是【七大大洲、七大洲的某個大區(如「東亞」「東南亞」「歐洲西部」等等)、某個大洲某個部位的某個國家(或者某一類國家)】
-------------中國,我們自己的國家,它是「東亞大區域」裡面的一個大國,課本單列為第三冊,仔細去與第二冊的《我們居住的大洲-----亞洲》做比較,你會發現:【世界區域地理】的知識可以分為:一、區域的地理位置(特點);二區域的自然環境(地形,氣候河流,自然資源);三、區域內的居民活動(生產建設活動和社會生活活動,包括工農業,交通運輸,衣食住行,對外交往等等)。因此【國家與國家,地方與地方之間盡管差別很大,依然是相似可比的。在第三冊的學習過程中,類比復習第二冊,課本的第四冊【中國的區域地理】也就無師自通啦!
在地理學習中,地名多,地物多,如果運用地圖,在復習中分類比較也是很容易消化的:它們在地圖上,不是【一大片】就是【一大點】,還可能是【一條線】,建立了一個【點】與一條【線】的聯系,並且再與一個【區】之間建立了聯系,想要忘記他也不容易啦!---------在地理考試中試題中,會有很多地名地物幫助你暗示你,還有現成的地圖幫助你把那些可能忘記了的知識找回來!
要在復習中畫圖,畫的好不好不要緊,自己能加深印象就好。具體內容不要照課本上的地圖去畫---------------可以把那些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分類集中到一幅圖上。例如,你可以抽出【世界主要城市分布圖(工業中心)--主要國家】,【主要河流湖泊和港口】,【海洋和港口分布】【主要地形區】【氣候類型分布】等等分門別類的歸納一下畫出來,在後續作業活動中發現不足,然後再去補充。
-------------------------做過這些,痴哥肯定你能應付考試,並且有利於你以後的學習。
D. 我初二了,馬上生物和地理要結業考試了,怎麼去復習啊
上課的時候老師應該有提示那些是重點要掌握的吧。
生物和地理的注重的是理解記憶。而且初中的生物不是很難,我初中的時候復習生物是給老師借他的一本習題冊,然後上面的題目看一眼就可以選答案,不知道的看查考答案順便記下來,就這樣生物得了90多(100分滿分)。
地理的話也只有多花些時間看看書,把書上該掌握的東西記憶了,再去做習題才有效果吧。時間長了都忘記了當初是咋個復習地理的了。有一點是關鍵你要對這個感興趣這樣記憶起來容易而且很牢。
希望能幫到你...O(∩_∩)O~
E. 初中地理生物結業考試怎樣才能考過
在考試之前復習,並且要高效復習。你可以先翻著書的目錄,回憶學過哪些知識點,有哪些考點,然後再翻書對照,如果有遺漏的就再記一遍。到了考場上,要把他看成是一次平常的考試,也就是說不要過於緊張,否則你會把你腦中儲存的知識忘完。當然,考試是有時間限制的,所以你也要快速思考、快速解題
希望對你有幫助~
F. 求初中生物和地理結業考試的考點(2009年的)
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陸兼備。
遼闊的疆域:陸地大國:①國土遼闊 ②陸界 ③陸上鄰國多14個
海洋大國:①遼闊海域 ②海岸線長 ③隔海六國
最北:漠河54度N;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135度E。最南:曾母暗沙4度N。最西:帕米爾高原73度E。
我國幅員遼闊,疆域廣大,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差不多與整個歐洲的面積相等,在世界各國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積較大的國家。
我國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我國海域分布有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6500多個。我國領海的寬度是22.22公里(12海里)。我國管轄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眾多的鄰國:我國陸上國界漫長,達2萬平方千米,接壤的國家共有14個(順口溜):東朝鮮、北蒙古、東北西北俄羅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還有緬老越。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順口溜):印尼馬文菲日韓。
歷史上的行政區劃: 現行行政區劃:我國現行的行政區劃基本上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縣級市)、鎮(鄉)三級。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台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
數量世界第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目前人口數為13億。
增長速度較快: 分布疏密不均:騰沖??漠河,我國分布人口的疏密。
人口多處特點 人口少處特點
東部地區人口多;沿海、沿河、沿湖地區人口多;平原、盆地人口多;經濟和交通運輸發達地區人口多;城鎮密集、工業發達的地區人口多;漢族地區人口多。 西部地區人口少;乾旱荒漠地區人口少;山地、高原人口少;偏僻的農業、牧業地區人口少;偏僻的農業、牧業地區人口少;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少。
我國人的人口政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的質量,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1.4 中國的人口:
56個民族:我國是一個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漢、壯、蒙古、回、藏、維吾爾、苗族等56個民族成員。漢族人口眾多,接近全國總人口的92%;其他民族人口僅佔8%,被稱為少數民族。
大雜居、小聚居:漢族分布最廣,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則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部地區。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也有漢族居住。
民族風情:蒙古族??那達慕大會;雲南傣族??潑水節;中華民族??端午節。
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 山脈縱橫交錯: 山勢走向:
東西走向: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南北走向: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區。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台灣山脈、玉山。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弧形走向:喜馬拉雅山脈。
中華五嶽: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衡山;中嶽嵩(sōng)山
地形復雜多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縱橫交錯的山脈和復雜多樣的地形,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又是祖國各地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高山終年積雪,冰川縱橫。內蒙古高原:高原地勢平坦開闊,西北部多荒漠、戈壁、東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黃土高原:世界上黃土分布面積最廣的區域。
雲貴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區地形崎嶇,石灰岩分布廣泛。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內中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准噶爾盆地:我國第二大盆地。柴達木盆地:被美譽為「聚寶盆」。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稱。著名的成都平原位於盆地西部,農業發達,物產豐富「天府之國」之稱。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黑土面積廣大。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長江中下游平原: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氣候復雜多樣:氣候復雜多樣: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而越往北氣溫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溫。 我國氣候類型分為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高山氣候。
季風氣候顯著:我國雖然氣候類型多樣、但季風氣候顯著、季風氣候區最為遼闊。
季風的影響是導致降水時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大陸性特徵。
多特殊天氣: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風、沙塵暴等。多旱澇災害。洪澇是我國發生頻繁、損失嚴重的自然災害。乾旱是對我國農業生產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布范圍最廣的一種氣候災害。
