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地球多少年前出現生物

地球多少年前出現生物

發布時間:2022-04-24 02:50:35

㈠ 地球最早是什麼時間出現生物的

如果從最早的猿人開始計算,人類已經有了二三百萬年的歷史。眾所周知,如果把地球46億年的演化史比做24小時的話,人類的出現則只有半分鍾。早在人類出現之前,各種生命就出現了,它們誕生、死亡,一種動物滅絕,另一種動物形成,就這樣新陳代謝,相互交替活躍在地球的舞台上。地質學家在一些地方發現了它們死後留下的遺骨和遺跡,這就是古生物化石,根據化石可以推斷古代生命的生成時間和當時的地球環境,因此這種石頭被稱為記載地球歷史的特殊文字。地質學家最先在澳大利亞這樣的石頭中,發現埃迪卡拉動物群,後來又在前蘇聯發現了里菲生物群。我國的古生物學者也曾在陝南的化石中發現有生物活動的遺跡。通過對這些生物化石的年齡測定,確認它們是在距今5~6億多年的寒武紀時代形成的。地質學家的研究結果證明,這些化石中的生物還不是最原始的生命,它們已經是較高階段的生命代表了。在它們之前還應該有更古老的生命存在。後來,人們把一些留有生物遺跡的化石送到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在一些「年齡」為二三十億年的化石中發現了更為原始的生命遺跡。1940年,麥克格雷爾在辛巴威的石灰岩中,發現了可能是藻類留下的碳質遺跡,岩石年齡為27億年。1966年,巴洪和肖夫在南非德特蘭士瓦的淺隧石中,發現了0.24×0.56微米的棒狀細菌結構物,年齡確定為31億年。兩年之後,恩格爾也在南非年齡為32億年的前浮瓦乞系的堆積岩中,發現了直徑為10微米的球狀體,並認為是一種微生物化石。不過,當時人們普遍懷疑這些研究成果,認為這些只不過是一種無機物或膠狀有機物,因為人們不相信生命的出現能有如此之早。20世紀60年代以後,巴洪等人終於又在距今34億年的史瓦濟蘭系的古老堆積物中,用顯微鏡發現了200多個直徑約為2.5微米的橢圓形古細胞化石,其中有1/4的古細胞處於分裂狀態。這個發現為證明30多億年前的生物遺跡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美洲的古老化石最初發現於加拿大安大略的肯弗林特的黑色淺燧石中。這些微化石的形態同藍藻相似,經岩石年齡測定為19億年,顯然不是最老的生物化石。後來又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蘇堂頁岩中的黃鐵礦中,發現了0.1~1.5微米的橢圓狀細菌結構物,據推測,其年齡大約為27億年。我國1975年在鞍山含鐵岩系中發現了化石細菌,年代確定為24億年。與現代細菌對比,其中有4種屬於鐵細菌,外形有桿狀、纖毛狀和球狀等。

但是,在已發現的古老化石中,年代最久遠的還是1980年左右在澳大利亞西部發現的細菌化石,據測定,它的年代約在35億年之前。它們中有一半呈深灰色球狀,直徑在1.2~4微米之間,許多個體都成對或多個連在一起;也有的呈橢球狀、空心球狀等形態。這些發現足以證明,35億年前不僅生命早已存在,而且已開始有了不同種類的分化。前幾年,美國科學家對來自格陵蘭島伊蘇亞地方海洋和冰帽間狹窄的無冰地帶年齡為38億年的古老岩石進行詳細的碳、硫等元素的測定,發現這些岩石中含有機碳。他們根據這種同生命密切相關的有機碳的發現,提出了38億年前就已有生命存在的新觀點。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會不會早於38億年呢?人們還沒有在比38億年更古老的岩石中找到證據。生命起源的時間之謎,還有待人類的進一步探索。

㈡ 地球上的生命大約起源於多少年前

46億年到35億年之間。

迄今為止,我們發現了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來自澳大利亞西部,距今約三十五億年前的岩石,這些化石類似於現在的藍藻,它是一些原始的生命,是肉眼看不見的.它的大小隻有幾個微米,到幾十個微米,因此我們可以說,生命起源它不晚於三十五億年.

