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 教育 在其前進的步伐中也與時俱進,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產生,並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新課改隨之產生,新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這次課改當中。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轉變觀念,更新知識,注重角色轉變,改變在以往的教學中只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許多教師為了能把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出來均作了大量的積極的探索,本人在教學實踐中也努力研究與探索,以下是本人的幾點膚淺的認識與做法。
一、轉變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意識
學生作為教學中的主體已被大多數教師所認可,但在具體的思想 政治 課教學過程中,沒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原因在於教師習慣於以自己的教學為中心,讓學生圍繞著自己轉,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只是一種被動接受,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因此就需要廣大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並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參與討論或參與各種教學活動中,成為課堂教學中的真正主體。
二、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在師生互動交流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從根本上轉變自身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更應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責任,創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
1.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目前的政治課教學中,我們教師仍然是在唱主角,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 意見 相左的觀點,這純粹是教師主體性的體現。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里往往充滿著嚴肅的氛圍。要打破這種沉寂的氣氛,可以將活動在適當的時機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例如:在 初二 政治上冊第三課第二框講到中學生早戀的問題時,在課堂上我採用 辯論 的方式,辯題為“中學生談戀愛利大還是弊大”。把學生分為兩組,正方觀點是中學生談戀愛利大於弊,反方則認為中學生談戀愛弊大於利。班裡的每個同學為了辯論比賽,都要搜集材料,由於事先准備充分,許多同學能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通過交流與討論,同學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還真正體會到了主人翁的樂趣,同時也讓學生知道中學生早戀的害處,不要試圖去嘗試。
2.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新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講到《可持續 發展戰略 》時,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森林資源分布特點及現狀的相關資料。然後將學生分成5個小組,引導學生調查並分析本地的森林資源情況。
通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森林的作用”“森林保護及招毀之現狀”等,並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 報告 ,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於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通過這種活動教育學生如何去珍惜和保護森林資源,特別是從我們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愛護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增強保護資源與環境的意識,積極參與各 種植 樹造林活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三、培養學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我們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夠,總怕學生聽不懂。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講道理多,而學生只是聽的多說的少,更不要說 自學 了。有些學生在長期的滿堂灌教學方式下,自身的自學能力沒能充分地得到發展。
對此,作為教師應該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要教學生這樣,還不如教學生為什麼這樣。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讓學生由“要我學”、“我要學”變成“我會學”、“輕松學”、“快樂學”。
1.教會學生如何“看”書。基於政治 學科 的特點和近年來中考發展的趨勢,我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看”書。千萬不可忽視閱讀課本的重要性,有的同學認為,開卷考試不必看書,考試時再帶書進考場“翻”就得了,這是錯誤的想法。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聽起來空洞乏味的內容變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學生在閱讀時,首先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內容,在心中構建出基本框架。讓學生知道今天要學習的有那些內容,以及這些內容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2.教會學生如何提問。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理應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將學生一步步的領向真理。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學生不斷的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很多學生在考試時,面對題目和材料往往無從下手,這說明他們平時缺乏這方面的鍛煉。
學生在政治科學習的過程中,同樣需要追溯問題的根源,學會提問。無論是書本上的材料,報紙上的時事,社會上的各種 熱點 問題都可以作為學生提問的素材。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提問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教會學生如何答題。政治學科的中考命題,題型多樣,有選擇題、辨析題、材料分析題等,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現,有的以 漫畫 、圖表的形式出現。縱觀近幾年政治學科的中考情況,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不會捕捉與利用有效信息,導致影響自己的中考成績。
總之,長期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是教學的根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並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才能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真正做到“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找快樂”。 a("conten");
B.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一、改變教學方式,營造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環境
「環境造人,環境育人」。 現代教育研究表明,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必須在民主的、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基礎上,創造愉悅和諧的學習環境。通過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學習氛圍,有利於激勵學生學習潛能的釋放;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當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時,不是自上而下地給予,而是「蹲下來」與學生一起去探索,在主觀上「分享」他們尚未獲得的經驗與知識,鼓勵、信任學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眼神、手勢、姿態以及適當的口語等方式去表達對學生的尊重、關心和愛護,要通過這種語言和非語言的表達方式去建立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體地位的體現創造有利的條件。
