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生物研究生導師有哪幾位知道的告訴下,
方瑾碩士1953年出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336260 37
課程與教學論 課
生物學課程與教學論方向 1981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生物學系,獲學士學位,任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任生物教師。1982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生物學系,1985年獲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理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先後從事植物學、植物生物學、植物生殖生物學、植物學研究技術、生物學教學論等本科及研究生課程的教學。
劉恩山,男,北京人, 1956 年出生。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領域: 生物學教育、科學教育。
主講課程:生物學教學論、生物學教育原理與方法、中外生物學教育比較等課程。
② 北京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的簡介
北京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於2002年10月組建成立,我國著名預防醫學科學家曾毅院士為院長。學院下設葯物研究所和生物醫學工程中心。現有專任教師41名,其中博士生導師6名、教授10名、副教授22名。
③ 北京以生物學為主的大學都有哪些(列出並寫出其相關信息)
北京聯合大學生物化學工程學院
北京聯合大學生物化學工程學院是以本科為主、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北京市屬普通高等院校。學校創建於1978年,校址位於朝陽區垡頭小區,佔地面積84150平方米,建築面積42000平方米。學院由教學樓、實驗樓、中試實訓基地、辦公樓、食堂及多功能廳、學生公寓和教職工宿舍樓等建築群組成。圖書館目前藏書8萬余冊,中外文期刊350餘種。圖書電子閱覽室與校園網聯通,檢索系統實現采、編、流、查詢自動化管理。校園寬頻網接通到每個教室、辦公室、學生宿舍和教職工宿舍。教委撥專款建設的柔性系統中試實訓基地及教委貼息貸款購置的實驗室設備,為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創造了有利條件。學生公寓可解決全部學生住宿,設備配套、生活條件便利。
學院以工為主,工管結合,產、學、研結合辦學。學院著眼於21世紀最有發展前景和效益的生物醫葯行業,及時調整辦學思路和專業布局,先後與北京醫葯總公司、燕山石化總公司等企業開展合作辦學,大力發展生物工程和新醫葯專業,為首都經濟建設積極培養既具有化學工程及裝備控制技術又具有生物和制葯工程技術的復合型技術應用和管理人才,以滿足社會發展對生物、化工及制葯專業技術人才的需要,拓寬畢業生的就業空間。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學院教學質量逐年提高。我院學生參加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本科生通過率連續多年在北京聯合大學名列前茅。2002年我院外語教研室榮獲北京市總工會頒發的「五一」勞動獎章。
學院現有生物醫葯系、信息與控制工程系、經濟管理系、工程藝術系、基礎課部、人文社科部、實訓基地、制葯研究所、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現設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醫葯、食品裝備)、自動化、自動化(機電一體化)、制葯工程、制葯工程(葯劑師)、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材料)、生物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精細化工)、工商管理、工商管理(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工商管理 (市場營銷)、包裝工程等本科專業和機電一體化、計算機控制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醫療器械技術 、化工工藝、財務會計 (涉外會計)、視覺藝術等專科專業。同時還開辦了成人教育、黨校學歷教育、高教自考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學院以生化醫葯及新材料為主體,過程裝備及測控優化、人力資源管理及信息管理為支撐,構成了主要學科專業特色。其中計算機控制技術專業被市教委列為高職重點建設專業。
學院擁有一支以教授、副教授為學術帶頭人、以博士、碩士為骨幹,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熱愛教育事業,具有開拓精神的師資隊伍。其中有八位被評為北京市高等院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一位被評為北京市高校青年學科帶頭人。學院生化制葯學科專業,有博士5人,生化制葯研究所在中葯有效成分提取領域具有較大優勢。
學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工作。目前已與英國佩斯利大學、澳大利亞亨姆斯格蘭學院簽訂合作辦校協議,雙方互派教師、互相承認學分、兩地共同培養生化醫葯、經濟管理、國際商務專業人才。
為了我院專科學生能夠繼續獲得本科學歷及學位,本科學生能夠獲得第二學位,98年我院開設了三個獨立本科段的自學考試專業:經濟學專業、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計算機網路專業。
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愛心社、自律社、文學社、計算機協會等二十多個社團組織是學生的良師益友,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建院以來,學院已為北京市培養的畢業生以其優良的素質獲得用人單位的好評,許多人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創出成績,做出貢獻,有的成為技術業務骨幹,有的被選派到國外工作,並涌現出一批優秀共產黨員、先進生產者、勞動模範和優秀企業家。
