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事件,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二疊紀生物大滅絕發生在2.5億年前,是地球上發生的第三次生物滅絕事件,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生物滅絕事件,地球上有90%的物種滅絕,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曾在寒武紀霸佔海洋的三葉蟲徹底從地球上消失。這次滅絕事件也終結了古生代的歷史,開啟了中生代,而經歷這次洗牌後,爬行類動物迅速佔領有利生態位,為後來恐龍統治地球打下了基礎。
3、海水缺氧
有觀點認為富含二氧化碳和硫化氫的深層缺氧海水快速上涌造成表層海水缺氧,導致生物死亡,但海洋的這種缺氧方式不太可能導致已觀察到的生物生理選擇性滅絕模式和不同環境下的生物選擇性滅絕, 並且海洋缺氧主要是由於海水富營養化造成生物大量繁殖而導致的結果,而不是由於海水本身缺氧造成的。
② 地球上的生物滅絕難道都有周期嗎
人類僅僅在地球的生命中存在了短暫的一段時間,在人類之前還存在著「統治」地球的很多史前生物,但是這些史前生物是如何滅絕的呢?其原因一直困擾著科學家以及古生物研究學家。古生物學家根據此種情況提到了很多不同的原因,有小行星撞擊地球,有火山噴發,有病毒爆發。
③ 巨齒鯊作為地球上的史前生物,它是如何滅絕的
有一種鯊魚被稱為「地球史上最強的海洋動物」,他們主要是以鯨為食,咬合力是古往今來動物之最,能輕輕鬆鬆咬掉鯨魚的脊樑骨,他們便是——巨齒鯊。一種大概生活在2800百萬年至150百萬年前深海中的遠古生物。
巨齒鯊與當代深海中的鼠鯊類大白鯊一樣,是卵胎生。即在體內受精後,精卵結合在宮頸內卵化,生長發育到一定尺寸後,再生下的「小寶寶」。巨齒鯊的親子教育方法是「卵食生活(oophagy)」,即媽媽增加養育照料試管胚胎的一種方法。最開始取得成功卵化的胚胎將在巨齒鯊媽媽的宮頸內「稱霸」,以後的兄弟姊妹們只有被他們殺掉並吞掉,未卵化的精子也會被它吞掉,這一問題也被稱作「孑宮內同類相食」。與此同時,母鯊的子宮卵巢很有可能也一直在生產製造未授精的卵供「小趙」服用,待長到一定時間,體長大概2米長,母鯊的子宮終止生產製造卵細胞,趕到育兒教育地,將其生下。
出世時體長可以達到2米的巨齒鯊不但需要取得成功地開展覓食,還可以開展一部分自身防禦力。這也是「孑宮內同類相食」的結果,即僅有較少的幼時巨齒鯊可以存活和生長發育,促使他們在誕生時,個人已非常大,授予了他們做為大中型掠食者的核心競爭力。
沒有錯,剛剛出生的巨齒鯊寶寶並不像成年人個人一樣在廣海中流盪覓食,反而是生活在一些特殊的近海地域,即他們的育兒教育地。在那些地域,幼時的巨齒鯊能夠學習培訓覓食,且不被其他大中型覓食小動物損害。現階段在很多地方的地質構造中,都發覺了巨齒鯊有育兒教育地的化石直接證據,如西班牙.巴拿馬(那時候被海面吞沒)等。育兒教育地為維護寶寶巨齒鯊的存活率給予了確保,有益於物種的繁殖。育兒教育地常常發覺的牙齒都比較較小,表明歸屬於未滿十八歲的嬰幼兒巨齒鯊。
巨齒鯊覓食的海豚直至現在依然暢游在全世界各現大洋。那麼,為什麼巨齒鯊卻邁向了亡國?對於此事專家各不相同。
在約300百萬年,地面地質構造促使巴拿馬地域上升,南美洲和北美洲相接,但它斷開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中間的聯絡,促使海底海流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變,相對應地對地球氣侯出現了危害。地球轉冷,進入了冰川世紀,冰川作用促使水平面降低,海面轉冷,深圳前海棲息的地方減少,巨齒鯊育兒教育的被毀壞。
與此同時,海面海流的轉變,升高海流變弱,促使食材匱乏,海豚總數明顯降低,而做為頂尖掠食者的巨齒鯊難以獲得充足的食材更非常容易絕種。一些活下來的鯨類逐漸轉為富庶的北極水域生活。極其嚴寒(近冰度)的北極海面對巨齒鯊來講原是「生命禁區」,但溫暖水域又相對性欠缺獵食,這促使他們的生活步履維艱,只有邁向沒落。
除此之外,鯨類在演變之中,也出現了各種各樣速度快的大中型肉食類型,與巨齒鯊產生了競爭。尤其是200多百萬年出現的智商優異,善於團隊協作的虎鯨類,很有可能給巨齒鯊產生了巨大的存活壓力。
④ 恐龍是怎麼滅絕的
恐龍滅絕沒有確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大陸漂移說: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古陸」。由於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生了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2、地磁變化說: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科學家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3、性別失調說:由於天氣寒冷,恐龍媽媽孵出的大多是雄性小恐龍,這使恐龍世界雌雄比例嚴重失調,隨著雌性恐龍的逐漸減少,恐龍家族也就走向了滅亡。