二、賦予學生各種權利,調動學生課堂參與意識。
現代課堂是一個開放的課堂,一個開放、高效的數學課堂需要講究師生的互動,更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課堂權利。
1、要讓學生享有參與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並留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在操作、實驗、計算、推理、想像中,去發現問題,發現規律,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2、要讓學生享有討論權。討論是調動全體學生進行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有利於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要讓學生享有質疑權。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質疑的勇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並堅持自己正確的想法,帶動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能主動地去學習。
4、要讓學生享有反駁權。在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就必須打破因循守舊的教學形式,鼓勵學生敢闖、敢冒、標新立異。
三、通過數學活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質量。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個體的認識起源於活動,活動在個人智力和認識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個體只有投身於各種活動之中,其主體性才能得到良好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個活動的情景,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讓學生自己決定這個活動的內容,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等教學形式,誘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促使學生眼、耳、鼻、舌等多種感官並用,在活動中積累豐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進行比較、分析、概括等數學思維活動,進而真正參與到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中。
1.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多觀察
數學學科雖不同於一些實驗性較強的學科,能讓學生直接觀察實驗情況,得出結論。但數學概念的概括抽象,數學公式的發現推導,數學題目的解答論證等數學活動的過程,都可以讓學生多觀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多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概念的提出與抽象,公式的提出與概括歸納,題目解答的思路與方法的探尋,問題的辨與析,知識的聯系與建構,都需要學生多思考,並在思考中使學生得到培養和鍛煉,進而體現主體作用。
3.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多討論、多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巧設質疑、精心安排的討論、對問題怎樣解決等,可讓學生通過相互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達到相互間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練習、提問、板演等方式,增加學生討論與交流的機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空間。
四、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的課堂參與能力。
為了確立學生課堂參與的主體意識,我們必須在研究「學」法的基礎上探索「教」法,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均符合數學學科的認識規律。學習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很多,類比、數形結合、轉化等等,但在具體做題時許多學生還是不能很好地運用。這在很多時候限制了學生思維,不能從宏觀角度看問題,局限性很明顯。其實數學問題很多地方思想方法是雷同的,適當的學習思想和方法效果顯著。要想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真正發揮主體作用,掌握相應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是必要的。 「授人魚,供一餐之用;授人漁則享用不盡」的說法就充分說明了方法的重要性。在知識經濟時代,教師不僅要使學生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掌握方法、探索規律,學習並掌握簡捷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的學習策略。學生也只有在掌握了科學有效的方法之後,才能更有效地體現自己的主體地位,自覺主動和科學有效地學習。
C. 淺談生物課堂中如何發揮學生主體性
生物新課程標准倡導探究性學習,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顯然,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不到發揮,生物課堂教學也就突破不了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要特徵的相對封閉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主體地位不落實,也就不可能有主動發展的機會。由此可見,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落實是制約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瓶頸」。因此,從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特點和推進新課程改革,大面積提高生物學教學效果的角度考慮,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實施主體性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生物教學活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認為,發揮學生主體性要注意以下幾點:
1.激發學生認知內驅力
認知內驅力是一種要求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識的需要,以及系統地闡述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需要。在各類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不斷地獲得成功的學習,認知內驅力是一種最重要和最穩定的學習動機。目前,教育心理學家越來越重視認知內驅力的作用,越來越強調以「了解和理解」激發進一步學習的動機的價值。他們指出:教育的主要職責之一是,要讓學生獲得有用的知識本身發生興趣,而不是讓他們為各種外來的獎勵所左右。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也指出:當學生認為學習內容與達到自己目的有關時,他就會全身心地投入這種學習。在生物教學中,學生只有產生了對生物學科的認知內驅力,即對生物知識感興趣,有好奇心,對認識生命現象和生命本質感覺到奧秘無窮、富有探索性,對生物知識感到與人類的生活、生老病死息息相關,與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現代文明緊密相連,對生命本質的認識感到會極大的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極大的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總之,當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時,他們才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生物學知識的學習中去,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生物教師要充分利用生物學科自身的認知價值和特有的魅力,去激發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心向,主動學習,讓學生把認知與情感合二為一,從學習中獲取學習的動力。那麼,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呢?
1.1生物知識要密切聯系社會
