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大學排名 哪個大學最好
本人生物小碩畢業,本科碩士加起來也有7年了,在教育部的第四次學科評估中,我們學院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也進入了全國前20,算是比較有發言權。
生物醫學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在目前我國大學所有的專業中屬於較為特殊的一個學科,它綜合工程學、物理學、生物學和醫學結合的交叉學科,在各層次上研究人體系統的狀態變化,並運用工程技術手段去控制這類變化,其目的是解決醫學中的有關問題,保障人類健康,為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服生物醫學生物醫學務。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生物醫學工程逐漸升溫,成為了時下的一個熱門學科,同時這也是一個讀研深造率較高的學科。
根據教育部的第四次學科評估,我們可以看到全國高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學專業大學排名,其中東南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獲得頂級A+評估結果,而上海交通大學獲得A評估結果,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獲得A-成績。這幾所學校是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翹楚。
除了這兩所A+級高校,還有表中的學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實力也非常強,適合分數合適以及對生物醫學工程感興趣的同學報考。
B. 中國地質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本人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17級本科生,很榮幸為你回答這個這個問題。
說到地大的名人,或許大家知道的不多。(畢竟地大出來很多都是地球科學的領域的專家,名氣當然沒有商業等有名氣) 不過俺們地大畢業的大佬還是特別多的。下面我就介紹幾位。
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該獎項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每年授予從全球各大洲遴選出的5名為科學進步作出卓越貢獻的女性科學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此前發布的評獎消息中說,張彌曼創造性的研究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新觀點。
82歲的張彌漫院士,1953年考入北京地質學院。溫文爾雅張彌漫先生的在古生物領域默默奉獻自己的青春。數十載如一日,為國家科研發展嘔心瀝血。其實早在2016年張彌曼先生獲古脊椎動物學會的最高榮譽獎項: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飽讀詩書、氣質佳人是我對這位先生的評價。
此外,地大還走出了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還有鳥巢的總設計師李久林.......從地大走出的地質大師數不勝數,當然也有很多在平凡崗位為國家發展做貢獻的普通地質工作者。
最後,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C. 生物醫學博士的出路在哪裡
出國前,我是醫學院的畢業生。我們學醫的來美國留學,幾乎走的都是曲線救國之路。先改行讀生物,然後再謀其他出路。「再謀」這句話,說起來很輕巧,但執行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生物博士畢業後,大部分的人都要先做生物博士後。之後,或者去生物公司謀職,或者在大學當教授,或者做永遠的博士後,或者是改行另謀出路。關於生物博士的改行話題,可以單獨成篇,在此不再贅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有一個算一個,生物博士的命運,基本如此。 我在讀博期間,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博士班的同學,絕大多數是中國留學生,其次是印度人和日韓人。我很納悶兒,美國人學生物的,怎麼那麼少呢?記得當年我們系有一位美國博士生,快畢業那年,他居然退學,改行學經濟去了。 等我終於熬出了頭,成了攀登科學高峰的博士後時,類似的現象依然存在。在我就職的美國華盛頓大學,活躍在生命科學各系的工作人員,還是以我們中國人居多。這所學校的醫學院,名列美國第四名,此校的畢業生中有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因此,這所大學醫學院所反應的就業概況,應該有一定的說服力。 