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近年來生物學的成就是什麼
中國近年來生物學的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生物科技原始創新能力迅速提升。學術論文水平迅速提高。「十五」期間,中國生物領域的科學家分別在《自然》《科學》《細胞》等國際頂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特別是中國科學家打破了連續20多年未在《細胞》雜志上發表論文的尷尬沉默,僅在2005年一年就連續發表了5篇論文。
第二、農業發展得到生物科技強力支撐。近五年來,中國共育成通過審定的超級雜交稻組合60個,其中產量驗收達到每畝800公斤的新組合有7個;累計推廣超級雜交稻1.5億多畝,按照每畝增產50公斤稻穀計算,累計增產稻穀750萬噸。
第三、醫葯產業創新不足局面初步改變 。在國家863計劃的推動下,中國生物醫葯產業水平近年得到大幅提升:45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葯物被批准上市,41個新葯證書正在申報,109個葯物被批准進入臨床試驗,206個候選創新葯物即將完成實驗室研究。
第四、中國生物晶元亮相國際市場 。據科技部介紹,近年來,中國在北京、上海、陝西、天津、南京建立了五大生物晶元研發和產業化基地,初步形成了以五大基地為核心的生物晶元研發格局。經過五年的大力培育,一個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都很高的新興產業——生物晶元產業在中國初見端倪,一些產品開始進入國際市場。
Ⅱ 建國六十周年來生物科學成就
這是我去幫你找到的答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生物技術
——生物科學
(1) 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牛胰島素基因後,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該胰島素。諾貝爾獎金委員會主席蒂斯利尤斯對此評價說:「比核能力更有說服力的是胰島素。因為,人們可以從書本中學到製造原子彈,但不能從書本上學習製造胰島素……」
(2) 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運用基因方法重組人胰素。
(3) 1984年3月9日,我國青年學者旭日干與日本學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試管山羊」,1989年,「試管綿羊」被成功培育。
(4) 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
——基因工程
(5) 從1980年開始,由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與復旦大學遺傳研究所合作進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轉基因羊研究獲得重大突破,使我國的轉基因羊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6) 一種生長耗料低、肉質好、抗病力強的轉基因豬,已由湖北省農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導入總效率2.1%,比國外高出一倍多,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7) 在基因葯物方面,1988年,我國研製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製成功治療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療效的合成人工干擾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葯物,其中一些葯物已進入市場。
二、農業技術
(8) 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後,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一步研製出只採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1) 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3) 1998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國在激光育種、輻射誘變育種、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三、工業技術
(14) 1956年7月,沈陽飛機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15) 1957年7月,昆明機床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高精度電應坐標鏜床。
(16) 1957年10月,鞍鋼第二初軋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1150毫米初軋機。
(17) 1958年6月,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輛國產高級轎車。
(18) 1961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廠製造成功中國第一台萬噸水壓機。
四、通信技術
——大型計算機
(19) 1983年12月,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研製出被命名為 「銀河」的大型計算機系統。從此,我國踏進了世界研製巨型機的行列。
(20) 1993年10月,「曙光一號」大型並行計算機研製成功。
——微電子技術
(21) 自1965年研究開發成功第一塊單片集成電路以來,建立了幾個集成電路重點科研和生產基地。現在每年可生產2.5億塊電路,增長幅度達45%。「九五」末期集成電路批量生產的水平為1—1.5微米,研究水平為0.8微米,並在0.5—0.6微米工藝技術預研取得成果。
——智能機器人