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它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我們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更應從「STS」的高度,讓學生明確生命科學對人類社會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生物教學置身於一個開放的社會系統之中(而不是相對封閉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生物學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讓學生更多地認識和接觸到與生物學相關的真實的社會問題,將生物學與社會發展聯系在一起,從而提高生物學科的地位,使他們樹立為人類文明進步而努力學好生物學的雄心壯志。在每一節生物課里,應盡可能的把社會問題或社會普遍關注的事引入課堂,並和學習的內容緊密結合起來。例如講「光合作用」時,讓學生了解聯合國國際糧食首腦會議提供的資料:當今世界飢餓和營養不良的人數;人口增殖到2030年的估計數字及糧食要求數,預計尚需增加糧食產量30℅。讓學生感到光合作用與人類息息相關,從而提高探究光合作用機理的積極性。在「遺傳和變異」的教學中,除了要使學生知道染色體在遺傳中所起的作用等基本知識外,思維的觸角更應延伸到遺傳育種的研究、新植物品種的開發等對解決糧食短缺的重要作用。在植物學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了解植物的基本形態、結構、生理活動及所需的生活條件,更應指出植物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應向學生介紹由於對森林的濫砍濫伐而導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現狀,使得越來越多的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人類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化等。使學生樹立憂患意識,喚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這樣的例子非常多,如優生學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生態農業問題、環境保護問題、生物資源的問題等。總之,從世界到我國到地區的社會問題、社會熱點都可以和學習特定內容結合起來,既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的價值又可以使學生學會參與教學過程(參與自然和社會的考察及調查),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
1.2生物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
課堂里還應盡可能地尋找生物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和體會的結合點,滲透他們關心和苦惱並期求解決的問題。誇美紐斯曾說:「不了解用途的知識,對學生來說無異於來自其它世界的怪物,學生會毫不關心它的存在,更不會產生掌握它的需要。」例如膳食的合理營養問題、煩人的「青春痘」問題、提高用腦效率問題、與性有關的困惑和煩惱問題、為朋友或親人的疾病憂慮的問題等等,其中相當一部分和生物課的內容有關,應成為使學生產生學習積極性的課堂教學設計的素材。例如講食物和營養一類的課,可以讓學生計算一日三餐的食物種類和數量,討論和設計科學合理的膳食標准,使學生在參與中學習,不僅培養了多方面的能力,同時也真切地體會到生物學知識的重要性。
1.3教學過程中要有科學史的分析
教學過程中結合特定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科學史的分析,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而且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產生探究的興趣,並認識到生物世界的奧秘無窮。例如光合作用總反應式的確立,有長達293年的歷史,許多學者的貢獻。從1648年荷蘭的范•赫爾蒙特柳樹生長實驗證明植物生長要以水為原料,到1772年約瑟夫•普里斯特著名的綠色植物放氧的實驗,繼之以塞尼比爾的綠色植物吸收CO2,到范•尼爾的紫硫細菌光合作用的研究得出生成的硫來自於H2S,因此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氧來源於H2O。一直到1941年,由於原子能的研究而能夠製造出同位素,以含18O的水作為光合作用的原料,才確證光合作用是從水光解開始的,放出的O2確實來源於水。讓學生投入科學史的分析中,將對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的培養以及生物學和化學、物理學的相互關系的了解都是大有裨益的。細胞學說的建立歷史及其發展,進化論的確立及其發展,發育生物學的發展,遺傳學的曲折歷史等還有許多具體發明、發現,都是課堂教學設計可運用的素材。這些內容既可以教師介紹或設計出簡約的探究過程,也可以讓學生課前查閱資料來介紹,這將極大的提升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認識。
1.4結合教學內容滲透生命科學的新成就
生命科學是一個發展非常迅速的學科,在探求生命本質的過程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教學過程中,結合特定的教學內容向學生適當介紹生命科學的巨大發展,尤其是世界上新的生物科技進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如在學習細胞膜的功能時,向學生介紹離子泵的研究進展;在學習顯微鏡時,向學生介紹電子顯微鏡技術;在學習新陳代謝時,向學生介紹酶工程技術;在學習植物分類時,向學生介紹分子分類技術。另外腦科學的研究進展、基因工程技術(分子農場,轉基因技術、癌病的攻克等)、細胞融合、HGP計劃等等,這些都是激發學生動力,了解生命科學發展前沿的好素材。只有學生充分認識了生物學科的真正價值,他們才會感到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意義,進而產生自覺的學習動機。
2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學生的學習如果僅靠著對學習內容的需求來維持,那麼,學習內容稍一枯燥,理論性較強一些,學習就會受到影響,很難真正主動、持久、深入的進行下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物學科的特點,採取多種方法,不斷地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使之產生學習探究的動力。
2.1注意課堂導入,創造興趣氛圍
課堂導入階段,教師要精心設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使貯存在頭腦中的知識由靜息狀態變為活躍狀態,為學習新知識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准備。好的課堂導入在新課一開始就能起到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思維的重要作用。
(1)問題導入,如在講光合作用時,設問「有人說:大米和麵粉中的有機物分別由水稻和小麥的葉製造出來的,對嗎?」經過學生議論後,教師可進一步設問「葉是怎樣製造出有機物的呢?」再如講伴性遺傳時設問「通過調查發現男性色盲發病率遠高於女性色盲,這是為什麼呢?」用這些使學生覺得新奇而有趣的問題來激發學生探究原因的學習動力,使課堂氣氛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2)情境導入,如在學習生態平衡時,教師事先准備好人造生態系統——養著魚的玻璃缸讓學生觀察。然後指出「這是一個人造生態系統,你們看這些生物能在一定時期內生存下去嗎?為什麼?如果魚缸中的水遭到營養物的有機污染,將會出現什麼結果?」這樣的導言設計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起學生的思考,較快的進入分析思維狀態。再例如在學習人體的呼吸時,教師首先向學生演示呼出的氣體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實驗,然後設問「我們吸入的是含氧豐富的空氣,呼出的卻是含二氧化碳比較多的氣體,那麼,我們吸入的氧到哪兒去了?呼出的二氧化碳又從何而來呢?」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2運用直觀教具及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當學習內容枯燥或抽象時,若不能及時消除,久而久之,就會成為學習的障礙,學習的興趣就會大減,同時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真實性也會產生懷疑。此時直觀手段能起到引起學生興趣和注意,克服學習難點的作用。所以在教學中就必須充分利用多種直觀手段,如實物、標本、掛圖、模型、幻燈、錄像以及各種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等變抽象為直觀,將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現象、生命過程等盡可能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讓學生充分感知,看得見,摸得著。經常保持教學過程的新穎和變化,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眼、耳、手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知識從多途徑刺激大腦,增強了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如講授「花的形態和生理」時,我是這樣安排的:先讓學生解剖觀察桃花、油菜花等,然後讓學生討論,我再通過掛圖總結,最後結合錄像來學習花的生理。在學習細胞的結構、細胞的分裂、遺傳和變異等抽象內容時,則不僅要利用好常規直觀手段,還要用好計算機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充分利用其強大的模擬、動畫等功能來展示微觀生命世界。聲圖動畫並茂,不僅趣味性、直觀性強,能真實、形象、生動地展示生物的各種生命活動,以及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生命發育過程,而且能創造良好的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機會和條件,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強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實踐證明,直觀情境的創設,能使枯燥的知識生動化、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它是誘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2.3做好實驗,提高學習興趣
