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食品微生物檢測的國家標准在哪裡查啊,豆腐中大腸菌群數和菌落總數的國家標準是多少啊,求專家解答!!!
GB 4789 系列就是各類食品微生物的檢驗,豆腐中的大腸菌群為70MPN/100g 菌落總數為 10000CFU/g
B. 食品微生物的書籍《食品微生物》
內容簡介
《食品微生物》是一部關於食品微生物基本理論及在食品行業應用的實用技能型教材,簡單介紹了食品微生物的發展歷史和研究內容,詳述了食品微生物的形態、培養、遺傳變異以及在食品加工、保藏等領域的應用。主要包括食品微生物的形態、微生物的培養、微生物菌種的選育和保藏、微生物與食品變質、微生物與食品保藏、微生物在食品發酵工業中的應用、微生物檢驗與食品安全控制、微生物學實驗等內容。
作者簡介
吳坤,女,1944年11月出生於哈爾濱市,中共黨員,現為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研究室主任,教授,國家重點學科的學科帶頭人,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博士研究生導師及博士後指導教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曾作為訪問學者去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和高級訪問學者去美國德洲大學深造。主要學術兼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環境誘變劑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毒理學會食品毒理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營養學會微量元素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食品法典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營養支持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九、十屆生命科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中華醫學科技獎和中華醫學青年獎評審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食品與營養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成人高等醫學教育教材評審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營養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癌變·畸變·突變》常務編委、《疾病控制雜志》及《衛生毒理學雜志》編委等。
目錄
緒論
一、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分類中的地位
二、微生物的五大特點
三、微生物學的發展簡史
四、微生物學及其主要分支學科
五、食品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和任務
復習題
第一章微生物的形態
第一節細菌
一、細菌的形態
二、細菌的細胞構造
三、細菌的繁殖方式
四、食品中常見的細菌
第二節放線菌
一、放線菌的形態
二、放線菌的細胞構造
三、放線菌的繁殖方式
四、食品中常見的放線菌
第三節酵母菌
一、酵母菌的形態
二、酵母菌的細胞構造
三、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四、食品中常見的酵母菌
第四節黴菌
一、黴菌的形態
二、黴菌的細胞構造
三、黴菌的繁殖方式
四、黴菌的生長條件
五、食品中常見的黴菌
第五節病毒
一、病毒簡介
二、噬菌體的形態與結構
三、噬菌體的復制過程
四、噬菌體對食品工業的危害和防治
復習題
第二章微生物的培養
第一節微生物的營養
一、微生物細胞的組成
二、微生物的營養來源
三、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四、營養物質進入細胞的方式
第二節微生物的培養基
一、培養基的配製原則
二、培養基的類型
三、培養基的制備
第三節微生物的生長
一、微生物的生長規律
二、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的影響
三、微生物的控制
復習題
第三章微生物菌種的選育與保藏
第一節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一、概述
二、遺傳和變異的物質基礎
三、微生物的變異
第二節微生物菌種選育
一、自然選育
二、從生產實踐中選種
三、人工育種
第三節菌種的衰退、復壯和保藏
一、菌種衰退
二、菌種的復壯
三、菌種的保藏
復習題
第四章微生物與食品變質
第一節食品變質與微生物的生長
一、食品特性與微生物的生長
二、引起食品變質的微生物
第二節 肉及肉製品中的微生物
一、微生物的污染與肉的變質
……
第五章微生物與食品保藏
第六章微生物在食品發酵工業中的應用
第七章微生物檢驗與食品案例控制
第八章食品微生物學實驗
附錄
參考文獻
C. 食品中微生物的來源主要有哪些方面
從最開始的開始說,比如植物上邊的微生物可以來自空氣和土壤,經過收割微生物可以來自收割的機器,進入到工廠的途中,微生物可以來自交通運輸工具和裝載工具比如盒子什麼的,加工的時候可以來自加工的工具和加工人員,加工完成後運輸至超市,微生物可能來自運輸工具,擺放到貨架上,微生物來自貨架,空氣,任何人接觸此產品(售貨員工,客人),客人買回家放在冰箱桌之上什麼的還是會有微生物的參與。。。總之微生物無處不在,,,
D. 微生物新種 鑒定一般發表在國外哪個雜志
試試: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E. 食品微生物的分類
食品微生物無特殊的分類系統。按照微生物分類系統,可將與食品密切相關的微生物分為細菌、 酵母菌、 黴菌和病毒。由於微生物種類繁多,很多微生物的親緣關系(根據生物的外部性狀、內部結構、生活特性等加以確定)尚未清楚,所以尚不能完全按照親緣關系進行分類。細菌有3種不同分類系統,即克拉西里尼科夫氏、伯傑氏和普雷沃氏分類系統。他們的通用分類單位命名法則和高等動植物一樣,依次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種是分類的最基本單位。從某地區或某實驗室分離到的菌種,稱為菌株或品系。酵母菌為真菌的一部分,採用荷蘭人洛德1952年發表的酵母分類系統分類。黴菌也為真菌的一部分,不同的真菌分類學者採用不同的黴菌分類系統,但在「綱」這一級分類意見都一致。