同時我們知道地球的形成年齡大約在46億年前,有這兩個數據我們就可以看到生命起源的年齡,大致可以界定在46億年到35億年之間.

拓展資料:

一假說提倡「一切生命來自宇宙」的觀點,認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來自宇宙間的其他星球,即「地上生命,天外飛來」。這一假說認為,宇宙太空中的「生命胚種」可以隨著隕石或其他途徑跌落在地球表面,即成為最初的生命起點。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在已發現的星球上,自然狀況下是沒有保存生命的條件的,因為沒有氧氣,溫度接近絕對零度,又充滿具有強大殺傷力的紫外線、X射線和宇宙射線等,因此任何「生命胚體」是不可能保存的。

這個假說實際上把生命起源的問題推到了無邊無際的宇宙中去了,同時這個假說對於「宇宙中的生命又是怎樣起源」的問題,仍是無法解釋的。

㈢ 科學家有沒有研究,地球上第一次出現生物是什麼時期

早期厭氧型藻類以及厭氧細菌,地球的形成約在45億年前,大約10億年後地球的環境才適宜孕育生命。從外太空中墜落的隕石為我們帶來了磷,硫等生命組成必備元素,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物質的不斷碰撞與組合形成了DNA,生命的起源正式開始。

早期的地球氧含量極低,所以最開始出現的一些生物都是厭氧型的。生物進化至寒武紀時期,生物種類如雨後春筍一般訊然增多,海洋生命形式進化歷程出於黃金時期,海洋生物的生命結構變得極為復雜,這就是地球歷史上第一次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3)地球多少年前出現生物擴展閱讀:

到奧陶紀末,地球上的海洋已經冷卻到百分之八十五,生命再次減速。直到泥盆紀早期,地球開始西方體育,退去土地形成,蕨類植物,光合作用產生大量的氧氣,中間開始一些土地生物,珊瑚昆蟲和兩棲類動物,在石炭系遲到,75%的物種大滅絕物種滅絕,但無可否認,泥盆紀是地球的海洋變成陸地生活的里程碑。

在二疊紀末,由於太陽的影響,地球的氣候發生了變化,陸地面積增加,但大多數動物未能適應,導致90%的海洋動物和70%的陸地動物大規模滅絕。到三疊紀末期,地球上的生命開始休息,地球上的生命變得更加多樣化。

但到那個時期結束時,由於地球地貌的急劇變化和海平面的上升,海洋生物再次遭到大量毀滅,但大多數的大滅絕是海洋生物,陸地生物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恐龍的崛起逐漸統治了地球,生物圈正式進入了叢林時代。