實驗是生物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幫助理解生物知識,培養科學興趣等都起著其他任何教學方法均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創造條件盡可能讓學生多做實驗,並盡可能採用探索實驗的方法。如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中,即可採取實驗探索的教學方法來進行,讓學生在實驗、觀察、分析、總結的過程中來獲取知識。實驗採取兩人一組,引導學生將課前准備好的新鮮洋蔥根尖置於解離液中(問題:解離液有什麼作用?),解離後進行漂洗(為什麼要漂洗?)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動機,染色過程中提出:我們所用染料是一種什麼樣的染色劑?在聯系「染色體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這個知識點獲得答案後,進一步提示學生解決上一個問題,學生會產生恍然大浯的感覺。在觀察臨時裝片過程中,引導學生互相交流並思考、討論為什麼有的同學所做的實驗現象較明顯,有的卻不成功,培養學生養成反思實驗過程乃至一般學習過程的習慣。通過實驗過程和提出問題建立探究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營造情感性的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的情感性是指通過強化師生情感交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愉快、生動活潑、合作互動的教學氛圍,這是實施主體性教學的基本前提。
主體性教學特別重視情感及其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認為情感性教學環境不僅是優化認知過程的「催化劑」,而且「這種環境能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價值定向和愛的方式的生成」。從這一意義上看,課堂教學與其說是師生之間的知識信息交流過程,不如說是師生之間情感信息的交流過程。只有在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和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對課堂教學才敢於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
課堂教學是否形成了積極的情感氛圍,一般用以下4個指標來衡量:(1)師生皆有愉悅的心理體驗,無情感障礙;(2)教師發出的信號能在學生中產生積極反應,無抵觸情緒;(3)教學雙方都樂於接受對方的信息,無強制感;(4)師生之間的情感互相促進,不是消極制約。教學中教師應對照以上指標,不斷強化師生情感交流,以期創設最優化的教學情感氛圍。
為了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學中必須注意:(1)相互尊重。師生彼此尊重的關鍵在於教師要盡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學生,要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只有教師尊重每一個學生,學生才會以同樣態度尊重教師,才可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2)教學民主。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師生關系中,其情感表現最好,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情感融洽。大量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只有在一個民主、平等、和諧、活躍的教學氣氛中,師生才會彼此尊重、互敬互愛、相互促進、教學相長。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會產生知識接受分歧,教師應讓他們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因勢利導地組織討論,在討論的氣氛中將分歧和難點、重點一一化解,教師決不能搞「一言堂「,否則,將大大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體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3)以情激情。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情動人,用自己的積極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以引起師生情感共鳴,渲染課堂氣氛。(4)以美激情。教師要以生動風趣的語言、和藹可親的教態、堅定自信的神態、莊重大方的舉止,給學生以美的感染,以融洽師生情感。(5)師生互愛。愛是師生關系的核心,教師要通過自己對學生的關懷,通過各種表情動作表達對學生的情感,達到與學生心靈交流的目的。如贊許的點頭、會心的微笑、親切的注視、贊美的目光等,都能使學生深切的體驗到教師對他的愛,從而激發出學生愛師的情感,創設師生互愛的富於人情味的教學情境。
4、教師活動應具激勵性
所謂教師活動的激勵性,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施加積極的影響,使學生處於一種能動、活躍的動力狀態,從而引起學習需要,激發學習動機,達到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的目的。
一般來說,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學習的願望與需要,然而參與意識的水平和參與的主動性程度是大不一樣的,這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定的條件和教學情境,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激勵、幫助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活動的激勵性,要立足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展,著眼於學生學習與發展,內在動力的形成。為此,教學中應採取以下幾種激勵方式。(1)成功激勵。學生學習就是為了獲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悅,並且成功的喜悅又會轉化為進一步學習的強大動力。奧蘇伯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至少應包括三方面的內驅力決定成分,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以及附屬內驅力。」他認為學生所有指向學習的行為都可以從這三個方面的內驅力加以解釋,其認知內驅力即學習的認知需要,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與學習成功有關。因為學生在學習上的成功可以使其嘗到學習的甜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學生成就動機水平。因此,在教學中要努力創造更多的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為此,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進行分層教學。對不同層次學生要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給予不同的學習任務,使他們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二是給學生以成功的期待。教師對學生的期待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動力,能激起學生潛在力量,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學習主動性。(2)評價激勵。就是通過實施激勵性評價,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所謂激勵性評價,就是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激勵功能,使教學評價在正確判斷教學狀態的前提下,給學生一種促進和鼓舞,激發其向更高的目標邁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此,教學評價要注意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要承認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他們在知識基礎、認知能力、意志水平、興趣愛好、學習態度等方面都是不盡相同的。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確定不同層次的評價標准。同時評價應以鼓勵、表揚為主。對優生,要激起他們的成就感和進取心;對差生,要激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對有自卑情緒的,要亮化其閃光點;對在學習中受到暫時挫折的,要給予理解和積極鼓勵,幫助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總之,課堂上的激勵,要真誠、熱情、恰到好處,使每一個人都能「抬起頭來走路」從而克服消極的自我概念,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性。當教師通過激勵措施,使學生樹立了一定要學好生物學的信心時,學習便成為學生自覺行動,學習活動便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過程,也是學生開發潛能,提高素質的過程。