F. 什麼是食品微生物學
食品微生物學是食品工程專業的專業必修課。食品微生物學是微生物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也是一門具有廣泛理論基礎的應用學科。
食品微生物學主要研究與食品有關的微生物的種類、形態結構、生理生化、遺傳變異、分類以及在食品環境中的生長繁殖(微生物與食品原料、工藝、環境的關系)等生命活動規律,從而在食品製造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的作用生產多種多樣的發酵食品,在食品保藏過程中控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防止食品腐敗變質、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課程的理論教學中要求學生了解食品微生物學在食品科學中的地位與作用,了解國內外食品微生物學的發展概況和發展趨勢。在學習並掌握與食品有關的微生物的種類、形態結構、生理生化、遺傳變異、分類以及在食品環境中的生長繁殖等生命活動規律的基礎上,掌握微生物在食品工業中應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微生物引起食品微生物污染的途徑,引起腐敗變質的環境因素,控制有害微生物活動的方法。
實踐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包括顯微鏡的使用和活菌觀察、顯微測微技術、製片染色技術、酵母菌和黴菌的形態觀察、培養技術、微生物接種、分離和培養、無菌操作技術等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術。在此基礎上進行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檢測、鑒定,學會從基質中分離與純化有益微生物用於食品發酵。
由此可見,「食品微生物學」的研究目的復雜,任務艱巨。它不僅關繫到發展多種多樣的食品,而且對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可減少可能帶來的對人類的危害。
「食品微生物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綜合性學科,故我們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力求基本理論可靠、論述准確、信息量大、盡可能包括食品微生物學的最新進展和研究成果。在不影響完整性的前提下,對與其它學科重復的內容進行簡化,力求闡明規律,突出「三點」(重點、難點、和生長點)。把握食品微生物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緊密聯系食品科學的實際,加強微生物基本操作的訓練,加強操作技能、創新能力的培養。經過不斷探索、改革,不懈努力,在學科的發展過程在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
G. 什麼叫微生物
微生物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資料顯示:傳染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據第一位。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大量的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許多菌株發生變異,導致耐葯性的產生,人類健康受到新的威脅。一些分節段的病毒之間可以通過重組或重配發生變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與前次導致感染的株型發生了變異,這種快速的變異給疫苗的設計和治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耐葯性結核桿菌的出現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結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圍內猖獗起來。
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們發現的微生物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由於培養方式等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現今發現的微生物還只佔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也相當奧秘。例如健康人腸道中即有大量細菌存在,稱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細菌種類高達上百種。在腸道環境中這些細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質甚至葯物的分解與吸收,菌群在這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還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調,就會引起腹瀉。
隨著醫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人們對基因、遺傳物質等專業術語也日漸熟悉。人們認識到,是遺傳信息決定了生物體具有的生命特徵,包括外部形態以及從事的生命活動等等,而生物體的基因組正是這些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因此闡明生物體基因組攜帶的遺傳信息,將大大有助於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奧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體的變異規律、毒力和致病性,對於傳統微生物學來說是一場革命。
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代表的生物體基因組研究成為整個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權威性雜志《科學》曾將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評為世界重大科學進展之一。通過基因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遺傳機制,發現重要的功能基因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疫苗,開發新型抗病毒、抗細菌、真菌葯物,將對有效地控制新老傳染病的流行,促進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牛痘疫苗的應用使人類歷史上首次成功消滅了一種疾病——天花,而目前的基因工程疫苗也為疾病的有效預防發揮了巨大作用,如乙肝病毒的預防等。