4、酸雨說:白堊紀末期可能下過強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鍶在內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龍通過飲水和食物直接或間接地攝入鍶,出現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後一批批死掉了。
5、物種斗爭說:恐龍時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於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導致恐龍滅絕。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恐龍滅絕的N種可能
⑤ 古生物是什麼開始時候滅絕的
滅絕(extinction),大滅絕(massextinction)總是能夠吸引人們的關注,無論是從事地質、古生物工作的專業人員、化石的愛好者,還是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士……
在生命的漫長歷史之中,滅絕是生命自然發展中必然和正常的現象,任何一個物種都會滅絕,都會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其中,幸運的,留下了一副嵌入岩石中的骨架,成為了身後某種智慧生物可以用來研究的化石;而生物中的大部分,都僅僅在時間的長河中,像流星一樣,片刻的一閃之後,稍縱即逝……
所謂的滅絕,就是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而大滅絕,往往意味著在地質歷史時期中相對短暫的地質間隔范圍內生物多樣性的大規模喪失。提起大滅絕,地質歷史時期最顯著的就是古生代末期的大滅絕,即二疊紀末大滅絕。
在二疊紀大滅絕之後大概有90%以上的海洋動物的屬在大約10-15個百萬年之內發生了絕滅。而令人驚奇的是,陸生植物盡管完成了從古生代類型像中生代類型的轉換,但是卻沒有發生規模相當的大滅絕現象……
如此的現象,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地質科學盡管是一個將今論古的科學,可是畢竟講究的是證據和推理。符合邏輯以及目前知識背景的推理和論證在談談大滅絕原因時候都是受歡迎的。
研究二疊紀末大滅絕,首先要找到二疊紀——三疊紀的連續地層。在這方面,中國很有優勢。
研究人員發現,在二疊紀——三疊紀過渡的地層中,銥元素要遠遠高於地殼中的一般岩石。銥在地殼中的含量很少,而在隕石中的含量卻非常高,於是人們推斷,可能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發生了大規模的隕石撞擊事件,隕石撞擊破壞了海洋和陸地的生態系統,引起的煙塵遮蔽了天空很長時間,導致大量生物滅絕。對於這種理論,當然也有反對的原因。因為大規模的火山活動也可以導致局部地區的銥元素異常。事實上,火山活動所引發的災害(熔岩,火山灰等)當達到一定能夠規模的時候,的確是足夠引起大滅絕了。
然而,火山還會留下起來的證據(如粘土岩等),在這方面的證據似乎就略顯不足了。
如果有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連續的火山岩石記錄,還可以識別出這段地質時期中地球磁場的變化情況。地球磁場的變化可能是瞬間發生,有證據表明,新生代有孔蟲的若干次絕滅事件與地球磁場的倒轉現象是吻合的。磁極、磁場的強烈變化究竟有什麼後果?人類從來都沒有經歷過,通過化石記錄或許能解答我們的疑問。
另外,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全球的陸地開始拼合,在二疊紀末期,形成了超級聯合大陸。陸地從翻開到聯合,陸地的總面積變化不大,可是淺海區域(大陸架)的區域卻發生了顯著的減少。因此,很多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也大規模縮減了,如此便導致了大滅絕的發生,而陸地上卻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這是洪河兄比較傾向的二疊紀末大滅絕原因。
然而,大滅絕現象的原因往往因為不同地區不同的證據而有不同的解釋。在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時候不要將各種觀點想當然的混在一起。科學研究往往不能提出一個問題的明確答案,而提出問題或許更加重要。
⑥ 3億多年前地球的滅絕事件是如何發生的
3.6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滅絕事件是地球生物史上5次主要大規模滅絕事件中的第四大滅絕事件,發生在古生代泥盆紀的晚期,對於此次滅絕事件古生物界一直眾說紛紜,其中全球變冷和海底火山噴發以及小行星撞擊都列入了可能的選項內!
