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的自然屬性是什麼
人的自然屬性是人在生物學上區別於其他動物的特點,包括生理結構、生理機能和生理需要等。 這是人的生理基礎。
人的自然屬性的最基本表現是以人的生理結構為物質前提的食慾、性慾和自我保存等三種基本機能。
說明
自然屬性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它是對自然界事物面貌、規律、現象以及特徵的本質的描述說明。它是不受思想意志支配、調整來改變的部分說明,生物與非生物的標志是非物質的產生。
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提高,自然界里自然屬性的東西也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例如地球的自轉、公轉;水往低處流;江河奔流;天要下雨;生物要繁衍生息。
人要生老病死;這些事物,有的就可以被意志改變:可引水上山;可人工降雨;可生滅物種;可延長壽命等等。而被改變了的事物的屬性就是社會屬性范疇了。
2. 人類的生物屬性(生物意識)有哪些本能有哪些生物屬性和本能有哪些區別
生物學的分支學科各有一定的研究內容而又相互依賴、互相交叉。此外,生命作為一種物質運動形態,有它自己的生物學規律,同時又包含並遵循物理和化學的規律。因此,生物學同物理學、化學有著密切的關系。生物分布於地球表面,是構成地球景觀的重要因素。因此,生物學和地學也是互相滲透、互相交叉的。
早期的生物學主要是對自然的觀察和描述,是關於博物學和形態分類的研究。所以生物學最早是按類群劃分學科的,如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等。由於生物種類的多樣性,也由於人們對生物學的了解越來越多,學科的劃分也就越來越細,一門學科往往要再劃分為若干學科,例如植物學可劃分為藻類學、苔蘚植物學、蕨類植物學等;動物學劃分為原生動物學、昆蟲學、魚類學、鳥類學等;微生物不是一個自然的生物類群,只是一個人為的劃分,一切微小的生物如細菌以及單細胞真菌、藻類、原生動物都可稱為微生物,不具細胞形態的病毒也可列入微生物之中。因而微生物學進一步分為細菌學、真菌學、病毒學等。
按生物類群劃分學科,有利於從各個側面認識某一個自然類群的生物特點和規律性。但無論具體對象是什麼,研究課題都不外分類、形態、生理、生化、生態、遺傳、進化等方面。為了強調按類型劃分的學科已經不僅包括形態、分類等比較經典的內容,而且包括其他各個過程和各種層次的內容,人們傾向於把植物學稱為植物生物學,把動物學稱為動物生物學。
生物在地球歷史中有著40億年左右的發展進化歷程。大約有1500萬種生物已經絕滅,它們的一些遺骸保存在地層中形成化石。古生物學專門通過化石研究地質歷史中的生物,早期古生物學多偏重於對化石的分類和描述,近年來生物學領域的各個分支學科被引入古生物學,相繼產生古生態學、古生物地理學等分支學科。現在有人建議,以廣義的古生物生物學代替原來限於對化石進行分類描述的古生物學。
生物的類群是如此的繁多,需要一個專門的學科來研究類群的劃分,這個學科就是分類學。林奈時期的分類以物種不變論為指導思想,只是根據某幾個鑒別特徵來劃分門類,習稱人為分類。現代的分類是以進化論為指導思想,根據物種在進化上的親疏遠近進行分類,通稱自然分類。現代分類學不僅進行形態結構的比較,而且吸收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的成就,進行分子層次的比較,從而更深刻揭示生物在進化中的相互關系。現代分類學可定義為研究生物的系統分類和生物在進化上相互關系的科學。
生物學中有很多分支學科是按照生命運動所具有的屬性、特徵或者生命過程來劃分的。
形態學是生物學中研究動、植物形態結構的學科。在顯微鏡發明之前,形態學只限於對動、植物的宏觀的觀察,如大體解剖學、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等。比較解剖學是用比較的和歷史的方法研究脊椎動物各門類在結構上的相似與差異,從而找出這些門類的親緣關系和歷史發展。顯微鏡發明之後,組織學和細胞學也就相應地建立起來,電子顯微鏡的使用,使形態學又深入到超微結構的領域。但是形態結構的研究不能完全脫離機能的研究,現在的形態學早已跳出單純描述的圈子,而使用各種先進的實驗手段了。
生理學是研究生物機能的學科,生理學的研究方法是以實驗為主。按研究對象又分為植物生理學、動物生理學和細菌生理學。植物生理學是在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生理學也可按生物的結構層次分為細胞生理學、器官生理學、個體生理學等。在早期,植物生理學多以種子植物為研究對象;動物生理學也大多聯系醫學而以人、狗、兔、蛙等為研究對象;以後才逐漸擴展到低等生物的生理學研究,這樣就發展了比較生理學。
遺傳學是研究生物性狀的遺傳和變異,闡明其規律的學科。遺傳學是在育種實踐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1900年孟德爾的遺傳定律被重新發現,遺傳學開始建立起來。以後,由於T.H.摩爾根等人的工作,建成了完整的細胞遺傳學體系。1953年,遺傳物質DNA分子的結構被揭示,遺傳學深入到分子水平。現在,遺傳信息的傳遞、基因的調控機制已逐漸被了解,遺傳學理論和技術在農業、工業和臨床醫學實踐中都在發揮作用,同時在生物學的各分支學科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生物學的許多問題,如生物的個體發育和生物進化的機制,物種的形成以及種群概念等都必須應用遺傳學的成就來求得更深入的理解。
