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調查土壤中微生物種類
真菌類
存在種類龐大且多樣。人類僅了解當中極少部分真菌類的作用,其他的幾乎不清楚。
放線菌類
具有分解黴菌等有機物的能力。多半屬於製造抗生物質的菌類,有抑制病原菌的作用。
絲狀真菌類
也就是種類超過10萬種的黴菌。已知極少部分的絲狀真菌是導致蔬菜生病的病原菌。
藻類
除了水中之外,有許多種藻類也存在在土壤中。有些藻類會吸收空氣中的氮。
蚯蚓
蚯蚓能吃下含有腐殖質的土壤然後排泄出來,是耕土促使土壤團粒化的幫手。
蜱蟎類
小於1MM的土壤動物。土壤列存在許多會捕食、會寄生的蜱蟎類。
原蟲類
移動捕食並且分解有機物的單細胞原生動物,,草履蟲、眼蟲藻等的夥伴。
線蟲類
小於數毫米的微小土壤動物。種類很多,寄生在蔬菜根的僅僅是很少一部分。
甲蟎
0.2~1.5mm的小型草食性土壤動物,也是土壤里最多的土壤動物。通過分解落葉為生。
跳蟲類
小於數毫米的土壤動物,分解黴菌、藻類為生。被稱為「大地的浮游生物」,是物質循環的重要角色。
⑵ 什麼是微生物學,它的研究內容涉及哪些方面
微生物學(microbiology)生物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細胞或群體水平上研究各類微小生物(細菌、放線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原生動物以及單細胞藻類)的形態結構、生長繁殖、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並將其應用於工業發酵、醫學衛生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的科學。
①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與技能;
②臨床微生物學的基本知識;
③各類與臨床有關的微生物特性;
④病原學診斷和抗菌葯物敏感性的報告;
⑤臨床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科學依據。
⑶ 微生物的研究技術
工具是人類器官的延伸。要觀察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沒有適當工具是不可能的。前面所說的列文虎克用顯微鏡揭示微小的生命世界之前80多年,有個叫楊森的荷蘭人已經製造出顯微鏡,而且在列文虎克之前,英國人虎克已經描繪過顯微鏡下長在皮革上的蘭色黴菌的形態(圖1),不過,看到細菌、原生動物等活的微生物,並把它們的運動記錄下來的第一人是列文虎克(圖2)。隨著工業發展和技術進步,顯微鏡經過300多年的改進,2013年已經是林林總總,形式多樣了。但從功能上說,無非是從器具和觀察對象兩方面著手提高放大倍數和增加分辨細微結構能力。在器具上,包括選擇投射於物體上的波束的性質及為便於觀察而不斷改善操縱裝置;在觀察對象上,則是如何突顯待觀察的部分。波束有光波和電磁波,用光波的叫做光學顯微鏡,用電磁波的叫電子顯微鏡。
光波只能對大於其波長的物體造象,可見光的波長大約是0.4—0.8微米,所以光學顯微鏡不可能觀察到小於200納米(0.2微米)的物體,2013年的光學顯微鏡放大和分辨效率已經越來越接近其極限,大約可以將對象放大2000倍。電磁波的波長是光波波長的十萬分之一,電子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可以達到百萬,可以分辨十分之一納米。這樣,不僅可以看到細胞中許多細微結構,還能觀察分子的形態。 顯微鏡技術問世而使人類開始認識了微生物,然而在對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和功能有所知曉之前,微生物學並沒有誕生。促使微生物學迅速誕生的,是無菌操作技術和純種培養技術。在1861年,偉大的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做了一個有名的實驗。對於微生物學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巴斯德用一個有長頸的圓底燒瓶裝上肉湯,如果就這么放著,幾天後肉湯便渾濁發臭了,用顯微鏡可以觀察到裡面長了許多細菌。如果把長長的瓶頸用火焰燒成彎曲狀,雖然瓶口還是和外界相通,氧氣可以自由出入,可是肉湯放置很長時間也不會變渾濁。如果把裡面的肉湯從彎曲處往瓶口傾折,讓液體接觸瓶口,再讓液體流回瓶中,幾天後,液體又變渾發臭了。巴斯德這個實驗充分說明,肉湯之所以變渾發臭,是肉湯裡面的細菌繁殖造成的,如果加熱殺死了肉湯裡面的細菌,又不讓外面的細菌進去,肉湯就不會有細菌生長。液體和瓶口接觸後,因為空氣中的塵埃和細菌沾在瓶口,通過肉湯進入瓶內,所以幾天後會變渾發臭。而且,燒瓶盡管有彎長的頸,可是瓶口是和外界相通的,空氣可以自由進入,所以可以保證裡面有氧氣,所以不是沒有氧氣而使細菌不能生長。