(22) 目前,我國已研製成功的智能機器人主要有:核工業移動作業機器人;壁面爬行機器人;室外惡劣環境下工作的移動機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無纜機器人……
——激光技術
(23) 經過10餘年的研究,我國在X光、氧碘化學激光、自由電子激光、高功率固體鈦玻璃激光和準分子激光方面的研究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
(24) 80年代,我國陸續建設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輻射裝置。
——新材料技術
(25) 繼美國、德國等少數國家後,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了微合金鋼。
(26) 我國現已能夠拉制出直徑為300毫米、重量達81公斤的大直徑硅單晶。實際信息寫入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27) 能源、陶瓷、超導等材料方面的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五、兩彈一星及航天技術
——兩彈一星
(28)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全世界為之震驚;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這是我國著名的「兩彈 」。而在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著《東方紅》飛出地球,進入了太空。自此,「兩彈一星」被寫入新中國科技史冊。
(29) 1960年,中國第一枚近程地對地導彈研製成功。
——長征系列火箭
(30) 60年代初我國就開始了研製大型運載火箭技術。1980年5 月,向太平洋海域發射大型運載火箭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運載火箭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31) 1981年9月20日,我國首次使用一枚大型火箭將3顆不同用途的衛星送入地球軌道,成功地實現了一箭多星的壯舉。
(32) 根據航天運載的需要,我國研製成功了「長征一號」、「 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等4種「長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國的長征火箭家族已發展為有9種型號的火箭系列,使國外認識到中國航天的運載能力和水平,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具有堅實的基礎。
——人造地球衛星
(33) 1970年4月24日,我國進行了首次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地將第一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1972年3月3日,我國又發射了第二顆科學技術試驗衛星。1975年11月1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
六、能源技術
——核能的和平利用
(34) 1966年10月,中國首次發射導彈核武器實驗成功。
(35) 1971年8月,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36) 1958年6月,在前蘇聯的幫助下,我國建成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位於浙江省的秦山核電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核電站。它採用世界上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的壓水堆型,並採用經過實踐檢驗的安全設計標准。1984年動工,1991年12月建成並首次並網發電。迄今,我國已擁有秦山和廣東大亞灣兩座核電站,國家擬在近期再建設4個核電項目。
(37) 此外,我國還在研製的其他幾種核反應堆:1、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已研製成功5兆瓦核供熱反應堆;2、60萬千瓦的先進壓水堆核電站AC600,目前正在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研製;3、10兆瓦高溫氣冷堆實驗堆開發研製,目前正在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進行;4、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核電站預計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業運行;5 、聚變反應堆核電站的廠家自1958年起,現已列入「863計劃」。
——其他新能源
(38) 磁流體發電自60年代開始研究,80年代已經建立了3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研究基地,目前此項目已列入「863計劃」,計劃在本世紀末建成一座2兆瓦燃煤磁流體發電一蒸汽聯合循環實驗裝置。
(39) 太陽能發電的研製始於1958年,目前全國約有38個單位和大學從事光伏的研究和與發展工作。自1976年開始地面用太陽電池商品化生產以來,現在已共有12條地面用太陽電池的生產線或工廠。
(40) 風力發電在三北北部地區和東南沿海及島嶼發展迅速,19 86年山東榮成市引進3台發電機組,組成我國第一個風力電站,1991 年與德國共同完成了浙江嵊泗風力發電站的建設,並網發電均運行良好。
(41) 生物質能源是近年來我國政府採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補,合理利用,講求效益」的政策,大力發展的農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顯的效果。
(42) 地熱能方面,我國西藏地區已建成利用地熱發電的羊八井地熱電站,發電容量為2.7萬千瓦。