胚胎學是研究生物個體發育的學科,原屬形態學范圍。1859年達爾文進化論的發表大大推動了胚胎學的研究。19世紀下半葉,胚胎發育以及受精過程的形態學都有了詳細精確的描述。此後,動物胚胎學從觀察描述發展到用實驗方法研究發育的機制,從而建立了實驗胚胎學。現在,個體發育的研究採用生物化學方法,吸收分子生物學成就,進一步從分子水平分析發育和性狀分化的機制,並把關於發育的研究從胚胎擴展到生物的整個生活史,形成發育生物學。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學科。研究范圍包括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圈等層次。揭示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生產力、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有關規律,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生物圈是人類的家園。人類的生產活動不斷地消耗天然資源,破壞自然環境。特別是進入20世紀以後,由於人口急劇增長,工業飛速發展,自然環境遭到空前未有的破壞性沖擊。保護資源、保持生態平衡是人類當前刻不容緩的任務。生態學是環境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所以也可稱環境生物學。人類生態學涉及人類社會,它已超越了生物學范圍,而同社會科學相關聯。
生命活動不外物質轉化和傳遞、能的轉化和傳遞以及信息的傳遞三個方面。因此,用物理的、化學的以及數學的手段研究生命是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交叉學科如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生物數學就是這樣產生的。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命物質的化學組成和生物體各種化學過程的學科,是進入20世紀以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生物化學的成就提高了人們對生命本質的認識。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內容有區別,但也有相同之處。一般說來,生物化學側重於生命的化學過程、參與這一過程的作用物、產品以及酶的作用機制的研究。例如在細胞呼吸、光合作用等過程中物質和能的轉換、傳遞和反饋機制都是生物化學的研究內容。分子生物學是從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發展起來的,現在更多的仍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以及基因表達、調控等方面的機制問題。
生物物理學是用物理學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生命活動的物理和物理化學過程的學科。早期生物物理學的研究是從生物發光、生物電等問題開始的,此後隨著生物學的發展,物理學新概念,如量子物理、資訊理論等的介入和新技術如 X衍射、光譜、波譜等的使用,生物物理的研究范圍和水平不斷加寬加深。一些重要的生命現象如光合作用的原初瞬間捕捉光能的反應,生物膜的結構及作用機制等都是生物物理學的研究課題。生物大分子晶體結構、量子生物學以及生物控制論等也都屬於生物物理學的范圍。
生物數學是數學和生物學結合的產物。它的任務是用數學的方法研究生物學問題,研究生命過程的數學規律。早期,人們只是利用統計學、幾何學和一些初等的解析方法對生物現象做靜止的、定量的分析。20世紀20年代以後,人們開始建立數學模型,模擬各種生命過程。現在生物數學在生物學各領域如生理學、遺傳學、生態學、分類學等領域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使這些領域的研究水平迅速提高,另一方面,生物數學本身也在解決生物學問題中發展成一獨立的學科。
有少數生物學科是按方法來劃分的,如描述胚胎學、比較解剖學、實驗形態學等。按方法劃分的學科,往往作為更低一級的分支學科,被包括在上述按屬性和類型劃分的學科中。
生物界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系統。為了揭示某一層次的規律以及和其他層次的關系,出現了按層次劃分的學科並且愈來愈受人們的重視。
分子生物學是研究分子層次的生命過程的學科。它的任務在於從分子的結構與功能以及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去揭示各種生命過程的物質基礎。現代分子生物學的一個主要分科是分子遺傳學,它研究遺傳物質的復制、遺傳信息的傳遞、表達及其調節控制問題等。
細胞生物學是研究細胞層次生命過程的學科,早期稱細胞學是以形態描述為主的。以後,細胞學吸收了分子生物學的成就,深入到超微結構的水平,主要研究細胞的生長、代謝和遺傳等生物學過程,細胞學也就發展成細胞生物學了。
個體生物學是研究個體層次生命過程的學科。在復式顯微鏡發明之前,生物學大都是以個體和器官系統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個體的過程有必要分析組成這一過程的器官系統過程、細胞過程和分子過程。但是個體的過程又不同於器官系統過程、細胞過程或分子過程的簡單相加。個體的過程存在著自我調節控制的機制,通過這一機制,高度復雜的有機體整合為高度協調的統一體,以協調一致的行為反應於外界因素的刺激。個體生物學建立得很早,直到現在,仍是十分重要的。