直到20世紀60年代,在倫敦的一個研究所中,還一直保存著19世紀後期為否定自然發生論所用的的一些陳年肉湯,它們在70年後依然清亮如故。巴斯德這個簡單但是具有說服力的著名實驗,證實了微生物只能從微生物產生而不能自然地從沒有生命的物質發生。從此,人們開始認識到無菌操作的重要。滅過菌的物質在適當保護下將保持無菌狀態,除非有人去感染它。巴斯德奠定了這個微生物學的基本原理。 自然界中,各種微生物之間並不是離群素居,彼此老死不相往來的。在任何天然環境中,都有多種微生物共同生活。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營,1克普通的菜園土中就有數百種微生物,個體數量可能超過上億。連人的口腔中也有幾十種細菌。由於巴斯德對葡萄酒變質的研究,人們認識到某種微生物和物質的某種化學變化有直接關系,酵母菌可以把葡萄酒里的葡萄糖變成酒精,醋酸細菌可以使葡萄酒變酸。
巴斯德和其他一些學者的工作又證明傳染病是由某些微生物感染所致。既然每種微生物有不同的形態和生理特徵,它們在自然界的作用和對人類的影響也必然有差異。我們要了解某種微生物對於人類有害還是有益,或者2013年與人類還沒有什麼特別密切的關系,就必須單獨把這種微生物分離出來研究。這就是在無菌技術的基礎上微生物學的另一項基本技術——純種分離技術。
⑷ 怎樣觀察與培養微生物
怎樣觀察與培養微生物
微生物的培養方法
實驗目的:學習掌握無菌操作技術;學習接種方法;學習常用的分離、純化菌種的方法。
一、接種
將微生物接到適於它生長繁殖的人工培養基上或活的生物體內的過程叫做接種。
,、接種工具和方法
在實驗室用得最多的接種工具是接種環、接種針。由於接種要求或方法的不同,接種針的針尖部常做成不同的形狀,有刀形、耙形等之分。有時滴管、吸管也可作為接種工具進行液體接種。在固體培養基表面要將菌液均勻塗布時,需要用到塗布棒。(圖1)
圖1 接種和分離工具
1(接種針 2.接種環 3.接種鉤 4.5.玻璃塗棒 6.接種圈 7.接種鋤 8.小解剖刀 常用的接種方法有以下幾種:
,)劃線接種 這是最常用的接種方法。即在固體培養基表面作來回直線形的移動,就可達到接種的作用。常用的接種工具有接種環,接種針等。在斜面接種和平板劃線中就常用此法。
,)三點接種 在研究黴菌形態時常用此法。此法即把少量的微生物接種在平板表面上,成等邊三角形的三點,讓它各自獨立形成菌落後,來觀察、研究它們的形態。除三點外,也有一點或多點進行接種的。
,)穿刺接種 在保藏厭氧菌種或研究微生物的動力時常採用此法。做穿刺接種時,用的接種工具是接種針。用的培養基一般是半固體培養基。它的做法是:用接種針蘸取少量的菌種,沿半固體培養基中心向管底作直線穿刺,如某細菌具有鞭毛而能運動,則在穿刺線周圍能夠生長。
,)澆混接種 該法是將待接的微生物先放入培養皿中,然後再倒入冷卻至45?C左右的固體培養基,迅速輕輕搖勻,這樣菌液就達到稀釋的目的。待平板凝固之後,置合適溫度下培養,就可長出單個的微生物菌落。
⑸ 微生物研究方法
主要為如下:
一、顯微技術研究
二、無菌操作技術研究
三、純種培養技術
更為詳細的講解過程請參考:http://wenku..com/view/59e9691ca76e58fafab00311.html
⑹ 如何研究普洱茶中的微生物
需要用到勻漿儀和粉碎儀,一切要在無菌操作台進行,並且要做一個加熱實驗的對照組,因為沒人干吃茶葉,都用熱水泡的。這個是耐熱菌實驗,不過我猜大概菌落是要超標的。要看熱水浸泡多久,茶葉每次用量了,這個標准只能自己制定了,或者行業標准,國標都可以參照下,實驗很簡單。
微生物實驗。重復性再現性都很高的。基本一次成功。
先把茶葉取出一克,用粉碎機粉碎,然後取五克加入50毫升緩沖液,溶解後取一毫升,加入培養皿,注入TSA培養,三天後計數。
⑺ 如何培養微生物
液體接種
從中海生物技術固體培養基中將菌洗下,倒入液體培養基中,或者從液體培養物中,用移液管將菌液接至液體培養基中,或從液體培養物中將菌液移至固體培養基中,都可稱為液體接種
穿刺接種
在保藏厭氧菌種或研究微生物的動力時常採用此法。做穿刺接種時,用的接種工具是接種針。用的培養基一般是半固體培養基。它的做法是:用接種針蘸取少量的菌種,沿半固體培養基中心向管底作直線穿刺,如某細菌具有鞭毛而能運動,則在穿刺線周圍能夠生長
活體接種