D.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 海南省東方市第二中學 王隆科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教育在其前進的步伐中也與時俱進,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產生,並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新課改隨之產生,新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這次課改當中。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轉變觀念,更新知識,注重角色轉變,改變在以往的教學中只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許多教師為了能把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出來均作了大量的積極的探索,本人在教學實踐中也努力研究與探索,以下是本人的幾點膚淺的認識與做法。 一、轉變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意識 學生作為教學中的主體已被大多數教師所認可,但在具體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沒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原因在於教師習慣於以自己的教學為中心,讓學生圍繞著自己轉,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只是一種被動接受,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因此就需要廣大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並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參與討論或參與各種教學活動中,成為課堂教學中的真正主體。 二、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在師生互動交流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從根本上轉變自身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更應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責任,創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 1.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目前的政治課教學中,我們教師仍然是在唱主角,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觀點,這純粹是教師主體性的體現。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里往往充滿著嚴肅的氛圍。要打破這種沉寂的氣氛,可以將活動在適當的時機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例如:在初二政治上冊第三課第二框講到中學生早戀的問題時,在課堂上我採用辯論的方式,辯題為「中學生談戀愛利大還是弊大」。把學生分為兩組,正方觀點是中學生談戀愛利大於弊,反方則認為中學生談戀愛弊大於利。班裡的每個同學為了辯論比賽,都要搜集材料,由於事先准備充分,許多同學能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通過交流與討論,同學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還真正體會到了主人翁的樂趣,同時也讓學生知道中學生早戀的害處,不要試圖去嘗試。 2.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新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森林資源分布特點及現狀的相關資料。然後將學生分成5個小組,引導學生調查並分析本地的森林資源情況。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通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森林的作用」「森林保護及招毀之現狀」等,並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於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通過這種活動教育學生如何去珍惜和保護森林資源,特別是從我們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愛護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增強保護資源與環境的意識,積極參與各種植樹造林活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三、培養學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我們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夠,總怕學生聽不懂。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講道理多,而學生只是聽的多說的少,更不要說自學了。有些學生在長期的滿堂灌教學方式下,自身的自學能力沒能充分地得到發展。 1.教會學生如何「看」書。基於政治學科的特點和近年來中考發展的趨勢,我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看」書。千萬不可忽視閱讀課本的重要性,有的同學認為,開卷考試不必看書,考試時再帶書進考場「翻」就得了,這是錯誤的想法。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聽起來空洞乏味的內容變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學生在閱讀時,首先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內容,在心中構建出基本框架。讓學生知道今天要學習的有那些內容,以及這些內容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學生在政治科學習的過程中,同樣需要追溯問題的根源,學會提問。無論是書本上的材料,報紙上的時事,社會上的各種熱點問題都可以作為學生提問的素材。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提問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之,長期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是教學的根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並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才能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真正做到「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找快樂」。