(43) 我國在東南沿海地區建有數座實驗性潮汐能電站,裝機容量為40—640千瓦。六、科學考察
——青藏科學考察
(44) 從60年代開始,我國對青藏高原地區的科學考察活動一直沒有間斷。60—70年代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兩次科學考察與70年代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西藏自治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冊著作。
自1973年以來,幾代中國科學家先後8次赴大峽谷進行科學考察,對大峽谷形成歷史、資源環境及其與人類和自然資源之相互關系有了新的認識。
——遠洋和極地科學考察
(45) 1970年,「向陽紅5號」船首次進行太平洋特定洋區的綜合調查,獲得海洋重力、磁力、水深、地質、水文等多學科珍貴資料。 1980年5月,「向陽紅5號」船再赴太平洋執行任務,為探索「厄爾尼諾」現象,為我國海洋事業、國防建設和國際海洋合作做出了貢獻。
(46) 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極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登上喬治島,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1985年2月20 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在南極大陸落成。
(47) 1999年6月,我國首次赴北極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48) 1984—1995年,我國科學家在雲南澄江發現大批動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進化的突發性,向傳統的「漸進論」為代表的達爾文進化理論提出了挑戰,被國際科學界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49) 1997年,我國科學家在貴州甕安考察前寒武紀含磷地層,發現大量微型多細胞動物及礤胚胎化石,將動物起源時間向前推進50 00萬年,再次取得早期動物研究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斷代工程
(50)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項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相結合解決三代紀年問題的大型項目。工程設置9個課題、40個專題、170名學者經過聯合考察,在文獻學、天文學、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成就將成為邁向21世紀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點。
謝謝,希望採納
Ⅲ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麼最新發展成果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麼最新發展成果
1.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2.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3.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4.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 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5.美國科學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科學家說,將可在兩年內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術,幫助數百萬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獲准於兩年內在五個治療中心為50到70名病人安裝這種「仿生眼睛」。
以希臘神話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統利用一個安裝在眼鏡上的照相機,把視覺信號傳送到眼睛裡的電極。
以前接受不夠先進的人工視網膜移植手術的病人能夠「看到」 光線、影像和物體的運動。但圖像不夠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這種手術,現在他上街時能夠避開長的或較低的樹枝,但看人時好像是看到一團黑影。
不過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研造的「仿生眼睛」嘗試從相機取得實時的圖像,然後把它們變成微弱的電信號,輸送到一個接收器後,在通過電極,刺激視網膜的視覺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讓失明者能夠「看到」景物。
這種新的裝置比傳統的人工視網膜更細小,但擁有多達60個電極,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積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術也更容易。
Ⅳ 我國最新科技發展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成就
據新華社消息我國科學家在生命科學研究中又獲一項重要成果:首次發現交感神經系統調控免疫系統的一把「鑰匙」,即一個潛在的分子機制,從而揭示了交感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細胞信號轉導通路間關鍵的相互作用。這一創新成果的取得,為將來研究開發相關葯物提供了可能的靶點和思路。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5月8日介紹,5月7日,在美國出版的國際權威雜志《分子細胞》上發表了這項研究的論文。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裴鋼院士和高華、孫悅博士經數年攻關完成的這一重要成果,得到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研究群體、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的支持。