㈣ 地球上是啥時候開始有生物出現的

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實際上就是RNA,這比任何原核細胞拉,真核細胞拉都要早, 總而言之來之於地球當時環境中的化學反應. 地球生命的形成 在40億年前的地球水環境中,原子組合成分子,形成新的四力平衡體,而且地球在形成過程中,已聚合了極多的星際有機分子,這些分子組合成大分子,利用彼此的引力場和反引力場來尋找合適的組合對象。大分子、分子、原子三間也是依靠彼此形成的力場來尋找合適的組合對象,形成新的復雜四力平衡體,其中引力場起到遠距吸引作用(5-20個原子直徑),這也就限制了大分子在大范圍獲得所需的組合對象,因此大分子彼此組合成一種能移動的組織形式,即最原始的海洋微生物。能移動的大分子團主要採用定向釋放電磁力的方法,逐漸發展成能在水中游動的原始組織,因此它們能獲得大量所需的食物(四力平衡體),並在體內積存了一些分子,這些分子在原始微生物母體力場導引下,組合成與母體相似的新微生物,這些原始微生物實質上就是一些復雜大分子團形成的四力平衡體,這也是生物基因復制的雛形。 這些大分子團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蛋白質與核酸的聚合體,只是多種氨基酸、核苷、磷酸、碳水化合物及其它一些有機小分子的無序聚合體,當核苷和磷酸組成成核苷酸,並逐漸形成核苷酸鏈,這些核苷酸鏈形成的力場就對周邊的氨基酸形成力場束縛作用,進而組裝出肽鏈。或者先由多種氨基酸組合成肽鏈所形成的力場對周邊的核苷酸形成力場束縛作用,進而組裝出核苷酸鏈,隨著形成的肽鏈和核苷酸鏈越來越長,分子量越來越大,最終形成核酸和蛋白,核酸與蛋白的形成是彼此相互作用的產物,是同時產生的。 筆者認為,如果融合奧巴林的團聚體理論、福克斯的類蛋白微球理論和趙玉芬的「核酸與蛋白共同起源」理論,就能較清楚解釋地球有機生命的起源。 上述「大分子團」就相當於團聚體或類蛋白微球,只不過其中有機物成分更復雜一些,除了多種氨基酸外,還有構成核苷酸鏈的組件(核苷、磷酸)及一些如碳水化合物之類的有機分子。 有機生命的產生過程大致分為三步:先是原始地球簡單的無機化合物形成原始的有機物質(碳氫化合物及其最簡單的衍生物),二是在第一步基礎上,逐漸發展為復雜的有機化合物(糖、核苷酸、氨基酸)和它們的聚合物多糖、核酸和蛋白質,以及其它有機物質,三是隨著地球上自然條件的演變,上述物質進行復雜的相互作用,最後產生具有新陳代謝特徵、能生長、繁殖、遺傳、變異的原始的有機生物。 在各種「類太陽系」的類地行星上,其擁有的碳、氫、氧、氮、硫、磷等有機生物演化必需的化學元素都是相同的,地球有機生物的演化模式在其它類地行星上也適用,那些外星有機生物必然經歷從RNA到DNA,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的演化過程。因為在36—40億年前的地球上,各種有機生物進化繁演模式之間進行著激烈地競爭,最終是最具適應力的RNA繁演模式勝出,這種模式從單一的源擴展到全球,其它有機生物繁演模式被淘汰。也就是說,地球上最初的有機生物繁演模式是最佳的,這種模式可以推廣到宇宙中其它類地行星上;當然,核苷酸和氨基酸的種類可能有所不同,而且由於類地行星環境各有不同,有機生物此後的演化之路是大相徑庭的,特別是在DNA的基因編碼與蛋白質種類上是豐富多彩、千奇百怪的。 各種生物DNA中都有很多不表達的、似乎無用的基因,但生物的進化是非常注意節約的,在生物體最重要的部位(DNA)卻有如此多的無用之物,這是不合常理的。筆者認為,這些「無用基因」實際上是「備用基因」-+,這些都是生物經過35億年進化的結晶,它伴隨著生物經歷了無數風雨(如生存環境、食物來源的變化),這是生物的最大財富,正是這些「備用基因」使生物具有極強的適應力,保留這些舊的基因編碼比重新建立要快速得多,使生物具有更強的適應力,也許當地球某些區域極度乾旱時,某些哺乳動物會重新演化出爬行動物的抗旱鱗片,也許在未來的水世界中,某些陸地動物會重新演化出鰓。