根據我的親身經歷和資料記載,生物博士過剩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一,美國老闆為了節省科研經費,喜歡僱用最廉價的博士生為他們玩兒命。二,生物博士就讀期間,通常學費全免,並有維持生活的薪水。這種待遇對我們中國留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三,國內醫學院畢業生為了曲線出國,不得不改行學生物。醫學生與生物專業出身的人殊途同歸,雙方造成了既競爭又共存的擁擠狀態。 三年多前,國外的「科學家」雜志專門報道了美國生物博士的就業前景。這篇文章的精髓是,生物博士過剩,就業前景不妙。文中的數字統計表明,美國博士生獲得學位五年後,通常只有22%的畢業生可以找到終生教授職位。具體以生物博士為例,在1993年至2003年的十年間,能夠找到終生教授的生物博士,已經從25%降至15%。即便是這些幸運者,在找到正式教職前,通常都需要4-6年的博士後訓練。 生物博士的大量過剩,已經引起了人們對這門專業的重新思考。與此同時,人們開始關注那些博士短缺的專業。據最新資料稱,美國博士短缺的領域是:護士,商業學,葯類,社會工作,工程。據一位在美國商學院就職的華人教授介紹,商學院中的信息管理,金融,會計等專業的缺口最大。 以會計專業為例,在未來的十年裡,每年將有500-700位教授要退休離職,而每年只有大約140位博士畢業。這樣的缺口造成了相關專業的工資快速上漲。比如,現在商學院博士畢業生的平均起薪已高達十三萬美金,有些名校還開出了20萬的誘人年薪。 護理專業的教職人員也面臨著短缺的窘境,這種情況尤以美國西部為甚。調查顯示,護理教授的缺乏,造成了申請讀護士的學生的減少。這種惡性循環,進而造成了美國護士的嚴重短缺。我們來思考一下,既然生物博士過剩,如果生物學博士不容易找到教職的話,能不能改讀一下護理專業的博士呢?此外,與生物學為近親的葯學博士也很有前途。 另有一個現象,也值得關注。美國的社會工作專業,就業前景良好,但中國留學生涉足於其間者卻門可羅雀。大家為什麼不去讀?這個專業,應該是文科生難得的機會。馬路上的一個金戒指,怎麼會沒人看見? 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可以挖掘到語言能力上來。由於非母語的限制,中國人擅長搞研究,不善於教書。我們中國學生很會考試,TOFEL,GRE, GMAT考得很高,但說話不行,有時候閱讀寫作也不行,這是妨礙大家找工作的絆腳石。國內英語專業的留學生,在美國找工作時的困難就小。為什麼呢?他們的口語過硬啊。 除了生物專業,還有哪些領域的博士過剩呢?所有的文科專業,特別是哲學,歷史這些基礎文科的博士們,可謂是學問一大堆,窮得叮當響。哈佛,耶魯畢業的哲學博士,書都出了好幾本了,還待著業,或正在轉法律什麼的。心理學前景也不妙。文科中,政治和國際關系的專業還好些,其它的都夠嗆。 如果你陰差陽錯考進了博士過剩的專業,那你該怎麼辦呢?是坐以待斃,還是另尋出路,完全是你個人的選擇。華盛頓大學有一位瘦削挺拔的美國人,他已經做了十五年的生物博士後了。在這十五年中,這老兄的老婆都換了(離婚),但他卻一直固守著科研陣地。莫非改行比離婚還難? 改行並不是當代人的專利。著有「有閑階級」和「學與商的博弈」的美國學者凡勃倫,在一百多年前,就體驗到了現代人的煩惱。1884年他在獲得哲學博士時,無法找到哲學方面的教職。經過掙扎,七年後,他決定改行學經濟學。當他破釜沉舟重新就讀於芝加哥大學後,他終於找到了他的最終位置。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我認識一個學哲學的中國留學生,他目前在美國靠賣各類保險維生。 毛主席說過,我們中國人以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著稱於世。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所以即使你誤入歧途進了前景不妙的專業,假如你不想在一顆樹上弔死,只要你不怕苦,何不改行去?一大批美國的中國生物博士,已經成功改行做了醫生和電腦工程師及其他技術人員,這是不是很鼓舞人心?
D. 張軍的人物簡介
女,1967年11月出生,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地基基礎和地下工程,橋梁與結構工程學院岩土教研室主任。1989年7月本科畢業於湖南大學土木系工民建專業, 1992年6月碩士研究生畢業於湖南大學土木系岩土工程專業, 2004年12月博士研究生畢業於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結構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1992年7月碩士研究生分配到長沙交通學院水建系岩土教研室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2000年到美國明尼蘇達州交通廳進行短期工作訪問。
E. 生物學習
應付高考是綽綽有餘的,大學里的生物更加系統,有層次,現在的關鍵是你懂了有多少,競賽我也參加過,其內容不是很深,主要是看你的知識面廣不廣,有深度的題不多,像你現在這樣的水平,作為一個高中生已經是很優秀的了,可以說在生物方面你是一個准大一的水平了,有空多加深一些層次,那樣對你學習一定有幫助。