從分子水平上對微生物進行基因組研究為探索微生物個體以及群體間作用的奧秘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為了充分開發微生物(特別是細菌)資源,1994年美國發起了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MGP)。通過研究完整的基因組信息開發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僅能夠加深對微生物的致病機制、重要代謝和調控機制的認識,更能在此基礎上發展一系列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基因工程產品,包括:接種用的疫苗、治療用的新葯、診斷試劑和應用於工農業生產的各種酶制劑等等。通過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進新型菌株的構建和傳統菌株的改造,全面促進微生物工業時代的來臨。
工業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葯、冶金、采礦、石油、皮革、輕化工等多種行業。通過微生物發酵途徑生產抗生素、丁醇、維生素C以及一些風味食品的制備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參與皮革脫毛、冶金、採油采礦等生產過程,甚至直接作為洗衣粉等的添加劑;另外還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作為天然的微生物殺蟲劑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通過對枯草芽孢桿菌的基因組研究,發現了一系列與抗生素及重要工業用酶的產生相關的基因。乳酸桿菌作為一種重要的微生態調節劑參與食品發酵過程,對其進行的基因組學研究將有利於找到關鍵的功能基因,然後對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適於工業化的生產過程。國內維生素C兩步發酵法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的基因組研究,將在基因組測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與維生素C生產相關的重要代謝功能基因,經基因工程改造,實現新的工程菌株的構建,簡化生產步驟,降低生產成本,繼而實現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對工業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不斷發現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謝過程和代謝產物生成相關的功能基因,並將其應用於生產以及傳統工業、工藝的改造,同時推動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
農業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認清致病機制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
據資料統計,全球每年因病害導致的農作物減產可高達20%,其中植物的細菌性病害最為嚴重。除了培植在遺傳上對病害有抗性的品種以及加強園藝管理外,似乎沒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積極開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組研究,認清其致病機制並由此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顯得十分緊迫。
經濟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國際上第一個發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還有一些在分類學、生理學和經濟價值上非常重要的農業微生物,例如:胡蘿卜歐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單胞菌以及我國正在開展的黃單胞菌的研究等正在進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剛剛測定完成。借鑒已經較為成熟的從人類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組學信息篩選治療性葯物的方案,可以嘗試性地應用到植物病原體上。特別像柑橘的致病菌這種需要昆蟲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種類,除了殺蟲劑能阻斷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過遺傳學研究找到毒力相關因子,尋找抗性靶位以發展更有效的控制對策。固氮菌全部遺傳信息的解析對於開發利用其固氮關鍵基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環境保護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找到關鍵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濫用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也日益嚴重。面對全球環境的一再惡化,提倡環保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聲。而生物除污在環境污染治理中潛力巨大,微生物參與治理則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機物;還能處理工業廢水中的磷酸鹽、含硫廢氣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夠分解纖維素等物質,並促進資源的再生利用。對這些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謝過程的遺傳背景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關鍵基因,將其在某一菌株中組合,構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時降解不同的環境污染物質,極大發揮其改善環境、排除污染的潛力。美國基因組研究所結合生物晶元方法對微生物進行了特殊條件下的表達譜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機物的關鍵基因,為開發及利用確定目標。