外流區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區域。水系是指流域內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澤、地下暗河等組成的水流系統。地表和地下徑流最後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區域,成為外流區。最終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內陸湖泊或消失於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內流河。內流河分布的區域,叫做內流區。
我國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地區的河流流經濕潤地區,水量豐富。以北地區的河流流經半濕潤或半乾旱地區。
與外流河相比,我國內流河的水文特徵明顯不同。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陽湖。滾滾長江:長江源自唐古拉山,幹流先後流經青海、西藏等11個省,最終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是我國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上游:源頭??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注入海口。中游段被稱為「九曲回腸」。
滔滔黃河: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顏喀拉山,徑流青海、四川等9省區,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
什麼是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是存在於自然界的能為人類提供福利的物質與能量。
主要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海洋資源等。
自然資源的特徵:自然資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自然界,自然資源的數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資源的質量各個地區是有差異的。我國自然資源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自然資源由於受大某些成因的制約,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但他們在地區分布上一般都是均勻的。自然資源的狀況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
中國的土地資源*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土地是人類生活生產活動的舞台。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類型齊全:我國各類土地資源齊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種土地類型,這有利於因地制宜。我國草地面積廣達、居世界前列,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較好的資源條件。我國是一個少林的國家。我國耕地面積不到一億公頃。我國土地類型:耕地、沙漠、林地、草地、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區域差異明顯:我國土地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的區域差異明顯。我國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部山區的林地多為人工林和次生林。我國草地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的東部、青藏高原的東部與南部。我國各地區土地資源的質量差別很大。西北內陸光照充足,熱量較為豐富,但乾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為主。 珍惜每一寸土地:
中國的水資源***3月22日 世界水日***
地區分布懸殊:我國水資源的總量不少,但人均佔有量很低,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時間分配不均:我國水資源在時間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實際變化大的特點。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於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平很,為了合理利用水資源,有必要請見跨流域的調水工程。***引黃濟青***南水北調***
多樣的生物資源:我國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種類有兩萬余種,其中魚類300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70多類。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烏賊是我國著名的四大海產。
豐富的礦占資源:我國沿海的大陸架上,蘊藏著相當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我國的濱海砂礦儲量十分豐富。巨量的化學資源:我國海洋生產發展很快。保護「藍色國土」:我國在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取得巨大成就,目前也面臨著一些嚴峻的問題。
秦嶺與淮河:秦嶺橫亘於我國中部,東西綿延500千米,南北寬達100-150千米,海拔多為1500-2500米。淮河發源於桐柏山,向東流經河南、安徽、江蘇等省注入洪澤湖,然後主流經高郵湖南入長江。
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地理區域和地理界限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區域體現了區域內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線反映出區域之間的差異性。
秦嶺與淮河是我國東部重要的地理界線。在他的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有顯著的差異。
77頁 秦嶺?淮河線以北 秦嶺?淮河線以南
四大地理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北方與南方地區分界線是秦嶺??淮河線。北方與西北地區分界線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青藏與西北地與分界線是青藏高原邊界。青藏地區與南方地區分界線是青藏高原邊界。
北方地區:概述:北方地區指我國東北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面積約佔全國的20%,人口約佔全國的40%。區內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汾渭平原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地區。文化:北方地區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跡眾多,人文旅遊資源極為豐富。
農作物:春小麥、玉米、高粱、大豆、馬鈴薯、甜菜等。溫帶水果:蘋果、梨、桃、杏、柿、棗、葡萄等。礦產:煤、鐵、油等
南方地區:指我國秦嶺??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東的地區,包括長江中下游平原。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三大不凡。面積約佔全國的1/4,人口約佔全國的55%。本區西部分布有30多個少數民族,雲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地勢:本地區地勢西高東低,地形為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平原地區河湖眾多,水網縱橫,具有典型的南國水鄉特色。農作物:水稻、生豬、柑桔、茶葉、桑蠶、甘蔗、水產和熱帶作物。礦產:銅礦、鎢礦、汞礦、錫礦、銻礦、鉛鋅礦。
青藏地區:概述:青藏地區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25%,人口僅佔全國總數的1%左右。青藏地區的主體是由「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農作物:青稞、豌豆、小麥、油菜。宗教:藏傳佛教。地勢:山嶽縱橫,冰川廣布,交通十分困難。公路: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
西北地區:位於長城?祁連山脈?阿爾金山脈?昆侖山脈一線以北,面積約佔全國的30%,人口約佔全國總數的4%。少數民族: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牧區作物:肉、奶、皮、毛等;礦產資源:稀土礦、鎳礦、煤、石油、褐煤。
***4.5 補充總結***
地區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青藏地區 西北地區
地形特徵
高原、平原為主 盆地、平原、高原、丘陵 海拔最高 高原、盆地
氣候特徵 夏:高溫多雨 冬:寒冷乾燥 水熱充足 日照充足,氣溫低 乾燥,日照充足
主要河流 黃河、黑龍江 長江、珠江 長江、黃河源頭 塔里木河
主要礦產 煤、鐵、石油 有色金屬 鉀鹽、石油 煤,石油
主要農作物 小麥 水稻、甜菜 青稞 甜菜
參考資料:
G. 初中生物地理結業考試怎麼復習
1、回歸課本。初中知識只需要了解表面淺顯的知識,其原理不需要考察,所以多看課本,把課本上的術語背下來,考試就差不多了。
2、多看課本上的圖。把課本上的圖盡量完全記下,因為考試時出現的圖,與課本上幾乎一樣。