E. 如何在生物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 孫曉明 山東省淄博市體育運動學校 255026 素質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重點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實現這一目標,除決策者高屋建瓴、運籌帷幄之外,一線教師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學方法的更新已成當務之急。生物,在中學階段是一門必修科目,一堂優秀的生物課,教師必須在正確的教學觀念指導下,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這就需要我們探討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一、激發興趣是增強教學效果的前提 從教學的過程和要達到的目標來看,處於主體地位的只能是學生,決定著學,影響著教。要使教學取得高效,必須充分發揮學生學的積極性,與教師的教有機地結合起來,優化課堂教學。機械記憶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毫無興趣,要優化課堂教學,首先要從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入手,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造成一定的心理氛圍。第一堂生物課應像一出優秀戲劇的序幕那樣引人入勝,給人以美的享受。上課開始,教師應富有激情地應用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的激勵語言開課,對緒論中的內容進行選擇和補充,主要講述當代生物學發展的熱點問題,給學生以形象的啟迪。如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生物導彈、試管嬰兒、仿生學、轉基因食品等等,使學生們充分認識到生命科學的進步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存在著密切聯系,從而意識到生物學的重要性與科學性。其次要向學生介紹我國科學工作者在生物學領域中取得的飛速發展與重大成就,給學生以切身的激勵。如胰島素的合成、克隆大熊貓胚胎的成功、雜交水稻的培育等生物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激勵學生學好生物,為國家、人類做出貢獻。 二、形式誘發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途徑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上不敢回答、不願回答、不敢質疑的情況比較普遍,學生的個性得不到發展,創新意識容易被抹殺。而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及創造思維的能力可以在質疑、解疑、釋疑過程中培養起來。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或提出問題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還要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發展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檢驗知識、拓展知識,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具,增強教學直觀性,為探究活動創設情境。 生物直觀教具主要有標本、實物、模型、掛圖、錄音、錄像、幻燈和照片等。其中,前四種直觀教具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後幾種教具,如幻燈、投影、錄像、電視、電腦等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也為學生們更好地學習生物課程提供了更大的便捷。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在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等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穿「針」引「線」,立「形」架「橋」,不但可以活躍氣氛、激活思維,還可以增強記憶、提高效率。因此,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能更好地提高學生聽課的注意力,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探求知識。 三、質疑問難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 學習是一個認識過程,學生是認識的主體,認識活動只能通過實踐和感知在本人的頭腦中進行。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改變單純把學生當成被動的、抽象的、不變的教育對象,而把他們看成是主動的、活潑的、發展的主體。教學中如果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較為密切,可以採用課堂討論的方法,復習課可以採用講演法、問答法,引導學生敢於質疑,在師生共同釋疑中獲取新知。要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學實驗,通過驗證性實驗可以鞏固課堂知識,通過探索性實驗可以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加強實驗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敏銳、細致的觀察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學以致用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目的 教材包括「生命」、「生活」、「生產」幾個部分。「生命」中有生命的現象、本質、意義,讓學生懂得認識生命、善待生命、珍愛生命;「生活」中通過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中的生物現象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生產」中對生物的利用讓學生感悟用生物創造生活。要合理利用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用生物知識創造經濟價值的意識。比如:用「合理密植」、「混合放養」等教會學生如何用較少的資源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用「影響植物開花的因素」等教會學生如何利用生物知識種植反季節的蔬菜、瓜果等,根據需要隨時讓各種植物的花朵開放等;利用「植物生長的向光性」、「葉鑲嵌」等讓學生知道可以用生物知識來進行植物造型,點綴家園……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教材內容在生活中「活」起來,同時又能創造很好的經濟價值。 學習效果的好壞,與學習動機是否強烈密切相關。作為一名普通生物教師,為了能使自己所講的知識被學生樂於接受,應從學生的心理和思想著手。如果學生意識不到當前的學習與將來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關系時,就不可能產生學習的需要,也不能為學習付出足夠的努力。教學必須讓學生明白現在的學習是為適應和改造未來的世界作準備的。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讓學生樂而為之,才能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真正動腦筋去思考,去探究新知識。
F. 如何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是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確立學生主體位基本原則。然而,多年來我們的教師總是習慣於「滿堂灌」的精彩「表演」,卻不知道在課堂教學中把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放到教學的首位,從而在引導自學和發現、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上下工夫,因此,教師往往是講得很精彩,而學生卻不是學得很生動,課堂效果並不是十分理想。要想在課堂教學中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就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優化課堂結構、強化課堂形式,形成主體教學思想。
一、轉變教學理念,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一要做到三個「突出」:1、突出「精講多練」,哪些精講,講到什麼程度;哪些要練習,怎樣練習效果好,都要重新定位、重新研究;2、突出「學生活動」,設計擴展性、發散性、創造性、訓練性的教與學的綜合交流方式,讓學生調動多種感官進行聽、說、讀、寫、議、算、答;3、突出「學法指導」,教給學生具體的學習方法,使之有效地獲取知識。
二要堅持四個「並舉」:1、「教學結果與教學過程並舉」,在重教學效果的同時,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動口、動手、動腦從而在參與中構建自己的認識結構;2、「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舉」,不僅要看在課堂上怎樣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更要看怎樣培養學生能力,怎樣有機地滲透德育、健康衛生等教育;3、「教師指導與學生會學並舉」,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教師的指導不僅是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達到教是為了不教之目的;4、「一般能力培養與創造品質形成的並舉」,既要讓學生形成一般能力,又要讓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形成走向創新的創造品質。