極端環境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深入認識生命本質應用潛力極大
在極端環境下能夠生長的微生物稱為極端微生物,又稱嗜極菌。嗜極菌對極端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極端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有助於從分子水平研究極限條件下微生物的適應性,加深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有一種嗜極菌,它能夠暴露於數千倍強度的輻射下仍能存活,而人類一個劑量強度就會死亡。該細菌的染色體在接受幾百萬拉德a射線後粉碎為數百個片段,但能在一天內將其恢復。研究其DNA修復機制對於發展在輻射污染區進行環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義。開發利用嗜極菌的極限特性可以突破當前生物技術領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術手段,使環境、能源、農業、健康、輕化工等領域的生物技術能力發生革命。來自極端微生物的極端酶,可在極端環境下行使功能,將極大地拓展酶的應用空間,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術加工過程的基礎,例如PCR技術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滌劑中的鹼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義。極端微生物的研究與應用將是取得現代生物技術優勢的重要途徑,其在新酶、新葯開發及環境整治方面應用潛力極大。
H. 有關食物的微生物的資料
1.說的是可食用的吧!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古生菌,原生生物,真菌。人類食用的是真菌,包括木耳,蘑菇、草菇、香菇、平菇、鳳尾菇、金針菇……
青頭菌是群眾喜愛的一種食用菌。青頭菌主產於雲南滇西」三江並流」區原始森林地帶,生長環境極其純凈,主要生長在樹林中的草叢里,每年六至九月出菇。菌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植物纖維等成份,入口細嫩,香味悠長,有濃郁的大自然清香氣息。剛出土時有點象球形,以後逐漸展開呈扁圓形,菌帽質地堅固,呈青綠色,表面有一片青褐色的鱗片。
中醫認為,青頭菌氣味甘甜,微酸,無毒;主治眼目不明,能瀉肝經之火,散熱舒氣等;對急躁、憂慮、抑鬱、痴呆症等病症有很好的抑製作用。適合有眼疾、肝火盛、憂鬱症、痴呆症患者食用。
長根菇為真菌植物門真菌長根菇的子實體。菌蓋寬2~12厘米,半球形至平展,淺褐色或深褐色,光滑。菌肉白色而薄,細嫩、軟滑、味道鮮美,據報道還有一定抗癌作用。我國吉林、河北、江蘇、浙江、福建、廣西、河南、貴州等地都有分布。由於常生於茶林地上也有人稱之為茶樹菌。由於其外形很似雞樅,常被誤認為雞樅,露水雞樅之名也由此而來。
長根菇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長根菇肉質細嫩,鬆脆可口,味道鮮美,除具很高的食用價值外,還具抗腫瘤活性和很好的降血壓作用。
白參菌,又名裂褶菌、白花,屬裂褶菌科,是一種食葯兼用的珍稀菇菌。其菇體質韌、味道清香、鮮美爽口,營養豐富,且有較高的葯用價值。白參為真菌植物門真菌裂褶菌(樹花)的子實體。菌蓋寬0.6到4.2厘米,質韌,白色至灰白色,上有絨毛,扇形或腎形,具多裂瓣。菌褶窄,從基部輻射而出,柄短或無。
白參含有裂招菌多糖類物質具有抗癌作用;白參菌性平、味甘,具有滋補強身、清肝明目之功效,用於神經衰弱、頭暈耳鳴、虛汗、婦女白帶過多等症。
猴頭菇與熊掌、海參、魚翅同列「四大名菜」。菌肉鮮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葷」之稱。
猴頭菇的形狀很特殊,它的子實體圓而厚,菌蓋生有須刺,須刺向上,新鮮時白色,干後由淺黃至淺褐色,基部狹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直徑3.5~10厘米,遠遠望去似金絲猴頭,故稱「猴頭蘑」。
猴頭蘑是食用蘑菇中名貴的品種。野生猴頭蘑多生長在柞樹等樹乾的枯死部位,喜歡低濕。我國東北產量較多,現在浙江溫州地區已有人工培育。猴頭蘑一般有拳頭大小,在自然條件下發育較慢,但能生長巨大的菌體。
猴頭蘑的品質要求:以個頭均勻,色澤艷黃,質嫩肉厚,須刺完整,乾燥無蟲蛀,無雜質的為質量好。
猴頭菇含不飽和脂肪酸,利於血液循環,能降低血膽固醇含量,具有提高肌體免疫力的功能,可延緩衰老,能抑制癌細胞中遺傳物質的合成,從而預防和治療消化道癌症和其他惡性腫瘤,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炎等消化道疾病的療效令人矚目。
蘑菇是食用菌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黑傘科蘑菇的子實菌蓋及菌柄,通常與平菇、草菇、和香菇一起並稱為對人體有益的常用「四大食用菌」。蘑菇以菌直徑2~4厘米,尚未開傘,菌柄短粗,長約2~4厘米,橫徑1.5~2厘米時,肉厚脆嫩,香味濃郁,品質最佳。人工栽培最多,其肉質肥嫩、鮮美可口。屬於可食性真菌。
蘑菇菌蓋呈白色或淡黃色,幼菇為半球形,邊緣內卷,隨成熟逐漸展開呈傘形。菌柄支撐在菌蓋中央,白色。菌褶初為粉紅色,後變成褐色。菌柄上有菌環。
蘑菇中含有人體難以消化的粗纖維、半粗纖維和木質素,可保持腸內水分平衡,還可吸收餘下的膽固醇、糖分,將其排出體外,對預防便秘、腸癌、動脈硬化、糖尿病等都十分有利;蘑菇含有酪氨酸酶,對降低血壓有明顯效果。
2.引起不同的食物發霉的微生物/酶的作用。動物性食物中有多種酶,在酶的作用下,食物的營養素被分解成多種低級產物。平時看到的飯發餿、水果腐爛,就是碳水化合物被酶分解後發酵了。
食物的化學反應。油脂很容易被氧化,產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氧化後的油脂有怪味,如肥肉會由白色變成黃色 .