3、多做練習題。光背下了知識點還不夠,還需進一步練習,知道如何運用知識點做題。
H. 初中地理生物結業考知識點
我也是備考生,我也知道你心急,可是按照我們老師的說法:咱們不猜題,知識點都掌握了,就肯定能拿高分。
生物:種子、激素、人的運動、神經系統、顯微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血液循環、物質交換
(大題幾乎都處在這些)
地理:三個階梯、中國山脈、全球氣候,氣溫、日本、美國、印度、巴西、阿拉伯半島的石油運輸路線。
初中地理復習提綱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它的平均直徑為6371米。
2、緯線與緯度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緯線都 指示東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長和緯線,長約4萬千米。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
3、經線和經度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0,以東的180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國際上習慣用200W和160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4、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這樣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5、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年。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0的夾角。由於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的變化。
6、五帶的劃分 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7、地圖三要素 比例尺、圖例與注記。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8、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9、等高線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10、世界海陸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積佔了71%,而陸地面積僅佔29%。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做大洲。全部位於北半球的有歐洲、北美洲。大部分
11、陸地地形 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類型。
山地 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由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是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平原 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常用「一望無際」
14、氣溫的變化 一天當中,氣溫有時高,有時低。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正午過後(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當中,世界陸地上大多數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氣溫,北半球出現在7月,南半球出現在1月。17、降水的季節變化 全年多雨區:在赤道附近地帶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區:在內陸地區、兩極地區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開羅;夏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東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國北京;冬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義大利羅馬;常年濕潤區:在南、北緯400~~600的大陸西岸,全年受從海洋上吹來的西風影響的地區,各月濕潤,雨量適中,如英國倫敦。
18、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一、熱帶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 2、熱帶草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3、熱帶季風氣候 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顯著。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為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乾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4、熱帶沙漠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乾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溫帶的主要氣候類型 1、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大致以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為界,此線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2、地中海氣候 主要位於大陸西岸的中低緯度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3、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量較少,集中夏季。 4、溫帶海洋性氣候 位於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分布最廣,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24、鐵、煤、石油的分布 世界上鐵、煤、石油的分布情況如下:
1、世界上的鐵礦主要分布在俄羅斯、馬來西西、中國、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和美國。這七個國家的鐵的儲量約佔世界的90%。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亞歐大陸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國中,煤儲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
3、世界上石油資源的分布很集中,中東地區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一半還多。主要輸往日本、歐洲和北美洲等地。27、世界人口的分布 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的人口最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位於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帶。在嚴寒的苔原帶、冰原帶,廣大的嚴寒帶針葉林帶,末開發的熱帶雨林帶,乾旱的沙漠地區,以及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人口稀少。28、人口向城市遷移及產生的問題 一個國家的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准之一。世界上發達國家人口的70%以上為城市人口,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只佔人口的30%多一點。現在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的現象,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35、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徵 日本是東亞的一個島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一些小島組成,面積比較狹小,人口稠密。日本境內多山,國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鄰近東京灣的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本州島太平洋沿岸的神戶和橫濱,是全國著名的海港。日本群島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著名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日本的季風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方相比,冬季較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全國大部分為森林所覆蓋,山間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貧乏。圖見第一冊P90。