三要滲透五個思想:1、要「關心」每個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2、要「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對學生要施之以愛心和耐心;3、要「善待」每個學生,允許和正確善待學生在學習和個體發展上存在的差異;4、「信任」每個學生都能創造性地進行學習;5、「相信」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四要達到六個體現:一是體現「引導」,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樂學、教會學習方法讓學生會學、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讓學生學會;二是體現激勵,發揮激勵作用,將微笑和激勵帶進課堂,激發熱情,激勵產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培養其良好的意志品質;三是體現參與,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四是體現表現,培養學生在課堂上敢想、敢說、敢做,勇於自我探索、自我思索、自我創造的良好學習品質,培養學生善於表現、善於爭先的良好心理素質,讓學生的聰明全部表現出來,生動活潑地發展。五是體現創造,教師要創造性地教學,敢於在教學方法手段及藝術形式上進行創新,教得生動、機智,培養學生創造性地學,教會學生掌握思維方法、開闊思維空間、培養思維品質,學得生動、活潑;六是體現成功,教學的始終,教師都要運用成功教育的思想和語言評價藝術,使學生的見解得到鼓勵和肯定,讓失敗也成為成功的寶貴資源,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給每個學生成功的機會,讓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優化課堂結構,把握兩個20分鍾和兩個80%。
教師要優化課內時間管理策略,提高課時效率和效益。做到課堂講授不超過20分鍾;課堂練習不少於20分鍾;課堂提問面不低於80%;課堂練習成功率不低於80%。對學生通過自學能掌握的,一律不講。即使是大部分學生難以掌握的部分,也不一定是教師直接講。可以啟發學生思考,獨立解決;也可以讓學生講,學生講對了,教師不必重復;學生講得不完整,教師補充完整,學生講錯了,教師則更正。20分鍾是教與學的機械分水嶺,體現了確立學生主體位的決心和態度,既是對滿堂灌的遏制,又是對上一節作業課的限制。 三、強化課堂形式,保證兩頭「學生」和兩個「運用」。 任何課堂教學形式都必須以保證中差生學好、尖子生學活為目的。其關鍵是在確立主體教學思想的基礎上,在優化課堂結構的同時,通過並能熟練和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變「課時」為「學時」、變課後練為課堂練、變少數學好為全體會學。第一,要從確立學生學習動機著眼,提出具體明確的自學要求,並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的要求,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先行嘗試,宜動口則動口,宜動手則動手。例如:作文指導課先讓學生審題、立意、選材、編寫提綱;講讀課先讓學生輪流閱讀或試釋或試譯或試講。應注重對自學有困難的學生,以悄言細語的方式進行態度、方法、習慣和信心指導,對自學速度快和質量高的學生及時表揚,以示鼓勵,同時還要盡可能擴大自學情況的反饋面,第二,要引導和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各抒已見,並特別注意多讓生發言,同時也注意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敢於向書本和老師的所謂權威性觀點質疑和發問,甚至提出離奇古怪的問題,允許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角和感受。這樣既能幫助後進學生和中等學生排除疑難,促進優秀學生加深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和創新思維的習慣和能力。第三,要根據當堂教學目標,在不少於20分鍾的課堂訓練時間里,通過緊張的口頭或書面練習來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向形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深化。當堂訓練的內容要具有針對性、量力性和典型性,讓優秀生「吃得飽」,中等生和後進生「吃得了」,而且難易適度,既不拔高又不過於簡單,既不超量也不減少,做到有代表性和層次性,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第四,利用多媒體教學是烘托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但必須要求教師一要練熟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不要操作失誤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二要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不要為擺花架子,只講「形式」不講「效果」。在諸多觀摩、示範課上,我們就能發現,有很多教師在多媒體教室里,是一人上課多人配合,不熟悉電教技術,因此也不能表現出多媒體教學的藝術性,要麼是用屏幕代替板書,要麼是屏幕鏡頭不平行,畫面呈梯形等等,這些都直接影響著主體的思維活動,因而不容忽視。 只有轉變了教學觀念,在課堂結構和教學形上下大工夫,那麼愁在課堂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問題就很好解決。
G.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強對教學情節的回顧、反思和分析,總結教學得失,改進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教學實踐更趨合理。教學工作才能不斷創新。
1、 深入、細致、全面、系統地解讀課標,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課程標準是學科教學的依據,教材是教學的參考,教材不限於課本,還包括各種其它的教學資源。教師要改變以往過分依賴教材和教學參考書的習慣,在深入鑽研課本文本的基礎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種課程資源,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在教學目標設計中,目標分析,能力目標的第一點應該放在知識目標中。情感目標要具體落實到具體章節和事情,不能泛泛而談大的目標,應該提及通過什麼方式達到這個目標。在一節課中,並不是每一項三維目標都要重視,而應該結合具體內容有所偏重。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教學目標,做到心中有數,以免目標過高不能實現或目標過低不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或不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效率低下,達不到培養學生能力的要求。在教學中要逐漸加深,不能在某一節課,使知識一步到位,超越應學的內容,由於「難」既嚇跑了學生又完不成教學任務。
2、教師應具備課堂的研究能力。教師應少講精講,講慢一點,不要只顧自己講個不停,多留些時間給學生思考,講時注意復習舊知識。教學過程中,在課堂上進行了討論,方法值得提倡,但要注意討論的有效性。第一,討論的問題要值得討論,第二,要關注小組的討論活動,要讓討論活動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一個過程。課堂上適時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是一種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也是培養創造力的有效途徑。在學生獲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結論時組織學生討論,互相啟發,分析綜合,促進了思維能力的發展。有效的主體參與能提高學生自主活動的質量,充分發揮其自學能力,從而發展創造力。 在教學中應注意對教學目標設計,我們教學中主要問題是對學生不夠「信任」,做了很多應該由學生做的事情。再如,教材中出現了難點,學生不易理解時組織討論,有時討論會陷入困境,但學生經歷了一番研究和思考,思維得到了發展,在探索的道路上前進了一步;有時學生可能產生爭論,思維得到從發散到集中的訓練。實踐證明,小組討論人人參與,增加了學生動口、動腦的機會,學生參與面廣,增強了後進生的自信心、勇氣。同時,學生能從各個角度多向思維,淡化了學生對老師的依賴,逐步培養了學生勇於探索的習慣。此外、教師上課不要只提問優生,不歧視差生,不要以分數來衡量學生的好壞。多與學生交流,多鼓勵學生。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注意幽默風趣,提高學生的興趣。
3、生物教師要加強對自身各種素養的提高。大家應該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提高自身的一種自主意識。教師應該出去看看,體會一下自然和人文環境。生物教師需要不斷的提升自身的素質,多關注周圍的生物和生命現象,為教學不斷積累素材。在教學中,才可以給予學生引入一些社會關注的生物學事件作為課堂拓展內容。教師的工作范圍應擴大。要以自己的行為來爭取自己的地位,學校評價一個教師不僅僅是高考考多少分,還有其他多方面的需求,比如優秀的研究性課程,輔導學生獲獎等等。教師應該根據自己學生和學校的特點拓展自己的工作范圍。
學校的教研組、備課組應該建立融洽的組內關系,構建一個友好和諧的教學集體。在個人方面,應虛心接受他人意見,總結自己不足。在組內交往要相互尊重,在業務討論上則需要多相互切磋,不斷相互促進大家的業務能力。如每位老師一個學期精心准備1-2節課,共全組教師共同學習和探討。加強和外界的聯系。多加強和上級部門和周圍的聯系,可以獲得多方面信息,為發展提供契機,如各種創新大賽和競賽的輔導平台。能以積極的心態參加各級部門舉辦的各類培訓和講座。要注意每次活動資料的記錄和積累,對於個人及教研組的成長很有必要。
4、對教學過程,進行了課前和課後的反思。人們常說教學是藝術,是成功及遺憾的藝術,再精彩的課,回頭反思都會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們還應當認識到無論採取什麼手段,著力點還是應該放在學生身上,平常關注不多,研究不夠,認識不到位,遇到大場合,就會力不從心。重大場合下的公開課是否能上得好,取決於平時常態課的積累,為此,平時我們要認認真真地上好每一節常態課,讓那些遺憾少一些,奉獻給我們學生更多的精品課。