細胞是生物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每時每刻都在接受來自細胞外的各種信號,並傳導到細胞內以調控細胞中的一切重要的生命活動。在細胞信號傳導中,有一種G蛋白偶聯型的受體是細胞膜表面數量最大的受體家族,承擔著大量的細胞信號傳導功能,是最重要的葯物靶點,目前世界上大約40%的暢銷葯物都是針對G蛋白偶聯型受體的。
主持這項研究的裴鋼院士說,科學研究已經表明,β2
腎上腺素受體是一種在體內廣泛分布的G蛋白偶聯型受體,是交感神經系統調控免疫系統的主要承擔者。此前,交感神經系統對免疫系統調節的分子機制人們並不清楚。
裴鋼、高華和孫悅等研究人員經過數年的不懈研究發現,β2
腎上腺素受體信號通路中的一個重要的信號分子———休止蛋白,直接抑制一種在免疫系統中掌管著許多基因表達的轉錄因子NF-κB的激活,並抑制NF-κB轉錄因子進入細胞核,因而無法啟動基因表達。同時發現,β2
腎上腺素受體信號還會顯著增強這種抑製作用。由於NF-κB這種轉錄因子在機體的免疫功能、應激反應、腫瘤發生、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中發揮著中樞功能,因此,闡明交感神經系統如何調控免疫系統的分子機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現實生活中工作壓力大,心理負擔重,以及情緒緊張的時候,人們往往容易生病,原因就是交感神經系統影響免疫系統的表現。因而,中國科學家這項研究成果的取得,為今後研究開發相關的葯物不僅提供了針對性較強的靶點,而且也給出了一種新的思路。
Ⅳ 我國不斷在土壤微生物學上取到成果,你知道有哪些嗎
土壤微生物學從大范圍上來講屬於生物學,再細分的話就是屬於微生物學。土壤微生物學主要研究土壤中的各種微生物的生長過程和生命規律,結合微生物與土壤環境的變化,分析得到相關數據。如今我國在土壤微生物學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接下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近年來,我國在土壤微生物學上的研究也不斷取得新成果,這些新成果使我國相關領域方面得到迅速發展,也加強了我國在國際上生物學界的地位。另外在許多科研成就研究上來看,中國科學院已在世界生物學研究中處於領先的地位了,這些科學研究也讓外國的科研人員對中國刮目相看,讓中國的生物學研究人員得到了許多業界專家們的稱贊。
Ⅵ 中國近年來生物學的成就``
生命科學基礎性研究的優先發展領域:基因組和功能基因組學、重大疾病相關基因的識別、分子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細胞和發育生物學、神經生物學、動植物區系的系統演化與協同進化、生物信息學等。
基因組研究:在基因組這一前沿領域,中國開始走向世界。中國科學家承擔了人類基因組1%的測序,是繼美、英、法、日、德後成為正式參加國際人類基因組合作項目的第六個國家,也是惟一加入該計劃的發展中國家;克隆了功能新基因的全長cDNA800多條,已申請一批國內外專利;證明了東亞人群的基因組與其他現代人群一樣起源於非洲;建成了南、北方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最近,中國科學院在水稻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已經發表了水稻基因組的框架序列,並在參加水稻基因組完成序列圖測定的國際合作中率先完成了第四號染色體的工作。中國在微生物基因組測序方面也已成為主要的參加國,迄今已完成了鉤端螺旋體等6個微生物的全基因組測序。
疾病相關基因研究:中國科學家充分發揮人類遺傳資源優勢,近年來取得了疾病致病基因定位、克隆的一系列進展。首先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致病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繼而克隆了耳聾、短指(趾)等一批單基因疾病的致病基因,近來又定位了II型糖尿病、原發性高血壓和鼻咽癌的基因。應用基因表達譜和生物晶元,最近發現了一批與原發性肝癌發病、發展相關的基因和基因標志。
其他前沿領域:在諸如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神經生物學、進化生物學等方面,近年來中國生命科學界也取得了不少國際一流成果。例如,發現了與精子成熟和保護有關的抗菌勝基因、揭示了果蠅有與高等動物類似的認知行為,首次觀察到植物防止自交的一種新的繁育機制等。在系統發育和動植物區系演化方面,完成了255卷的《植物志》、《動物志》、《中國隱花植物志》,這些工作均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
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重點領域:高產優質農作物的遺傳育種、轉基因技術和動物克隆、生物反應器、基因和蛋白質工程疫苗及葯物、基因治療等。
農業生物技術:中國在超級雜交稻研究與組合應用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已選育出一批兩系法亞種間雜交稻新組合,較好地實現了雜種優勢與理想株型的結合。育成的超級雜交稻組合比現在生產上應用的雜交稻組合增產15%-25%。2000-2001年超級雜交稻累計推廣300萬畝,共增產優質稻穀3-4億公斤。優質小麥品種業已得到推廣。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開發方面,中國已經有轉基因耐貯藏番茄,轉查爾酮合成□基因矮牽牛、抗病毒甜椒、抗病毒番茄、抗蟲棉花等5種自主研製的轉基因植物通過了國家商品化生產許可,並有20餘種轉基因植物進入環境釋放階段。2000年中國轉基因作物(主要是轉基因棉花)種植面積達到50萬公頃,列世界第四位。同時,中國轉基因植物的研究體系和安全評價體系也基本建立起來,其中包括以基因研究為主的上游部分、以植物遺傳轉化為主的中游部分和以生物技術育種為主的下游部分的研究體系。