④ 任東的首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1980年9月-1984年7月,在廣州中山大學地質系地質學專業讀大學本科。
1986年9月-1989年7月,在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生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古昆蟲學,獲理學碩士學位。
2002年3月-2003年12月,北京林業大學生命學院博士研究生(在職),研究方向:古昆蟲學及生態學,獲理學博士學位。 1989年研究生畢業後一直在中國地質博物館從事古昆蟲和地層學研究工作。
1994年11月被地質礦產部破格提升為副研究員。
1997年10月被地質礦產部破格提升為研究員。
2001年6月始在首都師范大學生物系任教授,博士導師。 北京市昆蟲學會常務理事、古昆蟲學科組組長,《昆蟲學報》編委,[Insect Science](英文刊)編委,國際古昆蟲學會理事、亞洲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員會生命科學二部委員,中山大學生命學院兼職教授。
1998年2月被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聘為客座研究員。
1998年10月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聘為高級訪問學者。
2003年4月被中山大學生命學院聘為兼職教授。
2004年3月被教育部科技委員會聘為生命科學二部委員。 專業:遺傳學
研究方向:
1) 昆蟲分類與系統演化
2) 昆蟲與相關動植物的協同演化
專業:生態學
研究方向:
3) 昆蟲演化與環境變遷
4) 昆蟲生態
對考生要求:
對考生在本科生所學專業無特殊要求,生物學(包括宏觀或微觀生物學)、農學(植物保護)、地質學、地理學、數學、美術(繪畫)等考生均可報考。
主要研究貢獻
自1994年以來,對我國北方有代表性的中生代陸相盆地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野外地質調查及昆蟲化石的採集與研究工作,對北方中生代陸相地層及其生物化石有豐富的資料積累,已采獲各類昆蟲化石4萬余件,以第一作者出版專著一部,完成論文60餘篇。
在昆蟲分類學研究中,已研究的昆蟲化石涉及15個目,62個科,107個屬,170個種,建立新科4個(Hagiphasmatidae,Protapioceridae),新屬92個,新種192個。共有11個目的21個科級單元在世界上是最低層位,12個目的23個科級單元化石在我國是首次發現,竹節蟲目(Phasmatodea)化石在我國是首次發現。蛉蟋科(Trigonidiidae)和蟻蛉科化石(Myrmeleontidae)在世界上是首次發現。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北方在中生代是昆蟲的重要起源與演化中心之一。
在地層學研究中,對燕遼地區中生界岩石地層單位的劃分和對比問題做出了許多新的解釋與釐定工作,特別是在熱河生物群的主要賦存層位之一義縣組的研究工作中,對義縣組的原始定義,層序關系,區域分布等方面較以往認識有較大的進展。
在年代地層研究中,根據與國外相當地層中昆蟲化石的對比研究,尤其是著名的德國索倫霍芬晚侏羅世地層中許多代表性昆蟲(Kalligramma,Protonemestrius,Aboilus,Karatavoblatta,Sinaeschnidia等)在我國義縣組中的發現,初步確立了熱河生物群的主體生存時代為晚侏羅世。J-K界線應從九佛堂組內部通過。即九佛堂組為穿時地層單位。
在生物古地理學研究中,利用中生代晚期一些昆蟲的古地理分布資料證實了當時泛大陸存在的真實性。如古蜓科(Aeschnidiidae)的種類在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廣泛存在於美洲、亞洲、非洲、澳大利亞、歐洲。說明這些現今遠隔重洋的大陸在當時曾經有過密切的聯系。另從20世紀末全球分布的一些昆蟲類群(如長翅目的蚊蠍蛉科),其最老的化石均發現於歐亞大陸和我國的東北中侏羅世地層中,因此這些化石不僅說明了歐亞大陸東部是該類昆蟲的重要起源中心,同時對泛大陸解體的最後時限的確定也提供了證據,即歐亞大陸與岡瓦那大陸分離的時限在中侏羅與晚侏羅世之間,不能早於中侏羅世。
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1)在昆蟲系統學研究中,以蛇蛉目昆蟲為突破口,根據Hennig的系統學理論,對現生和化石蛇蛉總共7個科級單元進行了支序分析,該理論和方法在我國古昆蟲學中是首次嘗試,取得了滿意的成果。任東教授因此被南開大學鄭樂怡教授邀請參加新版「昆蟲分類學」蛇蛉目一章的編寫工作。
2)在古生態學研究中,在對昆蟲群落的時空分布及演替規律研究的基礎上,恢復和重建了燕遼地區中生代晚期的古環境,闡明了昆蟲群落演替與地質環境變遷的內在聯系。首次將原熱河昆蟲群從縱向上劃分為Ephemeropsis和Hebeicarabus-Glypta二個群落序列,分別代表了從洪積相向河流演化,最後進入湖沼相這樣一個完整的盆地發育演化系列。這種劃分結果使昆蟲化石組合、群落演替與環境的恢復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由此大大提高了陸相地層劃分和對比的精度。
3)在昆蟲與植物的關系研究中,首次利用確鑿的喜花昆蟲化石,從昆蟲的角度,證明了被子植物在侏羅紀已經出現,從而對被子植物最早出現於何時何地這一重大理論問題給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這項工作不僅在國內外均處於領先水平,而且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也是一個重大的突破。有關論文能在著名的「科學」雜志上發表足以說明它所具有的重大科學意義和在國際上的影響。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遼寧西部侏羅-白堊紀昆蟲化石組合序列與生態演變」(編號:49302019)(起止年:1994-1996年)(金額:7萬元)。