37、東南亞 圖見第一冊P94。東南亞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南部狹長,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叫做馬來半島。東南亞的國家,除了寮國是內陸國外,其他都是臨海國或島國。其中面積最大的是印度尼西亞。領土由13000多個島嶼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多的國家。因此有「火山國」之稱。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位於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屬於熱帶季風氣候。43、撒哈拉沙漠 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西起大西洋岸邊,東到紅海海濱,北起地中海岸,南抵蘇丹熱帶草原,約占非洲面積的1/4。終年高溫少雨,植物稀少,沙漠下有豐富的石油。
初中生物復習提綱
生物7年級上
生物的共同特徵: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進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生物的分類:(1)動物,植物,其他生物(2)陸生生物,水生生物(3)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生物圈的范圍:厚度為20千米左右的圈層,包括大氣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動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是一樣的,它們都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的生活都會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響。當環境中一個或幾個因素發生急劇變化時,就會影響生物的生活,甚至導致生物死亡。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生態系統:在一定地獄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其中有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
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他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生物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每一個生態系統都與周圍的其他生態系統相關聯:從非生物因素來說,從地獄關系來說,從生態系統中的生物來說。7上P31
練習使用顯微鏡:先調粗准焦螺旋,後調細准焦螺旋。7上P37
觀察植物細胞:常用的玻片標本有:切片——用從生物體上切取的薄片製成;塗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經過塗抹製成;裝片——用從生物體上撕下或調取少量的材料製成。
細胞壁:是最外層一層透明的薄壁,起保護和支撐細胞的作用。
細胞膜:緊貼細胞壁內側的一層膜,非常薄。
細胞核:植物細胞有一個近似球形。
細胞質: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結構。
細胞質里有液泡,液泡內的細胞液中溶解著多中物質,在植物體綠色部分的細胞中,細胞質內還有葉綠體。(動物細胞沒有葉綠體,細胞壁,液泡)
植物細胞模式圖 7上P45 動物細胞模式圖 7上P48
細胞中有哪些物質:許多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
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它所製造的有機物中。
線粒體將細胞中的一些有機物當作燃料,使這些有機物與氧相結合,經過復雜的過程,轉變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使用。
細胞核中有儲存遺傳信息的物質——DNA,遺傳信息的載體是一種中,它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DNA分子很長,它可以分成許多個片段,每一個片段具有特定的遺傳信息,這些片段就叫做基因
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細胞通過分裂產成新細胞:生物體由小長大,是與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分不開的。但細胞不能無限制的長大,一部分細胞長到一定的大小,就會進行分裂。
細胞分裂過程與染色體變化7上P59
細胞分化形成組織:上皮組織:保護分泌等功能 肌肉組織:收縮舒張功能 神經組織:產生和傳導興奮 結締組織: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功能7上P62
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 器官構成系統和人體
人體內的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這八大系統協調配合、使人體內各種復雜的生命活動能夠正常進行。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器官,進而形成植物體。
綠色開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莖、葉(營養)花、果實、種子(發育)
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7上P67
幾種單細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蟲,衣藻,眼蟲,變形蟲,草履蟲。
草履蟲結構示意圖,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7上P70
病毒的種類:病毒都沒有細胞結構,而且比細胞小的多,只能用納米來表示他們的大小。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根據他們寄生的細胞的不同,可以將病毒分為三大類: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
病毒的結構和生活:病毒的結構很簡單,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沒有細胞結構。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7上P73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藻類植物(最低等),苔蘚植物,蕨類植物(最高等),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種子的結構(菜豆,玉米):7上P85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更廣泛,種類更多。
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7上P92
種子萌發的過程:當一粒種子萌發時,首先要吸收水分。子葉或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胚根、胚芽、胚軸。隨後,胚根發育,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植株的生長:7上P97
植株的生長需要營養物質:水、有機物和無機鹽(氮、磷、鉀)
桃花的基本結構:7上P102
傳粉:花葯成熟後會自然裂開,散發出花粉。花粉從花葯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叫做傳粉。
受精: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後,在柱頭上黏液的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隨著花粉管的伸長而向下移動,最終進入胚珠內部,胚珠裡面有卵細胞,它跟來自花粉管的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
種子和果實的形成:受精完成後,花瓣、雄蕊以及柱頭和花柱都完成了「歷史使命「,因而紛紛凋落。惟有子房繼續發育,最終成為果實。其中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裡面的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裡面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根適於吸水的特點: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生有大量的根毛。
水分的運輸途徑:7上P111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7上P123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1773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的實驗)7上P127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7上P132