在人類新生兒中,會出現一些反祖現象,如多毛、長尾巴,這是因為在胚胎的基因復制過程中出錯,將某段「備用基因」表達出來。 生物進化的原動力就是為了維持自身的復雜四力平衡,不斷地從外界獲取所需的四力平衡體(能量、營養)。在競爭中,大分子團比小分子團有競爭力,因為前者的力場強,單細胞生物又比大分子團有競爭力,多細胞生物比單細胞生物有競爭力;能先敵發現的生物更有競爭力,因此進化出眼睛,有鋒利牙齒或爪子的生物更有競爭力,體積大的生物更有競爭力,因為他們在搏鬥中產生的電磁力大。隨體積增大,它們發展出一種通訊機制,使體內的大小分子團能充分協同,因此進化出神經系統和原始的腦;能學會捕食技巧的生物更有競爭力,因此進化出更大容量的腦。復雜的競爭環境促成生物進化。 地球生物圈就是幾百億種四力平衡體互相競爭、互相協同的統一體。地球微生物之所以進化出植物和動物兩大類不同的四力平衡體,是因植物和動物奪取的是不同類型的小四力平衡體,兩者是互補的,即食草動物奪取的是植物的四力平衡體,食肉動物奪取的是食草動物的四力平衡體,而微生物奪取的是植物、動物的四力平衡體,植物則吸收經微生物分解後的四力平衡體,這就構成一種循環,三者都有生存的空間。動物、植物、微生物實質上就是一種聚合了幾萬――幾億億個大分子團的「集成四力平衡體」,這種聯合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奪取外界的四力平衡體,這是生物進化的原動力。生物體就象一種聯合作戰的分子集團軍,各種分子各司其職,部分分子聚合成接收可見光的眼睛,用於尋找有用的四力平衡體(食物),部分分子聚合成能定向釋放電磁力的肌肉,用於捕獲食物,部分分子聚合成神經細胞,用於聯絡機體內各種協同作戰的分子兵團(組織、器官),部分分子聚合成消化系統,將捕獲的各種「集成四力平衡體」(動物、植物),分解成可供體內分子使用的小分子(氨基酸、糖等)。生物體獲得的各種四力平衡體也由各種分子合理分配。 在行星上只要有液態水存在,加上碳、氮、磷等元素,就能形成有機分子,並進一步聚合成最原始的生物,而宇宙大部分恆星的最終產物正是上述化學元素,星際中飛舞著極多的生命種子—「有機分子」,另外一小部分大質量恆星最終產生的是金屬類重元素,也是生物進化所必需,宇宙及生命的演化是經過設計的,這就是宇宙程序。 宇宙就是一種超級的信息處理交換系統,在運行奇子級、引力子級、粒子級、原子級、分子級、生物級程序的過程中,各種信息編碼(引力子、反引力子、粒子、原子、分子)進行著非常頻繁的交換和處理,在協同和自組織中演化出紛紜復雜的宇宙萬物,生物體可說是這種信息處理交換系統的一種小集成,它們頻繁地輸入宇宙中的各種粒子、原子、分子、引力子、反引力子,經復雜處理後,轉換成對自身有用的信息編碼(如各種生化反應),獲得有用能量,維持生物級程序的運行,並將無用的編碼通過各種渠道排泄出來(肺、皮膚、排泄口)。生物進化是生物基因程序通過與外界的粒子級、原子級、分子級、引力子級程序的信息交換來實現的,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即上述宇宙程序的協同運行環境發生變化,生物基因程序通過接收上述程序的信息編碼(粒子、原子、分子、引力子、反引力子),使部分生物基因發生變異,修改生物基因程序,以適應新的自然環境,即新的宇宙程序協同運行環境,形成生物的進化。 自然界中的自組織、協同現象,本質上就是眾多四力平衡體從競爭(混沌)中逐漸建立秩序的過程。 自然界的有些混沌現象是因地球引力場使地球自轉,而使地球上的流體(如水、空氣)呈現螺旋形運動。分子、原子、粒子世界出現的混沌現象是因微觀物質中的各種引力場和反引力場的相互干擾造成的。 經濟學、社會學領域的混沌現象,是因地球上的每一種物質如動物(人)、植物、微生物、礦物、水、空氣都是四力平衡體,這種混沌現象與生物體內的混沌現象是類同的,將人比作生物體內的每種分子,將城鎮比作細胞、器官、組織,將道路比如血管,將政府比作中樞神經系統,將地球的自然資源比作生物體所需的能量和營養,差別在於每個人都擁有獨立思考的大腦,而生物體內的分子卻沒有,所以社會的運行不及生物體有序。