中山大學生命學院生物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膜翅目天敵與害蟲在地質歷史中的起源演化及其捕食性與寄生性的演變」(編號:無)(起止年:1996-1998年)(金額7萬元)。
地質礦產部青年地質學家基金「中國北方中生代昆蟲分類演化及生物古地理、古生態研究」(編號:9604)(起止年:1996-1998年)(金額:6.5萬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侏羅紀喜花昆蟲分類演化與被子植物起源」(編號:39870093)(起止年:1999-2001年)(金額:12萬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方中生代昆蟲群演替及古生態演變」(編號:49972001)(起止年:2000-2002年)(金額:17萬元)。
國土資源部百名跨世紀人才基金「遼西中生代晚期昆蟲化石研究」(編號:9801)(起止年:1999-2001年)(金額:10萬元)。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中生代昆蟲分類演化及與植物相互作用的關系」(編號:30025006)(起止年:2001-2004年)(金額:80萬元)。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地區中生代昆蟲群落演化與環境演變」(編號:5002013)(起止年:2000-2003年)(金額:9萬元)。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古生物學開放實驗室項目「遼西侏羅紀脈翅目昆蟲研究」(編號:013103)(起止年:2001-2002年)(金額:4萬元)。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遼西中生代脈翅目昆蟲化石研究」(編號:5032003)(起止年:2003-2005年)(金額:11萬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東北中生代脈翅目化石分類及其在昆蟲系統演化上的意義」(編號:30370184)(起止年:2004-2006年)(金額:15萬元)。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科技發展計劃重點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地區重要經濟昆蟲的發展演化及對環境變化的響應」(編號:KZ2004.1002.8013)(起止年:2004-2006年)(金額:20萬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生代晚期昆蟲化石系統分類及其在昆蟲起源和早期演化上的意義」(編號:30430100 )(起止年:2005-2008年)(金額:130萬元)。
北京市市屬市管高等學校拔尖創新人才項目「北京地區重要經濟昆蟲的起源演化」(起止年:2005-2008年)(金額:90萬元)。
⑤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師資簡介
安成才, 教授,博士生導師 白書農, 教授,博士生導師 蔡 宏, 教授,博士生導師 柴 真, 教授,博士生導師 昌增益, 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建國, 教授,博士生導師 程 紅, 教授,博士生導師 鄧宏魁, 教授,博士生導師 鄧興旺, 教授,博士生導師 丁明孝, 教授,博士生導師 樊啟昶, 教授,博士生導師 顧紅雅, 教授,博士生導師 顧 軍, 教授,博士生導師 郭紅衛, 教授,博士生導師 郝福英,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紀建國, 教授,博士生導師 蔣爭凡,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金長文, 教授,博士生導師 孔道春, 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松崗, 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 毅, 教授,博士生導師 林 碩, 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 東,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劉 磊,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龍漫遠, 教授,博士生導師 羅靜初, 教授,博士生導師 呂 植, 教授,博士生導師 潘文石, 教授,博士生導師 秦詠梅, 教授,博士生導師 瞿禮嘉, 教授,博士生導師 饒廣遠, 教授,博士生導師 饒 毅, 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 蘇都莫日根, 教授,博士生導師 蘇曉東, 教授,博士生導師 陶樂天,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王世強, 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憶平, 教授,博士生導師 魏麗萍, 教授,博士生導師 魏文勝,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夏 斌, 教授,博士生導師 許崇任, 教授,博士生導師 許智宏, 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於龍川, 教授,博士生導師 翟中和, 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 博, 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傳茂, 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進東, 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鄭曉峰, 教授,博士生導師 周先碗, 教授,博士生導師 朱玉賢, 教授,博士生導師 朱作言, 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⑥ 我在學生物分子學和細胞生物學,請問大家這個專業的博士哪所學校(研究所)實力強謝謝!