生物7年級下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現在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布於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
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示意圖:7下P5
3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露西 175萬年前古人類:東非人
1929年: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的化石。
生殖系統:人生要經歷由雌雄生殖細胞的結合,通過胚胎發育形成新個體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靠生殖系統來完成的。男人和女人的生殖系統不一樣,大人和小孩的也有差別。
男女生殖系統解剖圖:7下P9
生殖過程:7下P10
分娩:懷孕到第40周時,胎兒就發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兒和胎盤從母體的陰道排出,這個過程叫做分娩。
青春期的特點:身高突增,神經系統以及心臟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顯增強。男孩出現遺精,女孩會來月經。
青春期的性意識:初期的與異性疏遠,到逐漸願意與異性接近,或對異性產生朦朧的依戀。
我國計劃生育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8上P19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食物中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六類營養物質。
食物中的糖類、脂肪、蛋白質:提供能量7下P22
水和無機鹽:水可以運輸能量,無機鹽包括鈣,磷,鐵,碘,鋅。7下P24
維生素:7下P26
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變化:口腔是消化系統的開始部分,裡面有牙齒、舌和唾液腺。唾液腺有導管,它所分泌的唾液通過導管進入口腔。
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7下P32
消化系統:消化道:一條很長的管道。消化腺分為兩類:有的是位於消化道的大消化腺,如肝臟;有的是分布在消化道內壁的小腺體,如腸腺。
營養物質的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最終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夠被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
食品的合理營養、食品安全:7下P37
呼吸系統: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組成的。呼吸系統具有適合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和功能。
呼吸道:鼻、咽、喉、氣管、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
呼吸道的作用:氣體的通道,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位於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肺有兩頁,右肺有三葉。在你不知不覺中,你的肺在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
肺的運動模式圖:7下P49
肺泡和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7下P50
一個人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每天至少要與環境交換一萬多升氣體。
血液的組成: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的。在兩層交界處,有很薄的一層白色物質,這是白細胞和血小板。
血漿:運輸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等。
血細胞: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層後,紅細胞在下層,呈紅色,白細胞和血小板在兩層交界處,很薄,呈白色。
紅細胞:血細胞中數量最多,兩面凹的圓餅狀,沒有細胞核,有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可以運載氧氣。
白細胞:有細胞核,比紅細胞大,可以穿過毛細血管壁,包圍,吞噬細菌。
血小板:最小的血細胞,沒有細胞核,形狀不規則,可以釋放與血液凝固有關的物質。
動脈、毛細血管、靜脈:7下P67
心臟解剖圖:7下P68
心臟工作示意圖:7下P69
血液循環模式圖:7下P70
體循環:血液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再流經全身的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最後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到右心房。這一循環途徑叫做體循環。
肺循環: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經右心室壓入肺動脈,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這一循環途徑稱為肺循環。
體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左側出發回到右側,肺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右側出發回到左側,於是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
1900年,奧地利科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血型。
輸血關系表:7下P76
腎:形成尿液的器官。每個腎包括大約100萬個結構和功能單位,叫做腎單位。每個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等部分組成。
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7下P81
尿的形成圖:7下P82
膀胱:暫時儲存原尿。
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7下P89
視覺形成的過程: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依次經過角膜、瞳孔,晶狀體和玻璃體,並經過晶狀體等的折射,最終落到視網膜上,形成一個物象。視網膜上有對光敏感的細胞。這些細胞將圖象信息通過視覺神經傳給大腦的一定區域,人就產生了視覺。
耳的基本結構和功能:7下P93
聽覺形成的過程:7下P94
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神經系統是由腦、骨髓和它們發出的神經組成的。
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功能:7下P98
神經元:神經元又叫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人體內有數以億計的神經元。
神經的基本調節方式是反射。
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松開放手饅頭示意圖:7下P102
人體通過各種簡單或復雜的反射,來調節自身的生命活動,從而能夠對體內外的刺激迅速做出適當的反應。
構成內分泌系統的主要內分泌腺:7下P106
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也受到激素調節的影響。
I. 誰有學業水平考試生物的知識點總結
濟南版初中生物會考復習提綱
1、 運動系統 由 骨、骨連結 和 骨骼肌 三部分組成.,起 支持、保護 和 運動 的作用.。
2、長骨的表面覆蓋著 骨膜,骨膜內有 神經 和 血管,,血管 為骨組織提供 營養 物質, 紅骨髓 有 造血 功能.。
3、骨的基本結構包括骨膜、骨質、骨髓 。骨膜內層的 成骨細胞, 與骨的 長粗 和骨折後的修復有關;骺端 軟骨層 的細胞與骨的 長長 有關
4、骨的成分包括有機物 和無機物。 骨 是人體最大的「 鈣庫」 ,骨質中的 有機物 主要是骨膠蛋白,它使骨具有 韌性 。無機物使骨具有硬度和彈性。
5.青少年時期,骨中有機物含量大於 1/3 ,無機物含量小於 2/3 ,這樣的骨彈性大、硬度小,易變形。所以青少年應養成坐、立、行正確姿勢。
6、關節 通常是指骨與骨之間 能夠活動 的連結.,關節的基本結構包括: 關節面、 關節囊 和 關節腔 三部分.
7、人體有 206 塊骨,分為 中軸骨 和 附肢骨 兩大部分,, 600 多塊骨骼肌.,每塊骨骼肌包括 肌腱 和 肌腹 兩部分.
7、引起骨骼肌收縮的刺激來自於 神經 傳來的 興奮. ,骨骼肌的收縮要受到 神經系統 的協調和控制。運動還要消耗能量,能量來自於 肌細胞 內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8、一個運動通常是神經系統的支配下,由 多塊骨骼肌協調完成 的.
9、運動是以 骨骼 為 杠桿、 關節 為 支點 、骨骼肌 收縮為 動力 形成的.。
10、水 中生活的動物的運動方式主要是 游泳 ;陸地 上的有 爬行 、行走、奔跑、跳躍;空中 的主要是 飛行 .
11、渦蟲在光照下舒展身體,電擊時收縮身體或轉動頭端,這是 生來就有的 ,是 先天性行為 ,也稱為本能行為 .是通過遺傳、自然選擇進化而來的。在多次「光照—電擊」的配合下,最後只要給光照,渦蟲就收縮身體或轉動頭端,這顯然是經多次「光照—電擊」結合,渦蟲學習得到的行為.所以這種見光收縮身體的行為屬於 後天性的學習行為 .