I. 近年來在微生物的食品上的應用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微生物用於食品工業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食醋、醬油、啤酒、泡菜、麵包等傳統發酵食品均已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有了重要的地位。隨著食品工業的興起以及微生物研究技術的飛速發展, 微生物在食品工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其在食品工業中應用的研究熱點進行了綜述。
1、現代微生物技術在食品上的進步
與傳統微生物發酵技術相比,現代微生物技術無論從應用范圍還是生產效率上都有極大的進步。 首先在對生產菌種的認識上,現代微生物技術有了更加科學的了解。傳統自然發酵中的微生物體系成分復雜,單一菌種發酵活力較低,不適合工業化大規模生產。而隨著微生物科學的發展進步,人類對發酵過程中的微生物有了科學的認識,能夠採用純種的菌株進行發酵,大大提高了產率,同時還運用基因工程技術選育新的菌種,利用輻射等理化因素進行誘變育種以及菌株雜交等手段來產生形狀更加優良的菌種。 在發酵技術上,現代微生物食品加工一般在發酵罐等發酵設備中,連續自動地進行,發酵的全部參數,如溫度、pH、罐壓、溶解氧、空氣流量、二氧化碳含量等均可自動記錄控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食品加工過程都有著良好生產操作規范,在容易發生食品安全問題的環節上,建立了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充分保證產品的安全性。 同時現代發酵技術在獲取發酵產物的同時,還開始利用微生物產生的酶來生產食品,這也是較傳統發酵食品的一大進步。如澱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纖維素酶等已被廣泛應用於蘇打餅干、麵包、蛋品、乳酪等各類食品的生產。
2、微生物技術在食品工業的應用
(1)益生菌,是指通過改善腸道菌群微生態平衡而對宿主動物的健康產生有益作用的活體微生物。益生菌具有可以控制腸道感染,減緩乳糖不耐症,抗腹瀉降低血漿膽固醇的含量,增強免疫力,防癌抑癌等功效。目前應用於人體的益生菌有雙歧桿菌、乳桿菌、腸球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蠟樣芽胞桿菌、地衣芽胞桿菌、酵母菌等。在這些益生菌當中研究最多的要屬乳酸桿菌屬和雙岐桿菌屬等。對於芽孢桿菌屬的研究相對較少。有研究表明芽孢桿菌屬有著很強的營養特性, 並且具有耐高溫, 耐酸鹼的良好穩定性和優良的產酸、產酶、產維生素等性能, 能保持較高活菌數, 並且能夠較好地發揮生理生化作用。
(2)微生物風味劑,酵母抽提物被譽為第三代調味劑,是以新鮮的酵母為原料,採用生物酶解技術,將酵母細胞內的蛋白質、核酸等進行生物降解精製而成的復合型天然調味料。其富含多種氨基酸、肽類物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已被廣泛地應用於食品工業。國內在酵母抽提物方面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由於其口感好,鮮度高,營養豐富等多方面的優點,將具有廣闊的前景。
(3)微生物防腐劑,防腐劑是食品工業生產中最重要的添加劑之一,添加劑的安全性始終是一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對微生物研究的不斷深入,各種天然防腐劑相繼發現,這類防腐劑不僅安全無毒甚至對人體有保健作用。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用微生物防腐劑代替化學防腐劑已成為食品保藏技術的發展趨勢,對各種微生物防腐劑抑菌物質的鑒定,抗菌譜的確立,食品毒理學分析等將成為研究的重點。另外,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對抑菌物質的遺傳調控進行研究,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在應用微生物防腐劑時可以同時使用幾種或與來自動植物的防腐劑配合使用,利用他們之間的協同效應增強效果。
3、有害微生物的預防及食品的保藏
