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福建有哪些水生動物
福建的野生動物油很多,沒有辦法一一列舉了,其中珍惜的野生動物有以下:福建省有豹貓華南亞種、叢林貓、金貓、雲豹、豹華南亞種、華南虎6種貓科動物,都被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禁止買賣的物種,除豹貓外,其他5種貓科動物都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其中以華南虎最為稀少。 華南虎可能存在於我省閩西等邊遠山區,但目前只發現掛爪等野外活動痕跡,未發現過實體。金貓和豹貓在福建曾被作為重要的毛皮動物而被大量捕殺,現在幾乎見不到蹤跡。特別是豹貓,已經多年未被發現。雲豹在我省還有一定數量,在各地都有分布,目前它受到最大的威脅是非法盜獵者設置的高壓電線和大型獸夾。 福建的黑熊屬於華南亞種,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目前,黑熊數量十分稀少,只生活在一些山區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中。穿山甲在福建分布廣,多在山麓地帶的草叢中或丘陵雜灌叢較潮濕的地方挖穴而居。 由於穿山甲的肉、鱗片價格高昂,所以近年被盜獵的很多,現在數量已經很少,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蘇門羚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在福建從山區到沿海都有很廣的分布,但同樣由於非法盜獵,蘇門羚的數量下降得很快,特別是盜獵者常不分雌雄老少地趕盡殺絕蘇門羚,對其影響很大。 白鸛和黑鸛都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在福建沿海地區僅1997年發現過1隻。福建有白琵鷺、黑臉琵鷺2種,棲息在近海灘塗、河口、濕地等荒僻地帶。 福建有大天鵝、小天鵝2種,都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在南平、邵武等處過冬,數量非常少,原因是適宜它們過冬的人為干擾少、水草豐盛的河灣湖面受破壞。鴛鴦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目前每年約有200隻在屏南縣鴛鴦保護區里過冬,省內其他地方也有偶見,數量稀少。 虎紋蛙在福建分布在海拔900米以下的平原及半山區的稻田、池塘、水庫和沼澤地,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因為過度捕殺和農葯的大量使用,使虎紋蛙在沿海地區已經消失,瀕臨滅絕。棘胸蛙棲息在山澗溪流邊的石洞里,被人類大量捕食後,現在棘胸蛙的數量銳減。
❷ 土丁凍和土筍凍的區別
土丁凍和土筍凍是同一種東西。
土丁凍的原材料土丁,俗稱泥釘、海丁、土條、土筍,又名海蛆、沙蟲、海蚯蚓,是一種野生於沿海鹹淡水交界灘塗上的環節軟體蛆狀動物,學名叫做「星蟲」。
製作土筍凍的「黑土蚯」(學名叫可口革囊星蟲(Phascolosoma esculenta),和沙蟲不一樣,沙蟲的學名是方格星蟲),在福建沿海地區及浙江沿海部分地區的沿海灘塗均有生產。
土丁凍和土筍凍是同一種東西,都是福建特色小吃,叫名不同而已。