⑦ 小學五年級科學古生物怎樣進化與滅絕
1、古生物從非生物進化而來,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多樣,從海洋到陸地,從水生到兩棲,到爬行,到鳥類和哺乳動物。2、古生物滅絕:6500萬年前,直徑20千米小行星撞擊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造成了13級地震、滿天的硫磺火雨、100米高的海嘯、多處火山噴發、下強酸雨、地球四個月見不到陽光等特大災難,造成了古生物漸漸滅絕。
⑧ 古生物為什麼會突然滅絕
在地球的地質史上,曾發生過幾次生物的突然滅絕,究竟是什麼原因呢?科學家們對此也爭論不休。
居維葉首先提出了災變說。他根據化石的研究,發現某些突然滅絕的古脊椎動物,從而推論地球上發生了4次突然性的災變,使大批生物死亡。這種災變是洪水泛濫造成的。最後一次是聖經舊約中所說的5000~6000年前出現的摩西洪水或稱諾亞時代的洪水。他的災變說與神創論是相輔相成的。他還認為物種是固定形態的。德國古生物學家批評他說:居維葉的這種災變論必然會得出極端荒廖的結論,並導致走上迷信奇跡的邪途。
達爾文經過長期的科學考察,大膽地向居維葉的災變說挑戰,提出了生物漸變說。他認為生物滅絕並不僅僅是災變,還有其內在原因。也就是說是由於生物之間的生存競爭造成的。例如:考察中他發現,一個海島上的龜,由於受到許多野豬和人為的捕殺,瀕於滅絕。達爾文主張生物進化的趨勢是逐漸進化的,從突變體到物種有一個長期的適應和發展過程。可見他並沒有盲目否定突變。經研究確實發現,有些動植物為適應新環境,產生了一些能生存下去的突變體,經過幾代繁殖,它們就成了新的物種。
災變說和漸變說似乎各有其合理成份。但究竟哪種更符合事實,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⑨ 白堊紀古生物滅絕之謎是什麼
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地球上一度十分興旺的恐龍家族突然絕跡。對於這個問題多年來各種學說一直爭論不休,其中一個爭論的焦點是一位科學家所提出的假設。他認為,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有個直徑為10公里的小行星正好撞在地球上,產生了巨大的塵埃雲,擋住了陽光好幾個月。從而造成全球溫度降低、植物死亡的全球性災難,繼而引起生物的大范圍滅絕。而其他人則認為,生物毀滅是遵循進化論的規律而逐漸形成的;或由於很強的火山噴發,火山塵埃造成「溫室效應」,既擋住了陽光,又使巨大的熱量散發不出去,繼而引起植物和動物的大量死亡。
激光儀器用於化學分析,可能有助於揭開地質學的這個奧秘。因為這位科學家是從白堊紀末期所形成的岩石中,含有異常高濃度的銥(Ir)元素這一現象而形成他們的理論的。該元素地球上甚少,但在小行星上卻很豐富。丹佛地質調查公司的研究人員,利用激光燒蝕和感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術,以獲得最詳盡的岩石化學資料。
他們利用脈沖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器,燒蝕地質樣品表面的材料。激光凹坑通常直徑為100~300微米,深達500微米。凹坑所產生的物質被氬氣流收集,並帶進感生耦合氬等離子體中,在此發生電離。然後,離子再進入四極質譜儀,並按質量歸類和計數,由此給出不同元素的濃度。激光法不僅具有速度快和包含眾多元素的優點,而且只需制備微量的樣品,幾乎不消耗材料,並可精確地按層次取樣,這對地質考古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層次相差幾個毫米,就可能引起數千年的誤差。
丹佛公司用激光系統研究了佛羅里達國際大學和費城WGYY電視公司從海地收集的白堊紀末期的岩石。他們從有絕滅標記的邊界層和認為是碰撞岩屑的小玻璃球兩種樣品中測量了51種微量元素的濃度。該系統對銥之類的鉑族元素的探測靈敏度為5ppb,因此可以比較精確地測量樣品中的銥含量。
⑩ 什麼原因使遠古動物滅絕
隕石撞擊地球導致氣候變化,地球進入冰河世紀,大量植物死亡,草食類恐龍消失,肉食性恐龍大會餐過後開始自己吃自己,最恐龍那幾只才最後飢渴而死……
詳細說法見下文,如果沒有耐心就不用看了……
一.隕石碰撞說:
1980年,美國科學家在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系起來了.根據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相當於直徑10公里的一顆小行星.這么大的隕石撞擊地球,絕對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地震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里氏10級,而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將超過100公里.科學工作者用了10年的時間,終於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猶加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間.現在,科學工作者們還在對這個大坑做進一步的研究.