種群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種群的結構、種群中個體間的相互關系、種群與環境的關系以及種群的自我調節和遺傳機制等。種群生物學和生態學是有很大重疊的,實際上種群生物學可以說是生態學的一個基本部分。
以上所述,還僅僅是當前生物學分科的主要格局,實際的學科比上述的還要多。例如,隨著人類的進入太空,宇宙生物學已在發展之中。又如隨著實驗精確度的不斷提高,對實驗動物的要求也越來越嚴,研究無菌生物和悉生態的悉生生物學也由於需要而建立起來。總之,一些新的學科不斷地分化出來,一些學科又在走向融合。生物學分科的這種局面,反映了生物學極其豐富的內容,也反映了生物學蓬勃發展的景象。
3. 何為人的生物性
人本身就是生物。只是人是高級的生物,人與其他動物的本質區別在於人能創造並使用勞動工具,能夠形成抽象概念並運用概念,而動物不能。
所以對人來說,除了高級活動外的其他屬性都歸於生物性,比如:需要飲食、休息、睡覺、繁殖、生老病死等等。人的高級活動主要指人的教育活動、科學研究、生產製造、醫療救護等等。
4. 什麼叫人類本身的屬性
人類本身的屬性分為自然性與社會性兩種。
自然性指人類本身的欲求,是人類在生物進化中形成的特性,主要由人的物質組織結構、生理結構和千萬年來與自然界交往的過程中形成的基本特性,如食慾、性慾、求生欲等。
社會性指人進入社會後產生的特性,作為集體活動的個體,或作為社會的一員而活動時所表現出的有利於集體和社會發展的特性。是人的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立生存的屬性。如奉獻、友愛、進取等。
其中,社會性是人區別於其他生物的根本屬性,即人類的根本屬性。
5. 人的軀體、本能反應屬於人的什麼屬性
;;;; 人屬於高等動物,具備一切動物都具有的生物意識,如繁殖行為、防禦行為、社群行為等等,而且還有獨到的抽象意識。;;;; 人具有一切高等動物的本能,如生存、繁殖後代.等。;;;; 生物屬性指生物本身具有的特性,如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等。生物本能指生物本身具有的性能,如吮奶動作(生下來就會)就是本能。本能是屬性的表現形式。;;;; ;
6. 人有什麼屬性和什麼屬性兩個方面
唯物史觀科學地揭示了人的本質,就為科學地說明人性以及人性內部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關系,提供了科學方法。
凡是人身上具有的特性和屬性,都可以叫做人性。人性或人的屬性主要有三個方面,即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精神屬性本質上屬於社會屬性,因此也可以把人性分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人的自然屬性是指人的肉體特徵和生物特性,如吃喝需要、防衛本能、性慾和情慾本能等。人的社會屬性是指人作為社會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徵,如勞動、交往和意識及其所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等等。
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辯證統一的。人的自然屬性是社會屬性得以存在的前提。離開了自然屬性,人的社會屬性就不可能存在。恩格斯認為,人來源於動物界決定了人們永遠不能完全擺脫動物性,即自然屬性,問題只在於擺脫得多些或少些。人的社會屬性又制約著人的自然屬性,並使人的自然屬性成為社會化的自然屬性。離開了社會,人的自然屬性就退化為動物的屬性。馬克思說:「吃、喝、性行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機能。但是,如果使這些機能脫離了人的其他活動,並使它們成為最後的和唯一的終極目的,那麼,在這種抽象中,它們就是動物的機能。」人的社會屬性是人所特有的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這種屬性是在人的後天實踐活動和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和不斷改變的。馬克思所說的搬運夫和哲學家的鴻溝是由分工掘成的,也有這個意思。
7. 人類性有哪幾種屬性 a 生物屬性 b 心理屬性 c 社會屬性 d 本能屬性
A 、 生物屬性;B 、心理屬性;C 、社會屬性。
在人類屬性的認知上,《一體心理學》指出,人是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心理屬性的統一體。人之所以為人,不僅在於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更為本質地表現為人的心理性。
人和其他物質的區別在於心理活動,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在於人的意識能動性,人和人的本質區別在於人的個性。個性是指個人一切心理活動的總和,包括個人的感覺知覺、情緒情感、意志行動等等。
(7)哪個屬於人的生物屬性擴展閱讀:
一個人的命運和未來決定於人的上述"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不同情況與內容的組合,由於這種組合是千差萬別的,所以具有唯一的性質,即世界上沒有命運和未來完全相同的人。這里即便是"雙胞胎",也只有在"自然屬性"方面相接近罷了!