(2)土丁是什麼生物擴展閱讀:
星蟲的營養價值
我國多種葯典中記載了其食用和葯用價值,星蟲性寒、味甘、咸,具有滋陰降火、清肺補虛、活血強身及補腎養顏等功能,可治療骨蒸潮熱、陰虛盜汗、肺虛喘咳、胸悶痰多以及婦女產後乳汁稀少等症,對治療肺癆咳嗽、神經衰弱、小兒脾虛與腎虧而夜尿頻繁等症均有效果。
同時星蟲是一種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多種氨基酸和鈣、磷、鐵等微量元素和能夠調節大腦功能的牛磺酸多種成分,加上星蟲是一種含有多種氨基酸的高蛋白海產食品,故有「海灘香腸」的美譽,深受泉州地區及國內外消費者青睞。
「山裡有冬蟲,海里有星蟲」體現了土筍凍極高的營養價值。所以在土筍凍的源產地的泉州經常能看到小孩子吃土筍凍的情景。
❸ 泥丁和沙蟲有區別嗎
泥丁和沙蟲有區別。
泥丁是類似於沙蟲的一種動物,肉色偏黑,生長在海邊的紅樹林灘塗地帶。泥丁又名可口革囊星蟲,主要分布於廣西東興市至山口、廣東湛江等兩廣沿海地區。
整年都可採挖,海邊人成群結隊下灘採挖用來做美味食材,憑著灘面留下的小蟲孔,用特製的三角形蟲鋤,翻開表層的泥土尋找帶粉青色泥土的蟲道,輕輕淺挖,就可採挖到「土釘」。
沙蟲又叫方格星蟲,它的形狀很像一根腸子白色通透,體長約8-20厘米。分布在廣東湛江至廣西沿海地帶和越南。生長在沿海沙灘灘塗,對水質要求非常高,因而有「環境標志生物」之稱。
泥丁和沙蟲的區別
1、外觀不同
泥丁體長約10厘米,呈圓筒狀,像似釘子,前端較細、表皮灰黑。沙蟲的形狀很像一根腸子,呈長筒形,體長約10-20厘米,且渾身光裸無毛,體壁縱肌成束,每環肌交錯排列,形成方塊格子狀花紋,外表更傾向乳白色。
2、生長環境不同
泥丁是生活於有淡水注入的海邊淺灘咸草地里的。沙蟲生長在沿海灘塗,其對生長環境的質量十分敏感,因為一旦環境有所污染則不能成活,因而沙蟲有「環境標志生物」之稱。
3、營養價值不同
兩者相比,沙蟲的營養價值要比泥丁更高,泥丁比較適合產婦,小兒以及身體虛弱的朋友食用,而沙蟲富含蛋白質、脂肪和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還有較高葯用功效和食療價值。
❹ 氨基酸沖施肥透土丁的主要作用是什麼
氨基酸肥對農作物的作用?
氨基酸(amino acid) 是含有氨基和羧基的一類有機化合物的通稱,是構成生物分子的基礎,是所有細胞的結構元件。天然氨基酸均具有旋光性,它們以左旋形式存在。所有生物體中,蛋白質是由左旋氨基酸構成的。生命的產生、存在和消亡,無一不與蛋白質有關,正如恩格斯所說:「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生命是蛋白質存在的一種形式。」故有人稱蛋白質為「生命的載體」。可以說,它是生命的第一要素。
同樣天然氨基酸對作物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一些經濟作物上,有著不可替代的生物促進作用:
1、氨基酸為蛋白質合成提供基本成分;
2、氨基酸為植物提供氮源、碳源和能量,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及葉綠素的合成;
3、氨基酸為根際微生物提供營養(腐生菌) ;
4、氨基酸可以鈍化多種重金屬元素,減輕其毒副作用;
5、氨基酸作用於作物後,能提高作物抗逆作用,如抗低溫,還能幫助受災後的作用恢復生長;