___ 科學家們開始為我們描繪6500萬年前那壯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龍們還在地球樂園中無憂無慮地盡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顆直徑10公里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從天而降.那是一顆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頭撞進大海,在海底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氣化,蒸氣向高空噴射達數萬米,隨即掀起的海嘯高達5公里,並以極快的速度擴散,沖天大水橫掃著陸地上的一切,洶涌的巨浪席捲地球表面後會合於撞擊點的背面一端,在那裡巨大的海水力量引發了德干高原強烈的火山噴發,同時使地球板塊的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那是一場多麼可怕的災難啊.隕石撞擊地球產生了鋪天蓋地灰塵,極地雪融化,植物毀滅了,火山灰也充滿天空.一時間暗無天日,氣溫驟降,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捲走並埋葬起來.在以後的數月乃至數年裡,天空依然塵煙翻滾,烏雲密布,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進入低溫中,蒼茫大地一時間沉寂無聲.生物史上的一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二.彗星碰撞說:
「彗星碰撞說」是以古生物學者——戴維•勞普以及約翰•塞普柯斯基發表的「古生物的絕種是每兩千六百萬年發生一次」論點為開端而產生的。路易•阿爾巴勒茲將這個論點及自己的理論送給天體物理學者—查理•謬拉,後來謬拉就認為是由於太陽的半星復仇女神星的引力,周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緣故。
三.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後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草食性恐龍滅絕,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1,000—2,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四.氣候變動說:
由於板塊移動的結果,海流產生改變,更引起氣候巨幅的改變。嚴寒的氣候使植物死亡,恐龍缺乏食物而導致了滅亡。
五.火山噴火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火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
六.海洋潮退說:
根據巴克的說法,海洋潮退,陸地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歐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
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問題。
七.溫血動物說: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獺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它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范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它們過於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
八.自相殘殺說:
因為氣候問題,使花草大量滅絕,從而使以食草為生的食草龍漸漸死亡,而肉食者,也因為沒有了食物,而滅絕
九.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疑點:何以恐龍會在歷經了長達約兩億年的生態平衡之後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的原因檢討。)
十.哺乳類犯人說:
在中生代後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根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堊紀的後期,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它們屬於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的卵之後,即不斷取而食之。
十一.種的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於繁榮期間長達一億數千萬年,使得肉體過於巨體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終於導致絕種。
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龍,體長二十五公尺,體重達三十噸,由於體型過於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隻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
(本人意見:並非所有的恐龍體型都如此龐大,也有體長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龍。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夠輕快奔跑的恐龍。但為什麼這種恐龍也同時絕種了呢?而且,異常發達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動物體內,推測能夠吸收外界的溫度,也能放出體內的熱,以調節身體的溫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對於恐龍因種的老化而絕種的說法表示懷疑。)
十二.生物鹼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所生存的最後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鹼,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
不過,含有生物鹼的植物並非突然出現於白堊紀後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
除了上述的十二種說法之外,還有「傳染病」、「來自宇宙的放射線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諾亞方舟」、「太陽系震動說」等較鮮為人知的說法,至於那一個才是最好的說法,全憑各人的想法,並沒有一定的對與錯,畢竟恐龍滅亡之謎還沒有真正解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