活體接種是專門用於培養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的一種方法,因為病毒必須接種於活的生物體內才能生長繁殖。所用的活體可以是整個動物;也可以是某個離體活組織,例如猴腎等;也可以是發育的雞胚。接種的方式是注射,也可以是拌料喂養
澆混接種
該法是將待接的微生物先放入中海生物的培養皿中,然後再倒入冷卻至45°C左右的固體培養基,迅速輕輕搖勻,這樣菌液就達到稀釋的目的。待平板凝固之後,置合適溫度下培養,就可長出單個的微生物菌落
劃線接種
這是最常用的接種方法。即在固體培養基表面作來回直線形的移動,就可達到接種的作用。常用的接種工具有接種環,接種針等。在斜面接種和平板劃線中就常用此法
塗布接種
與澆混接種略有不同,就是先倒好平板,讓其凝固,然後再將菌液倒入平板上面,迅速用塗布棒在表面作來回左右的塗布,讓菌液均勻分布,就可長出單個的微生物的菌落
⑻ 如何利用pcr技術來研究環境微生物
使用聚合酶鏈式反應-變性梯度凝膠電泳技術(PCR-DGGE)考查了天津某再生水處理廠膜生物反應器(Membrane
Bioreactor,簡稱MBR)培養馴化直至正常運行全過程中總細菌群落結構的演替情況.結果表明,在MBR環境中,接種的傳統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在幾天內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進污水馴化時,微生物群落也遭受了沖擊,最後經過培養馴化趨於穩定,一些菌種逐漸成長為頂級優勢微生物,在反應器內占據主導地位.最終該反應器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微生物群落生態系統.另外,對該微生物群落的部分優勢總細菌進行了克隆測序和系統發育樹分析,通過鑒定獲得的10條總細菌的16S
rDNA序列,它們分別與氣單胞菌屬、假單胞菌、亞硝酸菌屬、叢毛單胞菌屬和桿菌的同源性在97%以上,這些優勢微生物在MBR反應器去除有機物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⑼ 食品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
食品微生物學涉及病毒、細菌、真菌多種微生物,除研究這些微生物的一般生物學特性外,還探討它們與食品有關的特性。如對發面用的麵包酵母,需要研究它在面團中的發酵作用和它的乾燥保藏;對酸菜、泡菜和青貯飼料中的乳酸細菌,需要研究它們在青貯期間的動態以及對它們有益或有害的生物、化學和物理的因子;對用發酵法生產氨基酸的細菌,需要干擾其正常代謝,使其異常地產生所需氨基酸並分泌到細胞以外;在利用微生物產生的某種酶製造食品的情況下,需要研究怎樣使它多產生所需的酶(如製糖漿用的α-澱粉酶、β-澱粉酶、葡糖異構酶,蛋清業和防氧化用的葡糖氧化酶,澄清酒類及制果汁用的果膠酶等);在以微生物本身為食品的情況下(如飼料酵母、人工栽培銀耳、木耳和其他菌類等),需要研究怎樣取得和怎樣防止阻礙取得更高生物量的因素。為了防止微生物引起食品變質、腐壞,則要著重研究有關微生物的生態學。根據微生物生態學特性及食品本身的性狀採取鹽腌、醋漬、糖漬、乾燥、低溫或高溫處理、罐藏、熏制等加工手段,殺死或抑制污染在食品上的微生物。食品引起的傳染病是病菌隨食品進入體內並在體內增殖的結果(如腸炎、霍亂等)。食品中毒是產毒微生物在食品上產生毒素(如肉毒毒素、黃麴黴毒素、發面黃桿菌毒素等),人吃下污染食品後,便會出現中毒症狀。為防止微生物通過食品為害人類,必須實施和加強食品衛生微生物檢驗法。
⑽ 微生物怎麼與材料結合起來研究
微生物與材料結合起來研究:因為微生物學在現代生命科學研究中一直處於前沿地位。
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大多數是在研究微生物的過程中首先被闡明的。例如,利用酵母菌的無細胞制劑進行酒精發酵的研究,闡明了生物體內糖酵解的途徑。微生物學為分子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創立、發展提供了基礎和依據,而且是它們進一步發展的必要工具。
體小面大
一個體積恆定的物體,被切割的越小,其相對表面積越大。微生物體積很小,如一個典型的球菌,其體積約1mm,可是其表面積卻很大。這個特徵也是賦予微生物其他如代謝快等特性的基礎。
微生物通常具有極其高效的生物化學轉化能力。據研究,乳糖菌在1個小時之內能夠分解其自身重量1000-10000倍的乳糖,產朊假絲酵母菌的蛋白合成能力是大豆蛋白合成能力的1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