6、氨基酸可以螯合多種中微量元素,被植物吸收和利用後,為植物提供必需的微量元素。
常見的氨基酸按其來源分為植物源和動物源,按其提取方法又分為酶解氨基酸和水解氨基酸。水解方法提取氨基酸是我們常用的方法,-般來講,動物源性氨基酸是通過高溫(100-110° C)化學水解法制備的。化學法制備時無需對底物進行凈化處理,並且用鹽酸等強酸水解。因而半胱氨酸、色氨酸和甲硫氨酸等氨基酸易被破壞。
施用於作物上,氨基酸可以直接吸收,表現為對有機氮的需求,能代替部分氮
肥,光合作用增強,葉色變得很濃綠。也可被微生物分解後吸收,多種氨基酸可以同時吸收和利用,且效果更好。並非所有的氨基酸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同等重要。例如,植物對賴氨酸、色氨酸和甲硫氨酸(蛋氨酸)的需求量就很少,而對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需求量則很大。然而所有的氨基酸都很重要,它們彼此相互依賴,因為某種氨基酸的缺乏會阻止其它氨基酸的合成。
在氨基酸中,有會有幾種形態存在,有游離態的小分子氨基酸,有幾個氨基酸形成的寡肽,也有10-50個氨基酸形成的大分子多肽。寡肽和多肽同樣對作物也起著很好的生物刺激作用,又有著不同的功效。小分子量寡肽在作物體內吸收轉運快,更有利於與金屬離子形成螯合物;作為酶的激活物;是很多作物激素的前體,能幫助有機分子穿過細胞壁。而大分子多肽是一一種有機界面活性劑;幫助其它營養元素的吸收;幫助游離氨基酸的吸收。
提取後的氨基酸還以可以進行深度加工,粉劑產品可作基肥,多為粉劑或顆粒劑, 常與大量元素混用,形成有機無機復混肥料。液體產品作為生物促進劑直接用於葉面噴施肥料。還可以做成沖施肥或滴灌肥。多常常添加大量元素和部分微量元素。有時,還會添加少量海藻酸、腐植酸、多種維生素等。翠姆含氨基酸水溶肥料不錯。
❺ 土丁凍的凍是什麼。有營養嗎
土筍凍是海里一種沙蟲凍,含有膠原蛋白
❻ 海邊沙灘上挖出來的白色蚯蚓是什麼求科普~~
海邊沙灘上挖出來的白色蚯蚓其實是沙蠶。
如果去海里釣魚,沙蠶是非常適合的餌料。
常常用來磨碎之後混合商品餌料釣魚。
這是一種低等的無脊椎動物。
❼ 土丁凍是由什麼做成的
土丁凍 土丁蛆狀動物,生活在干灘塗表層,群集而居,身條長約5~7cm,剛出土時是呈上褐色、榨壓洗凈後,呈現灰白色,把洗凈的泥土丁放大鍋水內煮,拌些蔥花,冷卻後湯汁自然咬凍即成土丁凍,食闡時用筷子劃成一塊,銀灰透明,入口不膩,清淡可口。
❽ 透土丁能在短時間內緩解柑橘因黃化引起的各種症狀
柑橘黃化已經成為普遍現象,會引起葉片失綠發黃,光合作用能力大大減低,樹勢變差後會引起一系列問題,比如抗病能力減弱,吸收水肥的能力差,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產量低、果實品質差,讓果農的收益受到直接的損失。導致柑橘黃化的原因為:根系問題、缺素症、病蟲害、環割不當等。那我們就根據這幾個原因來探討一下如何改善柑橘黃化現象,以提高柑橘產量。
一、根系問題
華南農業大學土壤專家廖宗文認為柑橘黃化主要原因在土壤:「目前柑橘黃化,除了部分是病害造成的之外,其他多因土壤問題所致,即土壤健康出了問題。」土壤由於長期種植單一作物經常使用無機肥出現很大問題亟待解決改善。根系是柑橘黃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根部出現問題最主要的是兩個原因,第一就是根系環境不適宜,二是出現了根結線蟲。