農業微生物基因工程研究,包括殺蟲、抗病、共生和聯合固氮等微生物的遺傳改造和應用取得良好進展。目前中國是世界上農業重組微生物環境釋放面積最大、種類最多和研究范圍最廣的國家,所取得的成就已受到各國科學家的廣泛關注。在中國境內申報並通過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員會批準的農業重組微生物在40例以上。
在動物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轉基因魚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獲得了生產人葯用蛋白的轉基因動物;獲得了山羊、牛等一大批克隆動物,其生產水平已達到國際先進。此外,部分畜禽基因工程疫苗已經達到了商業化生產的階段。
醫葯生物技術:經多年努力,基因工程葯物產業初具規模,批准上市的產品有18種,進入一、二期臨床的有21種,處於臨床前開發的有35種。產品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例如α1b干擾素國內市場佔有率已達60%。治療性乙型肝炎疫苗初露端倪:血源性乙肝抗原-抗體復合物已獲特殊臨床試驗批文;基因工程乙肝抗原-抗體復合物即將進入臨床試驗,成果已獲中國和國際專利,目前正在開展三重復合物新型疫苗研製。人工血液代用品技術轉讓成功,已建成中試規模基地,連續多批產品達到質控標准。通過產學研的結合,中國基因工程制葯業具備一定生產能力的企業已有60多家。
生物技術葯物由仿製逐步向創新轉變,在世界前十種銷量最大的品種中,中國能生產八種。此外,應用於診斷或導向葯物的單抗和單抗衍生物的研究進展順利,為今後抗體產品的產業化奠定了基礎;遺傳病的基因診斷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腫瘤免疫治療、抗血管治療、組織工程、生物晶元和幹細胞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與重要進展;基因治療的關鍵技術實現突破,B型血友病、惡性腫瘤、梗塞性外周血管病等五種治療方案進入臨床試驗。中國的生物技術產品銷售額已從1986年的2.6億元人民幣上升到2000年的200億元人民幣。
Ⅶ 我國近年來在生物科學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中國最大天然橡膠基地海南成功試制航空輪胎膠 (2003年09月16日)
上校捨身喂蚊研究登革熱 填補世界蠓類研究空白 (2003年09月16日)
天津建成亞洲最大心血管病醫院多項指標創第一 (2003年09月15日)
中國科大利用納米技術研製出綠色環保塗料 (2003年09月12日)
中國醫學科學院稱:非典疫苗人體實驗下月進行 (2003年09月12日)
中國創傷膿毒症研究又有新進展 (2003年09月12日)
我國光身雜交水稻研究獲重大突破 (2003年09月10日)
中國新研製的改進型直升機完成高原風險科目試飛 (2003年09月10日)
中國研製成世界首例重組改構人腫瘤壞死因子葯物 (2003年09月10日)
我國科學家發現抑制腫瘤血管生長的新抗體 (2003年09月10 )
我國科學家發現抑制腫瘤血管生長的新抗體 (2003年09月10日)
我國實施斷指(肢)再植術40年 成活率在90%以上 (2003年09月09日)
我國今年已人工繁育成活10隻大熊貓 (2003年09月09日)
無人飛機首次升空偵察臭氧 為北京環保提供參照 (2003年09月08日)
中國發明水面救助機器人 最大續航能力達4.8公里 (2003年09月08日)
北京工大利用活性氧消毒機滅活SARS病毒成功 (2003年09月05日)
我國建設起抵禦瘋牛病技術屏障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2003年09月05日)
新型高原軍用工程機械通過試驗 居世界先進水平 (2003年09月05日)
「神舟」飛船將「飛」赴浙江展示中國航天成就 (2003年09月04日)
上海醫院治癒重症帕金森病患者 創下世界首例 (2003年09月04日)
蘭州軍區高海拔地區高危病防治填補國際醫學空白 (2003年09月04日)
成飛董事長:梟龍是國內首架全數字設計的飛機 (2003年09月04日)
寧鞍山:胚胎冰封兩年 重在母體「復活」 (2003年08月14日)
國家航天局:中國空間碎片研究已進入攻堅階段 (2003年08月14日)
我國首輛燃料電池轎車「超越一號」在滬誕生 (2003年08月11日)
我國要建全球生物安全最高級實驗室 巨資打造P4 (2003年08月11日)
新技術支持手機欣賞三維圖像 可看房購車 (2003年08月08日)
我國第二次北極科考隊首戰告捷 機器人下水 (2003年08月07日)
"渦流制動"通過驗收 中國磁懸浮技術獲重大進展 (2003年08月06日)
我國第一款家用「電子警察」軟體上海面世 (2003年08月06日)
我國建成亞洲最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基地 (2003年07月30日)
雲南一院士獲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獎 獎金300萬元 (2003年07月25日)
我國科學家在太空誘變腫瘤細胞實驗取得成果 (2003年07月22日)
國產支線飛機進入詳細設計階段 9月驗明正身 (2003年07月11日)
中國十大科技前沿人物評選活動揭曉 (2003年07月11日)
各國火星探測活動此起彼伏 中國何時開始火星夢 (2003年07月10日)
中國國防科技工業未來20年目標:打好兩大攻堅戰 (2003年07月08日)
德日中韓科學家合作破譯黑猩猩的第22對染色體 (2003年07月04日)
五年投入資金67億元 中國技術創新試點成績斐然 (2003年07月03日)
中國首個空間雙星探測計劃醞釀六年今天起聯試 (2003年07月03日)
只能找到這么多了
Ⅷ 在生物分類學上,中國人有哪些偉大成就
1.分子生物學
分子生物學是在分子結構水準上研究生命現象實質與規律性的課程.核苷酸與蛋白質(有些人覺得也有糖)是性命的最基本上化學物質,因而核苷酸與蛋白質構造與作用的研究將來依然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具體內容.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關鍵責任者,基本上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藉助蛋白質(包含酶)來開展.