㈤ 地球在多少年前才有生命

太古代
生命產生於大約30億年前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復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1、幾十億年前的地球的大氣中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氣等氣體和一部分水蒸氣,後來地球溫度下降,水蒸氣變成水,形成海。經過閃電,火山噴發等過程,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形成氨基酸,最終產生蛋白質,當時的海洋就像一鍋熱湯,孕育著原始生命。原始生命是微生物,後來,生物演化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含有葉綠素的職務,另一種是異養的動物。
2、另一說是地球生命來自宇宙空間。據科學及研究隕石發現,有的隕石上有糖類化合物,有的還是地球上沒有的。也許是偶然的機會,隕石帶給了地球生命。

㈥ 地球生命誕生於多少億年前

大約有40億年。

生命史是指生命發展的歷史,生命在地球上已存在38億年之久,自其誕生之日起就不停息地變化,在變化中延續、演進。

這是一個真實、漫長、仍未終止的歷史過程。生命史已不僅是生物進化歷史,實際上它也是地球演化史,是整個自然界(生物與非生物部分)的歷史。地球生命和地球上最老的岩石一樣古老,即在太古宙早期(35-38億年前),細胞形式的生命就已經出現了。

縱觀地球生命史整個歷史,從生命起源至人類文明,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

1、前生命的化學進化階段

澳大利亞、南非太古宙的化石證據和穩定同位素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地球生命和地球上最老的岩石一樣古老,即在太古宙早期(35-38億年前),細胞形式的生命就已經出現了。如果前生命的化學進化是在地球表面進行的,那麼這只能發生在38億年前-40億年前。原因:地質學家——地殼大約自40億年前逐漸形成。

2、生物學進化階段

地球上最早的細胞生命的誕生——即具有與外界分隔的生物膜,同時又有內部膜分隔的、有形態學特徵的、有個性的生命的最初出現,標志著前生命的化學進化的完成和生物學進化的開始。從最早的細胞生命出現開始的生物學進化,經歷了:太古宙(38億年前-25億年前)、元古宙(25億年前-6億年前)、顯生宙(6億年前至今)3大地質時代,歷時38億年之久。

3、文化進化與生物學進化並行和相互制約階段

在顯生宙末的最近的幾千年,地球上的人類進入文明階段,從此,生物圈的進化愈來愈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和控制,人類文化與生物的進化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這就是生命史最後一個階段的特徵。