怎樣的根系環境才是最好的呢?首先要看根系必須什麼,生物生長必要的是什麼?對,像人一樣,就是呼吸,有句俗話說「根生土中間,喘氣最為先」,所以土壤最好是疏鬆透氣,酸鹼適宜能夠讓根系輕松自由呼吸。其次,就是保水保肥,不僅要呼吸好,根系也要吃飽擁有一個結實的根系。最後就是要養分全面,營養均衡,不僅要吃飽更是要吃好,成為一個健康的根系體魄。酸性越強(即PH值越低)的土壤,黃化越嚴重,兩者呈正相關關系;而有機質下降,意味著微生物種群多樣性遭破壞,容易導致病害發生;中微量元素缺乏,會影響葉片顏色變化。
治理方法:
1、使用含有腐殖酸等生根能力較強的水溶肥,快速促進新根萌發。(推薦巴內達碧卡根聰聰+碧卡菌肥)。
2、同時可以修剪掉葉片發黃嚴重的枝條,重新抽發新梢,新梢老熟後會促進根系的生長。
3、小樹多使用水溶肥,促使根系扎深扎牢,盡量少使用復合肥。
4、注意水土流失,防止根系裸露,避免外界傷害。
根結線蟲的危害主要是在根部上形成根瘤,如果柑橘根部有大小不一紡錘狀的根瘤,初呈乳白色,後轉呈黃褐色至黑褐色,根毛稀少,那就可以確定是根結線蟲為害了。病原線蟲主要以卵和雌線蟲隨病殘體遺落土壤中存活越冬,借水流、肥料、農具和人畜等而傳播。遠距離傳播則通過帶病苗木的調運。砂壤土較粘質土發病重;土溫在25~31℃時最適於線蟲的侵染;有機質含量較高、酸鹼度為PH值6~8的土壤線蟲密度較大和危害較重;土壤水分飽和,或土壤易受澇或受旱則不利線蟲活動;目前常見的柑橘栽培品種均可感病。檢驗自己果園中是否有根結線蟲的一個粗觀察方法是將有根瘤腫大的根系細細切碎,放置在盛有清水的透明杯中,對光觀察有透明小蟲游動即為根結線蟲。
柑橘線蟲病發病現象也開始常為點發性或區域性開始發病(即先為一株或幾株樹或局部區域果樹先發病表現出症狀),然後病區逐漸擴大,病樹病情逐漸加重,最後全園發病,病樹逐漸衰退死亡。
治理方法:
1、 新植果園最好是禾本科或未種植過柑橘的土地,嚴謹從病區調運苗木。從源頭上防止根結線蟲的發生。
2、 嚴重發病果園應該及時進行輪作。
3、 新植幼苗在播植前用3%呋喃丹或10%克線丹顆粒劑按60~75千克/公頃處理土壤(最好同時加施適量與土壤拌勻的生物有機肥或腐熟的有機肥)。
4、 病苗用48℃熱水浸根15分鍾或用40%克線磷乳油100倍液沾根。
5、 病樹處理要抓好栽培管理、挖除病根和穴施葯劑三個環節。後者可扒開表土,每株用10%益舒寶(丙線磷)顆粒劑15~20克撒施,然後覆土灌水。施葯的果園,勿間蔬菜、西瓜等短期作物。
二、缺素症
正如上文中說到肥水以及養分對果樹的重要程度,缺乏任意一種元素時都會對果樹產量形成損失。但是今天我們還是繼續探討缺素對黃化的影響。
我們下文中主要介紹一些比較常見的缺素症:柑橘缺氮葉片發黃,葉均勻變為淡綠色,伴隨著氮從葉片中轉移出去維持新的生長。
柑橘缺磷新梢生長停止,小葉密生,葉上有壞死斑點,老葉青銅色,枝和葉柄帶紫色。
柑橘缺鉀全株生長衰弱。葉片變小、波皺變黃,嚴重時葉片皺縮,藍綠色邊緣黃,葉片往往在有症狀明顯前脫落。
柑橘缺鎂出現黃斑葉,其黃化區常是近柄端的基部寬,前部狹而略呈三角形。
柑橘對缺鐵敏感。新梢葉片失綠黃白化「黃葉病」,失綠依次向上加重,夏、秋梢發病多於春梢,病葉呈清晰網目狀花葉,「黃化花葉病」,嚴重黃白化的葉緣燒灼、乾枯、提早脫落,形成枯梢或禿枝。幾經反復導致整株衰亡。
柑橘缺鋅症狀出現在新梢的上、中部葉片的葉緣葉脈保持綠色,脈間出現黃斑,黃色深,健康部綠色濃,反差強,形成鮮明的「黃斑葉」,又稱「綠肋黃化病」。嚴重時新葉小,前端尖,有時也出現叢生狀的小葉.