蛋白質分子式與作用的研究除開要表明由碳水化合物產生的並有一定次序的肽鏈構造外,將來將尤其高度重視肽鏈拆折成的特殊的三維空間構造,由於蛋白質微生物作用與它的空間構型關聯極其緊密,核苷酸是遺傳物質的病毒攜帶者與傳送者,遺傳物質由DNA~RNA一蛋白質的傳送全過程,稱之為遺傳物質傳送的「中心法則」,是分子生物學(分子結構遺傳學)研究的關鍵.其基本上難題己非常清楚,當今研究的關鍵是:
①約經10一15年,人們基因組30億次鹼基對全編碼序列(遺傳密碼)能夠測到,它是具備里程碑式實際意義的工作中;
②真核生物基因表述全過程在各層上調整的研究依然是將來非常長一段時間的每日任務.分子生物學的定義、方式與技術性和各科的滲入,已經產生許多 新的課程,例如分子結構遺傳學、體細胞分子生物學、神經系統分子生物學、分子結構生物學、分子結構葯學與分子結構病理生理學這些.因而分子生物學在生物科學中的主導地位還即將不斷下來。
發育生物學現如今要處理的基本上難題是體細胞的基因怎樣按一定的時光關聯可選擇性地表述專一性的蛋白質,進而操縱細胞的分化與個體發育.表明基因在多層面水準上操縱試管胚胎的生長發育就不但是牽涉到某些基因的難題,只是一系列調整基因在時光上的聯絡與相互配合,進而操縱生長發育的程序流程.盡管它是難度系數巨大的課題研究,但近年來已初露端倪並取得進步.可能將來發育生物學將順著這條路面深層次下來,並有望獲得豐盈的成效。
Ⅸ 急!!!中國在生物學方面有哪些重要的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1985)
生物學主要成就的概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的生物科學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這30多年中盡管經歷了一些大的曲折,但是總的來說,從生物科學的機構、隊伍到研究的領域、范圍和規模,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1949年1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對原有的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幾個生物學研究機構進行了調整與充實,以後又陸續建立了許多新的生物學研究機構。到1985年為止,中國科學院共有34個與生物學有關的研究所或中心。1955年6月成立生物學地學部,聘任生物學方面的學部委員60人;1957年單獨成立生物學部,增聘了5名學部委員;1981年生物學部又增選了53名學部委員。它在編制全國科學規劃、評審全國自然科學獎和科學基金項目、評議中國科學院所屬各研究所的工作、組織重大學術活動等方面起了積極作用。1957年先後成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它們都設有若干與生物學有關的研究機構。50年代初,高等學校經過院系調整後得到了很大發展。不但在全國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院校中都設有生物學系,而且陸續增設了許多新專業,使現代生物學的主要分支學科都有了相應的專業,某些重點高等學校還陸續設立了一些生物學的研究機構。30多年來學校招生人數劇增,生物學研究隊伍迅速壯大,學會組織也不斷發展。例如,中國植物學會和中國動物學會50年代初期,只有會員數百人。到1982年已分別發展到6000餘人。30年內增加了20倍。中國古生物學會會員也從不足百人發展到1200餘人。除了原有學會不斷擴大外,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還先後建立了中國遺傳學會、中國生態學會等新的學會。到1985年為止,全國共有14個生物科學方面的學會。隨著生物科學研究工作的開展,生物學方面的刊物也成倍增加。50年代大約有20種刊物,到80年代初已增至60多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計劃地開展了大規模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綜合考察,其中生物資源的調查研究工作佔有重要地位。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地,都留下了中國生物學家的足跡。對全國的近海也作了大規模的普查工作。生物新種、新屬和新科屢有發現。在自然資源調查的基礎上,經過整理研究陸續編寫各種生物學志書。由中國植物學家分工協作共同編寫的《中國植物志》已出版了40卷。這是一部集中國植物分類大成的重要著作,此外,還出版了《中國經濟植物志》、《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中國真菌志》、《中國經濟海藻志》、《中國黃海海藻志》等。在分類學上另一部集大成的著作是《中國動物志》,現已出版 5卷。在動物分類方面,還先後完成了《中國經濟昆蟲志》25冊以及《中國經濟動物·鳥類》、《中國經濟動物·獸類》、《中國鯉科魚類志》、《中國軟骨魚類志》、《中國動物圖譜》、《西藏鳥類志》、《西藏昆蟲》等專著。