㈦ 地球上大約多少年前就有了生物

古生物學家告訴我們,大約在 36 億年前,第一個有生命的細胞產生。
生命的起源和細胞的起源的研究不僅有生物學的意義,而且有科學的宇宙觀的意義。細胞的起源包含三個方面;①構成所有真核生物的真核細胞的起源;②與生命的起源相伴隨的原核細胞的起源;③最新發展的三界學說,即古核細胞的起源。
生命的起源應當追溯到與生命有關的元素及化學分子的起源.因而,生命的起源過程應當從宇宙形成之初、通過所謂的「大爆炸」產生了碳、氫、氧、氮、磷、硫等構成生命的主要元素談起。
大約在66億年前,銀河系內發生過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質經過長時間的凝集,大約在46億年前形成了太陽系。作為太陽系一員的地球也在46 億年前形成了。接著,冰冷的星雲物質釋放出大量的引力勢能,再轉化為動能、熱能,致使溫度升高,加上地球內部元素的放射性熱能也發生增溫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狀態。高溫的地球在旋轉過程中其中的物質發生分異,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為地核,較輕的物質構成地幔和地殼,逐漸出現了圈層結構。這個過程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大約在38億年前出現原始地殼,這個時間與多數月球表面的岩石年齡一致。
生命的起源與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與演化密切相關的。生命的構成元素如碳、氫、氧、氮、磷、硫等是來自「大爆炸」後元素的演化。資料表明前生物階段的化學演化並不局限於地球,在宇宙空間中廣泛地存在著化學演化的產物。在星際演化中,某些生物單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於星際塵埃或凝聚的星雲中,接著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條件下產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過若干前生物演化的過渡形式最終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統,即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至此,生物學的演化開始,直到今天地球上產生了無數復雜的生命形式。
38億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穩定的陸塊,各種證據表明液態的水圈是熱的,甚至是沸騰的。現生的一些極端嗜熱的古細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於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謝方式可能是化學無機自養。澳大利亞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億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證據。
原始地殼的出現,標志著地球由天文行星時代進入地質發展時代,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也開始逐漸形成。但是在很長的時間內尚無較多的生物出現,一直到距今5.4億年前的寒武紀,帶殼的後生動物才大量出現,故把寒武紀以後的地質時代稱為顯生宙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時期。從生物界看,這是原始生命出現及生物演化的初級階段,當時只有數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們只留下了極少的化石記錄。從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個地殼薄、地熱梯度陡、火山—岩漿活動強烈而頻繁、岩層普遍遭受變形與變質、大氣圈與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積物的時期;也是一個硅鋁質地殼形成並不斷增長的時期,又是一個重要的成礦時期。
元古宙(Proterozoic)初期地表已出現了一些范圍較廣、厚度較大、相對穩定的大陸板塊。因此,在岩石圈構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顯示了較為穩定的特點。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氣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隨著植物的日益繁盛與光合作用的不斷加強,大氣圈的含氧量繼續增加。元古代的中晚期藻類植物已十分繁盛,明顯區別於太古代。
震旦紀(Sinian period)是元古代最後期一個獨特的地史階段。從生物的進化看,震旦系因含有無硬殼的後生動物化石,而與不含可靠動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區別;但與富含具有殼體的動物化石的寒武紀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僅種類單調、數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因此,還不能利用其中的動物化石進行有效的生物地層工作。震旦紀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徵是後期出現了種類較多的無硬殼後生動物,末期又出現少量小型具有殼體的動物。高級藻類進一步繁盛,微體古植物出現了一些新類型,疊層石在震旦紀早期趨於繁盛,後期數量和種類都突然下降。再從岩石圈的構造狀況來看,震旦紀時地表上已經出現幾個大型的、相對穩定的大陸板塊,之上已經是典型的蓋層沉積,與古生界相似。因此,震旦紀可以被認為是元古代與古生代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
1977年10月,科學家再南非34億年前的史瓦濟蘭系的古老沉積里發現了200多個古細胞化石,便將生命起源的時間定在34億年前。不久,科學家又在35億年的岩石層中驚詫地找到最原始的生物藍藻,綠藻化石,不得不將生命源頭繼續上溯。
因為8億年前地球上就出現了真核生物,那時候是震旦紀。而只有地球上有了充足的氧氣之後,真核細胞才可能出現.
而在此之前都是厭氧的原核生物 :)

㈧ 世界上最早的生物大約出現在什麼時候

古生物學家告訴我們,大約在 36 億年前,第一個有生命的細胞產生。

38億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穩定的陸塊,各種證據表明液態的水圈是熱的,甚至是沸騰的。現生的一些極端嗜熱的古細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於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謝方式可能是化學無機自養。

澳大利亞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億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證據。 8億年前地球上就出現了真核生物,那時候是震旦紀。而只有地球上有了充足的氧氣之後,真核細胞才可能出現. 而在此之前都是厭氧的原核生物。