柑橘對缺錳敏感,缺錳症狀幼葉淡綠色並呈現細小網紋,隨葉片老化而網紋變為深綠色,脈間淺綠色,在主脈和側脈現不規則深色條帶,嚴重時葉脈間現不透明白色斑點,呈灰白色或灰色,病斑枯死,細小枝條死亡。
柑橘缺鈣葉片主脈及葉緣附近褪綠出現花斑,以後褪綠處產生枯斑脫落,枝條頂端向下枯死。嚴重時病葉提前脫落,枝梢枯死。
治理方法:
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做到平均施肥,多施用有機肥、水溶肥。(推薦施用巴內達碧卡流體肥,配合葉面噴施巴內達碧卡葉面肥+中微量元素)。
三、 病害蟲導致
一提到黃化病,很多農戶第一時間就想到了黃龍病,並不是所有的黃化都是由黃龍引起的,所以一旦發現黃化首先要自己先學會判斷,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損失。因此病蟲害引起的黃化也是很多原因的,例如蟎類、蚜蟲等,吸食嫩梢嫩葉,導致葉片黃化;天牛幼蟲蛀食枝幹、黑蚱蟬在枝梢上產卵、高溫多雨條件下發生急性炭疽病等。但是當園內出現大量柑橘木虱,那就小心可能是黃龍病引起的黃化了。
治理方法:
1、 針對蟎類、蚜蟲的黃化:
需要噴灑殺蟎劑,方法可參考紅蜘蛛防治:除利用生物防治外葯劑防治如春梢抽發、初花期(3-4 月):5%阿維菌素5000倍+20%乙蟎唑懸浮劑3000-4000 倍;
開花期至生理落果期(5-6 月):5%阿維菌素5000倍+24%螺蟎酯懸浮劑3000 倍;
夏梢抽發期(7-8月):30%(20+10)三唑錫乙蟎唑懸浮劑5000倍+5%阿維菌素乳油5000倍( 溫度不高於 32 度,下午噴葯);
果實膨大期至采果期(9-11 月):45%(30+15)聯苯肼酯乙蟎唑懸浮劑5000 倍(或24%螺蟎酯懸浮劑3000倍+5%阿維菌素乳油5000 倍);
清園期(12-2 月):炔蟎特乳油3000 倍 +礦物油200-300 倍。
2、 針對天牛的黃化:
六月中旬至七月及時剪除枯枝帶出園內燒毀,以殺滅幼蟲。剪除枯枝時傷口要削平,並塗上保護劑,時使其癒合良好。
在清明節和秋分前後檢查樹體,發現有新鮮蟲糞處,用鐵絲掏凈洞口內的木屑狀蟲糞後,用脫脂棉蘸葯塞入蟲孔中,也可用注射器(不帶針頭)注入葯液。常用葯劑有80%敵敵畏乳油5~10倍液(蘸葯)、20倍液(注射),或40%樂果乳油5倍液(蘸葯)、10倍液(注射),用完葯後封閉洞孔。還可在蟲孔注入汽油殺滅天牛,根據蟲齡注入0.3~1ml/孔,且用黏土密封蟲孔及蟲孔附近的洞口,清除地面木屑,以便檢查防治效果。
天牛成蟲出洞前的5月上旬,用塗白劑(生石灰2份、食鹽0.5份、石硫合劑0.2份、水10份)塗白根頸、根干、主枝。塗含葯的泥漿防效更好,方法是粘性土泥漿加80%敵敵畏乳油20倍液後40%樂果乳油10倍液,塗抹主枝、主幹、根頸部。
3、 黃龍病引起的黃化
目前尚無理想的殺病原農葯和抗病良種的情況下,主要是根據「隔離、消毒、防疫」的觀點進行綜合防治。做到園內選擇注重「隔離」原則,果苗選擇注重「無病」原則,果園健康情況定期檢查,果園管理措施嚴格執行。
對於柑橘黃龍病的老病區,在無法開展完全地理隔離條件育苗的情況下,可採用防蟲網棚培育柑橘無病苗,,育成的苗需經生物學測定、血清學測定和電鏡檢查的鑒定證明是可靠無病的,方可作為無病基礎苗,用於建立無病母本園,再從無病母樹采穗繁育無病苗,供新區種植。四環素處理直接育成的無病苗,可作為二級苗在老區推廣。
使用鹽酸四環素或青黴素G高壓注射柑橘病樹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病樹的病狀會暫時消失,但1~2年後又重新表現和加劇,不能根治。每年於病株表現最明顯的10~12月間檢查果園,依據斑駁病狀進行診斷,及時處理重病、放棄、失管果園及病樹。由於黃龍病的病樹是木虱獲得病原體的主要場所,所以果園一旦發現黃龍病,挖病樹和治木虱兩項重要措施必須密切結合進行,病樹先噴葯後挖除,防止木虱遷移傳染。
防治木虱:春梢是防治木虱的關鍵時期,在春芽萌動至2mm(2月底-3月初)開始用葯,隔10d再噴一次。葯劑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80%敵敵畏800倍,5%啶蟲眯乳油2000倍+40%丙溴磷乳油1000倍。
夏梢期噴葯,在幼稍長1mm,過5d後抹芽控梢;夏梢防治1-2次,葯劑選用20%甲氰菊酯乳油1000-3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
秋梢期防治,秋梢從萌發至生長階段每隔10d噴一次,以梢長0.1-0.2cm(1粒米)時產卵最多。噴葯時要注意保護中間集中抽出的大部分嫩梢,控制蟲源。
四、環割不當
柑橘的環割是阻止光合產物向根部流動,提高枝葉中的糖分積累,從而促進柑橘的花芽分化,控梢促花,增加花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其見效較快,因此種植戶很容易接受,但是環割是一把雙刃劍,不適當、不適時的環割主莖會造成根系吸收不了光合產物和能量,營養傳送不到枝梢。過分的環割促使根系輸送物質的減少,從而出現根系壞死現象,繼而引發黃葉或整株樹體死亡的現象。
環割注意事項:
1、環割天氣選擇晴天。
2、刀具不能太過鋒利,過於鋒利,容易傷及木質部。