由中國植物學家、生態學家和地植物學家通力合作。調查了全國的植被類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徵,並開展了植被生態地理和植被區域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編成了各種不同比例尺的植被圖和植被專著。其中《中國植被》一書,總結了中國30多年關於植被類群和植被區劃的研究成果。在古生物學方面,伴隨著大規模的地質調查,在研究的地區、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並建立和發展了孢子花粉學和微體古生物學的研究工作。在古植物學、古無脊椎動物學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1949年後很快就恢復了北京周口店古人類遺址的發掘工作。並先後在陝西發現了「藍田人」化石、在安徽發現了「和縣人」化石,以及其他不少代表不同階段的古人類化石。
30多年來,中國科學工作者把現代生物學成就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結合起來,開展有關農業、醫葯等領域新技術、新途徑、新方法的研究,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取得了不少成就,並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例如,在育種方面,50年代開展了玉米的雜種優勢利用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60年代開始了水稻的雜交優勢利用的研究,獲得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等,首次用「野敗」與栽培稻雜交,培育出水稻雄性不育系,接著育成「三系」,並育出了優良雜交水稻,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培育並推廣雜交水稻的國家。中國在遠緣雜交和異源多倍體的研究上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有些已育成了推廣品種,前者如西北植物研究所李振聲等用小麥和偃麥草雜交,育成了小麥新品種「小偃6號」。後者如鮑文奎(1916~)等,用小麥黑麥雜種加倍育成的小黑麥品種。在植物自交不親和系的利用方面,中國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等單位,完成了甘藍自交不親和系的選育,並配置出多個系列的新品種。在花葯培養和花粉單倍體育種研究方面,已選育出一些較好的煙草、小麥、水稻品系或品種,其中「京花一號」小麥、「中花8號」水稻已推廣8萬畝以上。建國以來,對海洋和淡水生物的研究,有力地推動了水產養殖事業的發展。如青島海洋研究所曾呈奎等在甘紫菜生活史、海帶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就為中國海藻養殖事業的興起打下了基礎:長江水產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在魚類生殖生理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並建立起一整套魚類育種技術和繁育體系,在家魚的人工排卵、受精方面,南海水產研究所鍾麟、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朱洗等,先後使用了魚腦垂體激素和孕婦尿液中提取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進行人工催產受精都取得了成功,從而結束了只能在江河撈取魚苗的歷史。70年代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人工合成了丘腦下部分泌的多肽激素——促性腺激素釋放因子及其高效類似物,用於促進家魚排卵、受精也獲得了成功。
中國的昆蟲學家、生態學家對中國幾種主要害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如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馬世駿等闡明了東亞飛蝗蝗區的結構與轉化,北大生物系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共同揭示了粘蟲的越冬和遷飛規律,江蘇省農科院等單位搞清楚了褐稻飛虱的遷飛規律。以上成果對這些害蟲發生的預測預報及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昆蟲激素的成份、合成和應用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如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昆蟲激素室提出了梨小食心蟲,性外激素的簡便合成方法,還研製出兩種高效誘芯。