說到生物學專業,不能不提到中國科學院的一系列生物科學研究所。它們可謂生物學研究領域的先頭兵,引領了我國生物學高級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與發展。作為專門的研究機構,中科院的項目多,科研水平高,公費比例較大。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是由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腦研究所、上海葯物研究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昆蟲研究所和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等8個生物學研究機構組建成立。世界上首次全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以及我國第一個被國際公認的創新葯物「蒿甲醚」都誕生於此。
提示:上海生科院的重點研究領域包括功能基因組、蛋白質組和生物信息學,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相互作用及功能,細胞活動的分子網路調控,腦發育與腦功能的分子與細胞機制,防治重要疾病的新葯研究開發、中葯現代化以及葯物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植物分子生理和植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生物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生物醫學轉化型研究,現代營養科學,病毒學與免疫學,計算生物學,以及生命科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
[招生信息] 2008年計劃招生數為247人,其中,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69人,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51人,神經所28人,院直屬研發(生物技術與醫葯)17人,健康科學研究所25人,營養科學研究所25人,上海巴斯德研究所12人,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16人,系統生物學重點實驗室4人。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設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兩個學科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設有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和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胰島素三維結構與功能研究等生命科學、蛋白質功能基團的修飾與其生物活性之間的定量關系、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等前沿領域的研究成果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招生信息] 2008年計劃招生數為神經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生物信息學、認知神經科學共90人。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於2002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序列。擁有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個國際聯合開放實驗室——中、荷、法無脊椎動物病毒學聯合開放實驗室。研究領域已由原來的普通病毒學擴展到醫學病毒和新生病毒性疾病的研究。擁有亞洲最大的病毒保藏庫——中國病毒資源保藏與信息中心,其中昆蟲病毒占我國已發現病毒的90%以上。創建了具有現代化展示手段的我國唯一的「中國病毒標本館」。
[招生信息] 2008年計劃招生數為微生物學10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28人。
綜合性大學
綜合性大學往往佔有學科發展均衡的優勢。作為理學的一個重要門類,生物學在這些院校往往能得到較好的發展。一些名牌綜合性大學更是因其雄厚的的實力、優越的科研條件和較好的就業前景吸引了大批報考者。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的前身是創辦於1925年的北京大學生物學系,是我國高等學校中最早建立的生物學系之一。綜合實力與中科院研究所不相上下,是同類院校中的佼佼者。現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蛋白質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生物膜及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和生理學為國家重點學科。
[招生信息] 2008年計劃招生數為植物學8人,動物學1人,生理學4人,微生物學1人,遺傳學3人,細胞生物學12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13人,生物物理學1人,生態學3人,生物學(生物信息學)3人,生物學(生物技術)16人。
·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是我國最早在大學中成立的生命科學學院。擁有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遺傳學、生態學為國家重點學科。生態與進化生物學系的研究領域偏重於宏觀生物學和生物資源的保護及利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多樣性科學的理論與方法、種群和進化生態學、基因多樣性和生物安全、城市生態與生態經濟學、生物信息學、資源生物學等。遺傳學和遺傳工程系的研究領域為發育遺傳學,主要從事與發育有關基因的功能研究。正在進行「P27基因在個體發育過程中抑制細胞分裂的作用」及「果蠅神經發育基因在人類基因組中同源序列」的研究有較大的影響。
[招生信息] 2008年計劃招生數為植物學3人,動物學3人,微生物學10人,神經生物學22人,遺傳學34人,發育生物學9人,細胞生物學2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2人,生物物理學6人,生態學10人,生物信息學2人,人類生物學2人。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擁有植物學、動物學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3個國家重點學科。