3、每環割一株後,刀具最好消毒,防止交叉傳染。
4、促花保果的數量一定要實際,千萬不能過分追求太多的花果數,只有產量與質量並重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5、幼齡樹、病弱樹和生長勢弱的樹和枝幹禁止環割。
6、環割只能作為輔助措施,不宜連年使用,應根據樹勢的強弱適當進行。
7、環割後最好加強水肥管理,促使樹勢旺盛。
❾ 土家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節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
正臘月間的年節、元宵節,二月社日、花朝節,三月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牛王節,五月端午節,六月初六向王節,七月乞巧節、女兒會、月半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月初一「寒衣節」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日。
在眾多節日中,以「過趕年」最具特色,現只有部分地區保留這一習俗。過趕年,也稱過蓑衣年,即逢月大臘月二十九過年,月小臘月二十八過年,因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故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族稱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密基卡」或「貝錦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
歷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稱為「蠻」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區的土家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 。宋代以後,土家族就單獨被稱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蠻」等 。改土歸流後,隨著漢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對舉,以對武陵地區的土家、漢、苗三族進行區分。
「土家」作為族稱,是在較晚時期出現的。民國時期的《咸豐縣志》將土司後裔的「支庶之家」稱為「土家」,而將當地漢族移民稱為「客家」。
❿ 土家族人是什麼血統
關於土家族的族源,說法不一。
一說是古代巴人的後裔,歷史上巴人聚居與活動區域內的有些地名,讀音與「比茲」近似;巴人的姓名、族名等,也有些和「比茲」的讀音近似;巴人和土家族都有關於虎的故事與神話;巴人崇拜白虎神與土家族相同;巴人與土家人的姓氏一部分相同。
一說是古代由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認為土家族來自貴州。貴州境內一直有「比茲」族。
一說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後)由彭瑊率領的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一部分人在沅陵定居下來,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又由沅陵蓮花池遷往湘鄂西山區,披荊斬棘,開山辟嶺,繁殖生息。
一說是以自古以來就定居在湘鄂渝黔邊境的土著先民為主體,融合了其他一些部族的先民而形成的,特別是構成湘西土家族主體的是湘西古代土著居民。
土家族的族稱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密基卡」或「貝錦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
歷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稱為「蠻」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區的土家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 。
宋代以後,土家族就單獨被稱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蠻」等 。改土歸流後,隨著漢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對舉,以對武陵地區的土家、漢、苗三族進行區分。
「土家」作為族稱,是在較晚時期出現的。民國時期的《咸豐縣志》將土司後裔的「支庶之家」稱為「土家」,而將當地漢族移民稱為「客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