在食品貯藏過程中,會發生微生物滋生使食品變質的現象。可以通過微生物學知識結合數學模型對食品產品中的微生物危害,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情況進行預測。 除了食品的保藏,食品安全問題也已成為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工商企業和消費者關注的焦點和目前研究的熱點。各國政府有權採取強制性衛生措施保護本國人民健康、免受進口食品的危害,同時要求各國政府採取的衛生措施必須建立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因此,風險評估是各國制定食品衛生標准和實施食品安全管理的基礎。開展食源性微生物風險評估,對有效管理食品的安全問題,保護消費者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此背景下,食品風險評估技術近年來也得到充分發展。
4、微生物學在食品領域應用的展望
從微生物食品的發展來看,可食用微生物作為未來開發的食源,尚處於「幼稚」期,但優勢明顯,開發潛力巨大,具有產業化發展前景。 隨著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利用基因工程對微生物進行菌種改造從根本上解決發酵食品生產工藝中的問題,已在食品工業中開展試用。功能性食品及食品添加劑等各方面的生產都將與微生物緊密相連,微生物將為食品工業的發展開辟更廣泛的前景。微生物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也遠遠不僅如此,今後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J. 微生物在食品上的應用有哪幾種
主要來說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利用有益微生物的作用製造發酵食品,現代發酵工程在食品領域應用非常廣泛;另一方面是防止有害微生物污染食品,保證食品安全。
一、微生物發酵在食品方面的應用
微生物發酵即利用微生物在適宜的條件下,將原料經過特定的代謝途徑轉化為人類所需要的產物。它在食品方面應用非常廣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發酵乳製品,如酸奶、飲料、乾酪、乳酪等。
2、麵包。製作麵包時酵母是必不可少的生物松軟劑,麵包酵母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屬真菌類,學名啤酒酵母
3、一些食品添加劑如檸檬酸、賴氨酸等
4、各種酒類,傳統白酒、葡萄酒、其他發酵水果酒、啤酒等
5、調味劑,如味精,肌苷酸等的都是微生物發酵的產品。
6、泡菜、豆腐乳、豆豉,其他如醬油、釀造醋、面醬等
微生物發酵的應用古以有之,酒在古代就已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受到社會各個階層的喜愛。現代發酵工程更是把微生物發酵運用到各個方面。
二、微生物保鮮技術在食品方面的應用
1、常用於食品保鮮的微生物
微生物中利用細菌保鮮的報道比較多。利用蠟樣芽孢桿菌對綠茶進行生物保鮮的技術已獲得中國專利發明,乳酸菌在水果、蔬菜、肉品、奶類的生物保鮮方面已有了較深的研究和較為廣泛的應用。 在國外有利用木霉對果蔬進行保鮮的報道。例如,美國、法國、英國利用木霉對洋梨、蘑菇、蘋果進行防病保鮮;我國也有一些應用木霉對茉莉花、茄子、蜜柑等進行保鮮的研究報道。
2、食品的微生物保鮮機理
(1) 形成生物膜 微生物通過分泌胞外多糖等成膜物質,在食品外部形成一層緻密的薄膜,隔絕氧氣,防止水分蒸發。如在綠茶的生物保鮮中,蠟樣芽孢桿菌會在茶葉表面形成生物膜,阻止了茶葉與氧氣的直接接觸,有效地控制了茶葉的氧化劣變。生物保鮮膜可以有效抑制呼吸作用,減少水分蒸發,防止微生物污染,減少微生物腐敗作用,延長果實保鮮時間,提高商品率。
(2) 競爭作用 保鮮微生物可與有害微生物競爭食品中的糖類等營養物質,從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在羊肉的生物保鮮中,乳酸菌可以有效地減少食品表面有限的糖類,從而達到了較好的保鮮效果。
(3) 拮抗作用 微生物主要是通過拮抗作用抑制或殺死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從而達到防腐保鮮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