拓展資料

生命究竟是怎樣起源的?這個問題存在著多種臆測和假說,並有很多爭議,是現代自然科學正在努力解決的重大問題。現在學術界普遍接受的是由《物種起源》和米勒實驗為理論基礎的化學起源說 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和各種不同的證據的發現,人們對生命起源的問題將會有更深入的研究。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蘆木、鱗木等)、古無脊椎古生物(三葉蟲)動物(貨幣蟲、三葉蟲、菊石等)、古脊椎動物(恐龍、始祖鳥、猛獁等)。

古生物死後,除極少數(如凍土中的猛獁,琥珀中的昆蟲)由於特殊條件,仍保存原有的組織結構外,絕大多數經過鈣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礦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僅具原來硬體部分的形狀、結構、印模等的化石。

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異養型原核生物細菌,經過不斷地分化和發展,終於又出現了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從無機物合成有機養料的自養型原核生物藍藻。藍藻和細菌作為早期生物界的合成者和分解者,組成物質循環的兩個基本環節,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從異養到自養是早期生物演化的另一次重大的飛躍。

藍藻是最早出現的放氧生物,使得地球上原始大氣中氧氣濃度不斷增加,形成含氧大氣層。在高空出現的臭氧層,吸收了太陽的紫外輻射,改變了整個生態環境,為喜氧生物提供了有利的生活環境。於是生物便由厭氧轉入喜氧,提高了能量代謝的效能。在加拿大甘弗林組中,發現了完好的距今約20億年的細菌和藍藻化石。

㈨ 地球上出現最早的生命,到底是什麼時期

早在遙遠的46億年前,地球就已經誕生,可是
在那個時候
,地球是
一片荒蕪
,沒有任何生命形態出現,據說地球上最早的
生命形式
是在大約40億~35億年前出現的,也就是科學家經過研究所命名的
寒武紀
時期,具體理由是在1977年
哈佛大學
的化石研究專家,在南非發現了34億年前的某塊石頭中含有
細菌化石

一、寒武紀時期早在遙遠的寒武紀時期,成千上萬種
新生物
在海里誕生,或許是因為它們渴望海洋才在海洋里誕生,最早出現的生物形狀是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香檳酒杯一樣的動物,有些動物是生活在管狀結構里的。緊接著,出現了身上長有硬殼的草食動物和最早的捕食性
肉食動物
,或許在
我們現代人
看來,這個時期的動物看上去很詭異,很奇怪,那是因為它們沒有現生的近親。那其中的有一些生物成了我們現在所常見的蠕蟲和有殼動物以及脊椎動物的祖先,
不得不說
大自然真是非常神奇。海洋中
含氧量
的增加可能就是在寒武紀時期生命大量出現的最主要原因,畢竟在地球剛剛
出現的時候
,是一個不適合任何生物存在的環境。
二、
生命進化
的階段性在澳大利亞以及南非的
太古宙
化石以及比較穩定的同位素方式表明,
地球上的生命
就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一樣,
他們的存在
時間非常相似,或許
可以這么說
,在太古宙早期,也就是35~38億年前,已經出現了比較簡單的單細胞形式生命。當地球上最簡單的
細胞生命
誕生之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與外界分離的
生物膜
和內膜的生命最開始的形態,他們具有非常有特色的形態特徵,標志著生命前期的演化,
生物進化
最早是在細胞
生命的出現
,而這樣的生命形態持續了38億年,大概到了6億年前的
顯生宙
時期,地球上的人類進入了文明階段,從這個時候起,地球上的各種生物進化以及演變受到了人類活動的影響,最後隨著
時間長河
的流逝,出現了像
我們這樣
的高級人類。
不得不說,如果你有興趣了解遙遠的遠古時期,你就會發現大自然的神器有多美妙,從一個
單細胞生物
到一個環節,生物再到一個脊椎生物,最後演變成各種各樣的動物,有的動物
因為渴望
海洋化出
魚鰭
,有的動物因為渴望天空長出了翅膀,隨著地球上
生物形態
的發展和變化,
我們人類
發展到了
現在這樣
的水平。

閱讀全文

與地球多少年前出現生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