12、根據動物行為的 發生 可以分為 先天性的本能行為 和 後天性的學習行為,本能和學習 是動物適應環境的兩種 最基本 方式。
13、根據動物行為的功能可以分為: 取食行為、 領域行為、 攻擊行為、 防禦行為、 繁殖行為、節律行為 、 社群行為。
14、動物行為的研究方法有: 觀察法 和 實驗法 。法布爾對昆蟲的研究主要採用的是 觀察法 ,里施對蜜蜂色覺的研究、廷伯根對銀鷗幼雛求食行為的研究和勞倫斯對小野雁學習行為的研究主要採用的是 實驗法 。
15、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 無機物 合成儲存能量的 有機物 ,因此,是生物圈中的 生產者 ,動物必須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為食,是 消費者 。
16、生活在一定自然區域的各種生物之間,通過吃與被吃的營養聯系形成 食物鏈 和 食物網 ,生物之間這種 相互依賴、 相互制約 的關系,使各種生物種群的 數量趨於平衡 ,從而有利於生物之間 協調發展 。食物鏈和食物網中任何一個環節上的生物消失都會影響其他生物的生活,並破壞生物之間的協調發展與平衡。因此說, 植物 和 動物 都是食物鏈和食物網中 不可缺少 的成員。
17、動物不僅 適應環境 ,從環境中獲得生活必需的物質和能量,而且能夠 影響和改變環境 。
18、據統計,我國的 脊椎動物 有6300多種,佔世界動物種類總數的 14% 。
19、我國的動物資源非常豐富,其中聞名世界的 大熊貓、 扭角羚、 褐馬雞、 揚子鱷 等都是 一級 保護動物。白鰭豚是我國長江中特產珍稀瀕危動物。
20、動物多樣性包括:①物種多樣性、 ②遺傳多樣性、 ③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動物物種之間的差異 是由各自的 遺傳物質 決定的。因此,動物的 遺傳多樣性 是物種多樣性的 基礎 。 生態系統多樣性 為不同種類的動物提供了各自的 棲息環境 。
21、動物多樣性就需要在①遺傳物質、②物種、③生態環境三個層次上,制定保護戰略和採取保護措施。
22、動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包括:①就地保護、②易地保護、③法制教育和管理。其中 就地保護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
23、我國為保護 大熊貓和金絲猴 ,在四川省建立了 卧龍、王朗 等自然保護區。
24、生物圈中,凡是 個體微小、結構簡單 的低等生物,統稱為 微生物 。
25、有些微生物如藍藻、硫細菌、硝化細菌等,能夠利用 光能或化學能 將 無機物 轉變為儲能有機物 ,滿足自身對營養物質的需要,屬於 生產者 。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
26、製作泡菜、酸奶和青飼料的貯藏,其原理是利用 乳酸菌 進行發酵,在 無氧 的條件下,乳酸菌 分解糖類 產生乳酸。
27、大多數的微生物是 單細胞生物 ,如細菌、藍藻和酵母菌等;少數微生物是 多細胞生物 ,如各種黴菌和真菌等;還有一些 沒有細胞結構 的微生物,如病毒、類病毒和朊病毒
28、一些細菌和真菌能夠 分解 枯枝落葉、動植物屍體和糞便等中的 有機物 ,獲得生活必需的 物質和能量 ,這種營養方式稱為 腐生 。枯草桿菌、乳酸菌、黴菌、蘑菇等都是腐生性微生物。腐生性微生物是生態系統的 分解者 ,對生態系統中的 物質循環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29、一些細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生活在其他生物 體內或體表 ,並從這些生物體獲得生活必需的物質和能量,這種營養方式稱為 寄生 。炭疽桿菌、肺炎雙球菌就是寄生性細菌。人的頭癬、灰指甲、腳癬等都是由真菌寄生引起的。所有的 病毒 都不能獨立生活,屬於 消費者 。
30、男性生殖系統包括 睾丸、附睾、輸精管、精囊腺、前列腺、陰莖和陰囊等。
31、女性的生殖系統主要由 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 等組成。
32、男性 的主要性器官是 睾丸 ,睾丸的作用:①產生精子②分泌雄性激素。女性 的是 卵巢,其作用是 ①產生卵細胞 ②分泌雌性激素。
33、精子和卵細胞在 輸卵管 結合成 受精卵 ,受精卵在母體 子宮 內發育為 胎兒 。
34、受精卵分裂和胚胎發育 初期 由 卵黃 提供營養, 後期 通過 胎盤 由母體供給 氧氣和養料,排出 二氧化碳等廢物 。
35、青春期 是指10—20歲,發育具有以下特點:①身高和體重突增②腦和內臟的功能趨於完善③性發育和性成熟。
36、女孩進入青春期後,每月一次的 子宮出血 現象,叫 月經 ;男孩進入青春期,有時 睡夢中會出現 精液排出 的現象,叫遺精。
37、像蝗蟲、蟋蟀、椿象、蜻蜓、豆娘等,變態發育的過程經歷了 受精卵、 若蟲 和 成蟲 三個時期,叫 不完全變態 ;像家蠶、蜜蜂、螞蟻、蝴蝶、蚊、蠅、金龜子等,發育過程經歷 卵、幼蟲、蛹 和 成蟲 的發育時期,叫 完全變態。
38、由 親體 產生的 兩性生殖細胞 結合成 受精卵 ,由受精卵發育成 新個體 的生殖方式叫 有性生殖 ,其特點是:後代的 生活力較強。
39、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 母體 直接產生 新個體 的生殖方式,叫 無性生殖 。其特點是:①子代個體數量多 ②繁殖速度快 ③子代能穩定地保持母體的遺傳性狀。
40、綠色開花植物能利用其 營養器官 繁殖新個體,這種無性生殖方式叫 營養生殖 。營養生殖有利於保持母本的 優良性狀 ,加快繁殖速度 。人工營養生殖的常用方法有:①扦插(如葡萄)、②嫁接(如桃)③壓條(如夾竹桃)。
41、在 無菌 條件下,把 花葯、子房、葉片、莖或根的一部分等接種到人工配製的 培養基 上,它們能夠 生長發育 成一個 完整的植物體 ,這就是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 ,這些接種到培養基上的植物材料統稱為 外植體 。
42、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原理和依據是 植物體的每一個活細胞,在適當的離體條件下,都具有重新形成一個完整植株的潛在能力(細胞的全能性)。
43、生物的生殖方式可分為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 無性生殖的類型有:①營養生殖 ②分裂生殖(如細菌) ③出芽生殖(水螅、酵母菌) ④孢子生殖
44、動物的 胚胎發育 主要有 卵生 (如魚類、鳥類)和 胎生 (如豬、馬)兩種類型。青蛙是 卵生、體外受精、變態發育;鳥類是 卵生, 體內受精 ;
45、生物體的 形態特徵和生理特性 ,在遺傳學上稱為 性狀 。
46、①同一種生物 ②同一種性狀 ③不同表現類型,總稱為 相對性狀 。
47、親代 將 性狀 傳給 子代 的現象叫 遺傳 。親代的性狀是通過生殖細胞傳遞給子代的。
48、自然科學領域中探究生物 遺傳和變異規律的科學 就是 遺傳學 。
49、親子之間 以及 子代個體之間性狀 表現存在 差異 的現象叫 變異 。
50、在 細胞核 中,有一種易被 鹼性染料 染成深色的物質叫 染色體 。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DNA是遺傳物質.