有機化學研究所和上海昆蟲研究所合成了棉紅鈴蟲性誘劑,並研製出用於測報的劑型:中山大學李瑞聲等合成了昆蟲保幼激素類似物731-Ⅱ,並提出了一套與此有關的養蠶增絲技術,制出兩種高效誘芯。這些新技術無論在害蟲的防治和益蟲的利用上都有著廣闊的前途。在寄生生物學的研究上也取得了相當的進展。如湯飛凡等完成了沙眼衣原體的分離培養;馮蘭洲等闡明了中華按蚊在自然情況下傳染馬來絲蟲的過程;廈門大學唐仲璋等揭示了闊盤胰吸蟲和矛形雙腔吸蟲的生物學規律。這些研究對於人畜傳染病的防治都有重要意義。上海實驗生物研究所朱洗等成功地馴化了原產印度的蓖麻蠶,促進了蠶絲的生產。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與有關工廠合作研究的二步發酵生產維生素C的新工藝,1975年在國際上首次用於工業生產。此外,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等單位將細胞固定化技術應用於制備6-氨基青黴烷酸方面的研究等也都取得了具有較大實用價值的成果。
經過多年的努力,在中國形成了一個門類基本齊全的生物學研究體系,無論是在經典的形態科學領域還是在實驗科學領域,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例如胡先□曾發表了一個屬於「真花說」學派的多元被子植物系統。鍾補求根據花冠的形式、葉序等的變化,以及種類的地理分布規律,論證了馬先蒿屬的物種形成及該屬植物的起源中心,以及各種之間的親緣關系,提出了這個屬的一個新系統。殷宏章、沈允綱等在世界上最早發現光合磷酸化高能態的存在。上海葯物研究所鄒岡及其導師張昌紹提出第三腦室周圍灰質和大腦導水管是嗎啡發揮鎮痛作用部位的新觀點,是嗎啡鎮痛機理研究的重要成果。在生物學眾多的分支學科的基礎研究中,建國以來,中國科學家都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對中國生物科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這里不分科一一列舉了。值得提出的是,在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方面中國科學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例如,1965年9月,上海生化所王應睞、鈕經義、鄒承魯等,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汪猷等,北京大學化學系邢其毅等共同協作,經過6年零9個月的艱苦努力,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1971年9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梁棟材等,生物物理研究所林正炯以及北京大學生物系等單位合作,成功地用X射線衍射法完成了解析度為2.5埃的豬胰島素晶體結構的分析工作,1974年又完成了解析度為 1.8埃豬胰島素晶體結構的分析工作。1981年11月,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上海細胞生物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所、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學生物系和上海試劑二廠等單位協作,在王應睞、汪猷的領導下,王德寶等人經過13年的努力,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合成產物具有與天然轉移丙氨酸相同的生物活性。在分子遺傳學方面,70年代末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沈善炯在固氮基因方面的研究中測得 nif基因的物理間距,矯正了國外關於 nif基因組分為兩簇,其間有靜止區的論點。在基因工程方面,人工構建的青黴素醯化酶工程菌株,已完成了中間生產試驗;預防乙型肝炎的基因工程疫苗正在擴大臨床試驗;預防仔豬腹瀉的基因工程疫苗也在進行擴大試驗:還構建了人胰島素原和人生長激素的基因工程菌。此外還獲得了一些抗病的基因工程植株,如抗煙草花葉病毒的煙草,抗枯萎病和黃萎病的棉花、抗除草劑的大豆等,轉基因魚和轉基因兔也初獲成功。
綜上所述,經過30多年艱苦奮斗,中國生物學的科研和教學機構已遍布全國各地,形成了一個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在內的、門類比較齊全、從整體到生物大分子水平之間的多層次的生物科學體系,擁有一支素質較好、水平較高的生物科學專業隊伍,具有一定的科技攻堅能力。在生物資源的調查研究、應用研究、生物學的基礎理論探索以及前沿領域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中國今後生物科學的更大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