⑦ 王駿的個人簡介
王駿,基因港(香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總裁,香港中文大學兼職教授,威斯康星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基因港旗下主要產品為NMN艾沐茵。
王駿,改革開放後首批出國留學生,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1992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1999年升任生物化學系教授。[1]
現為基因港(香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香港中文大學兼職教授、Hong Kong X創業平台導師。[1]
在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和香港等地的大學、政府部門、生物技術公司從事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和工業化生產逾四十年,是八十餘項專利的發明人/或發明人之一,香港首位創新科技講座教授[1],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及科技基金研究項目生物科技組別委員。
主攻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酶工程和生物合成。[1]科研隊伍包括了三十餘位遺傳學、蛋白質工程、生物化學、工業發酵、信息工程等多個領域的科學家。其中多數持有相關領域博士或碩士學位。[3]
王駿,酶法工藝尚未在製造業中被廣泛應用,其主要不僅在於酶及輔酶的制備成本高昂,而且酶反應器的效率低下。基因港多年來不斷研究新型酶,並開發了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專利技術,發展出十多種生產葯品及食品的新工藝。[4]
其中一個例子是抗衰老產品「煙酶胺腺嘌呤單核酶酸」。另一個例子是天然抗氧化劑「谷胱甘酶」。
⑧ 任海雲的介紹
任海雲,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7月畢業於西北大學生物系,獲理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北京農業大學,師從婁成後教授攻讀碩士學位,於1985年獲理學碩士學位。之後留在北京農業大學生物學院任教。1987年師從婁成後教授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於1990年獲理學博士學位。1993年-1994年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做博士後研究。1995年-1997年在美國普度大學做博士後研究。2000年至今為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同名任海雲,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出生日期1974.12.30,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中國注冊會計師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研究領域:公司理論與技術創新、公司財務與會計。主講課程:會計學原理、商品流通企業會計、企業財務管理、管理會計、西方財務會計、管理實務、農業技術經濟學、商務交流、供應鏈管理。
⑨ 林忠平的北京大學教授
林忠平、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並考取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後留植物所工作。曾任該所基因工程中心主任。1995年調入北京大學,在蛋白質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分子生物學和植物基因工程研究。早期研究靈芝人工培養技術和葯效。著有《靈芝》一書,推動了這一傳統葯物的應用。其後在植物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領域有不少研究。1986年起主要研究植物分子生物學。承擔國家高技術研究計劃(973計劃,863計劃)生物技術領域中的課題和多項國家重要科研項目。曾獲二個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其它一些獎項。有多項科研成果通過鑒定,獲省部級成果。1991年升為教授。做為有特殊貢獻的科學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任中國植物學會分子生物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在中科院曾獲優秀研究生導師稱號。在北京大學還擔任研究生課程《生命科學新思考》的主講,引導學生去探索生命科學的前沿,介紹生命現象中許多發人深省的哲理。兩次獲北大獎教金。發表學術論著近200篇,申請中國專利13項。編撰了《走向21世紀的植物分子生物學》一書。近年來多次到新疆考察和做了許多支援邊疆發展的工作。目前所領導的北大農業分子生物學實驗室(AgMoBiol實驗室)在以下幾個方面從事高新生物技術研究: (1)提高植物對逆境脅迫的抗性Plant resistance to environmental stress
(2)植物生物反應器生產葯用蛋白Plant bioreactor for proction of pharmaceutical protein
(3)植物次生代謝的基因調控Genetical control of secondary metabolite in plants
(4)轉基因食品的致敏性評估Assessment of GMO allergenicity
其中一些成果顯示了良好的產業化應用的前景:
關於利用高新生物技術培育耐旱、耐寒草坪草的工作(863計劃資助)於2005年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成果鑒定。已有轉基因草坪草獲准進入生產性試驗。一個非轉基因的優良草坪草品種,在大面積種植和比較的基礎上通過了國家品種審定。利用遺傳改良的植物和微生物用於污泥無害化處理和廢水凈化方面做了一些有應用價值的試驗。
利用植物和高等真菌做為生物反應器,制備口服型的人胰島素、人表皮生長因子等在動物試驗和培養細胞的試驗系統中取得可喜結果。利用基因操作技術進行植物次生代謝途徑的分子調控取得良好結果。其中包括在生菜中製造高含量的白藜蘆醇。在非豆科植物中產生大豆異黃酮。
建立了轉基因食品的致敏性評估的資料庫,血清學試驗方法,並通過電腦模擬過敏原蛋白進行致敏性預測的研究和蛋白可消化性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