51、染色體上 控制 性狀 的基本遺傳單位叫 基因 。基因 是DNA上有 遺傳效應 的片段。
52、 在體細胞中染色體 是 成對 存在的,基因 也是 成對 存在的, 成對的基因分別位於成對的染色體上。
53、基因是通過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來控制生物性狀的。
54、在成對的基因中,兩個不同的基因,稱為 等位基因 。在等位基因中,有一個基因是占 主導地位 的,它會 掩蓋 另一個基因的作用,使其沒有表現。這種能得到表現的基因稱為 顯性基因 ,它控制的性狀為 顯性性狀 ;沒有表現的基因被稱為 隱性基因 ,它控制的性狀稱為 隱性性狀 。
55、在遺傳學中,生物個體的基因組成,如AA、aa、Aa等,叫這個個體的 基因型 ;生物個體的某一具體的性狀表現,如有耳垂、無耳垂等,叫這個個體的 表現型 。
56、在生物的傳種接代過程中,配子(生殖細胞)是聯繫上下代的橋梁,是傳遞遺傳物質的惟一媒介,基因可以隨配子代代相傳。
57、人的性別不同主要是由染色體決定的。從形態上看,在人的體細胞中有 23對 染色體,其中有22對色體在男女兩性中是一樣的,只有一對染色體在兩性中是不同的。這一對染色體就是 決定性別 的染色體,叫 性染色體 。前面22對與性別決定無關的染色體,叫 常染色體 。
58、生殖細胞 (如人的精子和卵細胞)的染色體數目比 體細胞 中 少一半。(如人的精子和卵細胞中分別是23條染色體,體細胞中則是23對,即46條)。受精卵染色體數目和體細胞的相等。
59、表現型(如水毛茛葉片)是 基因型 與 環境條件 共同作用的結果。
60、變異 分為 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 兩種,環境變化能夠引起生物變異,當它引起 遺傳物質發生改變 時,產生的變異,其性狀可在後代中重復出現,這種變異叫可遺傳的變異。當不涉及遺傳物質的改變,而是直接作用於生物體的新陳代謝過程的結果,這種變異叫 不遺傳的變異。
61、遺傳病 是由 遺傳物質 改變引起的疾病,致病基因 可通過 配子 在家族中傳遞。
62、遺傳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降低人口素質。婚姻法規定禁止 近親 (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結婚。因為血緣關系越近的夫婦,從共同祖先那裡獲得 相同致病基因 的可能性大,患 遺傳病 的可能性就越大。
63、基因組成 決定生物體的性狀表現 。性狀遺傳的原因是 控制性狀的基因隨著配子(生殖 細胞)代代相傳。
64、巴斯德「鵝頸燒瓶」實驗的結果使人們堅信:「生物 只能來源於 生物 ,非生命物質絕對不能隨時自發地產生新生命」,這一觀點稱為「 生生論 」。
65、所有的生物是經歷了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發展變化的,其總的進化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
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
66、始祖鳥和古鳥化石證實,鳥類起源於古代的爬行類動物。
67、在中生代的大部分時期,裸子植物 (尤其是蘇鐵類)和 爬行動物 (恐龍和翼龍)非常繁盛。哺乳動物和鳥類都起源於古代的爬行動物。人類出現在新生代。
68、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 在 《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了以 自然選擇學說 為核心的生物進化理論: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競爭 ,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結果是形成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
69、在人為條件下對生物進行的選擇稱為 人工選擇 ,人工選擇是培育動、植物 新品種 的方法之一。
70、人和類人猿 有許多相似之處,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祖先----- 森林古猿 。發現於非洲的 南方古猿化石 是最早的原始人類化石。
71、現代類人猿包括長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
72、兩足直立行走 是人類祖先與猿分界的 重要標志。
73、人類進化的歷程可分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等階段。最早用火的是直立人,現在唯一存留的人種是智人。
74、由於黑色蛾能適應工業區的特定環境,因此在種群中的比例越來越高。由此可見, 環境的定向選擇作用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
75、以生物體 性狀差異 的程度和 親緣關系 的遠近為依據,可將不同的生物加以分門別類。遵循這個原則,生物學家將地球上現存的生物依次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7個等級,其中,種 是生物分類的 基本單位。
76、分類單位中,越大的單位(如:界),生物的共同特徵越少;越小單位(如),其共同特徵越多。
77、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亂,瑞典科學家林奈 於1753年創立了 雙名法。
78、根據植物形態、結構、生理和生活習性的不同,將它們分為不同的類群,主要有: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等。其中,最低等植物是藻類植物,種子植物根據種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可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兩類。
79、地球上現存的動物分成兩大類:一類是身體里沒有脊椎骨的動物,叫做 無脊椎動物;一類是身體里有脊椎骨的動物,叫做 脊椎動物。
80、無脊椎動物主要可分為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棘皮動物等。其中最原始、最簡單、最低等的是原生動物。整個身體由一個細胞構成。
81、脊椎動物可分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哺乳動物是最高等的脊椎動物。
82、所有病毒都有相似的兩部分結構:一是 蛋白質 組成的外殼,一是包含 遺傳物質 的內核;外殼蛋白質不僅有 保護 病毒的作用,而且外殼蛋白質的性質決定該病毒所 侵染 的 細胞類型。