5、教學方式形式多樣,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老師除了採用提問,學生參與實驗,分組討論,要求學生查資料,寫小論文等等教學方式之外,還可以適當的運用網路、投影儀、錄音錄像、製作多媒體課件等等先進的輔助教學設備,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形式的課件,向學生展示五彩繽紛、絢麗多姿、千變萬幻的神秘的宏觀與微觀物質世界,它除了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視覺上的沖擊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現客觀事物和各種生物現象,能在短時間內展示事物的運動和發展的全過程,為學生提供大量而豐富的感性
H.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創設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增強學生主體意識。
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善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善於抓住積極因素,鼓勵學生大膽設疑、探索,使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充滿喜悅,學習的需要得以實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始終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給學生以充分自主的權力,創設一個良好和諧的學習氛圍。
二、設置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自動參與。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最近所掌握的知識和原理,設置問題情景,使問題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形成差距,引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促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願望和需要,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意識。
I.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1、轉變觀念,樹立現代教育本質觀,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
2、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關鍵。
3、變「講」為「學」,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根本。
4、建立科學公正的評價機制,是全面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保證。
摘要:
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就是要轉變教師教育觀念,樹立現代教育本質觀;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變「講堂」為「學堂」,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建立科學公正的評價機制。
J. 生物課堂上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摘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就要求教師必須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即做到兩點:允許學生說話,允許學生選擇,讓學生在獨立平等、輕松和諧的環境中發展自己的學習個性,實現學習活動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關鍵詞:主體地位;說話;選擇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應該是互動的合體。學生作為學習的獨立個體,其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決定他們應該是教師的朋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實施者,應該賦予學生必要的自由活動時間和自我發揮空間,應該尊重學生的內心思維活動,突出其主體地位,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要做到這些,教師就得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即做到兩點,即允許學生說話,允許學生選擇,讓學生在獨立平等、輕松和諧的環境中發展自己的學習個性,實現學習活動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一、允許學生說話 1.讓學生有話想說 要讓學生有話想說,教師要創設情景,激起學生說話的慾望。慾望是個體行為積極性的源泉。在生物課堂中,教師通過創設新奇蘊疑的問題情景,使學生處於「憤」、「徘」的心理狀態,就會引起他們積極思維,進而引起他們有話想說的慾望,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知識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例如,在學習「食品安全性問題」時,就可以以「三鹿奶粉事件」為源頭引入,學生的興趣自然被激發出來。如有位學生以「拿什麼拯救你,我們的牛奶?」表達了自己的見解。還有位學生以廣告中的「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其次,按照學生心理特點和師生相容理論培養發展學生說話的慾望。師生間的心理關系和諧,可清除學生的逆反心理,引起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肯定,並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配合,雙邊活動積極開展,課堂氣氛活躍,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教態要平易近人,不擺架子,讓學生充分接受你;要注意說話的情感,讓學生感到聽課是一種享受,很溫暖;要有耐心等待學生反應,並善於鼓勵學生,增強學生自信心。 再次,教師在課堂上應給學生留有說話的時間和空間。一方面,教師要認真學習領會課改精神,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把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讓學生有獨立思考表達自己見解的時間。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講解要有所選擇,不能面面俱到,要給學生留有自主學習的空間,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分析、討論獲取知識。 2.讓學生說話,要允許學生插話 課堂插話的學生通常是認真聽課、積極思考的學生,他們插話常常是不由自主、脫口而出。這種不由自主的脫口而出恰恰可能就是學生思維靈感火花的迸發,而這種迸發是不遵守時間的,這火花像流星一樣可能會轉瞬即逝,同時它又可能是模糊的,抑或是片面的,當它出現時,必須立即去鞏固它、補充它。創造常常需要靈感,靈感往往是創造性飛躍的前奏。因此,教師要允許學生「不由自主」地說話,並給予足夠的關注,適時地抓住學生思維靈感的火花,積極誘發、保護學生的學習創造性。 3.讓學生說話,要允許學生爭論 課堂教學中的爭論可能在同學之間,也可能在師生之間。作為高中學生,他們自以為成熟,有見解,但實際上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容易形成思維定式和從眾心理,因此,有教師參與、引導的爭論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求異創新的主動性,對鞏固學習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覷。 4.讓學生說話,要允許學生失言 當學生得到表達的充分自由以後,失言也就不可避免。在插話與爭論中出現的失言,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因為表達和思維發展的不均衡而詞不達意,可能是因為一時思路不暢而結結巴巴,可能是因為暫時性的思考目標轉移而答非所問等等。對於這些雖意會而不能言傳的失言,教師應該採取寬容的態度。面對學生的此類失言、失態,此時,教師親切的目光、傾聽的神情、鼓勵的言語、精當的點撥,會使學生得到放鬆,消除膽怯和懊惱,最終豁然開朗而信心倍增,甚至在今後受益於一生。 二、允許學生選擇 選擇是自主意識的行動表現。在選擇中,特別是在自主選擇中,學生的自主意識被喚醒,創造力的培養才有可能。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處於不可動搖的主宰地位,而學生則是亦步亦趨地奉命執行。教師講什麼,學生聽什麼;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強制性的灌輸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阻礙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因此,課堂教學應當逐步減少強制性和劃一性,增強開放性和選擇性,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創新提供最大的空間。「選擇」是一個范疇很大的概念,在此,筆者從讀法的選擇、學法的選擇、學習夥伴的選擇三個方面作簡要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