另外在人自身無法抗拒的自然與人為災害中,眾多人幾乎同一時間內死傷,但由於死傷狀態各不相同,每一個人的'自然屬性'及從出生到死傷之間年歲經歷千差萬別,所以就其命運而言,每個人的命運仍然是唯一性的。
8. 人在生物上屬於哪一分類
人的生物學分類:人屬於脊椎(脊索)動物門,哺乳動物綱,靈長目,人科,人屬,人種。
種一般就是最小的分類單位了,有時還在種的下面分「亞種」。人有幾個亞種:黃色人種,黑色人中,棕色人種等。
可見,人就是普普通通的一種生物,和長臂猿同屬於靈長目。只是自成一科而已。人的特點在於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但實際與其他某些靈長目的差別不太大。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把人和動物分開,只是為了方便而已。除了強調是在生物學領域的時候,還是可以不嚴格地說人和動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9. 人的三大屬性
人是三種屬性的綜合體,任何一種屬性出了問題,人生難有成就
人有三種屬性:一是生物狀態的自然屬性;二是精神狀態的社會屬性;三是調節兩者之間相互協調的心理屬性。
舉例:有一天早晨,是星期一,我感覺肚子很不舒服,不想去上班,但考慮到單位上有急事需要當天處理,還是強打起精神去上班了。這一簡單的決定是非常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
感到肚子不舒服,說明身體累了,有病了,需要通過休息來調整復元。這純是生理方面的事情。
考慮到單位有急事需要處理,還是強打起精神去上班,這是一種社會責任,反映出來的是社會屬性的精神層面狀態。
考慮到照顧身體,就必須放棄社會責任;要擔負起社會責任,就必須放棄照顧身體,這兩者之間的思維過程,就是心理活動。
人的心理處於身體生理的自然屬性與社會關系精神屬性兩者之間,是犧牲身體健康還是推卸社會責任,只能選其一。這反映了一個人的個性特點和性格問題。
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既能照顧好身體,又不耽誤工作?這反應了一個人的心理靈活性的問題。
一個心理有問題的人會是這樣的:一是恨自己的身體不爭氣,早不得病晚不得病,偏偏在關鍵時候得病。二是怨工作上的事太多,總有干不完的瑣碎事。只要有怨和恨這兩種情緒反應,身體的病會加重,工作的事也做不好。這就是失敗的人生。
我確確實實遇到了肚子痛的問題,可是考慮工作不能有失誤,我也確確實實去上班了。出門後,乘坐上擁護的地鐵,下車後又匆匆忙忙地來到辦公室,在緊張的工作中,肚子痛的事放到一邊忽略了,反而病好了。
這是注意力的轉移,為自主神經騰出了空間,調動了身體的自愈能力。如果我不去上班,而是來到醫院,經過一番檢查,打針、吃葯,肚子痛的病可能很快治好,但以後還會發作。
這就是心理的重要性。你和疾病作斗爭,你就是個病人。你和事情作斗爭,你就是一個健康的人。
有些人不想做事,就說長病。小病大養,雖然可能因病獲益,但一定會委屈了身體。
通過多年對心理學的學習,我真切地感受到,人生,在乎一心而已。
身體要好,要用事來支持;事要做好,需要身體來支持;身體和事都要好,需要健康的心理來完成。
有些人感到活得很失敗,一般是心理上有問題。心理,是多麼重要呵
10. 人的自然屬性是什麼
人的自然屬性如下:
人的自然屬性是人在生物學上區別於其他動物的特點,包括生理結構、生理機能和生理需要等。這是人的生理基礎。
人的自然屬性的最基本表現是以人的生理結構為物質前提的食慾、性慾和自我保存等三種基本機能。哲學認為,人的自然屬性滲透著社會屬性,社會屬性是人在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與人的關系屬性。
簡介
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二者統一於人之中,是客觀存在的,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賴以存在的基礎,沒有自然屬性就沒有社會屬性,人的社會性制約著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受人的意識的指導,具有強烈的社會色彩。
人的自然屬性不是人的本質屬性。人作為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自然肌體要服從生物發展規律,所以人具有自然屬性。人的自然屬性是人類得以生存和延續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