83、細菌有三種基本形態:球形、桿形和螺旋形。細菌 是 沒有真正細胞核 的 單細胞 生物;真菌 是有 真正細胞核 的單細胞或多細胞生物;病毒 是 沒有細胞結構 的生物。
84、依據病毒的宿主不同,將其分為三大類: 動物病毒 (專門寄生在人和動物細胞里)、 植物病毒(專門寄生在植物細胞里)、細菌病毒(專門寄生在細菌體內,如T噬菌體)。
85、細菌 的細胞由 細胞壁、 細胞膜、 細胞質 等部分構成,但 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遺傳物質位於特定的區域內。
86、缺氧 時,酵母菌分解 葡萄糖 而產生 酒精和二氧化碳,這個過程稱為 酒精發酵。
87、所有的種子植物都有兩個基本特徵:(1)體內有維管組織——韌皮部和木質部;(2)能產生種子並用種子繁殖。
88、全世界有裸子植物約800多種,我國有250多種,被譽為 「裸子植物的故鄉」。
89、被子植物 又可分為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
90、單子葉植物 的葉多具平行脈,花瓣為3或3的倍數。雙子葉植物 的葉多為網狀脈,花瓣為4、5或4、5的倍數。
91、鳥類和哺乳類都是 恆溫動物 。
92、節肢動物 是動物界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分布最廣的一個類群。絕大多數 節肢動物 陸棲,(1)全身被有堅硬的外骨骼,可以防止體內水分的大量蒸發;(2)身體一般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體節伸屈自如;(3)每個體節幾乎都有一對分節的附肢,運動靈活而有力;(4)有發達的腦、靈敏的感覺器官和獨特的呼吸器官,從而完全適應陸上生活。
93、在一定自然區域內,所有生物 及其 生活的環境 共同構成 生態系統 。
94、生物圈 是地球上最大的 生態系統 ,它包括 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 和這些生物生活的 環境 。
95、一個 生態系統 是由 生物部分 和 非生物部分 組成的。生物有植物、動物、細菌和真菌等;非生物環境包括陽光、溫度、水分、空氣和土壤等, 非生物因素作用是為生物提供必要的 物質和能量 。
96、在生態系統中 綠色植物 可以利用陽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水以及土壤中的無機鹽等製造有機物 ,為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質和能量。因此, 綠色植物 是生態系統中的 生產者 。
97、各種動物 直接或間接 地以綠色植物為食,在生態系統中被稱為 消費者 。
98、各種 細菌和真菌 能夠分解動、植物的屍體並利用其中的有機物和能量,是生態系統中的 分解者 ,蚯蚓、糞金龜子 等腐食性動物也是 分解者 ,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使生態系統中的 有機物變為無機物,供給綠色植物再利用。
99、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於食物關系而形成的鏈條式聯系,叫做 食物鏈 。許多食物鏈彼此交錯,生物之間形成復雜的網狀食物關系稱為 食物網 。
106、食物鏈和食物網 是生態系統的 營養結構基礎。生態系統中的 有機物和能量 就是通過 食物鏈 在生物之間進行 運輸和傳遞的 。
100、太陽能 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動的 能量來源 。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單向流動的。能量 在沿食物鏈各個環節的傳遞過程中 逐級遞減 。這樣,愈向食物鏈的後端,生物體的數量愈少,儲存的能量也愈少,就形成了 金字塔形的生物體數量與能量的關系 。
101、組成生物體的 物質 在 生物 與 無機環境 之間的 往返循環 就是生態系統的 物質循環。
102、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進行。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是生態系統的 重要功能 。
103、生態系統經過長期的發展過程,逐步形成了生物與非生物物質、能量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對穩定平衡的狀態 ,這就是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04、在生態系統發生一定的變化或受到外來因素干擾時,它可以通過生態系統內部的 自我調節,克服系統內部的變化和外來干擾因素的影響,維持相對穩定和平衡的狀態。
105、生態系統的 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 ,當外來干擾因素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失去自動調節能力,導致穩定狀態被破壞。
106、破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有兩類:一類是 自然因素 ,另一類是 人為因素 。其中人為因素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最大。此外, 引種不合理 也會導致生態系統失去原有的穩定性。
107、由病毒引起的疾病有:乙型肝炎、艾滋病、禽流感、狂犬病等。
108、在一定的條件下,生態系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由於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
109、生物技術 是利用微生物、動植物體對物質原料進行加工,以提供產品來為社會服務的技術。
110、微生物 種類多,繁殖 速度快 ,代謝能力 強 ,代謝方式 多樣。
111、沼氣的主要成分是 甲烷 ,可以燃燒,但不污染環境。在 無氧 條件下,利用微生物將有機物製成沼氣的過程,叫做 沼氣發酵。
112、轉基因技術就是把一個生物體的 基因 轉移到另一個生物體 DNA 中的生物技術。
113、生物技術主要包括傳統的 發酵技術 和現代 生物技術。
114、酒葯中含有 麴黴、毛霉、酵母菌 等多種微生物。在30℃左右條件下,米飯在酒葯的作用下,經過發酵作用被釀成米酒。在這人發酵過程中,麴黴和毛霉把 澱粉 轉化為 葡萄糖 ;在沒有氧氣的條件下, 酵母菌 ;經過代謝把葡萄糖轉化成 酒精。
115、製作酸奶和泡菜時,是 乳酸菌 在 無氧的條件下經發酵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