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利用ncbi的數據發表生物信息學論文
ncbi資料庫主要有:核苷酸序列資料庫 、
基因組資料庫、
分子模型資料庫、
生物學門類資料庫還有一些蛋白組學資料庫等等。
est數據主要指
指不同組織的cdna序列,就是 包含各種表達序列標簽(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s)的資料庫,一般用來識別基因,繪制基因圖譜等。
㈡ 生物信息學和系統生物學是不是較難在頂級期刊上發表文章
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從兩方面進行回答,生物信息學和系統生物學的定義與界定方法;何為頂期刊。一句回答,按照我個人的理解,發表在CNS級別的文章中,基於生物信息學,以及系統生物學方法手段的曾經有很多,現在也一直有發表,未來很可能也會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原因見下:首先生物信息學和系統生物學是不可以混為一談進行探討的,我理解的生物信息學是一門基於數據挖掘、分析與計算對生物問題進行歸納,統計,解釋並預測的科學。而系統生物學則更像是一種生物學研究的一種概念,傾向於從表型入手,通過人群分析,基因組,轉錄組,翻譯組,蛋白組,等組學的大數據的分析,全面的了解一項生物問題。兩者在一些問題上的研究方法是類似的,但是系統生物學的數據更具多樣性,更偏向生物。頂級期刊這個概念很難劃定范圍,但是如果你持續關注CNS,你會發現利用以上兩種手段進行分析研究的文章是持續有發表的。比如基於各種腫瘤的大樣本測序在nature和science上經常有發表,又比如最近science上也有對英國人群的全基因組測序。但是如果牽涉到是否易於發表,我認為只要是一個很嚴謹的雜志,對每一個研究每一篇文章的要求都是很高的,你可能暗示說最近結構生物學的文章總是出現在nature正刊的article里,但就算結構生物學的文章易於發表,並不意味著發表了的文章易於完成。
㈢ 生物信息學發文章是不是比較快,一般情況下大概多久能
這個是要看你boss的,如果boss的思路好,有套路,加上審稿時間六個月灌一篇5分的沒問題。但通常都得八個月左右。要是想發更好的雜志,時間+idea都是必須的。
㈣ 生物信息學發文章容易嗎,是一定要做實驗
相對於基礎研究的其他方向,實驗內容相對很少,或者幾乎沒有,因此,文章發表期限就縮短很多,也容易些(因為不做實驗或者很少做)。
㈤ 生信數據集文章可以沒有發表
可以發表文章。
純生信是指不用做實驗就可以發表的生信文章,生信文章是指生物信息學類的文章。
生物信息學是研究生物信息的採集、處理、存儲、傳播,分析和解釋等各方面的學科,也是隨著生命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的迅猛發展,生命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相結合形成的一門新學科。它通過綜合利用生物學,計算機科學和信息技術而揭示大量而復雜的生物數據所賦有的生物學奧秘。
㈥ 生信文章需要上傳原始代碼嗎
生信文章不需要上傳原始代碼。可以選擇放在論文的附錄中,或者乾脆不公開。但是,如果你一旦寫在了論文的正文當中,那麼就意味著代碼也是正文的一部分,相當於對所有人公開了。因此,如果你的數據比較敏感,那麼盡量少寫或者不放在論文里。
生信文章特點
現在的純生信不但要比拼創新,還需要比拼速度,如果能夠補實驗更能錦上添花,這就是現在的純生信行情。純生信是指不用做實驗就可以發表的生信文章,生信文章是指生物信息學類的文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對生物信息學感興趣,因為它不需要任何實驗就可以發SCI,僅依靠生物信息的相關篩選和統計分析便可發文。
㈦ 生物信息學數據挖掘SCI文章怎麼寫
剛開始寫文章的時候,總會是有種恐懼感。腦袋裡思緒萬千,可是真要表達出來,卻總覺得一片空白。雖然看了一肚子的學術文章,但是寫下來的文字就跟小說或者散文一樣,零零碎碎地弄不成一片。那麼多的術語也不知道怎麼擺放才好。這種焦慮一開始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都需要用時間和練習去彌補。
寫學術文章其實有點像編程。剛開始學習編程語言的時候,不明白語法規則,就不敢亂寫。即使寫了,編譯器老是報錯,找原因的時候又覺得語法規則怎麼設計得那麼復雜,找了半天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是當最終掌握了這門編程語言之後,寫起代碼來就是信手拈來了,該定義的自然而然就定義了,該用函數地方的就用函數了。不復雜的流程都可以邊想邊寫了。復雜的流程,只要把邏輯想清楚了,一切似乎就是順其自然地完成了。這個時候再回頭看語法規則,又會覺得有規則限定就是好,要是代碼寫成了散文,調試起來會瘋掉的。
科研寫作也是一個技術活,也要經歷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首先你要熟悉學術寫作的基本方式。在能夠基本上准確的傳達信息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就會開始發展自己的寫作風格。不要一開始就去復制導師的寫作風格,因為對問題的了解程度肯定是達不到的,強行去模仿別人的風格就會太牽強。
同時在寫文章的時候,就把文章當做一段代碼來思考就行了,不用想的太復雜。不要把堆砌學術術語當作是寫作的目標,成功的作家並不是要把事物用很復雜的方式呈現出來,而是准確的傳遞自己的信息。就跟寫出來的代碼主要是能正確的運行,寫得好看不好看,那是下一步的要求了。比如讀者看科技新聞或者文章的時候,也不會是抱著欣賞藝術的方式,而是能夠很快的從中提取到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寫作初期,多收集同事或者同行的反饋意見是最有用的,可以幫助自己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然後才能在後續的寫作中知道要提高什麼。寫作後期, 如過是英文論文,可以請專業的論文潤色公司如英論閣 https://www.enago.cn/提供語言協助 收起
㈧ 哪些論文可以發表在期刊生物信息學上
哪些論文可以發表在期刊生物信息學上
如微生物高效菌能夠將氰化物(氰化鉀、氰氫酸、氰化亞銅等)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氨;利用專門分解硫化物的微生物可以從廢水中回收硫磺;利用能夠降解石油烴的超級菌以清除油對水質的污染等。還可以將大量的微生物高效菌凝聚在泥粒上形成活性污泥,用來分解和吸附廢水中的有毒物質,污水凈化後沉積的污泥中存在豐富的氮、磷、鉀等元素,是很好的有機肥料。
3、大氣污染的生物處理隨著現代工、農業的發展,大量有毒、有害氣體被排出,嚴重污染環境。
㈨ 生物信息學發文章容易嗎,是一定要做實驗才能發文章嗎
看研究方向了,不一定非得實驗,但是高分文章肯定有實驗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